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17讲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17讲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17讲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考试说明 考查角度 手工业的发展 ‎1.(2017·课标全国Ⅲ,25)西汉前期经济恢复发展的表现 ‎2.(2016·课标全国Ⅲ,27)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商业的发展 ‎1.(2017·课标全国Ⅰ,27)经济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 ‎2.(2017·课标全国Ⅱ,24)春秋战国之际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3.(2017·课标全国Ⅱ,26)唐朝时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 ‎4.(2015·课标全国Ⅰ,26)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5.(2015·课标全国Ⅱ,27)明朝前期对商品发展的影响 ‎6.(2014·课标全国Ⅱ,26)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 ‎7.(2013·课标全国Ⅱ,26)明朝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考点一 手工业的发展 教材补充 ‎『史论观点』 古代手工业与匠户制度 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考点二 古代商业的发展 教材补充 ‎『史论观点』 宋朝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巧学妙用]‎ ‎【图片解史】 《天工开物》‎ ‎★‎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知识拓展】 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 ‎(2)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以四大商业名镇为代表的商业市镇出现。‎ ‎【图解历史】 城市职能与“市”“坊”的演变 ‎【名画证史】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商品交易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 ‎【知识拓展】 古代两条丝绸之路的路线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汉武帝 ②政府 ③家庭消费 ④民间消费 ⑤繁荣 ⑥灌钢法 ⑦白瓷 ⑧南青北白 ⑨五大名窑 ⑩商朝 ⑪唐朝 ⑫“丝国” ⑬“瓷器大国”‎ 考点二 ①官府 ②时间 ③集市贸易 ④柜坊 ⑤“交子” ⑥大都 ⑦市场 ⑧徽商和晋商 ⑨市场交易 ⑩坊 ⑪“草市” ⑫直接 ⑬“扬一益二”‎ ‎⑭临安 ⑮大都 ⑯丝绸之路 ⑰市舶使 ⑱泉州 ⑲朝贡与赏赐 ⑳“‎ 倍偿其价”‎ 考法1 史论阐述类——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基本特征与影响 ‎【考题1】 (2017·课标全国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 B ‎『方法突破』‎ ‎★明立意 从明代手工业发展影响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 ‎★抓关键 理清一个变化:玉器使用范围由“官员不得使用”到“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实质反映的是经济的发展。‎ ‎★清误区 本题属于史料主旨型选择题,难度较大。一方面,夸大市民兴起对传统伦理的冲击,另一方面,一般认为市民兴起宋代,本题易错选C项。‎ ‎『史论链接』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整体地位:手工业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但是生产高度发达,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广受欢迎和赞誉。‎ ‎(2)发展趋势:部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进步,分工不断细密,发展重心随国家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3)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明清时期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历史局限:明清时期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转型和发展。‎ 考法2 史料主旨类——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影响 ‎【考题2】 (2017·课标全国Ⅱ,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 A ‎『方法突破』‎ ‎★明立意 从春秋战国商业发展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 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且相距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 ‎★清误区 本题属于地图信息类选择题,难度适中。对争霸战争与经济交往的主体关系认识不清,争霸战争导致的是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 ‎『史论链接』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规律 ‎①商业场所:由城市到农村;由限时空到被突破界限。‎ ‎②交易内容:由以地区间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 ‎③交易媒介:由物物交换到一般等价物——贝壳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出现纸币。‎ ‎④商人组织: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 ‎⑤经营领域: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 考法3 史料主题类——古代货币的发展与演变 史料一 ‎ 早在唐代就出现了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柜坊是专营钱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已具有早期银行的某些雏形。飞钱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经营者既有私商,也有政府部门。明朝中叶以后,钱庄已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金融组织,经营银钱兑换及放款业务。嘉庆年间,在平遥众多的商号中,有一家叫西裕成的颜料庄,在经营同乡、亲友少量汇兑银两的过程中,借鉴古代飞钱、便换的经验,克服账局只营货币借贷不经营汇兑的缺陷,将颜料庄改为专营银两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1823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日升昌票号成立后,解决了国家银行未出现前大宗银两往来的困难,并很快在全国40余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分号,票号业务搞得红红火火。 ‎ ‎——摘编自张郁兰《中国银行业发展史》 ‎ 史料二 随着纸币宝钞的崩坏,明朝社会内部产生的对白银的巨大需求推高了国内银价,精明的欧洲日本商人因此用白银进行外汇套利;加之“隆庆开禁”以来,中国外贸优势明显,海外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计亩征银”,从而确立了白银法定货币的地位。此后出现如下现象:贪污大增,仅抄没刘瑾的白银就有3亿两;富贵之家或秘窖白银或以银首饰传之后世;农民为纳税低价出售粮食因而赤贫,一时间民变四起,最终导致明王朝的覆灭。 ‎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等 ‎『读史用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金融业的特点。(10分) ‎ 提示 特点:资金力量薄弱;业务范围较小;经营模式较单一;有官营,但以私营为主;功能不断增强,由存取款、放贷到汇兑。