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理)试题

陕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二上学期 12 月月考 化学(理)试题 1.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 A. pH=7 的溶液 B. c(H+)=c(OH-)的溶液 C. 由强酸、强碱等物质的量反应得到的溶液 D. 非电解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室温下,pH=7 的溶液为中性,若温度不是室温,则 pH=7 的溶液不一定是中性 溶液,错误。 B.在任何温度下,c(H+)= c(OH-) 溶液一定为中性溶液,正确。 C.强酸、强碱的元数没有确定,所以二者以等物质的量反应得到的溶液不一定是中性溶液, 错误。 D.非电解质溶于水若发生反应产生酸或碱,则溶液可能显酸性或碱性,因此不一定得到中性 溶液,错误。 答案选 B。 2.在 25ºC 时,在 0.01mol·L-1 的盐酸溶液中,水电离出的 H+浓度是 A. 5×10-13mol·L-1 B. 0.02mol·L-1 C. 1×10-7mol·L-1 D. 1×10-12mol·L-1 【答案】D 【解析】 【 详 解 】 0.01mol·L-1 的 盐 酸 溶 液 中 , c(H+) = 0.01mol·L-1 , ,盐酸溶液中氢离子主要来自于酸电 离,氢氧根来自于水电离的,而水电离的氢离子等于水电离出的氢氧根,因此水电离出的氢 离子 ,故 D 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 D。 【点睛】酸电离出氢离子,酸中氢氧根离子是水电离出的,碱电离出氢氧离子,碱中氢离子 是水电离出的。 3.将纯水加热至较高温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的 14 1 12 1WK 1 10c(OH ) mol L 1 10 mol Lc(H ) 0.01 − − − − − + ×= = ⋅ = × ⋅ 12 1c(H ) 1 10 mol L+ − −= × ⋅水 A. 水的离子积变大、pH 变小、呈酸性 B. 水的离子积变大、pH 变小、呈中性 C. 水的离子积变小、pH 变大、呈碱性 D. 水的离了积不变、pH 变小、呈中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将纯水加热至较高温度,促进了水的电离,生成的氢离子和 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pH 减小,水的离子积增大,水的离子积只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但电 离出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相等,所以水仍是中性。综上所述,给纯水加热时水的离子积增 大、pH 减小、呈中性,故 B 正确。 故选 B。 4.下列关于水的电离平衡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c(H+)= 的溶液一定呈中性 B. 将水加热,Kw 增大,pH 增大,呈碱性 C. 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氢钠固体,溶液的 c(H+)增大,平衡逆向移动,Kw 减小 D. 向 0.1 mol·L-1 醋酸溶液中加水,溶液中水电离产生的 c(H+)将减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 Kw=c(H+)•c(OH-),c(H+)= ,说明溶液中 c(H+)=c(OH-),溶液一定呈中 性,故 A 正确; B.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促进水电离,溶液中 c(H+)增大,pH 减小,但水电离出 的 c(H+)=c(OH-),溶液显中性,故 B 错误; C.Kw 只与温度有关,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氢钠固体,溶液的 c(H+) 增大,平衡逆向移动,但 Kw 不变,故 C 错误; D.酸电离出来的氢离子能抑制水的电离,向 0.1mol•L-1 醋酸溶液中加水,酸的浓度减小,对 水的电离的抑制程度减小,则溶液中水的电离产生的 c(H+) 将增大,故 D 错误; 故选 A。 5.25 ℃,某稀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 c(H+)为 1×10-10 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溶液的 pH 不可能是 7 B. 该溶液不可能存在 C. 该溶液的 pH 一定是 10 D. 该溶液的 pH 一定是 4 【答案】A wK wK 【解析】 【详解】25℃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 c(H+)和 c(OH-)的乘积为 1×10-20 <1×10-14 ,说明该 溶液中的溶质抑制了水的电离,酸或碱能抑制水的电离,所以该溶液呈酸性或碱性,所以该溶 液的 pH 不可能是 7。A. 该溶液的 pH 不可能是 7 符合题意;故 A 正确; B. 该溶液可能存在, 故 B 错误;C. 该溶液可能为酸性也可能为碱性,pH 不一定是 10,故 C 错误; D. 