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9年春四川省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二期中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历史政治地理同堂分卷考试,考试时间:150分钟每科满分:100分,共3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梭伦改革时正当我国的 A. 商朝末期 B. 西周末期 C. 春秋末期 D. 战国末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涉及的时间可知,梭伦改革发生于公元前594年,处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年限段之间,故C项正确;商朝处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之间,西周处于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之间,战国处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之间,故A、B、D项错误。‎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本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历史事件历史朝代的具体时间,对记忆能力要求比较高。‎ ‎2.下列改革措施中,不是梭伦改革内容的是 A. 让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B. 为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C. 组建陪审法庭 D. 限制第四等级公民的部分政治权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梭伦颁布“解负令”,使因贵族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人重获自由,A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为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是在伯里克利时期,B选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梭伦改革时期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C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梭伦在改革中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收入最少的第四等级不享有担任政府官职和参选“四百人会议”的权利,D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3.关于古希腊城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近的若干村落组成 B. 城邦独立自主,赋予了古希腊“多中心”的特点 C. 最著名的城邦是雅典和斯巴达 D. 城邦之间以平原植被与河流为自然边界 ‎【答案】D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古希腊城邦往往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近的若干村落组成,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古希腊城邦独立自主,形成了“多中心”,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有代表性的城邦是雅典和斯巴达,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希腊城邦以山川海洋为自然边界,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希腊城邦的特点,再仔细分析各个选项,抓住希腊城邦以山川海洋为自然边界的知识点,即可找出说法错误的选项。‎ ‎4.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 A. 注重维护国家主权 B. 仍缺乏近代化意识 C. 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D. 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 ‎【答案】B ‎【解析】‎ ‎【详解】“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可知清政府对近代事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近代化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中“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不属于侵略行为,不存在维护国家主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故D项错误;‎ ‎5.1935年10月,蒋介石发表演讲:“今后的外患,一定日益严重……但是我们可以自信:只要四川能够安定,长江果能统一,腹地能够建设起来,国家一定不会灭亡,而且一定可以复兴!”材料表明 A. 政府意图发展西部建立反共战略基地 B. 政府决心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国家政策重心由“安内”转到“攘外”‎ D. 蒋介石已经有持久抗战的战略准备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中时间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蒋介石认识到外患会加剧,但“只要四川能够安定,长江果能统一,腹地能够建设起来,国家一定不会灭亡”,可知当时要以四川为根据地,已有持久抗战的准备,D项正确;A、B、C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 ‎ ‎【名师点睛】‎ 根据1935年日本不断侵华和中国局部抗战的史实,分析“只要四川能够安定,长江果能统一,腹地能够建设起来,国家一定不会灭亡,而且一定可以复兴!”即可。 ‎ ‎6.1953年3月,中日双方达成日侨回国协议。1955年3月,中国派出贸易代表团访日,中日双方签署民间贸易协定,两国的贸易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这反映了 A. 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B. 中日两国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 C. 