-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北省武汉市为明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武汉市为明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一9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夏朝立国,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在政治制度上体现为 A. 国家大事由占卜决定 B. 分封制 C. 实行禅让制 D.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朝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从夏启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了家天下,所以正确的是D项,A项不是家天下的表现;C项是夏启以前的政治制度,B项是西周时期实施的。 2.在儒家经典《荀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分封对象是 A. 周的王族 B. 在战争中有立功表现的平民 C. 周天子的姻亲 D. 商朝的王族和贵族 【答案】A 【解析】 根据《荀子》中的记载,在周公分封的诸侯71个诸侯中,姬姓占了53个份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周的王室。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平民”、立功,无关婚姻制度和商代的王族、贵族的相关信息,BCD三项错误。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分封制影响深远 C.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 专制王权强大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这里强调的是家族观念,本质上是宗法制观念浓厚的体现,故B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男女尊卑的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分封制,故C项错误;专制王权与题干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 4.西周至春秋时期,自天子至士,他们虽有等级之分,但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却是同一性质的,也就是说,从天子到士,都贯穿着反映政治关系的“君统”和反映宗法关系的“宗统”。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宗法制以分封制的分封关系为基础 B. 宗统和君统的相互关系拓展到平民 C. 宗法制维持了亲族间的忠诚 D.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A项错误。宗统和君统只是贵族间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没有拓展到平民,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层层的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同时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D项正确。 5.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上述材料表明分封制 A.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 进一步扩大周王室统治区域 C. 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体系 D. 有利于血缘政治的稳定 【答案】B 【解析】周天子通过分封诸侯对地方实行间接控制,A错误;为了巩固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西周通过分封制拓展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等级制度,排除C;宗法制有利于血缘政治的稳定,排除D。 6.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营建陪都洛邑没有起到拱卫都城镐京的作用 B. 姬姓诸侯国大体分布在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C. 分封商代贵族微子启不利于稳定西周政局 D. 分封功臣吕尚是为了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营建陪都洛邑起到了拱卫都城的作用,故A项错误;分封商代贵族微子启有利于稳定西周政局,故C项错误;分封功臣吕尚的目的是为了拱卫王室,故D项错误;由图片信息可知,姬姓诸侯国分布大体与当时的主要农业区吻合,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7.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 A. 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 春秋战国时君主专制制度已经建立 C.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D. 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僭越等级制度,表明分封制逐步瓦解,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逐渐减弱。故答案为D项。A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B项君主专制制度出现于秦朝,排除;C项诸侯称“王”的现象出现,可见周天子的势力受到削弱,排除。 8.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的县级行政区划最为稳定,历朝历代县级政区的数量总体变化不大,如下图所示: 这是因为县级政权的职能是 A. “劝农课税”并维持地方治安 B. “总领禁旅”并加强边疆防御 C. “监察百官”以缓和社会矛盾 D. “提举市舶”以发展对外贸易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县一级行政区划主要是负责地方的民政和社会治安,因此在古代政治机构变化中最为稳定,A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县一级行政机构不符合军事方面,B选项排除;监察百官是御史大夫的职能,C选项排除;提举市舶负责的是海外贸易,D选项排除。 9.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这种制度被称为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内阁制 D. 科举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秦国统一之后,秦始皇把全国分成36个郡,郡下设县,这种制度是郡县制,B选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地方管理制度,内阁是明清时期的中央机构,科举制是隋唐以后实行的选官制度,ACD三选项错误. 10.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的开端,主要体现在 A.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B. 地方管理得到加强 C. 郡守县令不可世袭 D. 制度法令全国统一 【答案】C 【解析】皇帝集权是“私天下”的表现,不能体现“公天下”之开端,故A错误。郡县制使地方管理得到加强,但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郡县制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相比于之前的分封世袭和世卿世禄制,体现出了一定的“公天下”性质,故C正确。