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教学统一检测化学试题
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教学统一检测化学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Li-7 C-12 N-14 O-16 第一部分(共54分) 本部分共22小题,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建国70周年阅兵式上,飞机拉烟原理是吊舱中的彩烟剂被加压N2吹出,送入高温尾气中,尾气中的蒸汽遇冷凝结成雾,形成“彩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彩烟是一种纯净物 B. 蒸汽凝结为雾发生了化学变化 C. 蒸汽遇冷形成的雾是一种分散系 D. 拉烟原理与焰色试验的原理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彩烟是混合物,A错误; B. 蒸汽遇冷凝结成雾,是气态变为液态的液化过程,是物理变化,B错误; C. 雾分散在空气中,形成分散体系,C正确; D. 焰色反应是某些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无色火焰中灼烧时使火焰呈现特征的颜色的反应,与拉烟原理不相同,D错误。 答案为:C。 2.下列元素属于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是( ) A. 碘 B. 铁 C. P D. K 【答案】C 【解析】 【详解】短周期元素是前三周期元素,碘是第五周期元素,钾、铁是第四周期元素,P是第三周期元素,所以选C,故答案为:C。 3.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 A. 蔗糖溶液 B. 硫酸铜溶液 C. 氢氧化铁胶体 D. 饱和食盐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该分散系为胶条,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睛】分散体系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为溶液(小于1nm)、胶体(介于1nm与100nm之间)、浊液(大于100nm)。 4.下列各项是关于玻璃棒在若干实验中的用途及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溶解物质时搅拌 B. 蘸取少量溶液做焰色试验 C. 过滤时向漏斗中转移液体 D.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引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A. 溶解物质时,利用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速率,正确,A不符合题意; B. 用铂丝蘸取少量溶液做焰色反应实验,而不是用玻璃棒,错误,B符合题意; C. 过滤时,用玻璃棒引流,正确,C不符合题意; D.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用玻璃棒引流,正确,D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B。 5.用NaOH固体配制250mL1.00mol/LNaOH溶液时,不必用到仪器是( ) A. 试管 B. 烧杯 C. 胶头滴管 D. 容量瓶 【答案】A 【解析】 【详解】用NaOH固体配制250mL1.00mol/LNaOH溶液时,先用天平称量,再在烧杯中溶解,冷却后,转移到250mL容量瓶中,洗涤玻璃棒和烧杯,将洗涤液转移至容量瓶中,振荡,加蒸馏水离刻度线1-2cm,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到刻度线,上下颠倒摇匀,故实验过程中使用不到试管,A符合题意。 答案为:A。 6.已知CCl4为非电解质,HCl为电解质,则下列物质中一定含有Cl-的是( ) A. HCl气体 B. 液态CCl4 C. KClO3溶液 D. KCl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共价化合物需要在水的作用下,才能电离出相应的离子;而离子化合物在水的作用下,或者熔融状态下,均能电离出相应的离子。 【详解】A.HCl为共价分子,在没有水分子的作用下,不能电离出Cl-,A不符合题意; B.CCl4为共价分子,没有水分子的作用下,不能电离出Cl-,B不符合题意; C.KClO3是离子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电离出K+和ClO3-,不含有Cl-,C不符合题意; D.KCl是离子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Cl-,则KCl溶液中含有Cl-,D符合题意。 答案为:D。 7.图表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信息。下面是某学生对图表资料的使用,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根据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直接判断该原子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 B.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以判断溶液中的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 C. 根据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可以判断某些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 D. 根据元素周期表,可以寻找某些半导体材料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能直接判断该原子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而不是中子数,错误,A符合题意; B.