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三调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三调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商朝的神,始终不脱宗族神、部落神的性格,而西周却出现了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必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天命观树立了君主权威 B. 分封制扩大了统治疆域 C. 宗法制维系了等级秩序 D. 礼乐制加强了中央权力 【答案】B 【解析】考查分封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商时代还未能开创一个超越政治力量的共同文化,殷商的神,始终不脱宗族神、部落神的性格。随着分封制的推行,新创之周逐渐成为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西周的统治范围逐渐扩大,必须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以此来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天命观树立了君主权威”与材料“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必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不符,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君主树立权威,故A项错误;宗法制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统治,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礼乐制有利于维护分封制下等级秩序,与加强中央权力没有直接关系,并且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周天子授士授民给诸侯叫“建国”,诸侯授士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这一背景下,士、庶民把自己的宗族称之为“家”,效忠于“家”。这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宗法制的强化 B. 为地方分裂割据埋下伏笔 C. 促进了民众的国家认同 D. 扩大了“家天下”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封制与宗法制结合,虽然诸侯小宗服从天子大宗,但是对于士,庶民等而言,只知效忠“家”,不知效忠“国”,形成有“家”无“国”的离心力,为诸侯割据以及大夫篡国创造了条件,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旨在强调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CD两项与材料主旨相悖逆,排除。 3.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A. 使王国领地缩小,中央集权加强 B.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 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 D. 扩大王国的辖区,皇权得以巩固 【答案】A 【解析】汉景帝陆续分封皇子13人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等地为诸侯王,这就使王国领地缩小,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出现于汉高祖时期,故B项错误;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等诸侯王都是同姓诸侯王,故C项错误;这一措施缩小了王国的辖区,故D项错误。 4.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重视民生、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满意,真正使群众成为利益的主体。习近平表达的这一治国理念传承了百家争鸣时期 A. 法家“中央集权”的思想 B. 兵家“知已知彼”的思想 C. 儒家“民本、和谐”的思想 D. 道家“祸福相倚”的思想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为民,以民为中心,没强调中央集权,故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切实为民,没体现知己知彼,不符题意,故B选项错误;“必须重视民生、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强调为民,传承了儒家"民本、和谐"的思想,故C选项正确;“福祸相依”强调的福和祸的关系,没强调为民,不符题意,故D选项错误。 5.某学者指出:周公将传统巫术活动创造性地转化为人际世间一整套的宗教一政治一伦理体制,使礼制下的社会生活具有神圣性,是为“由巫到礼”;孔子为这套礼制创造性地转化出内在人性根源,开创了“壹是皆以修身为木”的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道,据此可知,孔子的贡献是 A. 援礼人仁 B. 克己复礼 C. 由巫到礼 D. 释礼归仁 【答案】D 【解析】 考查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结合材料信息,周公的贡献是建立人际世间一整套的宗教政治伦理体制,使礼制下的社会生活具有神圣性,面对春秋时期礼乐精神的废弛,孔子援仁入礼,对礼进行新的论证和诠释,将周公的德教发展成为儒家的礼教,即“释礼归仁”,故D项正确。“援礼人仁”表述是不符合材料信息的,应该是“援仁入礼”,故排除A项;“克己复礼”符合孔子的思想主张,但不是材料表达的信息,故排除B项;“由巫到礼”是对材料的简单重复,而且不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故排除C项。 6. 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据此可知 A. 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 B. 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 C. 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 D. 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王阳明和李贽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为是非,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故A排除。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也过于片面,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对现实政治的叛逆,故D排除。 7.汉字“丁”的变化如图所示,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A. 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B. 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C. 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D. 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甲骨文中的状如竹丁、木楔;钉帽形状;金属质地”可知体现的是生产材料的不断变化,反映的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甲骨文中的丁字并不繁琐,A选项排除。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书法艺术,D选项排除。 8.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材料可用来研究 A. 清朝的天朝上国思想 B.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 D. 