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六中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六中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汽车区六中高二年级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月考试卷 历史学科 命题人:刘毅娟 审题人:巩汉涛 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涂卡。‎ ‎2.考试完毕交答题卡。‎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 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这表明当时 A. 诸子学说注重实用 B. 礼崩乐坏统治失序 C. 民本思想盛行 D. 社会分化加剧 ‎【答案】D ‎2. 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_________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________‎ 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________则占据了民间 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________,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述论 述分别是指 A.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B.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C.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D. 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答案】A ‎【解析】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经董仲舒的发挥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成为正统思想;法家思想因为秦朝严刑峻法和暴政短命而亡受到批判,但是却因为秦王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影响深远;道家思想因为提倡“小国寡民”的理想而成为隐居之士的精神依托;墨家因为是代表了小生产者的主张,虽然在战国时期很有市场,但是之后很快就不存在了;综合上述说法可得A符合题意。‎ ‎3. 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 A. 追求仁政德治 B. 肯定汤武革命 C. 主张重构秩序 D. 宣扬复古守礼 ‎【答案】C ‎【解析】材料借助孔子与孟子二人评价“国君与人臣”这一对关系来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旧的政治体制的破坏与重建——孔子希望恢复破坏了的稳定的等级秩序,孟子所倡导的则主要体现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择明君而行的抱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改变周制之下的等级僵化。D项只符合孔子维护政治秩序的理念,排除;A、B两项表述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 C项符合题意,正确。‎ ‎4. 易中天评论诸子百家的理想社会之一是“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下列诸子的政治理想较为符合“蜂蚁社会”的是 A. 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B.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D.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且拱之 ‎【答案】B ‎【解析】“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代表的是君主专制,“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代表的是君主统治下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据此可以判断这是法家的思想主张,选项中只有B符合题意;A属于墨家的思想主张,C是道家的思想主张,D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故排除ACD。‎ ‎5. 孟子提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韩非子提出:“夫拼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战之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可见二者 A. 以人性为出发点探讨问题 B. 探讨的根本问题是一致的 C. 提倡“以民为本”‎ D. 主张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答案】B ‎【解析】孟子的话大意是: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韩非子所说的大意是:耕种是需要花费气力吃苦耐劳的事情,而民众却愿意去干,因为他们认为可以由此得到富足。 打仗是十外危险的事情,而民众却愿意去于,因为他们认为可以出此获得显贵。所以两个人的主张都是取得老百姓的支持以维护统治,故选B。A只符合韩非子的主张,C只符合孟子的主张,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CD。‎ ‎6. “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 间架起了桥梁”。这一论断评价的是 A. 孟子“仁政”学说 B. 荀子礼法并施主张 C. 韩非法家思想 D. 董仲舒新儒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吸收先秦法家、道家等主张,对儒学加以发挥,适应了国家大一统的政治需要,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孟子和荀子不符合“一手伸向过去”,故A、B两项错误;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7. 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A. 孔子创办私学 B. 齐国设“稷下学宫”‎ C. 汉武帝设立太学 D. 隋朝开创科举制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孔子创办私学是“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的标志,A项排除;“稷下学宫”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即大学,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与儒学教育无关,B项排除;汉武帝设立太学,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C项正确;隋朝开创科举制,网络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它是一种选官制度而不是学校,D项排除。