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3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理)试题
哈三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学年第一学段化学考试试卷 第I卷(选择题 共5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下列数据中合理的是 A. 用10 mL量筒量取7.13 mL稀盐酸 B. 用托盘天平称量25.20 g NaCl C. 用广范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2.3 D. 用25 mL滴定管做中和滴定实验时,用去某浓度的碱溶液21.70 mL 【答案】D 【解析】 【详解】A. 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A项错误; B. 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0.1g,B项错误; C. 广范pH试纸是粗略测量溶液酸碱性的工具,不能测出pH为2.3,C项错误; D. 滴定管的精确度为0.01ml,用碱式滴定管可以量取21.70ml的碱溶液,D项正确; 答案选D。 2.下列各装置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两个电极材料相同,不能形成原电池,A项错误; B.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B项错误; C.装置中铜作负极失电子生成铜离子,电解质溶液中的Ag+ 得电子生成银单质,能形成原电池,C项正确; D.乙醇是非电解质,不能导电,不能形成闭合回路,D项错误; 答案选C。 【点睛】掌握原电池的四个形成条件(①要有两个电极;②要有电解质溶液;③要形成闭合回路;④要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根据四个条件逐条分析。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火力发电中,燃烧是使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 B.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实现了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 C. 盐碱地(含较多Na2CO3等)不利于作物生长,可施加熟石灰进行改良 D. 施肥时,草木灰和铵态氮肥的混合使用会影响钾肥的吸收 【答案】A 【解析】 【详解】A. 火力发电中,燃烧是使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A项正确; B.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实现了太阳能和电能的转化 C. 熟石灰的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具有碱性,碳酸钠水解使溶液呈碱性,所以盐碱地中加入熟石灰不能改良土壤,可以通过加如适量的石膏粉末来降低土壤的碱性,C项错误; D. 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氨态氮肥的主要成分是铵盐,氨根离子可以和碳酸根离子之间发生双水解生成氨气而丧失肥效,D项错误; 答案选A。 4.一定量的盐酸和过量的铁粉反应,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且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适量的 A. CH3COONa 固体 B. NH4Cl固体 C. CuSO4固体 D. NaNO3固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铁为固态,改变其用量对反应速率没有影响,为了减缓反应速率,可以通过改变氢离子的浓度来实现,但又不能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据此分析。 【详解】A. 加入CH3COONa 固体,对氢气生成量没有影响,同时能降低氢离子的浓度,A项正确; B. 加入NH4Cl固体,NH4+水解使溶液呈酸性,增大了H+的浓度,使生成的氢气增多,B项错误; C. 加入CuSO4固体,过量的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了铜和硫酸亚铁,可以形成原电池,能使反应速率加快,C项错误; D. 加入NaNO3固体,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与铁反应生成NO,不再生成氢气,D项错误; 答案选A。 5.下列过程表达式中,属于电离方程式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A、是碳酸氢根水解的方程式,选项A错误;B、一水合氨是弱碱,该式子是一水合氨电离的方程式,选项B正确;C、是氨气和强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选项C错误;D、是碳酸氢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选项D错误。答案选B。 6.将V1 mL 1.00 mol·L-1HCl溶液和V2 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 B. 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C. NaOH溶液的浓度约是0.67 mol·L-1 D. 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温度为22℃时加入盐酸5mL,因此不是实验温度,A项错误; B. 酸碱中和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B项正确; C. 根据方程式可知n(HCl)=n(NaOH),即V1 mL×1.00 mol·L-1= V2 mL×c(NaOH),参加反应的盐酸为30mL,则c(NaOH)==1.5mol/L,C项错误; D. 只能判断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其他有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D项错误; 答案选B。 