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西省四校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四校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

江西省四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题 ‎ ‎ 考试时间:2017年11月 16日 试卷满分:100‎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一.选择题(48分)‎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的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 反应热指的是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 C. 放热的化学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 D. 吸热反应不加热就不会发生 ‎【答案】A ‎【解析】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故A正确;反应热指的是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能量,故B错误;化学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故C错误;有的吸热反应不加热也能发生,如氯化铵在常温下就能分解,故D错误。‎ ‎2. 下列措施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是(  )‎ A. 大力发展火力发电,解决电力紧张问题 B. 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居民提供生活用热水 C. 用石灰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脱硫,并回收石膏 D. 用杂草、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在沼气池中发酵产生沼气,作家庭燃气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火力发电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消耗大量的能源,A错误; B.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生活用热水不需要消耗能源也没有污染物排放,B正确;C.回收石膏,是充分利用原子的一种表现,C正确;D.在沼气池中发酵产生沼气,作家庭燃气能源,符合节能减排,D正确;答案选A。‎ 考点:考查环境保护、节能减排 ‎3. 已知25℃、101kPa条件下:4Al(s)+3O2 (g) == 2Al2O3 (s) △H = -2834.9 kJ·mol-1‎ ‎4Al (s)+2O3(g)==2Al2O3(s) △H = -3119.91 kJ·mol-1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 为吸热反应 B. 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 为放热反应 C. O3比O2稳定,由O2变O3 为吸热反应 D. O2比O3稳定,由O2变O3 为放热反应 ‎【答案】A ‎【解析】已知:①4Al (s) + 3O2 (g)=2Al2O3 (s) △H = -2834.9 kJ·mol-1 ‎ ‎②4Al (s) +2O3 (g)=2Al2O3 (s) △H = -3119.91 kJ·mol-1 ‎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①-②即得到3O2 (g)=2O3 (g) △H=+285.01kJ/mol,则A. 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A正确;B. 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B错误;C. 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O2比O3稳定,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C错误;D. O2比O3稳定,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D错误,答案选A。‎ ‎4. 已知101kPa时的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kJ/mol,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反应时的中和热为57.3kJ/mol,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①C8H18(l)+ 25/2O2(g)= 8CO2(g)+ 9H2O(l); △H = +5518kJ/mol ‎②C8H18(l)+ 25/2O2(g)= 8CO2(g)+ 9H2O(l); △H = -5518kJ/mol ‎③H+(aq)+ OH-(aq)= H2O(l); △H = -57.3kJ/mol ‎④1/2H2SO4(aq) + NaOH(aq) =1/2Na2SO4(aq) + H2O(l); △H = +57.3kJ/mol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②‎ ‎【答案】B ‎【解析】辛烷的燃烧热是1mol辛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的能量,焓变小于0,所以①错误,②正确;中和反应放热,焓变小于0,所以④错误,③正确;故选B。‎ ‎5. 燃烧1 g乙炔(C2H2)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热量50 kJ,则这一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A. 2C2H2(g)+5O2(g)===4CO2(g)+2H2O(l) ΔH=+50 kJ·mol-1‎ B. C2H2(g)+5/2O2(g)===2CO2(g)+H2O(l) ΔH=-1 300 kJ C. 2C2H2+5O2===4CO2+2H2O ΔH=-2 600 kJ D. 2C2H2(g)+5O2(g)===4CO2(g)+2H2O(l) ΔH=-2 600 kJ·mol-1‎ ‎【答案】D ‎..................‎ ‎6. 下列图像分别表示有关反应的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CO(g)+H2O(g)===CO2(g)+H2(g) ΔH>0‎ B. 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 S(g)+O2(g)===SO2(g)ΔH1 , S(s)+O2(g)===SO2(g)ΔH2。则ΔH1>ΔH2‎ D. 