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所以可以判断溶液中的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正确,B不符合题意; C.复分解反应是两种盐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盐。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沉淀、弱电解质、气体,所以反应生成根据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可以判断某些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在金属与非金属性交界处的元素既具有一定的金属性又具有一定的非金属性,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可以寻找合适的半导体材料,正确,D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A。 8.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过程包含反应物中化学键断裂和生成物中化学键形成 B. 氯化钠固体溶解于水的过程中有离子键被破坏 C. 是相邻原子或离子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D. 非极性键不属于化学键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所以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会有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断裂和生成物中化学键形成,正确,A不符合题意; B. 氯化钠溶于水发生电离,离子键被破坏,正确,B不符合题意; C. 化学键是相邻原子或相邻离子之间的一种强烈的作用力,正确,C不符合题意; D. 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共价键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所以非极性键属于化学键,错误,D符合题意。 答案为:D。 【点睛】相同的非金属原子之间能形成非极性键,比如H2、O2、Cl2等;不相同非金属原子之间能形成极性键,比如HCl、CH4、NH3等。 9.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是( ) A. 中子数逐渐增多 B. 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 C. 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D. 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元素性质(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化合价和原子半径大小等)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因此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本质是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C符合题意。 答案为:C。 10.某些建筑材料中含有放射性元素Rn(氡),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危害。该原子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是( ) A. 50 B. 86 C. 136 D. 222 【答案】D 【解析】 【详解】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Rn(氡)质量数为:222,另外质子数为:86, 中子数= 222-86=136,D符合题意。 答案为:D。 11.科学家制得一种新型分子O4。关于O4和O2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互为同素异形体 B. 等质量的O4和O2所含原子数相同 C. 都含有共价键 D. 它们的摩尔质量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同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O4和O2均为氧元素构成的单质,为同素异形体,正确,A不符合题意; B. 设质量为1g,O4的物质的量为:,含有的原子数为:;O2的物质的量为:,含有的原子数为:,则所含原子数相同,正确,B不符合题意; C. O4和O2中O原子和O原子之间,均以共价键相连,因此均含有共价键,正确,C不符合题意; D. O4的摩尔质量为64g/mol,O2的摩尔质量为32g/mol,摩尔质量不相同,错误,D符合题意。 答案为:D。 12.如图展示了近代化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里程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661年波义耳提出了元素的概念并发现了同位素 B. 1774年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并揭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C. 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并揭示了原子构成的奥秘 D.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制成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答案】D 【解析】 【详解】A. 1661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并没有发现同位素,A错误; B. 1774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建立燃烧的氧化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并没有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B错误; C.