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实践 D.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新中国积极同临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材料中中日两国关系的变化正属于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实践。故C正确。1972年中国和日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该选项不符合史实。B错误。结合所学可知,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把中国纳入与美国争霸的轨道,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中苏同盟由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的友好合作发展到60年代彻底破裂,时间不符。D 错误。‎ ‎【点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在于:‎ ‎(1)它具有国际强行法性质,对国际事务具有普遍约束指导作用 ‎(2)它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完善了国际法原则体系 ‎(3)它为国与国交往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行为准则 ‎(4)它是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准则 ‎(5)它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武装军事干涉内政行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有效手段。‎ ‎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文中的“它”最有可能指 A. 宗教信仰 B. 启蒙思想 C. 西方商品 D. 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生活里去”,联系所学,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力大大提高,用廉价的工业商品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深入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故C正确;根据“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可知,“它”不属于思想方面的,因此不可能是宗教信仰、启蒙思想,排除AB;结合所学,直到19世纪末中国才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并且民主制度不可能“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排除D。‎ ‎8.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陈序经提出“全盘西化”的观点,还有学者提出将四书五经束之高阁,甚至主张废弃汉字,改用世界语。随后,《新青年》杂志发表陈独秀的文章,对这种主张加以批评和解释,并表示该杂志同仁也不同意这种观点。这表明 A. “全盘西化”已成为思想文化界的主流 B. 陈独秀的思想认识开始落后于时代潮流 C. 《新青年》不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D. 知识界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存在不同认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反对传统文化,陈独秀对这种主张加以批评和解释,说明知识界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存在不同认识,故D正确;材料反映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陈独秀对这种主张加以批评和解释,并表示该杂志同仁也不同意这种观点,无法体现“全盘西化”已成为思想文化界的主流,排除A;陈独秀批评“全盘西化”的观点,并不是思想认识落后,排除B;《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学者陈序经提出‘全盘西化’的观点”“陈独秀的文章,对这种主张加以批评和解释”,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新文化运动的史实分析解答。‎ ‎9.李大钊说:“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李大钊意在强调五四运动 A. 爆发具有一定偶然性 B. 与日本关系不是很大 C. 不能定性为爱国运动 D. 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可知,李大钊认为五四运动是人类解放运动的一部分,强调五四运动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的国际意义,A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是巴黎和会做出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故B错误;“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说明五四运动是一次爱国运动,C错误。‎ ‎10.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 A. 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 B. 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C. 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 D.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A ‎【解析】‎ 退休才能让新鲜的血液进入政府,才能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选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封建政府谈不上决策的科学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对官吏退休做出法律规范而非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强化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1.