7.已知Ksp(AgCl)=1.8×10-10,Ksp(AgI)=1.5×10-16,Ksp(Ag2CrO4)=2.0×10-12,则下列难溶盐的饱和溶液中,Ag+浓度大小顺序正确的是( ) A. AgCl>AgI>Ag2CrO4 B. AgCl>Ag2CrO4>AgI C. Ag2CrO4>AgCl>AgI D. Ag2CrO4>AgI>AgCl 【答案】C 【解析】 【详解】因为AgCl和AgI的结构相似,由Ksp可知AgCl的c(Ag+)大于AgI的;AgCl中的c2(Ag+)=Ksp=1.8×10-10,Ag2CrO4(s)2Ag+(aq)+CrO(aq)的Ksp=c2(Ag+)·c(CrO)=c3(Ag+)=2.0×10-12,所以Ag2CrO4中c(Ag+)大于AgCl中的c(Ag+)。答案选C。 8.常温下,0.1 mol·L-1的NaHCO3溶液的pH为 A. 5.1 B. 7.0 C. 8.3 D. 13.0 【答案】C 【解析】 【详解】碳酸氢钠属于强碱弱酸盐,碳酸氢根离子水解使溶液显碱性,但由于水解程度较小,溶液碱性较弱; 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题目问pH值,就寻找题干,看能不能找到c(H+);分析时如果能迅速发现碳酸氢钠属于盐,从水解的角度进行分析,那么本题就会迎刃而解。 9.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过滤操作中,漏斗的尖端应接触烧杯内壁 B. 从滴瓶中取用试剂时,滴管的尖嘴可以接触试管内壁 C. 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定管的尖嘴可以接触锥形瓶内壁 D. 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导流用玻璃棒可以接触容量瓶内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过滤操作中,漏斗的尖端应接触烧杯内壁,使液体顺利流下,正确;B.从滴瓶中取用试剂时,滴管的尖嘴可以接触试管内壁,容易造成试剂污染,错误;C.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定管的尖嘴可以接触锥形瓶内壁,可以使残余在滴定管的尖嘴的液体进入到锥形瓶,正确;D.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用玻璃棒引流可以接触容量瓶内壁,正确。故选B。 考点:考查基本实验操作 10.1体积pH=2.5的盐酸与10体积某一元强碱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该碱溶液的pH等于( ) A. 9.0 B. 9.5 C. 10.5 D. 11.5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一元强酸和一元强碱恰好反应,故有H+与OH-的物质的量相等,设强酸的体积为V,则强碱的体积为10V,有V10-2.5=10V10pH-14,解得pH=10.5,故选C。 11.下图曲线表示其他条件一定时,2NO(g)+O2(g)2NO2(g)反应平衡时NO2的百分含量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图中标有a、b、c、d四点,其中表示未达到平衡状态,且v(逆)>v(正)的点是 A. a点 B. b点 C. c点 D. d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曲线上任意一点均处于平衡状态,没有达到平衡状态 是a、c两点,处于曲线下方的c点向曲线作垂线,生成物含量增大,平衡正向移动,处于曲线上方的a点向曲线作垂线,生成物含量减小,平衡逆向移动;v(逆)>v(正)说明平衡逆向移动,a、c两点中平衡逆向移动的是a点;答案选A。 12.下列实验误差分析错误的是 A. 滴定管未润洗直接加入标准液,则待测溶液浓度偏大 B. 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仰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C. 用润湿的pH试纸测稀酸溶液的pH,测定值偏小 D. 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将碱缓慢倒入酸中,所测温度值偏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A. 滴定管未润洗直接加入标准液,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大,待测溶液浓度偏大,A项正确; B. 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增大了溶液的体积,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B项正确; C. 将pH试纸润湿后会将溶液稀释,使c(H+)降低,pH测定的值偏大,C项错误; D. 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将碱缓慢倒入酸中,会造成热量的散失,导致所测温度值偏小,D项正确; 答案选C。 13.25℃时,某物质的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10-a mol/L,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若a<7时,溶质是酸或碱 B. 若a<7时,溶液的pH可以为a C. 若a>7时,溶质可能是盐,酸或碱 D. 若a>7时,溶液的pH为14-a 或a 【答案】A 【解析】 【分析】 酸或碱都会抑制水的电离,含有弱根离子的盐促进水的电离,根据电离出的c(H+)与10-7mol/L进行比较,若大于10-7 mol/L,则该物质是含有弱根离子的盐,若小于10-7 mol/L,则该物质可能是酸或碱。 【详解】A.由分析可知,若a<7时,溶质是含有弱根离子的盐,A项错误; B. 若a<7时,水电离出的c(H+)大于10-7 mol/L,该物质促进水的电离,如果溶液呈酸性,则pH=a,若溶液呈碱性,则pH=14-a,B项正确; C. 由分析可知,若a>7时,溶质可能是盐,酸或碱,C项正确; D. 若a>7时,水电离出的c(H+)小于10-7 mol/L,该溶液可能是酸溶液,也可能是碱溶液,那么溶液的pH为14-a 或a,D项正确; 答案选A。 14.