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有揭示原子构成的奥秘,C错误; D. 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并制成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D正确。 答案为:D。 13.下列物质的保存方法,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 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B. 浓盐酸需密闭保存 C. 新制氯水密闭存放于棕色瓶中 D. 过氧化钠需保持干燥密闭保存 【答案】B 【解析】 【详解】A.金属钠能与水、氧气反应,应该隔绝空气密封保存,因此钠保存在煤油中,隔绝空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A不符合题意;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需密闭保存,与其物理性质有关,与化学性质无关,B符合题意; C.新制氯水中含有次氯酸,次氯酸见光易分解,应密闭存放于棕色瓶中,与其化学性质有关,C不符合题意; D.过氧化钠与水反应,需保持干燥密闭保存,与其化学性质有关,D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B。 14.下列各项表达正确的是( ) A. 用电子式表示CaCl2的形成过程: B. 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 C. 金属钠在空气中受热燃烧:4Na+O2=2Na2O D. 铁丝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Fe+6H+=2Fe3++3H2↑ 【答案】A 【解析】 【详解】A.Ca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易失去2个电子,Cl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易得到1个电子,CaCl2的形成过程:,A正确; B.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的沉淀和水,其离子方程式:Ba2++2H++2OH-+SO42-=BaSO4↓+H2O,B错误; C.金属钠在空气中受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O2Na2O2,C错误; D.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其离子方程式:Fe+2H+=Fe2++H2↑,D错误。 答案为:A。 15.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比较,可以用元素周期律加以解释的是( ) A. 酸性:H2SO4>H3PO4 B. 溶解度(25℃):BaCl2>BaSO4 C. 沸点:H2O>NH3 D. 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答案】A 【解析】 【详解】A.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所以酸性:H2SO4>H3PO4,可以用元素周期律加以解释,A符合题意; B.BaCl2是可溶性盐,BaSO4是难溶性盐,其溶解度不可以用元素周期律加以解释,B不符合题意; C.常温下水为液态,氨气为气态,其沸点不可以用元素周期律加以解释,C不符合题意; D.Na2CO3的稳定性强于NaHCO3,其稳定性不可以用元素周期律加以解释,D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A。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molCl2含有的分子数为6.02×1023 B. 标准状况下,22.4LH2的质量是1g C. 1molN2分子的质量是g D. 完全中和100mL0.1mol/L的盐酸,至少需要0.2mol/L的NaOH溶液200mL 【答案】A 【解析】 【详解】A.1molCl2含有的分子数为:N=nNA=1mol×6.02×1023 mol-1=6.02×1023,A正确; B.标准状况下,22.4LH2的物质的量为1mol,其质量是2g,B错误; C.1molN2分子的质量为:m=nM=1mol×28g/mol=28g,C错误; D.100mL0.1mol/L盐酸的物质的量为0.01mol,完全中和盐酸至少需要0.2mol/L的NaOH溶液50mL,D错误。 答案为:A。 17.下列关于100mL0.1mol/LNa2SO4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nm B. 所含硫酸钠的物质的量是0.1mol C. 与50mL0.2mol/LNaCl溶液中所含c(Na+)相同 D. 取出50mL溶液后,剩余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5mol/L 【答案】C 【解析】 【详解】A.Na2SO4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A错误; B.溶液所含Na2SO4的物质的量是0.1L×0.1mol/L=0.01mol,B错误; C.100mL0.1mol/LNa2SO4溶液中所含c(Na+)=0.2mol/L,50mL0.2mol/LNaCl溶液中所含c(Na+)=0.2mol/L,二者相同,C正确; D.取出50mL溶液后,剩余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仍为0.1mol/L,D错误。 答案为:C。 18.利用下列物质间的反应,能够说明“反应条件(如温度、浓度、用量等)不同得到产物不同”的观点的是( ) A. 金属钠与水 B. 铁粉与盐酸 C. 氢气与氯气 D. 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A.金属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不选A; B.