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北京市昌平区2020届高三二模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北京市昌平区2020届高三二模试题(解析版)

昌平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期第二次 统一练习历史试卷 ‎2020.6‎ 本试卷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 第一部分 ‎1.春秋初期,各诸侯国一直沿用西周的法律。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这是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公元前513年,晋国将范宣子所制刑书“铸之于鼎”,正式公布晋国的成文法。之后各诸侯国纷纷颁布本国法律。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各诸侯国间争霸战争频繁 B. 各诸侯国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周天子的权威得到了巩固 D. 西周的礼法制度遭到破坏 ‎【答案】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不在使用西周的法律,纷纷本国自己进行立法,这说明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D正确,C排除;材料未涉及诸侯争霸战争,A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B排除;故选D。‎ ‎2.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即令地主和有田农民呈报所有土地实际数额,并按规定缴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承认和保护。其土地载入户籍,户籍中有年纪、土地等项内容。以上措施 ‎①推动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②加强国家对人民的有效统治 ‎③解决了地主兼并土地问题 ④使得国家征收赋税有了依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秦始皇“令地主和有田农民呈报所有土地实际数额,并按规定缴纳赋税”的做法使政府掌握了土地和户口数据,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也有利于国家依据此内容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和征收赋税,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土地兼并出现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秦始皇的措施强化了土地私有,因此不可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3.‎ 史书记载:唐朝的长安城,宫城、皇城位于北部正中,中央官署在宫城前。城北是渭河,象征江河山川横贯;西北是禁苑草坪,象征拓展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东北是人工修凿的大明宫太液池,象征东海,池中的土山名曰“蓬莱山”;东南是曲江池和杏园,象征江南水乡;西南郊的昆明池水,象征云南的滇池。此记载中长安城的这种布局,体现了唐朝 A. 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理念 B. 奉行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 C. 长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D.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答案】A ‎【解析】‎ 唐都长安的城市布局,将代表国家政权的宫城、皇城、中央官署等置于北部正中,用不同方位的建筑对应国家的不同民族和地区,体现了唐朝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理念,A项正确;唐都长安的城市布局,没有体现政府奉行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B项错误;唐都长安的城市布局与“开放的对外政策”无关,C项错误;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才发展起来,D项错误。‎ ‎4.如图是宋代诗人分布图,据此判断影响宋代诗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宋代 ‎①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②政治中心的东移南迁 ‎③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④科举取士以诗赋为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从“宋代诗人分布图”可以看出诗人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即此时文化中心位于江南地区,联系南宋定都杭州,可知政治中心的东移南迁,并且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也是影响诗人分布的重要因素,②③正确;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才成为官方哲学,①错误;宋朝的科举考试经义和策论,④错误。根据分析可知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5.‎ 明末小说《三言二拍》中,描写使用白银的社会阶层十分广泛,上至皇帝、官吏、富商,下至家丁、商贩、僧尼,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当介绍人物时,伴随着籍贯、年龄、职业的介绍之外往往还要附上家庭财产状况,比如“家资巨富”、“广有家财”,或“富民”、“富翁”等,一个人所拥有财富的多少已成为其身份的标志。由此可知明末 A. 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 倡导求实精神,平等观念传播 C. 商人地位提升,传统社会解体 D. 商品经济发展,价值观念变化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一个人所拥有财富的多少已成为其身份的标志”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地位提高,人们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故选D;材料中虽然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的提高,但当时中国是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影响根深蒂固,传统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此项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三言二拍》中描写的社会阶层广泛,但是没有体现“求实精神”“平等观念”,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商人的地位,并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结构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传统社会结构开始解体,故C错误。‎ ‎6.19世纪30年代,有英国人描述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着——棉、丝和皮毛。既然拥有这样大宗的土特产和农副产品,所以他们不需要从外地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这一描述反映了 A. 中国传统社会自然经济的特点 B. 英国向中国资本输出的原因 C.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经济影响 D. 