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 1.《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 A. 当政者重视农业生产 B. 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 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重视农业生产,重视粮食安全,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错误;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C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小农经济,D错误。 2.秦朝《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在《法律答问》中亦明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一说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一说为二年刑)。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律令 A. 利于实现土地私有 B. 反映秦朝奉行严刑峻法 C. 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D. 利于了解秦朝经济生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等信息可知,秦朝的这些律令都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通过这些律令使土地私有合法化,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已经建立了土地私有制,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秦朝通过材料中的律令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使土地私有合法化的问题,没有体现秦朝严刑峻法,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秦朝通过材料中的律令使土地私有合法化,仅仅通过这些律令了解秦朝的整个经济生活,故D选项错误。 3.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B.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C.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D. 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答案】A 【解析】根据“身率妻子”“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可知,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都记述了夫妻家庭农业生产模式,故选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铁犁牛耕技术,排除B;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战国时期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形成,排除D。 4.下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 A. 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B. 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 C. 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 D. 经济中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北方多战乱,北方人开始南迁,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均逐渐增加,符合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是在西汉,不能说明唐朝、北宋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增加的史实,排除;B项,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唐宋时期只是北方人口相对于西汉时期是减少的,但是南方人口是持续增加的,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王朝更替不是引起古代中国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排除。 5.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 社会转型缺乏必要的基础 B. 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C. 户籍制度阻滞了社会阶层流动 D. 城市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 【答案】A 【解析】唐代中期以前,城市的不同规模往往表示着城市的不同的政治等级,在这个时期,城市等级体系是以政治地位高低为主的。而题文中“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则说明汉唐时期农业是立国之本,占据经济主导地位,因此社会转型缺乏必要的基础,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城市功能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与户籍无关,排除C项;农业商品化无法在材料中得到体现,排除D项。 6.据史料记载,北宋的假赁业务十分发达,当时“凡民间吉凶筵会,椅桌陈设,器皿合盘,酒檐动使之类,自有茶酒司管赁。……主人只出钱而已,不用费力。”据此材料可知 A. 经济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社会消费奢侈攀比之风日益严重 C. 新兴行业中滋生出新的生产关系 D. 纸币的出现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A 【解析】北宋商品经济繁荣,假赁业务十分发达,当时“凡民间吉凶筵会,椅桌陈设,器皿合盘,酒檐动使之类,自有茶酒司管赁。……主人只出钱而已,不用费力。”说明经济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A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假赁业务十分发达,无法体现社会消费奢侈攀比之风,排除B;明朝中后期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纸币的信息,排除D。 7.南宋陈耆卿曾说:“古有四民……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这反映了陈耆卿主张 A. 农本商末 B. 重农抑商 C. 工商皆本 D. 四民皆本 【答案】D 【解析】材料“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反映了陈耆卿主张“士农工商”四民皆本,故D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农本商末思想,故A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重农抑商的主张,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工商皆本,而是主张四民皆本,故C排除。 8.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的变化数据表。这一变化 A. 导致了“海禁”政策松动 B. 推动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C. 影响了国家的财收收入 D. 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答案】B 【解析】由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在耕地面积增长较小的情况下,人口却出现了快速增长,这必然会在一定时期内造成人多地少的矛盾。而大量无地的农民由会向地主租土地种,从而推动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耕地和人口的变化与“海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国家的财政收入受此影响并不大,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土地兼并问题,而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故D项错误。 9.珠算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对其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珠算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的大力推动 B. 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 C. 传统筹算法的衰落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由汉代的珠算,经历了一千多年后,才在“明代商人”的努力下逐渐推广,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所以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作用;推广珠算不能得出商人 “文化”素质提高,AB项错误,C项是结果,而非原因。 10.“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舟、巴黎、伦敦。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这里的“优势”主要是指 A. 欧洲新贸易中心的形成 B. 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 C 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 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欧洲的城市中心和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北部地区。