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兰州一中2018-2019-1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试题 历史(文科)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道题2分,共50分) 1. 有学者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但亦有落伍之处。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只是在一定的限度内是一致的,过此以往,便相冲突。法家不知此义,误以为两者始终是一致的。所以说法家的思想,也是落伍的。”这一认识的主旨是 A. 揭示了法家国家社会利益并重的实质 B. 批判了法家的专制思想 C. 辩证分析了法家在统一国家中的作用 D. 否定了法家的进步意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指出:法家思想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但误以为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始终是一致的,故这一认识实际上批判了法家的专制思想,B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2. 《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 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 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 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 D. 周桂钿先生说法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西汉统治服务的思想,故A正确。材料没有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故B排除。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过于绝对,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的观点,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评价 3. 朱元璋读《孟子》时说,此老如活到今日,也应该杀头。他下令将《孟子》大量删减。下列句子,被删掉的应该是( ) A.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B.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D.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先秦时期的儒学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的言论与此不符。本题应选A项。 4.“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 A. 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 B. 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C. 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 D. 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即已提出“礼”的行为准则,早于题目中的时间“北宋”,故排除A项;B项的表述与新儒学实现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特征不符,故排除;C项中的“本心体悟”即陆王心学的明理方法,与题目中“北宋五子”的身份“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体现了北宋五子确立了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故本题应选D项。 5. 唐代坊市制度严格,《唐律疏议》规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这说明唐代 A. 坊市制度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B. 法律仅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C. 坊市管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D. 实行较为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唐代的法律规定,商品交易时使用的度量工具必须每年校对一次,统一标准后才能使用。该项规定有利于维护市场公平交易,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故选C。坊市制度和法律条文均是针对商业贸易而言,A项中“社会经济”的概念过大,故A错误。B项中“维护封建统治”和D项中“重农抑商政策”在材料中均未提及,故B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6.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说明此时 A. 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B. 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压 C. 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D. 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知,北宋时期,商人办了通行证后,可以进行盐业的买卖,由此可见,政府抑商的政策有松动,故A项正确;B项和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盐业的经营由商人来经营,不是由政府直接经营,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规定地区”可以得知,盐业的买卖是在政府指导下进行,而不是政府“放弃盐业专卖”,D项错误。 7.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说:“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这说明科举考试是 A. 文人入仕的唯一途径 B. 朝廷笼络文人的有效方式 C. 以追求真才实学为宗旨 D. 学子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考查的是科举制,说明学子为科举而坚持,科举是当官的途径,但不是唯一的,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了文人对科举的坚持,不是指朝廷笼络文人,故B项错误;学子们学习是为当官不是求真才实学,故C项错误;学子们之所以坚持不懈,是为实现自身价值,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科举制 8.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 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 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答案】A 【解析】 在明代,内阁成员没有宰相的权力与地位往往不愿得罪大臣。这种害怕得罪人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故选A。内阁的设立主要是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并未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排除B项;材料突出内阁的消极影响,C项错误;内阁的设立加强了皇权,D项错误。 9.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A.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B. 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C. 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D. 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与辨别的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和市民阶层兴起,商人地位提高,商人的形象改观,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据此C符合题意。但是,由于占统治地位的仍是重义轻利的宋明理学,且统治者仍“重农抑商”,故A项错误。题干并未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故B项不准确。故选C。材料只是从侧面反映出社会阶层的变化,商人的地位提升,没有“变动频繁”,故D错。 10. 明代小说家许仲琳(约1567—1620年)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封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对此的解读正确的是 A.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火器的国家 B. 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C. 我国至迟到明代火药已用于军事 D. 神话小说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末宋初,火器开始运用于军事,距今不足两千年,排除B项;题目中未涉及中外发明和使用火器的时间对比,排除A项;D项中“不是”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明代……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即可知C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故选C项。 