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高一年级化学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e 4;C 12;H 1;O 16;S 32;Na 23;N 14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 3 分,共 51 分) 1.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倾倒液体 B. 检查气密性 C. 稀释浓硫酸 D. 取用固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A 正确;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 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反之则相反。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 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 及时地扩散。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 正确。 D、固体药品的取用要遵循“一横二送三直立”,用纸槽把药品送入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 作错误,D 错误。 答案选 D。 【点睛】 2.某非金属单质 A 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 B。B 为气体,其体积是反应掉氧气体积的两倍 (同温、同压)。以下对 B 的分子组成的推测一定正确的是( ) A. 有 1 个氧原子 B. 有 2 个氧原子 C. 有 1 个 A 原子 D. 有 2 个 A 原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 n=V/Vm 可知,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B 为气体,其体积是反 应掉氧气体积的两倍,这说明有 1molO2 消耗可生成 2molB,则根据原子守恒可知 B 中应含 有 1 个 O,选 A。 3.有五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它们分别为: ①Ba(NO3)2 ②KCl ③NaOH ④CuSO4 ⑤Na2SO4 如果不用其他任何试剂(包括试纸), 用最简便的方法将它们一一鉴别开来,则在下列的鉴别顺序中,最合理的是( ) A. ④③①⑤② B. ④②①③⑤ C. ①⑤③④② D. ③④①⑤② 【答案】A 【解析】 【分析】 铜离子在溶液中显蓝色,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蓝色沉淀,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生成白色 沉淀,氯化钾无明显现象最后鉴别;先把带色的离子鉴别出来,再用该离子去鉴别其他的离 子,再用鉴别出来的去鉴别后面的离子,依次鉴别. 【详解】首先观察溶液的颜色,显蓝色的是硫酸铜;将硫酸铜滴入剩余的四种溶液中,出现 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钠,出现白色沉淀,是硝酸钡;再将硝酸钡滴入剩余的两种溶液中,出 现白色沉淀的是硫酸钠,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钾。 故选:A。 【点睛】难点突破:在解此类题时,先要根据所给的溶液的颜色鉴别出带色的溶液,再用该 试剂鉴别其他的物质,依次用鉴别出来的物质鉴别其他的物质,类推。 4.下列溶液中 Cl-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 A. 200mL 2mol·L—1 MgCl2 溶液 B. 500mL 2.5mol·L—1 NaCl 溶液 C. 30mL 2.5mol·L—1 CaCl2 溶液 D. 250mL 1mol·L—1 AlCl3 溶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电解质电离产生的离子浓度等于电解质的浓度与化学式中含有该离子个数的积。 【详解】A.c(Cl-)=2mol/L×2=4mol/L; B.c(Cl-)=2.5mol/L×1=2.5mol/L; Cc(Cl-)=2.5mol/L×2=5.0mol/L; D.c(Cl-)=1mol/L×3=3mol/L; 可见四种溶液中 Cl-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大值是 5.0mol/L,故合理选项是 C。 5.现有 CO、CO2、O3(臭氧)三种气体,它们分别都含有 1mol 氧原子,则三种气体的物质 的量之比为( ) A. 1∶1∶1 B. 6∶3∶2 C. 3∶2∶1 D. 1∶2∶3 【答案】B 【解析】 【详解】CO、CO2、O3(臭氧)三种气体,它们分别都含有 1mol 氧原子,根据物质分子中含 有的 O 原子个数可知,n(CO)=1mol,n(CO2)= mol,n(O3)= mol,故这三种气体的物质的 量之比是 n(CO):n(CO2):n(O3)=1mol: mol: mol=6:3:2,故合理选项是 B。 6.设 N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1 mol 醋酸的质量与 NA 个醋酸分子的质量相等 B. NA 个氧气分子和 NA 个氢气分子的质量比等于 16∶1 C. 30 g 乙烷(C2H6)所含的原子数目为 NA D. 