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化学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七章 第二节 化学平衡状态及其移动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三化学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七章 第二节 化学平衡状态及其移动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第二节 化学平衡状态及其移动 最新考纲: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2.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3.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4.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核心素养: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化学平衡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建立模型。通过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知识点一 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状态 ‎1.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可逆反应 ‎2.极端假设法确定各物质浓度范围 假设反应正向或逆向进行到底,求出各物质浓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从而确定它们的浓度范围。‎ 假设反应正向进行到底:X2(g)+Y2(g)2Z(g)‎ 起始浓度(mol·L-1) 0.1 0.3 0.2‎ 改变浓度(mol·L-1) 0.1 0.1 0.2‎ 终态浓度(mol·L-1) 0 0.2 0.4‎ 假设反应逆向进行到底:X2(g)+Y2(g)2Z(g)‎ 起始浓度(mol·L-1) 0.1 0.3 0.2‎ 改变浓度(mol·L-1) 0.1 0.1 0.2‎ 终态浓度(mol·L-1) 0.2 0.4 0‎ 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范围为X2∈(0,0.2),Y2∈(0.2,0.4),Z∈(0,0.4)。‎ ‎3.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 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我们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2)建立过程 在一定条件下,把某一可逆反应的反应物加入固定容积密闭容器中。反应过程如下:‎ 以上过程可用如图表示:‎ ‎(3)平衡特点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CaO+CO2===CaCO3和CaCO3CaO+CO2↑互为可逆反应( × )‎ 提示:正、逆反应不是在同一条件下进行的,错误。‎ ‎2.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百分含量保持不变,但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不一定与方程式对应化学计量数之比相等( √ )‎ 提示: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所以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不一定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正确。‎ ‎3.对反应A(g)+B(g)C(g)+D(g),压强不随时间而变,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 )‎ 提示:对反应A(g)+B(g)C(g)+D(g),由于反应前后气体的量不变,所以压强一直不随时间而变,错误。‎ ‎4.在一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SO2、1 mol O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在相同的容器中充入2 mol SO3,在相同条件下发生反应。二者最终达到的平衡各组分的百分含量对应相同( √ )‎ 提示:根据等效平衡的建立条件,二者属于恒温恒容等量投料,建立的平衡等效。正确。‎ ‎5.可逆反应都具有一定的限度,化学反应的限度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而改变( √ )‎ 提示:‎ 可逆反应的反应物不能都转化为生成物,所以具有一定的限度。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就是这个反应在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限度,条件改变平衡会发生移动,其限度发生变化。正确。‎ ‎6.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对于反应A(g)+B(g)‎2C(g)+D(g),当密度保持不变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 )‎ 提示:此反应是所有物质均为气体且正反应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由于恒压,所以未达到平衡前体系的体积会随反应进行而变化,只有平衡时体系内气体物质的量保持不变了,体系的体积才不再变化,密度才不再变化,所以正确。