11.下表是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这反映出 A. 近代中国工矿企业有所发展 B. 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扩大 C. 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D. 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近代中国金属、矿物的进口逐渐减少,看出中国国内的金属、矿物自给率有所提高,另外,中国进口的机械不断增加,说明中国近代工厂生产发展,体现了近代工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A正确;材料反映近代中国棉布、金属、矿物的进口逐渐减少,反映出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减少,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进口的棉布、金属、矿物和机械在进口货物中的比值,不能体现出中国总的工业产品进口货物的变化情况,体现不出中国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手工业确实是衰败,但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来,排除D。 12.清末“新政”时期报刊杂志的出版发行情况统计 对此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当时中国已经实现了出版自由 B. 百姓精神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 C. 出版业发展与近代化进程相关 D. 知识界接受了日本近代化模式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新政”时期,当时处于清朝专制统治下,不可能实现出版自由,故A项错误;报刊业的出现反映了百姓生活出现变化,不是根本性变化,故B项错误;报刊业出现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相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知识界接受了日本近代化模式,故D项错误。 13.下列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自成立到更名的重大史实。这一过程 ( ) A. 伴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演变 B. 见证了国共两党合作—对峙—合作的历程 C. 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的曲折 D. 反映了中共在建立和管理国家方面的不成熟 【答案】A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反映了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1937年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反映了国共合作,以民族矛盾为主,故A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国共两党从对峙到合作的历程,排除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与材料部分时间不符,排除C。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说明中共以民族利益为主,不是不成熟的表现,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表格内容变化的原因,抓住“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从1937年的时代背景出发,即可认识到民族矛盾为主,据此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14.“‘一国两制’这种具有某些复合式特征的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这主要说明“一国两制”( ) A. 整合了联邦制的主要优点 B. 整合了中西政体和文化精神 C. 发展了联邦政体的柔性特征 D. 继承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可知是指该理论是中西文化碰撞的产物,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项表述片面。 15.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A. 蒋介石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B. 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C. 炮战背后暗藏着国共达成的共识 D. 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史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与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国企图让台湾独立,遭到蒋介石的拒绝,综合四个选项,ABD三项与材料不符,C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 16.1962年7月,邓小平在接见出席共青团七届三中全体与会者时说,现在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如实行“包产到户”、“责任田”、“五统一”等等;又说,“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这段话表明邓小平倾向于 A. 赞扬农业生产合作化 B. 打破单一的人民公社体制 C. 肯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 纠正党内“左”的错误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1953-1956 年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1962年农村还在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但有些地方出现了“包产到户”“责任田”现象,说明人民群众认识到人民公社化的弊端,希望以个体经营来取代集体经营,邓小平支持群众的做法,故B正确;1962年农村没有开始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错误;材料只谈到农村经营形势问题,并没有涉及纠正党内“左”错误的信息,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62年”“包产到户”“责任田”,联系所学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的相关知识分析解答。 17. 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 A. 为资产阶级私有财产提供了法律保障 B. 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 C. 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D. 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罗马法的历史影响。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理论武器是启蒙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罗马身份权而不是经济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可知,材料主要表述了罗马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这成为后世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主权在民思想的源头,故C项正确;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民法典》,故D项错误。 18.“在传统中国,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宗法因素决定的,而在传统欧洲,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契约规定的。”能够得出与此观点史论一致的是 A. 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B. 古希腊的人文主义 C. 古罗马的法律原则 D. 卢梭的政治学说 【答案】C 【解析】 雅典民主是为了保障契约的有效运行,而不是契约精神本身,故与材料不符,排除A;古希腊的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作用,与“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契约规定的”不符,故排除B;古罗马的法律原则有利于协调社会关系,体现了契约关系的特点,故C项正确;D反映的是近代欧洲民主思想,与材料时间“传统欧洲”不符,故排除D。 19.很久以来,糖在欧洲只是作为药用并被视为一种舶来奢侈品,直到美洲被发现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种植甘蔗并加工制糖,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由此推断在下表中,英国人均糖消费量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呈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人均糖消费量(磅) A. 新航路开辟之初英国率先进行殖民掠夺活动 B. 英国逐步控制了海上霸权从而占据贸易优势 C. 圈地运动促使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 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英国的生产力飞速提高 【答案】B 【解析】 表格中英国人均糖消费量远远高出欧洲其他国家,这一差距在18世纪下半叶又进一步扩大,而这一时期是英国最终确立海上殖民霸权的时期,由此分析可知B项符合题意;A、D两项时间不符,C与材料无关。 