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靖远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化学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靖远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化学试题

甘肃省靖远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 化学试题 ‎1.如果你家里的食用花生油混有水份,你将采用下列何种方法分离 ( )‎ A. 过滤 B. 蒸馏 C. 分液 D. 萃取 ‎【答案】C ‎【解析】‎ ‎【详解】萃取适合于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方法,分液适用于互不相溶的液体之间的一种分离方法,蒸馏是依据混合物中个组分沸点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法,适用于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杂质,过滤适用于不溶性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分离方法。花生油不溶于水,分液即可,答案选C。‎ ‎2.下列名词中,哪个名词不属于物理量 A. 长度 B. 质量 C. 摩尔 D. 时间 ‎【答案】C ‎【解析】‎ ‎【详解】A.长度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故A不选;‎ B.质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故B不选;‎ C.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单位是摩尔,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不属于物理量,故C选;‎ D.时间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故D不选;‎ 答案选C。‎ ‎3. 在物质分类中,前者包括后者的是( )‎ A. 氧化物、化合物 B. 溶液、胶体 C. 电解质、化合物 D. 分散系、溶液 ‎【答案】D ‎【解析】‎ 略 ‎4.只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氢元素,这类化合物称氢化物。下列物质不属于氢化物的是 A. H2SO4 B. H2O C. NaH D. NH3‎ ‎【答案】A ‎【解析】‎ ‎【详解】只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氢元素,这类化合物称氢化物。A.H2SO4中除氢之外还含有两种元素,故A不属于氢化物,故答案选A。‎ ‎5. 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蒸发 C. 加热液体 D. 量取液体体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必须将装置封闭,只留有一个出气口,但该装置中长颈漏斗与外界相通,不能检查,应该用水封住长颈漏斗的下口,再用捂热的方法检验,A错误;B、蒸发皿使用时不需要垫石棉网,B错误;C、用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1/3处,盛的液体体积不超过容积的1/3,加热时先上下移动试管进行预热,再集中试管底部加热,C正确;D、100毫升的量筒最低刻度为10毫升,所以不能量取9.5毫升液体,D错误,答案选C。‎ 考点:考查化学基本实验操作 ‎6.下列实验操作均要用玻璃棒,其中玻璃棒作用相同的是( )‎ ‎①过滤 ②蒸发 ③溶解 ④向容量瓶转移液体 A. ①和② B. ①和③ C. ③和④ D. ①和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①过滤时用玻璃棒引流;②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防止局部过热;③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可加速固体的溶解;④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可用玻璃棒引流,则玻璃棒作用相同的是①和④,答案选D。‎ ‎【点睛】玻璃棒在很多操作中被用到,不同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也不相同,如引流、搅拌加速溶解、防止液体飞溅、转移固体等作用,可总结如下: 在过滤操作中的作用是引流;在蒸发操作和配制溶液中是搅拌;蒸发完毕可以用玻璃棒转移固体;玻璃棒还能起的作用是蘸取少许溶液测pH;红磷燃烧试验中引燃红磷;在溶解固体时是用玻璃棒来加速溶解,在过滤中用玻璃棒是引导液体的流向,防止外流。‎ ‎7.下列溶液中Cl-浓度最小的是 A. 1000mL 2.5mol/L NaCl溶液 B. 200mL 2mol/L MgCl2溶液 C. 300mL 5mol/L KCl溶液 D. 250mL 1mol/L AlCl3溶液 ‎【答案】A ‎【解析】‎ 根据氯化物的化学式,结合其电离方程式可知选项A~D溶液中氯离子浓度分别是(mol/L)2.5、4、5、3,答案选A。‎ ‎8.要除去KN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Ba(NO3)2杂质,得到纯净的KNO3溶液,操作正确的是 A. 加入适量的Na2CO3溶液,过滤 B. 加入足量的K2CO3溶液,过滤 C. 先加入过量的K2CO3溶液,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稀HNO3‎ D. 先加入过量的K2CO3溶液,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除去KNO3溶液中少量的Ba(NO3)2,实质就是除去钡离子,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试剂。‎ ‎【详解】A.加入适量的Na2CO3溶液,会带入钠离子,钠离子不能再沉淀出来,故A错误;  B.加入适量的K2CO3溶液,引入了杂质碳酸根离子,故B错误; C.先加入过量的K2CO3溶液,可除去钡离子,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稀HNO3‎ ‎,可除去碳酸根离子,不带入新的杂质,故C正确; D.先加入过量的K2CO3溶液,可除去钡离子,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引入了杂质氯离子,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除杂时原则上选用的除杂试剂不能与原有物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还要注意所选试剂的添加顺序,后加的试剂能把先加的试剂多余的量除掉。‎ ‎9.