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专题1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课件(51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专题1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课件(51张)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 发展 —— 先秦、秦汉 - 2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与确立 1 .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 3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2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形成 ① 中央 : 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② 地方 : 推行郡县制。 (2) 特点 : 权力高度集中 ; 皇权至上 ;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3) 影响 : 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 对中国历代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提醒 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选拔和任命的基础之上 , 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的行政权力体系。 3 . 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 中央 : 汉武帝时 , 中央实行中外朝制。 (2) 地方 : 汉武帝时 , 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 ,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4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4 . 早期监察制度 (1) 秦朝 : 中央和郡一级行政机关中 , 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 汉代 : 中央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 地方设刺史 , 监察地方政治。 5 . 早期选官制度 (1) 世官制 : 夏商周时期 , 在贵族范围内 , 依据血缘关系世袭为官的制度。 (2) 察举制 : 汉武帝以后 , 由官员向朝廷举荐有德才者进入仕途的制度。 - 5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二、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转型与发展 1 . 农业 (1) 耕作方式 ① 原始社会 : 刀耕火种。 ② 春秋战国 : 农业发达地区出现铁犁牛耕。 ③ 汉代 : 铁制农具有曲柄锄、大镰、耧车 ;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 东汉出现一牛挽犁。 (2) 经营方式 : 商周时期实行集体劳作 ;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3) 土地制度 : 商周时期是井田制 ( 土地国有制 ); 春秋战国时期 , 土地私有制确立。 - 6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4) 水利工程 ① 战国时期 : 李冰 —— 都江堰 ( 成都平原 ); 郑国 —— 郑国渠 ( 陕西关中 ) 。 ② 秦朝 : 开凿灵渠。 ③ 汉代 : 关中地区农民创造了 “ 井渠 ” 。 - 7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2 . 手工业 (1) 丝织业 ① 新石器时代 : 发现陶纺轮和骨梭、骨针、骨锥等器物 , 纺织技术在当时已经萌芽 ; 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 纺织原料为麻、葛、丝。 ② 商代 : 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 甲骨文中有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 出土了玉蚕遗物。 ③ 周代 : 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 “ 妇功 ”, 从事此劳作之人成为 “ 国有六职 ” 之一。 ④ 汉代 : 丝织业技术发达 , 产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 中国被称为 “ 丝国 ” 。 - 8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2) 冶铸业 ① 新石器时代 : 早期铜器有生活用具和少量小件生产工具。 ② 商周时期 : 商代青铜器出土地点广泛 , 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 , 西周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 , 代表权力和秩序。 ③ 汉代 : 汉武帝时代推行铁业官营制度 ; 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 ; 东汉初年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装置 —— 水排。 - 9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2 . 商业 (1) 先秦时期 ① 远古时代 : 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② 商周时期 : 商业在商代有了初步发展 ; 西周时期商业进步 , 流通骨贝和铜贝。 ③ 春秋战国 : 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 商鞅变法确立 “ 重农抑商 ” 政策。 (2) 秦汉时期 ① 秦朝 : 已有管理 “ 市 ” 的法律规定 , 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② 汉代 : 进行集中贸易的 “ 市 ”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 西汉初年 , 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 确立商人应入市籍 , 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 ; 汉武帝时打击商贾 , 发展官营商业。 - 10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11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强化记忆 墨家主张的特点可利用 “ 墨 ” 来突破 , 墨表示黑色 , 而黑色象征着严肃、肃穆、刻苦、实际、包容性强等。 - 12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2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 董仲舒的新儒学 ① 建议皇帝倡导儒学 , 实践德政 , 推行教化 , 养士求贤。 ② 认为文化 “ 一统 ” 是政治 “ 一统 ” 的根基 , 提倡 “ 罢黜百家 ”, 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2)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 汉武帝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 13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四、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成就 1 . 科技成就 (1) 火药 ① 商周时期 , 冶金实践中已广泛使用木炭。 ② 春秋战国时期 , 有了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 ③ 汉代《神农本草经》将硫磺、硝石列为重要的药材。 (2) 造纸术 : 考古发现西汉早期出现书写用纸 ,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 发明 “ 蔡侯纸 ” 。 (3) 指南针 : 战国时 , 《韩非子》中提到 “ 司南 ” 。 2 . 教育 (1) 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 (2) 汉武帝时 , 设置太学 , 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 , 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 14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方法点拨 在理解某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物的影响时 , 可以先明确其性质 , 然后通过其性质展开论述 , 如结合太学的性质 “ 官立学校 ” 可得出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 然后自然得出有利于提高儒学的地位 , 推动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 因为其教育内容与儒学有关 ; 结合 “ 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 ” 可得出太学为选拔更多的人才创造条件 , 对原有的政治体制产生冲击 , 即对贵族垄断选官权的情形产生冲击 , 而为中下阶层入仕创造了条件 ; 由于教育和当官的机会结合起来 , 自然促进民间的积极向学的风气。 - 15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3 . 文学 (1) 《诗经》 : 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为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奠定了基础 , 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2) 屈原和《离骚》 : 《离骚》是楚辞作者屈原的代表作 , 属于浪漫主义风格 , 其 “ 骚体 ” 与 “ 风 ” 并称 , 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4 . 书法 (1) 最早的成熟文字 : 甲骨文。 (2) 书法字体的演变 ① 秦朝把小篆作为官方文字。 ② 隶书始于秦朝 , 成熟并通行于汉魏。 ③ 草书起源于汉初 , 成熟于东晋。 ④ 楷书形成于汉末。 - 16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 区别 - 17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方法点拨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 , 实际上反映了周秦政治制度的演进和创新 , 如中央官制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到君主专制的建立 , 地方官制从分封制下诸侯权力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到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 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掌握分析地方管理制度的基本思路 : 实行基础 ; 官员产生的方式、任期、选拔标准 ;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制度实质等。 - 18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二、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特点 1 . 世界地位 : 长期领先 , 是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 2 . 生产力标志 : 铁器和牛耕 , 生产力相对低下 , 容易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 , 具有脆弱性的特点。 3 . 农业结构 : 以种植业为主 , 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4 . 经营方式 :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5 . 生产模式 : 精耕细作 ( 经验积累、工具改进、水利工程、个体组织等 ) 。 6 . 从属部分 : 手工业和商业一直是农耕经济的补充 , 处于从属地位。 7 . 指导思想 : 重农抑商政策。 - 19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三、儒、道、墨、法各派思想中的相同和对立之处 1 . 相同 : 面对剧烈动荡的社会 , 莫不以匡君救世为己任 , 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2 . 对立之处 (1) 治国方略 : 儒家主张 “ 德治 ”“ 仁政 ”, 反对严刑峻法 , 希望通过恢复 “ 周礼 ” 建立礼乐社会 ; 而法家主张法治 , 强调严刑峻法 , 并通过变法适应新的形势。 (2) 天人关系方面 : 儒家 , 特别是荀子主张 “ 制天命而用之 ”; 而道家则强调顺应自然 , 强调无为。 (3) 关于人生方面 : 儒家、法家、墨家关注现实 , 强调积极处世 ; 而道家则强调 “ 逍遥 ”“ 无为 ”, 主张避世和超脱。 (4) 关于人与人的关系方面 : 儒家强调等级名分和注重仁义 ; 而墨家强调 “ 兼相爱、交相利 ” 。 - 20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1 . 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 , 尊祖故敬宗 , 敬宗故收族 , 收族故宗庙严 , 宗庙严故重社稷 , 重社稷故爱百姓 , 爱百姓故刑罚中 , 刑罚中故庶民安 , 庶民安故财用足 , 财用足故百志成 , 百志成故礼俗刑 , 礼俗刑然后乐。 —— 《礼记 · 大传》 材料描述了哪一制度 ? 结合材料 , 谈谈对这一制度的看法。 ( 制度 : 宗法制。看法 : 宗法制对于巩固、完善西周政治秩序有积极的作用 ; 材料反映了宗法血缘关系在西周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 2 . 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指出 :“ 中国产丝 , 织成锦绣文绮 , 运至罗马 …… 裁成衣服 , 光辉夺目 , 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 材料涉及的现象直接得益于什么 ?( 陆上丝绸之路的出现。 ) - 21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3 . 《商君书 · 更法》 :“ 圣人苟可以强国 , 不法其故 ; 苟可以利民 , 不循其礼。 ” 材料体现了法家的什么理念 ?