在标准状况下, 0.5NA 个氯气分子所占体积约是 11.2 L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mol 醋酸中含有 NA 个醋酸分子,A 正确;NA 个氧气分子和 NA 个氢气分子物质 的量都是 1mol,质量比为 32:2=16:1,B 正确;30 g 乙烷(C2H6)所含的分子数目为 NA,原 子数为 3NA,C 错误;0.5NA 个氯气分子物质的量为 0.5mol,标准状况下体积约为 11.2L。 考点:NA 点评:有关 NA 的试题须看清微粒的种类,是分子还是原子。 7.用硫酸铜晶体配制 0.100 mol·L-1 的硫酸铜溶液 1000 mL 时,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操作 是(  ) A. 称取硫酸铜晶体 160 g B. 称量固体时,天平指针偏左 C. 选用的容量瓶内留有少量的蒸馏水 D. 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环形标线,再加水至刻度线 1 2 1 3 1 2 1 3 【答案】B 【解析】 【 详 解 】 A. 配 制 0.100mol/L 的 硫 酸 铜 溶 液 1000mL , 需 要 硫 酸 铜 晶 体 的 质 量 m=0.100mol/L×1L×250g/mol=25.0g,称取硫酸铜晶体 16.0g<25.0g,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 导致溶液的浓度偏低,A 不符合题意; B.天平指针偏左,说明称取溶质的质量偏大,导致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大,最终会使溶液的浓 度偏高,B 符合题意; C.选用的容量瓶内留有少量的蒸馏水,对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都不会产生影响,因此 对溶液的浓度不产生任何影响,C 不符合题意; D.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环形标线,再加水至刻度线,导致溶液的体积偏大,则溶液的 浓度偏低,D 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 B。 8.在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Na+ 、K+、SO42-、CO32− B. Cu2+、K+、SO42-、NO3 − C. Na+、 K+、Cl−、 NO3 − D. Fe3+、K+、SO42-、Cl−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酸性溶液中含有大量 H+,H+与 CO32−会发生反应产生 CO2 和 H2O,不能大量 共存; B.Cu2+的水溶液显蓝色,在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 C.在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 Na+、 K+、Cl-、 NO3-之间不能发生任何反应,可以大量共存; D.Fe3+的水溶液显黄色,在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 故合理选项是 C。 9.使等体积的 AlCl3、CaCl2、NaCl 溶液中的 Cl-完全转化为 AgCl,所用 0.1mol/LAgNO3 溶液 的体积相同,这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A. 1:2:3 B. 1:1:1 C. 2:3:6 D. 6:3:2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别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Cl-沉淀完全时,消耗等物质的量的 AgNO3,可知 AlCl3、 CaCl2、NaCl 三种溶液中含氯离子的物质的量相同,假设 n(Cl-)=1mol,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 知:n(NaCl)=1mol,n(CaCl2)=1/2mol,n(AlCl3)=1/3mol,溶液的体积相同,则物质的量之比等 于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所以,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1/3:1/2:1=2:3:6,故 C 项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10.由硫酸钾、硫酸铝和硫酸组成的混合溶液,其中 c(H+)=0.1 mol·L-1,c(Al3+)=0.4 mol·L -1,c(SO42-)=0.8 mol·L-1,则 c(K+)为 A. 0.15 mol·L-1 B. 0.2 mol·L-1 C. 0.3 mol·L-1 D. 0.4 mol·L-1 【答案】C 【解析】 【详解】对于混合溶液,不需要逐一去求浓度,直接依据溶液中电荷守恒可以求出离子浓度。 在此溶液中,存在的电荷守恒是:c(H+)+ 3c(Al3+)+ c(K+)=2 c(SO42-)+ c(OH-),因为溶液是 酸性的,可以不考虑极微量的氢氧根离子浓度,则求 c(K+)=1.6 mol·L-1-0.1 mol·L-1-1.2 mol·L-1=0.3 mol·L-1,故选 C。 【点睛】本题如从各物质的浓度入手也可以求出钾离子浓度,但是运用电荷守恒法更快速, 简洁。 11.已知气体的密度与它的摩尔质量成正比。