20.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年—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美国在1885—1889年,总统否决议案达324项。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A. 议会始终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构 B. 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督权 C. 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 D. 行政首脑取代议会成为国家的决策中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与”、“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总统否决议案达324项”等信息可知,代议制度下行政权逐渐扩大并制约议会的立法权,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说明代议制度下行政权逐渐扩大并制约议会的立法权,不能体现议会始终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构,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督权”,排除B;D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与”、“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总统否决议案达324项”,联系所学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发展的特点分析解答。 21. “我认为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是团结人民的全部力量以加快取得胜利。我同意国家杜马的请求,由我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继位,并祝福他登上俄罗斯国家皇位。希望他遵守立法机构确立的原则,就此宣誓绝不违背。”1917年,这段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诏书说明 A. 二月革命成功完成了俄国社会转型 B. 俄国革命类似于英国的“光荣革命” C. 沙皇专制体制未发生丝毫本质变化 D. 沙皇试图通过妥协方式维护君主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干内容分析可知,沙皇尼古拉二世是想以自己的退位,换取沙皇制度的维持,故答案为D项。俄国二月革命后虽然掌权者发生了变化,但俄国社会性质依然是资本主义社会,排除A项;英国的“光荣革命”是通过一次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赶跑了当时的国王,而俄国二月革命则是工人、士兵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排除B项;由材料“希望他遵守立法机构确立的原则”得知,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之后,俄国沙皇专制体制将变为君主立宪政体,排除C项。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二月革命 【名师点睛】俄国1917年发生的革命包括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建立起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因此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起无产阶级政权,因此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2.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这表明英国 A. 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 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以度过经济危机 C. 希望通过经济手段增强英联邦的政治向心力 D. 认识到了只有放弃贸易保护、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英国并未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英国是希望通过经济手段解决经济危机而非增强英联邦的政治向心力,英国并未充分认识到只有放弃贸易保护、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材料中的“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等信息是在强调英国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以度过经济危机。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英国度过经济危机的措施 【名师点睛】在历史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者是相反知识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们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的特定性,对相关的题肢逐一辨析,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避免出现好像对而实际上并不对的现象。 23.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论及政府的建制原则时认为,行政官身上具有三种不同意志,个人意志、行政官团体的意志与公意。当政府权力完全掌握在一个人手中时,团体意志和个人意志结合,此时的政府是最活跃的;当政府权力掌握在每一个公民自己手上时,政府的活跃度最低。……当政府权力完全集中于一个人手中时,团体意志离公意最遥远,政府越有可能滥用权力。据此可判断卢梭认为 A. 民主制是完美的政体形式,能更好地提高政府效率 B. 君主制导致政府效率低下,不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 C. 民主制反映了时代的进步,能更好地体现公共意志 D. 君主制集中体现公共意志,也有其存在的实际价值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卢梭的政府建制原则分为三类,“当政府权力完全掌握在一个人手中”时建立的属于民主制,“当政府权力掌握在每一个公民自己手上时”属于原始民主,“当政府权力完全集中于一个人”属于君主制。由此依据材料判断,A项,在原始民主制下,政府效率最低;B项,材料没有提及;D项与材料不符。故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启蒙运动。 24. 美国学者罗宾认为政治恐惧会使我们树立某种特定政治观念的价值。比如说对内战的恐惧,会期望产生对法制的尊重;对极权主义的恐惧,会期望迎来对自由民主的推崇。按照这一说法,下列事件基于对冷战的恐惧的是( ) A.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 B.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 C. 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的建立 D. 日本《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案》的通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二战结束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浪潮,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但在冷战格局下,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在国际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成为美苏争霸的战场,它们强烈要求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这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B项正是基于对冷战的恐惧而“树立某种特定政治观念的价值”。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25.《全球通史》指出:“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段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的寓意是 A. 世界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 两极格局已被打破 C. 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D. 世界格局已形成“一超多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分析题干材料,实际是在说明欧洲和中国的崛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两级格局正在向多元化转变,B项结论错误,材料所描述的时间段两级格局还没有被多极格局取代。并且题干也没有强调“一超多强”的趋势,排除D。题干没有说到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故排除D,答案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出现。 【名师点睛】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同一时代的中国和希腊思想家们流传下的著名观点或名言 材料二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的研究内容有何异同。