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因此根据材料“他们不需要从外地购买一文钱的东西”可知描述的是小农经济的特征,A正确;当时英国主要是向中国倾销商品,B排除;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940年,此时尚未爆发,C排除;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鸦片战争的影响,D排除。故选A。‎ ‎7.近代以来,天津的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有人说:“海河两岸的潮起潮落,实际上就是近代中国的历史缩影。”天津可以见证的中国近代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有 ‎①近代民族工业的起步 ②架设中国首条有线电报线 ‎③太平天国的北伐失利 ④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中国首条有线电报线是在台湾首先架设,因此②错误,ABD排除;①③④所发生的的事件均与天津有关,C符合题意。故选C。‎ ‎8.浙江龙泉县司法档案记录了自清咸丰年间至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的司法案件。清末,原、被告双方所提交的诉状、辩诉状等法律文件的结尾,都使用“号泣青天大老爷明鉴”之类的用语。民国初期,“请求县政府恩准”逐渐取代了旧式用语。之后,则统一使用“谨诉龙泉地方法院公鉴”的用语。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清末到民国政权更迭频繁 B. 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效显著 C. 清末到民国的司法改革初见成效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有效实践 ‎【答案】C ‎【解析】‎ 浙江龙泉县司法档案文件中,民国初期统一使用公民姿态“谨诉龙泉地方法院公鉴”代替之前具有传统臣民语气的“号泣青天大老爷明鉴”、“请求县政府恩准”等,反映了清末到民国的司法改革初见成效,C项正确;材料提供的地方司法文件措词变化中,不能说明“国家政权的频繁更迭”,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无产阶级领导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效显著”,B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得到有效实践,D项错误。‎ ‎9.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在某些重要会议上发布的决议节选,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②‎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③‎ 纠正“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④‎ 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 C. ③①②④ D. ④②③①‎ ‎【答案】D ‎【解析】‎ ‎①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是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是1927年8‎ 月的八七会议;③纠正“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是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④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是1921年中共一大。按照时间顺序为④②③①,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0.如图是‎1947年5月4日,东北解放区发行的纪念五四运动的邮票。票面上描绘了一把斧头斩断锁链,左右印刷了宣传口号“打破专制枷锁,争取民主自由”。此邮票反映了 A. 政协协议得到有效贯彻 B. 辽沈战役取得重大突破 C. 人民反对专制求民主的诉求 D.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1947年5月4日东北解放区发行的邮票上印刷了“打破专制枷锁,争取民主自由”的宣传口号,结合所学可知东北人民要求打破专制的枷锁,建立一个人民民主政府的需求和渴望,即体现人民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诉求,故选C;第一届政协会议是1949年9月召开,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辽沈战役是1948年,B错误;国民党军队主义主力基本被消灭是三大战役后,D错误。‎ ‎11.“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否则,我们的国家将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难。”持以上言论的思想家是 A. 普罗泰格拉 B. 苏格拉底 ‎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C ‎【解析】‎ 材料内容体现出哲学家治理国家才是最理想的,根据所学可知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思想,故选C;A是智者运动的代表,提出“认识万物的尺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提出“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不符合题意,排除;D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主张追求完美,但不放弃幸福,不符合题意,排除。‎ ‎12.16世纪晚期,欧洲一幅名为《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发现美洲》的绘画非常有名,其以新旧世界对比的隐喻方式描绘了文明欧洲与原始美洲相遇的场景。画中,航海家穿戴整齐、乘坐先进航海工具到达美洲,象征着欧洲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性主义;而赤身裸体、从吊床中起身的美洲人,则暗示着美洲的原始、未开化和被征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欧洲人宣扬其殖民侵略的正当性 B. 欧洲殖民的目的是传播工业文明 C. 现实主义美术流派在欧洲的盛行 D. 此画真实反映了当时美洲的全貌 ‎【答案】A ‎【解析】‎ ‎《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发现美洲》绘画以隐喻方式描绘了文明欧洲与原始美洲相遇的场景,作者的意思是面对原始、未开化的美洲,就要去征服,就要将欧洲的文明生活方式传播到欧洲,对美洲的殖民侵略是名正言顺的美化,此画就是欧洲人宣言其殖民侵略的正当性,故选A;16世纪晚期还没有工业革命,B错误;现实主义美术流派出现于19世纪中叶,C错误;此画作是隐喻方式描绘美洲的,不是对美洲当时的真实描写,也不可能反映美洲的全貌,D错误。‎ ‎13.下表是两位启蒙思想家对英国政治制度的看法,其共同点是 伏尔泰:英国是世界上抵抗君主达到节制君主权力的唯一的国家……在这个政府里,君主……倘使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 孟德斯鸠:这就是英格兰的基本政体:立法机构由两部分组成,二者用否决权彼此约束,并与行政机构相互制约。‎ A. 主张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B. 倡导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C. 猛烈抨击了教会的特权 D. 强调要对权力进行制约 ‎【答案】D ‎【解析】‎ 伏尔泰认为英国政体能够“节制君主权力”,阻止了君主做坏事,孟德斯鸠肯定英国政体的分权与制衡,两者对英国政治制度看法的相同点在于,强调要对权力进行制约,D项正确;材料中两人均未主张“行政权高于立法权”,A项错误;两人均不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度,B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教会的特权”无关,C项错误。‎ ‎14.‎ ‎19世纪40年代以后,英国削减了海关750个税目的进口税,废除了羊毛的出口税,废除了机器出口禁令。1846年,英国全面放弃保护关税政策。1849年,英国废除《航海条例》,使得航运业务对所有国家开放。