下列相关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相关实验 预期目的 A 不同温度下,取0.1 mol·L-1KI溶液,向其中先加入0.1 mol·L-1的硫酸,再加入淀粉溶液,发生反应4H++O2+4I- =2I2+2H2O 探究溶液出现蓝色的时间与温度的关系 B 相同温度下,测定等浓度Na2CO3和NaClO的pH 比较H2CO3和HClO酸性 C 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MgCO3,过滤后,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盐酸 除去MgCl2酸性溶液中的Fe3+ D 向5mL0.1 mol·L-1AgNO3溶液中滴几滴0.1mol·L-1NaCl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滴加几滴0.1 mol·L-1KI溶液,观察沉淀颜色变化 探究AgCl沉淀能否转化为 AgI沉淀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加入试剂时应先加入淀粉,再加入稀硫酸,A项错误; B.次氯酸钠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使pH试纸褪色,不能用试纸,应用pH计测量,且应该测定碳酸氢钠的pH值,B项错误; C.Fe3+水解使溶液显酸性,且为吸热反应,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碳酸镁,促进了Fe3+水解,水解平衡正向移动,使Fe3+沉淀后除去,C项正确; D.由数据可知硝酸银过量,可以直接和KI发生反应,不一定是沉淀的转化,D项错误; 答案选C 15.下列溶液加热蒸干后,能析出溶质固体的是( ) A. AlCl3 B. Na2SO3 C. Fe2(SO4)3 D. NH4HCO3 【答案】C 【解析】 A.加热AlCl3溶液,水解生成盐酸和氢氧化铝,盐酸易挥发,最终得到氢氧化铝,若灼烧则得到氧化铝,而不能得到AlCl3,选项A错误;B.加热,Na2SO3被氧气氧化,最终得到硫酸钠,选项B错误;C.加热Fe2(SO4)3溶液,虽然水解,但硫酸难挥发,最终仍为Fe2(SO4)3,选项C正确;D.加热时,NH4NO3分解生成气体,无固体剩余,选项D错误。答案选C。 16.卤素单质X2(X表示为Cl、 Br)与H2反应能量转化关系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过程 II 吸收能量,过程 III 放出能量 B. Cl2(g)+2HBr(g)=Br2(g)+2HCl(g) 该反应能自发进行,则△G﹥0 C. 途径I生成HCl时放出的热量比生成HBr时的多,说明生成HCl比生成HBr热力学上趋势更大 D. 生成HX的反应热与途径无关,△H1 = △H2 +△H3 【答案】B 【解析】 【详解】A.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化学键形成放出能量,过程Ⅱ为化学键断裂的过程,吸收能量,过程Ⅲ为化学键形成,放出能量,A项正确; B.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自由能△G<0,B项错误; C.途径I生成HCl时放出的热量比生成HBr时的多,说明HCl比HBr更稳定,因此生成HCl比生成HBr热力学上趋势更大,C项正确; D.依据盖斯定律进行分析,反应的焓变与始态和终态有关,与途径无关,△H1=△H2+△H3,D项正确; 答案选B。 17.某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4 mol A和2 mol B进行如下反应:3A(g)+2B(g) 4C(s)+2D(g),反应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测得生成1.6 mol 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是 B. 增加B,平衡向右移动,B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C. 增大该体系的压强,平衡向右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增大 D. 此时,B的平衡转化率是40%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平衡常数只与气体和溶液有关,与固体和纯液体无关,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是,A项错误; B. 增加B的量,反应速率加快,平衡正向移动,B的转化率降低,B项错误; C. 增大体系的压强,平衡向着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即平衡正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压强无关,C项错误; D. 根据题干利用三段法可知: 3A(g)+2B(g) 4C(s)+2D(g) 始(mol) 4 2 0 0 转(mol) 1.2 0.8 1.6 0.8 平(mol) 2.8 1.2 1.6 0.8 B的平衡转化率==40%,D项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①答题时忽略物质C的状态,造成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出现错误;②平衡常数的注意事项:(1)K值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高,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2)K只受温度影响,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无关。(3)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对化学平衡常数无影响。 18.已知在温度T1和T2时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矩形OMAP的面积可以表示T2时水的离子积的值 B. 水的离子积常数关系为:C > A C. 升高温度可实现由C点到A点 D. T1时,pH=4的硫酸与pH=l0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pH=7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图中矩形OMAP的面积=c(OH-)×c(H+)=KW,即表示T2时水的离子积的值,A项正确; B. 