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4~18世纪中西思想的异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为什么与西方的启蒙思想不同 【答案】 (1)相同:都重视对人类自身或人性的研究。不同:古希腊思想家还重视对自然或客观世界的研究。 (2)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提倡人性、追求个人幸福,倡导个性解放,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中国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性,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17~18世纪中西方都出现了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的启蒙思想,欧洲思想家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构想,中国的思想家只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发展。 (3)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制度的阻碍;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或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 【解析】 【详解】(1)相同:根据“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仁者,爱人”“人之初,性本善”得出都重视对人类自身或人性的研究。不同:根据“万物皆源于水”“万物的本源是火”得出古希腊思想家还重视对自然或客观世界的研究。 (2)根据“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倡导个性解放,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中国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性。根据“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结合所学分析得出:17-18世纪中西方都出现了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的启蒙思想,欧洲思想家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构想,中国的思想家只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发展。 (3)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总结,即: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专制制度的阻碍,儒家思想的束缚等。 27.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早在19世纪后期,西方史学界就对文艺复兴展开了颇有深度的学术探讨。瑞士著名的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通过研究认为,文艺复兴虽然披上了“复古”的外衣,但并非是要复活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而是要创造出新的思想文化。 然而,以著名美国史学家哈斯金斯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却沿着这样的学术理路,进而怀疑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与地位。他们认为,文艺复兴并非是一场具有近代启蒙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而只是中世纪晚期的知识复苏运动。这样的“复兴”,在中世纪的西欧并不止一次,如在此之前就有以城市文化兴起和罗马法复苏为特征的“12世纪的文艺复兴”,在8世纪末9世纪初的加洛林帝国,在查理曼大帝的扶持下,还出现了以兴办教会学校、宫廷学校、同步推行拉丁语与法兰克民族语言、校订《圣经》为主要内容的“加洛林文艺复兴”。 请回答:评论材料中关于“文艺复兴”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赞成文艺复兴并非是要复活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而是要创造出新的思想文化的观点。这种观点看到了文艺复兴的实质。 论证:①背景: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就必须从中世纪的神学桎梏下解放出来。而当时的意大利人又能接触到丰富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存,这为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文化资源。②内容:知识分子阐释古典文化的人性美,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希望,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自由和物质享受,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这一切正好顺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符合他们的利益。③结果: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颂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的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在精神文化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结论:综上所述,文艺复兴的实质应当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思想解物运动。 观点二:赞成文艺复兴只是中世纪晚期的知识复苏运动的观点。这种观点看到了文艺复兴与古典文化的联系。 论证:①背景:欧洲当时处于中世纪晚期,封建制度和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刚刚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尚在形成之中。②内容:知识分子阐释古典文化的人性美,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自由和物质享受,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这与古希腊罗马人文主义一脉相承。③结果:虽然冲击了宗教神学,但是没有正面反对封建制度,没有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未能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④另外,在此之前就有以城市文化兴起和罗马法复苏为特征的“12世纪的文艺复兴”,在8世纪末9世纪初的加洛林帝国,出现了“加洛林文艺复兴”。 结论:综上所述,文艺复兴虽然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但没有创造出新的思想文化,更多的是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解析】 归纳材料中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文艺复兴并非是要复活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而是要创造出新的思想文化;第二种观点认为文艺复兴只是中世纪晚期的知识复苏运动。然后迁移所学知识和史学评论方法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且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要多角度引用史实,充分论证。 28.十八大强调廉政建设,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廉政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材料二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三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历代封建王朝重视监察制度建设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答案】(1)特点: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独立的垂直的监察体系;完全受皇帝控制。 (2)特点:宋初:实行高薪养廉;明初:实行重刑惩处贪官,促进廉政建设。原因:直接原因是预防和减少贪腐发生;根本原因是维护统治。 (3)评价:有利于规范官员执政行为,防止贪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古代监察制度效能有限;监察官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得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独立的垂直的监察体系;根据“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得出完全受皇帝控制。 (2)特点:宋初:根据“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得出实行高薪养廉;明初:根据“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得出实行重刑惩处贪官,促进廉政建设。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析,直接原因是预防和减少贪腐发生,根本原因是维护统治。 (3)评价:根据所学,辩证地评价,从规范官员执政行为、防止贪腐说明其积极影响;从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古代监察制度效能有限分析其局限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