‎ ‎7.在‎2 L密闭容器内,‎800 ℃‎时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当该容器内颜色保持不变时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 )‎ 提示:颜色不变时也就是NO2浓度不变了,可以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正确。‎ ‎1.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当可逆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消耗的量和生成的量相同,则反应体系温度不再改变。‎ ‎2.v(正)=v(逆)的含义包含两个方面:(1)同一物质表示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2)不同物质表示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3.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各种量(浓度、质量、物质的量、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气体的体积分数)不随时间发生变化,而不是彼此相等,或等于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之比。‎ ‎1.将0.2 mol·L-1的KI溶液和0.1 mol·L-1 Fe2(SO4)3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取混合液分别完成下列实验,能说明溶液中存在化学平衡“2Fe3++2I-2Fe2++I‎2”‎的是( A )‎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滴入KSCN溶液 溶液变红色 ‎②‎ 滴入AgNO3溶液 有黄色沉淀生成 ‎③‎ 滴入K3[Fe(CN)6]溶液 有蓝色沉淀生成 ‎④‎ 滴入淀粉溶液 溶液变蓝色 A.①和②          B.②和④‎ C.③和④ D.①和③‎ 解析:①现象说明存在Fe3+,②现象说明有I-,③现象说明有Fe2+生成,④现象说明有I2生成。但是③④不能说明反应为可逆反应。‎ ‎2.可逆反应N2+3H22NH3,在容积为‎10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开始时加入2 mol N2和3 mol H2,达平衡时,NH3的浓度不可能达到( B )‎ A.0.1 mol·L-1 B.0.2 mol·L-1‎ C.0.05 mol·L-1 D.0.15 mol·L-1‎ 解析:2 mol N2和3 mol H2反应,假设反应能够进行到底,则3 mol H2完全反应,生成2 mol NH3,此时NH3浓度为0.2 mol·L-1,但由于反应是可逆反应,H2不能完全反应,所以NH3浓度达不到0.2 mol·L-1。‎ ‎3.将2.0 mol SO2气体和2.0 mol SO3气体混合于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达到平衡时SO3为n mol。在相同温度下,分别按下列配比在相同密闭容器中放入起始物质,平衡时SO3等于n mol的是( B )‎ A.1.6 mol SO2+0.3 mol O2+0.4 mol SO3‎ B.4.0 mol SO2+1.0 mol O2‎ C.2.0 mol SO2+1.0 mol O2+2.0 mol SO3‎ D.3.0 mol SO2+1.0 mol O2+1.0 mol SO3‎ 解析:采取极端假设法。将备选项中O2完全转化后(即等效转化),得如下数据:‎ A.1.0 mol SO2+1.0 mol SO3‎ B.2.0 mol SO2+2.0 mol SO3‎ C.4.0 mol SO3‎ D.1.0 mol SO2+3.0 mol SO3‎ 依据恒温恒容下建立等效平衡的条件,两组量若为等效平衡,进行等效转化后对应量要相等。‎ ‎4.一定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X(g)+3Y(g)2Z(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零),达到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0.08 mol·L-1,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 A.c1∶c2=3∶1‎ B.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2∶3‎ C.X、Y的转化率不相等 D.c1的取值范围为0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0.1 mol X和0.2 mol Y充分反应生成Z的物质的量一定小于0.3 mol B.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C.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放出的总热量可达a kJ D.升高反应温度,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 解析:选项对化学平衡的逆、等、定、动、变五个特征中四个特征进行了考查。