该溶液可能 为酸性也可能为碱性,pH 不一定是 4,故 D 错误。答案:A。 【点睛】25℃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 c(H+)和 c(OH-)的乘积为 1×10-20 <1×10-14,说明该 溶液中的溶质抑制了水的电离,加入和水电离出相同离子的物质能抑制水的电离,据此分析解 答.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00 ℃纯水的 pH=6,所以水在 100 ℃时呈酸性 B. pH=3 的盐酸溶液,稀释至 10 倍后 pH>4 C. 0.2 mol·L-1 的醋酸,与等体积水混合后 pH=1 D. 常温时,pH=3 的盐酸与 pH=11 的氢氧化钠等体积混合后 pH=7 【答案】D 【解析】 【详解】A.纯水不管其 pH 为多少都是呈中性,A 项错误; B.盐酸是强酸,所以每稀释 10 倍 pH 增大 1,故 pH=4,B 项错误; C.将 0.2 mol·L-1 的醋酸,与等体积水混合后,溶液的浓度变为 0.1 mol·L-1,但由于醋酸 是弱酸,所以 pH 大于 1,C 项错误; D.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所以呈中性,D 项正确。 答案选 D。 7.25 ℃时,若 pH=a 的 10 体积某强酸溶液与 pH=b 的 1 体积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 则混合之前该强酸的 pH 与强碱的 pH 之间应满足的关系为 A. a+b=14 B. a+b=13 C. a+b=15 D. a+b=7 【答案】C 【解析】 【详解】常温下,pH=a 的强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 ,pH=b 的强碱溶液中氢氧根-a10 mol/L 离子浓度为 ,混合溶液呈中性,说明酸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等于碱中氢氧根离子 的物质的量,所以 , ,所以 。故选 C。 8.下列有关 pH 的计算一定正确的是 ①pH=a 的强酸溶液,加水稀释 10n 倍,则 pH=a+n ②pH=a 的弱酸溶液,加水稀释 10n 倍,则 pHb−n(b−n>7)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强酸 pH=a,加水稀释到 10n 倍,则 pH=a+n,a+n<7,,故①错误;酸越弱,稀 释相同倍数 PH 变化越小,弱酸 pH=a,加水稀释到 10n 倍,则 pH<a+n(a+n<7),故②正确; 强碱 pH=b,加水稀释到 10n 倍,则 pH=b-n,b+n>7,故③错误;碱越弱,稀释相同倍数 PH 变化越小,弱碱 pH=b,加水稀释到 10n 倍,则 pH>b-n(b-n>7),故④正确,选 D。 考点:本题考查 PH 计算。 9.pH=2 的两种一元酸 x 和 y,体积均为 100 mL,稀释过程中 pH 与溶液体积的关系如下图所 示。分别滴加 NaOH 溶液(c=0.1 mol·L-1)至 pH=7。消耗 NaOH 溶液的体积为 Vx、Vy 则(   ) A. x 为弱酸,VxVy C. y 为弱酸,VxVy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pH=2 的两种一元酸 x 和 y,均稀释 10 倍,x 的 pH 为 3,y 的 pH<3,则 x 为强酸, y 为弱酸;发生中和反应后 pH=7,为中性,x 与 NaOH 反应生成不水解的正盐,而 y 与 NaOH 反 b-1410 mol/L -a b-1410 10 1 10× = × a b 1510 10+ = a+b=15 应生成水解显碱性的正盐,且酸的物质的量越大消耗 NaOH 越多,以此来解答。 【详解】由图可知,pH=2 的两种一元酸 x 和 y,均稀释 10 倍,x 的 pH 为 3,y 的 pH<3,则 x 为强酸,y 为弱酸;pH=2 的 x,其浓度为 0.01mol/L,与 NaOH 发生中和反应后 pH=7,为中性, 则 0.01mol/L×0.1L=0.1mol/L×V 碱,解得 V 碱=0.01L,而 pH=2 的 y,其浓度大于 0.01mol/L, 若二者恰好生成正盐,水解显碱性,为保证溶液为中性,此时 y 剩余,但 y 的物质的量大于 x,y 消耗的碱溶液体积大,体积大于 0.01L,则 Vxc(A-),则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溶液的 pH<7 B. HA 的酸性很弱,A-的水解程度较大 C. c(A-)+c(HA)=0.02 mol·L-1 D. n(A-)+n(OH-)=0.01 mol+n(H+)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混合液为 HA、NaA,测的 c(Na+)>c(A-),说明 A-的水解大于 HA 的电离,溶液 显碱性,即 pH>7,故说法错误;B、c(Na+)>c(A-),说明 A-的水解大于 HA 的电离,HA 的酸 性很弱,A-的水解程度较大,故说法正确;C、根据物料守恒,c(A -)+c(HA)=(1×0.01+ 1×0.01)/1mol·L-1=0.02mol·L-1,故说法正确;D、根据溶液呈现电中性,即 c(Na+)+c(H +)=c(A-)+c(OH-),c(Na+)=0.01mol·L-1 代入,故说法正确。 考点:考查水解、电离、离子浓度大小等知识。 16.在 CH3COONa 溶液里,加入下列物质使水解平衡向左移动,并且 pH 变大的是 (  ) A. 加入适量纯 CH3COOH B. 