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合格)(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合格)(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合格)(含解析)‎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80分)‎ ‎1. 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 )‎ A. 提出原子学说 B. 发现元素周期律 C. 提出分子学说 D. 发现氧气 ‎【答案】B ‎【解析】A、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故A错误;B、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B正确;C、阿佛加德罗提出了分子学说,故B错误;D、舍勒发现了氧气,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史,解题关键:熟记化学发展史中各科学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 联合国卫生组织认为我国使用的铁锅是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理想炊具。其主要原因是( )‎ A. 价格便宜,不易生锈 B. 铁具有银白色光泽,导电性好 C. 烹调的食物中留有人体需要的铁元素 D. 传热慢,保温性能好 ‎【答案】C - 24 - / 24‎ ‎【解析】A、价格是物质用途需考虑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有益于健康的理由,铁锅为铁合金,易发生电化学腐蚀生锈,故A错误;B、铁具有银白色光泽,导热性好,也是选用铁制锅的一个因素,故B错误;C、使用铁锅烹调的食物中留有人体需要的铁元素,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故C正确;D、铁合金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但保温性能差,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中的微量元素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领会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解题关键:掌握合金的性质以及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易错点A,价格便宜,不是用铁合金制锅的主要原因。‎ ‎3.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 )‎ A. 乙炔 B. 乙烷 C. 乙酸 D. 苯 ‎【答案】A ‎【解析】A、乙炔中含有碳碳叁键,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A正确;B、乙烷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高锰酸钾等氧化剂反应,故B错误;C、乙酸中羧基具有酸性,一般不与高锰酸钾等氧化剂反应,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C错误;D、苯中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易错选项D,苯分子中没有碳碳双键,苯中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4. 下列关于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属于不饱和烃 B. 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C. 难溶于水且比水轻 D. 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 24 - / 24‎ ‎【答案】B ‎【解析】A、苯中碳没有全部形成四个单键,采用的是SP2杂化,属于不饱和烃,故A正确;B、苯不含碳碳双键,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完全相同,故B错误;C、苯是非极性分子,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故C正确;D、苯不含碳碳双键,不能与酸性的高锰酸钾反应,不能使其褪色,故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苯的结构与性质,解题关键:明确苯分子中碳碳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易错点D,苯不含碳碳双键,不能与酸性的高锰酸钾反应,不能使其褪色。‎ ‎5. 的命名正确的是( )‎ A. 3-乙基丁烷 B. 3-甲基戊烷 C. 2-乙基己烷 D. 3-甲基己烷 ‎【答案】B ‎【解析】A、主链不是最长的碳链,故A错误;B、属于烷烃,最长的主链5个碳,在3号位上有一个甲基,系统命名为:3-甲基戊烷,故B正确。C、主链不正确,多了一个碳,故C错误;D、主链不正确,多了一个碳,故D错误;故选B。‎ ‎6. 铝合金是一种建筑装潢材料,它具有坚硬、轻巧、耐用的特性。下列性质与这些特性无关的是( )‎ A. 不易生锈 B. 密度小 C. 导电性好 D. 硬度大 - 24 - / 24‎ ‎【答案】C ‎【解析】铝镁合金用于制作门窗、防护栏等时主要是利用了铝镁合金具有耐腐蚀性、密度小、机械强度高等方面的特点,与导电性是否良好无关,故选C。‎ ‎7. 13C的核外电子数为( )‎ A. 13 B. 6 C. 7 D. 19‎ ‎【答案】B ‎【解析】13C的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6,故选B。‎ ‎8. 