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6-13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郎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历史试题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晩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A.保留原始社会部族遗风B.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C.王都的实力与文化自信D.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2.“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B.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D.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3.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A.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B.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C.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D.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4.据记载:秦朝在建立之前,领兵作战的都是诸如将军、庶长、大良造、五大夫或客卿等,他们都是临时派遣的,事毕即解除兵权,仍归原职,不设太尉。而秦朝建立后,有太尉一职而无太尉其人。这反映出A.军权在专制统治中的重要性B.太尉实际掌握军事指挥权C.太尉是有职无权的临时官员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统一5.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据此可以判断汉代A.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nC.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6.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A.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B.直接导致唐后期政局动荡C.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D.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7.下面是秦朝“九卿”和唐朝“六部”的职能比较表据此,下面理解正确的是A.皇权专制不断加强B.中央集权有所加强C.机构精简但更高效D.官僚体制走向成熟8.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历史时期是()A.秦汉B.隋唐C.魏晋南北朝D.明清9.晚清由在乡官吏和科举出身士绅建立起来的地方武装,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即便曾国藩、李鸿章掌握一地财权、军权甚至部分人事权也没有形成地方割据。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缺乏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B.晚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科举制度强固了中央权力合法性D.地方武装军事实力不够强大10.在古代雅典,戏剧家的创作主要涉及城邦政务、社会矛盾、人生困惑等问题,戏剧开演前通常会有一些仪式,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城邦抚恤金。这些现象说明雅典A.民主政治达到顶峰B.注重强化城邦意识C.人文主义思潮盛行D.\n公民政治地位提高11.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摘录了伯利克里的一段话:“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是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还找到了右面的图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内容最合适的课题是A.雅典民主制度起源之研究B.雅典民主政治倒退之研究C.伯利克里与民主政治确立之研究D.雅典民主政治利与弊之研究12.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体现出罗马法A.通过法律塑造道德B.契约关系的道德化C.道德意识的法律化D.以商品经济为基础13.某学者罗列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你觉得他最有可能得出结论A.议会权力的扩张性和至上性B.民主进程的渐进性和灵活性C.政治发展的艰难性和曲折性D.法制建设的超前性和完备性14.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部门年份农林渔牧业工矿建筑业商业运输业地产房租业18017550543040501220183179501171059002200A.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B.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C.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D.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内阁制度出现15.“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是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这反映出1787年宪法\nA.违背共和主义的基本原则B.兼顾了南北各州的利益C.具有实用主义的政治倾向D.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16.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制定后,有西方历史学家评价全体选民选举出来的德国下院(德意志帝国议会)时说:“下院是汽车的第五个车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联邦议会的权利大于帝国议会B.德国民主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C.德意志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D.德意志帝国议会推举帝国首相17.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天赋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但英美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出现了行政权扩张、立法权式徽和司法权的政治化,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代议制民主下权力运行机制的调整B.立法和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监督形同虚设C.“首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D.“皇帝般的总统”是指美国保留部分封建残余1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清政府的国防战略逐渐由原来的重“塞防”轻“海防”转变为“海防”和“塞防”并重,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C.近代军事工业创建与发展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19.近代前期某文件写道:“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清廷及旧时管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该规定的目的是( )A.为推翻清王朝做舆论准B.建立近代教育制度C.塑造民国民主精神D.彻底废除科举制度20.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学回国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构架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21.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认为封建分子与资产阶级已经叛离,“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党应该“\n执行激进的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A.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基本形势B.彻底摆脱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C.已对国民大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D.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22.1937年底,中国政府邀请苏联派遣军官援华。次年5月,聘请苏联人担任中国军队的军事总顾问。几年间,在华的苏联军事顾问总计超过300人,包括6位元帅、15位将军。这反映出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阵营正式形成B.国民党践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C.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外交D.意识形态分歧让位于国家安全战略23.数据是事实,数据分析可帮助人们作出判断,得出结论。分析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从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最长的②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没有帮助④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4.“中国的革命正是以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近代最有利于实现这两个梦想是在()A.大革命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二、非选择题(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传统认同体系“把文化——帝国独特的文化和儒家正统一看作一种界定群体的标准。群体中的成员身份取决于是否接受象征着效忠于中国观念和价值的礼制”。“一个人只要他熟习经书并能照此办理,他的肤色和语言是无关紧要的。”所谓的“华夷之辨”也仅仅是文化观念的差异,认为四周“蛮夷”与中原群体(“华夏”)同属一个“天下”且可能被“教化”的前提,所以儒家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的观念,明确淡化\n“天下”各群体之间在体质、族源、语言、宗教、习俗等文化领域差异的意义,强调不同人类群体在基本伦理和互动规则方面存在重要共性并完全能够做到“和而不同”与和睦共处。——摘编自马戎《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具有本质性的区别》材料二在晚清知识分子的认识中,民族主义的基本要旨,简单而言,便是要建立一个强固的民族国家,以便有效回应外在情势的严峻挑战,完成救亡图存的最终目标。1903年,蒋方震指出:“合同种异种,以建一民族的国家,是曰民族主义。”他指出,唯有民族的国家,才能发挥其本族的特性,才能“合其权以为权,合其志以为志,合其力以为力”。此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这一简明有力的口号不胫而走,喧腾众口,蔚为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阶层阐述群体认同时最为常见的修辞策略。——摘编自沈松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与古代相比在国家观念上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8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之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主张以日本侵占东北的事实,先行提出于国际联盟与签订非战公约诸国,诉诸公理,同时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相当程度,乃出于最后自卫之行动。“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军队一致抗日的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当时身处华北抗日前线,驻守长城防线、察绥地区的国民党军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激于民族义愤,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及绥远抗战,以血肉之躯推动了中国局部抗战的发展。材料二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声明:“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际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性抗日战争迅速展开。——据百度百科整理\n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两则材料中的一个变化,并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历史知识论述其原因。(要求:根据材料写出变化,史论结合)27.英国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发源地,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这在当时的世界是最为开放的政治制度,其他国家不可望其项背。但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而工业革命孕育的两个新的阶级(工厂主阶级和工人阶级)却完全没有政治权利,这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现实,因而被当时的人称为“旧制度”。——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材料二1832年6月7日,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争,改革法案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了。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议会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然而,有第一次改革就会有第二次改革,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可阻挡,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改革之路可以走得通,其必要的前提是: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当时的人”所称为的“旧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概括这一时期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其成效。(8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从英国议会改革中获取怎样的启示?(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