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制备实验设计与评价学案
制备实验设计与评价 【高考展望】 一、考纲要求 1、了解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法和要求。 2、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得出物质制备的最佳途径。 二、高考动向 根据化学实验的目的要求,依据正确的化学原理,结合题给的信息和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运用相关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对实验的仪器、装置和方法所进行的统一规划,选择最佳方案,达到制取某种物质的目的。 【方法点拨】 一、物质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和要求 物质制备设计是用简单原料(可以提供或简单制备获得)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直接合成或经过多步反应获得所要得到的物质。在设计物质制备的实验方案时,要使实验过程达到和保持某种状态、发生某种特定的变化,并得到理想的结果,就必须注意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控制实验条件实际就是对影响制备结果的干扰因素进行排除的过程。 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对巩固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掌握好各类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全面训练实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有益的。 1、物质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的一般思路是: (1)物质制备方案的设计,首先要弄清物质制备的原理,从原理为切入点设计方案,方案一般已包括实验名称、目的、原理、用品、步骤、现象记录及结果处理。 (2)针对一个实验,可以设计出多种方案,要对每个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价,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理论上要科学。②操作上要简单可行。③原料用量要节约。④要环保,符合绿色化学原则。 2、制备实验方案设计的要求: ①原理正确、步骤简单;②条件适宜、操作方便;③原料丰富、价格低廉;④节省试剂、安全防污;⑤产品纯净、易于提纯。 二、实验设计常见的干扰因素 1、制备某物质时需要的原料中混有杂质,这些杂质对原料、产品有影响,不利于产品的获得。 2、制备的物质稳定存在需要特定的环境,需要创造适合这种物质存在的环境。 3、被测量的物质引入其他杂质(不反应),使测量结果偏小,或实验过程中没有把相关反应物质全部转化成欲测量的物质,致使测量结果偏小。 4、被检验的物质中混有杂质,这些杂质和被检验物质具有相似性质,导致检验时产生的实验现象相同,必须将其除去。 5、实验中产生杂质物质或剩余尾气,对环境产生污染或危害实验者的安全。 6、实验装置中的空气对观察实验现象及对实验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三、设计实验时须关注的细节 1、制备氯化铁、氯化铝、氯化镁、氮化镁、硫化铝等易水解的物质及易受潮的物质,必须在干燥的气氛中完成; 2、点燃或加热通有氢气等可燃性气体的装置前,必须检查气体的纯度; 3、做易被氧化的物质(NO、氢氧化亚铁等)生成或性质的实验,要排除装置和溶液中的空气; 4、加热操作先后顺序的选择; 5、拆卸的顺序(先撤管后撤灯;先撤灯后停氢等)。 【典型例题】 类型一、铁的化合物的制备实验 例1、实验室可用氯气与金属铁反应制备无水三氯化铁,该化合物呈棕红色、易潮解,100℃左右时升华,下图是两个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左边的反应装置相同,而右边的产品收集装置则不同,分别如(I)和(Ⅱ)所示。