石墨转变为金刚石是吸热反应 ‎【答案】D ‎【解析】CO(g)和H2O(g)的总能量大于CO2(g)和H2(g)的总能量,CO(g)+H2O(g)===CO2(g)+H2(g)反应放热,ΔH<0,故A错误;能量越低越稳定,所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B错误;S(g)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大于S(s) 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所以ΔH1<ΔH2,故C错误;金刚石的能量大于石墨,所以石墨转变为金刚石是吸热反应,故D正确。‎ ‎7. 已知2SO2+O2==2SO3(g),若反应速率分别用v(SO2)、v(O2)、v(SO3)表示,则下列式子正确的是(  )‎ A. 2v(SO3)=v(O2) B. v(SO2)=v(O2)=v(SO3)‎ C. v(SO2)=v(O2) D. v(O2)=2v(SO2)‎ ‎【答案】C ‎【解析】根据 ; v(SO3)=2v(O2),故A错误;v(SO2)=2v(O2)=v(SO3),故B错误; v(SO2)=v(O2),故C正确;2v(O2)=v(SO2),故D错误。‎ ‎8. 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N2+3H22NH3,DH<0,达到平衡时,当单独改变下列条件后,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加催化剂V正、V逆都发生变化且变化的倍数相等 B. 降温,V正、V逆都减小,且V正减小倍数小于V逆减小倍数 C. 加压,V正、V逆都增大,且V正增大倍数大于V逆增大倍数 D. 加入氩气,V正、V逆都增大,且V正增大倍数大于V逆增大倍数 ‎【答案】D ‎【解析】加催化剂V正、V逆都发生变化且变化的倍数相等,所以平衡移动,故A正确;降温,V正、V逆都减小,且V正减小倍数小于V逆减小倍数,所以V正>V逆,平衡正向移动,故B正确;加压,V正、V逆都增大,且V正增大倍数大于V逆增大倍数,所以V正>V逆,平衡正向移动,故C正确;恒容容器,加入氩气,V正、V逆都不变,平衡不移动,故D错误。 ‎ 点睛:恒容容器通入无关气体,反应物、生成物浓度不变,所以反应速率不变,平衡不移动;恒压容器,加入无关气体,体积增大,反应物、生成物浓度减小,相当于加压,所以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系数和大的方向移动。‎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增大压强,活化分子数增多,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 B. 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不一定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 C. 活化分子间所发生的分子间的碰撞为有效碰撞 D. 使用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增大了活化分子百分数,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 ‎【答案】D ‎【解析】增大压强,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反应速率一定增大,故A错误;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一定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故B错误;活化分子按照合适的取向发生的碰撞为有效碰撞,故C错误;催化剂能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故D正确。‎ ‎10. 利用反应:2NO(g)+2CO(g)2CO2(g)+N2(g) △H=-746.8kJ·mol-1,可净化汽车尾气,如果要同时提高该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采取的措施是( )‎ A. 降低温度 B. 增大压强 C. 升高温度同时充入N2 D. 及时将CO2和N2从反应体系中移走 ‎【答案】B ‎【解析】A.降低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减慢,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即正反应方向,NO的转化率转化率增大,故A错误;B、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O的转化率转化率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B正确;C.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即逆反应方向,NO的转化率转化率减小,同时充入N2,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的转化率转化率减小,故C错误;D.将CO2和N2从反应体系中移走,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O的转化率增大,但反应速率减小,故D错误。故选B。‎ ‎11. 一定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M(g)+2N(g)xP(g) ΔH ‎<0,N、P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x=2‎ B. 反应开始2 min内,v(P)=0.1 mol·L-1·min-1‎ C. 2 min后,降低温度平衡向右移动 D. 当容器内混合气体压强不再改变时,反应体系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答案】B ‎【解析】A、由图可知,2min达平衡,△n(N)=0.3mol-0.1mol=0.2mol,△n(P)=0.2mol,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2:x=0.2mol:0.2mol,解得x=2,故A正确;B、P的浓度变化量为:=0.1mol/L,v(P)==0.05mol•L-1•min-1,故B错误;C、△H<0,正反应属于放热,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C正确;D、x=2,反应前后气体计量数不同,化学平衡移动时,气体的压强随之改变,当容器内混合气体压强不再改变时,则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说明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故D正确;故选B。‎ ‎12. 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以下可逆反应:M(g)+N(g)P(g)+2 L(?)。在不同的条件下P的体积分数φ(P)的变化情况如图,则该反应(  )‎ A. 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 B. 正反应放热,L是气体 C. 正反应吸热,L是气体 D. 