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延边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井田制的瓦解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下列表述能够反映孔子思想核心的是 A. “克己复礼”,“贵贱有序” B. 以爱人之心调解和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C. “民贵君轻”,“政在得民” D. 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的 3.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 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 儒家(六艺)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 “百家争鸣”趋于结束 B. 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C. 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 D. 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4.汉朝时,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孝敬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这表明 A. 儒法结合成为统治思想 B. 经济发展促进道德提升 C. 司法原则凸显儒家伦理 D. 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 5. 下表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 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B. 二者在治学方法上是一致的 C. 程朱理学体现了唯物主义 D. 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 6.有学者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他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与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两人 A. 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B.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C. 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D. 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高二历史第1页(共6页) 7. 《明夷待访录》写道:“古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然则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表明作者 A. 反对君主专制 B. 主张“众治” C. 提出君臣平等 D. 认为工商皆本 8.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 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 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 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9.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孟子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其共同点是 A. 强调等级 B. 关注理性 C. 重视智慧 D. 注重修养 10.古代希腊的智者运动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都推崇人文主义。二者所推崇的人文主义 ①都尊重个人的价值 ②都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 ③都代表了社会下层的利益 ④都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1.十七世纪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得到英国女王喜爱而进入国家剧场表演,18世纪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两本名著 ①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价值取向 ②都弘扬了各自文化传统中的人文元素 ③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④都把斗争矛头指向了世俗的封建统治势力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1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有 ①都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出现的 ②都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 ③都反对宗教信仰 ④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3.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 反对在德意志出售免罪符 B. 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 C. 打破天主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权威 D. 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 14.他们(行政官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该启蒙思想家主张 A. 天赋人权说 B. 分权制衡说 C. 社会契约论 D. 三权分立说 15.在研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时,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文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这里的“大兴土木”是指 A. 摧毁蒙昧和宗教势力 B. 建设工业文明国家 C. 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 D. 创立民主共和国家 16.南朝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表明他强调书法创作应该 A. 效法道家 B. 有意无法 C. 形神兼备 D. 超越古人 高二历史第2页(共6页) 17.宋代图书传播迅速,时人笔记或言“即日传播”,或云“家至户到”,或曰“不日传都下”,或谓“落笔辄为人传诵”。此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科举制度的适时改革 C.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D.重教兴学的文化氛围 18.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 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的这一特点根本原因是 A. 专制主义强化 B. 拜金主义盛行 C. 商品经济发展 D. 轻商思想淡化 19.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他所说的文学体裁 A. 通俗易懂、豪放飘逸 B. 重章叠句、四言为主 C. 平实浅近、句式工整 D. 辞藻华丽、手法夸张 20.北宋时期,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主要的社会因素是 ①“重文轻武”使文人阶层不断壮大 ②理学兴起,文人更注意内心修养 ③政权偏安江南一隅,“残山剩水”画出现 ④商品经济发展,文化普及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21.伽利略通过梁的弯曲试验和理论分析,指出对长度相似的圆柱形梁,抗弯力矩和半径立方成比例。1685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从这两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的特征之一 A.试验是近代科学研究的全部方式 B.17世纪物理学是核心学科和基础学科 C.数学方式是主要表达形式 D.揭示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22.德国科学家普朗克在1918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其理由可能是 A.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B.创立了量子论 C.创立了相对论 D.创立了进化论 23.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一项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②成为西方国家进一步扩张侵略的“理论依据” ③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④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觉醒、奋发图强的思想动力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4.