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3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八中高二9月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八中 2017-2018 学年高二 9 月月考化学试 卷 命题人:尹淑杰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8 分) 一、选择题(共 16 小题 每小题只有 1 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 3 分 共 48 分) 1. 水泥厂、发电厂、电石厂排放的气体加剧了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冰雪的消 融。要想减缓这一现象发生,未来人类最理想的燃料是( ) A. 无烟煤 B. 石油 C. 天然气 D. 氢气 【答案】D 【解析】A.无烟煤燃烧时能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故 A 错误; B.石油燃烧时能生成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故 B 错误; C.天然气燃烧时能生成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故 C 错误; D.氢气燃烧生成水,不污染环境,故 D 正确;故选 D。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 101 kPa 时,1 mol 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B. 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 mol 水,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C. 燃烧热和中和热是反应热的种类之一 D. 在稀溶液中,1 mol 乙酸和 1 mol 氢氧化钠完全中和时放出的热量为 57.3 kJ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在 101kPa 时,1mol 物质完全燃烧产生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 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A 错误;B、在一定条件下在稀溶液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mol 水时所放出的热量叫中和热,B 错误;C、燃烧热或中和热都是反应热的种类之一,C 正确; D、在稀溶液中,1molHCl 和 1mol NaOH 完全中和时放出的热量为 57.3kJ,由于醋酸是弱酸, 电离吸收热量,所以 1molCH3COOH 和 1mol NaOH 完全中和时放出的热量小于 57.3kJ,D 错误,答案选 C。 考点:考查中和热、燃烧热等反应热的知识。 3. 已知反应:① 101Kpa 时,2C(s)+O2(g)=2CO(g) △H=-221KJ/mol 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 △H=-57.3KJ/mol 。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反应①的反应热为 221KJ B. 碳的燃烧热为△H=-221KJ/mol C. 稀硫酸与稀 NaOH 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H=-57.3KJ/mol D. 稀醋酸与稀 NaOH 溶液反应生成 1mol 水,放出 57.3 KJ 热量 【答案】C 【解析】A、反应热包含符号,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1,故 A 错误;B、由反应①可知, 1mol 碳燃烧生成 CO 放出的热量为 110.5 kJ,CO 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继续放出热量,故 1mol 碳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大于 110.5 kJ,所以碳的燃烧热大于 110.5 kJ/mol,故 B 错误;C、 中和热为放热反应,则叙述中和热时不用“-”,即稀硫酸与稀 NaOH 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 57.3kJ•mol-1,故 C 正确;D、醋酸是弱电解质,电离需吸收热量,稀醋酸与稀 NaOH 溶液反 应生成 1mol 水,放出的热量小于 57.3 kJ,故 D 错误;故选 C。 4. 以 N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则关于反应:C2H2(g)+ 5/2O2(g) =2CO2(g)+H2O(l); △H=-1300kJ/mol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有 10NA 个电子转移时,该反应吸收 1300kJ 的能量 B. 有 NA 个水分子生成且为液态时,吸收 1300kJ 的能量 C. 有 NA 个碳氧共用电子对形成时,放出 1300kJ 的能量 D. 有 8NA 个碳氧共用电子对形成时,放出 1300kJ 的能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C2H2(g)+ 5/2 O2(g) =2CO2(g)+H2O(1)反应中,每放出 1300kJ 的热量转移 电子数 10NA。A、有 10NA 个电子转移时,该反应放出 1300kJ 的能量,错误;B、有 NA 个 水分子生成即生成 1mol 水且为液态时,放出热量 1300kJ,错误;C、1NA 的二氧化碳分子 中含有 4NA 的碳氧共用电子对,则有 NA 个碳氧共用电子对形成时,即有 0.5mol 二氧化碳生 成,放出热量 1300/8=162.5kJ,错误;D、有 8NA 个碳氧共用电子对形成时即有 2mol 二氧 化碳生成,放出热量 1300kJ,正确,答案选 D。 考点:考查对热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5. 25℃、101 kPa 时,1 g 甲醇(CH3OH)完全燃烧生成 CO2 和液态 H2O,同时放出 22.68 kJ 热 量。下列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 CH3OH(l)+ O2(g)===CO2(g)+2H2O(l) ΔH=-725.8 kJ/mol B. 