试回答: (1)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D中的反应开始前,需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 (3)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装置(I)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 (5)装置(Ⅱ)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 如果选用此装置来完成实验,则必须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氯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性质、干燥方法,尾气处理及FeCl3制备和潮解等问题,只有全面地掌握了有关知识点,才能准确作答。本题的侧重点在于考查考生对实验装置的评价与改进的能力。要评价和改进,就应从实验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性能出发。本题制取的FeCl3在100℃升华,易潮解,故必须考虑FeCl3凝结会堵塞导管的可能性和外部空气侵入使FeCl3潮解的问题。此外,尾气(特别是有毒的气体)处理是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 【解析】根据题中所给仪器的编号,仔细比较两个装置,发现二者有两处不同:装置(Ⅰ)洗气瓶F中装的是浓H2SO4(用于吸水防止FeCl3潮解),装置(Ⅱ)洗气瓶F中装的是NaOH溶液(用于吸多余Cl2防止污染空气);装置(Ⅱ)是将FeCl3蒸气直接通入广口瓶D而装置(Ⅰ)则是用细小的导管通入,FeCl3蒸气遇冷凝华易堵塞细导管。两个装置各有优缺点,重新设计实验装置时应取长补短、同时注意装置的连接顺序。 【答案】 ①4HCl+MnO2MnCl2+2H2O+Cl2↑或16HCl+2KMnO4=2KCl+2MnCl2+8H2O+5Cl2↑ ②B中的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看到黄绿色气体充满装置,再开始加热D ③2Fe+3Cl22FeCl3 ④导管易被产品堵塞,尾气排入空气,易造成环境污染 ⑸产品易受潮解 在瓶E和F之间连接装有干燥剂的装置(其他既能防止产品潮解又能防止尾气污染环境的答案均正确) 【总结升华】利用给出装好药品的单个实验装置,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正确连接,或给出全部或部分实验环节,根据实验要求安排正确的实验步骤或补充实验。这类题目主要用于考查考实验综合能力和创新评价能力。实验方案的设计往往有许多途径,为了适应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中学课本中的某些实验可能不是最优的方案。所以在实验复习中,要突出根据实验中的三大原理(实验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来设计实验步骤和装置的意识,掌握一些装置和仪器药品的替代方法,力求使设计的实验仪器简单、操作便捷、节省试剂、现象明显、安全防污等,培养和增强实验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举一反三: 【变式1】用下面两种方法可以制得白色的Fe(OH)2沉淀。 方法一:用不含Fe3+的FeSO4溶液与用不含O2的蒸馏水配制的NaOH溶液反应制备。 (1)用硫酸亚铁晶体配制上述FeSO4溶液时还需加入 。 (2)除去蒸馏水中溶解的O2常采用 的方法。 (3)生成白色Fe(OH)2沉淀的操作是用长滴管吸取不含O2 的NaOH溶液,插入FeSO4溶液液面下,再挤出NaOH溶液。这样操作的理由是 。 方法二:在如图装置中,用NaOH溶液、铁屑、稀H2SO4等试剂制备。 (1)在试管Ⅰ里加入的试剂是 。 (2)在试管Ⅱ里加入的试剂是 。 (3)为了制得白色Fe(OH)2沉淀,在试管Ⅰ和Ⅱ中加入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的实验步骤是 。 (4)这样生成的Fe(OH)2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________。 【答案】方法一:(1)稀H2SO4 铁屑 (2)煮沸 (3)避免生成的 Fe(OH)2沉淀接触O2 方法二 (1)稀 H2SO4 铁屑 (2)NaOH溶液 (3)检验试管Ⅱ出口处排出的氢气的纯度。当排出的H2纯净时,再夹紧止水夹。 (4)试管Ⅰ中反应生成的H2充满了试管Ⅰ和试管Ⅱ,且外界空气不容易进入。 【解析】方法一:(1)Fe2+易水解,要加入稀H2SO4减弱其水解程度;Fe2+易被空气中O2氧化,要加Fe粉,将被氧化的Fe3+还原成Fe2+。 (2)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所以煮沸后的水中溶解的O2减少。 方法二:(3)两支试管,试管Ⅱ是开口式,无法用产生的气体将试液压入试管Ⅰ中,所以制取FeSO4应放在试管Ⅰ中,而在试管Ⅱ中盛不含O2的NaOH溶液。当Fe与稀H2SO4放入试管Ⅰ后,产生的H2可从试管Ⅰ内短管处排出试管Ⅰ内空气,经过止水夹通入试管Ⅱ中,再排尽试管Ⅱ内空气。然后关闭止水夹,试管Ⅰ内产生的H2无法逸出,气压将试管Ⅰ内FeSO4等液体通过长导管压入试管Ⅱ内,在此压液过程中,液体都处于H2环境,从而避免了空气中O2的氧化,使得Fe(OH)2能保持更长时间。 【变式2】无水FeCl3呈棕红色,极易潮解,100℃左右时升华,工业上常用作有机合成催化剂。实验室可用下列装置(夹持仪器略去)制备并收集无水FeCl3。 请回答: (1)装置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F中所加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管b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B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时应先点燃A处的酒精灯,反应一会儿后,再点燃D处的酒精灯,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反应结束后,拆卸装置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检验所得产品中是否含有FeCl2,可进行如下实验:取E中收集的产物少许,加水溶解,向所得溶液中加入一种试剂,该试剂为________(填序号)。 ①Fe粉 ②KSCN溶液 ③酸性KMnO4溶液 ④NaOH溶液 【答案】(1)MnO2+4H++2Cl-Mn2++Cl2↑+2H2O (2)浓硫酸或浓H2SO4 (3)平衡压强(或使浓盐酸顺利流下) 除去Cl2中的HCl气体,判断实验过程中导管是否被产品堵塞 (4)排尽实验装置中的空气 (5)打开活塞a,通入空气,排出装置内残留的Cl2,保证吸收更彻底(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6)③ 【解析】(1)MnO2与浓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Cl2↑+2H2O。(2)F装置用于防止产物水解,所以F中盛放浓硫酸。(3)导管b的作用是平衡压强,使浓盐酸顺利流下;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Cl2中的HCl气体,同时判断实验过程中导管是否被产品堵塞。(4)装置中的空气会影响产品的纯度,所以点燃D处的酒精灯前必须排尽实验装置中的空气。(5)氯气有毒,在拆卸装置前必须被完全吸收。(6)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亚铁离子。 类型二、实验室模拟工业生成实验 例2、实验室模拟合成氨和氨催化氧化的流程如下: 已知实验室可用饱和亚硝酸钠(NaNO2)溶液与饱和氯化铵溶液经加热后反应制取氮气。 (1)从右图中选择制取气体的合适装置: 氮气 、氢气 (2)氮气和氢气通过甲装置,甲装置的作用除了将气体混合外,还有 、 (3)氨合成器出来经冷却的气体连续通人乙装置的水中吸收氨, (“会”或“不会”)发生倒吸,原因是: 。 (4)用乙装置吸收一段时间氨后,再通入空气,同时将经加热的铂丝插入乙装置的锥形瓶内,能使铂丝保持红热的原因是: ,锥形瓶中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5)写出乙装置中氨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6)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的溶液中含有H+、OH-、 、 离子。 