蒸汽机直到近代才得以推广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B.技术得到了重大改进 C.人们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 D.英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与推广 25.科技改变生活,“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来临都 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②促使新的工业部门兴起 ③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 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或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高二历史第3页(共6页) 26.下图是法国19世纪末的一项发明,叫“汽马”,它使用内燃机为动力,并因此获得了发明专利。这项发明出现于 A.地理大发现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27.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批评孔子、反对孔教、否定儒家纲常,其实并不是指向传统,而是针对现实。”材料中的“现实”是指 A.宣扬科学知识的需要 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C.国人民主意识的提高 D.袁世凯执意复辟帝制 28.“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近代中国持这一观点的应是 A. 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洋务派 C. 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玕 D. 19世纪末维新变法的领导人 29.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不断涌入,形成了“西学东渐”的局面,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生产力 B. 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对落后的封建文化的冲击 C. 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发展资本主义 D. 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抵御外国侵略 30.“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这一思想最早出现于 A. 《海国图志》 B. 《孔子改制考》 C. 《西学东渐记》 D. 《资政新篇》 31.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存观点 C.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D. 抗战时期的民族意识觉醒 32.洋务派选派幼童出国深造,最希望他们 A. 传播中华先进文化 B. 掌握西方先进技术 C. 探究西方民主政治 D. 熟悉西方文化 33.1860-1900年四十年间,中国共引进西书555种,其中自然科学162种,应用科学225种。而社会科学只有123种,其他45种。这表明 A. 社会转型改变了人们的认识 B. 西方的学说在中国社会占主导 C. 政府重视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D. 社会科学对当时中国作用有限 34.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最新修身教科书》,初小共10册,每册20课,200课中没有涉及一个“君”字,300个故事没有涉及一个“忠”字,大体提倡宽容、公平、进取、尚武等。这说明当时 A. 中小学教科书已经摆脱朝廷的干预 B. 修身课程兼顾儒学传统和社会需求 C. 中小学教育已走出臣民教育的桎梏 D. 教科书改革成为废除科举制的前奏 高二历史第4页(共6页) 35.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下列口号或学习内容按阶段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师夷长技 ②维新变法 ③文学革命 ④创立民国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②④③① 36.“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以上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 《民报》发刊词 B. 《青年杂志》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革命军》 37.下列表述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的情况相符的是 ①和中国工人阶级的运动结合②主要是先进的知识分子们起主导作用③创办团体和发行报刊来进行宣传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都转化为马克思主义者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38.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思维导图,这说明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 A.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39.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写道“说明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之后,河南洛阳嵩县的绿林好汉们议论开了,有的人说:‘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由此可见,基层同盟会员宣传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和弱点分别是 A.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B.民权主义,民族主义 C.民族主义,民生主义 D.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40.“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摘自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从材料中概括的信息有四组,你的选择是 A.孙中山认识到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联合苏俄,发动民众 B.孙中山要消灭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C.孙中山主张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D.孙中山放弃英美式的发展道路 二、非选择题(共40分,41题20分,42题20分) 41.(2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漸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慣,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和影响。(12分) 材料二 他(顾炎武)读过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之后,对其中的许多观点深表赞同,对该书也推崇备至。……他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反对‘独治’,主张‘众治’。他进而提出了‘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命题。” ——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2)材料二,归纳顾炎武对君主专制的主要态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态度产生的主要原因。(8分) 42.(20分)中国与西方在思想、科学文化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但又在近代史上出现变化。 材料一 中国与英国科学家人数比较统计表(16——18世纪) 天文学 数学 生物学(医学) 地理学 化学 物理学 中国 9 10 5 10 0 4 英国 2 10 12 8 7 12 ———摘自任玉凤《古代中西科学家状况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英科学发展的不同,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12分) 材料二 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国内起义和外国侵略的双重挑战,迫使士人重新审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考证学派致力于古文物研究,对为知识而求知的举动引以为豪。但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他们却演奏着不和谐的音符。……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广泛兴趣和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因此,晚清的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而趋向整合。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据材料二 ,概括晚清思想的主要特征。(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主要特征。