故选C。‎ ‎8. 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反映了 A. 汉代谏官言谏系统的实用有效 B. 大量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皇权的制约 D. 儒家思想对专制皇权的指导与规范 ‎【答案】D ‎【解析】诏书中经常有的“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据此可以看出是儒家思想对专制的皇帝具有某种程度的制约或者规范作用,故选D;题干显示的是皇帝对待臣民上书的态度,不是专指大臣的上书,故A不符合题意;BC在题干中没体现,故排除BC。‎ ‎9. 隋唐初创时,以儒经作为考试内容,“儒学多门,章句繁杂”,李世民令颜师古订五经文,撰成《五经定本》,又令孔颖达等作《五经正义》,作为儒学经典的正统解释。从此以后,经有定本,疏有正义。其主要目的在于 A. 确立儒家的社会地位 B. 规范儒学的学术研究 C. 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 D. 减轻考生的课业负担 ‎【答案】C ‎【解析】李世民令颜师古订五经文,撰成《五经定本》,又令孔颖达等作《五经正义》,作为儒学经典的正统解释,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维护皇帝自己的统治,所以这是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故选C;A不符合史实,儒学的社会地位早就在汉武帝时期就确立了;BD不是皇帝该做的,故与题意无关,排除BD。‎ ‎10. 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但到了儒道佛三家鼎力局面,还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武则天把佛教列为第一,唐玄宗又把道教列为第一。这说明 A. 儒学地位相对稳固 B. 唐文化多元共荣 C. 君权的扱度强化 D. 佛道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A ‎【解析】题目中未涉及唐朝文化的多元共享及君权的极度强化,故排除BC;D的表述与题干中的“儒道佛三家鼎立局面”不符,故排除;题干中的“儒道佛三家鼎立局面”、“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武则天把佛教列为第一,唐玄宗又把道教列为第一”表明当时儒学地位相对于道教和佛教而言是较为稳固的,不需要统治者极力推崇,故选A。‎ ‎11. 从汉朝以后到唐代,儒学的内在传统中断了,变成了比较注重文献、历史,宋代的理学就致力于把汉代以后中断的儒学内在传统接续起来。宋代理学接续“儒学内在传统”的是 A. 理生万物 B. 强调人格修养 C. 格物致知 D. 心即理也 ‎【答案】B ‎【解析】先秦儒学比较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格,强调修养。“理生万物”是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A项不是对传统儒学的接续,故排除;C项是程朱理学发现理的方式,不符合题意;D项是心学的主张,不符合题意。宋代理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强调塑造人格,故“强调人格、修养”符合先秦儒学的传统,宋代理学的这种做法是“接续”,故选B。‎ ‎12. 宋代理学家指出,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困厄万端;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但他们化解了身处逆境引起的外感之忧,便自得其乐。这反映出宋代理学家 A. 强调对物理的探究 B. 忽视道德教化的作用 C. 重视人的内在完美 D. 反对人对物欲的追求 ‎【答案】C ‎【解析】“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困厄万端;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是两个人外在的困顿,但是两个人“化解了身处逆境引起的外感之忧,便自得其乐”,这是对其内心能在困境中“自得其乐”的一种肯定,故宋代理学家是重视人的内在美,故选C;A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B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故排除。‎ ‎13. 朱熹在兴复白鹿洞书院时,曾勖勉学生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即使是青衣紫袍满地皆是,也不要俯身去拾,而要向颜渊学习,居陋巷钻研圣贤经传,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朱熹旨在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B. 宋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制的对立凸显 C. 理学注重社会教化,有利巩固统治 D. 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 ‎【答案】D ‎【解析】“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即使是青衣紫袍满地皆是,也不要俯身去拾”实际上是认为人不该去功利的追求名利,“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则是要在书院里一心一意做学问,故选D;AC与题意不符,B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4. 宋代以后的儒学逐渐走向理论化、思辨化,还影响到文学艺术等领域,苏轼在论画时说:“至 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这体现了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 A. 理一气二 B. 格物致知 C. 知行合一 D. 反省内心 ‎【答案】B ‎【解析】“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这是理学家探究理所需要的认识论,即格物致知理(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故选B;题干中没有涉及理气关系,故排除A;材料中只涉及了“知”,而没涉及“行”,故C也与题意不符;反省内心是指探究理的过程就是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探究理,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 ‎15. 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 A. 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B. 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 C. 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D. 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意为六经都是为我做注解的,结合所学,意指陆九渊“心即理也”,强调自己及内心的作用,故C项正确;“心即理也”,并不是强调随意性,而是“良知”,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A项错误;题干意在借用儒家经典的内容,与“本心”处处相通,并非否定经典的地位,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主张“理”在社会的体现是“三纲五常”等级秩序,并不反对儒家的束缚,故D项错误。