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某旅行社为配合某高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 A. 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 B. 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种姓制度,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 C. 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D. 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汉谟拉比石柱,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象形文字和胡夫金字塔均是其文明成就,故选A;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制度,排除B;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的文明成就,排除C;《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文明的成就,排除D。 2.“终于出现了这样的时代:世界上同时存在两个强有力的大国,它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入侵,而且还能把自己帝国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材料中的“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一个是汉朝时期的中国,另一个是 A. 亚历山大帝国 B. 罗马帝国 C. 西罗马帝国 D. 法兰克王国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汉朝时期的中国同时存在的强有力的大国是罗马帝国,故选B项;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即公元前四世纪后期,中国处于战国时期,A项错误;西罗马帝国时期即395到476年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时期,C项错误;法兰克王国时期即5到9世纪,是中国古代的南北朝到唐朝末年,D项错误。 3.“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影响深远 B. 希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C. 希腊的地理环境导致民主制度产生 D. 希腊政治文明由地理环境所决定 【答案】A 【解析】“(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体现了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的文化和民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A项正确;“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强调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不是对个人发展的影响,B项错误;希腊的地理环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并非“导致”民主制度产生,C项错误;希腊政治文明不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D项错误。 4.在雅典只有成年男性才享有公民权,而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大量平民获得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罗马后期的这种做法 A. 使罗马公民权利比希腊更广泛 B. 实现了罗马疆域内民众的平等 C. 利于古罗马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D. 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罗马公民的权利。罗马是扩大了公民权的范围,而不是增加了公民的权利内容,故排除A项;罗马疆域内的公民之间是平等的,并不是民众平等,故排除B项;“大量平民获得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有利于加强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而不是削弱,故排除D项。“大量平民获得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有利于古罗马扩大统治基础,故选C。 5.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A. 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 B. 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 C. 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D. 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 【答案】D 【解析】15世纪特别是宗教改革以后,西班牙、英国、法国通过集权,建立的“新君主国”,在本质上是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D项正确;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是旧式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君主国,A项错误;15世纪以后,西班牙、英国、法国的集权不再是教皇控制下的旧式宗教神权国家,B项错误;15世纪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还不足以建立议会主导的中央集权,C项错误。 6.公元751年,唐将高仙芝征伐中亚,遭遇强大帝国战败,对他的敌人的正确的描述可是 A. 突厥民族,骁勇善战 B 信仰耶稣,崇尚法律 C. 信仰真主,政教合一 D. 相信理性,要求民主 【答案】C 【解析】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信仰真主,政教合一,故C正确;A不符合题意,排除;欧洲人信仰天主教,信仰耶稣,不符合“中亚”,排除B;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而17、18世纪启蒙运动崇尚理性,追求民主,排除D。 7.印加帝国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所采取的措施是 A. 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官员 B. 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 C. 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 D. 在河渠上架设多座桥梁 【答案】B 【解析】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B项正确;按照人口设置官员、迁移征服地区的居民不是为了传递政府命令和调动军队,AC两项错误;印加帝国在高山河渠间架设桥梁属于道路系统的组成部分,D项错误。 8.16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的呢绒、德国的金属制品和织物、德法两国的酒、西班牙的羊毛、葡萄牙和意大利来自东方的香料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小麦,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这反映出 A. 西欧国家商业繁荣 B. 新航路开辟推高了欧洲的物价 C. 荷兰贸易出现顺差 D. 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沿岸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商品贸易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表明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沿岸,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 9.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 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 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 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 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可以看出,市民阶层的意志对教会的影响,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工商业阶层的成长壮大,故答案为A项。