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1 451.6 kJ/mol C. 2CH3OH+3O2===2CO2+4H2O(l) ΔH=-22.68 kJ/mol D. CH3OH(l)+ O2(g)===CO2(g)+2H2O(g) ΔH=-725.8 kJ/mol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1g 甲醇完全燃烧生成 CO2 和液态水时放热 22.68kJ,则 1mol 甲醇即 32g 甲醇完全燃烧放的热量为 725.8kJ,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CH3OH(l)+3/2O2(g)= CO2(g)+2H2O(l) △H=-725.8kJ•mol-1,A 项正确;B.反应放出热量,焓变用“—”,B 项错误;C.没有标出物质的聚集状态,C 项错误;D.水应该是液态水,不是气态水,D 项错 误;答案选 A。 【考点定位】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有关判断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与反应热 关系的方程式。书写和应用热化学方程式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明确写出反应的计量方 程式,各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系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②各物质化学式右侧 用圆括弧()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可以用 g、l、s 分别代表气态、液态、固态。溶液中的 反应物质,则须注明其浓度,以 aq 代表水溶液,(aq) 代表无限稀释水溶液。③反应热与 反应方程式相互对应。若反应式的书写形式不同,则相应的化学计量系数不同,故反应热亦 不同。④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明反应的浓度、温度和压力等条件,若在常温常压时可省略。 6. 不管化学反应过程是一步完成还是分为数步完成,这个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 已知:H2O(g)===H2O(l) ΔH1=-Q1 kJ/mol ① C2H5OH(g)===C2H5OH(l) ΔH2=-Q2 kJ/mol ② C2H5OH(g)+3O2(g)===2CO2(g)+3H2O(g) ΔH=-Q3 kJ/mol ③ 若使 23 g 酒精液体完全燃烧,最后恢复到室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 A. (Q1+Q2+Q3) kJ B. [0.5(Q1+Q2+Q3)] kJ C. (0.5Q1-1.5Q2+0.5Q3) kJ D. (1.5Q1-0.5Q2+0.5Q3) kJ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盖斯定律,将【③式+②式-(3×①式)】就得到 46 克酒精液体 完全燃烧,最后恢复到室温的情况,将 ΔH 数值代入计算即可知道 D 选项正确。 考点:盖斯定律的应用 点评:掌握盖斯定律的概念。 7. 根据以下三个热化学方程式:2H2S(g)+3O2(g)===2SO2(g)+2H2O(l) ΔH=-Q1 kJ/mol,2H2S(g)+O2(g)===2S(s)+2H2O(l) ΔH=-Q2 kJ/mol,2H2S(g)+O2(g)===2S(s)+ 2H2O(g) ΔH=-Q3 kJ/mol。判断 Q1、Q2、Q3 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 A. Q1>Q2>Q3 B. Q1>Q3>Q2 C. Q3>Q2>Q1 D. Q2>Q1>Q3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2H2S(g)+3O2(g)===2SO2(g)+2H2O(l);ΔH=-Q1kJ·mol-1 2H2S(g)+O2(g)===2S(s)+2H2O(l);ΔH=-Q2kJ·mol-1 2H2S(g)+O2(g)===2S(s)+2H2O(g);ΔH=-Q3kJ·mol-1 与比较 S(s)生成 SO2(g)放热,所以 Q1>Q2 与比较 H2O(l)生成 H2O(g)吸热所以 Q2>Q3。 考点:比较 ΔH 大小等知识。 8. 反应 A(g)+3B(g) 4C(g)+2D(g),在不同条件下反应,其平均反应速率 v (X) 如下,其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 v (A)=0.4mol/(L·s) B. v (B)=0.8mol/(L·s) C. v (C)=1.2mol/(L·s) D. v (D)=0.7mol/(L·s) 【答案】A 【解析】同一个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反应速率时,速率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 意义是相同的,所以比较反应速率快慢时,应该根据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先换 算成用同一种物质表示,然后才能直接比较速率数值。如果都用物质 B 表示反应速率,则 分别是 1.2mol/(L·s)、0.4mol/(L·s)、0.9mol/(L·s)、1.05mol/(L·s),所以答案选 A。 9. 已知:H2(g)+F2(g)===2HF(g) △H= -270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L 氟化氢气体分解成 1L 的氢气和 1L 的氟气吸收 270kJ 热量 B. 1mol 氢气与 1mol 氟气反应生成 2mol 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 270kJ C. 在相同条件下,1mol 氢气与 1mol 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 2mol 氟化氢气体的能量 D. 1 个氢气分子与 1 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 2 个氟化氢分子放出 270kJ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2mol 氟化氢气体分解成 1mol 的氢气和 1mol 的氟气吸收 270kJ 热量, A 错误;B.气态氟化氢的能量高于液态氟化氢的能量,因此 1mol 氢气与 1mol 氟气反应生 成 2mol 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大于 270kJ,B 错误;C.