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附属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北师大珠海分校附属外国语学校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化学试卷 可能会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K39 Ca 40 Fe 56 Cu 64 I 127 第I卷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分离原理与溶解度有关的是 A. 蒸馏 B. 过滤 C. 升华 D. 萃取 【答案】D 【解析】 【详解】A.蒸馏是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分离的,与溶解度无关,故A不选; B.过滤是利用微粒直径的大小不同,液体可通过滤纸,固体不能,与溶解度无关,故B不选; C.升华与物质熔沸点有关,加热转化为气态可分离混合物,故C不选; D.萃取是利用溶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大而进行分离,与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有关,故D选; 答案选D。 2.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 22.4L SO2含有的分子数为NA B. 常温常压下,16g O3含有的氧原子数为NA C. 1molMg变成Mg2+时,失去电子的数目为NA D. 1L 1mol·L-1H2SO4溶液中含H+的数目为NA 【答案】B 【解析】 【详解】A. 22.4L SO2不一定处于标况下,其含有分子数不一定为NA,A错误; B. 常温常压下,16g O3中含有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是16g÷16g/mol=1mol,含有的氧原子数为NA,B正确; C. 1个Mg原子变为Mg2+失去2个电子,1mol Mg变为Mg2+时失去的电子数目为2NA,C错误; D. 硫酸是二元强酸,1L 1mol·L-1H2SO4溶液中含氢离子的数目为2NA,D错误; 答案选B。 3.在NO2被水吸收的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的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3:1 B. 1:3 C. 1:2 D. 2:1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反应3NO2+H2O=2HNO3+NO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NO2中1个N由+4价降到+2价,被还原,另两个N由+4价升高到+5价,被氧化,所以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的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答案选C。 【点睛】准确判断出反应中相关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情况是解答的关键,特别是反应物中含有同种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必须弄清它们的变化情况。 4.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 Al2O3熔点高,可用作耐高温材料 B. SO2具有氧化性,可用于漂白纸浆 C. SiO2硬度大,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D. NH3易溶于水,可用作制冷剂 【答案】A 【解析】 【详解】A.熔点高的物质可作耐高温材料,由于Al2O3熔点高,可用作耐高温材料,如制作耐火材料等,故A正确; B.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可用于漂白纸浆,与其氧化性无关,故B错误; C.二氧化硅对光具有良好的全反射作用,用于制造光导纤维,与其硬度大小无关,故C错误; D.液氨气化吸热,用作制冷剂,与其溶解性无关,故D错误; 答案选A。 5.下列气体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 N2 B. NO C. NO2 D. SO2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氮气为空气的主要成分,无毒,不会造成空气污染,故A选; B.NO有毒,排放在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故B不选; C.NO2有毒,排放在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故C不选; D.SO2排放在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故D不选; 故选A。 6.下列气体中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 A. H2 B. CO2 C. NO D. O2 【答案】C 【解析】 【详解】不能用排空气收集的气体性质有:会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与空气的密度相差很小,NO会与空气中的O2反应,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选C。 7.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该图获取的信息有错误的是 A. 该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35.45% B. 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Cl C.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 D. 该元素的名称是氯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而不是地壳中的含量为35.45%,故A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Cl,故B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7,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故C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氯,故D正确。 故选A。 8.创立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 A. 牛顿 B. 阿伏加德罗 C. 门捷列夫 D. 道尔顿 【答案】C 【解析】 【详解】A.牛顿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故A错误; B.阿伏加德罗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故B错误; C.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C正确; D.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学说,故D错误。 故选C。 9.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 ) A. MgCl2 B. NH3 C. NH4Cl D. H2O2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只有离子键,镁离子与氯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A错误; B.