13世纪后半期,文艺复兴运动尚未开展,人文主义不可能得到广泛传播,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尊重市民意志不能反映教会权威的提高;新教理论的形成是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排除D项。 10.“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它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一步一步地进行了制度改革。可见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显著特点是 A. 内容的继承与创新 B. 方式的和平与渐进 C. 君权的保留与限制 D. 地位的首创与示范 【答案】B 【解析】题干并没有强调对过去的继承,故A、C项错误;由题干“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和“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一步一步地进行了制度改革”可知题干强调和平与渐进,故B项正确;因为题干重心在于强调方式的和平与渐进,首创与示范作用则不是其显著特点,故D项错误。 11.有人说“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A. 激发了法国人极富玄想的探索精神 B. 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C. 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 D. 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答案】C 【解析】牛顿的理论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蕴含着理性的思想,所以材料内容实际上是反映了牛顿革命对确立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的意义,故选C项;牛顿革命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影响,并不仅仅是对法国的影响,排除A项;牛顿革命的出现是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排除BD项。故选C。 12.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指出:“从某种角度看,该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英国也因此获得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该法案的实施 A. 确立了议会制度 B. 形成了责任内阁制度 C. 限制了国王权力 D. 造成了议会专权局面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该法案不仅使议会获得了新的权力,而且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这说明王权受限制,C正确;英国很早就有议会传统,A说法错误;B、D与材料无关。 13.13世纪的很多城市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它们享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铸币、军事防卫以及对外宣战、媾和等权利。以上内容表明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 A. 工商业者的集散地 B. 教皇控制的领地 C. 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D. 领主控制的庄园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了自由城市里市民获得了较多的权利,而这些权利是随着西欧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市民阶层通过多种手段获得自治权,表明中世纪的城市是相对自治的共同体,故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工商业者的集散地,也没有涉及城市受教皇控制,排除AB;西欧中世纪的城市不是领主控制的庄园,排除D。 14.1856年英国棉纺织业资本家爱德华·斯特拉特被封为贝尔珀男爵,成为“第一个工业贵族”。当时被封为贵族的金融家、大商人不过数人,而且都是贵族的亲戚,一些银行家、工业家在得到爵位前后,总是尽力购置地产,以求名实相符。这表明英国 A. 贵族的成分发生了异变 B. 工业革命颠覆了传统观念 C. 世袭贵族退出政治舞台 D. 工商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权 【答案】A 【解析】由1856年可以判断,材料中论述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由“棉纺织业资本家”变为“男爵”可以看出贵族中有了新的成分,故答案为A项;由材料中的“尽力购置地产,以求名实相符”,可以判断传统观念仍然发挥作用,排除B项;由材料中的“不过数人”“以求名实相符”可以看出工业贵族的人员很少,政治力量有限,原有的世袭贵族在政治上仍然有很大优势,并未退出政治舞台,排除C项;D项中的“开始”说法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5.从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的二百多年间,由于人口增多,希腊的众多城邦组织本邦的部分居民向外迁移,另立家园,建立起140多座新的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腊的广阔疆域。这些行动 A. 形成了“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 B. 具有殖民扩张、争夺霸权的特征 C. 扩大了地中海贸易圈 D. 瓦解了城邦民主政治 【答案】C 【解析】新城邦拓展了古希腊的疆域,扩大了对外贸易即扩大了地中海贸易圈,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众多城市与某个城市有从属关系,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古希腊出现了称霸的城邦,故排除B项;“这些行动”并没有体现出对希腊城邦民主制的瓦解,故排除D项。 16.1847年底,共产主义者同盟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将同盟的目的由“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改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这一变化说明 A.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B. 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C.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斗争理论更加科学 D. 工人运动从此有了系统的理论指导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共产主义同盟的目的由“使人类得到解放”改为“消灭旧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表明共产主义同盟的目的由宽泛笼统到斗争目标更加明确科学,故答案为C;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AB错误;D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排除。 17.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200万磅 300——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65万磅 70——100万磅 A. 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C. 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的改变 D. 