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新指导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第一单元测评
第一单元测评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山东武氏祠有一汉画像石刻,上面刻有“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的文字。该石刻应该是对谁 的赞扬 ( ) A.神农氏 B.大禹 C.汉武帝 D.商鞅 解析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与材料中“教田”这一信息相符。大禹的主要功绩是 治水,汉武帝是封建统治者,商鞅是改革家。 答案 A 2.秦代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代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 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上述规定反映出 ( ) A.铁犁牛耕技术支配家庭规模 B.人头税的废除影响家庭规模 C.精耕细作影响着政府的政策 D.土地私有制决定着家庭规模 解析秦汉时期的家庭规模说明秦汉时期基本上是以小家庭为主,这是小农经济的农业经营模式在家 庭方面的体现。而决定这一模式的基本因素是铁犁牛耕,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A 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最佳答案。 答案 A 3.汉代曾推行区田法,“区种,天旱常溉之,一亩常收百斛”。下列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区田法是当时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B.区田法下重视通过水利灌溉提高农业产量 C.区田法适合在干旱地区广泛推广 D.区田法适用于土地少而质量差的小农经济 解析题干材料仅涉及区田法下灌溉对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而不涉及适合的地区,以及与其他耕作 方式的比较。因此,B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B 4.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 青铜器 铭 文 元和四年 壶 元和四年(公元 87 年),江陵黄阳君作。宜子孙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 永和钟 永和四年(公元 139 年)正月一日戊展造 □□□ 钟,重 □□ 斤。直(值)钱七千二百。宜用 延熹钟 延熹元年(公元 158 年)造作, □□□ 成雷 □□ 钟,廿二斤。直(值)钱二千四百。大吉 □□ 富贵宜田家 □ 意 □ 长生 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B.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 C.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 D.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 解析材料中的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生产时间、生产工匠、重量、价值等,反映了手工冶金的生产技 艺高超,故 C 项正确;材料中三个青铜器的铭文只是反映了壶、钟的制造情况及价值,故 A 项错误;材 料反映的是青铜器的生产情况,非盐铁官营,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赋税征收,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5.“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 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 这反映了( ) A.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 C.民营手工业已关注自身品牌价值 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解析据材料“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 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可知民营手工业也注重自身产品的质量, 关注品牌价值,故 C 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民营手工业者也注重产品的质量,而非假冒官营产品,故 A 项 错误;依所学,官营手工业生产的商品不入市场,不计成本,不存在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故 B 项 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民营手工业注重自身的价值而非强调民营手工业的地位,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6.康熙九年(1670 年),由于“年荒米贵”,受雇工匠窦桂甫等“传单约会众匠停工,索添工银”,当地工匠纷 纷响应,“停工汹汹”。这反映了( ) A.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新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性 D.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反应 解析材料中“由于‘年荒米贵’,受雇工匠窦桂甫等‘传单约会众匠停工,索添工银’,当地工匠纷纷 响应,‘停工汹汹’”描述了工人为争取待遇而罢工的史实,说明新的矛盾已经产生,故 C 项正确;材料 没有体现统治者的手段,故 A 项错误;材料虽涉及资本主义萌芽,但没有反映其发展状况,故 B 项错误; 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内因,而不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7.棉纺织业在明代成为小农家庭不可或缺、仅次于农业的副业生产,而且产量大、销路广。当时的 民营手工业采用雇佣劳动,甚至采用手工工场的经营方式。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明政府对经济的重视 D.明代手工业技术进步 解析根据材料“棉纺织业在明代成为小农家庭不可或缺、仅次于农业的副业生产,而且产量大、销路 广。当时的民营手工业采用雇佣劳动,甚至采用手工工场的经营方式”可知,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是明代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故 A 项正确;明代依然固守着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故 B 项错误;材料中 并没有明政府相关经济政策的提及,故 C 项错误;明朝手工业技术进步并不是材料中经济现象出现的 主要原因,且材料中也没有涉及,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8.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可能是( ) A.商 B.周 C.秦 D.唐 解析葡萄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西汉时丝绸之路才开辟,因此,D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D 9.公元前 138 年,汉武帝“徙郡国富豪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公元前 127 年,又“徙郡国 豪桀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云陵”。他这样做是为了( ) A.促进全国商业的发展 B.保持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C.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 D.打击豪富以加强集权 解析汉武帝把各地豪富集中到茂陵、云陵地区,是为了防止豪富们在地方上形成较大的势力,威胁中 央集权。因此,D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D 10.据《文献通考·钱币考》载:“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人十六户主 之。”据此可推断出宋代( ) A.四川地区是商业贸易最为兴盛的地区 B.官府垄断货币的铸造 C.最初的纸币是私人为方便贸易而发行 D.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解析“私为券”表明纸币发行开始于民间,C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C 11.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 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此种情形反映了当时( ) A.坊市界限未被打破 B.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 C.政府放宽市场管理 D.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 解析 C 项表述与题目中“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相符,故正确;宋代城市中 “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故 A 项错误;宋代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 B 项错误;D 项表述与史 实不相符,故错误。 答案 C 12.下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戈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 B.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 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 D.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 解析图中有农有牧有渔,故 A 项错误;农、牧、渔都有反映了劳动的多元化,故 B 项正确;精耕细作主 要是古代农业的特点,故 C 项错误;图片无法反映土地是公有,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13.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 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经济发展的影响。题干材料强调了明后期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都使用玉制器 皿,这破坏了明前中期的等级规定。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发展冲击了等 级秩序,故 B 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君主专制逐渐加强,故排除 A 项。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 皿是朝廷的规定,并非传统的伦理,且材料信息没有指向市民阶层,故 C 项错误。由题干材料不足以说 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D 项错误。 答案 B 14.明代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道:“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 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辈悉健有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 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触网不敢归,又连结外夷,向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抑商的必要性 B.“海禁”政策的恶果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明朝社会矛盾激化 解析根据材料“明代”“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等关键信息,可判断材料中的现象是“海禁”政策 实施的后果。故选 B 项。 答案 B 15.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 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 18、19 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 ) A.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 B.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的政策 C.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 D.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 解析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开放广州作为进出口贸易港口,十三行成为重要的贸 易机构,从材料信息“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可知选 D 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16.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 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 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地,课得谷皆多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 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窃惟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 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而又水旱霜雹蝗蜮,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 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 ——(宋)《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 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 症。……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 是使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农业经济效 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 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 特点?(6 分) (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6 分) (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材料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8 分) 解析第(1)问,第一、二小问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精耕细 作的特点。第(2)问“原因”据材料二应从自身、自然灾害、国家赋税等角度进行概括即可。第(3)问, 材料三中的“内环境”应从土地、技术、作物、劳动力等角度来分析,“外环境”应从“国家政策”角度思 考。“认识”应从正反两个角度来分析。 参考答案(1)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 作用: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 特点:精耕细作。 (2)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 (3)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 外环境:国家政策(体制)。 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 得突破性进展。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 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 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 “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 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 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 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 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 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摘编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 展的空间”的表现。(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 与“市”关系的演变。(6 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并 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8 分) 参考答案(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 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 演变: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坊”“市”分开;到宋朝,“坊”“市”界限被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 “城”与“市”的限制。 (3)表现:经济上,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官方对外贸易仍在进行。思想上,中西方思想文 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 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 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