在标准状况下,如果‎2.8L氧气含有n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表示为 A. 4n B. C. 8n D. ‎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气体摩尔体积、微粒数目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详解】根据公式:标准状况下:n(O2)===0.125mol,一个氧气分子含有两个氧原子,故n(O)=2 n(O2)=0.25mol,n(O)==,得NA=4n,则A正确,故答案选A。‎ ‎【点睛】学会逆向思维思考,把阿伏伽德罗常数当做未知数计算,即可快速解决这类问题。‎ ‎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H2SO4的摩尔质量是98‎ B. 等质量的O2和O3中所含的氧原子数相同 C. 等质量的CO与CO2中所含碳原子数之比为1︰1‎ D. 将‎98g H2SO4溶解于500mL水中,所得溶液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 ‎【答案】B ‎【解析】‎ ‎【详解】A、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H2SO4的摩尔质量应该是‎98g/mol,A错误;‎ B、氧气和臭氧均是氧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即等质量的O2和O3中所含的氧原子数相同,B正确;‎ C、等物质的量的CO与CO2中所含碳原子数之比为1:1,而等质量的CO与CO2的物质的量不相等,所含碳原子数之比不等于1:1,C错误;‎ D、将98gH2SO4溶解于水中配制成500mL溶液,所得溶液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将‎98g H2SO4溶解于500mL水中,溶液体积不是500mL,其浓度不是2mol/L,D错误;‎ 答案选B。‎ ‎11.在盛有碘水的试管中,加入少量CCl4后振荡,静置片刻后 A. 整个溶液变紫色 B. 上层为无色,下层为紫红色 C. 整个溶液变为棕黄色 D. 下层无色,上层紫红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萃取分离实验操作分析。‎ ‎【详解】碘水中加入CCl4发生萃取,碘单质从水中转移到CCl4中,由于CCl4密度大于水,则试管中出现分层,且CCl4在下层,为紫红色,上层为无色,故B正确。‎ ‎【点睛】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使溶质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的方法,常用萃取剂有CCl4和苯,其中CCl4的密度比水大,苯的密度比水小。‎ ‎12.用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下列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灯泡最亮的是 A. 5%蔗糖溶液 B. 75%乙醇溶液 C. 20%葡萄糖溶液 D. 1mol mol•L—1NaCl溶液 ‎【答案】D ‎【解析】‎ 蔗糖、乙醇、葡萄糖均是非电解质,氯化钠是强电解质,则导电性最强即灯泡最亮的是1mol mol•L-1NaCl溶液,答案选D。‎ 点睛:注意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取决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和离子所带电荷的多少,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的电荷越多,溶液的导电性越强。若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很小,而弱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则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因此电解质的强弱与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并无必然联系。‎ ‎13.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 澄清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 Ca(OH)2+2H+===Ca2++2H2O B. 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 OH-+H+===H2O C. 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Cu+Ag+===Cu2++Ag D. 氯化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Mg2++2OH-===Mg(OH) 2 ↓‎ ‎【答案】D ‎【解析】‎ ‎【详解】A.澄清石灰水中的Ca(OH)2,在离子方程式中应该拆成离子形成,离子方程式为OH-+H+=H2O,A项错误;‎ B.遗漏了Ba2+和SO42-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Ba2++2OH-+SO42-+2OH-=BaSO4↓+2H2O,B项错误;‎ 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铜会置换出银,选项中电荷不守恒,离子方程式为Cu+2Ag+=Cu2++2Ag,C项错误; ‎ D.氯化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D项中化学方程式正确,D项正确;‎ 本题答案选D。‎ ‎14.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常温常压下,‎11.2 L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B. 常温常压下,‎1.06 g Na2CO3含有的Na+离子数为0.02 NA C. 常温常压下,‎48 g O3含有的氧原子数为NA D. ‎18克水所含电子数为NA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L/mol,则‎11.2 L氧气的物质的量小于 ‎0.5mol,所含的原子数小于NA,A错误;‎ B. 常温常压下,Na2CO3的摩尔质量为‎106g/mol,‎1.06 g Na2CO3的物质的量为0.01mol,含有的Na+离子数为0.02 NA,B正确;‎ C. 常温常压下,O3的摩尔质量为‎48g/mol,‎48 g O3的物质的量为1mol,含有的氧原子数为分子数的3倍,为3NA,C错误;‎ D.一个水分子中含有10个电子,电子数目为水分子数目的10倍,则‎18克水所含电子数为10NA,D错误;‎ 答案为B。