‎ ‎16. 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意思是 A. 理学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B. 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 C. 理学阻止了中国独特文明的延续 D. 理学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理学(新儒学)……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这说明了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故选B。理学本身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故AD错误;题干要表达的是理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但并没有阻止中国文明的延续,故排除C。‎ ‎17. 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A. 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B. 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 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D. 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答案】D ‎【解析】关羽既被世人称颂,又不断加封,以至于地位不断提高,这反映了关羽的精神值得官方推崇,以维护统治,故选D;题干中提到关于地位的提高主要是被皇帝不断加封,故A的说法错误;BD项的说法错在了“决定”,这是不符合史实的,故排除。‎ ‎18. 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B. 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C. 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 D.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经生之业者”指的就是“经世致用”,而材料中的“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是意在强调做学问时每一个人的思想、想法是不可能统一的,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所以,这反映出黄宗羲是在倡导经世致用,反对思想一统,故本题答案就是C ‎。做本题时关键在于要发现材料的关键字眼和哪一个选项是吻合的,而ABD三个选项和材料的关键字眼是无法吻合的。‎ ‎19. 顾炎武认为儒学的本旨,“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其用之身在出处、‎ 去就、交际”,“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罚。”“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 真。”这折射出顾炎武 A. 对传统儒学的考证辨伪 B. 以孔孟儒学来维护君主专制 C. 对理学和心学的彻底否定 D. 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 ‎【答案】D ‎【解析】题干没有涉及考证和辨伪,故A项错误;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理学和心学仍然强调孝悌忠信、政令教化,故C项错误;顾炎武重申儒学的本质,认为“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体现了其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故D项正确。‎ ‎20. 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A. 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B. 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C. 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D. 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答案】B ‎【解析】由“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等信息可知B符合题意;清代儒学是传统儒学在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新发展,故A不符合史实;理学就是为了维护统治,而对道德人心的一种巨大的约束,故C的说法不对;清代理学和心学在思想领域相继占统治地位,故D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 ‎21. 苏格拉底将道德和知识融合,为此他不厌其烦提问,使被问者在追问中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进行道德反思。据此推知,苏格拉底构建知识与道德关联的方法 A. 强调了理性思考和道德自觉 B. 说明知识多寡决定道德水准 C. 寻找到哲学研究的崭新方向 D. 掲示出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答案】A ‎【解析】“使被问者在追问中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是理性思考,“不得不进行道德反思”这是提问要唤起人的道德自觉,故选A;B错在了“决定”,这是不符合史实的,故排除;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22.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 人自愿作恶”。他们所述的共同目的是 A. 实行民主政治 B. 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 C. 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 D. 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答案】C ‎【解析】孟子主张性善论,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因而两个人都认为应该把人的善培养出来,引导出来,以达到通过教育来使人向善的目的,故选C;B不是两人的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前提条件,故排除;A与题意无关,两人是主张对人的教化,实现使人向善,而不是关注人际关系,故也不符合题意。‎ ‎23. 柏拉图认为:“苏格拉底被起诉与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有关。”在《云》中,苏格拉底是一个教授诡辩术的人,主人公的儿子从苏格拉底那里学会诡辩之后,跟父亲争论,说儿子有权打老子,父亲一气之下放火烧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所”。