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或气体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要判断L的状态就要看压强的改变和P的百分含量P%的关系,温度在50℃时,比较曲线Ⅱ、Ⅲ,曲线Ⅲ的压强较大,但P的百分含量P%较小,说明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向移动,则左边气体的化学计量数要小,右边气体的而化学计量数大,那么L一定是气体;在比较曲线Ⅰ和Ⅱ,可以看出压强相等时,温度越高P的百分含量P%越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向移动,则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 ‎13. 将4 mol A气体和2 mol B气体充入2 L的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A(g)+B(g)2C(g)。若经2 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 mol·L-1,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平均速率为0.3 mol·L-1·s-1‎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平均速率为0.3 mol·L-1·s-1‎ ‎③2 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④2 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 mol·L-1‎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 ,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平均速率为 =0.3 mol·L-1·s-1;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平均速率为=0.15 mol·L-1·s-1;2 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 ;④2 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 mol·L-1;故B正确。‎ ‎14. 在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平衡时,A的浓度为0.5mol/L若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2倍,达新平衡时A的浓度降为0.3mol/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X+Y<Z B.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 B的转化率降低 D. C的体积分数增大 ‎【答案】C 考点:考查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等知识。‎ ‎15. 下列事实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来解释的是(    )‎ A. 往硫化氢水溶液中加碱有利于S2-增加 B. 加入催化剂有利于氨氧化反应 C. 高压有利于合成氨反应 D. 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小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答案】B ‎【解析】硫化氢溶液中存在 、,加入碱溶液,消耗氢离子,平衡正向移动S2-增加,所以A能用勒沙特列原理来解释;加入催化剂,平衡不移动,故B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来解释;加压合成氨反应正向移动,故C能用勒沙特列原理来解释; ,增大氯离子浓度,平衡逆向移动氯气溶解度减小,故D能用勒沙特列原理来解释;选B。‎ ‎16. 下列反应中,在高温下不能自发进行的是(  )‎ A. CO(g)C(s)+O2(g) B. 2N2O5(g)4NO2(g)+O2(g)‎ C. (NH4)2CO3(s)NH4HCO3(s)+NH3(g) D. MgCO3(s)MgO(s)+CO2(g)‎ ‎【答案】A ‎【解析】A此反应是熵减的,而且又是焓增的,即△S<0,△H>0,,由公式△G=△H-T△S可知,任何情况下△G>0,故,任何情况下反应都不会自发反应,符合题意。B△H<0,△S>0,△G<0,任何条件下都能发生,不合题意C △H>0,△S>0,在高温下才能发生,不合题意D△H>0,△S>0在高温下才能发生,不合题意。‎ 考点:判断不同反应自发的条件。正确理解熵判据和焓判据。‎ 点评:正确理解熵判据和焓判据。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能根据△H、△S的正负,判断△G的正负。‎ 二.非选择题(52分)‎ ‎17. 50mL 0.50mol·L﹣1盐酸与50mL 0.55mol·L﹣1NaOH溶液在图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______________.‎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__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4)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5)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mol水蒸气放热241.8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1g水蒸气转化成液态水放热2.444kJ,则氢气的燃烧热为_________kJ·mol﹣1.‎ ‎【答案】 (1). 环形玻璃搅拌棒 (2). 减少热量的散失 (3). 偏小 (4). 偏小 (5). 2H2(g)+O2(g ) =2H2O(g) △H=-483.6 kJ·mol-1 (6). 285.8‎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测定中和热实验装置回答;(2)根据避免热量散失回答;(3)如不盖硬纸板,产生的热量散失较多;(4)氨水是弱电解质,电离吸热,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放出热量少;(4)放热反应焓变<0;根据盖斯定律计算氢气的燃烧热。