制度法令全国统一有利于巩固统一,但不能体现“公天下”之开端,故D错误。 11.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 科举制代替察举制 D.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次转型指的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故B正确;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发生在夏朝禹死后由其子启继位,标志着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故A错误;科举制取代察举制发生在隋唐,故C错误;内阁制取代三省制是明朝,故D错误。 12.先秦时期,“玺”是官员任职期间公文的封印。秦朝统一中国后,对文书用印进行了调整和统一,它规定皇帝的印章称为“玺”,百官之印只能称为“印”。印章制度的变化突出体现了 A. 官员政治权力的降低 B. 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 C. 印章的社会功能丧失 D. 统治集团内部等级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玺”从公文的封印到成为皇帝的专属印章,百官之印只能称为“印”,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突出体现了统治集团内部等级化的发展,D选项正确。材料无关官员政治权利的变化,不是在强调“皇权”的至上,更不能说明印章功能的丧失,所以ABC三个选项是错误的。 13.小明同学阅读了秦朝与唐朝中央机构权力运行图,他得到的几个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A. 唐朝中央机构运行复杂导致皇权有所弱化 B. 相权有随社会发展扩大的趋势 C. 九卿变为六部,行政机构专业化程度降低 D. 唐朝中央机构纠错功能增强 【答案】D 【解析】从唐朝中央机构权力运行图可以看出: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并且对中书省的政令可以封驳,然后交尚书省执行,三省之间相互监督和牵制,既减少决策失误,又有利于提高效率,所以唐朝机构纠错能力增强,答案为D。唐朝中央机构之间相互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A错误。随着社会发展,丞相人数增加,削弱了相权,B错误。九卿变为六部,六部职责更加明确,行政机构专业化程度加强,C错误。 14.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二十四节气最早定于历法的是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汉武帝年号)历》。当时的中枢权力体系为 A. B. C. D. 【答案】A 【解析】解题时紧扣“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汉武帝年号)历》”可判断应该是汉武帝时期,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当时“中枢权力体系”实行的是中外朝制度,故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枢密院、三司、中书门下为宋朝时期,与题意时间不合,故C项排除;枢密院、中书省、御史台是元朝时期实行,故D项排除。 15.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发生洪灾,阁臣根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 秦、唐、元 B. 汉、宋、明 C. 秦、唐、明 D. 秦、元、明 【答案】C 【解析】由“蜀郡”、“丞相”、“诸卿”和“皇帝”可推断该历史场景可能最早出现在秦朝。秦始皇创立“三公九卿”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丞相之下有诸卿,故①项的场景最早出现在秦朝。由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之下由具体的各部负责工作,描述的是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三省六部制最早出现在唐朝,故②项的场景最早出现在唐朝。由内阁大臣拟写诏书,六部负责执行,明朝在中央设内阁,废中书省,权分六部,故③项的场景最早出现在明朝。故排除ABD,选C。 16.下面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知,宋代 A. 确立了分权制衡体制 B. 相权遭到进一步削弱 C. 建立了完整监察体系 D.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示意图可知,宋代对宰相权力进行了分割,进一步削弱了相权,选项B正确;宋代权力集中于皇帝,不能实现分权制衡,选项A排除;材料主旨是相权的削弱,并未反映监察体系完整,排除选项C;选项D不符合史实,清朝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 17.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正官评定,把进仕之门完全打开,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一制度是 A. 科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察举制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A 【解析】材料“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正官评定”“参加中央之考试”表明,该制度是以考试成绩为选拔依据的选官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故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是以家庭出身、门第作为选官的标准,与题干无关,故B项排除;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与题干无关,故C项排除;D项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不是选官制度,排除。 18.下列官职中不具备监察职能的是: A. 通判 B. 御史大夫 C. 尚书令 D. 刺史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尚书令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故C项正确;宋朝时期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故A项错误;御使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故B项错误;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各州,故D项错误。 19.北宋立国之初鉴于原藩镇或割据政权内的官员不能一一削职为民,故设通判“使之督察方镇”。可见,北宋设置通判旨在 A. 取代地方长官知州 B.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 增强地方军事实力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宋设立通判的目的是“使之督察方镇”,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通判的作用是督查地方,为知州副职,并非是取代知州;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不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D选项错误,通判的作用是督查地方,不能增强地方的军事实力。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0.