(6分) 高二历史第6页(共6页) 评分参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B B C A A A B D D C A D C C C C C A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B B A D C D D B A C B A B C B C A A 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41题20分,42题20分) 41.【答案】(1)表现:科举考试更注重儒学内容;注重对儿童儒学价值观的培养;运用儒学思想规范家族、家庭生活;注重将儒学渗透到民众社会生活中。(8分) 影响: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传播与普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4分) (2)态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2分) 原因: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统治腐败导致灭亡;《明夷待访录》的影响。(6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42.(20分)(1)不同:中国重视天文、地理,(2分)英国重视生物、化学和物理学。(2分)原因:中国重视实用,为生产服务;采用总结经验的科学研究方法。(4分)英国重视对自然解释,为认识服务;把实验方法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4分) (2) 特征:晚清思想界逐渐呈现多元(多派并存)、整合的时代趋势。(2分) 多元趋势(2分,举2个例子即得满分。):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 整合趋势(4 分,举2个例子即得满分。):即将西方学说与中国文化、思想有机结合,(2分)如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2分)康有为将西方先进的政治理论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写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宣扬变法;(2分)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结合了西方政治思想和儒家大同学说。(2分) 一、选择题:(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D 试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兴起;各国分封变法,兼并战争频仍;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等,这些都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故①②③④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 考点: 百家争鸣。 2. B 试题解析:孔子思想的核心 是仁,故选B;A是礼的思想,排除;C是孟子的思想,排除C;D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排除。 考点:儒家思想;孔子主张。 3.B 试题解析:据材料表格“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六艺)占多数,这说明当时儒学地位明显提高,故B正确;“百家争鸣”属于战国时期,秦朝已经结束,故A错误;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在宋代,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在宋代,故D错误。故这B。 考点: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C 试题解析:据材料“汉朝时,对不赡养老人者……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孝敬者也判重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敬长辈体现了儒家思想伦理的内容,这说明汉代司法原则凸显儒家伦理,故C项正确;西汉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不是儒法结合,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经济发展促进道德提升,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故D项错误。故选C。 考点;儒家伦理思想。 5. A 试题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理学与心学中的“理心”,其本质都是封建的伦理道德、等级制度,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A项正确;理学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心学的治学方法是“发明本心”,故二者在治学方法上不一致,排除B项;理学体现的是客观唯心主义,C项错误;陆王心学强调世界的本源是心,同时在治学方法及目标等方面是不同的, 因此说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并不准确,故D项错误。 考点:理学。 6. A 试题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强调心学“发明本心”,即靠内心的自我反省;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强调“因信称义”,强调信仰即可得救。可知,两者都重视人格的主体作用,A正确。王阳明的思想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没有促进人们思想解放,B错误。中国没有收到教权的束缚,C错误。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打破正统思想的权威,D错误。 考点:中国儒家思想,西方宗教改革。 7. A 试题解析: 根据材料“然则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大害,表明作者反对君主专制,A项正确。“众治”是指不是一人专制的治国方式,但与材料强调反对君主专制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君臣平等的信息,而是强调作者反对君主专制,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工商皆本的信息,而是强调作者反对君主专制,排除D。 考点: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 8. B 试题解析: 孟子并没有否定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是从战国时期诸侯统治思想角度出发,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是适应汉武帝时期君主专制统治需要,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在思想上体现,故B项正确。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思想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故C项错误。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不是社会转型时期思想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比较。 9.D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认为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道德的人,孟子主张遵守仁爱、忠信、礼仪并勤学以增见识等伦理规范,可见苏格拉底和孟子都注重提升人的修养,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等级差别和对理性的关注,故A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智慧的重视,故C项错误。 考点:古希腊人文主义。 10.D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希腊的智者运动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都推崇人文主义,都尊重个人的价值,都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否定以神为中心,都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①②④正确;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并非代表了社会下层的利益,③错误,排除;故选D。 考点:人文主义,古希腊智者学派主张,文艺复兴。 11.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带有人文主义色彩,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红楼梦》属于明清小说,属于市民文化,它通过对爱情悲剧的描写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弘扬了人文元素,故②③正确,故C项正确;因为明清之际中国只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故①错误。而④不符合《哈姆雷特》,因为它抨击的是教会,倡导人文主义,而不是世俗力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明清小说(红楼梦)。 