正常的中英贸易中国入超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可知在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中,仅中国出口的丝茶就能抵偿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出鸦片以外的商品的价值,说明英国商品在中国销量有限,未满足列强的预期,从而为西方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提供了借口,因此材料可以用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清政府自大思想,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没有满足列强的要求,没有体现出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贸易总额的比较得不出出超入超的结论,故D项排除。 9.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贸易部强调,英国政府“不但不去压迫中国政府使其放松所制定的规章”,而且“将要对中国政府在抵抗对它的政权和行政的不法侵犯方面给予道义上的支持”。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英国政府试图与清政府建立完全平等的外交关系 B. 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迫使英国放弃了领事裁判权 C. 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改变了英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D. 英国的目的是为了保存清政府以维护其在华利益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不但不去压迫中国政府使其放松所制订的规章”“将要对中国政府在抵抗对它的政权和行政的不法侵犯方面给予道义上的支持”可知,英国政府维护清政府在国内统治方面的规章,还对清政府镇压侵犯其统治的行为给予支持,英国扶持清政府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在华利益,故D项正确;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获取更多的侵略利益,不可能建立完全平等的外交关系,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英国政府对清政府国内统治方面的态度,B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0.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B. 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 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三次战争逐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甲午战后列强侵略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故A项错误;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故B项错误;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是由沿海向内地扩展,故C项错误。 11.下列通过解读史实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左宗棠收复新疆 消除了中国的边疆危机 B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 C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反映了民族危机严重 D 1934年工农红军开始长征 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左宗棠收复台湾只是缓解了中国的边疆危机,而不是消除,故A项错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结果是失败,并没有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但是体现了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忘的紧要关头,在反对帝国主义侵占祖国宝岛台湾的斗争中,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不分彼此,同呼吸,共命运,相互支持,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瑰丽诗篇,故B项错误。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的尖锐对立,说明民族危机严重,故C项正确。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故D项错误。 12. 美国学者徐中约:理解任何历史时期的关键,在于找出决定该时期形态的主要动力。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名言,为1861—1895年间士大夫的活动提供了精神动力。这种动力的本质是 A. 探寻政治变革 B. 探寻求存之道 C. 提倡民主科学 D. 学习西方技术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1-1895年间的士大夫的活动指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主动向西方学习以实现救亡图存、探寻求存之道的一场尝试。故答案为B项。A项洋务运动只局限于学习器物层面,并未上升到政治层面,排除;C项民主科学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排除;D项学习西方技术知识一种方法,而非实质,排除。 13.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维护孔子的地位,把孔子尊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却批判孔子,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①前者是在民族危机加深和中国资本主义刚刚产生的情况下出现的 ②后者是在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背景下发生的 ③前者借助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④后者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其目的是打破封建思想束缚 A. ①②③④ B. ①④ C. ②③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产生原因。本题可用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洋务运动期间,而题干是问的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以时间不对,故排除AB;根据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前期指导思想是民主与科学,其有要求实现民主政治的要求,故要选④,所选C。 14.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其意在说明 A. 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C. 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 D. 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答案】C 【解析】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与我国传统的“大同主义”契合,由此说明在近代中国具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因素,故选C项;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与我国传统的“大同主义”契合并不能证明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近代国情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十月革命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排除D项。 