据此可推知 A. 古希腊社会舆论丧失管制 B. 戏剧是古希腊的政治演绎 C. 苏格拉底是智者学派代表 D. 文化发展影响社会价值观 ‎【答案】D ‎【解析】“苏格拉底被起诉与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有关”是说苏格拉底因为喜剧中的形象而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从而招致被起诉的后果,故选D;AC说法不符合史实,B不是题目要表达的主旨,故排除ABC。‎ ‎24. 柏拉图为说明“理念”曾这样描述过“美德”:“借人东西要还是种美德,可是如果借了朋 友一把剑,如果你还给他,他正想用这把剑去杀人,那么这种情况下还借剑还是不是美德呢?”‎ 该材料表明柏拉图 A. 鼓励人们要进行独立的理性思考 B. 以人的感觉而不是以神的意志为尺度 C. 认为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是最高知识 D. 认为“理念”存在于人类的感性世界里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柏拉图说到的借人东西要还与明知还回所借的剑会导致杀人的后果而仍然把剑还回去之间是有区别的,作者用反问句来问出这个问题,实际是启发人们进行独立思考做出判断,故选A;B是智者学派的主张,C是苏格拉底的主张,D是柏拉图的主张但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CD。‎ ‎25. 文艺复兴揭开了宗教神秘的面纱。人们在谈及文艺复兴时,常常引用罗沙克的名言:“我研究了古人,为自己开辟了道路。”这说明 A. 封建专制制度受到了沉重打击 B. 人们找到了自我,不再信奉上帝 C. 民主、自由等新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D. 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希腊文化来宣传新思想 ‎【答案】D ‎【解析】“我研究了古人”是指文艺复兴表面是在复兴古希腊文化,“为自己开辟了道路”是指文艺复兴实际上是在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故选D;文艺复兴只是打着复兴古希腊文化的旗号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天主教,而不是封建专制制度,故AB都不符合史实;文艺复兴只是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并没有发展到提倡和传播民主、自由等新思想的地步,故排除C。‎ ‎26.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米兰多拉说:“(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地观察世界上的一切;我创造了你,使你成为非上天的、非人间的、非永恒的。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材料表达的主旨是 A. 反对君主专制 B. 提倡因信称义 C. 肯定人和人性 D. 否定教皇权威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的表达,可知“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地观察世界上的一切”中的“你”就是指人,所以这是肯定了人和人性以及人的价值,故选C;A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才有的主张,BD则是在宗教改革时期的主张,故排除ABD。‎ ‎27. 彼特拉克说:“我恨自己,因为我仍然赞赏尘世之物。我早该从非基督教哲学家那里了解到,‎ 除了灵魂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赞赏。对伟大的灵魂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伟大的。”据此可 以得出 A. 人文主义者感到人的渺小 B. 彼特拉克强调重视人本身 C.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存在冲突 D. 彼特拉克否定了人以外的事物 ‎【答案】B ‎【解析】“我仍然赞赏尘世之物”、“除了灵魂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赞赏”说明彼特拉克反对赞赏神,而是肯定现实生活中的人和物,肯定人的灵魂的伟大和高贵,故选B而排除D;AC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28. “在这一群优秀的人物中间所主张的学说是: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是在上帝心中先有的一个模型的仿制,上帝将永远是它的推动者和恢复者。人能够由于承认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中的幸福。”“这一群优秀的人物”是指 A. 启蒙思想家 B. 宗教改革家 C. 人文主义者 D. 古希腊先哲 ‎【答案】C ‎【解析】“人能够由于承认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中的幸福”这是在肯定人的作用,所以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的主张,故选C;启蒙思想家关注的是社会制度,宗教改革家强调反对天主教的教皇和教士等神职人员,这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B;题干中涉及到了“上帝”,这在古希腊时期是没有的,故排除D。‎ ‎29. 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写道:“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 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 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 A. 猛烈抨击封建专制 B. 彻底否定教皇权威 C. 用理性的旗帜构建美好社会 D. 以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答案】D ‎【解析】“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中的“神圣的东西”应该指的是天主教,而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要表达的中心主题应该是人文主义,所以D符合题意;AC是符合启蒙运动时期的,B则应该是 宗教改革时期,故排除ABC。‎ ‎30. 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成为“义人”,于是信徒就 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一主张的进步意义在于 A. 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贪腐 B. 使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迅速传播 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D. 