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答案】D 【解析】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17世纪“经好望角”航路的商品少于“经地中海”航路的商品,这说明以“经地中海”代表的传统航路在中西方贸易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但无法体现出与美洲的贸易,故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材料“胡椒”“丁香、靛蓝、肉豆、药品”中可以看出当时贸易内容没有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 18.15世纪末以后的100多年中,葡萄牙从非洲运走黄金27.6万公斤。1521—1544年间,西班牙从美洲每年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在1545—1560年运回的黄金和白银达到平均每年5500公斤和24.6万公斤。这种现象 A. 表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 促成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C.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 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班牙、葡萄牙大量的从美洲掠夺黄金、白银运回欧洲,导致欧洲贵金属价格猛跌,物价上涨,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C正确;通过材料不能说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也不能说明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和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A、B、D错误。 19.有学者指出,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推翻一些宗教观念。启蒙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作为批判当时社会唯一有效的罗马天主教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材料旨在说明,牛顿学说 A. 开始动摇封建神学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B. 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C. 为启蒙运动的理性认识提供了方法 D. 构建了一个科学与民主的崭新时代 【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中“启蒙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并把它“作为批判当时社会唯一有效的罗马天主教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可知牛顿的科学贡献为启蒙运动的理性认识提供了方法,故C项正确;题干主要述及牛顿的科学成就对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没有谈及其对封建神学的影响,排除A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排除B项;牛顿的科学贡献没有促进民主时代的产生,排除D项。 20.19 世纪 60 年代,俄、日两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 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封建制度阻碍 B. 以暴力推翻原有政权后进行改革 C. 改革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 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答案】B 【解析】日本是在倒幕运动胜利后,幕府统治被推翻的情况下开始明治维新,与俄国在沙皇领导下开展农奴制改革不同,故答案为B项;俄、日两国的改革均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封建制度阻碍的情况下开始的,改革后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两国的改革均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21.下图所示两个文件的共同点是 A. 冲击了本国封建势力 B. 宣告了新国家制度诞生 C. 打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D. 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独立宣言》《人权宣言》都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故选D;《独立宣言》反对的是殖民统治,不是封建势力,排除A;法国《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没有宣告新国家制度诞生,排除B;美国不存在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 22. 马克思说:“英国(在印度——编者注)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文中所说的“工具”是指 A.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C. 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 导致了印度民族起义的爆发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殖民扩张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给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它给落后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它“建设性”的一面。本题选C。 23. 一些学者评论某国“吃新大陆,而养肥的却是荷兰”,成为欧洲名副其实的“黄金的漏斗”。这里的“某国”最可能指的是 A. 葡萄牙 B. 西班牙 C. 英国 D. 法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由材料“吃新大陆”可知,发现新大陆是哥伦布,而支持哥伦布探险的国家是西班牙,所以答案选B。 24.“英国人安东尼·培根是一名奴隶贩子,从1768年开始从事黑奴贸易……尽管很多黑人死于途中,每趋利润仍高达百分之二百。这样在八年中,他竟赚了76000英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几年以后发展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对这段材料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A. 黑奴贸易使英国商人获利丰厚 B. 殖民者从非洲抢夺了大量财富 C. 黑奴贸易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 黑奴贸易具有血腥性 【答案】C 【解析】由“从事黑奴贸易”“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可知从事奴隶贸易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故选C。A只是从单纯的商业角度而言,排除;BD只是强调黑奴贸易的罪恶,但没有体现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排除. 25.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语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此现象主要源于英国进行 A. 圈地运动 B. 殖民扩张 C. 光荣革命 D. 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18世纪中后期,英国已经处于世界霸主的地位,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随之英语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故答案为B项;英语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与圈地运动、光荣革命没有关系,排除A、C项;工业革命在18世纪后半期开始,排除D项。 26.早期殖民掠夺中,在亚、非、拉美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与商站,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从而控制了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的国家是 A. 葡萄牙 B. 俄国 C. 英国 D. 