【思路点拨】解实验题,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及实验原理,依据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药品及仪器,通过分析相关的反应推导出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 【答案】(1)a、b (2)干燥气体 控制氢气和氮气的流速 (3)不会 因为混合气体中含有大量难溶于水的氮、氢两种气体 (4)说明氨的氧化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 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5)4NH3十5O24NO+6H2O (6)NH4+ NO3- 【解析】 “实验室可用饱和亚硝酸钠(NaNO2)溶液与饱和氯化铵溶液经加热后反应制取氮气”,由此信息可知制取氮气应选择a装置;制取氢气应选择b装置。甲装置中装有浓硫酸,起干燥作用,另外可以通过观察两导管口冒气泡速率观察气流速率,以便于控制气体流速;由于合成氨反应为可逆反应,且在常压下转化率不大,反应得到的混合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氢气和氮气,因此乙装置中不会发生倒吸现象;乙装置吸收一段时间氨气后,乙中的溶液是氨水,通入空气时有氨气逸出,在红热铂丝的作用下被氧气氧化,由此可以看出反应放热;氨气催化氧化产生的NO可继续氧化为NO2,最终转化为HNO3,与氨水反应后产生硝酸铵。 【总结升华】此题考查的是实验基本操作和合成氨原理,以及氨和氮的氧化物的性质。 举一反三: 【变式1】工业上以氨气为原料制备硝酸的过程如下: O2 NH3 NO 吸收塔HNO3 O2 O2 H2O 某课外小组模拟上述部分过程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制备硝酸(所有橡胶制品均已被保护)。 Na2CO3溶液 冷水 a气体 (1)工业上用氨气制取NO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连接好该装置后,首先进行的操作是 。 (3)通入a气体的目的是 。 (4)盛有Na2CO3溶液的烧杯为尾气处理装置,该装置中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2NO2 + Na2CO3 == NaNO2 + + (5)已知:温度低于21.15℃时,NO2几乎全部转变为N2O4。工业上可用N2O4与水反应来提高硝酸产率。N2O4与a气体在冷水中生成硝酸的化学方程式是 。 (6)一定条件下,某密闭容器中N2O4和NO2的混合气体达到平衡时,c(NO2)=0.50mol/L、c(N2O4)=0.125 mol/L。则2NO2(g) N2O4(g)的平衡常数K= 。若NO2 起始浓度为2 mol/L ,相同条件下,NO2的最大转化率为 。 (1)4 NH3 +5 O2 4NO + 6H2O (2)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3)提高NO2的转化率 (或 2 NO + O2 = 2 NO2) (4)NaNO3 CO2 (5)2N2O4 + O2 + 2H2O = 4HNO3 (6)1/2 50% 类型三、物质制备的综合实验 例3、某课外研究小组,用含有较多杂质的铜粉,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制取胆矾。其设计的实验过程为: (1)铜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可采用灼烧的方法除去有机物,灼烧时将瓷坩埚置于 上(用以下所给仪器的编号填入,下同),取用坩埚应使用 ,灼烧后的坩埚应放在 上,不能直接放在桌面上。 实验所用仪器:a 蒸发皿 b 石棉网 c 泥三角 d 表面皿 e 坩埚钳 f 试管夹 (2)杂铜经灼烧后得到的产物是氧化铜及少量铜的混合物,用以制取胆矾。灼烧后含有少量铜的可能原因是 a 灼烧过程中部分氧化铜被还原 b 灼烧不充分铜未被完全氧化 c 氧化铜在加热过程中分解生成铜 d 该条件下铜无法被氧气氧化 (3)通过途径Ⅱ实现用粗制氧化铜制取胆矾,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步骤:酸溶、加热通氧气、过滤、 、冷却结晶、 、自然干燥 (4)由粗制氧化铜通过两种途径制取胆矾,与途径Ⅰ相比,途径Ⅱ有明显的两个优点是: 、 (5)在测定所得胆矾(CuSO4·xH2O)中结晶水x值的实验过程中:称量操作至少进行 次 (6)若测定结果x值偏高,可能的原因是 a 加热温度过高 b 胆矾晶体的颗粒较大 c 加热后放在空气中冷却 d 胆矾晶体部分风化 【思路点拨】解此类题目,要求考生掌握常用实验仪器的正确操作,结合实验原理分析、理解实验步骤。 【答案】(1)c e b (2)a b (3)蒸发 过滤 (4)产生等量胆矾途径Ⅱ消耗硫酸少 途径Ⅱ不会产生污染大气的气体 (5)4 (6)a 【解析】在灼烧过程中铜可被空气氧化,但生成的氧化铜也可被有机物还原,因此(2)题选ab;粗制的氧化铜经途径一制取硫酸铜会产生二氧化硫,污染空气,且耗酸较多,而途径而相对经济环保。