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1.下列有关化学实验安全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少量的浓硫酸沾到皮肤上时,迅速用干布擦拭,再用大量水冲洗 B. 取用化学药品时,应特别注意观察药品包装容器上的安全警示标志 C. 凡是给玻璃仪器加热,都要加垫石棉网,以防止仪器炸裂 D. 闻任何化学药品的气味都不能使鼻子凑近药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少量浓硫酸不慎滴到皮肤上,可以用大量水冲洗,再用3%-5%的NaHCO3溶液涂上,A正确;B、取用化学药品时,应注意观察药品上的安全警示标记,以免发生意外事故,B正确;C、试管、蒸发皿等玻璃仪器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烧杯、烧瓶等仪器必须垫石棉网才能加热,C错误;D、闻任何化学药品的气味都不能使鼻子凑近药品,采用“扇气闻味法”,D正确。‎ 考点:考查实验中的事故处理,化学实验安全等相关知识。‎ ‎2.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②39%的乙醇溶液;③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 分液、萃取、蒸馏 B. 萃取、蒸馏、分液 C. 分液、蒸馏、萃取 D. 蒸馏、萃取、分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油和氯化钠溶液,混合分层,则利用分液分离;‎ ‎②39%的乙醇溶液中乙醇与水的沸点不同,则利用蒸馏分离;‎ ‎③单质溴不易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则分离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选择有机溶剂萃取;‎ 答案选A。‎ ‎【点睛】‎ 本题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及性质差异、混合物分离方法为解答的关键,注重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注意有机物性质。分离提纯方法的选择思路是根据分离提纯物的性质和状态来定的。具体如下: ①分离提纯物是固体(从简单到复杂方法) :加热(灼烧、升华、热分解),溶解,过滤(洗涤沉淀),蒸发,结晶(重结晶);②分离提纯物是液体(从简单到复杂方法) :分液,萃取,蒸馏;③分离提纯物是胶体:盐析或渗析;④分离提纯物是气体:洗气。‎ ‎3.下列从混合物中分离出其中的一种成分,所采取分离方法正确的是( )‎ A. 由于碘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大,所以,可用酒精把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 B. 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5℃‎,所以,可用加热蒸馏方法使含水酒精变成无水酒精。‎ C.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用冷却法从热的含有少量硝酸钾的浓溶液中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晶体。‎ D. 在实验室中,通常采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方法制取氧气。我们可以用溶解、过滤的方法从反应产物中得到二氧化锰。‎ ‎【答案】D ‎【解析】‎ ‎【详解】A. 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酒精把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故A错误;‎ B. 水和酒精的沸点相近,直接蒸馏不能得到纯净物,可用加入氧化钙,再加热蒸馏使含水酒精变成无水酒精,故B错误; ‎ C.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所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热的含有少量硝酸钾的浓溶液中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晶体,故C错误;‎ D. 在实验室中,通常采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方法制取氧气;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我们可以用溶解、过滤的方法从反应产物中得到二氧化锰,故D正确;‎ 故选D。‎ ‎4.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蒸发时正确的操作是( )‎ A. 把浑浊的液体倒入蒸发皿内加热 B. 开始析出晶体后用玻璃棒搅拌 C. 蒸发时液体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1/3‎ D. 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答案】D ‎【解析】‎ ‎【详解】A.粗盐提纯时浑浊的液体要过滤后再倒入蒸发皿,故A错误; B.析出晶体后仍要用玻璃棒继续搅拌,直到有大量固体析出时停止搅拌,故B错误; C. 蒸发皿中注入液体量不超过其容积的,故C错误; D.蒸发皿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将固体蒸干,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根据粗盐提纯步骤,将粗盐溶解、过滤、蒸发,在加热时要不断用玻璃棒搅拌,直到有大量固体出现时停止加热,用余热将固体蒸干。‎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约6.02×1023个原子 B. ‎0.012kg12C约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 C. 使用物质的量时,应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D. 1mol H2的质量是‎2g ‎【答案】A ‎【解析】‎ ‎【详解】A. 有的物质并是由分子构成的、有的是离子构成的、有的是原子构成的,所以1mol物质不一定都含有6.02×1023个原子,故A错误;‎ B. ‎0.012kg12C的物质的量为1mol,约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故B正确;‎ C. 