不管盐酸的浓度多大,铁粉与盐酸反应均为Fe+2HCl=FeCl2+H2↑,不选B; C.氢气与氯气反应:H2+Cl2=2HCl,不选C; D.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CO2(少量)+Ca(OH)2=CaCO3↓+H2O,2CO2(过量)+Ca(OH)2=Ca(HCO3)2,用量不同,产物不同,选D。 答案为:D。 19.下列物质或离子检验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某物质的焰色呈黄色,则该物质中一定不含有钾元素 B. 某气体可使湿润的淀粉KI溶液变蓝,则该气体一定是Cl2 C. 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一定存在Cl- D. 某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不变红,再滴入氯水后溶液变红,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答案】D 【解析】 【详解】A.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若物质焰色反应呈黄色,说明该物质为Na或钠的氧化物、NaOH或盐等,一定含钠元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钾元素;若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呈紫色,说明一定含有钾元素,A错误; B.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可氧化碘离子生成碘单质,不一定为氯气,可能为O3等,B错误; C.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一定存在Cl-,若不加稀硝酸酸化,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则可能是Ag2CO3等,C错误; D.某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不变红,说明溶液中无Fe3+,再滴入氯水后溶液变红,说明溶液中的Fe2+被氯水氧化生成Fe3+,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D正确。 答案为:D。 【点睛】常见的焰色反应:含钠元素为黄、含锂元素为紫红、含钾元素为浅紫、含钙元素为砖红色、含铜元素为绿、含钡元素为黄绿等。 20.下列除杂试剂的选择或除杂操作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或物质 除杂操作 A Fe(Cu)固体 磁铁 吸引后弃去剩余固体 B Na2CO3(NaHCO3)溶液 CO2 通入过量CO2 C FeCl2(FeCl3)溶液 Fe 加入过量Fe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D CO2(HCl)气体 饱和NaHCO3溶液、浓H2SO4 依次充分洗气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用磁铁可以吸出Fe,剩余的固体为Cu,可以除去杂质Cu,正确,A不符合题意; B.Na2CO3会与CO2反应生成NaHCO3,不能除去NaHCO3,可加入适量的NaOH,错误,B符合题意; C.Fe能与FeCl3反应生成FeCl2,过量的铁粉可以过滤除去,所以氯化亚铁中的氯化铁能用铁粉除去,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碳酸氢钠能与HCl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再用浓硫酸干燥,即可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氯化氢气体,正确,D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B。 【点睛】除杂原则:不引入新的杂质(包括水蒸气等),不能将原有的物质反应掉,除杂选择试剂的原则是:不增、不减、不繁。 21.在短周期主族元素X、Y、Z中,X与Y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相同,X的原子半径大于Y的原子半径,X的阳离子与Z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Z的简单离子半径大于X的简单离子半径。则关于X、Y、Z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最大的是Z B. Z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C. 三种元素不一定是同周期元素 D. 三种元素可能都是金属元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X与Y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说明X与Y位于相同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所以X位于Y的前面;X与Z两原子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结构,说明X与Z位于相同周期,Z的离子半径大于X的离子半径,所以Z位于X的前面。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大小为:Y>X>Z,最大的是Y,A错误; B.Z能够形成阳离子,一定是金属元素,B错误; C.三种元素是同周期元素,C错误; D.X与Z是金属元素,Y可能是金属元素,也可能是非金属元素,所以三种元素可能都是金属元素,D正确。 答案为:D。 22.下图是实验室制备K2FeO4的实验装置图,其中甲为制氯气的装置。(资料:K2FeO4为紫色固体,微溶于KOH,具有强氧化性)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乙中所用试剂为饱和食盐水 B. 丙和丁中均会发生反应:Cl2+2OH-=Cl-+ClO-+H2O C. 丙中产生紫色固体,说明碱性条件下,Cl2氧化性强于K2FeO4 D. 