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考点21 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格局
1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背景 (1)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1978 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2.伟大决策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历史意义 (1)伟大转折 开始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 外开放,从“左”倾思想转为实事求是。%网 (2)光辉标志 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二、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首先自发秘密地实行包产到户;随后,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推行包产 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 会面貌。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 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自身的活力,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效益 显著提高。 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邓小平南方谈话 (1)发表背景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发表过程 1992 年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在视察途中发表谈话。 (3)主要内容 ①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②判断的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④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 (4)历史意义 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召开 (1)时间 1992 年 10 月。 (2)内容 ①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3)意义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召开 1993 年 11 月。 (2)决议 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②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 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3)意义 3 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4.中共十五大 (1)召开:1997 年 9 月。 (2)决议 ①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②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 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网 (3)意义 十五大作出的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进 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21 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原因 (1)国际形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2)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3)中国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形势相对有利。 (4)“文革”的破坏导致经济崩溃,“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 (5)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 2.经济特区的创办 (1)设立 ①1980 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 ②1988 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2010 年 5 月,中央正式批准新疆喀什为经济特区。 (2)特点 ①在国内划出一定地区,一般选择在港口附近、交通方便的地方。 ②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开放政策,吸引外资,为外商提供方便、安全的投资环境。 ③特区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济体制。 (3)作用 4 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3.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①概况 1984 年,设立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 湛江、北海等 14 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②目的 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 4.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1)概况:1985~1992 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 (2)作用 ①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 ②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有着深远的影响. 5.经济技术开发区 (1)概念 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特点 人才、技术、知识密集。 (3)目的 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4)作用 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6.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目的 ①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地区经济发展。 (2)优势 5 ①经济和文化基础。 ②地理和交通优势。 ③人才和产业优势。 ④政府的开放政策。 (3)结果 ①成为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的基地。 ②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③成为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考向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特点及意义 1.背景 (1)国内 改革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2)国际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特点 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意义 (1)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深化了经济体 制改革。 (2)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有利于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4.从原因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 (1)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世纪 50 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 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 30 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 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网 6 (3)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5.从特点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具体表现为: (1)所有制结构上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 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分配制度上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宏观调控上 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 的优势。 6.从实践意义上看: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社 会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典例引领】1956 年,我国三大改造完成后,确立了单一公有制的经济体制,其在微观经济运行的弊端 暴露出来。为此,陈云提出以开放自由市场方式引入市场机制的解决办法,结果加剧了粮食供求关系的紧 张,最终不得不关闭。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引入市场机制,经济快速发展。据此推知 A.公有制经济体制存在巨大弊端 B.市场机制要与生产环节相适应 C.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冲突 D.20 世纪 50 年代已确立市场经济 【答案】B 7 考向二 理解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中“点、线、面、全、多、宽”的含义 (1)“点”是指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 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 1992 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学. (4)全方位 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 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5)多层次 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 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6)宽领域 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典例引领】1992 年,中国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武汉、岳 阳、重庆 5 个沿江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等 4 个边境和沿 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 13 个沿边城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符合中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开放战略 B.浦东开发直接带动内地经济飞跃 C.这些地区享有较大的政治管理权限 D.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体系初步形成 8 【答案】A 考向三 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的区别 (1)背景不同 近代史上的中国是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现代中国的开放是在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的前提下主动实行的。 (2)内容不同 近代史上的“开放”是以西方列强的武装侵略为手段的,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 降低关税等;现代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 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不同 近代史上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虽然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但是中国却沦为西方列 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地和投资场所;现代中国的开放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性质不同 近代史上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现代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 融入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典例引领】阅读下面关于中国城市化的两幅地图,完成下列要求。 9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对外开放城市和地区分布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 通商口岸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 20 世纪 80 年代的对外开放对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远影响。 【答案】(1)不同:近代只限于在沿海、沿江和沿边地区,当代则包括沿海、沿边和内地,是全方位的开 放。 作用: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便利了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列强多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租界先进的 设施和科学的管理体制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城市的近代化。 (2)深远影响:壮大了城市经济实力,加快了城市化步伐,促进了城市的转型;调整了中国城市的布局。 考向四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1)土地改革(1950—1952 年)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 人私有。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 年)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 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10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78 年) 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片面强调“一大二公”,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积极性,给社 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网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做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 决策,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5)取消农业税 2006 年初,中国政府宣布取消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解 放了农村生产力。 【典例引领】我国农村的改革已走过 30 多年的光辉历程,30 多年前农民年纯收入 133.6 元,到 2012 年 增加到 4140 元;30 多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 2.5 亿,到 2012 年,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 贫困人口减至 2500 万。