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2018-2019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2018-2019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Cu 64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 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 A. 蒸馏 B. 升华 C. 蒸发 D. 萃取 2. 下列行为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 做实验剩余的金属钠直接丢弃在废液缸中 B. 闻气体时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C. 配制稀硫酸时将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D. 不慎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着火时,立即用湿毛巾盖灭 3. 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将与过量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B. 标准状况下,和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 C. 标准状况下, 中所含原子数为 D. 溶液中,Cl-的数量为 4. 实验室里需用480mL 的碳酸钠溶液,选取500mL容量瓶进行配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A. 称取 g ,配成500 mL溶液 B. 称取 g ,加入500 mL水 C. 称取,加入500 mL水 D. 称取 g ,配成500 mL溶液 5. 下列各组物质中,第一种是酸,第二种是混合物,第三种是碱的是 A. 硫酸、、 B. 水、空气、纯碱 C. 氧化铁、胆矾、生石灰 D. 硝酸、食盐水、烧碱 6. 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比浊液大所以可以吸附悬浮物 B. 胶体、溶液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C. 区别胶体与溶液可利用丁达尔效应 D. 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 之间 7. 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在无色溶液中:、、、 B. 在含大量溶液中:、、、 C. 在强碱性溶液中:、、、 D. 在强酸性溶液中:、、、 8. 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 稀硫酸滴加在铜片上: B. 氧化铁粉末溶于稀盐酸: C. 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 D. 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 9. 是一种杀菌消毒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中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1mol 参加反应,转移2mol电子 B. 在反应中被还原 C. 的还原性强于 D. 是氧化产物 1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切开的金属Na暴露在空气中,光亮表面逐渐变暗 B. 一定条件下, g的Na完全与反应生成 g产物,失去的电子数为 C. 钠与水反应: D. 金属钠着火时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11. 等质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当铝完全溶解时,反应中消耗的HCl和NaOH物质的量之比为 A. 1:1 B. 2:1 C. 1:2 D. 3:1 1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与都能和水反应生成碱,它们都是碱性氧化物 与发生化合生成,与发生置换生成 是淡黄色物质,是白色物质 可作供氧剂,而不行 和焰色反应均为黄色 A. 都正确 B. C. D. 13. 关于Na2CO3 与NaHCO3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A. 常温下溶解度:Na2CO3 < NaHCO3 B. 热稳定性:Na2CO3 < NaHCO3 C. 与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反应的速率:Na2CO3 > NaHCO3 D. 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14. 下列有关铝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可用NaOH溶液除去中的 B. 铝表面有氧化膜保护,铝锅可以长时间盛放酸性溶液 C. 氯化铝溶液与NaOH溶液互滴现象完全相同 D. 实验室常用NaOH溶液和溶液制备 15. 有关铁的化合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FeO不稳定,在空气中加热迅速被氧化成 B.由图示操作可制取 C. 、都可以由化合反应制得 D. 胶体呈红褐色、透明,能发生丁达尔现象 16. 下列关于和 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两者都是酸性氧化物,故均不与酸反应 B. 两者都可以与NaOH溶液反应 C. 的溶沸点比高 D. 两者都能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且碳酸的酸性大于硅酸 17. 下列实验现象,与新制氯水中的某些成分括号内物质没有关系的 A. 将固体加入到新制氯水中,有无色气泡 B. 使红色布条褪色 C. 向溶液中滴加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发现呈血红色 D. 滴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18. 下列关于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气体通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红色褪去,说明具有漂白性 B. 和Cl2混合通入品红溶液中,能使红色褪去 C. 气体通入溴水中,溴水的颜色褪去,说明具有漂白性 D. 二氧化硫的排放会导致酸雨的产生 19. 下列事实与浓硫酸表现出的性质括号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浓硫酸,溶液质量增大难挥发性 B. 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强氧化性、酸性 C. 蔗糖与浓硫酸反应中有海绵状的炭生成吸水性 D. 浓硫酸与少量胆矾晶体混合,晶体由蓝色变成白色脱水性 20. 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可由与反应直接制备 B. 有毒,但因其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因此不属于大气污染物 C. 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 D. 为红棕色气体,因此将通入水中,溶液显红棕色 21. 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用漂白粉对游泳池进行杀菌消毒 B. 氢氟酸可用于雕刻玻璃制品,这是利用酸的通性 C. 用食醋清洗热水瓶胆内壁附着的水垢 D. 用小苏打发酵面团制作馒头 22. 下列关于铵盐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A. 铵盐都能与酸反应 B. 铵盐受热都易分解 C. 铵盐都能与碱反应 D. 铵盐都易溶于水 23. 向和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下列图象中,能正确表示上述反应的是横坐标表示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 24. 下列物质之间的转化都能一步实现的是( ) A.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52分) 25.(10分)下表中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试将除杂试剂填入表中: (1) (2) (3) (4) (5) 混合物 FeCl3(FeCl2) CO (CO2) SiO2 (NaCl) FeSO4 (CuSO4) NaHCO3 (Na2CO3) 除杂试剂 26.(共14分)现有金属单质A、B和气体甲、乙、丙及物质C、D、E、F、G,它们之间能发生如图反应图中某些反应的产物及条件没有全部标出 丙的化学式为 ______ ; 写出反应④的离子方程式: ; 向E的溶液加入NaOH溶液并且充分搅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F溶液常用于腐蚀印刷电路板,请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 ; 为鉴定B单质,将试样用稀盐酸溶解,取上层清液后需再加入的试剂填写字母代号 是 ______ ; 碘水 氯水 溶液 溶液 溶液中加入过量的固体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通入过量的气体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 27. (14分)某学生利用以下装置探究氯气与氨气之间的反应。其中A、F分别为氨气和氯气的发生装置,C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氨气反应的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室利用固固反应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装置A中的烧瓶内固体不可以选用______选填序号. A. 生石灰 碱石灰 五氧化二磷 烧碱 装置F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装置的作用 ;E装置的作用 ; 装置C内出现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另一生成物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从装置C的G处逸出的尾气中可能含有黄绿色的有毒气体,可以将尾气通入盛有 溶液的烧杯来处理。 28. (14分)在浓硝酸中放入铜片: 反应开始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铜有剩余,则反应快要结束时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表明硝酸具有______填序号; 酸性 不稳定性 强氧化性 用试管将反应产生的收集满并倒立在足量的水中,待试管中液面不再上升时,试管中剩余气体的体积约为原气体体积的________; 待反应停止时,再加入少量质量分数为 的稀硫酸,这时铜片上又有气泡产生,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 若将铜跟一定质量的浓硝酸反应,铜耗完时,共产生气体标准状况,则所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 。 小二黑体 西安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化学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D D A D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D A A B C D B C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B A D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52分,每空2分) 25.(10分) Cl2; NaOH溶液; 水; 铁粉; CO2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6. (共14分) HCl; ; 先生成白色沉淀,再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沉淀; ; bd ; ; 。 27.(14分) ; ; ; 干燥氨气 ; 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 ; ; NaOH 。 28.(14分) 3浓3222O ; 3稀3 22 ; ; ; 32 ; ; 0.4 mol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