物质量只能表示微观粒子,所以必须指明将要用物质的量来表示的粒子种类,故C正确;‎ D. 1mol H2的质量是1mol×‎2g/mol= ‎2g,故D正确;‎ 故选A。‎ ‎6.若氖原子质量是a g,‎12C的原子质量是b g,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氖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a/b B. 该氖原子的摩尔质量是aNAg C. Wg该氖原子的物质的量是mol D. Wg该氖原子所含质子数是10W/a ‎【答案】B ‎【解析】‎ A正确,该氖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B错,该氖原子的摩尔质量是aNAg/mol;C正确,Wg该氖原子的物质的量是;D正确;Wg该氖原子的物质的量为,则质子数为:10W/a mol;‎ ‎7.对于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来说,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含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3‎ B. 含硫元素的质量比是5∶4‎ C. 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4‎ D. 含硫原子的个数比为1∶1‎ ‎【答案】B ‎【解析】‎ ‎【分析】‎ 对于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假设质量都是‎1g,则物质的量分别是mol、mol,物质的量比是:=5:4。‎ ‎【详解】A.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分子物质的量比是5:4,则含氧原子的个数比为(5×2):(4×3)=5∶6,故A错误;‎ B.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分子物质的量比是5:4,含硫原子物质的量比是(5×1)∶(4×1)=5:4,硫元素质量比是5:4,故B正确;‎ C.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分子物质的量比是5:4,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比为(5×2):(4×3=5∶6,氧原子的质量比为5:6,故C错误;‎ D.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分子物质的量比是5:4,含硫原子的个数比为(5×1):(4×1)=5∶4‎ ‎,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量的计算,注意把握质量与物质的量的换算,掌握物质的构成是解答的关键,侧重质量、物质的量及分子构成的考查。‎ ‎8.粗食盐中除含有钙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等可溶性杂质外,还含有泥砂等不溶性杂质。我们食用的精盐是用粗食盐提纯而得到的。通过教材中“粗盐的提纯”及你做过的该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进行NaCl溶液蒸发时,一般有以下操作过程 ①放置酒精灯;②固定铁圈位置;③放上蒸发皿(蒸发皿中盛有NaCl溶液);④加热搅拌;⑤停止加热。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 ‎(2)如何运用最简方法检验溶液中有无SO42-离子?___。如果有,应该如何除去SO42-离子?___。‎ ‎(3)实验室里将粗盐制成精盐的过程中,在溶解、过滤、蒸发三个步骤的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分别说明在这三种情况下使用玻璃棒的目的:‎ 溶解时:______。‎ 过滤时:______。‎ 蒸发时:______。‎ ‎【答案】 (1). ①②③④⑤ (2). 静止片刻在上层清液处,滴加一滴BaCl2溶液,如果出现白色浑浊或者沉淀,则溶液中有SO42-,不出现浑浊就说明SO42-已经除尽 (3). 除去SO42-的方法是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 (4). 搅拌,加速溶解 (5). 使待滤液体沿玻璃棒流入漏斗,防止外洒 (6). 搅拌,防止因局部过热液滴或晶体飞溅 ‎【解析】‎ ‎【分析】‎ ‎(1)组装仪器时要从下向上组装,当有较多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借余热蒸干;‎ ‎(2)SO42-与Ba2+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3)溶解时为加快溶解、过滤时为防止液体外洒、冲破滤纸而引流、蒸发时为防止液体溅出都要使用玻璃棒。‎ ‎【详解】(1‎ ‎)组装仪器时要从下向上组装,酒精灯在铁圈和蒸发皿的下方,所以要先放酒精灯,然后再固定铁圈,放置蒸发皿,然后再点燃酒精灯加热,并搅拌,当有较多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借余热蒸干,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①放置酒精灯;②固定铁圈位置;③放上蒸发皿(蒸发皿中盛有NaCl溶液);④加热搅拌;⑤停止加热;‎ ‎(2)检验溶液中有无SO42-离子的方法:静止片刻在上层清液处,滴加一滴BaCl2溶液,如果出现白色浑浊或者沉淀,则溶液中有SO42-,不出现浑浊就说明SO42-已经除尽。除去SO42-的方法是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生成硫酸钡沉淀。‎ ‎(3)在溶解操作中,玻璃棒起到搅拌以加快食盐的溶解的作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用以引流而防止液体外洒,冲破滤纸;蒸发操作中,玻璃棒起到搅拌而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因局部过热液滴或晶体飞溅。‎ ‎9.现用CCl4从溶有碘的氯化钠溶液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其实验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 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B.