该变化是由于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答案】D 考向五 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调整 (1)第一次 建国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 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11 ①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②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③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到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 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 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①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吸收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 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学. ②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③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 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 转变。 ①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把企业推向 市场。 ②结果: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典例引领】从 1979 年到 1992 年,我国国家统配物资品种由 256 种减少到 19 种;国家计划收购和调拨 的商品由 65 种减少到 15 种;在工业生产中,国家计委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 重由 95%以上下降至 10%以内。这意味着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B.企业的自主权不断扩大 C.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动摇 D.私营工商业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题干国家统配物资品种数量减少、国家计划收购和调拨 的商品减少、工业生产中国家指令性计划产品产值比重的下降可得知,我国计划经济的成份逐步减少,经 济体制改革在扩大企业自主权方面成效明显,故选 B 项。我国在 1992 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目标,故 A 项错;C、D 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故均排除。 12 1.20 世纪 80 年代初,浙江某厂长步鑫生实行改革获得成功。1983 年,《人民日报》《浙江日报》都报道 了他的事迹,全国掀起了学习步鑫生的热潮。这一现象 A.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已完成使命 B.表明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体现了改革开放全方位展开 2.下图反映的是 2011—2015 年中国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数量变化图。 从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中国 A.经过改革开放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B.顺利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 C.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 D.需要深化改革才能推进城镇化的进程 3.同 1978 年相比,1982 年我国的工农业产值增长 32.6%,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已较为明显,而且,失调 的经济比重也有所调整,国民经济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逐步展开 C.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全面展开 D.国家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4.对于人口迁移现象,美国学者 E.S.Lee 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其含义是“人 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20 世纪 80 年代, 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13 A.东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 B.东南沿海靠近港澳台,便于发展经济 C.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 D.内地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 5.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 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下列改 革措施直接得益于此讲话精神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6.1953 年,《人民日报》发文说:“河北省合作总社应当认真克服片面营利观点,公开肥料成本,重新确 定合理利润,不要使下级社在经营中发生亏累现象,以便迅速调整肥料价格,克服社价和市价脱节现象。” 该文章 A.意在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 B.标志着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C.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经济进程 D.反映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7.纵观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1950—1978 年,29 年间平均递 增 3.5%。第二阶段为 1979—1984 年,6 年间平均递增 4.9%,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 第三阶段为 1985 年至今,年平均递增 1.2%。1979—1984 年间“粮食增长最快”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改革农产品购销制度,允许自由买卖 C.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 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 8.对如图解读正确的是 14 A.农业改革改变了农村土地公有制的性质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在农村确立 C.农产品价格的增长体现了国家优先发展农业的国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 9.1992 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 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 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 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图中的漫画反映了清朝的什么经济政策?结合所学说明实行该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15 1842 年签订《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后在上海的外国商船 1934 年花旗银行存款凭证 (2)结合材料二图片,说明近代中国是如何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材料三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 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 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文选》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及取得的成就。 1.(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表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2.(2017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1990 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 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 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3.(2017 年江苏卷)1981 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 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16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考点冲关】 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国还没有完全结束计划经济体制, 故 A 项错误;21 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20 世纪 80 年代初,浙江某厂长步 鑫生实行改革获得成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 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 C 项正确;材 料无法体现“改革开放全方位展开”,故 D 项错误。%网 2.【答案】D 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于 1992 年之后,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 故 A 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 1982 年与 1978 年相比,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显著,这两者之间的比较可以看 出,由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而且主要是农村的改革成效显著,而城市的改革还没有全面展开,所以 经济比重的失调状况有所改变,故 B 项正确;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与上述结果关系不大,不可以作为主要 因素考虑,故 C 项错误;题干说到的是国内经济建设的成就,对外开放不是主要因素,而且当时对外开放 处于初期,“新阶段”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学¥ 4.【答案】C 5.【答案】C 【解析】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 实行某些较为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材料中邓小平讲话的意思是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社 17 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该意相符,故 C 项正确。A 项是在农村推行的,与题干不符。 材料说的是对外开放,B 项与此不符。D 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合作化运动。材料中反映是河北省合作总社要对下级社进行经济调整,意在促进农 村合作经济发展,故 A 项正确;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是在 1956 年底,故 B 项错误;我国当时发展的是国有 经济,不是市场经济,故 C 项错误;“大跃进”是 1958 年兴起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故选 A。 7.【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A、B、C 三项表述都是在“1979-1984 年间”可能的,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的前提是土地国有和集体所有,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D 项表述不可能,符合题意,正确。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图表材料可以看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及率和农产品征 购指数都处于上升的趋势,说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生产适 应市场的需求,D 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A 项表述错误;材料不 能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在农村确立”,排除 B 项;材料不能体现“国家优先发展农业的国策”, 排除 C 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在 1978 年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上,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确定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是在 1992 年的中共十四大上,符合材 料时间,故 B 项正确。肯定非公有制的地位是在 1997 年的中共十五大上,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 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属于对外开放,不是对内改革,故 D 项错误。 10.【答案】(1)经济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 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2)西方列强通过侵略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得的特权,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中国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3)原因:汲取半闭关导致发展落后的教训;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观需要;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的客观要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8 成就: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高丰富人民生活;加入 APEC 和 WTO。 【直通高考】 1.【答案】A 【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 1982 年到 1988 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非农产业 迅速增加,这一变化说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故 A 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不出城乡一体化的信息, B 不正确;1992 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 与史实不符;材料只是反映我国乡镇企 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整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合理,D 不正确。 2.【答案】C 【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 化的普遍趋势”与所学知识可知,报告显然与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精神一致,即计划和 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活市场经济,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故 C 项正确,排除 A; 题干涉及的是经济体制的问题,没有反映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排除 B;“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但不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排除 D。学& 3.【答案】B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