明太祖总结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御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针对此,他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A. 废丞相,权分六部 B. 设立殿阁大学士 C. 设立锦衣卫 D. 设立军机处 【答案】A 【解析】 根据“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知明太祖认为宰相制度的设置严重威胁了皇权,因此他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故选A项;殿阁大学士是明太祖为了减轻政务负担而设立的职务,故排除B项;锦衣卫是明代掌管侦缉、刑狱、情报搜集和监察百官等任务的特务机构,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军机处设立于清代,故排除D项。 21.明朝嘉靖到万历时期,严嵩、张居正都以宰相自居。但是“干坏事如严嵩,干好事如张居正”,最后皇帝给他们定的罪名都只有“擅权”一条。这从本质上说明了 A.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 内阁职权范围不明朗 C. 阁员权力的界限由皇帝掌握 D.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政府机构 【答案】A 【解析】 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而“嘉靖到万历时期,严嵩、张居正都以宰相自居”,但是无论两人好坏,“皇帝给他们定的罪名都只有“擅权”一条”,由此可知明朝废相后君主专制大幅加强,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内阁职权范围,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出皇帝是否掌握阁员的权力,不是材料要说明的本质问题,排除。D项,表述正确,但是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说明的是皇权加强,排除。 22.下图中的四个数字分别代表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其中发生在③处的历史事件是 A. 嬴政创立皇帝制度 B. 隋炀帝设立进士科 C.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 D.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③处为北京,是清朝的都城,雍正帝在此设立军机处。故答案为D项。嬴政创立皇帝制度是在咸阳,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是在西安,明太祖废除丞相制是在南京,均与图示不符,排除A、B、C项。 23.为了及时应对紧急军事行动,在距离皇帝寝宫仅50米处设立一个机构,选择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听差,而且还有专派的御史往复稽查,不准任何人窥探。该机构人员精干,只能“跪奏笔录”。该机构的设置 A. 适应了皇帝集权的需要 B. 完善了中枢权力体系 C. 解决了君相之间的矛盾 D. 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清朝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适应了皇帝集权的需要,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故答案为A项。军机处不掌握决策权,与完善中枢权力体系无关,排除B项;清朝已经不存在宰相,排除C项;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不能形成对皇权的制约,排除D项。 24.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它的民主思想,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思想的源头。”这里的“它”指的是 A. 古雅典 B. 古斯巴达 C. 古巴比伦 D. 古罗马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古代雅典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民主政治体制,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古斯巴达实行的是贵族寡头独裁统治制度;C选项错误,古巴比伦王国实行的是君权与神权相结合的君主专制制度;D选项错误,古罗马实行的是奴隶主贵族专制。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5.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被视为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三大里程碑。三次改革的共同目标是 A. 逐步健全民主政治制度 B. 逐步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 C. 逐步提高儿童的政治地位 D. 逐步提高奴隶的政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雅典民主制发展过程中,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这三次改革的共同目标是逐步健全民主政治制度,因此A选项正确。雅典民主始终是少数人的民主,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成年男性公民,对妇女、儿童、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遥不可及,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6.公元前5世纪,雅典开始实行陪审员津贴制度,最初津贴的数目是每人每天2个奥波尔,后提高到3个奥波尔。在当时,3个奥波尔基本可以维持一个三口之家的生活所需。此举旨在 A. 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 B. 保障民主制度的运行 C. 控制法庭的司法行为 D. 消除贫富分化的现象 【答案】B 【解析】伯利克里为提高公民参政积极性,对公务人员发放津贴,保证直接民主制度的运行,故选B;材料中“可以维持一个三口之家的生活所需”可知,发放的津贴勉强满足生活所需,无法提高公民生活水平,排除A;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消除贫富分化”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D。 27.亚里士多德说,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平民群众必须具有最高权力;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大多数人的意志就是正义”。这种民主制 A. 赋予平民直接的参政权 B. 潜藏多数人暴政的隐患 C. 防止了个人专断的出现 D. 便于民众监督行政官员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大多数人的意志就是正义”可知,亚里士多德旨在揭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即其民主政治的决策方式有可能带来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民主中潜藏着多数人暴政的可能性,毕竟正义的标准只是看其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故选B。A项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不是亚里士多德强调的重点,排除;民主政治只能一定程度上防止个人专断的出现,但并不绝对,且C项也是在揭示民主的积极作用,排除;D项与A项同理,排除。 28.