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 第I卷 一、选择题 ‎1.《史记》记载,黄歇(春申君)对楚王说:“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又说:“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据此可知当时 A. 以郡统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已成为定制 C. 楚王善于纳谏确保了政治清明 D. 郡制是特殊条件下的地方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黄歇的建议,为了应对齐和秦的威胁要设立郡制,可知郡制是特殊条件下的地方体制,D项正确;以郡统邑只是其部分信息,A项不符题意;黄歇的建议说明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尚未成为定制,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楚王纳谏及影响,C项不符合题意。‎ ‎2.在古希腊世界城邦争霸一直是主旋律,但其中还蕴藏着某种走向更大规模的希腊国家的要求,如以提洛同盟为基础的“雅典帝国”的建立就可以看作是一次使希腊走向统一的尝试,但历史上却最终没有出现“希腊帝国”,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 海洋文明和商业的发展 B. 泛希腊主义思想制约 C. 社会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D. 城邦本位主义观念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海洋文明和商业的发展,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经济条件,与希腊走向统一尝试失败无关,故A项错误;使希腊走向统一的尝试正是泛希腊主义思想的体现,故B项错误;社会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不是阻碍希腊统一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城邦本位主义观念强调城邦的独立自主,这一观念影响希腊走向统一,是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古代希腊·城邦 ‎3.“希腊民主城邦的宪政决定了普通公民具有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以这种能力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可少的……要学会如何辩论,这就要求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这表明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宪政 A. 有利提高公民的素养 B. 推动自由观念的形成 C. 提了公民参致积极性 D. 促进希腊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希腊民主城邦的宪政决定了普遍公民具有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要学会如何辩论,这就要求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可以看出,城邦的民主政治需要提高公民在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这就要求公民接受高层教育,从而提高公民的素质,故A项正确。材料提出的是如何提高公民的素养,而没有提到自由观念和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故BC项错误;材料中的公民素养是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导致,故D项错误。‎ ‎4.15世纪末16世纪初,罗马教会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到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德意志成为教会榨取最严重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 德意志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 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 C. 德意志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 D. 德意志缺乏统一的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还没有统一,导致邦国林立,受到罗马教皇的压榨,缺少统一的领导组织反抗,故D正确;A应该是德意志统一之后;教会并不是封建主,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德意志矛盾的激化,故C错误。‎ ‎5.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对工商业政策作出新的规定:“要用比过去宽大的政策对待民族工商业资本家,在双方有利的条件下,欢迎他们到苏维埃人民共和国领土内投资,开设工厂与商店,保护他们生命财产之安全,尽可能的降低租税条件,以发展中国的经济。”中共改变工商业政策主要基于 A. 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开始改变 B. 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C. 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发展抗日根据地经济的需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共调整民主革命的任务,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用比较过去宽大的政策对待民族工商业资本家”,目的是联合民族工商业资本家抗日,可见中共政策调整主要是基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1935年仍然是民主革命时期,A错误;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时间“1935年12月”“要用比较过去宽大的政策对待民族工商业资本家”,结合所学抗战前的国内背景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分析解答。‎ ‎6.武昌起义胜利后,当时有《越风》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这是源于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易服”政策 B. 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习俗发生根本变化 C. 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D. 时局变革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剪发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除去胡毛,重振汉室”可见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C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A项时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错在“根本变化”,这一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剪发不属于社会生活习俗内容,排除D。‎ ‎7.1847年,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中等阶级(小工业家、小商人、学者、医生)的运动,而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的运动”,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把他们的理论称为共产主义,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社会主义的名称。这反映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A. 调整了工人阶级的革命对象 B. 认为“社会主义”目标也是共产主义 C. 有联合中等阶级革命的要求 D. 