加入少量 NaCl 固体 C. 加入少量 NaOH 固体 D. 加水稀释 【答案】C 【解析】 【分析】 CH3COO-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 CH3COO-+H2O CH3COOH+OH-。 【详解】A、加入 CH3COOH,平衡逆向移动,水解程度减小,溶液的 pH 值减小,故 A 错误; B、加入氯化钠固体,水解平衡不会移动,水解程度不变,溶液的 pH 值不变,故 B 错误; C、加入 NaOH,c(OH-)增大,醋酸根离子的水解平衡逆向移动,溶液中的 c(OH-)增大,pH 变大, 。 故 C 正确; D、加水稀释,水解程度增大,溶液的 pH 值减小,故 D 错误; 故选 C。 17.同时对农作物施用含 N、P、K 的三种化肥,给定下列化肥:①K2CO3、②KCl、③Ca(H2PO4) 2、④(NH4)2SO4、⑤NH3·H2O。其中最合理的组合方式是( )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所给物质中只有 Ca(H2PO4)2 含 P 元素,, K2CO3 由于水解呈碱性,氨水本身显碱性, 都会与 Ca(H2PO4)2 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 CaHPO4 或 Ca3(PO4)2,而不利于 P 元素被植物吸收, (NH4)2SO4 由于铵根离子水解而呈酸性,因此从中和的角度和双水解的角度看,K2CO3 和氨水不 宜与 Ca(H2PO4)2 和(NH4)2SO4 混合施用,故 B 正确; 故选 B。 18.下列溶液,在空气中受热浓缩,能够得到预想的无水盐的是 A. MgSO4 溶液→MgSO4 B. FeCl3 溶液→FeCl3 C. Mg(NO3)2 溶液→Mg(NO3)2 D. AlCl3 溶液→AlCl3 【答案】A 【解析】 【详解】A. 硫酸盐属于高沸点的酸形成的盐,受热时尽管能够水解,但硫酸不会从水中挥发, 所以加热蒸发掉水分得到的仍为 MgSO4;正确; B.盐酸盐属于挥发性的酸形成的盐,受热时该盐能够水解,氯化氢会从水中挥发,平衡右移, 在空气中受热浓缩后最终不能得到 FeCl3 溶质;错误; C. 硝酸盐属于挥发性的酸形成的盐,受热时该盐能够水解,硝酸蒸气会从水中挥发,平衡右 移,在空气中受热浓缩后最终不能得到 Mg(NO3)2 溶质;错误; D. 盐酸盐属于挥发性的酸形成的盐,受热时该盐能够水解,氯化氢会从水中挥发,平衡右移, 在空气中受热浓缩后最终不能得到 AlCl3 溶质;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选 A。 19.下列盐溶液中能发生水解的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不能发生水解的请写上“不发生水解”字 样,并说明溶液的酸碱性: K2CO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呈_______性; NH4C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呈_______性。 K2SO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呈_______性; 【答案】 (1). CO32-+H2O⇌OH-+HCO3- (2). 碱 (3). NH4++H2O⇌H++NH3·H2O (4). 酸 (5). 不发生水解 (6). 中 【解析】 【分析】 碳酸钾为强碱弱酸盐,碳酸根离子水解导致溶液呈碱性;氯化铵为强酸弱碱盐,铵根离子水 解显酸性;硫酸钾为强碱强酸盐,不水解,据此分析解答。 【 详 解 】 碳 酸 钾 为 强 碱 弱 酸 盐 , 碳 酸 根 离 子 水 解 导 致 溶 液 呈 碱 性 , 水 解 方 程 式 为 CO32-+H2O⇌OH-+HCO3-;NH4Cl 为强酸弱碱盐,铵根离子水解导致溶液显酸性,水解方程式为 NH4++H2O⇌H++NH3·H2O;硫酸钠为强碱强酸盐,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都不水解,溶液呈中性, 故答案为:CO32-+H2O⇌OH-+HCO3-;碱;NH4++H2O⇌H++NH3·H2O;酸;不发生水解;中。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碳酸钾的水解方程式的书写,要注意碳酸根离子水解分步进行,不 能一步水解生成碳酸。 20.NaClO 和 KAl(SO4)2 都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均可应用于造纸业。 (1)常温下,NaClO 溶液的 pH>7,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离子方程式 表示)。 (2)根据 NaClO 的性质推测,在纸浆中加入 NaClO 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向饱和 NaClO 溶液中加入饱和 KAl(SO4)2 溶液可产生大量的白色胶状沉淀。反应的离子方 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 答 案 】 (1). ClO-+H2O⇌HClO+OH- (2). 漂 白 纸 浆 (3). Al3++3ClO-+3H2O═3HClO+Al(OH)3↓ 【解析】 【分析】 (1)NaClO 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 (2)NaClO 具有强氧化性,具有漂白性; (3)向 NaClO 溶液中加入饱和 KAl(SO4)2 溶液,产生大量的白色胶状沉淀,Al3+与 ClO-发生双水 解反应。 