15.孙中山指出:“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不过我们所主张的共产,是共将来,不是共现在。这种将来的共产,是很公道的办法,以前有了产业的人决不至吃亏。”由此可见,当时孙中山在民生问题上主张 A. 既均衡贫富,又保护私产 B.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工业 C. 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 D. 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这种将来的共产,是很公道的办法,以前有了产业的人决不至吃亏”说明孙中山既主张均衡贫富,又保护私有财产,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未体现出优先发展工业,故B项错误;“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的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孙中山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故D项错误。 16.毛泽东一著作包含以下章节,对该著作理解正确的是 A. 突破了“城市中心论”的革命模式 B. 创造性提出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 C. 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D. 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判断该著作是《新民主主义论》,在这一著作中,毛泽东创造性的提出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选项B正确;选项A是在土地革命时期的著作,当时并未提出新民主主义这一主张,排除A;材料中并不是关于国家的学说,排除C;材料未涉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张,排除D。 17.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速度与效果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小平同志对形式主义的东西深恶痛绝,呼吁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这说明邓小平注重 A. 坚持原则的做法 B. 群众路线的方针 C. 实干务实的精神 D. 艰苦奋斗的作风 【答案】C 【解析】材料“对形式主义的东西深恶痛绝”“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说明邓小平反对空谈,注重实干务实的作风,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坚持原则的作法、群众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故ABD项排除。 18.郭沫若认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标志在春秋战国时期”,范文澜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面对这两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毛泽东在当时认为应该 A. 以郭沫若的观点为准 B.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C. 以范文澜的观点为准 D. 以毛泽东自己的观点为准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历史学上的观点,相互争鸣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这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故答案为B项。ACD项,夸大了郭沫若、范文澜、毛泽东的作用,排除。 19.下表是1949-2000年我国公民受教育程度的变化表。其中(成人)文盲率变化最大时期出现的原因是 年份 1949 1964 1982 1990 1995 2000 文盲人口总数(亿) 3.2 2.33 2.3 1.82 1.45 0.83 文盲率(%) 80 52.4 34.49 22.22 16.5 9.08 A. 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 B. “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C. 政府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D. 新时期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状况,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图表进行分析比较的的能力。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可知,文盲率变化最大时期为1949年—1964年期间,B项是1966——1976年,C项是20世纪80年代,D项是1995年,这三项时间与此一时期不符,故排除。建国后我国大力发展教育,建立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国民文盲率大大下降,所以选A。 20.民国初年有一副对联:“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民国初年社会风貌有了较大变化 B. 纪年的改革体现帝王观念的顽固 C. 男女平权表明社会平等已经实现 D. 风习的变化与政治变革基本无关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男女平权”、“阴阳合历”可知,民国初年社会风貌有了较大变化,选项A正确;纪年改革中阴阳合历,说明人们的观念在发生变化,排除B;选项C夸大事实,排除;选项D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 21.光绪十四年(1888年),维新人士谭嗣同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著作。谭嗣同这一研究的主要意图是 A. 追溯政治变革的历史依据 B. 汲取朴素的民主思想精华 C. 揉合民权思想否定君权论 D. 形成独特的激进政治理念 【答案】B 【解析】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均具有民主思想, 谭嗣同这一研究的主要意图是要汲取上述人物的民主思想精华,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追溯政治变革的历史依据是写《孔子改制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谭嗣同主张保留君主并未否定君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谭嗣同也未形成独特的激进政治理念,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2.