一只气球若放在空气(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是 29 g·mol-1)中可静止不动,那么在相同条件下该气球在下列气体中会下沉的是(  ) A. O2 B. Cl2 C. CO2 D. CH4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只气球若放在空气中可静止不动,在相同条件下该气球放在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中就会下 沉,放在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中就会上升。 【详解】A.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氧气的摩尔质量为 32g/mol,比空气的大,则密度比空气大, 该气球放在氧气中上升,故 A 错误; B.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氯气的摩尔质量为 71g/mol ,大于空气,则密度比空气大,该气球放在 氧气中上升,故 B 错误; C.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为 44g/mol ,大于空气,则密度比空气大,该气球 放在氧气中上升,故 C 错误; D.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甲烷的摩尔质量为 16g/mol ,小于空气,则密度比空气小,该气球放在 氧气中下沉,故 D 正确。 所以 D 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如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那么在相同条件下该气球放在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中就会 下沉,从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与它的摩尔质量成正比的角度分析。 12.在体积为 V L 的密闭容器中通入 a mol CO 和 b mol O2,点燃充分反应后容器内碳原子数 和氧原子数之比为(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守恒。 13.下列关于氢氧化铁胶体叙述错误的是( ) A. 鉴别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钠溶液用丁达尔效应 B. 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硫酸溶液现象是先沉淀后沉淀消失 C. 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铁离子用渗析的方法 D.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用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制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不具备,所以可用丁达尔效应鉴别氢氧化铁胶体 和氯化钠溶液,正确;B、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使胶体聚沉转化为沉淀,Fe(OH)3 与 H2SO4 反应生成 Fe2(SO4)3 和 H2O,所以现象是先沉淀后沉淀消失,正确;C、离子可透过半透膜, 所以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铁离子用渗析的方法,正确;D、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 合得到的是 Fe(OH)3 沉淀,无法得到 Fe(OH)3 胶体,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胶体的性质和制备。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金属 Al 能够导电,是因为金属 Al 在电流的作用下发生了电离 B. 食盐水能导电是因为 NaCl 溶液中含有能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 a b 2 a b a a 2b+ ( )2 a a b+ C. CO2 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 CO2 是电解质 D. CaCO3 难溶于水,但 CaCO3 是电解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A.金属 Al 能够导电,是因为金属 Al 内部存在自由移动 电子,A 错误; B.NaCl 溶液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含有能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B 错误; C.CO2 水溶液能导电,是 CO2 和水反应生成 碳酸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是 二氧化碳本身导电,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C 错误; D.CaCO3 难溶于水,但溶于水的部分能完全电离,-所以 CaCO3 是电解质,D 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 D。 15.下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熔化和溶于水时均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B. 电解质、非电解质都一定是化合物,单质不属于此范畴 C. 电解质放在水中一定能导电,非电解质放在水中一定不导电 D. 