温度升高,促进水的电离,A点c(OH-)和c(H+)均大于C点,因此水的离子积常数关系为:A > C,B项错误; C. 升高温度,促进水的电离,c(OH-)和c(H+)均增大,能实现由C点到A点,C项正确; D. T1时,c(OH-)×c(H+)=10-7×10-7=10-14,pH=4的硫酸溶液中c(H+)=10-4mol/L, pH=l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c(OH-)=10-4mol/L,等体积反应可得n(H+)=n(OH-),溶液呈中性,pH=7,D项正确; 答案选B。 19.在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A、B气体混合发生反应:xA(g) +yB(g) zC(g),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50mol·L-1。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再达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降低为0.20 mol·L-1。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x+y<z B.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 B的转化率降低 D. C的体积分数增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50mol·L-1,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再达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降低为0.20 mol·L-1,说明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B的转化率增大,C的量增加,体积分数增大,又因减小压强,平衡向着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则有x+y<z,故ABD均正确,不正确的是C;答案选C。 20.一种光化学电池的结构如图所示,电池总反应为AgCl(s)+ Cu+(aq) = Ag(s)+Cu2+(aq)+Cl-(aq),下列关于该电池在工作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电子的运动方向:Pt→外电路→Ag→内电路→Pt B. 生成108 g银,转移的电子为1 mol C. Cu+在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D. Cl-由正极迁移到负极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电池的总反应可知Ag+得电子生成Ag单质,银电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为原电池的正极,Cu+失去电子生成Cu2+,在Pt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为原电池的负极,据此判断。 【详解】A.原电池中电子由负极经导线移向正极,即电子的运动方向:Pt→导线→Ag,电子不能在溶液中移动,A项错误; B. 正极上的电极反应为:Ag++e-= Ag,108g(即1mol)银生成时电子转移为1mol,B项正确; C. 负极上Cu+失去电子生成Cu2+,发生氧化反应,C项正确; D. 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故Cl-由正极迁移到负极,D正确; 答案选A。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21.已知电离常数如下表,则常温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弱酸 HF HCN H2CO3 NH3·H2O 电离常数(25℃) 3.53×10-4 4.9×10-10 K1=4.4×10-7 K2=4.7×10-11 1.8×10-5 A. 2CN-+ H2O + CO2 =2HCN + CO32— B. 中和等体积等pH的HF溶液和HCN溶液消耗NaOH的量:前者大于后者 C. 等浓度的HF溶液和HCN溶液稀释相同倍数后c(H+):前者小于后者 D. 等浓度的NaCN和NH4Cl溶液中所含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前者小于后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电离常数的数据可知酸性强弱的关系为:HF>H2CO3>HCN>HCO3-,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可知反应CN-+ H2O + CO2=HCN +HCO3—,A项错误; B. HF的酸性大于HCN,pH相同的两种酸,HF浓度小于HCN的浓度,因此中和等体积等pH的HF溶液和HCN溶液消耗NaOH的量:前者小于后者,B项错误; C. HF的酸性大于HCN,稀释相同倍数后HF中c(H+)大于HCN中c(H+),C项错误; D. 设二者的浓度均是c,电离平衡常数越大,其离子水解程度越小,根据电离平衡常数知,其离子水解程度:CN->NH4+,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都存在电荷守恒,所以得出c(CN-)+c(OH-)=c(Na+)+c(H+)=c+c(H+)、c(NH4+)+c(H+)=c(Cl-)+c(OH-)=c+c(OH-),水解程度CN->NH4+,所以前者c(H+)小于后者c(OH-),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前者小于后者,D项正确; 答案选D。 22.向CH3COONa稀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下列物质或改变条件,能使比值增大的是①固体NaOH ②固体K2CO3 ③固体NaHSO4 ④固体CH3COONa ⑤冰醋酸 ⑥降温⑦固体AlCl3 A. ①③⑦ B. ①③④⑦ C. ②④⑤⑥ D. ③⑥⑦ 【答案】A 【解析】 【分析】 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CH3COO-+H2O CH3COOH+OH-,使比值增大,平衡正向移动,结合影响水解平衡的因素进行分析。 