若取反应后丙中紫色溶液,加入稀硫酸产生Cl2,则证明了K2FeO4具有氧化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中发生反应为: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乙中装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HCl气体,丙中制备K2FeO4,丁为尾气处理。 【详解】A.甲中生成的氯气中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乙中装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HCl气体,正确,A不符合题意; B.丙中有KOH,丁中有NaOH,均与氯气发生反应,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正确,B不符合题意; C.丙中发生反应为:2Fe(OH)3+10KOH+3Cl2=2K2FeO4+6KCl+8H2O,Cl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氯气作氧化剂,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所以氧化性:Cl2>K2FeO4,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反应后丙中紫色溶液中含有:K2FeO4、KCl、KClO,加入稀硫酸产生Cl2,有可能发生反应为:ClO-+Cl-+2H+=Cl2↑+H2O,不能证明K2FeO4具有氧化性,错误,D符合题意。 答案为:D。 第二部分(共46分) 本部分共5题,共46分。 23.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⑥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①的一种核素中,含有1个质子和1个中子,表示该核素组成的符号是__。 (2)⑤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_。 (3)上述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__(写元素符号)。 (4)仅由①、⑥组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该化合物的分子中含有__(填“极性”或“非极性”)共价键。 (5)金属性:③__④(填“>”或“<”),列举一条能证明该结论的实验事实:__。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填序号)。 a.②、③组成的化合物只有一种 b.②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高于⑤ c.⑥在化合物中呈现最高化合价为+7价 【答案】 (1). H (2). (3). Na (4). (5). 极性 (6). > (7). 同条件下与同浓度盐酸反应Na比Al更容易 (8). bc 【解析】 【分析】 由表可知,①为H、②为O、③为Na、④为Al、⑤为S、⑥为Cl。 【详解】(1)元素①为H,H的一种核素中,含有1个质子和1个中子,其质量数为2,表示该核素组成的符号是为:; (2)⑤为S,S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6,核外三个电子层,其结构示意图是:; (3)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所以原子半径最大的是:Na; (4)①为H、⑥为Cl,组成的化合物是HCl,其电子式为,该化合物的分子中含有H-Cl之间的极性共价键; (5)③为Na、④为Al,属于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其金属性:Na>Al,能证明该结论的实验事实是同等条件下与同浓度盐酸反应Na比Al更剧烈,故答案为:同条件下与同浓度盐酸反应Na比Al更剧烈; (6)a. ②为O、③为Na,组成的化合物Na2O、Na2O2,a错误; b. ②为O,⑤为S,属于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减弱,所以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H2S,b正确; c. ⑥为Cl,最外层上的电子数是7,在化合物中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为+7价,c正确; 答案为:bc。 24.有如下反应: ①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②H++OH-=H2O ③2Fe+3Cl22FeCl3 ④NaHCO3+NaOH=Na2CO3+H2O ⑤CuSO4+2NaOH=Cu(OH)2↓+Na2SO4 ⑥NaClO+CO2+H2O=HClO+NaHCO3 ⑦2Al+2NaOH+2H2O=2NaAlO2+3H2↑ ⑧CO2+H2O=H2CO3 请回答: (1)上述反应中有电子转移的是___(填序号),因此该类反应属于__反应。 (2)反应⑤的离子方程式是__。 (3)上述反应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__(填序号)。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i.生成沉淀,ii.放出气体,iii.生成水等难电离物质,若要由反应印证i、ii、iii,则除了这几个反应外,请补充反应:_(写一个符合条件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4)由反应①及所学知识判断:在该反应发生的条件下,NO3-、H+、Cu2+的氧化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 【答案】 (1). ①③⑦ (2). 氧化还原 (3). Cu2++2OH-=Cu(OH)2↓ (4). ②④⑤⑥ (5). 2H++CO32-=CO2↑+H2O (6). NO3->Cu2+>H+ 【解析】 【详解】(1)化学反应中有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其实质为存在电子的转移。反应①③⑦是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②④⑤⑥⑧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所以上述反应中有电子转移的是①③⑦,故答案为:①③⑦;氧化还原。 (2)反应⑤是CuSO4+2NaOH=Cu(OH)2↓+Na2SO4,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u2++2OH-=Cu(OH)2↓; (3)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盐溶液反应生成另外两种盐溶液的反应,上述反应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②④⑤⑥,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i.生成沉淀,ii.放出气体,iii.生成水等难电离物质,若要由反应印证i、ii、iii,则除了这几个反应外,补充生成气体的复分解反应,其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2H++CO32-=CO2↑+H2O,故答案为:②④⑤⑥;2H++CO32-=CO2↑+H2O; (4)反应①为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中,Cu的化合价由0价升高为+2价,发生氧化反应,Cu(NO3)2为氧化产物,Cu作还原剂,具有还原性,N元素化合价由+5价降低为+2价,发生还原反应,NO 为还原产物,HNO3作氧化剂,具有氧化性,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所以NO3-、H+、Cu2+的氧化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NO3->Cu2+>H+,故答案为:NO3->Cu2+>H+。 25.印刷电路板(PCB)是用腐蚀液(FeCl3溶液)将覆铜板上的部分铜腐蚀掉而制得。一种制作PCB并将腐蚀后废液(其中金属阳离子主要含Fe3+、Cu2+、Fe2+)回收再生的流程如图。 请回答: (1)腐蚀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 (2)上述各池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__池。 (3)由置换池中得到固体的操作名称是__。 (4)置换池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__。 (5)请提出利用酸从固体中回收Cu并将滤液回收利用的合理方案:__。 (6)向再生池中通入Cl2也可以使废液再生,相比Cl2,用双氧水的优点是__。 【答案】 (1). Cu+2FeCl3=CuCl2+2FeCl2 (2). 沉降 (3). 过滤 (4). Fe+2Fe3+=3Fe2+、Fe+Cu2+=Fe2++Cu (5). 用盐酸溶解固体中的Fe,过滤后得到Cu,并将滤液加入再生池 (6). 避免有毒气体污染环境 【解析】 【分析】 腐蚀液(FeCl3溶液)将覆铜板上,发生反应为:Cu+2FeCl3=CuCl2+2FeCl2,再在沉降池中沉降后加入铁粉置换出铜单质、以及铁与铁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再生池中主要指FeCl2,通入过氧化氢氧化生成FeCl3,循环利用。 【详解】(1)腐蚀液(FeCl3溶液)将覆铜板上腐蚀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FeCl3=CuCl2+2FeCl2; (2)腐蚀池中发生:Cu+2FeCl3=CuCl2+2FeCl2;置换池中铁粉置换出铜、以及铁与铁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再生池中过氧化氢氧化FeCl2,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沉降池; (3)置换池中铁粉置换出铜,固液分离的操作为过滤; (4)置换池中铁粉置换出铜、以及铁与铁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其离子反应方程式:Fe+2Fe3+=3Fe2+、Fe+Cu2+=Fe2++Cu; (5)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铁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而铜不与稀盐酸反应,所以用盐酸溶解固体中的Fe,过滤后得到Cu,并将滤液加入再生池; (6)Cl2有毒,污染环境,需要尾气处理,加双氧水氧化后生成水,避免有毒气体污染环境,故答案为:避免有毒气体污染环境。 26.用脱脂棉包住约0.2gNa2O2粉末,置于石棉网上,往脱脂棉上滴水(如图1),可观察到脱脂棉剧烈燃烧起来。 (1)由实验现象所得出的有关Na2O2和H2O反应的结论如下,请补充完整: a.有___生成;b.反应放热; Na2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以证明上述结论。 ①用以验证结论a的实验方法:打开分液漏斗活塞,__。 ②用以验证结论b的实验方法:反应前将q导管口连接一橡胶管浸入盛有水的水槽中,滴入水后,观察到___,证明反应是放热的。 (3)实验(2)往试管中加水至固体完全溶解且不再有气泡生成后,取出试管,向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变红,振荡后,红色褪去。针对褪色现象,查阅资料发现原因之一是反应后溶液中有H2O2,使酚酞氧化漂白。同学们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FeSO4溶液,可观察到__色沉淀生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 【答案】 (1). O2 (2). 2Na2O2+2H2O=4NaOH+O2↑ (3). 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导管口,若观察到木条复燃,证明有O2生成 (4). 有气泡冒出 (5). 红褐 (6). 