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 “自我疗伤”——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 B. “开颅洗脑”——确立起了民主科学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C. “猛药重治”——是变革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D. “温药治疗”——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结合所学可知,分别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温药治疗”是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促进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其思想启蒙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D项正确;“自我疗伤”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而不是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A项错误;“开颅洗脑”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的新文化运动,但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逐渐传播,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而不是民主科学,B项错误;“猛药重治”是指辛亥革命,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不是改良运动,C项错误。 23.“(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几乎丝毫没有受伤。”基于这一认识,陈独秀 A. 主张变革现有的政治体制 B. 呼吁推动社会思想启蒙 C. 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 D. 转变了支持的工农立场 【答案】B 【解析】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只是表面上实现国家统一和推翻清政府,但对儒家文化思想体系却丝毫没有动摇,因此要推动社会思想启蒙,故答案为B项;陈独秀的主张没有涉及变革政治体制,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陈独秀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陈独秀对工农运动的态度,排除D项。 24. “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由此推断,材料中“他们” A. 提倡民主科学 B. 坚持“中体西用” C. 主张维新变法 D. 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可知,材料中的“他们”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改造国民,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题,选项A正确;选项B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选项C强调更改制度,与材料中“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不符,排除;材料中的“他们”依然主张建立西洋式的社会,可见其属于资产阶级,并非主张宣扬马克思主义,排除D。 25.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他们传播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为探求学理,不是在玩弄新的词藻,而是为了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他们特别重视传播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学说,并把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看作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其他原理的一条“金线”。上述材料主要是想表明 A. 阶级斗争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最为核心的内容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要作为社会改造指导思想 C. 中国的知识分子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体系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而是为了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他们特别重视传播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学说”可知,当时的知识分子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主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社会的指导思想,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的本质,阶级斗争是否是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不是材料主要表明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为探求学理”可知,中国的知识分子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体系不是材料内容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科学的理论,因此D选项说法有误,故D选项错误。 26.《国民党一大宣言》:“盖酿成经济组织之不平均者,莫大于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故当由国家规定土地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B. 实现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C. 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D. 与中共革命思想部分一致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注重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其思想与中共革命思想部分一致,故答案为D项。孙中山的土地纲领没有做到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排除A项;B项“实现了”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的“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表明并未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 27.毛泽东指出:孙中山为我们定下了革命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叫我们反抗帝国主义,使中国民族得到解放。民权主义叫我们反抗军阀,使中国人民自立于统治地位。民生主义叫我们反抗大商买办阶级和地主阶级,使中国大多数穷苦人民得享有经济幸福。革命的三民主义 A. 成为了辛亥革命的理论指导 B. 奠定了《临时约法》的思想基础 C. 推动国民革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D. 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答案】D 【解析】材料所述为毛泽东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理解,由材料可知,革命的三民主义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任务和方向,故D正确;A是旧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1912年颁布《临时约法》,1924年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故B错误;国民大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C错误。 28.《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孙中山“三民主义”。其中指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上述主张意在 A. 