法国 【答案】A 【解析】以建立商站、垄断商路为主要侵略手段的是葡萄牙,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都曾经受到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侵略扩张行为不是俄国、英国和法国的活动,排除B、C、D项。 27.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 A.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B. 帝国主义国家对亚非拉侵略的加剧 C. 亚非拉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D. 亚非拉地区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答案】B 【解析】“根本原因”要从亚非拉三个地区共同的原因分析,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为“根本原因”。亚非拉地区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故B项正确;A项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亚非拉侵略加剧的原因,排除A项;CD项都是亚非拉地区进步的表现,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B。 28.巴黎和会名为重建战后和平的会议,战胜国都希望建立“和平”。其“和平”是指 A. 能够消除战胜国之间矛盾的和平 B. 能够消除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的和平 C. 建立在霸权基础上的和平 D. 能够消除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矛盾的和平 【答案】C 【解析】在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战胜国都力图根据自己的利益重建战后和平,因此,它们追求的和平是建立在霸权基础上的和平,故C正确;ABD三个选项中的和平是人民所需要的真正的和平,与巴黎和会上建立在霸权基础上的和平不相符,均排除。 29.关于“1917年十月革命”这个历史事件,苏联和俄罗斯两种历史教科书的 叙述内容差异较大,苏联历史教科书用了10段文字之多,而当今俄岁斯的历史教科书仅仅用了2段文字来叙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苏联历史教科书不具有研究价值 B.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更客观真实 C. 历史叙述不能反映客观历史事实 D. 时代因素影响历史教科书编写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对于十月革命的叙述,苏联叙述较多,而俄罗斯较少,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后建立苏联,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立,所以时代因素影响历史教科书编写,故D项正确。苏联历史教科书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得出俄罗斯历史教科书更客观真实,故B项错误。历史叙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 30.1927年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开始动工建设。它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由苏联水利建设专家设计、美国水电专家小组指导。历时5年,先期5个发电机组建成投产。据此可知当时 A. 美苏两国由对手变成盟友 B. 苏联推崇市场经济体制 C. 新经济政策影响并未消失 D. 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聂伯河水电站的修建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并且得到了美国的技术指导,这种做法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结合材料时间1927年,可见新经济政策影响并未消失,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1927年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当时计划经济模式正在形成,选项B排除;1937年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选项D排除。 31.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体现其经济上反抗殖民者的是 A. 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 B. 恢复手工纺织,抵制英货 C. 拒绝参加英国殖民当局的宴会 D. 从英国人开办的学校中退学 【答案】B 【解析】甘地带头发动手工纺织运动,抵制英货,从而在经济上对英国进行抵制,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中的“经济上反抗殖民者”的要求,排除A、C、D项。 32.下表是《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可用于研究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国民收入(亿美元) 680 220 100 170 60 40 国防开支所占比例(%) 1.5 5.7 9.1 23.5 14.5 28.2 A.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B.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C.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D. 欧美各国支持中国的全民族抗战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希特勒上台,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标志着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互相勾结起来,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扩军备战,它的形成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据《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及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可用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且时间不符,排除。 33.美国总统杜鲁门上台后曾一再声称“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这主要表明 A. 冷战局面已经形成 B. 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确立 C. 美国试图建立全球霸权 D. 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建立 【答案】C 【解析】“领导世界”“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这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试图建立在全球的霸权,故选;材料没有体现A、B、D,均可排除。 34.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地归纳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下列符合该时期“由理想到现实”特点的史实是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巴黎公社的建立 C. 十月革命的胜利 D. 新中国的成立 【答案】C 【解析】《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体现了“由空想到科学”,故A错误;巴黎公社的建立体现了“由理论到实践”,故B错误;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体现了社会主义运动“由理想到现实”,故C正确;新中国的成立在1949年,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C。 35.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主要依据是 A. 战胜国对战败国再次处置和掠夺 B. 进一步协调了列强在欧洲和中东的关系 C. 平衡了列强的海军军备竞赛 D. 