可逆反应具有不彻底性,故A正确;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正反应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各个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发生改变,故B正确;C易错选,C中反应放出的热量与实际参加反应的量有关,只要实际参与反应的X为1 mol就可以放出热量a ‎ kJ,所以C正确;温度升高,无论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正、逆速率都增大,故D错误。‎ ‎2.一定温度下,反应N2O4(g)2NO2(g)的焓变为ΔH,现将1 mol N2O4充入一恒压密闭容器中,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D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因反应容器保持恒压,所以容器体积随反应进行而不断变化,结合ρ气=可知,气体密度不再变化,说明容器体积不再变化,即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①符合题意;无论是否平衡,反应的ΔH都不变,②不符合题意;反应开始时,加入1 mol N2O4,随着反应的进行,N2O4的浓度逐渐变小,故v正(N2O4)逐渐变小,直至达到平衡,③不符合题意;N2O4的转化率不再变化,说明N2O4的浓度不再变化,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④符合题意。‎ ‎3.Ⅰ.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容器中:‎ ‎①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②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 ‎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⑤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发生变化;‎ ‎⑥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⑦某种气体的百分含量不再发生变化。‎ ‎(1)能说明2SO2(g)+O2(g)2SO3(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①③④⑦(填序号,下同)。‎ ‎(2)能说明I2(g)+H2(g)===2HI(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⑤⑦。‎ ‎(3)能说明2NO2(g)N2O4(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①③④⑤⑦。‎ ‎(4)能说明C(s)+CO2(g)2CO(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①②③④⑦。‎ ‎(5)能说明A(s)+2B(g)C(g)+D(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②④⑦。‎ ‎(6)能说明NH2COONH4(s)2NH3(g)+CO2(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①②③。‎ ‎(7)能说明5CO(g)+I2O5(s)5CO2(g)+I2(s)达到平衡状态的是②④⑦。‎ Ⅱ.若上述题目改成一定温度下的恒压密闭容器,结果又如何?‎ ‎(1)②③④⑦ (2)⑤⑦ (3)②③④⑤⑦‎ ‎(4)②③④⑦ (5)②④⑦ (6)③ (7)②④⑦‎ ‎[规律小结]‎ 规避“2”个易失分点 ‎(1)化学平衡状态判断“三关注”‎ 关注反应条件,是恒温恒容,恒温恒压,还是绝热恒容容器;关注反应特点,是等体积反应,还是非等体积反应;关注特殊情况,是否有固体参加或生成,或固体的分解反应。‎ ‎(2)不能作为“标志”的四种情况 ‎①反应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②恒温恒容下的体积不变的反应,体系的压强或总物质的量不再随时间而变化,如2HI(g)H2(g)+I2(g)。‎ ‎③全是气体参加的体积不变的反应,体系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随时间而变化,如2HI(g)H2(g)+I2(g)。‎ ‎④全是气体参加的反应,恒容条件下体系的密度保持不变。‎ 知识点二 化学平衡移动 ‎1.概念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以后,若反应条件(如①温度、②压强、③浓度等)发生了变化,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之改变,从而在一段时间后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种由原平衡状态向新平衡状态的变化过程,叫作化学平衡的移动。‎ ‎2.过程 ‎3.化学平衡移动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v正=v逆,平衡不发生移动;‎ v正v逆′‎ 正向 移动 减小反应 物的浓度 v正、v逆均减小,且v′逆 逆向 移动 ‎>v正′‎ 增大生成 物的浓度 v正、v逆均增大,且v逆′>v正′‎ 逆向 移动 减小生成 物的浓度 v正、v逆均减小,且v正′>v逆′‎ 正向 移动 ‎(续表)‎ 平衡体系 条件变化 速率变化 平衡 变化 速率变化曲线 正反应 方向为 气体体 积增大 的放热 反应 增大压 强或升 高温度 v正、v逆均增大,且v逆′>v正′‎ 逆向 移动 减小压 强或降 低温度 v正、v逆均减小,且v正′>v逆′‎ 正向 移动 任意 平衡 体系 正催化剂 v正、v逆同等倍数增大 不 移动 负催化剂 v正、v逆同等倍数减小 反应前 后气体 增大压强 v正、v逆同等倍数增大 不 移动 化学计 量数之 和相等 的反应 减小压强 v正、v逆同等倍数减小 ‎5.