‎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中后期“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及其社会影响。(15分)‎ 提示 原因:纸钞滥发,通货膨胀;外汇套利和贸易顺差推动白银大量流入;税制改革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促进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引起财富观念变化;加剧政治腐败,激化阶级矛盾,加深政治危机。 ‎ ‎『方法突破』‎ ‎ 历史特征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回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历史事件的特征一般从时代背景、参与主体、引动方式、引动目的、引动结果、性质影响及终结性结论等方面与其它类似事件的区别之处进行归纳。如第一问中概括古代金融业的特点,根据史料可从业务范围、经济实力、经营方式、社会功能等多个方面进行归纳概括。‎ ‎『史论链接』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铜仿制海贝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春秋战国,币制混乱,秦统一后,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对稳定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唐代制“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北宋时,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铸造大量铁钱。铁钱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 ‎(6)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开始购买国外造币机器。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大演变。‎ 考法4 开放探究类——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化 史料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 汉朝 唐朝 两宋 路线 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经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经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 管理 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 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使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海外贸易。对朝贡使团则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觐见 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 货物 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碧琉璃、奇石、异物 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 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读史用史』‎ 史料从路线、管理、货物等角度比较了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况。据史料提取海上丝绸之路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12分)‎ 提示 信息1,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 说明: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唐朝和两宋可达波斯湾、红海,两宋还可达非洲东海岸。这主要是由于唐朝及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经济重心的南移。‎ 信息2,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 说明:汉、唐、宋三朝都有朝贡贸易,如汉有外国使者“进献”,唐朝对朝贡使团的限制,宋朝官营贸易。宋代市舶司专司货物税,外贸以私营为主,商品种类多有生活用品。这些说明对外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了。从原因上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宋朝偏安东南,财政开支大,因此重视海外贸易,通过商业税解决。‎ 信息3,管理越来越规范。‎ 说明:汉代设官员管理,唐朝设市舶司,到了两宋,不仅设市舶司,还有相关的法律,对官员也有一定的限制。‎ 理论提升: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也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扩大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提高了国际地位。‎ ‎『方法突破』‎ ‎☆某重点中学考生答题示例 本题属于表格信息提取类,通过史料分析,考查学生解读图表信息、把握历史发展趋势与特征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1)审读表格:一看表头及出处,二看表格比较项目,三看表格信息纵横变化。‎ ‎(2)提取信息: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政府对丝绸之路的管理越来越规范。‎ ‎(3)分析说明:根据提取的信息,归类表格中与此关联信息,最后总结升华。如考生信息1的说明,未涉及到达地理范围的扩大,也没有做总结升华。‎ ‎『史论链接』 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而中断。东汉班超重新打通并首次延伸到欧洲罗马帝国。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2)海上丝绸之路 又称“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3)影响 对促进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 ‎(4)汉代至宋代,丝路贸易发展的特点 覆盖范围广,远及西亚、北非、欧洲。汉代以陆路为主,唐代陆上、海上并举,宋代以海路为主。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注重平等贸易、和平交往、睦邻友好。‎ 学科素养12 从史学研究角度认识“清代票号与汇票”‎ 命题专家史论 票号是清代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的信用机构。亦称票庄、汇号或汇兑庄。乾隆、嘉庆以后由于埠际贸易扩展,专营汇兑的票号应时产生,道光初年山西平遥日升昌颜料庄改组为日升昌票庄是最早的一家。山西票号经营的业务首先是汇兑。活动范围遍及全国,营业重心在北方,但也兼及南方。营业对象最初主要是商人。太平天国期间及以后,其往来对象则以清政府和贵族官僚为主体。由于票号得到官府和大官僚的直接扶助,地位优越,在全国金融市场上曾煊赫一时。但为时不久,外国银行势力迅速扩张,钱庄业务范围扩大,夺取不少票号营业。辛亥革命后,票号失去靠山,多数票号相继倒闭,终归没落。‎ 山西票号有三种汇兑方式即票汇、信汇、电汇。票汇是其主要方式。为防止伪冒,汇票防伪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讲究印制。如平遥蔚泰厚票号其所用票号均由平遥一处印刷,以绿线红格,并暗印“蔚泰厚”三个字。‎ ‎2.票纸有数。凡汇票印制成品均有数额,无论何处只要出现报废,必须寄回总号备案。‎ ‎3.书写固定。各处书写汇票者,均指定一人负责,其笔迹由总号传送各个分号,使各分号都能识别。‎ ‎4.附加暗号。主要是银两和月日,以类似密码方式书写,数年一变以防泄露。‎ ‎『素养解读』‎ 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评价历史现象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评价也应按照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对当时当地社会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对同一历史现象与事件的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应当先将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都要把其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或特定的历史阶段)进行考察和评价。