易形成简单阳离子的元素是( )‎ A. Cl B. Ne C. Na D. S ‎【答案】C ‎【解析】A、氯为非金属元素,最外层为7个电子,易得电子,形成Cl-,故A错误;B、Ne为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为8个电子,既难得电子,也难失去电子,故B错误;C、Na为金属元素,最外层为1个电子,易失去电子,形成Na+,故C正确;D、硫为非金属元素,最外层为6个电子,易得电子,形成S2-,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元素得失电子难易程度判断,解题关键:明确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方法,会根据原子结构判断元素性质:最外层电子多的元素,易得到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小的元素,易失去电子形成稳定结构,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为稳定结构,既难得电子,也难失去电子。‎ ‎9. 原子核外M电子层属于最外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 )‎ - 24 - / 24‎ A. 2 B. 8 C. 10 D. 18‎ ‎【答案】B ‎【解析】由于能级交错的原因,End>E(n+1)s,当ns和np充满时(共4个轨道,最多容纳8个电子),多余电子不是填入nd,而是首先形成新电子层,填入(n+1)s轨道中,因此当原子核外M电子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8个电子,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核外电子的运动和电子排布规律,解题关键:明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第一层电子数不超过2个;2、每层电子数不超过2n个;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如果第一层是最外层,那么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4、电子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内(K→Q即为能量低→高)。‎ ‎10. 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 A. CH4 B. 纯净的稀硫酸 C. N2 D. 硫酸钠固体 ‎【答案】D ‎【解析】A、CH4 是共价化合物,极难溶于水,其水溶液是以分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不能导电,液态时也不导电,属非电解质,故A错误;B、纯净的稀硫酸,属于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B错误;C、N2属于单质,不是化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C错误; D、硫酸钠固体为离子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属于电解质,故D正确;故D正确。‎ - 24 - / 24‎ 点睛:解题关键:掌握电解质的概念、特征,解题时要注意C选项N2是单质、B选项纯净的稀硫酸是混合物,不管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与否,都不是电解质或非电解质。‎ ‎1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 B. 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C. 氯化氢分子的电子式为 D. 氮分子的结构式为 ‎【答案】B ‎【解析】A、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故A错误; B、硫离子核电荷数16,电子层结构2、8、8,结构示意图为,故B正确;C、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原子间以公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氯化氢分子的电子式为,故C错误;D、氮分子的结构式为,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易错项A,碳碳双键是乙烯的官能团,在写乙烯的结构简式时不能省略。易错项C,区别离子键和共价键是解题的关键:离子键与共价键主要区别在于它们成键的本质不同.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通过得失电子而形成的。一些金属元素易失去核外电子形成阳离子,而一些非金属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阴阳离子一结合便形成了以离子键存在的化合物。共价键则是原子通过双方共用电子对来成键的。‎ ‎12. 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的化合物是( )‎ A. 氢氧化钠 B. 乙醇 C. 氯化钾 D. 氯化氢 ‎【答案】A - 24 - / 24‎ ‎【解析】A、氢氧化钠属于离子化合物,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故A正确;B、乙醇属于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故B错误;C、氯化钾属于离子化合物,只含有离子键,故C错误;D、氯化氢属于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故D正确;故选A。‎ ‎13. 常温下,将铝片投入浓硫酸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产生大量H2 B. 产生大量SO2 C. 铝被钝化 D. 