乾隆帝对《四库全书》的编校全程跟踪。凡典籍中谈到夷夏之防或有反清思想、有违封建伦常的,或挖或改或弃或毁,全被排除在外。其目的是( )‎ A.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B. “修书以遏邪说”,强化纲常伦理 C. 抱残守缺,反对儒学创新 D. 经世致用,顺应西学传播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乾隆帝对《四库全书》的编校全程跟踪”“凡典籍中谈到夷夏之防或有反清思想、有违封建伦常的,……全被排除在外”中可以看出,清朝编校《四库全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强化纲常伦理,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思想的控制,没有体现出以史为鉴的作用,故A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世致用是明清进步思想,当时不是主流思想,故D项排除。‎ 点睛:材料“乾隆帝对《四库全书》的编校全程跟踪”“凡典籍中谈到夷夏之防或有反清思想、有违封建伦常的,……全被排除在外”是解题的关键信息,材料强调的是修书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12.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材料表明军机处 A.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超出了君主控制的范围 C. 提高了办事的行政效率 D. 权力超越了预期设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说明当时的军机处权力超越预期设想,影响了皇权专制。故答案为D项。A项,结合所学知识,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听命于中央,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并不是超出了君主控制的范围,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排除。‎ ‎【点睛】关键是对清朝军机处职责特点的理解。军机处是清雍正帝设立,是清最高行政机构。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但无决策权,对皇帝旨意,负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机处有官无吏,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立,一切大权集皇帝一身,标志着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废除了刻面、割鼻、斩左右趾等刑罚,景帝时规定八十岁以上、八岁以下和孕妇等人应被审讯关押的,都不得加械具。平帝时规定,对“从坐”妇女免于拘捕和监禁,男子八十以上、七岁以下除非重罪,均可免刑或减刑。刑法中增加了一些新罪名,如“阿党”(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与“附益”(中央朝臣外附诸侯),均为重罪。武帝时还制订了《酎金律》《左官律》,来制裁诸侯在祭祀宗庙时贡金不合标准、舍弃朝廷而奉事诸侯等行为。在司法判决中,盛行以《春秋》的精神作为解释法律和作出判断的基本原则。许多经学大师纷纷以经解律,东汉时许慎、马融、郑玄等人各立门户,歧见增多,以至于朝廷出面规定了郑玄注经解律的正统地位。‎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二 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公民,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方面。从共和国后期到帝国前期,罗马由一个城邦国家变成了地跨三洲的大帝国,新的地区不断被并入它的贸易和交通体系中。罗马法也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与外邦人之间关系,基本内容主要是关于所有权和债权方面的规范,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罗马法虽然允许使用酷刑,但只是作为审判过程中的补充性和最后的措施,实施的前提包括:只针对死刑犯罪;没有其他手段发现真实;对犯罪的指控充分和适当。20岁以下与60岁以上者、孕妇和育儿母亲免予酷刑。‎ ‎——摘编自于贵信《古代罗马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汉代和古罗马各自的法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国法制特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析两国法制一致的进步之处。‎ ‎【答案】(1)特点:汉代:宽法缓刑(或“逐渐废除某些酷刑”、“逐渐废除某些肉刑”);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如答“儒家思想的影响日益加深”之类亦可酌情给分)。‎ 古罗马:适用范围和内容因时而变(或“罗马法逐渐发展完善”);对酷刑的限制严格(或“酷刑只是审判过程中的补充性和最后的措施”)。‎ ‎(2)背景:汉代:鉴于秦亡的教训,缓和社会矛盾,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汉初诸侯势力发展,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古罗马:伴随着扩张,罗马统治区域扩大,需要处理更为复杂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进步:适应现实的需要小断进行调整;减少或限制酷刑,对老幼及妇女给予一定照顾,体现出人道的一面。‎ ‎【解析】‎ ‎(1)第一小问汉代特点,根据材料一“汉文帝废除了刻面、割鼻、斩左右趾等刑罚,景帝时规定八十岁以上、八岁以下和孕妇等人应被审讯关押的,都不得加械具”得出宽法缓刑;根据材料一“如“阿党”(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与“附益”(中央朝臣外附诸侯),均为重罪。武帝时还制订了《酎金律》、《左官律》,来制裁诸侯在祭祀宗庙时贡金不合标准、舍弃朝廷而奉事诸侯等行为”得出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根据材料一“在司法判决中,盛行以《春秋》的精神作为解释法律和作出判断的基本原则”得出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根据材料一“许多经学大师纷纷以经解律,东汉时许慎、马融、郑玄等人各立门户,歧见增多,以至于朝廷出面规定了郑玄注经解律的正统地位”得出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第二小问古罗马特点,根据材料二“从共和国后期到帝国前期,罗马由一个城邦国家变成了地跨三洲的大帝国,新的地区不断被并入它的贸易和交通体系中。