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和精神自由 ‎【答案】D ‎【解析】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成为“义人”,这是路德的主张,这意味和灵魂得救的主动权掌握在信徒自己手中,而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则要求信徒做“善功”,得救的主动权掌握在神职人员手中,故选D;A错在了“率先”,B应该是在启蒙运动时期,不符合题干的时间,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C。‎ ‎31. “一场严肃的祷告,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猪圈里进行。……有说话声音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所在、他的家。即便是金碧辉煌的教堂,他(上帝的代称)如不在那里说话,就说明他不住那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否定教会的权力 B. 上帝无处不在 C. 要简化宗教仪式 D. 信仰即可得救 ‎【答案】D ‎【解析】题干的意思是不管祷告的地点在哪里,只要是认为上帝在那里,就意味着信仰就在那里,也就是信仰上帝即可得救,故选D;ABC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32. 马克思•韦伯认为,传统的天主教鄙视世俗劳动……但在新教那里,世俗生活中职业具有神圣 的意义……是侍奉上帝的手段和荣誉……与此同时,新教徒拒绝享受他们创造的财富……导致资 本的积累。作者旨在强调 A. 新教信仰必须借助特定仪式 B. 新教废除禁欲主张任意享乐 C. 新教理论助推了资本主义发展 D. 新教教义尊奉上帝的至高无上 ‎【答案】C ‎【解析】题干的意思是说新教认为世俗劳动是侍奉上帝的手段,而且他们通过节俭的方式来对待劳动积累的财富,这就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故选C;A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新教徒拒绝享受他们创造的财富”说明B的说法不合题意,故排除ABD。‎ ‎33. 1689年,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人人放弃其自然法的执行权而把它交给公众,……这样,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订法律,而他本人对于这些法律的执行也有尽力协助的义务。”引文表明他主张 A. 三权分立 B. 社会契约 C. 君主立宪 D. 人民革命权利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订法律”法律的制定者是授权社会而进行的,这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故选B。C项主要内容是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不符合题意;A说的是国家机构之间实行分权,相互制衡,防止专权,与题意不符;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34. 伏尔泰认为“当君主是一个哲学家时,对人们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卢梭认为“专制君主永 远都是暴君”;狄德罗指出“公正、温和、开明然而专制的统治者连续几朝的统治,对人民来 说也许是最大的不幸”。由此可见他们 A. 都宣传天赋人权学说 B. 对君主专制态度迥异 C. 都主张人民权力至上 D. 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伏尔泰主张哲学家当君主,卢梭反对君主专制统治,狄德罗连开明专制君主都反对,本质上三人均强烈反对君主专制,故D符合题意,ABC三项不是三者共同的主张,故排除。‎ ‎35. 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但他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要统治人们,宗教是不可少的。“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材料主要说明伏尔泰 A. 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 B. 意识到宗教的社会功能 C. 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 没有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提到,要统治人们,宗教是不可少的,“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这反映了伏尔泰意识到宗教的社会功能,故D项正确。宗教不等于天主教特权,故伏尔泰没有背离启蒙运动的宗旨,故A项排除。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宗教是不可少的”无关,故C项排除。宗教的社会功能不等于宗教神学的束缚,故D项错误。‎ ‎36. 孟德斯鸠曾说:“如果君主不能给自己的臣民创造幸福的生活,反而想压迫和毁灭他们,那 么,服从的理由就没有了。”下列观点符合孟德斯鸠此言论含义的是 A. 启蒙运动倡导社会各阶级平等 B. 近代社会思想家追求限制王权 C. 人民有权以暴力推翻专制统治 D. 理性思考可以完美了解世界 ‎【答案】C ‎【解析】材料大意是:孟德斯鸠认为,如果君主压迫和毁灭自己的臣民,那么人民就不必服从君主的统治了,甚至可以推翻君主的统治,故B项符合题意;ABC均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37. 卢梭认为:“主权者除了立法权力之外便没有任何别的力量,所以只能依靠法律而行动;而 法律又只不过是公意的正式表示,所以唯有当人民集合起来的时候,主权者才能行动。”卢梭的 主要观点是 A. 社会契约 B. 人民主权 C. 天赋人权 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B ‎.................................‎ ‎38. 卢梭曾写信给伏尔泰说:你的诗使我失去慰藉,并且濒于绝望,并迫使我反对上帝。(但这)片刻也无法诱使我怀疑自己灵魂的永存和精神的上帝;我感受它、坚信它,我向往它、期待它,并且只要有一息尚存,就要捍卫它。这表明 A. 卢梭对理性主义有着自己的见解 B. 伏尔泰给启蒙运动带来消极影响 C. 卢梭并非真正的启蒙思想家 D. 法国启蒙运动逐渐误入歧途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无法诱使我怀疑自己灵魂的永存和精神的上帝”、“我感受它、坚信它,我向往它、期待它,并且只要有一息尚存,就要捍卫它”说明卢梭对自己心中的想法和见解是非常坚定的,这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故选A;题干没有表达消极影响,故BD错误;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39. 德国诗人海涅曾这样总结康德的思想,最初把上帝赶出了家门,而后来又偷偷地把上帝请了回来。这反映了当时 A. 人们反思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B. 反对天主教会成为时代的潮流 C. 人们对待上帝的态度摇摆不定 D. “科学万能论”让理性无限扩大 ‎【答案】A ‎【解析】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的杰出代表,与“对待上帝的态度摇摆不定”不符,故C项错误;BD项与材料“偷偷地把上帝请了回来”矛盾,故排除;材料“把上帝赶出了家门”体现了理性的一面,材料“偷偷地把上帝请了回来”体现了反思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的一面,故A项正确。‎ ‎40. 