不发生反应 ‎【答案】C ‎【解析】常温下,Al与浓硫酸发生钝化,生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铝与冷的浓硫酸反应。A、浓硫酸显强氧化性,不产生氢气,故A错误;B、生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硫,故B错误;C、铝被钝化,故C正确;D、铝与冷的浓硫酸反应且为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故选C。‎ ‎14. 不能使淀粉-KI溶液变蓝的是( )‎ A. 新制氯水 B. 溴水 C. 碘水 D. 盐酸 ‎【答案】D ‎【解析】A、氯水中氯气和碘离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碘单质,碘与淀粉试液变蓝色,所以能使淀粉碘化钾溶液变蓝色,故A正确;B、溴水中溴和碘离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碘单质,碘与淀粉试液变蓝色,所以能使淀粉碘化钾溶液变蓝色,故B正确;C、碘水中碘与淀粉试液变蓝色,所以能使淀粉碘化钾溶液变蓝色,故C正确;D、盐酸和碘化钾不反应,所以没有碘单质生成,不能使淀粉碘化钾溶液变蓝,故D错误;故选D。‎ - 24 - / 24‎ 点睛:解题关键:能与淀粉作用显蓝色的是碘单质,是游离态的碘。易错项C,直接加入碘,与碘化钾作用,无明显现象,但能与淀粉显蓝色。‎ ‎15. 元素R的气态氢化物是RH3(R为-3价),则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 A. RO3 B. R2O5 C. R2O7 D. R2O3‎ ‎【答案】B ‎16. 能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是( )‎ A. 水力发电 B. 电瓶车开动 C. 手机充电 D. 风力发电 ‎【答案】C ‎【解析】A、水力发电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故A错误;B、电瓶车开动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故B错误;C、手机充电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C正确;D、风力发电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故D错误;故选C。‎ ‎17. 下列物质因水解而呈酸性的是( )‎ A. 浓硫酸 B. 酸雨 C. 氯化铵 D. 硫酸氢钠 ‎【答案】C ‎【解析】A、浓硫酸溶于水电离呈酸性,故A错误;B、酸雨是因二氧化硫等与水反应生成酸电离后呈酸性,故B错误;C、氯化铵溶于水铵根离子水解生成一水合氨和氢离子,故C正确;D、硫酸氢钠溶于水电离产生氢离子而呈酸性,故D错误;故选C。‎ ‎18. P、S、Cl最高正价依次增大,原因是( )‎ - 24 - / 24‎ A. P、S、Cl都是非金属 B. 电子层数不同 C. P、S、Cl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D. P、S、Cl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 ‎【答案】D ‎【解析】A、 P、S、Cl都是非金属,不能决定化合价的高低,故A错误; B、电子层数相同,都有三个电子层,故B错误;C、P、S、Cl原子半径与化合价没有必然的联系,故C错误;D、化合价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P、S、Cl最高正价依次增大,原因是P、S、Cl处于同一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故D正确;故选D。‎ ‎19. 一定条件下,通过单质间化合可得到的是( )‎ A. Fe(OH)3 B. SO3 C. FeCl3 D. NO2‎ ‎【答案】C ‎【解析】A. 铁与氧气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故A错误;B、硫在氧气中燃烧只生成SO2,故B错误;C、铁与氯气反应生成 FeCl3,故C正确;D、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只生成NO,故D错误;故选C。‎ ‎20. 室温下,强酸性溶液中含有NH4+、Cl-,还可能含有大量的( )‎ A. CO32- B. OH- C. SO42- D. Ag +‎ ‎【答案】C ‎【解析】A、CO32-+2H+=H2O+CO2↑,故A错误;B、H++OH-=H2O,故B错误;C、SO42- 、NH4+、Cl-、四种离子不生成沉淀、气体、和水,故C正确;D、Ag ++Cl-=AgCl↓,故D错误;故选C。‎ ‎21. 硝酸铵晶体溶于水中,扩散过程吸收了a - 24 - / 24‎ ‎ KJ的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了b KJ的热量。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 > b B. a = b C. a < b D. 无法判断 ‎【答案】A ‎【解析】硝酸铵晶体溶于水中,扩散过程吸收了a KJ的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了b KJ的热量,但硝酸铵晶体溶于水中后,体系温度降低,说明扩散过程吸收了a KJ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中放出了b KJ的热量,故A正确。‎ ‎22. 氯化铵加热分解的过程中( )‎ A. 破坏了化学键 B. 固体升华了 C. 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 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答案】A ‎【解析】氯化铵加热分解的过程中,A、破坏了氯离子与铵根离子间离子键和氮与氢间共价键,破坏了化学键,故A正确;B、氯化铵受热分解成氨气和氯化氢,但氨气和氯化氢一冷却马上又可以化合成氯化铵,这是两个化学变化,不是固体升华,故B错误;C、氯化铵受热分解成氨气和氯化氢,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故C错误;D、氯化铵受热分解成氨气和氯化氢,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A。