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云天化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测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 A. 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B. 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 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 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2.《秦律》规定,有事必须以公文的形式书面请示,不得口头请示或托人代达.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 维护国家统一的行政手段 B. 确保行政信息的真实性 C. 构建君主专制的纠错机制 D. 保障皇帝政令畅通无阻 ‎3.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决绝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4.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5.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6.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雅典十将军委员会在希波战争中的作用日渐增强,取代了原来执政官的权力,不仅控制兵权,还掌管国家外交事务及部分财政权。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伯利克里连续15年当选为首席将军,控制了雅典政局,成为事实上的终身政府首脑。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实行的是专制统治 B.政治制度建设服务于国防安全 C.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D.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精英政治 ‎7.雅典公民大会的相关制度规定,下列人员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逃脱的人;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这些规定旨在( )‎ A. 确立以孝为先的社会价值观 B. 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 C. 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D. 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 ‎8.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法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罗马法成了国王反对罗马教皇以及教皇支配教会的有力武器。这反映出罗马法的一项重要特征是(  )‎ A.维护罗马帝国的国家利益 ‎ B.强调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 C.倡导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 ‎ D.以人权名义否定宗教信仰 ‎9.1840年4月,英国议会对是否发动对华战争进行激烈辩论,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对华战争法案。材料体现出英国政治体制的特征是( )‎ A.内阁集体负责制 B.国王“统而不治”‎ C.议会是权力中心 D.集体决策原则 ‎10.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政府官职由胜选党派成员担任。19世纪50年代,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C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责任制内阁分权制衡的特征较欠缺 ‎11.‎2017年8月4日新华社电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上周接近全票通过一项针对俄罗斯、伊朗和朝鲜三国的制裁法案,断绝了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使用总统否决权的选项。尽管不满,特朗普于‎8月2日还是签署了这项法案,并发表了一份怨气始十足的文字声明。美国国会此举( )‎ A降低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 B使总统无权否决该法案 C行使了宪法赋予了国会的职权 ‎ D使立法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 ‎12.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给部长副署方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是( )‎ A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1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帝国会议议员,就其议员职位而论,不得领取任何薪俸或报酬。”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 A议员素质较低,议员无实权的事实 ‎ B民主政治制度得以建立的社会特征 C经济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 D军国主义、专制主义的传统仍然浓厚 ‎14.李鸿章率与太平军作战,发觉太平军之所以“猛不可当”是因为他们作战“专恃洋枪,每进队必有数千杆冲击”。他逐渐认识到中国的武器与西方的差距。这些思想对他后来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影响很大。由此可以看出( )‎ A太平天国运动得到了列强的大力支持 B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洋务运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 ‎15.《清帝退位诏书》载:“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表明( )‎ A清政府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南京的革命政权 B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把持清政府军政大权 C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由革命势力和军阀均分 D清王朝以和平的方式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16.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17.‎1927年8月7日,中共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大会指出:“现在中国革命的根本内容是土地革命”,号召全党重视农民运动,组织农民暴动,自下而上解决土地问题。这表明中共中央( )‎ A把革命的重心转向了农村 B明确了革命的内容和形式 C出现了“左”倾错误苗头 D认识到民国政府的反动性 ‎18.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中间跨越50多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 (  )‎ A.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                 ‎ B.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 C.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                 ‎ D.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 ‎19.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开埠等内容,虽有赔款,但其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 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发生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 ‎20.鸦片战争前,“外洋所产之大呢羽毛哔叽等类,并一切贵重之器物,则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战后,“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 B.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 C.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21.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该条约(  )‎ A.宣告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破产    ‎ 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签订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了公开勾结 ‎ D.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 ‎22.据1844年英国官方统计,当时全英死亡率约1:46(即平均每46人中有1人死亡),新兴城市曼彻斯特的死亡率是1:32.72,不包括郊区则是1:30.75,利物浦的死亡率是1:31.90,不包括郊区则是1:29.90。这种现象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 A.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条件            ‎ B.与英国长期的黑奴贸易有关 C.根源于当时英国的政治体制             ‎ D.是不适当的医疗政策导致的结果 ‎23.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十月革命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高于巴黎公社革命。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  )‎ A.巴黎公社未能建立全国政权 B.