化学平衡中的特殊情况 ‎(1)当反应混合物中存在与其他物质不相混溶的固体或液体物质时,由于其“浓度”是恒定的,不随其量的增减而变化,故改变这些固体或液体的量,对化学平衡没影响。‎ ‎(2)同等程度地改变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时,应视为压强的影响。‎ ‎(3)充入惰性气体与平衡移动的关系 ‎①恒温、恒容条件 原平衡体系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参加反应的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②恒温、恒压条件 ‎6.勒夏特列原理及运用 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本原理也称为平衡移动原理。‎ 化学平衡移动的目的是“减弱”外界条件的改变,而不是“消除”外界条件的改变,即“减弱而不抵消”。‎ 例如:‎ 对于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 甲:A(g)+B(g)C(g) ΔH<0‎ 乙:A(s)+B(g)C(g) ΔH<0‎ 丙:A(g)+B(g)‎2C(g) ΔH>0‎ 达到化学平衡后,改变条件,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升温,平衡移动方向分别为(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甲向左;乙向左;丙向右。‎ 达新平衡,反应体系的温度均比原来高(填“高”或“低”)。‎ ‎(2)加压,使体系体积缩小为原来的。‎ ‎①平衡移动方向分别为(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甲向右;乙不移动;丙不移动。‎ ‎②设压缩之前压强分别为p甲、p乙、p丙,压缩后达新平衡时压强分别为p′甲、p′乙、p′丙,则p甲与p′甲,p乙与p′乙,p丙与p′丙的关系分别为甲p甲0,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v(CO2)和CO2的平衡转化率均增大( √ )‎ ‎8.对于恒容的密闭容器中的合成氨的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通入氦气,压强增大,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 )‎ ‎1.对于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向溶液中加入与实际反应无关的离子,平衡不移动。‎ ‎2.溶液中的可逆反应,达平衡后加水稀释,平衡向溶质微粒数增多的方向移动。‎ ‎3.改变固体或纯液体的量,对平衡无影响。‎ ‎4.当反应混合物中不存在气态物质时,压强的改变对平衡无影响。‎ ‎5.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无变化的反应,如H2(g)+I2(g)2HI(g),压强的改变对平衡无影响。但增大(或减小)压强会使各物质的浓度增大(或减小),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或浅)。‎ ‎1.下列事实不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B )‎ A.在强碱存在的条件下,酯的水解反应进行较完全 B.加催化剂,使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NH3‎ C.可用浓氨水和NaOH固体快速制取氨气 D.加压条件下有利于SO2与O2反应生成SO3‎ 解析:‎ 应注意区别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的应用范围,加催化剂只能提高反应速率,B项不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2.(2020·郑州一中高三质检)COCl2(g)CO(g)+Cl2(g) ΔH>0,当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措施能提高COCl2转化率的是( B )‎ ‎①升温 ②恒容通入惰性气体 ③增加CO浓度 ④减压 ‎⑤加催化剂 ⑥恒压通入惰性气体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解析: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所以升温和减压均可以促使反应正向移动。恒压通入惰性气体,相当于减压。恒容通入惰性气体与加催化剂均对平衡无影响。增加CO的浓度,将导致平衡逆向移动。‎ ‎3.(2020·大庆模拟)一定量的混合气体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A(g)+yB(g)zC(g),达到平衡后测得A气体的浓度为0.5 mol·L-1,保持温度不变,将密闭容器的容积压缩为原来的一半再次达到平衡后,测得A浓度为0.8 mol·L-1,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x+yz,选项B错误;C项,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的转化率增大,但容器体积减小,B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选项C错误;D项,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方向移动,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C物质的量增大,故C的体积分数增大,选项D错误。