只有共价键,氮原子与氢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B错误; C.铵根离子与氯离子之间有离子键,铵根内的氮原子与氢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C正确; D.只有共价键,氢原子与氧原子及过氧根内部的氧原子与氧原子之间都是共价键,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含离子键的物质: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AlCl3除外;包括大多数盐、强碱、活泼金属的氧化物等。 含共价键的物质: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铵盐除外;包括气态氢化物、酸、非金属的氧化物等。 10.太空探索器常用制成的核电池提供动力,该核素的中子数为( ) A. 144 B. 238 C. 332 D. 94 【答案】A 【解析】 【详解】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原子中A表示质量数,Z表示质子数,所以核素的中子数(N)=质量数(A)-质子数(Z)=238-94=144。 答案选A。 11.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 A. Li B. Na C. K D. Mg 【答案】C 【解析】 【详解】Li、Na、K位于同一主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则有金属性:K>Na>Li,Na、Mg位于同一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则金属性:Na>Mg,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K。 故选C。 12.下列各组物质的性质比较中,正确的是( ) A. 还原性: B. 稳定性: C. 酸性: D. 碱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F>Cl>Br>I,则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为HF<HCl<HBr<HI,故A错误; B.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稳定性:,故B错误; C.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越强,非金属性Cl>Br>I,则酸性:,故C正确; D.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碱性:,故D错误; 答案:C 【点睛】本题考查非金属与金属性,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元素周期律的递变性,选项A为易错点。 13.对S、Cl两种元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非金属性:S < Cl B. 离子半径:S2- < Cl- C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2S < HCl D. 单质氧化性:S < Cl2 【答案】B 【解析】 【分析】 依据同周期从左向右非金属性增强(稀有气体除外),然后进行分析; 【详解】A、同主族从左向右非金属性增强(稀有气体除外),即S的非金属性弱于Cl,故A 说法正确; B、S2-和Cl-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即r(S2-)>r(Cl-),故B说法错误; C、C、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即H2S的稳定性弱于HCl,故C说法正确; D、S的非金属性弱于Cl,则S的氧化性弱于Cl2,故D说法正确。 14.下列金属的冶炼方法中,属于热还原法的是( ) A. 2Ag2O4Ag+O2↑ B. Fe+CuSO4=FeSO4+Cu C. Fe2O3+3CO2Fe+3CO2 D. MgCl2(熔融)Mg+Cl2↑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方法属于热分解的方法,A不符合题意; B.该方法属于湿法炼铜,B不符合题意; C.该方法属于热还原方法,C符合题意; D.该方法属于电解方法冶炼金属,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C。 15.实验室从干海带中提取碘的操作过程中,仪器选用错误的是( ) A. 称取一定质量的干海带——托盘天平 B. 灼烧干海带至完全变成灰烬——蒸发皿 C. 过滤海带灰水混合物——漏斗 D. 在海带灰浸取液中加入适量氯水后,用四氯化碳提取碘——分液漏斗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粗略称取干海带可以用托盘天平,A正确; B.灼烧固体应在坩埚中进行,蒸发皿用于加热液体,B错误; C.分离固体与液体可用漏斗过滤分离,C正确; D.四氯化碳与水互不相溶,且碘在四氯化碳中溶解度更大,萃取后待液体分层,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D正确; 答案选B 16.废弃的电池已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物,有资料表明一节废弃的镍镉电池可使1 m2面积的耕地失去使用价值,因此废旧电池必须集中回收处理,主要原因是( ) A. 回收其中的电极 B. 利用电池外壳的金属材料 C. 不使电池中渗出的电解液腐蚀其他物品 D. 防止电极中汞、镉、镍和铅等重金属离子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 【答案】D 【解析】 【详解】因为Ni(OH)2和Cd(OH)2溶于酸,产生大量的重金属离子,对土壤污染严重。故废旧电池必须集中回收处理,主要原因是防止电极中汞、镉、镍和铅等重金属离子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环境保护及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的治理,废弃电池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所以应回收,保护环境。 17. 水资源非常重要,联合国确定2003年为国际淡水年。海水淡化是海岛地区提供淡水的重要手段,所谓海水淡化是指除去海水中的盐分以获得淡水的工艺过程(又称海水脱盐),其方法较多,如反渗透法、水合物法、电渗透法、离子交换法和压渗法等。下列方法中也可以用来进行海水淡化的是( ) A. 过滤法 B. 蒸馏法 C. 分液法 D. 冰冻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海水淡化的方法有蒸馏法,通过蒸馏水变成水蒸气,然后冷凝得到淡水,答案选B。 18.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下列能源符合“绿色化学”的概念的是 A. 氢气 B. 煤 C. 沼气 D. 石油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氢气燃烧生成水,对环境无污染,符合“绿色化学”,故正确; B、煤燃烧产生烟尘和CO2,对环境有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故错误; C、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产生CO2,引起温室效应,不符合“绿色化学”,故错误; D、石油属于化合燃料,燃烧对环境有污染,且不可再生,不符合“绿色化学”,故错误。 