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法国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强大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无产阶级的不断成熟 ‎24. 表:华北地区煤矿资本及产量(1943) ‎ 资本关系 资本额(元)‎ 占华北煤矿资本(%)‎ 产量(吨)‎ 占华北煤矿产量(%)‎ 中日合办 ‎130 950 000‎ ‎45.11‎ ‎6 554 322‎ ‎32.23‎ 日资独办 ‎159 330 000‎ ‎54.89‎ ‎13 779 201‎ ‎67.77‎ 合计 ‎290 280 000‎ ‎100‎ ‎20 333 523‎ ‎100‎ 上表反映出(  )‎ A.中日间经济矛盾日益尖锐 ‎ B.日本推行以战养战的侵华策略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 D.日资完全控制了中国的煤炭产业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 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0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世纪,英国贵族在市民的支持下,发动起义,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1341年,议会形成两院制,由贵族组成的上院拥有高级司法权,干预王位继承,参与国家政务;被称为平民院的下院,也逐渐扩大了在税收、立法等方面的权利。‎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者詹姆士一世对英格兰的传统一无所知……最终导致革命爆发,国王被送上断头台。此后,又经历近四十年的曲折过程,到“光荣革命”议会取得最终胜利。‎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但议会主权并不意味着民主制度。英国革命后就是贵族掌权。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其在议会中的作用。革命后的近百年间,随着中央政府职权范围的扩展,腐败现象日益严重,1850至1870年,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法律规定,文官不得参选议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 ‎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为联邦制国家,上院联邦议会和下院帝国议会是全国立法机关。邦议会代表各部,议员为邦政府派遣的高级官员,按照邦政府指示统一投票,联邦议会主席由宰相兼任。帝国议会由25岁以上男子按照普遍、直接、秘密的普选制选出。它的决议必须经联邦议会通过和皇帝批准才能生效。真正掌握最高权力的是皇帝和宰相。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号,是“联邦之首”。皇帝可不经议会同意而自由任命首相和文武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两个议会。普鲁士宰相同时也是帝国首相,直接对皇帝而不对议会负责。‎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英格兰的传统”的具体含义,概括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完善的主要历程。(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比较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1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的监举制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走御史台制度,御史台为全国最高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代表皇帝,监察百官,是皇帝自上而下的监督、统治百官的一种工具;凡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不法之事,无所不察、无所不纠。另一种监察制度是谏官制度,谏官的监察则是自下而上的。以皇帝为监察对象。皇帝的个人生活直至王国大政都在谏议之列;还封立帝失宜的诏命,驳正臣下有违误的奏章。这样就形成了以上察下,以下督上的双向监察机制。 ‎ ‎ ——摘编自吴胜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的英国,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仍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不少昏庸无能之辈在国王的庇护下仍然在政府中身居要职,政治丑闻屡见不鲜。由于英国实行政党轮流执政制,无论哪个政党在竞选中获胜上台,都把官职作为奖品在自己的支持者中进行分配……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个廉洁而有效率的政府保护他们的利益和经济发展,近代公务员制度逐渐产生了。19世纪,英国政府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迄今为止它通过的最重要的反腐败立法包括:1889年的《公共机构构政行为法》、1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等,二战后通过的多部法令中均有针对政府官员腐败行为的法律条文。在英国,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其具体权力包括质询权、调查权、例阁权和弹劾权等。英国的司法机关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管辖。在英国,舆论和新闻媒体素有对政府进行监督和批评的传统。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使腐败行为更容易暴露在阳光下,因而在实际上对腐败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 ‎ ‎ ——摘编自李靖《英国的反腐败机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监察机构的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英国建立反腐败制的背最及其成功推行的原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完善我国监察制度建设的看法。(4分)‎ ‎27.材料 抗日战争纪念邮票 ‎ ‎ ‎ ‎ ‎ ‎ ‎ 图二 ‎ 图一 图一:19‎95年9月3日发行,主题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共8枚,图案为“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队、芒友会师、华侨捐款、台湾光复、伟大胜利(注:芒友会师指‎1945年1月27日中国驻印军、中国远征军和盟军在取得缅北滇西反攻作战胜利后在云南芒友会师)。‎ 图二:‎2005年8月15日发行主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共四枚,图案为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高二期末历史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选项 A D C A B D B C D C C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选项 B B D C B D B C B A D B ‎25题 ‎(1)具体含义:“王在议会”,国王没有专制权力;上院、下院分工不同,相互制衡。主要历程:18世纪上半期,责任内阁制形成;19世纪中期,议会改革;19世纪中后期,文官制度改革。(10分)‎ ‎(2)背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德意志的分裂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德意志资产阶级和民族主义者的推动。不同: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德国是二元君主立宪制,皇帝总览国家统治大权。(10分)‎ ‎26题 ‎(1) 职责:御史台监察百官;谏官有对皇帝的谏议和封驳权。‎ 意义: 监察百官的违法行为,有利于促进吏治清明;有利于约束皇帝的极端专制,减少决策失误;形成了双向监察机制,表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和成熱。(8分)‎ ‎(2) 背景:“光荣革命”后的英国社会制度仍然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政党分脏制”的弊端日益明显;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廉清高效的政治机制。‎ 原因: 民主、平等思想的长期影响;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的保障;建立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机制;社公舆论、媒体的监督。(8分)‎ ‎(3) 看法: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为落实监察制度提供相应的社会环境;反腐措施要切实可行,并在实践中落实完美;要注意学习借鉴古今中外监察制度建设的有益经验。(4分)‎ ‎27题 ‎【解析】据材料中:“主题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提炼出观点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然后围绕观点进行论述,论述要1931年起回答,持续14年之久,答出抗日战争的完整性,然后再结合史实答出国内战场和国际战场的作用,答出对法西斯国家的影响,最后答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答案】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3分)‎ 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6分)‎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 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论述:从1931年开始,中国坚持抗战达14年之久;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速决战的侵略计划,使日本逐渐陷入持久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击败侵缅日军,减少了盟军伤亡;中华民族14年的抗战消灭了大量日军,牵制了日本对亚洲各国的侵略,减轻了苏美英等盟军的压力,客规上支援了盟军其他战场上的作战,粉碎了日本法西斯的北进计划,打乱了其南下行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