导电能力强的电解质不一定是强电解质,导电能力弱的不一定是弱电解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熔融状态下和水溶液中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A 正确; B.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一定属于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B 正确; C.有的电解质溶解度很小,在水中电离产生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很小,所以在水中几乎不 导电,如硫酸钡为电解质,硫酸钡在水中不导电;有的非电解质,如氨气、二氧化硫等,在 溶液中能够与水发生反应产生电解质而导电,C 错误; D.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根本区别不是其水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同,而是其在溶液中能否完全 电离。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关,故强电离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弱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弱,D 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 C。 16.下列示意图中,白球代表氢原子,黑球代表氦原子,方框代表容器,容器中间有一个可 以上下滑动的隔板(其质量可忽略不计)。其中能表示等质量的氢气与氦气的是(  ) 的 的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氢气是双原子分子,氦气是单原子分子,B 不正确。氦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氢气的 2 倍,所以等质量的氢气的物质的量是是氦气的 2 倍,A 正确,CD 不正确。答案选 A。 17.将标准状况下的 aL 氯化氢气体溶于 1000g 水中,得到的盐酸的密度为 bg/mL,则该盐酸 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标准状况下的 aLHCl(g) n(HCl)= = mol 溶液的质量为 mol×36.5g/mol+1000g 溶液的体积为 ×10-3L/mL 由 c= 可知 c= = mol/L,答案选 D。 二、填空题(共 26 分) 18.掌握仪器名称、组装及使用方法是中学化学实验的基础,如图为两套实验装置。 a mol/L22.4 ab mol/L22400 ab mol/L22400+36.5a 1000ab mol/L22400+36.5a 22.4 / aL L mol 22.4 a 22.4 a mol 36.5g / mol 1000g22.4 / a bg mL × + n V 3 mol22.4 36.5 100022.4 10 L− × + × a a b 1000 22400 36.5 ab a+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a、_____b、 _____ (2)若利用装置 I 分离四氯化碳和酒精的混合物,还缺少的仪器是____,将仪器补充完整 后进行实验,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在____处。冷凝水由____(填 f 或 g)口通入,___口流 出。 【答案】 (1). 蒸馏烧瓶 (2). 冷凝管 (3). 酒精灯 (4). 蒸馏烧瓶支管口 (5). g (6). f 【解析】 【详解】(1)a 是蒸馏烧瓶,b 是直形冷凝管。 (2)四氯化碳和酒精是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可以用蒸馏的方法分离,蒸馏需要加热,则装 置 I 中还缺少酒精灯。温度计用来测蒸气的温度,所以温度计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 处。为了充分冷凝蒸气,冷凝水应从下口流入,上口流出。即由 g 口通入,f 口流出。故答 案为:酒精灯,蒸馏烧瓶支管口,g,f。 19. 下面 a~f 是中学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几种仪器: a.量筒  b.容量瓶  c.托盘天平  d.温度计  e.分液漏斗 (1)标出仪器使用温度的是________(填写编号)。 (2)使用前需要检查是否漏水的是________(填写编号)。 (3)称取 10.5 g 固体样品(1 g 以下使用游码)若样品与砝码错放位置,则实际称取的样品质 量为________ g。 (4)配制 2 mol·L-1H2SO4 时,用 a 量取浓 H2SO4 时视线高于液面,则配得的浓度 (偏高、 偏低或无影响) 【答案】(每空2 分,共 8 分)(1)ab (2)be (3)9.5 (4)偏低 【解析】 考查常见的基本实验操作。 (1)量筒和容量瓶上都标有温度,所以答案选 ab。 (2)容量瓶和分液漏斗在使用之前必需检验是否漏水,答案选 be。 (3)由于在托盘天平中右盘的质量总是等于左盘的质量和游码的质量之和,所以当 左码右物时,物体的实际质量是 10.0g-0.5g=9.5g。 (4)根据 c=n/v 可知,若用 a 量取浓 H2SO4 时视线高于液面,则浓硫酸的体积偏小,则溶 质的物质的量偏少,所以浓度偏低。 20.请按要求填空: (1)用已准确称量的 1.06 g Na2CO3 固体配制 0.100 mol/L Na2CO3 溶液 100 mL,所需要的仪器 为____。 (2)除去 Na2CO3 固体中混有的少量 KNO3,所进行的实验操作依次为________、蒸发、结晶、 ________。 (3)除去 KCl 溶液中的 SO42-,依次加入的溶液为(填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 【答案】 (1). 烧杯、玻璃棒、100mL 容量瓶、胶头滴管 (2). 溶解 (3). 趁热过滤、 洗涤、灼烧 (4). BaCl2、K2CO3、HCl 【解析】 【分析】 (1)根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需操作步骤和每一步操作所需仪器分析; (2)Na2CO3 和 KNO3 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可用结晶方法分离; (3)除去 KCl 溶液中的 SO42-,应使 SO42-离子转化为沉淀,注意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详解】(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溶液需要称量、溶解、洗涤、移液、定容等操作, 溶解需要烧杯、玻璃棒,定容需要胶头滴管、需要 100mL 容量瓶进行配制,故所需要的仪 器有烧杯、玻璃棒、100mL 容量瓶、胶头滴管; (2)Na2CO3 和 KNO3 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可用结晶方法分离,具体做法是先将固体溶 解,然后蒸发、结晶,趁热过滤、洗涤晶体,最后灼烧晶体可得到碳酸钠; (3)除去 KCl 溶液中的 SO42-,应先加入过量 BaCl2 的使 SO42-生成沉淀,然后再加入 K2CO3 使过量的 BaCl2 生成沉淀,过滤后加入 HCl 除去过量的 K2CO3。故依次加入的溶液为 BaCl2、K2CO3、HCl。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的量溶液的配制、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注意 根据混合物组分性质的差异性选择分离的方法,本题易错点为(3),注意加入试剂的顺序和 除杂原理。 21.下列三组物质中,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它三种不同 A.MgO、Na2O、CO2、CuO B.HCl、H2O、H2SO4、HNO3 C.NaOH、CaCO3、KOH、Ba(OH)2 (1)三种物质依次 (填化学式):A________;B_____;C____。 (2)这三种物质相互作用可生成一种新物质,该物质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O2 (2). H2O (3). CaCO3 (4). Ca(HCO3)2=Ca2++2HCO3- 【解析】 【详解】(1)A.MgO、Na2O、CuO 均为碱性氧化物,而 CO2 为酸性氧化物; B.HCl、H2SO4、HNO3 均为酸,而 H2O 为氧化物; C.NaOH、KOH、Ba(OH)2 均为碱,而 CaCO3 为盐; (2)碳酸钙、水以及二氧化碳之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反应方程式为:CaCO3+ CO2+H2O= Ca(HCO3)2。Ca(HCO3)2 是可溶性盐,属于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产生 Ca2+、HCO3-,电离 方程式为:Ca(HCO3)2=Ca2++2HCO3-。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及物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掌握化学基本概念,根据物质组 成的不同及性质的不同进行分析解答。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用等号,弱电解质部 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电离方程式用可逆号。掌握电解质强弱及电 离产生的微粒是正确书写电离方程式的关键。 三、计算题(共 23 分) 22. (1)48g 氧气和 48g 臭氧(O3),它们所含的原子数_______ (填“相同”或“不同”,它们在同温同 压下的体积比是________。0.2 mol NH3 分子与________个 CH4 含有的电子数相同,与 _______g H2O 含有的氢原子数相同,与标准状况下____ L CO 含有的原子数相等。 (2)483g Na2SO4·10H2O 中所含的 Na2SO4·10H2O 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 Na2SO4·10H2O 的摩 尔质量是________,所含 Na+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含 0.4 mol Al3+的 Al2(SO4)3 中所含的 SO42-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 (3)实验室常用的浓盐酸密度为 1.17 g·mL-1,质量分数为 36.5 %。 ①此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取此浓盐酸 50mL,用蒸馏水稀释为 200mL,稀释后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 【答案】 (1). 相同 (2). 3:2 (3). 0.2NA (4). 5.4 (5). 8.96 (6). 1.5mol (7). 322g/mol (8). 3.0mol (9). 0.6mol (10). 11.7mol/L (11). 