( 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 - 22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1 .(2018·4 月浙江选考 )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 : 周 “ 克殷践奄 , 灭国数十 , 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 , 本周之臣子 ; 而鲁卫晋齐四国 , 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 。这表明 (    ) 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对西周分封制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西周时期属于贵族政治 , 官僚政治从秦朝推行郡县制开始 , 形成的是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 故 A 、 C 两项错误 ;B 项不符合题意 , 可排除 ; 从材料中 “ 昆弟甥舅 ”“ 王室至亲 ” 可知 D 项说法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23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2 .(2018·4 月浙江选考 ) 古诗有云 :“ 岂料山中有遗宝 , 磊落 如 䃜 万 车炭 ( 煤 ) …… 为君铸作百链刀 , 要斩长鲸为万段。 ” 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 (    ) A. 战国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北宋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古代冶铁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西汉时开始以煤作燃料冶铁 , 故 B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24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3 .(2018·4 月浙江选考 ) 先秦有思想家认为 :“ 凡入国 , 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 , 则语之尚贤、尚同 ; 国家贫 , 则语之节用、节葬。 ” 这体现了 (    ) A. 民贵君轻的主张 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 克己复礼的思想 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墨家的主要观点。从材料中 “ 尚贤 ”“ 节用、节葬 ” 并结合所学可知是墨家的思想观点 , 故 B 项正确。 A 项是孟子的观点 ,C 项属于孔子的思想 ,D 项符合道家的思想观点 , 三项均不合题意 , 故排除。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25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4 .(2017·11 月浙江选考 ) 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 , 谓 :“ 周之子孙 , 苟不狂惑者 , 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 这反映了 (    ) 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 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 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材料 “ 周之子孙 …… 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 指西周王族多成为显达的诸侯 , 这反映的是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宗法制及分封制 , 故 D 项正确 ; 材料中未体现神权 , 故 A 项错误 ; 早期政治制度中最高执政集团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中周王室子弟依然为诸侯 , 故 C 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26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5 .(2017·11 月浙江选考 )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右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 , 历苍黄风雨 , 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 , 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这一水利工程是 (    ) A. 灵渠 B. 都江堰 C. 郑国渠 D. 白渠 李冰 石像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依据图中 “ 李冰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战国时期李冰在四川修建都江堰 , 故 B 项正确 ; 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 , 故 A 项错误 ; 郑国渠是郑国在黄河流域修建的 , 故 C 项错误 ; 白渠建于汉武帝时期 , 与材料时间不符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27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6 .(2017·11 月浙江选考 ) 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 , 有思想家针对 “ 百家异说 ” 局面 , 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 “ 私 ( 偏爱 ) 其所积 , 唯恐闻其恶也 ; 倚其所私 , 以观异术 , 唯恐闻其美也 ” 。其观点旨在表达 (    ) A. 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 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 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 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材料意思是人应当避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判思想的好坏 , 而应当吸收各家思想的长处 , 其主张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 故 C 项正确 ; 材料中未体现独立思考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主张各家相互学习而非竞争 , 故 B 项错误 ; 格物致知是宋明理学的主张 , 与材料不符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C - 28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7 .(2017·11 月浙江选考 ) 汉武帝时期 , 设立中央官学 , 培养《五经》博士 ,“ 自此以来 , 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 。中央官学的建立 (    ) A. 