‎ ‎23. 向下列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先有白色沉淀,然后沉淀又消失的是( )‎ A. MgCl2溶液 B. FeCl3溶液 C. BaCl2溶液 D. AlCl3溶液 ‎【答案】D - 24 - / 24‎ ‎【解析】A、MgCl2溶液加入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沉淀不溶解,故A错误;B、FeCl3溶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沉淀不溶解,故B错误;C、BaCl2溶液加入氢氧化钠不反应,故C错误;D.、AlCl3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AlCl3+3NaOH═Al(OH)3↓+3NaCl,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钠过量时,Al(OH)3溶于NaOH溶液,反应式为Al(OH)3+NaOH═NaAlO2+2H2O,白色沉淀逐渐溶解,故D正确;故选D。‎ ‎24. 将盐酸逐滴加入到氨水中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OH—+H+ → H2O B. H+ + NH3∙H2O → NH4+ + H2O C. HCl+OH—→Cl—+H2O D. HCl+NH3∙H2O→Cl—+NH4++H2O ‎【答案】B ‎【解析】A、一水合氨为弱碱,要写化学式,故A错误;B、盐酸为强酸,要写成离子,一水合氨为弱碱,要写化学式,反应生成氯化铵和水,其离子反应为H+ + NH3·H2O → NH4+ + H2O,故B正确;C、盐酸为强酸,要写成离子,一水合氨为弱碱,要写化学式,故C错误;D、盐酸为强酸,要写成离子,故D错误;故选B。‎ ‎25. 将SO2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中,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在该反应过程中SO2表现出( )‎ A. 还原性 B. 氧化性 C. 酸性 D. 漂白性 ‎【答案】A - 24 - / 24‎ ‎【解析】A、SO2能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高锰酸钾会褪色,硫化合价由+4价升为+6价,表现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故A正确;B、硫化合价由+4价升为+6价,表现为还原性,故B错误;C、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与酸性无关,故C错误;D、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是因为二氧化硫可以与有色的有机分子反应生成无色的分子,高锰酸钾是无机物,故D错误。‎ 点睛:难点:A选项与D选项,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与还原性的区别: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是因为二氧化硫可以与有色的有机分子反应生成无色的分子,例如与品红反应。由于生成的无色分子不稳定,因此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会在一定时间后恢复,也就是颜色会恢复。还原性则是由于+6价硫相当稳定性,氧化性物质氧化二氧化硫至硫酸(有水存在下)。如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和溴水的反应,这种反应是不可逆的,颜色也不可逆。‎ ‎26. 下列混合物可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 A. 泥水 B. 酒精和水 C. 乙酸乙酯和碳酸钠溶液 D. 苯和溴苯 ‎【答案】C ‎【解析】A、泥水是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用过滤的方法分离,主要仪器漏斗,故A错误;B. 酒精和水相互溶解不分层,应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无法用分液漏斗分离,故B错误;C、乙酸乙酯和碳酸钠溶液互不相溶用分液漏斗分离,故C正确;D、苯和溴苯都是有机物相互溶解,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D错误;故选C。‎ ‎27.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要用到下列仪器中的( ) ‎ A. A B. B C. C D. D - 24 - / 24‎ ‎【答案】C ‎【解析】配制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定容等,称量时用到天平、钥匙(量取时用到量筒),溶解时用到烧杯、玻璃棒,转移溶液时用到玻璃棒、容量瓶,定容时用到胶头滴管,A、分液时用分液漏斗,故A错误;B、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不用锥形瓶,故B错误;C、转移溶液时用到玻璃棒、容量瓶,故C正确;D、灼烧固体时才用坩埚,用不到的仪器为坩埚,故D错误;故选C。‎ ‎28. 为检验海带灰浸出液中是否含有I-,可向溶液中加入( )‎ A. 淀粉 B. 盐酸 C. 硝酸酸化的硝酸银 D. CCl4‎ ‎【答案】C ‎.....................‎ ‎29. 为确定FeSO4溶液置于空气中是否变质,所选检验试剂能达到目的是( )‎ A. NaOH溶液 B. KSCN溶液 C. BaCl2溶液 D. 