2.925mol/L 是 【解析】 【分析】 (1) O2 和 O3 属于同素异形体,其质量相同、氧原子摩尔质量相同,导致其原子个数相等; 根据 V=n·Vm= Vm 计算二者的体积之比;每个氨气分子和甲烷分子中电子数相等都是 10 个,要使二者的电子数相等,则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根据 N=n·NA 计算甲烷分子个数;氨 气和水分子中 H 原子个数相等,则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3,再根据 m=n·M 计算水的质 量;结合气体分子中含有的原子个数关系计算 CO 的物质的量,再根据 V=n·Vm 计算其体积; (2)根据 n= 结合物质的组成计算相关物理量,注意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相对分子 质量; (3)①根据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换算式 c= 计算; ②利用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计算稀释后溶液的浓度。 【详解】(1)O2 和 O3 属于同素异形体,其质量相同、氧原子摩尔质量相同,导致其原子个数 相等; 根据 V= ·Vm 可知:相同质量时二者的体积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的反比=48g/mol: 32g/mol=3:2; 每个 NH3 和每个 CH4 分子中电子数相等都是 10 个,要使二者的电子数相等,则二者的物质 的量相等,n(NH3)=0.2mol,所以 n(CH4)=0.2mol;根据 N=nNA 得甲烷分子个数 N(CH4)=0.2mol×NA/mol=0.2NA; NH3 和 H2O 分子中 H 原子个数相等,由于 1 个 NH3 中含有 3 个 H 原子,1 个 H2O 分子中含 有 2 个 H 原子,则二者的物质的量的比与分子中含有的 H 原子个数呈反比,所以 n(NH3): n(H2O)=2:3;n(NH3)=0.2mol,n(H2O)=0.3mol,所以水的质量 m(H2O)=n·M=0.3mol×18g/mol=5.4g; NH3 分子中含有 4 个原子,CO 是双原子分子,两种气体含有的原子数目相等,则 CO 气体 的物质的量是氨气物质的量的 2 倍,所以 n(CO)=n(NH3)=0.4mol,则 V(CO)=nVm=0.4mol×22.4mol/L=8.96L; (2) M(Na2SO4•10H2O)=322g/mol,n(Na2SO4•10H2O)= 483g÷322g/mol=1.5mol;根据盐的组成 可知 n(Na+)=2n(Na2SO4•10H2O)=2×1.5mol=3.0mol; 盐 Al2(SO4)3 电离产生的 Al3+、SO42-个数比为 2:3,其电离产生的 Al3+的物质的量 n(Al3+)=0.4 m·M A m N M N = 1000ρω M m M mol,则其中含有的 SO42-的物质的量 n(SO42-)= n(Al3+)= ×0.4 mol=0.6mol; (3)实验室常用的浓盐酸密度为 1.17 g·mL-1,质量分数为 36.5 %。 ①根据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换算关系,可得此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c= mol/L=11.7mol/L。 ②由于在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所以根据稀释公式 c1·V1=c2·V2 计算。取此浓盐酸 50mL,用蒸馏水稀释为 200mL,稀释后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c(稀释)= (11.7mol/L×0.05L)÷0.2L=2.925mol/L。 【点睛】本题考查了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有关计算,明确质量、体积、物质的量及阿伏伽德 罗定律及其推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在进行计算时,要注意相关物理量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并注意物质的微粒构成,充分理解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 23.常温下,将 20.0 g 质量分数为 14.0%的 KNO3 溶液与 30.0 g 质量分数为 24.0%的 KNO3 溶液 混合,得到的密度为 1.15 g/cm3 的混合溶液。计算: (1)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分数。 (2)混合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答案】20%;2.28 mol/L 【解析】 【详解】(1)混合后溶液中 KNO3 的总质量为:20.0 g×14.0%+30.0 g×24.0%=10.0 g, 溶液总质量为:20.0 g+30.0 g=50.0 g,因此混合溶液中 KNO3 的质量分数为:w (KNO3)=10g/50g×100%=20%; (2)混合后溶液中的 KNO3 的物质的量为:n(KNO3)=10g÷101g/mol≈0.099 mol,混 合后溶液的总体积为 50g÷1.15g/mL≈43.48mL=0.04348 L,所以混合后溶液中 KNO3 的 物质的量浓度为:c(KNO3)=0.099mol÷0.04348L≈2.28 mol/L。 3 2 3 2 1000ρω 1000 1.17 36.5% M 36.5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