1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燃烧、酸碱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B. 化学反应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 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了反应是放出能量还是吸收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 燃烧、酸碱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A正确; B. 化学反应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正确; C. 反应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应条件无关,有很多放热反应需要加热甚至高温才能发生,如铝热反应,所以C不正确; D. 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了反应是放出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如果反应物的总能量较高就是放热反应,反之就是吸热反应。D是正确的, 【点睛】化学反应要断裂旧键、形成新键,断裂旧键要消耗能量,新键形成要放出能量,所以化学变化必然伴随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最常见的形式是热量变化。常见的放热反应有中和反应、所有的燃烧、大多数的化合反应等。反应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应条件无关。 20.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下列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B. 该图可以表示铝热反应 C. 反应物比生成物稳定 D. 因为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所以该反应一定需要加热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生成物的能量比反应物的能量高,说明需要吸收能量,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详解】A.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为吸热反应,A错误; B.铝热反应属于放热反应,该图表示吸热反应,B错误; C.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反应物的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故反应物比生成物更稳定,C正确; D.反应的能量变化与反应条件无必然联系,并不是所有的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比如氢氧化钡与氯化铵的反应,是常温下能发生的吸热反应,D错误; 答案选C。 21.下列变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A. 铝热反应 B. 木炭燃烧 C. 干冰升华 D. 稀释浓硫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A. 铝热反应是放热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A不选; B. 木炭燃烧是放热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B不选; C. 干冰升华是二氧化碳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需要吸收热量,C选; D. 稀释浓硫酸时放出能量,D不选; 答案选C。 22.工业合成氨的反应为N2(g)+3H2(g)2NH3(g),已知下列化学键的键能: 化学键 键能kJ/mol H-H 436 N-H 391 N N 94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 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C. 反应热ΔH=92 kJ·mol-1 D. 生成1 mol NH3放出92 kJ热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反应热等于反应物中键能之和减去生成物中键能之和,则该反应的反应热为(946+3×436-2×3×391)kJ/mol=-92kJ/mol,所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A错误; B.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正确; C. 根据A中分析可知反应热ΔH=-92 kJ·mol-1,C错误; D. 根据方程式和以上分析可知生成1 mol NH3放出92 kJ÷2=46kJ热量,D错误; 答案选B。 23.lmol碳完全燃烧后可放出393.5KJ的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C(s)+O2(g)=CO2(g) △H=+393.5kJ/mol B. C(s)+1/2O2(g)=CO(g) △H=﹣393.5kJ/mol C. C+O2=CO2 △H=﹣393.5kJ/mol D. C(s)+O2(g)=CO2(g) △H=﹣393.5kJ/mol 【答案】D 【解析】 【详解】A、碳的燃烧是放热反应,反应热△H应小于0,为负值,A项错误; B、石墨完全燃烧生成CO2,B项错误; C、热化学方程式没有标出物质的聚集状态,C项错误; D、石墨完全燃烧生成CO2,反应放热,△H<0,热化学方程式为C(s)+O2(g)=CO2(g) △H=393.5kJ/mol,D项正确。 24.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氢气燃烧是放热反应,所以△H小于0。根据物质的量与反应的焓变成正比可求出△H ,注意水的状态为液态。 【详解】A.2mol氢气完全燃烧放热571.6kJ,A项错误; B. 2mol氢气完全燃烧放热571.6kJ且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B项错误; C. 2mol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571.6kJ热量,热化学方程式应为2H2(g)+O2(g)═2H2O(1)△H=-571.6 kJ•mol-1,C项正确; D. 放热反应焓变为负值,D项错误; 答案选C。 25.使用绿色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下列能源中不属于绿色能源的是 A. 太阳能 B. 地热能 C. 风能 D. 煤 【答案】D 【解析】 【详解】绿色能源一般是对环境没有污染,属于绿色能源的是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而煤燃烧过程产生有污染的物质,故D符合题意。 第II卷(非选择题) 26.(1)写出表示含有8个质子、10个中子的原子的符号__________。 (2)画出Si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H2O的电子式 ________ (4)第34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3). (4). 第四周期 (5). 