【详解】①加入固体NaOH,c(Na+)与c(CH3COO-)均增大,但c(Na+)增大的幅度大于c(CH3COO-),因此比值增大,正确; ②加入固体K2CO3,抑制了水解,c(CH3COO-)增大,而c(Na+)不变,则比值减小,错误; ③加入固体NaHSO4后 H+中和OH-,使平衡正向移动,c(CH3COO-)减小,c(Na+)增大,因此比值增大,正确; ④加入固体CH3COONa 后浓度增大,水解程度降低,因此比值减小,错误; ⑤加入冰醋酸后c(CH3COO-)增大,比值减小,错误; ⑥水解为吸热过程,降温使平衡逆向移动,c(CH3COO-)增大,比值减小,错误; ⑦加入固体AlCl3,AlCl3发生水解使溶液显酸性,使平衡正向移动,c(CH3COO-)减小,比值增大,正确; 正确的是①③⑦; 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①盐类水解的规律: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②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1)内因:形成盐的酸或碱越弱,其盐就越易水解。(2)外因:温度、浓度、外加酸碱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23.常温下分别向20.00 mL 0.1000 mol·L-1的氨水、醋酸铵溶液中滴加0.1000mol·L-1的盐酸,溶液pH与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M点溶液中c (OH-)>c(NH4+)>c(NH3·H2O)>c(H+) B. N点溶液中c(NH4+)>c(NH3·H2O)>c(Cl-)>c(OH-) C. P点溶液中c(NH4+)>2c(CH3COO-)+c(NH3·H2O) D. Q点溶液中2c(Cl-)>c(CH3COOH)+c(NH4+)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图像可知,M点溶液为氨水,一水合氨为弱电解质,少量电离,则c(NH3·H2O)>c(OH-)>c(NH4+)>c(H+),A错误; B.N点溶液为等物质的量的NH3·H2O、NH4Cl的混合液,根据图像可知,溶液显碱性,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则c(NH4+)>c(Cl-)>c(NH3·H2O)>c(OH-),B错误; C. P点溶液为等物质的量的CH3COOH、CH3COONH4、NH4Cl,c(Cl-)=1/2[c(NH4+)+c(NH3·H2O)],溶液呈电中性c(NH4+)+c(H+)=c(Cl-)+c(CH3COO-)+c(OH-),带入化简可得c(NH4+)+2c(H+)=c(NH3·H2O)+2c(CH3COO-)+2c(OH-),根据图像可知,溶液呈酸性,则c(H+)>c(OH-),则c(NH4+)<c(NH3·H2O)+2c(CH3COO-),C错误; D. Q点溶液为等物质的量的CH3COOH、NH4Cl,根据物料守恒,2c(Cl-)=c(CH3COOH)+c(CH3COO-)+c(NH3·H2O)+c(NH4+),则2c(Cl-)>c(CH3COOH)+c(NH4+),D正确; 答案为D。 24.某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NO2,发生反应2NO2(g)N2O4(g) ΔH <0,达到平衡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缩小容器体积,平衡正移,NO2转化率升高,同时NO2浓度减小 B. 再充入少量NO2,达平衡后NO2的转化率升高 C. 再充入少量NO2或N2O4,达平衡后NO2的体积分数增大 D. 升高温度,容器内的气体颜色变浅 【答案】B 【解析】 【详解】A. 缩小容器体积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向着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即正移,NO2的转化率升高,NO2浓度增大,A项错误; B. 充入少量NO2,相当于增大了压强,平衡正向移动,NO2的转化率升高,B项正确; C. 充入少量NO2或N2O4,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后NO2的体积分数减小,C项错误; D.升高温度,平衡向着吸热的方向移动即平衡逆向移动,容器内的气体颜色加深,D项错误; 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时要熟练掌握化学平衡移动题的解题流程,根据外界条件的改变,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化学平衡移动题的解题流程如下: 。 25.25℃时,向Na2CO3溶液中滴入盐酸,混合溶液的pH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lgX=lg或l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曲线m表示pH与lg的变化关系 B. 当溶液呈中性时,c(Na+)=+2 C. Ka1(H2CO3)=1.0×10-6.4 D. 25℃时,CO32-+H2O+OH-的平衡常数为1.0×10-7.6 【答案】C 【解析】 【分析】 溶液的pH越小,HCO3-和H2CO3的浓度越大,则m曲线代表lg,n曲线代表lg; A、溶液的pH越小,HCO3-和H2CO3的浓度越大; B、由溶液中存在的电荷守恒分析; C、n曲线代表的是,N点,c(HCO3-)/c(H2CO3)=10,此时c(H+)=10-7.4mol/L,根据电离平衡常数的定义计算; D、根据M点,c(HCO3-)/c(H2CO3)=10,c(H+)=10-9.3mol/L,c(OH-)=10-4.7mol/L,代入平衡常数表达式计算。 