调整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答案】D 【解析】由于巴黎和会主要调整的是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相互关系,而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帝国主义列强还没有按照战后实力对比建立新的统治秩序,而华盛顿会议就是协调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关系,故被称作巴黎和会的继续,所以选D而排除B;华盛顿会议是帝国主义的战胜国英美日主导的,主要对中国进行争夺的会议,故A表达错误,所以排除A;C的表达是符合史实的,但是并没有体现其与巴黎和会的关系,故排除C。 36.甘地曾给英国驻印总督的一封信中表示,“暴力派正在增加势力,扩大影响……我的目的在于发动那种力量(非暴力),既对付英国统治的有组织的暴力,又对付增长中的暴力派的无组织的暴力。无所作为就等于对上述两种势力的放任”。据此可知,甘地 A. 目睹暴力的危害性,倡导与英国殖民当局合作 B. 抨击阿姆利则惨案,提出同英国全方面不合作 C. 主张对英国殖民当局“文明不服从” D. 基于非暴力思想,主张管制暴力事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我的目的在于发动那种力量(非暴力),既对付英国统治的有组织的暴力,又对付增长中的暴力派的无组织的暴力。无所作为就等于对上述两种势力的放任”可知,甘地主张非暴力,既反对英国的有组织暴力,又反对印度暴力派的无组织暴力,因此选项D正确;根据材料“对付英国统治的有组织的暴力”可知,甘地同样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排除A;根据“甘地曾给英国驻印总督的一封信中表示”可知,甘地并不是与英国方面全方面不合作,选项B排除;选项C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37.荷兰诗人冯德尔曾写道:“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为了爱财之心,我们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海港。”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在 A. 15世纪 B. 16世纪 C. 17世纪 D. 19世纪 【答案】C 【解析】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荷兰商船贩运着世界各地的商品,因此答案为C。 38.“修昔底德陷阱”源自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下列史料能够证明该观点的是 A. 雅典的迅速崛起和强大震动了北方的马其顿,被马其顿所灭 B. 德国统一后,取代法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引发了一战 C. 英国为打败强大的贸易劲敌,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夺取海上霸主地位 D. 日本崛起后,想挑战欧洲殖民者在亚洲建立起来的秩序,发动了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根据“修昔底德陷阱”所说,大国之间的争霸会引起战争,威胁到两国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为打败强大的贸易劲敌,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夺取海上霸主地位与其观点相符,C项正确;马其顿征服雅典时,雅典已经衰落,A项不符合题意;德国在统一的过程中,打败了欧洲大陆上的霸主法国,当时最大的经济体是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引起了英德矛盾和竞争,进而导致了一战的爆发,B项中英法错位,不符合史实;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D项不符合题意。 39.(2017年江苏卷)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 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 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 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 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答案】C 【解析】“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的是当时的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指明了革命的斗争方式,故C项正确。A项应发生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了,故D项错误。 40.如图所示是1944年10月斯大林与丘吉尔会面时达成的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由丘吉尔标注的百分比方案得到了斯大林的勾画确认。罗斯福没有参加这次会议。该协议 A. 奠定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B. 剥夺了美国在东欧的利益 C. 直接导致了战后欧洲分裂 D. 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二战后期大国利益的划分。根据材料“1944年10月斯大林与丘吉尔会面时达成的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二战后期西方大国对势力范围的确定和划分,希腊属于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是苏联的势力范围,这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苏联和英国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没有体现两极格局的框架,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通过苏联和英国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没有体现剥夺美国在东欧的利益,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二战后期苏联和英国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无法成为战后欧洲分裂的主要原因,故C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革命”的价值并不是它的形式(国王易人)所能衡量的……1689年,国会通过了两项重要的法案:《权利法案》和《宽容法》。根据前者,国王的特权完全被剥夺,英国结束了她的君主专制主义,而开始了一个民主的议会政治的新时代;这不只是英国政治史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世界史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根据后者,英国的不从国教分子经过了长期奋斗,终于获得了基本的信仰自由,这实是宗教革命的原则之更进一步的扩张。 ——《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材料二欧洲把合众国的建立视为明证:启蒙时代的许多思想都是切实可行的……歌德曾经若有所思的对美国称道说:“美利坚,你的那个大陆胜过我们的这个旧大陆。”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材料一是如何评价《权利法案》的意义的?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两个角度分析1689年英国颁布《宽容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合众国的成立践行了哪些启蒙思想。歌德为什么说美洲大陆胜过了旧大陆? 【答案】(1)意义:王权受到限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是近代世界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原因: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显著发展;政治上,英国通过“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 (2)思想:天赋人权说、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说、人民主权论等。理由:美国建立并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1787年宪法,践行了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而在旧大陆仍然是封建专制制度占统治地位。 