‎ ‎4.在一个不导热的密闭反应器中,只发生两个反应:a(g)+b(g)‎2c(g) ΔH1<0;x(g)+3y(g)2z(g) ΔH2>0进行相关操作且达到平衡后(忽略体积改变所做的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等压时,通入z气体,反应器中温度升高 B.等容时,通入z气体,y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 C.等容时,通入惰性气体,各反应速率不变 D.等压时,通入惰性气体,c的物质的量不变 解析:等压时,通入z气体,x(g)+3y(g)2z(g)逆向进行,逆反应放热,容器内温度升高,故A正确;等容时,通入z气体,x(g)+3y(g)2z(g)反应逆向进行,y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故B正确;等容时,通入惰性气体,各反应速率不变,各个反应物浓度不变,所以各反应速率不变,故C正确;等压时,通入惰性气体,相当于减压,x(g)+3y(g)2z(g)逆向移动,逆反应放热,容器内温度升高,a(g)+b(g)‎2c(g)正反应放热,平衡逆向移动,c的物质的量减小,故D错误。‎ ‎5.(2020·南宁检测)将NO2装入带有活塞的密闭容器中,当反应2NO2(g)N2O4(g)达到平衡后,改变某个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升高温度,气体颜色加深,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B.慢慢压缩气体体积,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 C.慢慢压缩气体体积,若体积减小一半,压强增大,但小于原来压强的两倍 D.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 解析:‎ 升高温度,气体颜色加深,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正反应为放热反应,A错误;首先假设平衡不移动,压缩体积,气体颜色加深,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使混合气体的颜色在加深后的基础上变浅,但一定比原平衡的颜色深,B错误;同理C项,首先假设平衡不移动,若体积减小一半,则压强变为原来的两倍,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使压强在原平衡两倍的基础上减小,正确;体积不变,反应物及生成物浓度不变,所以正、逆反应速率均不变,平衡不移动,颜色无变化,D错误。‎ ‎6.在体积为V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盛有一定量H2,通入Br2(g)发生反应:H2(g)+Br2(g)2HBr(g) ΔH<0。当温度分别为T1、T2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与Br2(g)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由图可知:T2>T1‎ B.a、b两点的反应速率:b>a C.为了提高Br2(g)的转化率,可采取增加Br2(g)通入量的方法 D.a点比b点体系的颜色深 解析:A项,根据反应:H2(g)+Br2(g)2HBr(g) ΔH<0,升温,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H2的体积分数增大,根据图示变化,可知T1>T2,错误;B项,b点Br2的浓度比a点Br2的浓度大,反应速率也大,正确;C项,增加Br2(g)的通入量,Br2(g)的转化率减小,错误;D项,b点对a点来说,是向a点体系中加入Br2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尽管Br2的量在新基础上会减小,但是Br2的浓度比原来会增加,导致Br2的浓度增加,颜色变深,则b点比a点体系的颜色深,错误。‎ ‎7.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X、Y,发生反应mX(g)nY(g) ΔH=Q kJ·mol-1。反应达到平衡时,Y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温度、气体体积的关系如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m>n B.Q<0‎ C.温度不变,压强增大,Y的质量分数减少 D.体积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解析:温度‎100 ℃‎,气体体积‎1 L时,n(Y)=1 mol,气体体积‎2 L时,n(Y)=1.5 mol,则气体体积增大,n(Y)增加。气体体积增大,压强减小,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所以m0,B、D错误。‎ 素养一 虚拟法讨论平衡移动结果 ‎1.构建“虚拟的第三平衡”法 在解题时若遇到比较条件改变后的新、旧平衡间某量的关系有困难时,可以考虑构建一个与旧平衡等效的“虚拟的第三平衡”,然后通过压缩或扩大体积等手段,再与新平衡沟通,以形成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新模式,促使条件向结论转化,例如:‎ ‎(1)构建等温等容平衡思维模式:新平衡状态可认为是两个原平衡状态简单的叠加并压缩而成,相当于增大压强。