施行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B. 实现普遍平等的民权 C. 谋求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 D. 立法保障工农的权利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可知反映的是新三民主义,由材料“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可以看出涉及的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所学,其目的是谋求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故C项符合题意;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并没有真正实行,故AD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民生主义而非民权主义,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C。 29.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这一认识 A. 推动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 B.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 C. 联合开明士绅支持国民革命 D. 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毛泽东的思想主张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先进行民主革命,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故选A;毛泽东思想形成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B错误;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30.1990年,邓小平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假设我们有五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展,例如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二、百分之三,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邓小平意在说明 A. 要与时俱进代表人民利益 B. 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相结合 C.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 D. 要团结一致解放思想向前看 【答案】C 【解析】材料“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说明了如果一个国家经济长期不能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到不到提高,那么就会失去了较大多数老百姓的支持。所以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故C项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发展生产的重要性,而不是代表人民利益、把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相结合、解放思想向前看,故ABD三项排除。 31.毛泽东说:“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之所以唤醒了中国人,其原因有 ①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②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觉醒 ③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④与中国国情相似的近邻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主要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的原因的理解,联系所学知识传播原因大致有:一是缺乏真正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思想武器;二是俄国与中国国情相似但十月革命却取得成功。①②③属于前者,④属于后者,故选D。 32.1944年,李之朴在“中学生阅读报纸所注意的向题”的调查中发现,中美两国中学生的关注重点差异较大,美国中学生注意的是“游戏、诙谐文字与戏剧”等,而中国的中学生注意的是“时事向题”。这反映出此时的中美两国社会 A. 将报纸作为重要的交流媒介 B. 在素质教育方而的差异很大 C. 都注重政治导向和家国情怀 D. 受战争的创伤程度并不相同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本土远离主要战场,所以受到战争的创伤程度较轻,而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主要战场之一,深受战争的荼毒,故两国中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点是有差异的,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报纸的交流功能,它只是在强调两国学生阅读关注点的差异性上,排除A;中国学生关注“时事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表现,属于家国情怀,故两国在素质教育方面无法通过材料表现出较大差异,排除B;美国中学生注意的是“游戏、诙谐文字与戏剧”等,与政治导向无关,排除C。 33. 苏格拉底将道德和知识融合,为此他不厌其烦地提问,使被问者在追问中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进行道德反思。据此推知,苏格拉底构建知识与道德关联的方法 A. 寻找到哲学研究的崭新方向 B. 揭示出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C. 强调了理性思考和道德自觉 D. 说明知识多寡决定道德水准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不得不进行道徳反思”的信息强调思考的作用,属于理性思维,故C项正确;A项属于哲学研究的范畴,与材料中理性思维内涵不符;材料中没有涉及雅典民主政治信息,故B项错误;D中标准是知识,不符合题意。 34.欧洲人首次深刻感受到他们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如当时一位著名作家所说“现在,每一位有思考能力的人都要感谢上帝挑选他们生活在这一新的时代,一个充满希望和前途的时代,它业已为过去上千年世间上可比拟的众多拥有高贵心灵的人而欢欣鼓舞。”下列代表人物中属于这个时代的是 A. 苏格拉底 B. 达•芬奇 C. 加尔文 D. 卢梭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一位有思考能力的人都要感谢上帝挑选他们生活在这一新的时代”“,它业已为过去上千年世间上可比拟的众多拥有高贵心灵的人而欢欣鼓舞”中可以分析出,材料中“全新时代”是14-17世纪的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A项是古希腊时期,排除;B项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符合题意;C项是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排除。 35.16世纪欧洲产生了许多新教派,每个新教派都以古代《圣经》原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为信仰的最高权威,并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该历史现象 A. 表明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 B. 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直接推动而出现 C. 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D. 