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 取得海上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 B. 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获得发展 C.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策 D. 处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阶段 ‎【答案】B ‎【解析】‎ ‎19世纪40年代以后,英国全面放弃保护关税政策,废除了《航海条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政策是自由主义政策,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英国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获得高度发展,故B正确;英国取得海上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是在18世纪中后期,故A错误;二战后,英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策,故C错误;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阶段,故D错误。‎ ‎15.1950年,美国中情局出资2亿美元资助“文化自由大会”,并给叛逃到西方波兰诗人颁奖,给东欧和苏联诗人支付高额稿酬,推销反苏联的文学作品。苏联则实行严格的报刊审查制度,限制翻译和介绍西方的文学作品,禁止在文艺创作中肯定西方文化。以上现象可以说明 A. 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不断地升级 B. 美苏冷战思维扩大到了文化领域 C. 表现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 D. 美苏非常重视两国间文学与艺术的交流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美国出钱资助叛逃到西方的作家,推销反苏联的文学作品,而苏联对西方包括采取严格审查制度,禁止肯定西方文化,这实际上就是在文化领域实行意识形态的封锁,美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冷战政策也扩大到了文化领域,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军备竞赛,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现代主义作品,并且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不符合史实,C错误;从材料看美苏是对文学交流采取了限制和审查,D错误。‎ 第二部分 ‎16.《缁衣·体全章》‎ 材料一 ‎ ‎ 《小戴礼记》是西汉礼学家戴圣据前代礼书所编,在唐代成为“五经”之一。其中《缁衣·体全章》中记载:“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满足)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材料二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战国中期楚墓出土了大批典籍竹简,其中有《缁衣》等十四篇为战国时儒家所传文献,其中《缁衣·体全章》中记载:“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好则体安之,君好则民欲(满足)之。故心以体害,君以民芒(亡)。”‎ ‎(1)分别指出以上记载了《缁衣》篇的两则史料的类型。‎ ‎(2)对比分析以上两则史料中《缁衣·体全章》的相关内容,你有什么发现?并加以说明。‎ ‎【答案】(1)史料类型 材料一是传世文献;‎ 材料二是出土文献。‎ ‎(2)参考答案要点:‎ 发现 说明 两段文字内容有相似性 西汉的《小戴礼记》可能参考或引用了战国竹简《缁衣》中的相关记载;或两段文字使用了同源史料。 ‎ 内容上,都体现了民本思想,说明西汉《小戴礼记》是对先秦儒学思想继承。‎ 个别表述不同,如将“心好则体安之,君好则民欲之”改为“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如将“故心以体害,君以民芒。”“改为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西汉的《小戴礼记》和战国竹简《缁衣》参考了不同版本的《缁衣》。‎ 西汉的《小戴礼记》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意图,顺应了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趋势;且“必”字更强调民依附于君的必然性。 ‎ ‎《缁衣·体全章》真实的存在 二重证据法证明《缁衣》的真实性。 ‎ ‎【解析】‎ ‎(1)根据“《小戴礼记》是西汉礼学家戴圣据前代礼书所编”可知材料一是传世文献;根据“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战国中期楚墓出土了大批典籍竹简”可知材料二为出土文献。 (2)根据“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满足)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好则体安之,君好则民欲(满足)之。故心以体害,君以民芒(亡)”进行比较可知,首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相互印证可以证明《缁衣》是真实存在的。但二者在内容上存在相似性和差异,相似性说明二者可能使用了同源史料,也说明二者在思想上存在继承性;差异这说明二者可能参考了不同版本的《缁衣》,同时也有可能与这二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的不同有关。‎ ‎17.中西方文化交流 材料一 16—18世纪,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不断东来。他们在不违背基督教教义和教规的前提下,采取了“技术传教”或“文化传教”,他们将西方的天文学、历算学、几何学、解剖学、地理学等科学技术知识,炮弹制造、天文仪器制造等实用技术传到中国。明清皇帝重用传教士,康熙曾研习西洋历算。徐光启等人与传教士合作,翻译大量西方著作。传教士将中国的儒家思想、政治制度等中国文化介绍到欧洲。欧洲社会兴起了“中国热”,启蒙思想家对儒家的治国理论推崇备至,对中国文化加以吸收和利用。18世纪初,罗马教皇与康熙帝之间进行了“中西礼仪之争”。罗马教皇认为,中国教徒祭祖、祭孔等行为,与基督教的“一神”观念冲突。康熙帝认为,禁止中国人祭祖、祭孔干预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冒犯了皇帝的权威。1706年,康熙皇帝下旨驱逐传教士,禁止基督教传播。‎ 材料二 1861年,冯桂芬指出:“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船坚炮利不如夷。……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哉?”1897年,严复完成了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的名著《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材料三 1902年,梁启超指出:“今世所称好学深思之士,有两种:一则徒为本国思想学术界所窘(困),而于他国者未尝一涉其樊(范围)也;一则徒为外国学术思想所眩(迷惑),而于本国者不屑一厝(了解)其意也。夫我界既如此其博大而深赜(深奥)也,他界复如此其灿烂而蓬勃也,非竭数十年之力,于彼乎,于此乎。撷其实、咀(咀嚼)其华,融汇而贯通焉。”‎ 结合所学,解读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演变历程。(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评分参考:‎ 等级 描述 等级三 ‎ 准确归纳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演变;准确结合近代西方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史实和阶段特征,全面分析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正确分析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等级二 ‎ 能够归纳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演变;能够结合近代西方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史实和阶段特征,能够分析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能够正确分析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逻辑较清晰、史论结合较好。