还未区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答案】C ‎【解析】‎ 材料“‘社会主义是中等阶级(小工业家、小商人、学者、医生)的运动,而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的运动’”可知其有联合中等阶级的意愿,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体现出对工人阶级革命对象的调整,故A项错误;材料虽然涉及到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但是并未涉及到他们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同样根据材料可知区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故D项错误。 ‎ ‎8.列宁在报告中说:“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在大多数工人代表苏维埃中我们党处于少数地位,比起受资产阶级影响并把这种影响带给无产阶级的一切小资产阶级机会主义分子的联盟……暂时还处于较弱的少数地位。”列宁此次报告 A. 加速了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 B. 推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赢得胜利 C. 鼓舞了亚非拉人民的解放斗争 D.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答案】B ‎【解析】‎ ‎“大多数工人代表苏维埃中我们党处于少数地位”说明当时工兵代表苏维埃已经掌握了政权,为此接下来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B正确;A与题意不符合;此时工兵代表苏维埃已经掌权;C是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D是马克思主义诞生。‎ ‎9.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材料反映的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 B.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 C. 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49年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气氛,C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指的是政协会议的召开,排除A;材料未涉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信息,排除B;材料未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联系所学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史实分析解答。‎ ‎10.“在目前的形势下,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加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相互合作,并拟订民主联合政府的施政纲领,业已成为必要,时机亦已成熟……但欲实现这一步骤,必须先邀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一个会议。”这次会议 A. 探讨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 B. 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C. 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 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该会议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筹备工作,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属于重庆谈判,不符合题意,排除;这次会议不涉及三大改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1.“这次会议的一个显著成效,是中国在此以后几年内迅速同埃及、叙利亚、伊拉克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几内亚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的外交舞台不再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及周边邻国,而是扩展至广大的西亚北非地区了。”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A.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 B. 周恩来旗帜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 形成“上海共识”有利于亚太经贸交流与合作 D. 丰富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新型国家关系 ‎【答案】B ‎【解析】‎ 从“中国在此以后几年内迅速同埃及、叙利亚、伊拉克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几内亚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可以得出这一会议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中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时间不满足要求;C选项错误,“上海共识”是新世纪的外交成果;D选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12.1949年11月,世界工人理事会亚洲委员会会议在北京举行,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在会上号召亚洲国家的工人阶级公开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主张“在已经存在人民解放军的国家要为巩固这些部队而奋斗,而在没有建立这些军队的国家应当为建立这样的军队而奋斗”。这说明当时 A. 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成熟 B. 中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 中国外交存在意识形态的痕迹 D 中国倡导“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C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A错误。材料不能表明中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B错误。从材料中的“号召亚洲国家的工人阶级公开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和强调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性,可以看出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可以得出当时中国外交受意识形态影响,C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新中国的外交要清除帝国主义的在华残余势力和废除帝国 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与题意无关,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主旨,即坚持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帝国主义国家大多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再结合新中国初期的国家性质和“一边倒”政策,即可得出答案。‎ ‎13.1958年,戴髙乐就任法国总统后与西德总理阿登纳举行了第一次会谈。阿登纳强调法国和德国必须进入一个经常对话的时代。”此后四年中,阿登纳与戴高乐之间的通信达40余次,会晤15次,总计进行了100多个小时的会谈。这一系列举动 A. 推动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 B. 消除了法德之间的分歧 C. 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 D. 缓和了冷战的紧张局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法德之间交往的频繁,这一系列举动有利于消除分歧,促进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是在1992年,排除A项;B项中的“消除”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法德均属于资本主义阵营,两国之间的交往与缓和冷战形势无关,排除D项。‎ ‎14.