12.A 试题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背景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有关,故①正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属于思想解放运动,都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故②正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没有反对宗教信仰,而是反对天主教会神学世界观,故③错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排除BCD,所以选A。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3. D 试题解析: “反对在德意志出售免罪符号”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具体主张,不是根本目的,故A错误;马丁·路德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所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根本目的也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打破天主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权威”是其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故BC错误;马丁·路德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所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根本目的也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故D正确。 考点:宗教改革。 14. C 试题解析:天赋人权说宣扬人生而享有生存、自由、追求财产和幸福等权利,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分权制衡说主张国家权力应当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去行使,以保持国家权力间的平衡状态,故B项错误。材料“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出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认为人民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政府的权力由人民赋予,如果政府实行暴政,侵犯人民的权利,人民有权推翻政府。故C项正确。一般而言,三权分 立制度是指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排除D。 考点:启蒙思想。 15.C 试题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的摧毁了蒙昧和宗教势力,而不是启蒙运动,故A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建设工业文明国家是工业革命的任务,不是启蒙运动,故B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启蒙运动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描绘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和未来的制度蓝图,属于思想,而非指具体的国家,故C正确,D错误。 考点:启蒙运动。 16.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材料中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所要强调的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正确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文学艺术。 17.C 【解析】图书传播速度快,“落笔辄为人传诵”与印刷速度相关。这说明宋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故C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图书传播迅速不存在直接关联,故A错误;科举制改革不会达到“即日传播”的效果,故B项错误;重教兴学会推动文化的传播,但是“即日传播”更多与技术相关,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科技、印刷术。 18.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反映在文学领域方面出现关注世俗现实生活的小说,故C项正确。专制主义对文学的发展有阻碍作用,故排除ABD均不能体现题干主旨,排除。 考点:明清小说发展的背景。 19.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依据材料“遂为民间之日用”可知,此文学通俗易懂;依据材料“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可知,此文学体裁豪放飘逸,故A项正确。重章叠句,四言为主属于《诗经》的特点,故B项错误。句式工整的特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C项错误。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属于汉赋的特点,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文学特点。 20.C 【解析】宋代吸取前朝教训,实行重文轻武策略,虽然降低了军队战斗力,却提高了宋代文学艺术发展水平,故①正确;思想上理学兴起,文人注重内心修养,反映到绘画艺术上来,故②正确;“残山剩水”画出现与政权偏安江南一隅无关,故③错误,文化普及说法绝对,故④错误。本题选择C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艺术特点。 21.C 试题解析: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反比、正比、平方、乘积都是典型的数学学科的术语,所以从这两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的特征之一是数学方式是主要表达形式。所以应选C。 考点:近代西方科技;物理学发展。 22.B 【解析】经典力学的创立者是英国科学家牛顿;普朗克提出了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相对论的提出是爱因斯坦;进化论的提出者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故答案选B。 考点:量子力学。 23.B 试题解析:首先排除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17世纪中期,达尔文的“进化论”出现于19世纪中期,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思想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或者也可以说优胜劣汰,西方国家得以以此为依据发动侵略战争,而中华民族也以此为依据发奋图强,②④正确,马克思的暴力革命与此无关,且时间比进化论要早,③错。答案为B。 考点:近代西方科技;达尔文进化论。 24.A 试题解析:结合教材知识点内容可选择,社会需要会推动技术发展和推广。 考点:工业革命中技术进步的背景。 25.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两次工业革命都推动了社会生 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促使新的工业部门兴起,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城市 的兴起或发展。故选D项。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6.C 试题解析:由“内燃机为动力”可知,这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A,选C。B、D两项明显与材料内容不符。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 27.D 试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正是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尊孔复古逆流而进行 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所以D正确,A不对,B项在19世纪中期已经开始,辛亥革命主 要是为了打翻君主专制统治,在思想意识形态上没有使民主意识得到普遍提高,C错误。 考点:新文化运动背景。 28.D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变法之本”可知,这是维新派的主张,维新派主张政治制度的变革,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同时主张兴学校,变科举,故D项正确。抵抗派并不主张变法,开设新式学校。洋务派不主张变革科举制。太平天国运动时间也有科举制。故排除ABC三项。 29.B 试题解析: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代表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西学东渐”实质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对于封建文化思想的冲击,故B项正确;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生产力不是本质内涵,故A项错误;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发展资本主义属于资产阶级的目标,故C项错误;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抵御外国侵略属于地主阶级主张,故D项错误。 