‎ ‎(2)构建等温等压平衡思维模式(以气体物质的量增加的反应为例,见图示):新平衡状态可以认为是两个原平衡状态简单的叠加,压强不变,相当于“平衡不移动”。‎ ‎2.典型实例——平衡移动与转化率和体积分数的关系 ‎(1)对于下列反应,达平衡后,保持温度、容积不变,又加入一定量的反应物。‎ 示例 改变 平衡移动方向 移动结果 PCl5(g) PCl3(g)+Cl2(g)‎ 又充入 PCl5(g)‎ 正移 PCl5转化率减小,PCl5的体积分数增大 ‎2HI(g) H2(g)+I2(g)‎ 又充入 HI(g)‎ 正移 HI的转化率和体积分数都不变 ‎2NO2(g) N2O4(g)‎ 又充入 NO2‎ 正移 NO2的转化率增大,NO2的体积分数减小 mA(g)+nB(g)===pC(g)‎ 同等倍 数的加 入A(g)‎ 和B(g)‎ 正移 m+n>p A、B的转化率都增大,体积分数都减小 m+n=p A、B的转化率体积分数都不变 m+n

K3,p2>2p3‎ C.v1>v3,α1(SO2)>α3(SO2)‎ D.c2>‎2c3,α2(SO3)+α3(SO2)<1‎ 解析:由题中表格信息可知,容器2建立的平衡相当于容器1建立平衡后再将容器的容积缩小为原来的(相当于压强增大为原来的2倍)后平衡移动的结果。由于加压,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则v1‎2c1,p1α3(SO2),c1>c3。由于温度升高,故p3>p1。对于特定反应,平衡常数仅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题给平衡左移,平衡常数减小,则K1=K2>K3。由以上分析可知c2>‎2c1,p1α3(SO2),A、B、C三项错误;因为c2>‎2c1,c1>c3,则c2>‎2c3。若容器2的容积是容器1的2倍,则两者建立的平衡完全相同,根据平衡特点,此时应存在α1(SO2)+α2(SO3)=1,由于容器2的平衡相当于容器1的平衡加压,故α2(SO3)将减小,则α1(SO2)+α2(SO3)<1,结合α1(SO2)>α3(SO2),则α2(SO3)+α3(SO2)<1,D项正确。‎ 素养二 等效平衡——“一边倒”原则 ‎1.等效平衡的判断方法 ‎(1)恒温恒容条件下反应前后体积改变的反应 判断方法:极值等量即等效。‎ 例如:2SO2(g)+O2(g)2SO3(g)‎ ‎① 2 mol 1 mol 0‎ ‎② 0 0 2 mol ‎③ 0.5 mol 0.25 mol 1.5 mol ‎④ a mol b mol c mol 上述①②③‎ 三种配比,按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关系均转化为反应物,则SO2均为2 mol,O2均为1 mol,三者建立的平衡状态完全相同。‎ ‎④中a、b、c三者的关系满足:c+a=2,+b=1,即与上述平衡等效。‎ ‎(2)恒温恒压条件下反应前后体积改变的反应 判断方法:极值等比即等效。‎ 例如:2SO2(g)+O2(g)2SO3(g)‎ ‎① 2 mol 3 mol 0‎ ‎② 1 mol 3.5 mol 2 mol ‎③ a mol b mol c mol 按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关系均转化为反应物,则①②中=,故互为等效平衡。‎ ‎③中a、b、c三者关系满足:=,即与①②平衡等效。‎ ‎(3)恒温条件下反应前后体积不变的反应 判断方法:无论是恒温恒容,还是恒温恒压,只要极值等比即等效,因为压强改变对该类反应的化学平衡无影响。‎ 例如:H2(g)+I2(g)2HI(g)‎ ‎① 1 mol 1 mol 0‎ ‎② 2 mol 2 mol 1 mol ‎③ a mol b mol c mol ‎①②两种情况下,n(H2)∶n(I2)=1∶1,故互为等效平衡。‎ ‎③中a、b、c三者关系满足∶=1∶1或a∶b=1∶1,c≥0,即与①②平衡等效。‎ ‎2.等效平衡分类及规律 等效类型 ‎①‎ ‎②‎ ‎③‎ 条件 恒温、恒容 恒温、恒容 恒温、恒压 反应的特点 任何可逆反应 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相等 任何可逆反应 起始投料 换算为化学方程式同一边物质,其“量”相同 换算为化学方程式同一边物质,其“量”符合同一比例 换算为化学方程式同一边物质,其“量”符合同一比例 平衡 特点 质量分 相同 相同 相同 数(w%)‎ 浓度(c)‎ 相同 成比例 相同(气体)‎ 物质的量(n)‎ 相同 成比例 成比例 ‎1.已知2SO2(g)+O2(g)2SO3(g) ΔH=-197 kJ·mol-1。向同温、同体积的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气体:(甲)2 mol SO2和1 mol O2;(乙)1 mol SO2和0.5 mol O2;(丙)2 mol SO3。恒温、恒容下反应达平衡时,下列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B )‎ A.容器内压强p:p甲=p丙>2p乙 B.SO3的质量m:m甲=m丙>‎2m乙 C.c(SO2)与c(O2)之比为k:k甲=k丙>k乙 D.反应放出或吸收热量的数值Q:Q甲=Q丙>2Q乙 解析:根据等效平衡原理,甲容器与丙容器中平衡属于等效平衡,平衡时有p甲=p丙,乙容器与甲容器相比,若两个容器中SO2转化率相同,则p甲=2p乙,但因甲容器中的压强比乙容器中的压强大,故甲容器中的SO2转化率比乙容器中的大,p甲<2p乙,A错。同理分析知B对。甲、乙两容器中,SO2、O2起始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反应中消耗的物质的量之比均为2∶1,故平衡时两容器中c(SO2)与c(O2)之比相同,C错。由等效平衡原理知,Q甲与Q丙不一定相等,D错。‎ ‎2.