下表 时间 事件 ‎1947年5月22日 美国援助希腊、土耳其法案经参众两院通过并由杜鲁门签署成为法律 ‎1947年6月5日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 ‎1949年4月4日 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英国等12国外长云集华盛顿举行北约签字仪式 推动表中所列美国对外政策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美苏结束了战时同盟关系 B. 欧洲是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地区 C. 美国力图全方位包围苏联 D. 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 命题透析本题以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外政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材料表明,二战后初期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三部曲”,加强了对欧洲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全面控制以对抗苏联,这是由美国对外战略重心所决定的,B项正确,C项错误;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战后初期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美苏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的结束及冷战的开始,A项因果逻辑关系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 ‎【详解】‎ ‎15.明中叶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见志余》中描述“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明末学者吴履震在《五葺志逸》中写道:“云间有嘲谈酒者,作《行香子》词云……这一瓶约重三斤。君还不信……有一斤酒,一斤水,一斤瓶。”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明代 A. 商人经营手段多样 B. 民间兴起饮酒风气 C. 理学失去了教化作用 D. 商品经济助长唯利观 ‎【答案】D ‎【解析】‎ 题干反映了明代不少商品弄虚作假掺假、造假,商人弄虚作假,有名无实,骗取客商钱财,故答案选D。题干没有反映商业的经验手段,排除A;B是对材料的误读;题干只是一些地方的个别现象,当时宋明理学仍占主导地位,排除C。‎ ‎16.明代江南太湖流域是蚕桑丝织地区,出产的优质蚕丝不但行销全国而且行销全球,号称“湖丝遍天下”,以至于农民的经济主要来源于养蚕、缫丝和丝织业,大大超过了纯农业收入。这说明当时 A. 江南地区市场经济发达 B. 海禁抑商政策尚未执行 C. 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分工 D. 农业多种经营方式兴盛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不但行销全国而且行销全球”“农民 经济主要来源于养蚕、缫丝和丝织业”可以看出当时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完全围绕着市场来进行。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市场经济的发达,故A项正确。海禁抑商政策在明初已经实行,故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江南地区市场经济发达,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分工不符合材料的中心,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养蚕、缫丝和丝织业是手工业,故D项排除。‎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不但行销全国而且行销全球”“农民的经济主要来源于养蚕、缫丝和丝织业”,对选项进行区分后即可找到正确答案。‎ ‎17.十八世纪末英国有人记载:“在某个地方,一百所房屋和家庭已经减少到……八所或十所;往往还有这样的事情,四、五个富有的畜牧业主侵吞了不久前圈围的大片领土,这些土地以前是在二十至三十个租地农民或同样数目的较小的所有者以及其他居民的手里。”持续不断的此类事件 A. 消灭了英国的自耕农阶层 B. 使大批“自由”劳动力涌入城市 C. 标志着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D. 加速了原始积累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自耕农数量减少,A项错误;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破产沦为自由劳动力,部分涌入城市,B项不选;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不选;圈地运动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农业和农村扩展,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故D项正确。‎ 点睛:首先根据材料判断出所述的现象是英国的圈地运动,然后结合圈地运动的影响——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原始积累来做选择即可。‎ ‎18.下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表,关于该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①阶段英国人击败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 B. 在②阶段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 C. 在③阶段美国成为新崛起的世界殖民大国 D. ④阶段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图示,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的殖民帝国是葡、西,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从此逐渐丧失海上优势和殖民霸权,英国并未成为海上霸主,故A项错误;在②阶段的17、18世纪加紧殖民扩张的殖民帝国是荷兰与英国,故B项错误;在③阶段的18世纪中期后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故C项错误;④阶段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西方国家殖民扩张,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与分析,注意图示中的时间,结合葡、西、荷、英等国的殖民扩张概况解答即可。‎ ‎19.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A. 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B. 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C. 表明地主阶级对开埠都大力支持 D. 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末自开商埠是在1898年以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种转变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以后,这种转变符合了近代社会转型和发展的需求,故选D项;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A项;清政府自开商埠不能体现列强侵略的加深,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地主阶级对开商埠都持大力支持态度,排除C项。‎ ‎20.1865年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提到:“窃自同治元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开花炮弹,紧资助剿,甚为得力。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逮其久,风气渐开,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此材料 A. 其中“设局铸造开花炮弹”指的是设上海轮船招商局 B. 表明洋务派认为创办机器工业是抵抗侵略的自强措施 C. 是甲午战败后“实业救国”思想在清政府内部的反应 D. 