‎ 解析:(1)测定中和热需要用环形玻璃搅拌棒搅拌,所以缺少的玻璃仪器是环形玻璃搅拌棒;(2)碎纸条可以隔热,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减少热量的散失;(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产生的热量散失较多,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偏小;(4)氨水是弱电解质,电离吸热,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放出热量少,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偏小;(5)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2mol水蒸气放热483.6 kJ,放热反应焓变为负值,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H2(g)+O2(g ) =2H2O(g) △H=-483.6 kJ·mol-1;1g水蒸气转化成液态水放热2.444kJ,则1mol水蒸气转化成液态水放热44kJ,根据盖斯定律,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mol液态水放热285.8kJ,即氢气的燃烧热是285.8 kJ·mol﹣1。‎ 点睛: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中和热是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 ‎18. 下表是某兴趣小组通过实验获得的相同体积足量稀硫酸与铁反应的实验数据:‎ 实验 序号 金属 质量/g 金属 状态 c(H2SO4) mol/L 实验 温度/℃‎ 金属消失 的时间/s ‎1‎ ‎0.10‎ 丝 ‎0.7‎ ‎20‎ ‎250‎ ‎2‎ ‎0.10‎ 丝 ‎1.0‎ ‎20‎ ‎200‎ ‎3‎ ‎0.10‎ 粉末 ‎1.0‎ ‎20‎ ‎125‎ ‎4‎ ‎0.10‎ 粉末 ‎1.0‎ ‎30‎ ‎50‎ 分析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①实验1、2可得出的结论是,硫酸浓度越_____,反应速率越慢;‎ ‎②实验3、4可得出的结论是温度越_____,反应速率越快.‎ ‎(2)①用铁粉和稀硫酸反应制取H2,实验过程中绘制出生成H2的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试分析判断OE段、EF段、FG段、GH段反应速率(分别用v (OE)、v (EF)、v (FG)、v (GH)表示)最快时段是______.‎ A.v (OE) B.v (EF)C.v (FG) D.v (GH)‎ ‎②1min内反应较慢的原因是: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反应明显加快的原因是_____.‎ ‎【答案】 (1). 小 (2). 高 (3). B (4). 温度较低 (5). 反应放热,温度升高 ‎【解析】试题分析:(1)①实验1、2唯一的变量是硫酸的浓度,硫酸浓度大的反应时间短;②实验3、4唯一的变量是温度,温度高的反应时间短;(2)①根据速率定义 分析;②根据影响速率的因素分析;‎ 解析:(1)①实验1、2唯一的变量是硫酸的浓度,硫酸浓度大的反应时间短,所以根据实验1、2可得出的结论是,硫酸浓度越小,反应速率越慢;②实验3、4唯一的变量是温度,温度高的反应时间短,所以根据实验3、4可得出的结论是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2)①根据速率定义 ,单位时间内生成气体越多,反应速率越快,所以EF段反应速率最快,故选B;②该反应放热,溶液温度升高,该实验过程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因素是温度,所以1min内反应较慢的原因是温度低;一段时间后反应明显加快的原因是,反应放热,温度升高。‎ 点睛:影响铁与硫酸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氢离子的浓度、铁的颗粒大小;该反应放热,随反应进行溶液温度升高,所以反应速率逐渐增大;但反应一段时间后,由于氢离子浓度减小所以反应速率明显降低。‎ ‎19. 一定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从反应开始到10 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______________,Y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0 s后的某一时刻(t1)改变了外界条件,其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符合该图像的是________。‎ A.t1时刻,增大了X的浓度B.t1时刻,升高了体系温度 C.t1时刻,缩小了容器体积 D.t1时刻,使用了催化剂 ‎【答案】 (1). 0.079 mol·L-1·s-1 (2). 0.395 mol·L-1 (3). 79% (4). X(g)+Y(g) 2Z(g) (5). D ‎【解析】(1)分析图像知:‎ v(Z)=="0.079" mol·L-1·s-1,‎ Δc(X)=="0.395" mol·L-1,‎ Y的转化率α(Y)=×100%=79%。‎ ‎(2)由各物质转化的量:X为0.79 mol,Y为0.79 mol,Z为1.58 mol可知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2,则化学方程式为X(g)+Y(g)2Z(g)。‎ ‎(3)由图像可知,外界条件同等程度地增大了该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增大X的浓度、升高体系温度均不会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A、B错误。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缩小容器体积或增大压强,均可同等程度地增大正、逆反应速率,C正确。D使用催化剂可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D正确。‎ ‎20. 已知2A2(g)+B2(g)2C(g) ΔH=-a kJ·mol-1(a ‎>0),在一个有催化剂的固定容积的容器中加入2 mol A2和1 mol B2,在500 ℃时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C的浓度为w mol·L-1,放出热量b kJ。‎ ‎(1)a___(填“>”“=”或“<”)b。 ‎ ‎(2)若将反应温度升高到700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将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3)若在原来的容器中只加入2 mol C,500 ℃时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吸收热量c kJ,C的浓度___(填“>”“=”或“<”)w mol·L-1。 ‎ ‎(4)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 ‎ a.v(C)=2v(B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c.v逆(A2)=2v正(B2)d.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5)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操作是___。 ‎ a.及时分离出C气体b.适当升高温度c.增大B2的浓度 d.选择高效的催化剂 ‎【答案】 (1). > (2). 减小 (3). = (4). bc (5). c ‎【解析】试题分析:(1)2A2(g)+B2(g)2C(g) 反应可逆,2 mol A2和1 mol B2,在500 ℃时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C的物质的量小于2mol;(2)正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3)在同一容器同一条件下 2molA2和1molB2建立的平衡和2mol C建立的平衡是等效平衡。(4) 根据平衡标志判断;(5)根据影响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因素分析。‎ 解析:(1)2A2(g)+B2(g)2C(g) 反应可逆,2 mol A2和1 mol B2,在500 ℃时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C的物质的量小于2mol,所以放出热量小于a kJ,故a>b;(2)正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3)在同一容器同一条件下 2molA2和1molB2建立的平衡和2mol C建立的平衡是等效平衡,所以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w mol·L-1。(4) a、任意时刻反应速率比都等于系数比,所以v(C)=2v(B2)不一定平衡,故a错误;b、正反应是气体压强减小的反应,平衡状态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B正确;c、依据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的系数之比可知,v逆(A2)=2v正(B2),说明v逆(A2)=v正(A2),故c正确;d、密度是混合气的质量和容器容积的比值,在反应过程中质量和容积始终是不变的,所以密度是恒量,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不一定平衡,故d错误,选BC;(5)及时分离出C气体,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平衡正向移动,故a错误;b.适当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平衡逆向移动,故b错误;c.增大B2的浓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故c正确; d.选择高效的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平衡不移动,故d错误。‎ 点睛:减少反应物或生成物,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增大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21. 据报道,有科学家提出硅是“21世纪的能源”、“未来的石油”的观点。‎ ‎(1)晶体硅在氧气中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Si(s)+O2(g)===SiO2(s) ΔH=-989.2 kJ·mol-1,有关键能数据如下表:‎ 化学键 Si—O O===O Si—Si 键能/kJ·mol-‎ x ‎498.8‎ ‎176‎ 已知1 mol Si中含2 mol Si—Si键,1 mol SiO2中含4 mol Si—O键,则x的值为____________。‎ ‎(2)硅光电池作为电源已广泛应用于人造卫星、灯塔和无人气象站等。硅光电池是一种把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的装置。‎ ‎(3)假如硅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新型能源被开发利用,关于其有利因素的下列说法中,你认为不妥当的是______________。‎ A.硅便于运输、贮存,从安全角度考虑,硅是最佳的燃料 B.硅的来源丰富,易于开采,且可再生 C.硅燃烧放出的热量大,且燃烧产物对环境污染程度低,容易有效控制 D.寻找高效新催化剂,使硅的生产耗能很低,是硅能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 ‎(4)工业制备纯硅的反应为2H2(g)+SiCl4(g)===Si(s)+4HCl(g) ΔH=+240.4 kJ·mol-1,生成的HCl通入100 mL 1 mol·L-1的NaOH溶液恰好反应,则反应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填“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为__________kJ。‎ ‎【答案】 (1). 460 (2). 光 (3). 电 (4). D (5). 释放 (6). 5.73‎ ‎【解析】(1)、1mol晶体硅中含有2molSi−Si,1molSiO2中含有4molSi−O,1molO2中含有1molO=O,根据Si(s)+O2(g)=SiO2(s)△H=−989.2kJ⋅mol−1,则反应焓变△H=2×176+498.8−4x=−989.2,解得x=460,故答案为:460;‎ ‎(2)、硅光电池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故答案是:光(或太阳能); 电。‎ ‎(3)、A.硅常温下为固体,性质较稳定,便于贮存,较为安全,故A正确;‎ B. 硅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主要以硅酸盐和二氧化硅的形式存在,且可再生,故B正确;‎ C. 硅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新型能源被开发利用说明燃烧放出的热量大,硅燃烧生成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是固体,容易得到有效控制,故C正确;‎ D. 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不改变反应热,所以不能使硅的生产耗能降低,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4)、根据题中所给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所以在制备纯硅的过程中吸收热量;通入100mL 1mol⋅L−1的NaOH溶液恰好反应说明生成的氯化氢为0.1mol,设反应吸收的热量为x,‎ ‎2H2(g)+SiCl4(g)═Si(s)+4HCl(g) △H=+240.4kJ⋅mol−1‎ ‎                                             4                  240.4‎ ‎                                              0.1                x 解得X=6.01kJ,故答案为:吸收、6.01。‎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