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 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C. 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 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太学的创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五经》是儒家的经典 , 汉武帝培养《五经》博士有利于推动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 故 A 项正确 ; 中央官学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 但不是结束了 , 故 B 项错误 ; 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扼制了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 不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 故 C 项错误 ; 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不利于百家争鸣的局面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29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8 .(2017·4 月浙江选考 )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 , 史家常以 “ 汉承秦制 ” 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    ) A. 皇帝制与郡县制 B. 郡县制与刺史制 C. 皇帝制与封国制 D. 丞相制与刺史制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所谓 “ 汉承秦制 ” 是指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朝的制度。皇帝制度和郡县制是秦始皇时期确立或推行的 , 在汉初继续实行 , 故 A 项正确 , 而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期创立的 , 故 B 、 D 两项不符合题意 ; 秦朝废除分封制 , 实行郡县制 , 而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 所以封国制不能体现 “ 汉承秦制 ” 这一特点 , 故 C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30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9 .(2017·4 月浙江选考 ) 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 , 经历了 “ 刀耕火种 ”“ 牛耕铁犁 ” 等阶段。下列项中属于 “ 刀耕火种 ” 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    ) ① 石斧  ② 耧车  ③ 骨镰  ④ 曲柄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刀耕火种就是铁犁牛耕出现之前主要的耕作方式 , 主要的工具是石器和骨器 , 故①③正确 , 而耧车是在汉朝时出现的播种工具 , 不是耕作工具 , 故②错误 , 曲柄锄是在汉朝出现的铁制农具 , 与刀耕火种不符 , 故④错误 , 故 A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31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10 .(2017·4 月浙江选考 )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 , 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 , 也依仗宗族纽带 , 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 , 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 …… 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 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 , 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 , 周人统治的机制 , 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 许倬云《万古江河 :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 ( 祭献 ), 维羊维牛 , 维天其右 ( 保佑 ) 之。仪式刑 ( 效法 ) 文王之典 , 日靖四方。伊嘏 ( 伟大 ) 文王 , 既右飨 ( 祭献 ) 之。我其夙夜 , 畏天之威 , 于时保之。 —— 《诗经 · 周颂 · 我将 》 - 32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1) 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 “ 周人统治的机制 ” 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 结合所学 , 概括材料二《周颂 · 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 , 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参考答案   (1) 分封制和宗法制。稳定政治秩序 , 维护政治联系。 (2) 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 33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第 (1) 问第一小问 , 依据材料 “ 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分封制 ; 依据材料 “ 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 , 也依仗宗族纽带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宗法制。第二小问 , 结合所学知识从对西周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等角度回答即可。第 (2) 问第一小问 , 依据材料 “ 仪式刑 ( 效法 ) 文王之典 , 日靖四方。伊嘏 ( 伟大 ) 文王 , 既右飨 ( 祭献 ) 之 ” 可得出人们通过乐歌的形式来歌颂周文王的德行 ; 第二小问特点 , 依据材料一中血缘关系和材料二 “ 我其夙夜 , 畏天之威 , 于时保之 ” 并联系所学知识可总结出答案。 - 34 - 历史人物 · 孔子 历史人物 · 秦始皇 文化遗产 · 万里长城 文化遗产 ·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知识普查 一、孔子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思想与主张 1 . 政治主张 - 35 - 历史人物 · 孔子 历史人物 · 秦始皇 文化遗产 · 万里长城 文化遗产 ·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2 . 教育思想 (1) 教育方式 : 首创私学。 (2) 教育对象 : 有教无类。 (3) 教学目的 : 使学生 “ 成人 ”, 言行合乎 “ 忠 ”“ 信 ”, 终成 “ 君子 ”( 独善自身和兼济天下 ) 。 (4) 教学方法 : 因材施教 ; 言传身教。 (5) 教学内容 : 由孔子整理的 “ 六经 ” 。 - 36 - 历史人物 · 孔子 历史人物 · 秦始皇 文化遗产 · 万里长城 文化遗产 ·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二、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1 . 地位 :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2 . 影响 (1) 对中国 ① 政治上 , 儒家思想奠定了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② 文化上 , 孔子整理的 “ 六经 ” 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 儒家思想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 ③ 教育方面 , 奠定中国古代教育传统 , 私学的形式保证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 (2) 对世界 ① 汉朝以后 , 儒家文化典籍传播到东亚、东南亚。 ② 明清以后 , 儒家思想为欧洲思想家所借鉴。 - 37 - 历史人物 · 孔子 历史人物 · 秦始皇 文化遗产 · 万里长城 文化遗产 ·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知识普查 一、秦始皇的功绩 1 . 措施 (1) 军事 : 统一六国 , 北击匈奴 , 修长城 , 平定岭南和西南夷地区。 (2) 政治 :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 经济 :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 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 驰道、直道、灵渠 ) 。 (4) 文化 : 统一文字 , 以小篆作为官方文字。 2 . 影响 (1)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 (2)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 (3) 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 38 - 历史人物 · 孔子 历史人物 · 秦始皇 文化遗产 · 万里长城 文化遗产 ·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二、秦始皇的暴政 1 . 表现 : 焚书坑儒 , 摧残文化 ; 大兴土木 ( 修长城、阿房宫 ), 赋税沉重 , 刑罚严酷。 2 . 影响 : 开启文化专制 ; 加重人民负担 , 激化阶级矛盾 , 导致秦很快灭亡。 方法点拨 评价历史人物要考虑其所处的历史时代 ; 结合其主要事迹作出评价 ; 要客观全面 ; 要从历史人物所处的各个不同阶段作出评价。 - 39 - 历史人物 · 孔子 历史人物 · 秦始皇 文化遗产 · 万里长城 文化遗产 ·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知识普查 一、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 - 40 - 历史人物 · 孔子 历史人物 · 秦始皇 文化遗产 · 万里长城 文化遗产 ·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二、长城的建筑风格、结构和规模 1 . 选材和构筑原则 : 就地取材 , 因地制宜 , 用险制塞。 2 . 风格 : 朴实浑厚、粗犷奔放、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 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一致。 3 . 结构 : 由城墙、关城、烽燧、城障和军用道路等组成的综合性军事防御。 4 . 规模 : 复杂完备的防御体系。 - 41 - 历史人物 · 孔子 历史人物 · 秦始皇 文化遗产 · 万里长城 文化遗产 ·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三、长城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1 . 文化内涵 (1) 建筑艺术 : 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布局巧妙、结构合理。 (2) 装饰艺术 : 雕饰精美、精雕细刻、美观。 (3) 文学艺术 : 产生了众多民间传说、说唱戏曲、诗词歌赋、绘画雕塑等文学艺术作品。 2 . 历史作用和影响 (1) 防御作用 : 保护中原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2) 中外关系 : 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 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3) 边疆开发 : 推动长城沿线经济、文化发展。 (4) 民族关系 : 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 42 - 历史人物 · 孔子 历史人物 · 秦始皇 文化遗产 · 万里长城 文化遗产 ·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真题回放 (2016·10 月浙江选考 , 节选 ) 【加试题】 古语云 : 温故知新。重温历史 , 汲取智慧和力量。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   恩格斯曾经指出 :“ 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 , 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 ”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 , 将战国时代北边诸国的长城整合为 “ 万里长城 ” 。蜿蜒如带的长城横亘在今天的北中国地区 , 长城以南 ,“ 其人耕稼以食 ”; 大漠之间 ,“ 畜牧畋渔以食 ” 。西汉之时 , 武帝派张骞通西域 , 史谓 “ 凿空 ” 。从公元前 127 年到公元前 100 年 , 历 20 余年 , 沿河西走廊 , 曾多次大修长城。有意味的是 , 唐朝是少数没有大规模修筑过长城的王朝之一 , 有大臣曾建议唐太宗修复长城 , 太宗曰 :“ 安用劳民 ”, 一笑置之。 —— 据《说中国》《历史》选修教材等 整理 - 43 - 历史人物 · 孔子 历史人物 · 秦始皇 文化遗产 · 万里长城 文化遗产 ·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阅读材料 , 按照 “ 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 , 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 ” 思路 , 分析并概括秦汉修筑长城行动的预期目的及实际产生的结果。 参考答案   预期目的 : 阻止北方游牧民族 ( 匈奴 ) 南下侵扰。 