可论证洋务派希望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以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到沪以来”和“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炮弹”可知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企业,该企业性质应该属于军事工业。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是为了“自强”而立,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指的是江南制造总局;C选项错误,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D选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军事工业,而不是民用工业。‎ ‎21.在“大跃进”运动以后,毛泽东多次提出经济管理要还当分散。他说,“欧洲能够发展,就是欧洲有很多国家:中国人口比欧洲多,发展不起来,就是太集中,因此要分权。“毛泽东的这一思想 A. 旨在推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B. 促进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C. 是想破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D. 纠正了经济建设中右倾保守思想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管理要分权即想要打破当时管理过死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内容和民主政治建设无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内容和“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无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纠正右倾保守思想而是纠正左倾冒险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2.1886年8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上海租界作了如下描述:租界拥有享有独立行政权力的工部局和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市政管理运转良好。这里有很好的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良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对租界分析错误的是 A. 客观上促进上海城市建设的现代化 B. 租界的存在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危害 C. 为保障国人生活的安全树立了榜样 D. 作者对租界市政管理的赞美体现其立场 ‎【答案】C ‎【解析】‎ 上海租界采用现代化方式进行市政建设,客观上加快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A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又乘机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在上海设立了租界,严重侵害了中国的主权,B正确;根据材料内容,1886年的上海租界市政管理运转良好,受享有独立行政权力的工部局和议会管理,可见作者对租界持赞赏的立场,D正确;租界并不保护中国人的权益,因此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23.1933年6月,美国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生产规模,规定了工人的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标准,愿意接受的雇主将能领到一个“蓝鹰”徽章,他们把徽章悬挂在营业地点和印在产品上作为合格的标志。一时间,“做守法公民,为国效力,只到有蓝鹰标志的地方购物”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 政府为企业做广告,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B. 国家扶持企业,但不能不损害其部分利益 C. 罗斯福总统实际上站在了人民的立场上 D. 凯恩斯主义正确与否在美国得到了检验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1933年……美国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生产规模,规定了工人的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标准”可知经济大危机期间,罗斯福为解决工业危机,加强了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故本题应选B项;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全国工业复兴法》”不符,故排除;罗斯福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故C项的表述错误;题目中未涉及对凯恩斯主义的验证,故排除D项。‎ ‎24.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我们只要明智而勇敢地承担起来,这项任务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部分地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从而促进和改组我们自然资源的利用。”解决“这项任务” 的新政措施是 A. 保护劳工权利 B. 恢复工业生产 C. 实行以工代赈 D. 保护自然环境 ‎【答案】C ‎【解析】‎ 材料“由政府直接招雇……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的政策,解决就业问题、完成重大工程,故C正确;政府雇佣人员完成工程,不等于保护劳工权利,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恢复工业生产的内容,故B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以工代赈,不是保护自然环境,故D错误。故选C。‎ ‎25. 勃列日涅夫执政之初苏共中央文件指出:“近年来农业增长的速度减慢了,这给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破坏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经济规律,……,这些是农业落后的基本原因。”这表明苏共中央 A. 正确揭示了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B. 决定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 强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D. 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扩大市场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勃列日涅夫的政策总体趋向于保守和僵化,其领导期间腐化和裙带风盛行。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所以B不对,D在题目中没有标明,因为它是措施,不是原因,经济发展慢的主因就是体制造成的,如果A对,那么苏联之后就应该改善经济了,可事实并没有,不符合历史,所以A不对,故本题选C。‎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26.《俄国史》载,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及较多的品种。这表明 A. 新经济政策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 B. 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 D.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20 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和“私人商店”并存可知,当时苏俄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而“社会主义商店”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说明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激烈,故D正确;材料并不涉及削弱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排除A;材料反映新经济政策已经实施,B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与材料不符,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0 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私人商店”,联系所学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8分。)