‎ 等级一 ‎ 仅归纳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演变;不能结合近代西方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史实和阶段特征,不能全面分析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不能正确评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逻辑不清晰、不能做到史论结合。‎ 参考示例:16—18世纪,中西方文化平等交流。新航路开辟后,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君主专制加强,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此时期,一方面,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基督教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儒家思想、政治制度等西传,对启蒙运动有一定的影响。‎ ‎18世纪初,伴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清朝政治上的皇权至上,思想领域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思想,与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发生冲突,中西方交流受到阻碍。‎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西方文化交流以中国向西方学习为主,清政府开展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向西方学习由学器物到学制度,主张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中西方文化要融会贯通”。‎ 认识:中西文化交流与不同时期中西方双方发展状况紧密相关,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国人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影响。‎ ‎【解析】‎ 题目要求“解读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演变历程”,因此根据材料对每个时期文化交流总结出一个观点,然后加以分析说明。根据材料一“16—18‎ 世纪,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不断东来……他们将西方的天文学、历算学、几何学、解剖学、地理学等科学技术知识,炮弹制造、天文仪器制造等实用技术传到中国。明清皇帝重用传教士,康熙曾研习西洋历算。……启蒙思想家对儒家的治国理论推崇备至,对中国文化加以吸收和利用。”可以总结出16—18世纪的中外交流的特征是平等交流。主要表现从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将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科技传入中国,促进中国科技发展,另外中国儒学等传入欧洲,影响到启蒙运动。根据材料“18世纪初,罗马教皇与康熙帝之间进行了‘中西礼仪之争’……1706年,康熙皇帝下旨驱逐传教士,禁止基督教传播。”可知18世纪初,文化交流受阻。伴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清朝政治上的皇权至上思想与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发生冲突,中西方交流受到阻碍。第三个时期是鸦片战争以后,根据材料二“1861年,冯桂芬指出:‘……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哉?’1897年,严复完成了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的名著《天演论》”、根据材料三“1902年,梁启超指出:“今世所称好学深思之士……融会贯通”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西方文化交流以中国向西方学习为主。主要写出清政府如何学习的,从开展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向西方学习由学器物到学制度,主张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中西方文化要融会贯通”进行论述。通过材料可以得出中西方文化交流时相互影响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在答题时要正确提取观点,史实充分,做到史论结合。‎ ‎18.“沉沦”与“上升”‎ 有学者认为,1912—1923年,是中国社会从“沉沦”到“谷底”并转趋上升的时期。中国社会内部发展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迅速成长,并终于取代旧势力开始成为主导社会发展的力量。‎ 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中“1912—1923年,中国社会内部发展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这一观点。(要求:多角度说明,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成为主导中国社会发展的力量。‎ 为反对袁世凯等旧的封建势力的独裁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维护民主共和。1915年,先进知识份子开展了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促进了思想解放。‎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解析】‎ 说明: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通过阅读材料,提取与观点“1912—1923年,中国社会内部发展开始呈现上升趋势”相关的材料信息,即“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 “成长为主导社会发展的力量”,确定历史时期为辛亥革命到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中心是中国“社会”推陈出新,呈现“上升趋势”;接下来梳理思路,结合所学知识,用1912—1923年的史实,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政治体制变革、思想解放、文化更新、资产阶级坚持民主法制斗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长等角度,分析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型,说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开始呈现上升趋势;整个说明过程注意多个角度、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罗斯福新政 材料一 罗斯福通过向国会提出特别咨文、写信等方式,把过去破例向国会提出立法草案的做法,变成了一种经常性的行政活动,扩大了总统的立法职能。为了创办和管理新建的大量国家事业或公共工程,罗斯福增设许多新的独立机构和附属机构,从而扩大了政府的行政职能。从前属于州权范围的,如教育、卫生、社会福利、工业管制、劳资关系等权力,均受到总统和联邦政府的干预。