硝酸钡溶液 ‎【答案】B ‎【解析】A、4Fe2++8OH-+O2+2H2O=4Fe(OH)3,最终是红褐色沉淀,变质后铁离子与碱作用也生成Fe(OH)3,也是红褐色沉淀,选 - 24 - / 24‎ ‎ NaOH溶液作检验试剂不能达到目的,故A错误;B、若变质产生铁离子,则加KSCN可检验铁离子,能检验是否变质,故B正确;C、不管变质与否,溶液中SO42-与 BaCl2溶液总能生成白色沉淀,故C错误;D、不管变质与否,溶液中SO42-与硝酸钡溶液总能生成白色沉淀,故D错误;故选B。‎ ‎30. 量取20 mL 饱和碘水,置于分液漏斗中,然后再注入5 mL 四氯化碳,振荡后静置,实验现象为( )‎ A. 液体分层,下层为紫色的四氯化碳层 B. 液体分层,上层为紫色的水层 C. 液体分层,上层为黄色的四氯化碳层 D. 液体分层,下层为黄色的水层 ‎【答案】A ‎【解析】A、因碘不易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四氯化碳与水分层,且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则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然后再注入四氯化碳,用力振荡后静置,实验现象为液体分层,下层为四氯化碳层,紫色,而上层为无色的水层,故A正确; B、液体分层,下层为紫色的四氯化碳层,故B错误;C、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的水层,故C错误;D、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的水层,故D错误;故选A。‎ ‎31. 除去镁粉中的少量铝粉,选用的试剂和操作都合理的是( )‎ A. 硫酸,蒸发 B. 盐酸,过滤 C. 氢氧化钠溶液,过滤 D. 氢氧化钠溶液,蒸发 ‎【答案】C - 24 - / 24‎ ‎【解析】A、镁和铝均能与硫酸反应,无法除去铝,故A错误;B、镁和铝均能与盐酸反应,无法除去铝,故B错误;C、因Al与NaOH溶液反应,而Mg与NaOH溶液不反应,溶解后过滤可实现除杂,则除去镁粉中的少量铝粉,选用的试剂是NaOH溶液,发生的离子反应为2Al+2OH-+2H2O=2AlO2-+3H2↑,故C正确;D、因Al与NaOH溶液反应,而Mg与NaOH溶液不反应,溶解后蒸发,无法实现镁与偏铝酸钠的分离,故D错误;故选C。‎ ‎32. 下列物质制备用错实验装置的是( ) ‎ A. 乙炔的制取 B. 苯的硝化反应 C. 乙酸乙酯的制取 D. 乙烯的制取 ‎【答案】D ‎【解析】A、碳化钙与水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乙炔,图中固液反应及收集法均合理,故A正确;B、苯的硝化反应,用水浴加热,用长玻璃管进行冷凝回流,装置合理,故B正解;C、乙醇、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可水浴加热,图中装置合理,故B正确;D、乙醇与浓硫酸加热,170℃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乙烯,温度计测定反应液的温度,装置中缺少温度计,故D错误;故选D。‎ ‎33. 紫罗兰含色素HZ在水溶液中存在平衡:HZ(红) H+ +Z- (蓝色)。将HZ溶液滴入稀硫酸中,溶液的颜色为( )‎ A. 紫色 B. 红色 C. 蓝色 D. 无色 ‎【答案】B ‎【解析】紫罗兰含色素HZ在水溶液中存在平衡:HZ(红) H+ +Z-‎ - 24 - / 24‎ ‎ (蓝色)。将HZ溶液滴入稀硫酸中,增大氢离子浓度,平衡逆向移动,溶液的颜色变为红色,故选B。‎ 点睛:难点,紫罗兰含色素HZ相当于有机酸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有:温度、酸碱度,增大氢离子浓度,平衡逆向移动,HZ(红)浓度增大,红色变深。‎ ‎34. 如图是H2和Cl2反应生成HCl,Q=184.6 KJ,由图可知( ) ‎ A. 反应物的能量总和小于生成物的能量 B. 生成1mol HCl(g) 需要吸收92.3 KJ的热量 C. H2(g)+Cl2(g)→2HCl(g) +184.6 KJ D. 常温下,H2(g)与Cl2(g)混合就能反应生成HCl ‎【答案】C ‎【解析】A、由图可知:反应物的能量总和大于生成物的能量反应放热,故A错误;B、生成1mol HCl(g) 需要放出92.3 KJ的热量,故B错误;C、生成2molHCl放出184.6 KJ热量, H2(g)+Cl2(g)→2HCl(g) +184.6 KJ,故C正确;D、常温下,H2(g)与Cl2(g)混合在光照或点燃条件下生成HCl,故D错误;故选C。‎ ‎35. 关于番茄电池(如图)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流由锌通过导线流向铜 B. 负极反应为Zn-2e→Zn2+‎ C. 一段时间后,铜片质量会减少 D. 一段时间后,锌片质量会增加 ‎【答案】B - 24 - / 24‎ ‎【解析】A、该原电池中,锌作负极,铜作正极,电子从负极Zn沿导线流向正极Cu,电流由铜通过导线流向锌,故A错误;B、该原电池中,锌作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即Zn-2e-=Zn2+,故B正确;C、该原电池中,铜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铜片质量不会减少,故C错误;D、该原电池中,锌作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即Zn-2e-=Zn2+,锌片质量会减少,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明确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电极的判断及电极反应是解题的关键。根据金属的活泼性知,锌作负极,铜作正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电流从正极沿导线流向负极。‎ ‎36. 高温高压下,2 L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H2+CO CH3OH。