结合材料中16、17世纪的时代背景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欧洲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获得“优势”。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是要适应对外殖民扩张的需要,材料主要反映了欧洲城市的发展,不涉及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发展;C选项错误,到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最终取得世界殖民霸权;D选项错误,欧洲北部城市发展较快,而地中海地区城市发展停滞不前,不涉及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经过工业革命,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1.16世纪中期,英国谷物价格上涨了8倍。1495年,一个工人以15周的劳动就能挣得全家一年的口粮,1564年则要花40周的劳动,而到1593年,一个农业工人甚至成年累月地劳动也不能保证全家一年的口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生产萎缩使农产品供应出现不足 B. 圈地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C. 土地贵族对农业工人残酷的压榨 D. 殖民掠夺加剧了货币的贬值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农业工人的困境,是因为谷物价格上涨幅度过大,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欧洲物价飞涨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美洲金银涌入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故选D项;16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英国农业不断发展,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一个农业工人甚至成年累月地劳动”信息可排除B项;C项表述与谷物价格上涨无关,故排除C项。 12.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史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形成了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这对中国的影响是 A. 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B. 进一步拉大与西班牙贸易逆差 C. 促进了明清农业与江南工商业的发展 D.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白银的涌入,明清时期,实物地租开始向货币地租转变,推动农业发展,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的输入拉丁美洲各地,也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由于近代列强的入侵,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洋务企业的诱导之下,中国资本主义在19世纪60、70年代产生了,故A排除;大量白银的涌入导致中国贸易顺差,故B排除;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排除。 13.《全球通史》中写道:1600至1763年期间,西北欧强国荷兰、法国和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西、葡两国。这一发展对于整个世界具有首要意义。这里的“首要意义”是 A. 确立了欧洲的霸主地位 B. 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C.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 打破了各地间的孤立状态 【答案】B 【解析】题干中说西北欧强国的发展对整个世界的首要意义是想说,西北欧国家推动世界走向新的发展阶段,根据史实可知,西北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启蒙运动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据此可知这些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故选B;AC不符合题意,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4.有历史学家认为,近500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3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3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其中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A. 推行重商主义、奖励对外贸易的经济政策 B. 创立现代金融制度,确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C. 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 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答案】C 【解析】工业革命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他们追求自由竞争、自由经营和自由贸易,故C项正确;推行重商主义、奖励对外贸易经济政策的是荷兰,故A项错误;创立现代金融制度的也是荷兰人,故B项错误;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是美国,故D项错误。故选C。 15.19世纪70年代末,英国人发明了托马斯一吉尔克里斯特炼钢法,随后在欧洲大陆被广泛采用,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企业家才用它替代了传统的炼钢技术;自动纺织机也是由英国人发明的,但将其第一次投入大规模商业生产的却是美国的德雷珀父子公司。这些现象说明英国 A. 企业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 B. 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 C. 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D. 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答案】A 【解析】英国人的发明经过很长时间才被应用,甚至被外国首先应用,说明英国企业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不注重新技术新发明的应用,故A正确;英国开展了两次工业革命,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对技术发明的态度,无法体现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英国是否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排除D。 16.据《剑桥欧洲经济史》,在1795年,英国最著名的铁工开办费也只有几千英镑。但20世纪初,英国沃尔金顿钢铁公司的创办资本已达230万英镑。这一变化 A. 反映了提高科学技术的需求 B. 有利于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 C. 体现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表明欧美放弃了自由主义思想 【答案】B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工业生产规模扩大,资本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材料中的“20世纪初,英国沃尔金顿钢铁公司的创办资本已达230万英镑”,有利于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故答案为B项;资本庞大不是适应科学技术的需求,排除A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垄断现象的出现只能说明一些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主义思想,排除D项。故选B。 17.下图是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A代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保守的经济政策而衰落 B. B代表中国,西方列强的侵略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 C. C代表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中其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D. D代表德国,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其后发展更迅速 【答案】C 【解析】注意图片中时间从1750~1900年,正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①线在19世纪前后发展趋势是不断下降,应为中国,A错误;②线在工业革命开始后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比重下降,应为英国,B错误;③曲线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有所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把其他国家远远抛在后面,只有美国的情况符合,C正确;④线应为德国,19世纪60年代德国尚未完成工业革命,故D错误。 18.据统计,晚清对外贸易中主要是进口生活消费品,如1880年进口物品中棉织品、谷物、糖、煤油等生活消费品占了全年进口总额的53%。这一现象说明 A. 自然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B. 民族企业生产受到压制 C. 洋务企业面临残酷竞争 D. 对外贸易出现严重入超 【答案】A 【解析】“棉织品、谷物、糖、煤油”占据进口大多数,这样会直接冲击中国传统自然经济,故A正确;进口生活用品与民族企业发展没有直接影响,故B错误;洋务运动企业属于官办企业,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错误;材料没有比较对外贸易比较,故D错误。 19.下表是不同时期洋货在中国的销售情况。