反应是放热反应,则在相同条件下,1mol 氢气与 1mol 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 2mol 氟化氢气体的能量,C 正确;D.1mol 氢气分子与 1mol 氟气分子反应生成 2mol 氟化氢分子放出 270kJ 热量,D 错误,答案选 C。 考点:考查反应热的有关判断 10. 将 4 mol A 气体和 2 mol B 气体在 2 L 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 +B(g) 2C(g)。若经 2 s 后测得 C 的浓度为 0.6 mol/L,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用物质 A 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0.3 mol/(L·s); ②用物质 B 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0.6 mol/L(L·s); ③2 s 时,物质 A 的转化率为 70%; ④2 s 时,物质 B 的浓度为 0.7 mol/L。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2A(g) + B(g) 2C(g) 起始量(mol) 4 2 0 转化量(mol) 1.2 0.6 1.2 平衡量(mol) 2.8 1.4 1.2 所以有:① ② ③2s 时物质 A 的转化率为: =30℅ ④2s 时物质 B 的浓度为 1.4mol÷2L=0.7 mol·L-1 答案选 B 考点:考查可逆反应的有关计算 11. 一定温度下,浓度均为 1 mol·L-1 的 A2 和 B2 两种气体,在密闭容器内反应生成气体 C, 反应达平衡后,测得:c(A2)=0.58 mol·L-1,c(B2)=0.16 mol·L-1,c(C)=0.84 mol·L-1,则 该反应的正确表达式为( ) A. A2+B2 2A2B B. A2+B2 2AB C. A2+B2 A2B2 D. A2+2B2 2AB2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开始 A2 和 B2 两种气体的浓度均为 1mol/L,在密闭容器内反应生成气 体 C,达平衡后,测得:c(A2)=0.58mol/L,c(B2)=0.16mol/L,c(C)=0.84mol/L,故△c (A2)=1mol/L-0.58mol/L=0.42mol/L,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 12. 下列事实能说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决定性因素是反应物本身性质的是( ) A. Cu 能与浓硝酸反应,而不与浓盐酸反应 B. 锌粉比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快 C. N2 与 O2 在常温、常压下不反应,放电时可反应 D. Cu 与浓硫酸能反应,而不与稀硫酸反应 【答案】A ..................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注意影响反应速率的内因和外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为决定反应速率的决定性因素,而温度、浓度、放电、接触面积等均为外因。 13. 一定温度下,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 A(s)+3B(g) 2C(g)达到平衡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C 的生成速率和 C 的分解速率相等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 a mol A,同时生成 3a mol B ③气体密度不再变化 ④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 ⑤A、B、C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3∶2 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A. ②④⑤ B. ①③④⑥ C. ①②④⑥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BC 【解析】试题分析: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s)+3B(g) 2C(g)。当反应达到平衡时,①C 的生成速率与 C 的分解速率相等,则 C 的浓度不变,该反 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正确;②单位时间内 a mol A 生成是逆反应,同时 3a molB 是逆反 应,未体现正与逆的关系,错误;③密度=总质量÷体积,气体的总质量会变,体积不变, 故气体密度不再变化可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正确;④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 不等,故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可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正确;⑤ 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取决于物质的起始物质的量和转化率,故 A、B、C 的物质的 量比为 1:3:2 不能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错误;⑥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总质 量÷总物质的量,总质量会变,总物质的量也会变,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可 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正确。故说法正确的是①③④⑥,选项 B 正确。 考点:考查可逆反应平衡状态的判断的知识。 14. 