首先要确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如果脱离了时代,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应当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 ‎『考题例证』 (2018·辽宁大连模拟)明清时期,号称“山西票号”的票庄遍布世界各地,且据史料记载,八国联军向中国索要赔款时,慈禧太后掌权的清政府曾向晋商乔家借钱还国债,这足见晋商的经济实力。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票庄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②票庄是一种介于钱庄与银行之间的旧式金融机构 ③晋商是明清时期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商帮 ④晋商和官府勾结卖国求荣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商帮组织的大量涌现,其中徽商与晋商并肩齐进,实力雄厚,材料中“山西票号”正是晋商所创办的旧式金融机构,所以①②说法正确符合题意,③④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清政府向晋商借钱还债不能说明晋商卖国求荣,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组合错误。‎ 答案 B ‎ ‎『命题突破』‎ 货币金融是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从商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为商品经济服务的。古代货币的演变,从唐代柜坊和飞钱到清代的票号和汇票,都将是课标全国卷命题的重要区域。票号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金融机构,在清代社会中有着类似近代银行的功能。尤其是山西票号的发展脉络,经营方式和特点,汇票的防伪技术,向近代银行转型的失败等问题,注意结合史料和时代背景进行客观评价和深度分析。‎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湖南衡阳模拟)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使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直至当今各地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产生这种传习方式的原因是(  )‎ A.为避免技术竞争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B.手工业发展促使专利保护意识增强 C.商品流通领域形成了市场垄断现象 D.政府引导社会力量重视工商业发展 解析 “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直至当今各地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这样做可以减少对自己的竞争,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故A项正确。‎ 答案 A ‎2.(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解析 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说明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选D项。‎ 答案 D ‎3.(2018·重庆一中模拟)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市场交易发展繁荣 B.农产品大量商品化 C.专业市场开始形成 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东汉”“北市门、南市门”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市场交易发展繁荣,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农产品商品化的问题,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时期还并未形成专业的交易市场,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强调的是“市”,并未强调城市功能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 A ‎4.(2017·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考)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 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解析 据题干材料用磁石“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表明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唐朝制瓷业的成就,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唐朝瓷器的世界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于制瓷业,并没有体现应用十分广泛,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8·海南海口模拟)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这可以论证出当时(  )‎ A.制瓷业专业化程度较高 B.制瓷工序繁琐工种混杂 C.瓷都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D.制瓷业已出现雇佣关系 解析 据材料“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可以得出当时制瓷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不能说制瓷工序繁琐工种混杂,故A项正确。‎ 答案 A ‎6.(2017·山东泰安期中)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使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这一变化(  )‎ 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解析 据题干可知,清初匠籍制度被打破,国家对手工业者的控制减弱,有利于私营手工业者的发展,故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故A项错误;匠籍制度被打破,有利于私营手工业者的发展,与小农经济联系不大,故B项错误;私营手工业者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C项错误。‎ 答案 D ‎7.(2017·全国卷高考押题卷)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种状况表明中国(  )‎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D.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 解析 ‎ 根据材料可知,在封建社会后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出现不断增强的趋势,故A项正确;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虽然是社会生产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故C项错误;农产品由农村流向城市是自古代城市产生以来就存在的经济现象,单单“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并不代表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故D项错误。‎ 答案 A ‎8.(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主要反映了(  )‎ A.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 B.