康德认为:“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这一言论说明 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B.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C. 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统治 D. 思想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可知这是在说思想启蒙对于政治变革的影响,因此选D;ABC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第Ⅱ卷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40分)‎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回答问题: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答案】(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两者的法制观可从材料出发寻找答案。从材料一的“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可知孟子强调法制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但又根据“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可知孟子也强调人伦道德高于法律。从材料二中苏格拉底拒绝逃跑这一现象可看出他认为正义服从于法制,法律之上。‎ ‎(2‎ ‎)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孟子法制观形成的原因,要从他法制观内容入手,一方面回答出他强调法制重要性的原因,另一方面回答出他认为人伦道德高于法律的原因。具体可从法家思想的影响、宗法制、儒家伦理观的影响、小农经济的发达等方面回答。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可从古希腊经济发展、民主制度发达等相关方面来回答。而关于共同价值,主要是回答它们的共同作用,学生可从它们对后世的影响来回答。‎ 整体分析:本题以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为切入点,考查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西方政治制度、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等相关内容,问题相对简单,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古代东西世界的两位重要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共性;但基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他们的思想也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之际的一些思想家的主张:‎ 思想家 主要思想 黄宗羲 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顾炎武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主张 王夫之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主张:‎ 思想家 主要思想 孟德斯鸠 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伏尔泰 倡导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 卢梭 认为人民应该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回答问题: ‎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三位思想家的各自主张。‎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3)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虽然出现比较早,但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远不及法国的启蒙思想,为什么?‎ ‎【答案】共同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 各自主张: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权力互相制约、平衡。伏尔泰:平等、自由、民主;开明君主制)。卢梭:社会契约和主权在民(人民主权)。‎ ‎(2)原因: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封建文化专制严酷。‎ ‎(3)原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思想文化专制。‎ ‎【解析】(1)共同主张: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材料一中的“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可以概括为反对君主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几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还有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 各自主张: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可以得出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权力互相制约、平衡。由“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可知伏尔泰的主张分别是平等、自由、民主(开明君主制)。由“人民应该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等信息可以得出卢梭主张社会契约和主权在民(人民主权)。‎ ‎(2)原因:这一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所学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的相关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找出其共性的东西即可。具体来说,经济上,中法都有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政治上,两国的封建专制统治都极端腐朽;思想领域,两者封建文化专制都很严酷。‎ ‎(3)原因: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启蒙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远不及法国,是因为中国的封建制度的影响远远强于法国,具体来说,应该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回答。即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思想文化专制。‎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