罗马法也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得出适用范围和内容因时而变;根据材料二“罗马法虽然允许使用酷刑,但只是作为审判过程中的补充性和最后的措施”得出对酷刑的限制严格。‎ ‎(2)第一小问汉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鉴于秦亡的教训,缓和社会矛盾,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经济(汉初诸侯势力发展,威胁中央集权)、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的角度进行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古罗马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古罗马版图的不断扩张所引发的政治(需要处理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经济(同内外贸易的发展)变化的角度进行作答即可。第三小问进步之处,结合上述材料,可以从时代性(适应现实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人道性(减少或限制酷刑,对老幼及妇女给予一定照顾,体现出人道的一面)两个角度进行作答即可。‎ 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就是直接根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比较简单。第二问中西结合,分析两国法制特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影响,结合汉代和罗马的历史背景不难分析出答案。从此题我们可以认识到今后的复习要注意重大历史时间的背景、原因等的分析,要把中外历史联系起来复习,注意中外历史事件的关联性。‎ ‎1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玄宗即位初期,由于党同伐异和派系争斗激烈,导致官员人数大量增加,造成政府财政困难。唐玄宗为扭转这种局面,决定裁汰冗官,并停废闲散诸司、监、署十余所。同时,唐玄宗严格控制官吏的铨选,开元四年(716年),唐玄宗对吏部选用的县令亲自加以复试,结果有45人被淘汰。唐玄宗颁布《整饬吏治诏》,规定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并对地方官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定升降奖惩。唐玄宗命人修订《大唐六典》作为行政法典,明确规定了各级衙门机构的组织建制、职权范围,从法律和制度上杜绝冗官滥吏,保证行政效率。尤其重要的是,唐玄宗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以此牵制高官。‎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政治改革的背景和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玄宗的政治改革。‎ ‎【答案】(1)背景:派系斗争激烈,官员冗滥,财政困难;加强集权统治的需要。‎ 措施:裁汰冗官;精简机构;严选官员,加强监督和考核;加强立法,规范行政;采取措施牵制高官。‎ ‎(2)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官员贪腐,减轻财政负担;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繁盛局面出现。但是在专制社会下,改革的实际效果有限。‎ ‎【解析】‎ ‎【详解】(1)本题根据材料“党同伐异和派系争斗激烈,导致官员人数大量增加,造成政府财政困难”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派系斗争、官员过多、财政困难、统治需要等方面概括唐玄宗政治改革背景。再据材料“裁汰冗官……严格控制官史的选用……颁布《整伤吏治》……对地方官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定升降奖惩……修订《大唐六典》作为行政法典……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以此牵制高官”即可从精简机构、严选官员、立法行政、牵制高官等方面概括其措施。‎ ‎(2)本题根据材枓“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息……规定了各级衙门机构的组织建制、职权范围,从法律和制度上杜绝冗官滥吏,保证行政效率……牵制高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积极性与局限性,具体从行政效率、财政问题、君主专制、社会矛盾、实际效果等方面评价唐玄宗的政治政革。‎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詹天佑先生领导于前,筑成平绥路,而粤汉、浙赣、湘桂、黔桂诸线亦均由中国人先后自建,并尽量采用国内产品,较诸初期已有极大之进步……自詹天佑躬督京张铁路,始有我国自造之先声,为我国工程界开一新纪元……东三省近年来对于路政,颇多积极进行。奉海铁路之建筑,不假外人分毫之力,所有一切建筑计划与管理,皆用中国人自为之……‎ ‎——摘编自金士宣在《铁路运输学》(1927年)‎ 材料之,京张铁路灿烂矞皇之成绩,由于事求实际,款不虚靡,无借债回扣之弊,无包工垄断之虞。总理不居洋楼巨厦,员司不支干修厚俸,自轫办以至竣工,无不异常节省而有实效,是则华人自为工程师之实例也。‎ ‎——美国评论家郭尔孟对京张铁路的评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京张铁路成功建成对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詹天佑建成京张铁路的成功经验。‎ ‎【答案】(1)主要影响:促进中国自建铁路热潮和爱国热情;刺激地方政府投资铁路;有利于抵制外国资本渗透和铁路建设自主化。‎ ‎(2)成功经验:实事求是,倡导爱国;摒弃回扣和垄断;员工平等,厉行节约;努力创新,吃苦耐劳,亲身实践。‎ ‎【解析】‎ ‎【详解】(1)主要影响:根据“‎ 自詹天佑躬督京张铁路,始有我国自造之先声,为我国工程界开一新纪元”得出促进中国自建铁路热潮和爱国热情;根据“东三省近年来对于路政,颇多积极进行。奉海铁路之建筑,不假外人分毫之力”得出刺激地方政府投资铁路,有利于抵制外国资本渗透和铁路建设自主化。‎ ‎(2)成功经验:根据“事求实际,款不虚靡”得出实事求,倡导爱国;根据“无借债回扣之弊,无包工垄断之虞”得出摒弃回扣和垄断;根据“总理不居洋楼巨厦,员司不支干修厚俸,无不异常节省而有实效,是则华人自为工程师之实例也”得出员工平等,厉行节约,努力创新,亲身实践。‎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