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 【答案】D 【解析】材料“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反映了宗教改革时期新教派推动了《圣经》在民族国家的传播,反对罗马教会的独裁,这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故A 错误;材料现象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直接联系,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语言翻译圣经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故C错误。故选D。 36.在古希腊早期文学作品中,国王和神明之间的关系就像一般人和国王之间的关系一样。下对上只有遵命,而没有反对和怀疑的权力。神与国王一样,有合理宽大的一面,也有偏狭、愚昧的一面。这主要反映出古代希腊 A. 社会伦理中的性恶论思想 B. 宗教文化中的人文主义色彩 C. 宗教文化中的理性主义思想 D. 世俗文化中的反宗教情节 【答案】B 【解析】根据“神与国王一样,有合理宽大的一面,也有偏狭、愚昧的一面”可知,材料认为神具有与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反映宗教文化中的人文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A项社会伦理中的性恶论思想与材料“神有合理宽大的一面”不符,排除;C项宗教文化中的理性主义思想与材料“有偏狭、愚昧的一面”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反宗教倾向,而是强调宗教文化中的人文主义色彩,排除D。 37.托马斯·潘恩在1776年的《常识》中提出:“英国属于欧洲,北美属于它本身。”这一说法引起北美“很多人心里……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指 A. 武装反抗 B. 民族独立 C. 孤立外交 D. 经济封锁 【答案】B 【解析】“英国属于欧洲,北美属于它本身”体现出否定英国殖民统治的意识,因此这一“变化”指的是民族独立,故B项正确;“武装反抗”在1776年之前的北美独立战争中就运用了,不属于“变化”,故A项错误;“孤立外交”华盛顿在其总统任满后发表的《告别词》中提出来的,故C项错误;“经济封锁”不符合“变化”信息,故D项错误。 38.苏格拉底提出:人们不可能认识外部世界也不应该认识外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由神支配受神管理,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那么作为人只要研究好人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这体现出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A. 强调神的伟大价值 B. 使哲学成为独立学科 C. 属于自然哲学范畴 D. 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作为人只要研究好人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强调的人的作用,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故答案为D项。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作用,而不是神的伟大价值,排除A;使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是亚里士多德,不是苏格拉底,排除B;希腊智者学派已经将自然和法区分开,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其哲学思想不属于自然哲学范畴,排除C。 39.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题干说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得到了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用实际行动在支持其主张,所以说明宗教改革的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故选D。 40.在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中,首当其冲被启蒙思想家推上理性的法庭而受到严厉批判的是宗教神学。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 A. 打破宗教神学精神枷锁是启迪人智慧的前提 B. 宗教神学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最大敌人 C. 宗教神学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 D. 教会与君主相互勾结共同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批判宗教神学,打破宗教神学精神枷锁,启迪人的智慧,故A项正确;宗教神学控制民众的意识形态,但材料无法体现宗教神学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最大敌人,排除B项;欧洲中世纪,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且材料没有涉及神学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教会与君主相互勾结共同维护封建统治,而是强调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批判宗教神学,启迪人的智慧,排除D项。故选A。 41.薄伽丘的《十日谈》、但丁的《神曲》、彼得拉克的《歌集》等作品在当时看来是非常出格的,关于青年男女情与爱的描述很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抨击的就是教士荒淫无耻的一面。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 A. 注重理性至上 B. 反对禁欲主义 C. 宣扬男女平等 D. 提倡信仰自由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而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文艺复兴的情况,故可排除A;材料描绘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同时抨击了教士的荒淫无耻,表达了反对教会禁欲主义的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男女平等的问题,故可排除C;否定了罗马天教会是宗教改革的作用,故可排除D。 42.“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这种诉求的历史背景是 A. 美国南北战争 B. 法国启蒙运动 C. 欧洲宗教改革 D. 英国光荣革命 【答案】B 【解析】“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是说要想结束国王的独裁就一定要放弃对上帝的信仰,结合所学可知,法国的启蒙运动将这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故选B;美国南北战争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这种诉求早已经有了,故排除A;欧洲宗教改革和英国光荣革命时对上帝的信仰还处于比较盛行的时代,故排除CD。 43.从公元12世纪开始,欧洲流行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高耸削瘦、冷峻深沉.表达出神秘、哀婉和崇高的情感。文艺复兴后,哥特式建筑衰落,新时代的建筑师喜欢使用古希腊的柱式结构和古罗马的穹顶拱门,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 A. 欧洲建筑美学深受新教的影响 B. 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 C. 复古思潮深刻改变建筑美学 D. 