关于希腊民主政治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 前者是后者的渊源 B. 后者直接继承前者的所有成果 C. 前者决定后者的发展方向 D. 后者与前者没有任何关联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为近代西方的民主制度提供了借鉴,因此排除D,选A。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是直接民主,近现代西方的民主制度是代议制,即间接民主,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因此排除B。西方代议制的发展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的,排除C。 29.历史留下了无尽的讽刺:三十僭主(雅典历史上最残暴的统治者)恨苏格拉底入骨,但不敢杀他;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从苏格拉底案可判断 A. 雅典民主政治不及僭主政治开明公正 B. 公民普遍参与政治容易导致权力泛滥 C. 雅典民主程序的公正体现了法律的公正 D. 民主程序的公正并不能保证结果的公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苏格拉底在绝对公平的陪审团、真正民主的程序下被判处死刑,这体现了公正的民主程序并不能保证审判结果的公正,故D项正确。苏格拉底案不能证明僭主政治开明公正,故A项错误;公民是否普遍参与政治,法律是否公正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B、C两项与材料不符。 30.历史事实表明,依此法(陶片放逐法)作出的判决,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情绪,而公民的情绪常常因受一些政治家的鼓动波动不定。这表明古代雅典 A. 法律意志至高无上 B. 注重保护个人自由 C. 政治体制存在缺陷 D. 实质上是寡头政治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陶片放逐法的判决“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情绪,而公民的情绪常常因受一些政治家的鼓动波动不定”,可见古代雅典的政治体制存在缺陷,选项C正确;政治家鼓动和公民情绪影响了判决,因此不能体现出法律至上,选项A排除;根据材料可知,在公民情绪影响下的判决中,个人自由难以得到保护,排除选项B;古代雅典是民主制而非寡头政治,排除选项D。 二、材料题 3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元朝疆域图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2)材料二图一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图二反映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该地方行政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答案】(1) “上”是指秦始皇。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图一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图二是行省制度 该制度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解析】 (1)“上”:根据“秦朝初年”得出秦始皇。制度:结合所学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认识:结合所学,可从对秦代和对后世两方面分析,对秦代,可从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分析回答。对后世,可从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分析回答。 (2)名称:根据图一信息可知,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地方行政制度:图二是元朝的行省制。意义:可从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中国省制的开端等角度分析回答。 (3)根据“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可知,材料三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根据“后名军机处”可知,材料四反映雍正年间设军机处,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消极影响:联系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造成中国社会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 ——《资治通鉴》 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 材料三科举制包含着这样几种基本精神:一曰公开平等,二曰竞争择优,三曰量才使用,四曰内行管理。这些精神也是西方现代组织理论所强调的普遍主义与感情无涉原则。科举制为统治阶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养的行政管理人才,它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垄断,限制了皇帝、宰相的权力,极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投身政治活动的积极性。 ——2013年12月4日人才交流网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选拔人才的制度和选拔人才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选官用人的制度是什么?其最大的弊端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科举制创立于何时?这一制度体现了哪些原则?具有哪些积极作用? 【答案】(1)制度:察举制。标准:注重品德和才能。 (2)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公卿贵族把持选官权,任人唯亲。 (3)时间:隋唐时期。原则:科举制体现了公平公开、竞争择优、量才使用的原则。 积极作用:限制了特权,建立了制度公平;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参政的积极性,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们的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解析】(1)根据材料“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可得出董仲舒建议由下而上人推荐人才,结合所学可知是察举制。根据“贤者”,结合所学可知标准是品德和才能。 (2)根据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得出是九品中正制。根据“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结合所学回答弊端。 (3)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创立科举。根据“一曰公开平等,二曰竞争择优,三曰量才使用,四曰内行管理。”概括出原则。根据材料“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养的行政管理人才,它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垄断,限制了皇帝、宰相的权力,极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投身政治活动的积极性。”结合所学可概括出积极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