【详解】A、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发生反应CO32-+H+HCO3-、HCO3-+H+H2O+CO2↑,根据图像,溶液的pH越小,HCO3-和H2CO3的浓度越大,推出曲线m表示的是,选项A错误; B、根据溶液中电荷守恒为,当溶液为中性时,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碳酸氢钠和碳酸,溶液中电荷守恒为c(Na+)+c(H+)=c(OH-)+c(HCO3-)+2c(CO32-)+c(Cl-),则c(Na+)=c(HCO3-)+2c(CO32-)+c(Cl-),选项B错误; C、n曲线代表的是,N点,c(HCO3-)/c(H2CO3)=10,此时c(H+)=10-7.4mol/L,根据电离平衡常数的定义,H2CO3的一级电离平衡常数为,选项C正确; D、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根据M点,c(HCO3-)/c(H2CO3)=10,c(H+)=10-9.3mol/L,c(OH-)=10-4.7mol/L,代入数值,得出此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10-3.7,选项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电离平衡常数及影响因素、盐溶液中微粒间的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原理。难点C,注意把握图中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以及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合理应用图中特殊点计算电离平衡常数,计算Ka1(H2CO3)=。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5分) 三、填空题 26.按要求填空: (1)写出FeCl3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2)写出草酸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3)通常状况1mol葡萄糖(C6H12O6)完全氧化可放出2804kJ的热量,写出葡萄糖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 (4)泡沫灭火器中所用试剂为硫酸铝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请写出灭火时两溶液混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5)H3PO2是一种化工产品。 ①H3PO2为一元中强酸,写出其电离方程式:_________。 ②NaH2PO2为____(填“正盐”或“酸式盐”),其溶液显____(填“弱酸性”、“中性”或“弱碱性”)。 【答案】 (1). Fe3++3H2OFe(OH)3+3H+ (2). 5H2C2O4+2MnO4-+6H+=2Mn2++10CO2↑+8H2O (3). C6H12O6(s)+6O2(g)=6CO2(g)+6H2O(l) ΔH=-2804 kJ/mol (4). Al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5). H3PO2H++ H2PO2- (6). 正盐 (7). 弱碱性 【解析】 【详解】(1)Fe3+水解使溶液显酸性,水解反应的离子反应为:Fe3++3H2OFe(OH)3+3H+; (2)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将草酸氧化为二氧化碳,自身被还原为Mn2+,离子反应为:5H2C2O4+2MnO4-+6H+=2Mn2++10CO2↑+8H2O; (3)1mol葡萄糖完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2804kJ,热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s)+6O2(g)=6CO2(g)+6H2O(l) ΔH=-2804 kJ/mol; (4)硫酸铝和碳酸氢钠发生双水解,使反应不断正向进行,生成硫酸钠、氢氧化铝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Al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5)①H3PO2是一元中强酸,部分电离,生成H2PO2-,电离方程式为:H3PO2H++ H2PO2-; ②H3PO2是一元中强酸,因此NaH2PO2为正盐,且为强碱弱酸盐,水解使溶液呈弱碱性。 27.已知:[CoCl4]2-(蓝色)与[Co(H2O)6]2+(粉红色)之间存在如下平衡:[CoCl4]2-+6H2O [Co(H2O)6]2++4Cl- △H<0。现有呈现紫色的氯化钴溶液。 (1)甲同学向上述溶液中通入HC1,发现溶液变为___色; (2)乙同学向上述溶液中加水,平衡___(填“向右”、“向左”或“不”)移动。为使平衡保持该移动方向,还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写一种)。 【答案】 (1). 蓝 (2). 向右 (3). 降温 【解析】 【详解】(1)向溶液中通入HCl,增大了Cl-的浓度,使平衡逆向移动,溶液变为蓝色; (2)向溶液中加水,平衡正向移动,溶液逐渐变为粉红色;由于△H<0,可知降低温度能使平衡正向移动。 28.回答下列问题: (1)常温下,将m mol·L-1的CH3COOH溶液和n 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7,则m与n的大小关系是m____n(填“>”、“<”或“=”,下同),原酸中c(H+)与碱中c(OH-)的大小关系是c(H+)____c(OH-)。 (2)常温下,将浓度均为0.1mol·L-1的CH3COONa、CH3CO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则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排序为_____。关于该混合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填代号)。 a.此溶液一定有c(Na+)+c(H+)=c(OH-)+c(CH3COO-) b.此溶液一定有c(Na+)=c(CH3COOH)+c(CH3COO-) c.此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一定大于纯水的电离程度 d.向此溶液中加少量氢氧化钠或盐酸,溶液pH变化不大 (3)用0.1000 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mL某浓度的CH3COOH溶液,滴定曲线如右图所示。其中点①所示溶液中c(CH3COO-)=1.7c(CH3COOH),点③所示溶液中c(CH3COO-)+c(CH3COOH)=c(Na+)。