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 2SO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 SO2、 O2、SO3 的浓度分别为 0.2 mol/L、0.1 mol/L、0.2 mol/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 是( ) A. SO2 为 0.4 mol/L,O2 为 0.2 mol/L B. SO3 为 0.25 mol/L C. SO3、SO2 均为 0.15 mol/L D. SO3 为 0.4 mol/L 【答案】B 【解析】A.SO2 和 O2 的浓度增大,说明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建立平衡,若 SO3 完全反应, 则 SO2 和 O2 的浓度浓度变化分别为 0.2mol/L、0.1mol/L,因可逆反应,实际变化应小于该 值,所以 SO2 小于 0.4mol/L,O2 小于 0.2mol/L,故 A 错误;B.SO2 的浓度增大,说明反应 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建立平衡,若 SO3 完全反应,则 SO2 的浓度浓度变化为 0.2mol/L,该题中 实际变化为 0.05mol/L,小于 0.2mol/L,故 B 正确;C.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不可能同时 减小,一个减小,另一个一定增大,故 C 错误;D.SO3 的浓度增大,说明该反应向正反应 方向进行建立平衡,若二氧化硫和氧气完全反应,SO3 的浓度的浓度变化为 0.2mol/L,实际 变化小于该值,故 D 错误;故选 B。 点睛:化学平衡的建立,既可以从正反应开始,也可以从逆反应开始,或者从正逆反应开始, 不论从哪个方向开始,物质都不能完全反应,利用极限法假设完全反应,计算出相应物质的 浓度变化量,实际变化量小于极限值。 15. 对于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可逆反应 N2(g)+3H2(g) 2NH3(g) ΔH<0,能说明反应达 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为( ) A. 断开一个 N≡N 键的同时有 6 个 N—H 键生成 B.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C.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D. N2、H2、NH3 分子数比为 1∶3∶2 的状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实质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 0。A、 断开 1 个 N≡N 键的同时,必然会生成 2 分子氨气,即 6 个 N—H 键生成,A 不正确;B、 密度是气体的质量和容器体积的比值,反应前后气体质量和容器体积均不变,所以在任何时 刻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B 不正确;C、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混合气的质量和混合 气的总的物质的量的比值,质量不变,但物质的量是变化的,所以可以说明达到化学平衡状 态,C 正确;D、N2、H2、NH3 分子数之比 1∶3∶2 的状态不一定满足正逆反应速率相等,D 不正确。答案选 C。 考点:考查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16. 在恒温下的密闭容器中,有可逆反应 2NO(g)+O2(g) 2NO2(g) ΔH<0,不能说明反 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 正反应生成 NO2 的速率和逆反应生成 O2 的速率相等 B. 反应器中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C. 混合气体颜色深浅保持不变 D. 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但不为 0),反应体系中各种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A 中反应 速率的方向相反,但不能满足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不能说明;反应前后气体 的体积是减小,因此当反应器中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时,能说明;颜色深浅和浓度有关 系,所以 C 可以说明。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混合气的质量和混合气的总的物质的 量的比值,质量不变,但物质的量是变化的,所以 D 可以说明。答案选 A。 考点:考查可逆反应平衡状态的判断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该题也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和考点。试题基础性强,难易适 中,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解题方法的指导与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发 散思维能力。该题的关键是明确平衡状态的特点,如何结合具体的可逆反应灵活运用即可。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 52 分)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 4 小题,共 52 分) 17. (1)拆开 1 mol H-H 键、1 mol N-H 键、1 mol N≡N 键需要的能量分别是 436 kJ、391 kJ、946 kJ,则 1 mol N2 生成 NH3 的反应热为__________,1 mol H2 生成 NH3 的反应热为 __________。 (2) 写出 298 K 101 kPa 时,用 CO(g)还原 1 mol Fe2O3(s),放热 24.8 kJ 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已知 N2(g)+2O2(g)====2 NO2(g);△H=+67.7 kJ·mol-1, N2H4(g)+O2(g)=== N2(g)+2H2O (g);△H=-534 kJ·mol-1,根据盖斯定律写出肼与 NO2 完全反 应生成氮气和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92KJ ·mol-1 (2). -30.7 KJ ·mol-1 (3). Fe2O3(s) +3CO(g)===2 Fe(s)+ 3CO2(g) ΔH=-24.8 kJ/mol (4). 