‎ ‎27.材料一 英国是第一个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和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时被称为“世界工厂”。多少年来在这个以实行“议会民主”而闻名的国家里,只有缴纳高额所得税的人才有选举权,广大工人被排斥在议会大门之外。1842年5月2日,伦敦街头人山人海。浩浩荡荡的工人队伍来到国会下院,宪章派全国协会的负责人向下院递交了全国宪章派第二次请愿书。请愿书上写道:“尊敬的贵院就它现在的组成来说,既不是由人民选出来的,也不是由人民作主的。它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而对多数人的贫困、苦难和愿望置之不理。请愿书还指出,在英国“统治者穷奢极欲,被统治者受苦挨饿”。例如,维多利亚女皇每天的收入是164镑17先令60便士,她的丈夫亚尔伯特亲王的回收入是104镑20先令,而千百万工人每天每人的收入只有两三个便士。‎ 材料二 1848年,在欧洲大陆革命风暴的推动下,宪章运动再度高涨。第三次全国请愿书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来源,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果实事有优先权。人民是权力的唯一来源。在请愿书上签名的有197万人。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城市的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4月10日,全国宪章派第3次代表大会的代表把请愿书装在四套华丽的马车上向国会驶去,途中遭到宪兵的镇压。国会拒绝接受请愿书。接着,政府下令解散全国宪章派协会。‎ 材料三 英国政府惮于工人运动的力量,为缓和社会矛盾,陆续实行了一些让步政策。议会在1842年通过了禁止女工和童工在矿井劳动的法令,1847年通过10小时工作日法令。《人民宪章》的6条要求,除每年选举议会外,在后来几十年间都陆续成为现实。‎ ‎(1)依据村料一及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英国宪章运动出现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工人要求分享选举权的合理性及这次运动的历史影响 ‎【答案】(1)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比较充分,但下层的工人阶级并没有选举权,不能参与国家的政权;议会等国家政权机构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对于少数人的贫困和愿望等置之不理;阶级贫富分化现象十分严重,社会矛盾十分突出。‎ ‎(2)合理性:劳动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来源,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果实事有优先权;人民是权力的唯一来源。‎ 影响:迫使政府进行民主化的改革,使人民获得了更多的民主权利。‎ ‎【解析】‎ ‎【分析】‎ ‎(1)题目要求是“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回答。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宪章运动发生工业革命即将完成的时期,此时的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比较充分。再依据材料中的“广大工人被排斥在议会大门之外”的信息,可知下层的工人阶级并没有选举权,不能参与国家的政权;依据“它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而对多数人的贫困、苦难和愿望置之不理”可知,议会等国家政权机构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对于少数人的贫困和愿望等置之不理;依据“统治者穷奢极欲,被统治者受苦挨饿”可知,阶级贫富分化现象十分严重,社会矛盾十分突出。‎ ‎(2)题目要求是“依据村料二、三及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关于运动的合理性,在材料中有明确的表述:劳动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来源,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果实事有优先权;人民是权力的唯一来源。影响:对材料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统治者被迫做出一些让步,颁布了一些法律,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民的利益,这就迫使政府进行民主化的改革,使人民获得了更多的民主权利。‎ 点睛:在审清题目的前提下,依据所学知识弄清楚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把握住这一阶段的历史特征,再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即可作出回答。‎ ‎【详解】‎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1624年英国的《专利法》是在对先前特许制度进行重大改造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判定国王特许在本国经营“任何东西的买、卖、制作或使用的”独占权,均属无效,只有新发明、印刷及某些军用品制造的专利权不在此限。它将专利授予的对象由原来的城市、贸易公司、贵族大臣转向了个体的发明人;重心由原来的垄断市场的销售专利、产品专利转向现代专利主体的技术专利。17世纪后期,英国进入了发明创造的高峰期。……尤为重要的是,1624年《专利法》是英国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法律保障。“如果资本主义有灵魂,那么这个灵魂就是合法的所有权制度。”这份文件使原有模糊的科学技术产权有了同其他产权一样的明确归属,尽管有些简单、粗糙,但若无此专利法,“对十八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 ‎——《论英国1624年<专利法>的产生及其意义》魏建国 材料二 1912年,民国政府设立了主管工业专利的专门机构即工商部工务司,办理工业品发明及特许事项,并于同年12月颁布实施《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章程规定,经过工商部考验合格后属于发明的,分等级授予5年以内的专利权;属于改良的,给予名誉上的褒奖。同时废除了晚清浓厚封建色彩的封官奖爵的奖励措施。基于当时工业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国计民生的考虑和对我国专利事务被西方列强以治外法权干涉或我国市场被外国专利产品垄断等现象的担忧,《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只保护称得上发明的产品,不保护制造方法,并且授予专利的对象仅限于发明和改良的工艺品,食品和医药品不予专利。同时,明文禁止外国人在我国申请专利。据统计,在1930年以前,依照《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授予的专利仅有135件。‎ ‎——《制度构建与社会变迁——近代中国专利立法论》姚秀兰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24年英国《专利法》相较于先前特许制度的进步性,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政府颁布《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的背景,并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专利法实施效果不同的原因 ‎【答案】(1)进步性:反对封建特权;注重维护个体发明人的利益;注重维护新技术的发明创新。‎ 意义:明确了科学技术的产权;有利于调动科技发明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技术前提 ‎(2)背景:辛亥革命胜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挽救民族危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原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处于军阀割据混战状态;而英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资本主义民主民主国家,社会稳定。