列式并计算醋酸的电离常数_____,CH3CO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 mol·L-1。 【答案】 (1). > (2). < (3). c(CH3COO- )>c(Na+)>c(H+)>c(OH-) (4). bc (5). 1.7×10-5 (6). 0.1005 【解析】 【详解】(1)pH=7,说明c(H+)=c(OH-),CH3COOH为弱酸,氢氧化钠是强碱,因此反应后醋酸是过量的,因而m>n,c(H+)<c(OH-); (2)将浓度均为0.1mol·L-1的CH3COONa、CH3COOH溶液等体积混合c(CH3COO- )最多,浓度最大,且有c(CH3COO-)>c(Na+),溶液呈酸性,有c(H+)>c(OH-),那么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排序为:c(CH3COO-)>c(Na+)>c(H+)>c(OH-); a.根据电荷守恒可知c(Na+)+c(H+)=c(OH-)+c(CH3COO-),a项正确; b.根据物料守恒有2c(Na+)=c(CH3COOH)+c(CH3COO-),b项错误; c.混合溶液呈酸性,抑制了溶液中水的电离,因此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小于纯水的电离程度,c项错误; d.形成的混合溶液为缓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抑制了水解促进了电离,加入盐酸抑制了电离,促进了水解,因此溶液pH变化不大,d项正确; 答案选bc。 (3)点①溶液中c(CH3COO-)=1.7c(CH3COOH),此时pH=5,c(H+)=10-5mol/L,醋酸的电离常数Ka=1.7×10-5; 点③溶液中c(CH3COO-)+c(CH3COOH)=c(Na+),说明NaOH溶液与CH3COOH恰好完全反应,则此时c(CH3COOH)==0.1005mol/L。 29.工业上在恒容密闭容器中用下列反应合成甲醇:CO(g)+2H2(g)CH3OH(g)ΔH=akJ/mol下,表所列数据是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Kc)。 温度 250℃ 300℃ 350℃ K 2.0 0.27 0.012 (1)写出该反应的压强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p______。 (2)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有_________。 A.消耗CH3OH的速率与消耗CO的速率相等 B.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容器内气压不变 (3)根据上表数据,要同时提高CO的平衡转化率和反应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A.升温 B.充入H2 C.分离出甲醇 D.加入催化剂 (4)250℃时,将2 mol CO和一定量的H2充入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10min后,达到平衡时测得c(CO)=0.2mol·L-1,则以H2表示的反应速率v(H2 )=_____。平衡后再向容器中加入0.1 mol CO和 0.4 mol CH3OH,则此时v正___v逆(填“>”、“<”或“=”)。 (5)CO还可以用做燃料电池的燃料。若电池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负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和气为正极助燃气,电池在650 ℃下工作时,其正极反应式:O2 + 2CO2 + 4e-=2CO32-,则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 【答案】 (1). Kp= (2). ABD (3). B (4). 0.16 mol/(L·min) (5). = (6). 2CO + 2CO32--4e-=4CO2 【解析】 【分析】 (1)平衡常数K等于生成物浓度幂之积除以反应物幂之积,据此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 (2)达到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且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据此判断平衡状态; (3)由表格可知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减小,正反应为放热,再结合勒夏特列原理进行分析; (4)根据v=计算速率,根据平衡的移动判断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 (5)燃料电池中,负极上燃料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氧化剂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得失电子相等时,正负电极反应的和即为电池的总反应。 【详解】(1)由平衡常数的定义得压强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p=; (2)A.消耗CH3OH为逆反应,消耗CO为正反应,速率相等,即有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该状态,A项正确; B.该反应为非等体积反应,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证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项正确; C.反应的总质量不变,在恒容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不能证明达到平衡状态,C项错误; D.该反应为非等体积反应,容器内气压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项正确; 答案选ABD; (3)A.由表格可知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减小,正反应为放热,升高温度,平衡向着吸热的方向移动,即平衡逆向移动,CO的平衡转化率减小,反应速率加快,A项错误; B. 