30.A 试题解析:材料“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反映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出自《海国图志》,故A项正确;B项是19世纪末康有为的主张,主张政治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排除;C项是为容闳晚年英文撰写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排除;D项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排除。 31.C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说明这种“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在面对外来侵略、出现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国人为摆脱困境而产生的。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背景下,主张通过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打败西方侵略者。故答案为C项。A项时期并未出现民族危机的问题,排除;B项并非最初觉醒的阶段,而是把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运用到实践过程中;D项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 32.B 试题解析: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选派幼童出国深造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即“师夷长技以自强”,故B项正确;幼童出国深造是要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学习制度的是维新派,熟悉西方文化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者,排除CD项。 33.A 试题解析:材料所述为60至90年代,引进的书籍中以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为主,究其原因在于洋务运动的展开,注重关注近代西方科技,A符合题意;B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政府行为,C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引进的书籍中社会科学类相对较少,但不能得出作用有限的结论,D不正确。 34.B 试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4年清王朝还没有灭亡,排除AC;由材料“大体提倡宽容、公平”的信息反映出课程体现儒学修身的传统,“进取、 尚武”反映出当时内忧外患的时代需要,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教科书改革与科举制之间的关系,故D项排除。 35.C 试题解析:①师夷长技是鸦片战争之后 ;②维新变法时19世纪末期;③文学革命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时期;④创立民国是1912年辛亥革命时期,依据时间排序,C正确。 36.B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可知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由材料“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可知主张思想革命,故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立《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B项正确。《民报》发刊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主张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与材料不符,排除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与材料不符,排除C。《革命军》为邹容所著,宣传革命排满和民主共和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D。 37.C 试题解析: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38.A 【解析】根据思维导图可知,天朝儒学道统分化为国粹论和中体西用论,中国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融合为现代化论,可见近代中国的思想发展历程是一个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故答案为A项。近代中国的思想是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排除B项;回归儒学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在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考点:近代思想史发展历程。 39. A 试题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赶走北京皇帝”可知基层同盟会员宣传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是民族主义,即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根据题干材料“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可知弱点是民权主义,即人们不知推翻满洲贵族后,汉人也不可做皇帝,还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选A。 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40.A 试题解析: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可知,选A。B和C的时间不是1922年,D项不可能。 考点:孙中山及其思想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40分,41题20分,42题20分) 41.【答案】(1)表现:科举考试更注重儒学内容;注重对儿童儒学价值观的培养;运用儒学思想规范家族、家庭生活;注重将儒学渗透到民众社会生活中。(8分) 影响: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传播与普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4分) (2)态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2分) 原因: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统治腐败导致灭亡;《明夷待访录》的影响。(6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儒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学在不同时期的影响也有不同,对此要辩证看待儒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 (1)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漸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慣,将 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宋代儒学社会化的影响,应当根据材料并联系教材所学儒学的影响来回答。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反对‘独治’,主张‘众治’。”可概括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的原因。 42.(20分)(1)不同:中国重视天文、地理,(2分)英国重视生物、化学和物理学。(2分)原因:中国重视实用,为生产服务;采用总结经验的科学研究方法。(4分)英国重视对自然解释,为认识服务;把实验方法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4分) (2) 特征:晚清思想界逐渐呈现多元(多派并存)、整合的时代趋势。(2分) 多元趋势(2分,举2个例子即得满分。):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 整合趋势(4分,举2个例子即得满分。):即将西方学说与中国文化、思想有机结合,(2分)如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2分)康有为将西方先进的政治理论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写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宣扬变法;(2分)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结合了西方政治思想和儒家大同学说。(2分) 试题解析:(1)从表中人数对比回答,原因结合教材知识点从中英两国科学研究方法的差异及目的的不同进行分析。(2)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晚清的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而趋向整合”推理出晚清思想文化阵地的多元化,以及整合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史实证明即可。 考点:晚清、近代科学和近代社会思想变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