2N2H4(g)+2NO2(g)===3N 2(g)+4H2O(l) ΔH =-1135.7 kJ/mol 【解析】(1)在反应 N2+3H2⇌2NH3 中,断裂 3molH-H 键,1mol N≡ N 键共吸收的能量为: 3×436kJ+946kJ=2254kJ,生成 2mol NH3,共形成 6mol N-H 键,放出的能量为: 6×391kJ=2346kJ,吸收的热量少,放出的热量多,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2346kJ-2254kJ=92kJ,即 N2(g)+3H2(g)=2NH3(g)△H=-92kJ•mol-1,所以 1mol H2 完全反应生成 NH3 所放出的热量为 kJ=30.7kJ,反应热为-30.7 kJ ·mol-1,故答案为: -92kJ•mol-1;-30.7 kJ ·mol-1; (2)用 CO(g)还原 1molFe2O3(s),放热 24.8kJ,热化学方程式为 3CO(g)+Fe2O3(s)=3CO2(g)+2Fe(s)△H=-24.8kJ/mol,故答案为: 3CO(g)+Fe2O3(s)=3CO2(g)+2Fe(s)△H=-24.8kJ/mol; (3)①N2(g)+O2(g)=2NO2(g)△H1=+67.7kJ/mol, ②N2H4(g)+O2(g)=N2(g)+2H2O(g)△H2=-534kJ/mol,依据盖斯定律:②×2-①得到: 2N2H4(g)+2NO2(g)=3N2(g)+4H2O(g)△H=-1135.7kJ/mol,故答案为: 2N2H4(g)+2NO2(g)=3N2(g)+4H2O(g)△H=-1135.7kJ/mol。 18. 50mL0.50mol·L-1 盐酸与 50mL0.55mol·L-1NaOH 溶液在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 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_______。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___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4)实验中改用 60mL0.50mol·L-1 盐酸与 50mL0.55mol·L-1NaOH 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 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_____________, (填“相等”、“不相等”),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 NaOH 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 _______________;用 50mL0.50mol·L-1H2SO4 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 _____________。(均填 “偏大”、“偏小”、“无影响”)。 【答案】 (1). 环形玻璃搅拌棒 (2). 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3). 偏小 (4). 不相等 (5). 相等 (6). 因为中和热是指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mol H2O 所放 出的能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7). 偏小 (8). 无影响 【解析】(1)根据量热计的构造可知该装置的缺少仪器是环形玻璃搅拌棒,故答案为:环形 玻璃搅拌棒; (2)中和热测定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保温工作,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减少实验过 程中的热量损失,故答案为: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会有一部分热量散失,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将会减小,故答案为: 偏小; (4)反应放出的热量和所用酸以及碱的量的多少有关,如果用 60ml0.50mol/L 酸盐与 50mL0.55mol/LNaOH 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生成水的量增多,所放出的热量偏 高,但是中和热的均是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 1mol 水时放出的热,与酸碱的用量无关,所以 用 60ml0.50mol/L 酸盐与 50mL0.55mol/LNaOH 溶液进行反应,测得中和热数值相等,故答 案为:不相等;相等;中和热是指稀强酸与稀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 mol H2O 放出的热量, 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5)NH3•H2O 是弱电解质,电离过程为吸热过程,所以用氨水代替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 应放出的热量偏小,用 50mL0.50mol·L-1H2SO4 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不 变,故答案为:偏小;无影响。 19. 某温度时,在 2 L 容器中,某一反应中 A、B 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由图中数据分析得: (1)在 4 min 末时,A、B 的物质的量浓度 c(A)________c(B),从 0~4 min 内 A、B 的物质的 量浓度变化量 Δc(A)________Δc(B)(以上填“>”“<”或“=”)。 (2)从反应开始至 4 min 时,A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 3Fe(s)+4H2O(g) Fe3O4+4H2(g),在一可变的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 ①增加 Fe 的量, 其正反应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填增大、不变、减小,以下相同)。 ②保持体积不变,充入 N2 使体系压强增大,其正反应速率_______。 ③保持压强不变,充入 N2 使容器的体积增大,逆反应速率_______。 【答案】 (1). = (2). > (3). 0.05 mol·L-1·min-1 (4). 2A===B (5). 不变 (6). 不变 (7). 