结果 : 保护了内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 ; 沿着长城西进的轨迹 , 形成了丝绸之路 ;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 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 44 - 历史人物 · 孔子 历史人物 · 秦始皇 文化遗产 · 万里长城 文化遗产 ·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解析   本题考查秦长城、汉长城 ; 长城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第一小问 , 结合所学知识 , 可得出秦汉修筑长城的预期目的是阻止北方游牧民族 ( 匈奴 ) 南下侵扰 ; 第二小问 , 依据材料 “ 长城以南 , ‘ 其人耕稼以食 ’ ; 大漠之间 , ‘ 畜牧畋渔以食 ’ ” 可得出长城的修筑 , 保护了内地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 , 保护了长城以南的农业生产和农耕文化免遭破坏 ; 依据材料 “ 西汉之时 , 武帝派张骞通西域 , 史谓 ‘ 凿空 ’ ” 可得出长城沿线形成了陆上丝绸之路 , 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 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得出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 45 - 历史人物 · 孔子 历史人物 · 秦始皇 文化遗产 · 万里长城 文化遗产 ·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知识普查 一、秦始皇陵的结构布局和历史文化内涵 1 . 结构布局 (1) 按照 “ 事死如生 ” 的原则 , 模仿都城的建制布局。 (2) 整个陵园分地下宫城 ( 地宫 ) 、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部分 , 规模宏伟壮观。 2 . 历史文化内涵 (1) 历史地位 :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 , 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 (2) 文化内涵 : 开创了后世帝王厚葬之风的先河 ,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青铜冶铸、雕塑、建筑、装饰等方面的伟大智慧和卓越才能。同时也是封建统治者压榨人民的罪证。 - 46 - 历史人物 · 孔子 历史人物 · 秦始皇 文化遗产 · 万里长城 文化遗产 ·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布局、阵容及其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秦始皇兵马俑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扫灭六国的磅礴气势和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 - 47 - 历史人物 · 孔子 历史人物 · 秦始皇 文化遗产 · 万里长城 文化遗产 ·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三、秦陵兵马俑所体现的高超技术和艺术震撼力 1 . 史学价值 (1) 展现了秦军威武雄壮的豪迈气势。 (2) 是研究秦朝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文化艺术及科学技术重要的实物资料。 2 . 艺术价值 (1) 陶俑和陶马是秦代雕塑艺术品中的杰作。 (2) 秦兵马俑的大型艺术群塑反映出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 , 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 - 48 - 历史人物 · 孔子 历史人物 · 秦始皇 文化遗产 · 万里长城 文化遗产 ·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真题回放 (2018·4 月浙江选考 , 节选 ) 【加试题】 阅读文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先民平 ( 公平 ) 其政者 , 莫遂 ( 达到 ) 于秦。秦皇负扆 ( 帝位 ) 以断天下 , 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 , 李斯、蒙恬 , 皆功臣良吏也。 …… 末俗以秦皇方 ( 比 ) 汉孝武 ( 汉武帝 ) …… 孝武一怒 , 则大臣莫保其性 …… 自法家论之 , 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 , 用人亦然 …… 夫有功者必赏 , 则爵禄厚而愈劝 …… 世以秦皇为严 , 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 , 秦皇之与孝武 , 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 …… 秦制本商鞅 , 其君亦世守法 …… 非草茅、搢 ( 缙 ) 绅所能拟已。 —— 摘自《章太炎全集 · 太炎文录初编》 - 49 - 历史人物 · 孔子 历史人物 · 秦始皇 文化遗产 · 万里长城 文化遗产 ·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材料二   谈到中国的代表性文化遗产 , 不能不提及 44 年前的考古发现 , 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用铲子、刷子和棉签打开已尘封两千多年的黄土 , 一个排列严整、气势恢宏的神秘地下军阵重现世界。 谜一样的秦陵 , 谜一样的始皇帝。有学者认为兵马俑生动传神 , 兵器与雕塑技艺高超 ; 有学者则从历史认识入手 , 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帝国复杂而高效的管理系统的象征 , 并分析秦朝立下的行政系统 , 从上到下要经过两层或三层的金字塔结构。 —— 据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等整理 (1) 仔细阅读材料一 , 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材料中所论秦皇 “ 秦制 ” 建设有哪些特点 , 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 阅读材料一、二 , 结合所学 , 请选择阐述 : ① 秦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价值意义和陶俑群塑所反映的制作艺人之精神。 ② 秦帝国 “ 有功者必赏 ” 的制度依据和造成 “ 金字塔 ” 结构的行政系统。 - 50 - 历史人物 · 孔子 历史人物 · 秦始皇 文化遗产 · 万里长城 文化遗产 ·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参考答案   (1) 特点 : 中央集权 , 不行分封制 , 不行世官制 , 平政守法。 观点 : 肯定秦始皇功绩。 (2) 选择阐述 ① , 价值意义 : 突出的普遍价值 ; 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直观生动的历史见证 ; 不同国家、民族相互交流学习的宝贵资源 ; 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精神 : 工匠精神。 选择阐述 ② , 制度依据 : 军功爵制。行政系统 : 郡县制。 - 51 - 历史人物 · 孔子 历史人物 · 秦始皇 文化遗产 · 万里长城 文化遗产 ·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兵马俑的艺术和历史价值。第 (1) 问特点可结合材料 “ 平其政 ”“ 世守法 ” 和所学关于 “ 秦制 ” 中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 废除分封制和世官制度等内容回答。从材料中 “ 莫遂于秦 ”“ 有守 ”“ 有功者必赏 ”“ 非草茅、搢 ( 缙 ) 绅所能拟已 ” 等信息可概括出作者是肯定秦始皇功绩。第 (2) 问选择阐述 ① , 可结合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来分析 ,“ 艺人之精神 ” 可从材料中 “ 技艺高超 ” 得出。选择阐述 ② , 制度依据结合所学秦朝军事制度回答 , 行政系统联系中央管理地方的郡县制可得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