【解析】(1)意义:由材料一中的“国王的特权完全被剥夺,英国结束了她的君主专制主义,而开始了一个民主的议会政治的新时代;这不只是英国政治史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世界史进步的重要里程碑”可以得到《权利法案》的意义。原因:由于1689年通过的《宽容法》,所以其颁布的原因应该结合1689年之前英国的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显著发展;政治上,英国通过“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 (2)启蒙思想: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实际上,材料二没有提供相应的信息,合众国的成立践行的启蒙思想家的主张,需要结合所学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和启蒙思想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天赋人权说、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说、人民主权论等。理由:这一题实际是需要将美洲大陆的美国与旧大陆的欧洲进行比较,将美国所做到的优于欧洲的民主制的相关知识迁移过来回答即可,即美国建立并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1787年宪法,践行了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而在旧大陆仍然是封建专制制度占统治地位。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中国 世界总人口 1650年 18.3 18.3 2.4 22.9 5.45亿 1750年 19.2 13.1 1.6 30.9 7.28亿 1850年 22.7 8.1 5.1 35.1 11.71亿 1900年 24.9 7.4 9.0 24.9 16.08亿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和[美]珀金斯 《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整理 材料二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旧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摘编自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三大洲之间人口变化的共同因素及相互联系。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后是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的? 【答案】(1)趋势:欧洲占比不断扩大;非洲占比不断下降;美洲1750年之前占比下降,之后则不断扩大。因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联系:欧洲国家对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夺,加速了欧洲经济发展,促进欧洲人口增长。黑奴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减少。欧洲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造成美洲土著居民大量死亡,美洲人口下降;1750年后,非洲黑奴和欧洲移民的涌入,促进美洲人口增长。 (2)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进行了早期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联系加强,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使人类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 【解析】(1)“基本趋势”,由表格中欧洲、非洲、美洲和中国的数据可以概括得出:欧洲占比不断扩大;非洲占比不断下降;美洲1750年之前占比下降,之后则不断扩大。 “因素”,依据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后促使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角度分析。 “联系”,依据所学知识从欧洲国家对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夺,加速了欧洲经济发展,促进欧洲人口增长;黑奴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减少;欧洲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造成美洲土著居民大量死亡,美洲人口下降;1750年后,非洲黑奴和欧洲移民的涌入,促进美洲人口增长等角度说明。 (2)“开启”,依据材料一中人口变化与殖民扩张的关系、材料二信息“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后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世界市场的形成等角度说明人类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 43.抚今思昔,研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 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列宁文稿》 材料二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公式蕴含什么深意?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 (3)材料三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斯大林的主张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那些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1)错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根源:生产关系超过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2)建设社会主义,应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布哈林主张先轻后重;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布哈林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国民经济比列失调: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4)善于学习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市场);关注民生;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从材料中的“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可知,“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联系所学可知,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2)从公式可以看出,列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应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联系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这一认识的表现。 (3)从材料中的“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可以看出布哈林主张先轻后重和本国节约。从“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可以看出,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服务于工业。联系所学可知,斯大林的主张导致国民经济比列失调,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4)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意义,可以联系所学从善于学习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关注民生、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来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