减小 【解析】(1)根据图象可知,在 4min 末时,A、B 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 0.2mol/L,从 0~4min 内 A、B 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量△c(A)=0.4mol/L-0.2mol/L=0.2mol/L, △c(B)=0.2mol/L-0.1mol/L=0.2mol/L,故△c(A)>△c(B),故答案为:=;>; (2)反应开始至 4min 时,A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 = ═0.05mol/(L•min),故 答案为:0.05mol/(L•min); (3)由图象可知,A 的物质的量逐渐减小,应为反应物,B 的物质的量逐渐增加,应为生成 物,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 n(A):n(B)=(0.8mol-0.4mol): (0.4mol-0.2mol)=2:1,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 B,故答案为:2A B; (4)①因铁是固体,增加铁的量,没有增加铁的浓度,所以不能改变反应速率,故答案为: 不变; ②体积不变,充入 N2 使体系压强增大,但各物质的浓度不变,所以反应速率不变,故答案 为:不变; ③压强不变,充入 N2 使容器的体积增大,但各物质的浓度都减小,浓度越小,反应速率越 小,故答案为:减小。 点睛:在判断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要注意:1、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适用范 围是溶液或气体;2、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物质的浓度影响的;3、温度对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适用于所有化学反应,无论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20. 乙酸和乙醇可以发生酯化反应, CH3COOH+HOC2H5 CH3COOC2H5+H2O (1)对于上述可逆反应,若乙酸分子中的氧都是 18O,乙醇分子中的氧都是 16O,一段时间后, 分子中含有 18O 的物质有_______。 A.1 种 B.2 种 C.3 种 D.4 种 (2)在上述条件下,生成物中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 A.16 B.18 C.20 D.22 (3)下列描述,能说明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有________。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 1 mol 乙酸乙酯,同时生成 1 mol 水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 1 mol 乙酸乙酯,同时生成 1 mol 乙酸 ③单位时间内,消耗 1 mol 乙醇,同时消耗 1 mol 乙酸 ④正反应的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⑤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 (4)将等物质的量的 A 和 B,混合于 2 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xC(g) +2D(g),经过 5 min 后测得 D 的浓度为 0.5 mol·L-1,c(A)∶c(B)=3∶5,C 的反应速率是 0.1 mol·L-1·min-1,A 在 5 min 末的浓度是________,B 的平均反应速率是________,,x 的 值是________。 【答案】 (1). C (2). C (3). ②④⑤ (4). 0.75 mol·L-1 (5). 0.05 mol·L-1·min- 1 (6). 2 【解析】(1)若乙酸分子中的氧都是 18O,乙醇分子中的氧都是 16O,二者在浓 H2SO4 作用下 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18O18OH+H16OCH2CH3 CH3C18O16OCH2CH3+H218O;根据反应分析,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所以含有 18O 的物质有 CH3C18O18OH、CH3C18O16OCH2CH3、H218O 三种物质,故选 C; (2) 乙酸与乙醇反应,乙酸中的羧基提供羟基,乙醇中的羟基提供氢原子,羟基和氢原子形 成水,剩下基团结合的形成酯,反应方程式为 CH3C18O18OH+CH3CH216OH CH3C18O16OC2H5+H218O,所以乙醇中的 16O 不会在水中,水中含有的氧原子为 18O,所以生 成的水为 H218O,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20,故选 C; (3)①单位时间里,生成 1mol 乙酸乙酯,同时生成 1mol 水,都表示正反应速率,不能说明 到达平衡状态,故①错误;②单位时间里,生成 1mol 乙酸乙酯表示正反应速率,生成 1mol 乙酸表示逆反应速率,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说明到达平衡,故②正确;③单位时间里,消 耗 1mol 乙醇,同时消耗 1mol 乙酸,都表示正反应速率,不能说明到达平衡状态,故③错 误;④正反应的速率与逆反应的速率相等,说明到达平衡状态,故④正确;⑤混合物中各物 质的浓度不再变化,反应到达平衡状态,故⑤正确;故选②④⑤ (4)根据题意可知生成 D 的物质的量为:0.5mol/L×2L=1mol,C 的物质的量为: 0.1mol/(L•min)×5min×2L=1mol,所以 D 与 C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1,根据同一反应中转化 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 x=2;反应方程式为 3A(g)+B(g)⇌2C(g)+2D(g),根据生成的 D 为 1mol,反应消耗的 A、B 的物质的量为:n(A)= =1.5mol、n(B)= =0.5mol,设反应前 A、B 的物质的量都为 nmol,则(n-1.5): (n-0.5)=3:5,解得:n=3,即:反应前 A、B 的物质的量都为 3mol,则 A 在 5 min 末的浓度 = =0.75mol/L;反应速率 v(B)= =0.05 mol/(L•min),故答案为:0.75mol/L; 0.05 mol/(L•min); 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