据此可知 时间 销售地点 主要商品 国人态度 19世纪40—60年代 东南沿海五处通商口岸 钟表、玻璃制品等 视为奢侈品 19世纪70—90年代中期 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 日用衣物、器物等 视为时尚品 19世纪90年代中期—1911年 城市和农村 遍及衣食住行用 视为生活实用品 A. 中国丧失了更多的经济主权 B. 西方改变了商品倾销的方式 C.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严重受阻 D. 自然经济抵制作用日益减弱 【答案】D 【解析】19世纪中期到1911年,洋货在中国的销售地点从通商口岸到内地城乡,市场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多,从国人眼中的“奢侈品”发展到“生活实用品”等一系列变法表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解体加快,抵制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减弱,D项正确;洋货在中国的市场不断扩大,不能说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经济主权”,A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西方商品倾销方式的改变,B项错误;洋货输入冲击了自然经济,客观上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条件,C项错误。 20.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李鸿章意在 A. 倡导使用国货抵制洋货 B. 缓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困境 C. 变革政体实现富国强兵 D. 发展民用企业挽救统治危机 【答案】D 【解析】李鸿章奏请政府督办民用企业,借西方机器、技术生产煤铁,满足上海等地军事工业的需求,以实现“富国强兵”,说明李鸿章意在发展民用企业,挽救统治危机,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抵制洋货”,A项错误;缓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困境不是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B项错误;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并不主张变革中国“政体”,C项错误。 21.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办企业的资本总额还不到官督商办和官办企业资本总额的三分之一,仅占中国产业资本总额的22.4%;甲午中日战争后,商办企业的资本总额占中国产业资本总额的70%,而官督商办和官办企业仅占30%。据此可知 A. 资产阶级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B. 政府鼓励民间投资兴办实业 C. 民族工业面临的内外压力小 D. 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壮大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甲午战后民族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这主要和当时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有关,因此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相应的到壮大,D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问题,A排除;这一时期清政府是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鼓励,B排除;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民族工业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压力,C排除。故选D。 22.1914一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对这次工业化浪潮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发展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 B. 受到当时政治革命的推动 C. 仍然没有独立的工业体系 D. 是清政府放宽民间限制的结果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1914年一战爆发,列强忙于欧洲战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故中国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这说明民族工业发展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由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故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民族工业没有独立的工业体系,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不是1914年,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23.从1920年到1937年,全国(不包括东北)工厂总数增加到3 935家,资本总额377 857 742元,平均每厂资本约96 025元。这一时期工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 帝国主义放松对华侵略 B. 政府工业经济政策的推动 C. 中日矛盾尖锐,军需增长 D.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国的民族工业有显著的发展,这主要和当时国民政策的经济政策推动有关,B正确;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不一定都是军需工业,C排除;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想兴起,D排除。故选B。 24.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性学习中绘制的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的示意图,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2>F1的情况出现于 A. 甲午中日战争后 B.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 D. 人民解放战争期间 【答案】D 【解析】由F2>F1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处于萧条时期。而A、B、C都是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发展的时期,所以排除。而人民解放战争期间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陷入了绝境,所以答案选D。 25.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经济形态④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B. 经济形态①在中国近代逐渐解体地位较低 C. 经济形态②③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 经济形态⑤在抗战时期因战时体制迅速膨胀 【答案】B 【解析】依据产生发展演变的情况及所学史实可以判断出①是小农经济,②是洋务经济,③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④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⑤ 是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国起到了“破坏”和“建设”双重作用,故A项正确,排除;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但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排除;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在抗战时期急剧膨胀,故D项正确,排除。 26.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 农业合作化 B.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 人民公社化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依据材料中“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主要阐述的是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即农业合作化,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农民获得了土地,但农业仍然以个体生产为主,随后,人民政府领导农民组织互助组、试办初级社,三大改造后,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A符合题意,BCD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故选A。 27. 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指出:“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可能停滞、中断或倒退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哪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能够充分地证明这一结论 A. 1950~1956年 B. 1957~1965年C. 1966~1976年 D. 1978~2008年 【答案】C 【解析】 “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可能停滞、中断或倒退的过程。”与新中国成立后文革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受挫符合,故C正确。 28. 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个农民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小岗村的做法 A. 