充入H2,平衡正向移动,CO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反应速率加快,B项正确; C. 分离出甲醇,平衡正向移动,CO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反应速率减小,C项错误; D. 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平衡不移动,CO的平衡转化率不变,D项错误; 答案选B; (4)设起始时H2的浓度为x mol/L CO(g) + 2H2(g) CH3OH(g) 始(mol/L) 1 x 0 转(mol/L) 0.8 1.6 0.8 平(mol/L) 0.2 x-1.6 0.8 v===0.16 mol/(L·min); 250℃时K=2.0,可知K==2.0,那么x=3.0mol/L 平衡后再向容器中加入0.1 mol CO和 0.4 mol CH3OH,此时QC=K=2.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即有v正=v逆; (5)燃料电池中,总反应为CO+O2=2CO2,正极反应为O2 + 2CO2 + 4e-=2CO32-,相减可得负极反应为:2CO + 2CO32--4e-=4CO2。 【点睛】解答本题的一个难点是平衡常数的相关计算,要明确三个量——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建立三段式关系①反应物的平衡量=起始量-转化量。②生成物的平衡量=起始量+转化量。③各物质变化浓度之比等于它们在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住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0.某课外小组采用碘量法测定河水中的溶解氧。实验步骤及测定原理如下: Ⅰ.取样、氧的固定 用溶解氧瓶采集水样。记录大气压及水体温度。将水样与Mn(OH)2碱性悬浊液(含有KI)混合,反应生成MnO(OH)2,实现氧的固定。 Ⅱ.酸化、滴定 将固氧后的水样酸化,MnO(OH)2被I−还原为Mn2+,在暗处静置5 min,然后用标准Na2S2O3溶液滴定生成的I2(2+I2 = 2I−+)。 回答下列问题: (1)取水样时应尽量避免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_____。 (2)“氧的固定”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Na2S2O3能水解,则滴定时Na2S2O3溶液应装在_____(填下图中的仪器编号)。请补充润洗该仪器的操作方法:从滴定管____加入3~5mL所要盛装的溶液,__________,然后,一手控制活塞(酸式滴定管轻轻转动活塞;碱式滴定管轻轻挤压玻璃球),将液体从滴定管__放入预置的烧杯中。 甲乙丙丁 (4)某次滴定前滴定管液面如图所示,读数为________mL。 (5)量取100.00 mL水样经固氧、酸化后,从中取20.00 mL放入锥形瓶,用a mol·L−1Na2S2O3溶液滴定,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终点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若消耗Na2S2O3溶液的体积为b mL,则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__mg·L−1。 【答案】 (1). 使测定值与水体中的实际值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误差 (2). O2 + 2Mn(OH)2=2MnO(OH)2 (3). 丁 (4). 上口 (5). 倾斜着转动滴定管 (6). 下口 (7). 0.30 (8). 蓝色刚好褪去 (9). 400ab 【解析】 【分析】 (1)采集的水样中溶解的氧气因外界条件的改变其溶解度发生变化; (2)“氧的固定”的方法是用Mn(OH)2碱性悬浊液(含有KI)与水样混合,反应生成MnO(OH)2; (3)Na2S2O3能水解显碱性,可装在碱式滴定管中进行滴定,将溶液从滴定管的上口倒入滴定管中进行润洗,完全排出溶液; (4)滴定管读数上小下大,精确度为0.01mL; (5)用标准Na2S2O3溶液滴定生成的I2,用淀粉作指示剂,一开始I2遇淀粉变蓝,随着反应的进行,蓝色逐渐变浅,直至最终达到滴定终点时蓝色完全消失;根据关系O2~2MnO(OH)2~2I2~4S2O32-进行基本计算。 【详解】(1)取水样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会使氧气溶解度减小,为此,取水样时应尽量避免扰动水体表面,避免产生误差; (2)“氧的固定”的方法是用Mn(OH)2碱性悬浊液(含有KI)与水样混合,反应生成MnO(OH)2,反应的方程式为:O2 + 2Mn(OH)2=2MnO(OH)2; (3)Na2S2O3能水解,使溶液显碱性,可装在碱式滴定管中进行滴定,将溶液从滴定管的上口倒入滴定管中倾斜着转动滴定管进行润洗,从下口将液体从滴定管排入预置的烧杯中; (4)滴定管读数上小下大,精确度0.01mL,图中读数为0.30mL; (5)用标准Na2S2O3溶液滴定生成的I2,用淀粉作指示剂,一开始I2遇淀粉变蓝,随着反应的进行,蓝色逐渐变浅,直至最终达到滴定终点时蓝色完全消失,且30s内不变色;根据O2 + 2Mn(OH)2=2MnO(OH)2、MnO(OH)2+2I-+4H+=I2+ Mn2++3H2O、2+I2=2I−+可得关系式:O2~2MnO(OH)2~2I2~4S2O32-,则有n(O2)=,则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400mg·L−1。 【点睛】本题的难点是氧化还原滴定的计算,分析时要弄清楚氧化还原滴定的原理[以氧化剂(或还原剂)为滴定剂,直接滴定一些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的物质],物质之间(根据方程式确定)的关系,以及指示剂(氧化还原滴定所用指示剂可归纳为三类:①氧化还原指示剂;②专用指示剂,如在碘量法滴定中,可溶性淀粉溶液遇碘变蓝;③自身指示剂,如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草酸时,滴定终点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的使用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