2Fe2++H2O2+4OH-=2Fe(OH)3↓ 【解析】 【详解】(1)脱脂棉剧烈燃烧,说明具备燃烧条件,根据燃烧的条件,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且有氧气生成,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故答案为:O2;2Na2O2+2H2O=4NaOH+O2↑; (2)①氧气具有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性质,所以可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处,如果木条复燃,则有氧气生成,反之无氧气生成,故答案为: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导管口,若观察到木条复燃,证明有O2生成; ②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如果该反应放热,放出的热量能使集气瓶内空气的压强增大;如果q导管插入盛水的小烧杯中,有气泡冒出,证明此反应放热,故答案为:有气泡冒出; (3)反应后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变红,说明溶液显碱性;振荡后,红色褪去,有H2O2。H2O2具有强氧化性,在碱性条件下,FeSO4被H2O2氧化生成氢氧化铁的红褐色沉淀,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2Fe2++H2O2+4OH-=2Fe(OH)3↓,故答案为:红褐; 2Fe2++H2O2+4OH-=2Fe(OH)3↓。 【点睛】燃烧的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7.化学小组同学为探究氯水的成分及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实验⑤ 实验操作(氯水均为新制) 实验现象 蒸馏水由无色逐渐变为浅黄绿色 溶液变蓝 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大量无色气泡 (试管中溶液均为1mL,均滴入氯水5滴) (1)证明氯水中含有Cl-的是实验__(填序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该实验中涉及的反应__。 (2)由实验②的现象可推断非金属性:Cl__I(填“>”或“<”),由原子结构解释其原因:Cl和I同主族,__,得电子能力:Cl>I(请补充完整)。 (3)实验③中溶液变红是由于溶液中含有__(填微粒符号,下同);使溶液褪色的微粒是__。 (4)同学们根据“H2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可发生分解”的性质,认为实验⑤中现象不一定说明氧化性Cl2>H2O2。为证实Cl2将H2O2氧化,可继续补充实验:__(填操作、现象)。 (5)同学们发现久置的氯水会失去漂白性,溶液由黄绿色变为无色。为探究氯水失效的原因,进行实验:用强光照射盛有氯水的密闭广口瓶,并用传感器测定广口瓶中数据,得到如图曲线。 解释上两图中曲线变化的原因__。若在上述整个实验过程中测定溶液的pH,pH的变化是__。 【答案】 (1). ④ (2). Cl2+H2O=H++Cl-+HClO、Cl-+Ag+=AgCl↓ (3). > (4). 核外电子层数:Cl<I,原子半径:Cl<I (5). H+(或HCl) (6). HClO (7). 反应后向溶液中加入1mL2%AgNO3溶液,产生的沉淀量明显大于实验④ (8). 由于2HClO2HCl+O2↑,使O2体积分数增加;Cl2与水不断反应和HClO分解生成的HCl使溶液中c(Cl-)增大 (9). 溶液的pH随时间增长逐渐减小(最终不变) 【解析】 【分析】 实验①能说明氯气易溶于水;实验②证明氯气能从KI中置换出I2;实验③说明氯水具有酸性且有漂白性;实验④说明氯水中含有Cl-,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的白色沉淀;实验⑤中氯气与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无色气体氧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H2O2+Cl2=2HCl+O2。 【详解】(1)氯气溶于水,且一部分氯气与水反应,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实验④证明氯水中含有Cl-,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的白色沉淀,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l-+Ag+=AgCl↓,故答案为:④;Cl2+H2O=H++Cl-+HClO、Cl-+Ag+=AgCl↓; (2)实验②中淀粉变蓝,说明氯气与KI发生反应置换出I2,其反应方程式为:Cl2+2KI=2KCl+I2,可推断非金属性:Cl>I。由原子结构解释其原因:Cl和I同主族,核外电子层数:Cl<I,原子半径:Cl<I,得电子能力:Cl>I,故答案为:>;核外电子层数:Cl<I,原子半径:Cl<I; (3)氯气溶于水,且一部分氯气与水反应,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氯水中含有H+,溶液显酸性,石蕊溶液先变红,又因为HClO具有强氧化性,使红色石蕊褪色,故答案为:H+(或HCl); HClO; (4)实验⑤中氯气氧化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无色气体氧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H2O2+Cl2=2HCl+O2,反应后向溶液中加入1mL2%AgNO3溶液,产生沉淀量明显大于实验④,证实Cl2将H2O2氧化,故答案为:反应后向溶液中加入1mL2%AgNO3溶液,产生的沉淀量明显大于实验④; (5)氯气溶于水,且一部分氯气与水反应,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由于2HClO2HCl+O2↑,使O2体积分数增加,Cl2与水不断反应和HClO分解生成的HCl溶液的pH随时间增长逐渐减小(最终不变),c(Cl-)增大,故答案为:由于 2HClO2HCl+O2↑,使O2体积分数增加;Cl2与水不断反应和HClO分解生成的HCl使溶液中c(Cl-)增大;溶液的pH随时间增长逐渐减小(最终不变)。 【点睛】氯气易溶于水,且溶于水的一部分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杀菌、消毒和漂白,所以工业上常用氯气消毒自来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