把50mL混合溶液和15mL 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 C.检查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的玻璃塞是否漏夜;‎ D.倒转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 E.旋开活塞,用烧杯接收溶液;‎ F.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水溶液;‎ G.将漏斗上口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H.静置,分层。‎ 就此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1)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用上述各操作的编号字母填写)____‎ ‎ AG EF。‎ ‎(2)上述E步骤的操作中应注意___;上述G步骤操作的目的是____。‎ ‎(3)已知碘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得多,能不能用酒精来萃取碘水中的碘___(填“能”或“不能”),其理由是____。‎ ‎【答案】 (1). C→B→D→A→G→H→E→F (2). 分液漏斗下口紧靠烧杯内壁 (3). 使分液漏斗内外相通,保持液体顺利流出 (4). 不能 (5). 酒精与水互溶 ‎【解析】‎ ‎【分析】‎ ‎(1)萃取的步骤:溶液和萃取液分别倒入分液漏斗,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待液体分层后,将漏斗上端玻璃塞打开,从下端放出下层液体,上端倒出上层液体;‎ ‎(2)从分液漏斗中流出液体是通过大气压强控制的;‎ ‎(3)萃取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两种溶剂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溶质与萃取剂不反应;‎ ‎【详解】(1)萃取的步骤:检验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的玻璃塞是否漏液,溶液和萃取液分别倒入分液漏斗,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待液体分层后,将漏斗上端玻璃塞打开,从下端放出下层液体,上端倒出上层液体;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C→B→D→A→G→H→E→F;‎ ‎(2)旋开活塞,用烧杯接收溶液时,注意分液漏斗下口紧靠烧杯内壁,液体沿烧杯内壁流下;从分液漏斗中流出液体是通过大气压强控制的,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使分液漏斗内外相通,保持液体顺利流出;‎ ‎(3)酒精与水互溶,加入酒精,不分层,所以不能用酒精来萃取碘水中的碘。‎ ‎10.关于物质量的计算:‎ ‎(1)0.2mol Al2(SO4)3中含有Al3+___mol、SO42-____g。‎ ‎(2)‎8g氧气为____mol;0.1mol氧气共有____mol电子。‎ ‎(3)已知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则1个铁原子的质量是____g。‎ ‎(4)某硫酸钠溶液中含有3.01×1022个Na+,则该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是____,该溶液中Na2SO4的质量为___克。‎ ‎(5)与‎16g氧气所含有分子数相同的氨气是____g,与‎16g氧气所含原子总数相同的氨气是____g。‎ ‎(6)‎12.8g氧气与_____L(标准状况)的CO气体所含氧原子数相同。‎ ‎【答案】 (1). 0.4 (2). 57.6 (3). 0.25 (4). 1.6 (5). 56/NA (6). 0.025 (7). 3.55 (8). 8.5 (9). 4.25 (10). 17.92‎ ‎【解析】‎ 分析】‎ ‎(1)Al2(SO4)3与Al3+、SO42-的比例关系1:2:3;‎ ‎(2)根据n=m/M计算氧气的物质的量;1个氧分子含有16个电子;‎ ‎(3)已知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则1mol铁原子质量是‎56g,1mol铁含有NA个铁原子;‎ ‎(4)Na2SO4、Na+、SO42-的比例关系是1:2:1;‎ ‎(5)分子数相同即物质的量相同;‎ ‎(5)根据V=n×Vm计算CO的体积。‎ ‎【详解】(1)Al2(SO4)3与Al3+、SO42-的比例关系1:2:3,所以0.2mol Al2(SO4)3中含有Al3+ 0.4mol、SO42- 0.6mol,质量是0.6mol ×‎96g/mol=‎57.6g;‎ ‎(2)‎8g氧气的物质的量是‎8g ÷‎32g/mol=0.25mol;1个氧分子含有16个电子,0.1mol氧气共有0.1mol×16=1.6mol电子;‎ ‎(3)已知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则1mol铁原子质量是‎56g,1mol铁含有NA个铁原子,1个铁原子的质量是56/NA;‎ ‎(4)Na2SO4、Na+、SO42-的比例关系是1:2:1,某硫酸钠溶液中含有3.01×1022个Na+,Na+的物质的量是3.01×1022÷(6.02×1023)=0.05mol,则该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是0.025mol,该溶液中Na2SO4的物质的量是0.025mol,质量为0.025mol×‎142g/mol=‎3.55g;‎ ‎(5)‎16g氧气的物质的量是‎16g ÷‎32g/mol=0.5mol,所含有分子数相同的氨气是0.5mol,质量是0.5mol ×‎17g/mol=‎8.5g, ‎16g氧气含氧原子‎16g ÷‎32g/mol×2=1mol,所含原子总数相同的氨气的物质的量是1mol÷4=0.25mol,质量是0.25mol×‎17g/mol =‎4.25g;‎ ‎(5)‎12.8g氧气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是‎12.8g÷‎32g/mol×2=0.8mol;则CO的物质的量是0.8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0.8mol×‎22.4L/mol=‎17.92L。‎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