‎ 材料二 1933年,一位共和党国会议员在《纪念林肯诞辰的演说》中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罗斯福)已使希特勒、斯大林、墨索里尼和土耳其的凯末尔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 材料三 1950年,美国学者施瓦辛格在《罗斯福时代》中写道:新政标志着公共权力和私有权益之间冲突的继续,而罗斯福将这种冲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的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分析罗斯福新政实施后美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2)分别概括材料二、材料三中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1)分析:罗斯福新政冲击了美国政治制度中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和联邦制原则。依据1787年宪法,美国中央政府内部的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不容许其中某项权力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罗斯福新政,扩大了总统和政府的行政权力。依据1787年宪法,凡没有明确列为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各州可以独立行使权力,罗斯福新政对州权进行干预,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2)评价:材料二对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干预私人经济的不满。材料三肯定了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干预经济和实行国家福利政策的举措。‎ 原因:两则材料评价者的身份、立场和所处的时代不同。‎ 材料二是当时人的演讲稿,以资本家的立场,从政府干预私人经济的角度进行评价。‎ 材料三是后人的历史著述,以研究者的立场,从新政对美国经济危机的挽救与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等方面进行评价。‎ ‎【解析】‎ ‎(1)根据“扩大了总统的立法职能。……扩大了政府的行政职能。从前属于州权范围的,……均受到总统和联邦政府的干预。”可知罗斯福新政从中央和地方的层面均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冲击了美国政治制度中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和联邦制原则。罗斯福扩大政府的行政职能是对“美国中央政府内部的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不容许其中某项权力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的冲击;美国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州政府权力的干预是对“凡没有明确列为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各州可以独立行使权力”的冲击。 (2)根据“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可知材料二表达了对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干预私人经济的不满;根据“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可知材料三中表达了对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干预经济和实行国家福利政策的举措的肯定。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结合所学主要应该从评价者的身份、立场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分析。材料二是当时人的演讲稿,是站在资本家的立场,从政府干预私人经济的角度进行评述,因此对罗斯福表达了反对态度;材料三是后人的著述,主要从研究者的立场对新政进行评价,因此表达了更为客观和肯定的态度。‎ ‎20.新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结合材料和所学,采用新的时间尺度重新划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阶段,并对划分依据进行说明。(要求:阶段划分合理,说明准确,史实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评分参考 等级 描述 等级三 ‎ 能够将表中所示时段转换为某种恰当的时间尺度,并结合表中信息,对划分依据的解释合理,史实充分,逻辑清晰。‎ 等级二 ‎ 能够将表中所示时段转换为某种较为恰当的时间尺度,并结合表中信息,对划分依据的解释较为合理,史实较充分,逻辑较清晰。‎ 等级一 ‎ 能够将表中所示时段转换为某种较为恰当的时间尺度,对划分依据的解释具有一定合理性,没有史实,逻辑不够清晰。‎ 参考示例:第一阶段:1949—1978年:美苏冷战的背景下,国家统一集中计划领导和管理对外贸易,并随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调整具体措施。这个阶段可以再分两个阶段:1949—1957年,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国家确立了统一管理对外贸易的政策。‎ ‎1958—1978年,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我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外贸易进出口产品结构发生变化,国家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促进经济恢复发展。“文革”期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过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副总理先后主持调整,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加之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国对外贸易由下降转为回升。‎ 第二阶段:1978年至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发展,国家逐步减少对外贸的直接管控,扩大对外贸易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促进外贸发展。‎ ‎1978年——1992年,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逐渐扩大对外贸易的自主权,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1992年,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市场为基础的对外贸易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WTO,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外贸市场化、自由化发展,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新中国对外贸易的阶段可根据当时的国内外背景和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进行划分。如以1978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又可以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确立以1958年为界再划分为两个小的阶段,即1949—1957,这一阶段我国的外贸主要为恢复国民经济和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服务;1958—1978年我国在对外贸易上由于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而出现了曲折发展的情况。第二阶段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目标提出的1992年为界又可以分为两个小的阶段,即1978—1992年,这一阶段主要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逐渐扩大对外贸易的自主权;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引用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