第VIA族 【解析】 【分析】 (1)原子符号表示为,Z表示质子数,A表示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2)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小圈和圈内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圈内“+”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3)H2O中H原子和O原子之间形成一对共用电子对; (4)根据稀有气体36号反推34号元素的位置。 【详解】(1)含有8个质子、10个中子的原子属于O元素,该原子质量数=8+10=18 ,故该原子符号为:; (2)Si是14号元素,Si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3)H2O是共价化合物,它的电子式为; (4)第四周期稀有气体为36号元素氪,则34号元素硒位于第四周期第VIA族。 27.Ⅰ.根据下列6种符号回答问题:①1H ②2H ③3H ④14C ⑤14N ⑥16O (1)共有________种核素,属于________种元素。 (2)互为同位素是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3)中子数相等的是________________。 Ⅱ.有下列物质:①CO2 ②KCl ③氮气 ④H2⑤NH4Cl ⑥NaOH ⑦H2SO4试用以上编号填空: (1)只有非极性键的是______________; (2)只有极性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只有离子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既有离子键,又有极性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Ⅲ.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1)N2__________;HClO_________;MgCl2___________;NaOH___________; 【答案】 (1). 6 (2). 4 (3). ①②③ (4). ④⑥ (5). ③④ (6). ①⑦ (7). ② (8). ⑤⑥ (9). ①⑦ (10). (11). (12). (13). 【解析】 【分析】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核素种类。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详解】Ⅰ. (1)根据质子数和中子数分析,总共有6种核素,4种元素。 (2)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的原子互为同位素,所以①②③互为同位素。 (3)根据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分析,中子数分别为0、1、2、8、7、8,中子数相同的有④⑥。 Ⅱ. ①CO2 是只含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②KCl为只有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③氮气为只有非极性键的单质;④H2为只有非极性键的单质;⑤NH4Cl为含有离子键和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⑥NaOH为含有离子键和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⑦H2SO4为只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Ⅲ.氮气分子中氮原子之间形成三对共用电子对,电子式为: ;次氯酸中氢和氧原子之间形成一对共用电子,氧原子和氯原子之间形成一对共用电子,电子式为: ; 氯化镁中是镁离子和氯离子形成离子键,电子式为: ;氢氧化钠中含有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的离子键,氢氧根离子内氧原子和氢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电子式为: 。 【点睛】掌握电子式的书写原则,首先分析物质含有的化学键的类型,若含有离子键,则电子式含有电荷和括号,根据元素通常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分析,缺少几个电子就形成几个共用电子对。 28.依据事实,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1mol N2(g)与适量H2(g)起反应生成NH3(g),放出92.2kJ热量__________。 (2)1mol N2(g)与适量O2(g)起反应生成NO2(g),吸收68kJ热量_________。 【答案】 (1). N2(g)+3H2(g)=2NH3(g) ΔH=-92.2kJ/mol (2). N2(g)+2O2(g)=2NO2(g) ΔH=+68kJ/mol 【解析】 【分析】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注意标注物质聚集状态:气态(g)、液态(l)、固态(s);及反应焓变ΔH:放热反应为(-)、吸热反应为(+)。 【详解】(1) 1mol N2(g)与适量H2(g)起反应生成NH3(g),放出92.2kJ热量,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92.2kJ/mol (2) 1mol N2(g)与适量O2(g)起反应生成NO2(g),吸收68kJ热量,热化学方程式为:N2(g)+2O2(g)=2NO2(g) ΔH=+68kJ/mol 【点睛】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1)热化学方程式中不用“↑”或“↓”;(2)热化学方程式一般不用写反应条件;(3)化学计量数可为整数或分数,但ΔH与化学计量数相对应。 29.举出常见的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各一个,写出化学方程式: 吸热反应________,放热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或其他合理答案) (2). (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 【分析】 常见的放热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所有燃烧反应、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盐类的水解反应、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的反应等。 【详解】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比如:;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比如:。 30.用50mL 0.5mol·L-1的盐酸与50mL0.55mol·L-1的NaOH 溶液反应测定中和热。下图装置不妥之处是_______,应如何改正____________,NaOH的量要比HCl多一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无环形玻璃搅拌棒、硬纸板; (2). 增加环形玻璃搅拌棒、把硬纸板换成泡沫塑料板; (3). 使HCl尽可能与NaOH反应而避免与反应,实验数据更准确。 【解析】 【分析】 测定中和热应在最短时间内让盐酸与氢氧化钠充分反应,所以应增添搅拌装置;为了测得温度的最高值,应加强保温、隔热和防止热量散失。 【详解】①装置不妥之处:无环形玻璃搅拌棒、小烧杯口与大烧杯口未相平、硬纸板隔热效果不佳; ②改正措施:增加环形玻璃搅拌棒、在大小烧杯间填满碎纸条使小烧杯口与大烧杯口相平、把硬纸板更换成泡沫塑料板; ③NaOH过量的原因:NaOH中必然混有,会导致一部分盐酸与反应,故测得的中和热不准确,过量的NaOH是为了HCl尽可能与NaOH反应而避免与 反应,使实验数据更准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