在体积均为‎1.0 L的两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的相同的碳粉,再分别加入0.1 mol CO2和0.2 mol CO2,在不同温度下反应CO2(g)+C(s)2CO(g)达到平衡时,CO2的物质的量浓度c(CO2)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图中Ⅰ、Ⅱ、Ⅲ点均处于曲线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反应CO2(g)+C(s)===2CO(g)的ΔS>0、ΔH<0‎ B.体系的总压强p总:p总(状态Ⅱ)<2p总(状态Ⅰ)‎ C.体系中c(CO):c(CO,状态Ⅱ)<‎2c(CO,状态Ⅲ)‎ D.逆反应速率v逆:v逆(状态Ⅰ)>v逆(状态Ⅲ)‎ 解析:A选项,由图像知,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浓度越小,所以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即ΔH>0,错误。B选项,曲线Ⅰ为加入0.1 mol CO2,曲线Ⅱ为加入0.2 mol CO2,若平衡不移动,体系的总压强为p总(状态Ⅱ)=2p总(状态Ⅰ),但加压平衡逆向移动,为使c(CO2)相同,则加热使平衡正向移动,因此p总(状态Ⅱ)>2p总(状态Ⅰ),错误。C选项,状态Ⅱ相当于状态Ⅲ体积缩小一半后的状态,如果体积缩小一半,平衡不移动,则c(CO,状态Ⅱ)=‎2c(CO,状态Ⅲ),但体积压缩的过程中,平衡向左移动,因此c(CO,状态Ⅱ)<‎2c(CO,状态Ⅲ),正确。D选项,状态Ⅲ的温度比状态Ⅰ的温度高,温度高反应速率快,因此v逆(状态Ⅰ)乙 C.图2达平衡时,所需时间t:丙<丁 D.图2达平衡时,体积分数φ(SO3):丙<丁 解析:甲和乙若都是恒温恒压两者等效,但乙为绝热恒压,又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温度甲<乙,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浓度c(SO2):甲<乙,平衡常数K:甲>乙,故A项错误,B项正确;丙和丁若都是恒温恒容,两者等效,但丁为绝热恒容,则温度丙<丁,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到达平衡的时间越短,丙>丁,C项错误;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体积分数φ(SO3):丙>丁,D项错误。‎ ‎4.Ⅰ.恒温、恒压下,在一可变容积的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A(g)+B(g)C(g)。‎ ‎(1)若开始时放入1 mol A和1 mol B,达到平衡后,生成a mol C,这时A的物质的量为(1-a) mol。‎ ‎(2)若开始时放入3 mol A和3 mol B,达到平衡后,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3a mol。‎ ‎(3)若开始时放入x mol A、2 mol B和1 mol C,达到平衡后,A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是y mol和‎3a mol,则x=2 mol,y=(3-‎3a) mol。平衡时,B的物质的量D(选填一个编号)。‎ A.大于2 mol B.等于2 mol C.小于2 mol D.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2 mol 作出此判断的理由是若‎3a>1,B的物质的量小于2_mol;若‎3a=1,B的物质的量等于2_mol;若‎3a<1,B的物质的量大于2_mol。‎ ‎(4)若在(3)的平衡混合物中再加入3 mol C,待再次达到平衡后,C的物质的量分数是。‎ Ⅱ.若维持温度不变,在一个与(1)反应前起始体积相同且容积固定的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 ‎(5)开始时放入1 mol A和1 mol B达到平衡后生成b mol C,将b与(1)小题中的a进行比较:乙(选填一个编号)。‎ 甲:ab 丙:a=b 丁:不能比较 作出此判断的理由是因为(5)小题中容器的容积不变,而(1)小题中容器的容积缩小,所以随着反应进行,(5)小题的容器中的压强小于(1)小题容器中的压强,有利于平衡逆向移动,故反应达到平衡后a>b。‎ 解析:(1)由反应A(g)+B(g)C(g)可知,生成a mol C必消耗a mol A,则n(A)=(1-a) mol。(2)因(2)与(1)为恒温恒压条件下的等效平衡,且(2)开始时A和B的物质的量为(1)开始时A和B物质的量的3倍,则达到平衡后,(2)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1)生成C的物质的量的3倍,故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3a mol。(3)因(3)与(2)为恒温恒压条件下的等效平衡,若1 mol C全部生成A和B,则可得到1 mol A和1 mol B;则x mol+1 mol=3 mol,解得x=2。‎ ‎     A(g)+B(g)C(g)‎ 2 2 1‎ ‎3a-1 ‎3a-1 ‎3a-1‎ 3-‎3a 3-‎3a ‎‎3a 从而可得y=3-‎3a,n(B)平=(3-‎3a) mol。‎ 由此可知,若‎3a>1,则B的物质的量小于2 mol;若‎3a=1,则B的物质的量等于2 mol;若‎3a<1,则B的物质的量大于2 mol。(4)因(4)与(1)和(2)均为等效平衡,则(4)与(1)和(2)C的物质的量分数均相等,故C的物质的量分数为=或= ‎。(5)因为(5)小题中容器的容积不变,而(1)小题中容器的容积缩小,所以随着反应进行,(5)小题的容器中的压强小于(1)小题容器中的压强,有利于平衡逆向移动,故反应达到平衡后a>b。‎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