‎ ‎【点睛】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常温常压下的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L/mol。‎ ‎15.在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NH4+ NO3- Al3+ Cl—- B. K+ SO42- HCO3- Na+‎ C. Ca2+ NO3- CO32- Na+ D. Cu2+ K+ SO42- Na+‎ ‎【答案】A ‎【解析】‎ ‎【详解】A.该组离子之间在酸性溶液中不反应,能大量共存,故A正确; B.因H+与HCO3-能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则不能共存,故B错误; C.酸性溶液中H+与CO32-能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Ca2+与CO32-能结合生成碳酸钙沉淀,则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该组离子之间在酸性溶液中不反应,能共存,但Cu2+为蓝色,与无色溶液不符,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判断离子共存,: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①有气体产生:如CO32-、S2-、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②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③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不能与OH-大量共存。‎ ‎16.“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l~100 nm(纳米)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 ‎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 ②③④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④⑥‎ ‎【答案】A ‎【解析】‎ ‎“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属于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分散系是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能透过滤纸,具有介稳性,不生成沉淀,故②③④正确;答案选A。‎ ‎17.下列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是(  )‎ A. 氢气还原氧化铜 B. 胆矾失去结晶水 C. 酸碱中和反应 D. 二氧化硫与氧化钙的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离子反应是有离子参加或有离子生成的反应,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离子反应。A、B、D为固体之间或气体与固体之间的反应,不是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故三者均不属于离子反应,C为水溶液中的反应,故C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应选C。‎ ‎18.下列反应中,可以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 氨水和稀盐酸反应 B. 硝酸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 C. 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溶液反应 D. 碳酸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离子方程式为NH3·H2O+H+=NH4++H2O,故A错误;‎ B.离子方程式为H++OH-=H2O,故B正确;‎ C.离子方程式为SO42-+2H++Ba2++2OH-=2H2O+BaSO4↓,故C错误;‎ D.离子方程式H2CO3+Ca2++2OH-=CaCO3↓+2H2O,故D错误;‎ 答案:B ‎19.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把CaO放入水中:CaO===Ca2++O2-‎ B. 加热NaHSO4至熔化:NaHSO4===Na++H++SO42-‎ C. 把Al2(SO4)3放入水中:Al2(SO4)3===Al3++SO42-‎ D. 把NaCl放入水中:NaCl===Na++Cl-‎ ‎【答案】D ‎【解析】‎ ‎【详解】A、CaO放入水中,与水发生反应:CaO+H2O===Ca(OH)2,A错误;‎ B、NaHSO4加热至熔化时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SO4-,B错误;‎ C、Al2(SO4)3溶于水电离的方程式为Al2(SO4)3===2Al3++3SO42-,故C错误;‎ D、NaCl属于电解质,放入水中,电离方程式为NaCl=Na++Cl-,故D正确。故选D。‎ ‎20.进入秋冬季节后,雾霾这种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从物质分类来看雾霾属于胶体,它区别于溶液等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 A. 丁达尔效应 B. 胶体是混合物 C. 胶体粒子大小在1~100nm之间 D. 胶体的分散剂为气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不同。‎ ‎【详解】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不同,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之间。‎ 故选C。‎ ‎21.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1)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其计算近似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mol Cl2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氯分子,__________个氯原子___________个电子。‎ ‎(3)3 mol NO和_______mol NO2所含有的原子数相等。‎ ‎(4)6mol H2O与_______L (标准状况)NH3所含氢原子数相等。‎ ‎【答案】 (1). 6.02×1023 (2). NA (3). 2NA (4). 34NA (5). 2 (6). 89.6‎ ‎【解析】‎ ‎【分析】‎ 根据n===进行计算。