为 【详解】(1)NaClO 为强碱弱酸盐,水解后溶液呈碱性,离子方程式为 ClO-+H2O⇌HClO+OH-,故 答案为:ClO-+H2O⇌HClO+OH-; (2)NaClO 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漂白纸浆,故答案为:漂白纸浆; (3)向 NaClO 溶液中加入饱和 KAl(SO4)2 溶液,产生大量的白色胶状沉淀,是因为 Al3+与 ClO- 发生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Al3++3ClO-+3H2O═3HClO+Al(OH)3↓,故答案为: Al3++3ClO-+3H2O═3HClO+Al(OH)3↓。 21.某学生用 0.200 0 mol·L-1 的标准 NaOH 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其操作如下: ①用蒸馏水洗涤碱式滴定管,并立即注入 NaOH 溶液至“0”刻度线以上; ②固定好滴定管并使滴定管尖嘴处充满液体; ③调节液面至“0”或“0”刻度线以下,并记下读数; ④移取 20.00 mL 待测液注入洁净的还存有少量蒸馏水的锥形瓶中,并加入 3 滴酚酞溶液; ⑤用标准液滴定至终点,记下滴定管液面读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步骤有错误的是______(填编号)。 (2)若测定结果偏高,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 A.配制标准溶液的固体 NaOH 中混有 KOH 杂质 B.滴定终点读数时,仰视滴定管的刻度,其他操作正确 C.盛装待测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过后又用待测液润洗 D.滴定到终点读数时,发现滴定管尖嘴处悬挂一滴溶液 (3)判断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是某次滴定时的滴定管中的液面,其读数为________mL。 (5)根据下列数据,请计算待测盐酸的浓度:________mol·L-1。 标准烧碱溶液体积(mL) 滴定次数 待测体积(mL) 滴定前读数 滴定后读数 第一次 20.00 0.40 20.40 第二次 20.00 2.00 24.10 第三次 20 00 4.00 24.00 【答案】 (1). ① (2). ABCD (3). 滴入最后一滴 NaOH 溶液时,溶液刚好由无色变 为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4). 22.60 (5). 0.200 0 或 0.2 【解析】 【分析】 (1) 碱式滴定管在装液前先用蒸馏水清洗,然后用待装液进行润洗; (2)根据 c(待测)= c(标准)×V(标准)/V(待测)分析不当操作对 V(标准)的影响,以此判断; (3)根据溶液颜色变化且半分钟内不变色,可说明达到滴定终点; (4)根据滴定管的结构与精确度为 0.01 mL 进行读数; (5)先根据数据的有效性,然后求出平均消耗 V(NaOH),接着根据 c(待测)= c(标准)×V(标 准)/V(待测)来计算。 【详解】(1)碱式滴定管在装液前应用待装液进行润洗,否则标准液的浓度偏小,①操作有误; 因此本题答案是:①。 (2)A.配制标准溶液的固体 NaOH 中混有 KOH 杂质,标准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偏小,消耗 的 V(标准)增大,根据 c(待测)= c(标准)×V(标准)/ V(待测)分析,测定结果偏高,所以 A 选 项正确; B.滴定终点读数时,仰视滴定管的刻度,消耗的 V(标准)偏大, 根据 c(待测)= c(标准)×V(标 准)/V(待测)分析,测定结果偏高,故 B 正确; C.盛装未知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过后再用未知液润洗,消耗的 V(标准)变大, 根据 c(待测)= c(标准)×V(标准)/V(待测)分析,测定结果偏大,故 C 正确; D.滴定到终点读数时,发现滴定管尖嘴处悬挂一滴溶液,消耗的 V(标准)偏大, 根据 c(待测)= c(标准)×V(标准)/V(待测)分析,测定结果偏高,故 D 正确;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 (3)当滴入最后一滴 NaOH 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即为终点;因此, 本题正确答案是: 滴入最后一滴 NaOH 溶液时,溶液刚好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变 . 色。 (4)滴定管精确度为 0.01mL,因此滴定管中的液面读数为 22.60 mL;因此,本题正确答案 是:22.60。 (5)三次滴定消耗的体积为:20.00mL,22.10 mL, 20.00mL, 22.10 mL 误差太大,不能用;因此 平均消耗 V(NaOH)=20.00mL,根据 c(待测)=c(标准)×V(标准)/V(待测) =0.2000×20.00/20.00=0.2000mol·L-1(或 0.2mol·L-1);因此本题答案是:0.2000 或 0.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