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答案】D 【解析】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建筑采用希腊和罗马的风格,是为了“欢快充实”,而这正是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生活体验的反映,D项符合题意。新建筑风格是受文艺复兴影响而不是宗教改革,也不是受几何学影响,A、B两项不符合题意。学习古希腊和古罗马是借古希腊罗马之名进行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而不是纯粹的复古,C项不符合题意。 44.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推衍产生的社会进化学说,比生物进化学说更受读者拥戴,传播通行无阻。究其原因,社会进化学说为各类族群对自身空间定位和未来流动可能提供了想象依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契合时代精神 B. 自然科学理论要依靠社会学说扩大影响 C. 社会进化论指导历史沿正确的方向发展 D. 社会进化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A 【解析】材料“社会进化学说为各类族群对自身空间定位和未来流动可能提供了想象依据”强调了社会进化学说之所以更受读者拥戴是由于它符合当时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即契合了社会变革的时代精神,故A项正确;自然科学理论不一定要依靠社会学说来扩大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进化论的作用,故C项排除;社会进化论也未揭示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揭示了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排除。 45.“他利用简单的数学运算证明,光速是极限速度,接近光速的物体会变小变平。他认为,甚至时间也会受影响,移动的钟走得比静止的钟慢。”这是物理学思想上的一场重大革命。因为他 A. 否定了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体系 B. 借鉴了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的学说 C. 揭示了时间、空间是相对的属性 D. 修正了能量、质量互相转化的理论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 光速是极限速度,接近光速的物体会变小变平。他认为,甚至时间也会受影响,移动的钟走得比静止的钟慢”可知,这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属性,选项C正确;爱因斯坦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继承与发展,而非否定,排除A ;拉瓦锡是化学家,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两者不属于同一领域,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46.《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写道: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段斗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生存竞争”学说取代了人类对宗教的信仰 B. “阶级斗争”学说改变了全人类的政治制 C. 两个学说都产生于19世纪末期 D. 两个学说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生存竞争”即达尔文的进化论,“阶级斗争”即马克思主义,两个学说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D项正确。A项错在“取代”,B项错在“全人类”,马克思主义诞生在19世纪中期,C项错误。 47. 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 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中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说明知识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性,这种现象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本题选择D项。A牛顿经典力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理论基础;B是经典力学建立的基础;C是运用经典力学原理,仍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48.有学者将苏联(俄)文学进行分阶段研究,其中一个阶段被表述为:“真诚”阶段:主题仍是战争,但出现了关于真诚性与人性的讨论。据此推测,“真诚”阶段代表性作品是 A. 《母亲》 B.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 《日瓦戈医生》 D. 《安娜・卡列尼娜》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瓦戈医生》是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57年。该作描述俄国医生尤利·安得列耶维奇·日瓦戈与妻子冬妮娅(Tonya)以及美丽的女护士拉拉(Lara)之间的三角爱情故事,被认为是一部带有自传体裁的作品。小说通过描写日瓦戈医生的个人际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表现了俄国两次革命和两次战争期间宏大历史的另一侧面战争的残酷、毁灭的无情、个人的消极。结合材料中的“主题仍是战争,但出现了关于真诚性与人性的讨论”,可得出本题答案选C项。ABD三项虽然都是战争题材作品,但没有体现关于真诚性与人性的讨论,排除。 49.新的空间及形体结构,并常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此种绘画对20世纪雕塑和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属于此画派的画家是 A. 莫奈 B. 毕加索 C. 米勒 D. 大卫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新的空间及形体结构,并常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结合所学,立体画派努力消减其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毕加索属于立体画派的画家,故选B;莫奈是印象派画家,排除A;米勒是现实主义画派,排除C;大卫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画家,排除D。 50.下图为画家戈湘岚1954年的获奖作品《春耕》,有人对该画评论:“组织起来的农民都用上新农具了,大家在地里忙着春耕。画面上软软地扬着一丝马鞭,充分表现了风和日暖的季节气氛。”该作品 A. 再现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境况 B. 表明国民经济的调整成效突出 C. 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力 D 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艺术风格 【答案】D 【解析】根据“1954年”“作品《春耕》”“组织起来的农民都用上新农具了……充分表现了风和日暖的季节气氛”并结合所学可知,该画作再现了农业合作社的农民用新农具在田地里忙着春耕的场景,属于现实主义绘画艺术风格,故排除C,D符合题意;1950年到1952年,我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故A不符合题意;1960年我国着手调整国民经济,故B不符合题意。 二、材料解析题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孔子时代以来所谓“士、农、工、商”阶层的高下差序格局发生动摇,阳明心学诞生后,自我意识的自觉即呈不可收拾之势,作为阳明余脉之一的泰州学派,推动心学进一步向生活化、世俗化方向发展,而作为泰州后学的李贽更试图以个性自我的率性之真彻底颠覆所谓永恒的天理,李贽思想的核心在于反对名教纲常对人性的禁锢和戕害,其叛逆性和抗争意味甚强。