测定胆矾结晶水含量,需要先称两胆矾晶体质量、坩埚和晶体的总质量,加热至晶体完全变为白色粉末后坩埚和粉末的总质量,继续加热后再次称坩埚和粉末的总质量,且前后两次差值小于0.1g,因此至少4次。 x值偏高,即测出水的含量偏高,加热温度过高会使硫酸铜分解为氧化铜;若加热后放在空气中冷却会使硫酸铜吸水,则x值偏低;而bd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总结升华】此题是一道综合性的实验题,考查了仪器的使用、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实验基本操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举一反三: 【变式1】单晶硅是信息产业中重要的基础材料。通常用炭在高温下还原二氧化硅制得粗硅(含铁、铝、硼、磷等杂质),粗硅与氯气反应生成四氯化硅(反应温度450~500℃),四氯化硅经提纯后用氢气还原可得高纯硅。以下是实验室制备四氯化硅的装置示意图。 相关信息如下:①四氯化硅遇水极易水解; ②硼、铝、铁、磷在高温下均能与氯气直接反应生成相应的氯化物; ③有关物质的物理常数见下表: 物质 SiCl4 BCl3 AlCl3 FeCl3 PCl5 沸点/℃ 57.7 12.8 — 315 — 熔点/℃ -70.0 -107.2 — — — 升华温度/℃ — — 180 300 16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A中g管的作用是________;装置C中的试剂是__________; 装置E中的h瓶需要冷却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E中h瓶收集到的粗产物可通过精馏(类似多次蒸馏)得到高纯度四氯化硅,精馏后的残留物中,除铁元素外可能还含有的杂质元素是__________(填写元素符号)。 (4)为了分析残留物中铁元素的含量,先将残留物预处理,是铁元素还原成Fe2+ ,再用KMnO4标准溶液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氧化还原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①滴定前是否要滴加指示剂? (填“是”或“否”),请说明理由 。 ②某同学称取5.000g残留物,预处理后在容量瓶中配制成100mL溶液,移取25.00mL试样溶液,用1.000×10-2mol· L-1KMnO4标准溶液滴定。达到滴定终点时,消耗标准溶液20.00mL则残留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 【答案】 (1)MnO2+4H++2Cl―Mn2++Cl2↑+2H2O; (2)平衡压强,使液体顺利流出并防止漏气;浓硫酸;产物SiCl4沸点低,需要冷凝收集; (3)Al、P、Cl; 答案(1)MnO2 + 4H+ + 2Cl-Mn2+ + Cl2↑+2H2O (2)平衡压强 浓硫酸 使SiCl4 冷凝 (3)Al、P、Cl (4)①否;KMnO4溶液自身可作指示剂; ②4.480% 【解析】制备四氯化硅的原料为Cl2和Si。A装置为Cl2的制备装置,B、C装置为除杂装置。先用B除去HCl,再用C(浓H2SO4)除去H2O蒸气。Cl2通入粗硅中反应,用冷水将产生SiCl4冷凝即可。(1)制取氯气用浓盐酸和MnO2在加热条件下反应。(2)g管是将分液漏斗与烧瓶相连,则它们中的压强是相待的,这样便于盐酸能顺利滴下。SiCl4的沸点很低,只有57.7℃,而反应的温度达几百度,故需要冷凝收集。(3)从物质的物理性质表可发现,AlCl3,FeCl3和PCl5均易升华,故还应还有Al、P、Cl元素。(4)由于高锰酸钾本身是紫红色的,与Fe2+反应时,可以褪色,故而可以作为指示剂。根据方程式可以找出关系,5Fe2+~MnO4- ,n(Fe)= 10-2×20×10-3×5×100/25 =4×10-3mol。W (Fe)= 4×10-3×56/5 ×100% =4.48%。 例4、(2014山东理综)工业上常利用含硫废水生产Na2S2O3·5H2O,实验室可用如下装置(略去部分夹持仪器)模拟生产过程。 烧瓶C中发生反应如下: Na2S(aq)+H2O(l)+SO2(g) Na2SO3(aq)+H2S(aq) (Ⅰ) 2H2S(aq)+SO2(g) 3S(s)+2H2O(l) (Ⅱ) S(s)+Na2SO3(aq) Na2S2O3(aq) (Ⅲ) (1)仪器组装完成后,关闭两端活塞,向装置B中的长颈漏斗内注入液体至形成一段液柱,若 ,则整个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D的作用是 。 