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是农村历史性的变革 B. 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D. 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抓住材料信息“分田到户搞包干”,18位农民分田到户搞包干的做法,实际上是否定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体制,故D项正确;拉开我国改革开放序幕的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排除A项;分田到户搞包干,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合了现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很多,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 29.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 A.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B.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C. 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D. 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答案】A 【解析】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可知应是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故A项正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在21世纪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沿江领域的开发和开放,并没有强调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故C项错误;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时间是198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0.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等地进行考察研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所以有学者说“中国人今天仍然生活在南方谈话的延长线上”。下列属于延长线上的是 A. 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A 【解析】 “南方谈话”,从理论上解答了计划和市场是发展经济的手段,社会主义国家也可搞市场经济,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同年,十四大召开,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A。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生在“南方谈话”之前,所以排除C项。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是外交成就,是无关项,所以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31.经济发展关乎国家发展,不同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 材料二 中国茶叶产销量及产销值统计(1836~1838年、1894年) 材料三 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 ——《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概括中国农业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哪一经济成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背景。 【答案】(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用铁犁牛耕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变化:自然经济遭到破坏;经济作物的出口不断增加。原因: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小农经济自身的落后性和脆弱性。说明:中国经济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经济成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原因: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外资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的诱导。 【解析】(1)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中国古代的农业,我国古代实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该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随着铁制农具的不断发展,铁犁牛耕的生产模式不断成熟;而且采用了“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2)变化:依据中国茶叶产销量及产销值统计的情况来看,中国茶叶内销比例有所下降,而外销数量、比例大幅度上升,反映我国经济作物的出口不断增加,表明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遭到破坏。原因:依据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可知,西方资本主义利用侵略战争时攫取的一系列特权,冲击了具有落后性和脆弱性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遭到了破坏。说明:依据材料中的数据并结合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化可知,随着中国农产品的不断外销,中国归世界经济的依赖性逐渐增强,表明中国逐步的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 (3)经济成分:依据材料“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可知,这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原因:依据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可知,随着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封建经济阻碍作用逐渐减弱;另外外资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的诱导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品种 1957年产量 比1952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年产量增加 粮 1.95亿吨 19% 30% 棉 164万吨 26% 93% 钢 535万吨 296% 580% 煤 1.3亿吨 96% 210% 电 193.4亿千瓦时 166% 320% 原油 146万吨 235% — 材料二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画的《跃!跃!跃!》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工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的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在工业领域出现了什么运动?它产生了什么影响?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你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答案】(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新中国成立前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经济和国防不能独立;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事件:开展“大跃进”运动。 运动:在工业领域,全国开展了群众性的大炼钢铁运动。 影响:炼出的钢合格率很低,浪费了人力和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外资工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工业化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4)认识: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反对冒进,稳步发展;必须根据中国经济基础差、劳动力充足等国情,选择符合实际的工业化道路。 【解析】第(1)问,“特点”,由材料数据可知,1957年我国“钢”“煤”“电”“原油”增长幅度最大,而“粮”“棉”增长幅度小,这说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重工业基础、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国防落后、苏联的经验等角度分析。 第(2)问,“历史事件”,由1958年《跃!跃!跃!》可知,该漫画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是群众性的大炼钢铁运动。“影响” 依据所学知识从钢铁质量、人力和资源以及国民经济比例等角度分析。 第(3)问,“问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外资工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工业化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第(4)问,“认识”,依据所学知识从按比例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必须符合中国国情等角度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