他的个人主义观念同时在两个层面展开;其一为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其二为与专制主义的对峙。 ——摘编自夏东元等《个人主义思潮》 材料二 在中国,个人主义滥觞于西学东渐的晚清。严复“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命题,揭示个人“自由”在西方现代文明中的核心意义。在新文化运动中,个人主义思潮蓬勃兴起,冲决纲常名教之网罗,追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成为五四启蒙思潮的主旋律。陈独秀将个人主义与家族主义归为东西思想的重要差并:东方的家族主义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窒碍个人意志之自由,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利,养成依赖性而戕贼个人之生产力。“欲转善因,是在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鲁迅秉持其“改造国民性”的“立人”思想,他说“‘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宣战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所以多有这‘个人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多福气!多幸运!”而“‘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是党同伐异,是对少数的天才宣战”。 ——摘编自高力克《新文化运动中的个人主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明和民初个人主义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弘扬个人主义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弘扬个人主义的意义。 【答案】(1)共同点:个性自由;反对专制。 不同点:晚明: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繁荣关系密切;反对名教纲常的禁锢;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民初:与现代民主政治及思想相结合;反家族主义、天朝上国思想;冲破传统儒家旧道德的束缚。 (2)背景:内忧外患;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兴起。 (3)意义:有利于个人意识的觉醒(个人的自由与解放或人文主义);有利于思想的启蒙与解放,弘扬民主、科学精神;促进生产力(创造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或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 【解析】 (1)共同点:根据材料一中的“他的个人主义观念同时在两个层面展开:其一为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其二为与专制主义的对峙”和“在新文化运动中,个人主义思潮蓬勃兴起。冲决纲常名教之网罗,追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成为五四启蒙思潮的主旋律”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共同点为个性自由;反对专制。不同点:晚明:根据材料一“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心学进一步向生活化、世俗化方向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商品经济发展、与市民文化繁荣关系密切;根据材料一“李贽思想的核心在于反时名教纲常对人性的禁锢和戕害”结合所学可从反对名教纲常的禁锢;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回答晚明个人主义思想出现的不同;民初:根据材料二“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揭示个人‘自由’在西方现代文明中的核心意义”可知个人主义思想与现代民主政治及思想相结合;根据材料二“东方的家族主义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窒碍个人意志之自由”结合所学可知反家族主义、冲破传统儒家旧道德的束缚。 (2)新文化运动弘扬个人主义的历史背景,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如内忧外患、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兴起来回答。 (3)新文化运动弘扬个人主义的意义应当联系所学,从有利于个人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思想的启蒙与解放、弘扬民主、科学精神、推动社会进步,以及为马克思主主义传播创造条件等方面来回答。 52.16世纪以来,西欧社会在不断变革中发展进步 材料一16世纪欧洲的历史表明……属于欧洲旧社会的一切开始瓦解,为欧洲在17世纪的社会变化和文明进步奠定了基础。17世纪的欧洲已经进入其近现代历史范畴,社会的变化和文明的进步基本表现在这三个方面:思想上的自由探索、社会制度方面的实验和科学领域的革命。 ——徐新《西方文化史》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运用相关史实说明16、17世纪的社会变化和文明进步。 材料二19世纪的工业革命深刻改变了(近)现代欧洲的面貌。工业经济显现出农业经济无法比肩的活力,拥有土地的传统贵族走向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工业资本家,他们成了现代欧洲的精英阶层。新型社区改变了人们的家庭生活,居住环境虽然改观,但是自然环境却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总之,生活在19世纪的欧洲,意味着生活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工业体系之中,触目可见的是最雄厚的资本、最丰富的产量还有最庞大的野心 ——(美)查尔斯•布鲁尼格等《现代欧洲史(4)》 (2)阅读材料,概述工业革命是怎样改变了近代欧洲面貌的。 【答案】(1)思想上: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启蒙思想奠定基础,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社会制度:西欧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英国较早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践了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度;科学领域:在伽利略的天文学、力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2)创造出巨大生产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促进社会转型);引发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促进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破坏自然环境;对外侵略扩张,使欧洲成为世界的主宰。 【解析】 (1)从材料“16、17世纪”“社会的变化和文明的进步基本表现在这三个方面:思想上的自由探索、社会制度方面的实验和科学领域的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思想、社会制度和科学领域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从材料“工业经济显现出农业经济无法比肩的活力”“传统贵族走向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工业资本家”“新型社区改变了人们的家庭生活,居住环境虽然改观”“自然环境却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并结合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影响来分析出答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