坊市结构的变迁 C.抑商政策逐渐在加强 D.市场监管的加强 解析 据题干可知,汉代“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代“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但都是坊市制度,故选B项。‎ 答案 B ‎9.(2017·云南昆明摸底)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这反映当时(  )‎ 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 B.对外贸易发达 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D.商业城市兴起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松江的棉纺织业所需的棉花来源及安徽芜湖的浆染所用原料的来源,并不是说明运河沟通南北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国内商品的流动,并未涉及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松江地区所需的棉花主要来自北方,染料来自福建,说明当时我国各地已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工,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这些城市为商业城市,故D项错误。 ‎ 答案 C ‎10.(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 B.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的兴起 C.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 D.商品流通已经打破地域限制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景德镇的瓷器、佛山镇的铁锅、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远销全国不同的地方甚至是海外,故选D项。‎ 答案 D ‎11.(2017·山东日照三模)纸币在中国出现较早,但直到明清时期纸币也未能取代金银而成为主要货币。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明清时期(  )‎ A.商品市场发展程度不够充分 B.大量国际金银流入中国市场 C.民众缺乏对纸币价值的认可 D.纸币容易因通货膨胀而贬值 解析 出现较早的纸币始终未能取代金银成为主要货币,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发展不够充分,故A项正确。‎ 答案 A ‎12.(2017·湖南怀化四模)明代后期在景德镇的部分民窑中出现了“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的现象,这说明当时的私营手工业(  )‎ A.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B.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 C.孕育着雇佣劳动关系 D.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 解析 “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反映了民窑的工人对工场主的人身依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生产规模的问题,故B项错误;“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体现了工人与工场主的雇佣关系,故C项正确;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云南昆明一中适应性训练)(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漕运是中国古代政府特征收来的粮食中的一部分,通过水路,水路不通之地辅以陆运,将它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所形成的一整套组织和管理制度。西汉武帝时,由于京师每年需从关东运输大量粮食等物资以满足贵族、官吏和军队的需求,漕运逐渐发展成为常制。魏晋南北朝时,军阀割据,京师所需粮食基本上从本地区取给,漕运处于低落时期。唐宋以来,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漕运粮额扩大,唐朝政府曾组织数千漕船,年运百余万石江淮漕粮北上。元代形成的海运与河运相结合的格局,是元代漕运的一大特色。明清时期,漕粮除征收正米和耗米外,还有名目繁多的附加税,粮户的负担加重。漕粮征收的本是粮食,但明清时期也有以现银折纳的情况,称之为“改折”。嘉庆四年(1799年),政府规定,交银交粮听民自便。乾隆中期以后,伴随吏治腐化,漕政逐渐败坏,漕运走向衰落。 ‎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 材料二 由于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因河政废弛年久失修而到处淤滞,清政府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在部分地区实行海运,并取得了成绩。但由于南方粮食生产的相对衰落,以及漕粮“改折”收银在南方地区的广泛推行,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颁布了停漕令。沿袭千年的漕运,到此终结。漕运既停,因征运漕粮而设置的各衙门、卫所等机构逐渐停革,其中的积弊亦不复存在。‎ ‎——摘编自江太新、苏金玉《漕运史话》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特点。(12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废止漕运的原因。(13分)‎ 答案 (1)特点:水运为主,陆运为辅;以首都为中心;以中央集权为基础;漕运方向由“东—西”向到“东南—西北”向,再到“南-北”向;从河运到河海兼运;从运粮到粮银兼运。(12分)‎ ‎(2)原因:河道淤塞及海运的不便;太平天国运动对南方农业生产的破坏;南方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广泛种植经济作物;漕粮改折收银更为便捷;商品经济的发展及交通工具的进步,京师商品粮供应充足;为了节省开支,增加收入;为了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13分)‎ ‎14.(2018·北京海淀高三查缺补漏)(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此外,在富者或大资本家在很大程度上享有安全,而贫者或小资本家不但不能享有安全,而且随时都可能被下级官吏借口执行法律而强加掠夺的国家,国内所经营的各种行业,都不能按照各种行业的性质和范围所能容纳的程度,投下足够多的资本。在各种行业中,压迫贫者必然使富者的垄断成为制度。富者垄断行业,就能获得极大的利润。‎ ‎——摘编自亚当·斯密《国富论》 ‎ 材料二 贡德·弗兰克在其著作《白银资本》中指出:直到1800年,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中国在世界上具有异乎寻常的、巨大的和不断增长的生产能力、技术、生产效率、竞争力和出口能力,这是世界其他地区都望尘莫及的,以致中国能够把世界生产的白银(当时的世界货币)的一半吸引了去。 ‎ 评价材料中关于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两则材料对明清中国经济发展持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答题者首先应当根据材料概括出材料的观点,然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观点,得出自己的认识。‎ 答案 观点一:中国经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中国明清时期闭关自守,对外贸易得不到发展;封建的法律制度束缚了经济发展;普通老百姓的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妨碍了资本的投入;官僚、贵族的行业垄断影响经济发展。(6分)‎ 观点二: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明清时期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农业经济发达,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城市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繁荣。(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