‎ ‎【详解】(1)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近似值为6.02×1023;‎ ‎(2)1 molCl2中分子个数=n×NA= NA个;一个分子中含有2个原子,则原子个数是分子个数的2倍,原子个数为2NA;一个氯原子有17个电子,则电子个数是原子个数的17倍,电子个数为34NA;‎ ‎(3)NO为双原子分子,原子个数是分子个数的2倍,NO2为3原子分子,原子个数是分子个数的3倍,则3 mol NO含有6mol原子,与2mol NO2所含有的原子数相等;‎ ‎(4)一个H2O中含有2个氢原子,则氢原子是水的2倍,6mol H2O含有12mol氢原子,一个NH3中含有3个氢原子,则氢原子是氨气的3倍,12mol氢原子时,氨气的物质的量为4mol,则标况下的体积为4mol×‎22.4L/mol=‎89.6L。‎ ‎22.青蒿素是最好的抵抗疟疾的药物,可从黄花蒿茎叶中提取,它是无色针状晶体,可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难溶于水。常见的提取方法如下 ‎(1)操作I、II中,不会用到的装置是________(填序号)。‎ ‎(2)向干燥、破碎后的黄花蒿中加入乙醚的作用是________。‎ ‎(3)操作III的目的是_________。‎ ‎(4)如图是几种实验中常用的仪器:‎ 写出序号所代表的仪器的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__‎ ‎【答案】 (1). C (2). 浸取青蒿素 (3). 提纯青蒿素 (4). 普通漏斗 (5). 蒸馏烧瓶 (6). (直形)冷凝管 (7). 分液漏斗 (8). 坩埚 ‎【解析】‎ ‎【详解】(1)操作Ⅰ后得到浸出液和残渣,实现固液分离,操作为过滤,操作Ⅱ后得到乙醚和青蒿素粗品,是利用两者的沸点不同将互溶物分离,操作为蒸馏,因此不会用到装置C;(2)) 青蒿素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所以向干燥、破碎后的黄花蒿中加入乙醚的作用是浸取青蒿素;(3)操作Ⅲ中粗品变为精品,故其目的是提纯青蒿素;(4)根据仪器的结构分析,A为普通漏斗、B为蒸馏烧瓶、C为直形冷凝管、D为分液漏斗、E为坩埚。‎ ‎【点睛】装置A的作用是利用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来分离混合物;装置B用于难溶固体和液体的分离;装置C的作用为加热固体物质。‎ ‎23.实验室用密度为‎1.25g/mL,质量分数为36.5%浓盐酸配制250mL 0.5mol/L的稀盐酸,请填空并回答下列问题: (1)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列出算式)‎ ‎(2)配制250mL 0.5mol/L的稀盐酸用量筒量取浓盐酸的体积____________mL,应选用容量瓶的规格_________mL ‎(3)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用下列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 A.用30mL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用量筒准确量取所需的浓盐酸的体积,沿玻璃棒倒入烧杯中,再加入少量水(约30mL),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混合均匀。‎ C.将已冷却的盐酸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振荡,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线1—‎2cm处。‎ ‎(4)操作A中,将洗涤液都移入容量瓶,其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实验过程E中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该如何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不慎有液滴掉在容量瓶外面,则浓度_______(偏大、偏小、不影响)。‎ ‎【答案】 (1). 12.5mol/L (2). 10.0 (3). 250 (4). B、C、A、F、E、D (5). 保证溶质全部转入容量瓶,减小误差 (6). 重新配制 (7). 偏小 ‎【解析】‎ 分析】‎ ‎(1)依据C=1000ρω/M计算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2)依据C浓V浓=C稀V稀计算所需浓盐酸的体积;‎ ‎(3)依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一般操作步骤解答;‎ ‎(4)(5)分析操作对溶质的物质的量或对溶液的体积的影响,根据c=n/V分析判断。‎ ‎【详解】(1)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1000ρω/M=1000×‎1.25g/mL×36.5%/‎36.5g/mol=12.5mol/L,故答案为:12.5mol/L。‎ ‎(2)设所需浓盐酸的体积为V浓,依据C浓V浓=C稀V稀可知,250mL×0.5mol/L=12.5mol/L×V浓,V浓=10.0mL,所配制的溶液的体积为250mL,故所需的容量瓶的容积为250mL,故答案为:10.0, 250。 (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C、A、F、E、D,故答案为:B、C、A、F、E、D。(4)操作A中,将洗涤液都移入容量瓶,因为烧杯壁上沾有溶质,为防止引起误差,必须洗涤烧杯内壁2-3次,若实验过程E中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实验失败,无法挽回,必须重新配制,故答案为:保证溶质全部转入容量瓶,减小误差;重新配制。‎ ‎(5)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不慎有液滴落在容量瓶外面,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小,故答案为:偏小。‎ ‎【点睛】配制过程中误差分析: ①称好后的药品放入烧杯时,有少量洒在烧杯外;(mB偏小,cB偏低) ②溶解搅拌时有部分液体溅出;(mB偏小,cB偏低) ③转移时有部分液体溅出;(mB偏小,cB偏低) ④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次~3次;(mB偏小,cB偏低) ‎ ‎⑤溶解时放热,且未冷却至室温(‎20℃‎)(V偏小,cB偏高)‎ ‎⑥在定容时,仰视读数(V偏大,cB偏低),俯视读数(V偏小,cB偏高) ⑦在定容时加水超过刻度线,再用胶头滴管吸出多余部分;(V偏大,cB偏低) ⑧加水至刻度线后,摇匀过程中,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无影响) ⑨洗涤容量瓶后,未干燥,瓶中有少量蒸馏水。(无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