反应开始时H2的物质的量为5 mol,5 min时变为0.5 mol,则5 min内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H2) (单位:mol/L·min)为( )‎ A. 9.0 B. 0.9 C. 0.45 D. 4.5‎ ‎【答案】C ‎【解析】反应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浓度的变化量,反应开始时H2的物质的量为5mol,5min时变为0.5mol,则5min内H2的化学反应速率v(H2)= =0.45mol·L-1·min-1,故选C。‎ ‎37. 一定温度下,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A(s)+ 2B(g)⇌ 2C(g),能说明一定达到平衡的是( )‎ A. 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而变化 B. V正=V逆=0‎ C. C的浓度保持不变 - 24 - / 24‎ D. B、C浓度相等时 ‎【答案】C ‎【解析】A、该反应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始终不变,所以压强不能作为判断平衡状态的依据,故A错误;B、平衡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但不等于0,故B错误;C、C的浓度不再变化,表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了平衡状态,故C正确;D、 B、C浓度相等时,无法判断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题目难度中等,解题关键:化学平衡状态的根本标志是:①v(正)=v(逆),②各组分百分含量不变;在解题时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根本标志,并明确气体的颜色、密度、压强、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与根本标志的关系。易错选项A,注意A是固体;易错选项B,虽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是0,不反应。‎ ‎38. 在反应 3 SiO2 +6 C +2 N2 Si3N4 + 6CO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Si 元素化合价降低 B. N2 被氧化 C. 消耗0.6 mol C 转移1.2NA个电子 D. SiO2是还原剂 ‎【答案】C ‎【解析】A、Si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不变,故A错误;B、氮元素由0价降为-3价,N2‎ - 24 - / 24‎ ‎ 作氧化剂,被还原,故B错误;C、根据化合价变化得:每消耗6 mol C 转移12NA个电子,所以消耗0.6 mol C 转移1.2NA个电子,故C正确;D、SiO2在反应中化合价不变,故D错误;故选C。‎ ‎39. 用标准氢氧化钠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选用酚酞作为指示剂,下列操作会使滴定结果偏低的是( )‎ A. 用蒸馏水洗净滴定管后,装入标准氢氧化钠进行滴定 B. 滴定过程中,摇动时锥形瓶内的溶液溅出 C. 盛装未知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过,未用未知液润洗 D. 滴定到终点读数时,发现滴定管尖嘴处悬挂一滴溶液 ‎【答案】B ‎【解析】根据c(酸)=c(碱)×V(碱)/V(酸)分析,A、用蒸馏水洗净滴定管后,装入标准氢氧化钠进行滴定,c(碱)变小,V(碱)变大,所测浓度偏大,故A错误;B、滴定过程中,摇动时锥形瓶内的溶液溅出,盐酸损失,V(碱)变小,所测浓度偏低,故B正确;C、盛装未知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过,未用未知液润洗,操作正确,不会影响测定结果,故C错误;D、滴定到终点读数时,发现滴定管尖嘴处悬挂一滴溶液,这一滴标准液没有参加反应,又计算在了标准液中,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根据c(酸)=c(碱)×V(碱)/V(酸)分析,若标准溶液的体积偏小,那么测得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也偏小;若标准溶液的体积偏大,那么测得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也偏大,易错点C,盛装未知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过,未用未知液润洗,操作正确,不会影响测定结果。‎ - 24 - / 24‎ ‎40. 某无色溶液含有Na+、Fe3+、Cl-、SO42-中的2种离子,分别取该溶液进行了下列实验:‎ ‎ (1)向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 (2)向溶液中滴加Ba(NO3)2溶液,没有任何现象。‎ ‎ 根据上述实验,可以确定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 A. Fe3+和Cl- B. Na+和SO42- C. Fe3+ 和SO42- D. Na+和Cl-‎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无色溶液不含Fe3+;向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有Cl-;向溶液中滴加Ba(NO3)2溶液,没有任何现象,说明没有SO42-。‎ 考点:离子存在的判断。‎ 二、综合分析题(共20分)‎ ‎(一)‎ 阅读自然界中氮的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41. 与氮不在同一周期的元素是 ______(选填编号)。‎ ‎ a.碳 b.氧 c.氟 d.氯 ‎【答案】d ‎【解析】与氮在同周期的元素有:Li、Be、B、C、N、O、F、Ne, a.碳在第二周期,正确;b.氧在第二周期,正确; c.氟在第二周期,正确; d.