装置E中为 溶液。 (2)为提高产品纯度,应使烧瓶C中Na2S和Na2SO3恰好完全反应,则烧瓶C中Na2S和Na2SO3物质的量之比为 。 (3)装置B的作用之一是观察SO2的生成速率,其中的液体最好选择 。 a.蒸馏水 b.饱和Na2SO3溶液 c.饱和NaHSO3溶液 d.饱和NaHCO3溶液 实验中,为使SO2缓慢进入烧瓶C,采用的操作是 。已知反应(Ⅲ)相对较慢,则烧瓶C中反应达到终点的现象是 。反应后期可用酒精灯适当加热烧瓶A,实验室用酒精灯加热时必须使用石棉网的仪器还有 。 a.烧杯 b.蒸发皿 c.试管 d.锥形瓶 (4)反应终止后,烧瓶C中的溶液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即可析出Na2S2O3·5H2O,其中可能含有Na2SO3、Na2SO4等杂质。利用所给试剂设计实验,检测产品中是否存在Na2SO4,简要说明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 已知Na2S2O3·5H2O遇酸易分解:S2O32-+2H+S↓+SO2↑+H2O 供选择的试剂: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BaCl2溶液、AgNO3溶液 【答案】(1)液柱高度保持不变 防止倒吸 NaOH(合理即得分) (2)2∶1 (3)c 控制滴加硫酸的速度(合理即得分) 溶液变澄清(或浑浊消失) a、d (4)取少量产品溶于足量稀盐酸,静置,取上层溶液(或过滤,取滤液),滴加BaCl2溶液,若出现沉淀则说明含有Na2SO4杂质(合理即得分) 【解析】(1)通过向B中的长颈漏斗中加水检查整个装置的气密性利用的是“压强差”原理;装置D中气流方向为“短进长出”,综合分析即可得出答案;E装置为尾气处理装置,可选择能与H2S、SO2反应的物质,常选择NaOH溶液。 (2)依题意(Ⅰ×2+Ⅱ+Ⅲ×3)得2Na2S+Na2SO3+3SO2 3Na2S2O3,据此可知Na2S与Na2SO3恰好完全反应时,Na2S和Na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3)B中液体应使SO2损失量最少,SO2易溶于水且能与Na2SO3和NaHCO3反应,饱和的NaHSO3溶液可抑制SO2的溶解,故选c;反应(Ⅲ)相对较慢,反应(Ⅱ)相对较快,所以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先浑浊后澄清的现象。 (4)由于Na2S2O3·5H2O遇酸会产生沉淀,会干扰对SO42-的检验,故应先加盐酸排除其干扰。 举一反三: 【变式1】硫酸亚铁铵[(NH4)2SO4·FeSO4·6H2O]为浅绿色晶体,实验室中常以废铁屑为原料来制备,其步骤如下: 步骤1 将废铁屑放入碳酸钠溶液中煮沸除油污,分离出液体,用水洗净铁屑。 步骤2 向处理过的铁屑中加入过量的3mol·L-1H2SO4溶液,在60℃左右使其反应到不再产生气体,趁热过滤,得FeSO4溶液。 步骤3 向所得FeSO4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经过“一系列操作”后得到硫酸亚铁铵晶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在步骤1的操作中,下列仪器中不必用到的有__________(填仪器编号) ①铁架台 ②燃烧匙 ③锥形瓶 ④广口瓶 ⑤研钵 ⑥ 玻璃棒 ⑦ 酒精灯 在步骤2中所加的硫酸必须过量,其原因是_______; 在步骤3中,“一系列操作”依次为______、_______和过滤; 本实验制得的硫酸亚铁铵晶体常含有Fe3+杂质。检验Fe3+常用的试剂是______,可以观察到得现象是________。 【答案】(1)②④⑤;(2)抑制亚铁离子的水解和氧化;(3)加热浓缩、冷却结晶;(4)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 【解析】步骤1是溶液加热和过滤操作,用不到②④⑤;亚铁离子在加热过程中有水解,因而要加酸抑制亚铁离子的水解;步骤3是抑制亚铁离子的水解下的蒸发与结晶过程; 本题考查点有溶液加热、过滤、固体溶解、蒸发(防水解)、结晶等一系列实验。实验综合题不仅仅要考查操作方面的内容,也考查一些理论知识在实验过程中的运用,因而实验综合题历来是高考中的难点。操作要点在平时复习中注意积累,分析过程中可能要注意的问题,要紧扣实验目的,多方面考虑,才可确保万无一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