中国资本主义只是初步发展,而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中国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缓慢,而英国人文思想发展,近代科技迅速发展。中国的专利法制造粗糙,权益保护不明确、充分。而英国的专利法内容科学合理。‎ ‎【解析】‎ ‎【分析】‎ ‎(1)进步性:需要结合材料一来概括。由材料一中的“国王特许在本国经营‘任何东西的买、卖、制作或使用的’独占权,均属无效”可以概括为反对封建特权;由“将专利授予的对象由原来的城市、贸易公司、贵族大臣转向了个体的发明人”可概括为注重维护个体发明人的利益;由“重心由原来的垄断市场的销售专利、产品专利转向现代专利主体的技术专利”可得出注重维护新技术发明创新。‎ 意义: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根据上述特点并结合题干所述的“使原有模糊的科学技术产权有了同其他产权一样的明确归属”、“对十八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等信息,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其意义有:明确了科学技术的产权;有利于调动科技发明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技术前提。‎ ‎(2)背景:题目要去“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民国政府颁布《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是在1912年12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背景是这时辛亥革命胜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还可以联想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挽救民族危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等。‎ 原因:由材料一可知1624年《专利法》是英国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法律保障,而民国政府颁布的《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的结果则在1930年以前,依照《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授予的专利仅有135件,究其原因,应该从两国在各自文件颁布时的国情去思考,可分别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分析。即政治上,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辛亥革命后又处于军阀割据混战的状态;而英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社会稳定。经济上,中国资本主义只是得到初步发展;而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思想上,中国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近代科技发展缓慢;而英国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近代科技得到迅速发展。还可以从两个文件本身去思考,结合材料一、二可知,中国的专利法制定粗糙,权益保护不明确、充分,而英国的专利法内容科学合理。中国资本主义只是得到初步发展;而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国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近代科技发展缓慢;而英国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近代科技得到迅速发展。中国的专利法制定粗糙,权益保护不明确、充分。而英国的专利法内容科学合理。‎ ‎【详解】‎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这种管制(国家和君主干预经济生活)几乎毫无例外地必定是无用的或有害的。”国家只起“守夜人”的作用。它的职能是:“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凯恩斯在“经济大萧条”时期说:集权国家已经非常清楚地向我们表明,中央对资源的动员和对个人的严格控制发展到了威胁个人自由的基础的程度,我并不否认这一点。我说的是,我们还根本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这种危险现在是不存在的,因此,无需就此争论。问题是我们是否从19世纪的自由放任状态过渡到自由社会主义时代,我这里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就是我们能够为了共同目的而进行有组织的共同行为,促进社会正义和经济公平,并尊重和保护个人的选择、信仰、思想以及表达,企业和财产的自由。‎ 材料三从1973年11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1975年底,达1850万人。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意大利24.6%。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当·斯密“守夜人”的理论源于什么经济思想?请分析这种经济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该经济思想作为政策实施之后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凯恩斯主义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凯恩斯主义能否解决材料三中出现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自由主义。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工业获得较大发展,需要得到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以前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做法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发展的障碍。‎ 对当时的英国,顺应了工业革命的历史要求,推动自由贸易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实施,推动英国社会的发展。对世界,推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普遍推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自由贸易和国际贸易准则的制定。‎ ‎(2)强调私有财产和个人自由;适当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干预;走介于传统自由放任和“集权”之间的“自由社会主义”道路。不能。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业人数。‎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这种管制(国家和君主干预经济生活)几乎毫无例外地必定是无用的或有害的。’国家只起‘守夜人’的作用”可知该理论源于自由主义。第二小问,关于自由主义产生的根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工业革命的发展、国家干预经济生活阻碍经济发展方面思考作答。第三小问,关于自由主义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英国(促进工业革命发展、推动自由贸易发展)、对世界(推动自由贸易和国际贸易准则的制定)等方面思考作答。‎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就是我们能够为了共同目的而进行有组织的共同行为,促进社会正义和经济公平,并尊重和保护个人的选择、信仰、思想以及表达,企业和财产的自由”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强调私有财产和个人自由、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干预、走介于传统自由放任和“集权”之间的道路等方面思考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知是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不能解决该经济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业人数等方面思考分析原因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