氯在第三周期,错误;故选d。‎ ‎42. 常见的氮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碳酸氢铵(碳铵) (2). 硝酸铵 - 24 - / 24‎ ‎【解析】最常见的氮肥有碳酸氢铵(碳铵)、 硝酸铵、尿素。‎ 点睛:常用的氮肥品种可分为铵态、硝态、铵态硝态和酰胺态氮肥4种类型。铵态氮肥: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氨水和液体氨;硝态氮肥:硝酸钠、硝酸钙;铵态硝态氮肥:硝酸铵、硝酸铵钙和硫硝酸铵;酰胺态氮肥:尿素、氰氨化钙。‎ ‎43. ‎ 由图可知,动植物体内的氮主要存在于蛋白质中。当动植物尸体发生腐败时,往往会 产生一种含氮的氢化物,其电子式为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由图当动植物尸体发生腐败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含氮的氢化物,这种氢化物为氨气,氮原子最外层为5个电子,与3个氢原子形成3个公用电子对,其电子式为。‎ ‎44. 写出人工固氮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了又快又多地得到这种氮的化合物,工业上可采用的条件是 ______(选填编号)‎ - 24 - / 24‎ ‎ a. 降温 b. 高压 c.低压 d.常温 ‎【答案】 (1). N2 +3H2 2NH3 (2). b ‎【解析】(1)人工固氮主要是合成氨工业用氮气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氨气,人工固氮的化学方程式:. N2 +3H2 2NH3 (2) a.、降温反应速率太慢,故错误;b. N2 +3H2 2NH3 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加压利于平衡正向进行,故b正确; c.低压不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故c错误; d、常温,催化剂活性差,故d错误;故选b。‎ ‎45. 土壤中的硝酸盐会被细菌分解。有一种脱氮硫杆菌能够利用土壤中的硫化物来分解硝酸盐,其主要化学原理如下:‎ ‎5K2S+ 8KNO3 +4H2O4N2 ↑+5K2SO4 +8KOH 还原剂是____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______,‎ 上述过程的发生改变了土壤的成分,从而对农业生产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请选择任一角度进行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K2S (2). N2 (3). 生成KOH,使土壤碱性增强,不利于农作物生长_(2分) (或KNO3生成了N2,使氮肥损失)‎ ‎【解析】5K2S+ 8KNO3 +4H2O4N2 ↑+5K2SO4 +8KOH,K2S中-2价的硫在反应中升高为+6价,被氧化,作还原剂;KNO3中+5价的氮降为0价,被还原,还原产物为N2;生成KOH,使土壤碱性增强,不利于农作物生长_(2分) (或KNO3生成了N2,使氮肥损失)‎ - 24 - / 24‎ ‎46. (二)‎ 有机物D的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E是食醋的主要成分。‎ 回答下列问题:‎ 有机物D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 E中的官能团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乙烯 (2). 羧基 ‎【解析】由流程图,A是纤维素或淀粉,水解后生成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生成乙醇,再氧化成乙酸,乙醇与乙酸生成F乙酸乙酯。‎ 有机物D的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有机物D的名称乙烯;E为乙酸,E中的官能团-COOH名称为羧基。‎ ‎47. 反应①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 C的俗称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加成反应 (2). 酒精 ‎【解析】反应①是乙烯与水加成生成乙醇,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C是乙醇,俗称为酒精。‎ ‎48. 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表明反应条件)________________。‎ ‎【答案】CH3CH2OH + CH3COOH CH3COOCH2CH3+H2O ‎【解析】写出反应②是乙醇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化学方程式:CH3CH2OH + CH3COOH CH3COOCH2CH3+H2O。‎ ‎49. 粮食发酵法得到的B中含有醛基,写出检验B是否完全转化为C的方法。‎ - 24 - / 24‎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取少量试样于试管中,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煮沸,若不出现砖红色沉淀,表明B已经完全转化,若出现砖红色,则B未完全转化。‎ ‎【解析】粮食发酵法得到的B中含有醛基,B化学式为C6H12O6,B是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生成乙醇,检验B葡萄糖是否完全转化为C乙醇的方法:取少量试样于试管中,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煮沸,若不出现砖红色沉淀,表明B已经完全转化,若出现砖红色,则B未完全转化。‎ - 24 - / 2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