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8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方法指导:一 常考基础、易错再判学案
一 常考基础、易错再判 (Ⅰ)化学与传统文化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在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 涉及到许多化学科学知识如化学物质、化学变化、化学操作,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1.传统文化与化学物质 (1)唐代诗人白居易留下了“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 期”的名句。“玉”的熔点较高,玉的成分是硅酸盐(√) (2)“陶成雅器”的主要原料是黏土(√) (3)有人称“一带一路”是“现代丝绸之路”,丝绸的主要成 分是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4)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 折”,剂钢是铁的合金(√) (5)《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 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金属硫化物(×) (6)我国晋朝傅玄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写道:“夫 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 者黑。”这里的“朱”指的是 HgS(√) (7)《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 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入 脑,非有病不可嗅。在“刀创水”条目下写道:治金创,以此水 涂伤口,即敛合如故。这里所说的“鼻冲水”、“刀创水”分别 指的是氨水、碘酒(√) (8)《本草纲目》中的“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 晒干烧灰,以水淋汁,每百引入粉面二三斤,久则凝淀如石,浣 衣发面,甚获利也”。这里的“石碱”是指 K2CO3(√) (9)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 335 种,其中 “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 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硝酸(√) 2.传统文化和物质变化 (1)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描写“碘的升 华”(×) (2)“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包含了多种化学变化(√) (4)爆竹声中一岁除——黑火药受热爆炸(√) (5)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石分解(√) (6)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铁的冶炼(√) (7)“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海市蜃楼是一种 自然现象,与胶体知识有关(√) (8)“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其中的“火树银花”涉及 到焰色反应(√) (9)“莫道雪融便无迹,雪融成水水成冰”属于物理变化(√) (10)“月波成露露成霜,借与南枝作淡妆”属于物理变化 (√) (11)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说明 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常以单质状态存在(√) (12)赵孟 诗句“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灿烂 美丽的烟花是某些金属的焰色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13)龚自珍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指凋 谢的花可以包裹植物的根,对植物有保护作用(×) (14)《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 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这是利用了 KNO3 的氧化性 (√) (15)英文的“中国”(China)又指“瓷器”,说明我国很早就 应用化学技术制作陶瓷(√) (16)“凡造竹纸……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造纸利用了石 灰的碱性(√) (17)“曾青(硫酸铜)涂铁,铁赤色如铜”,过程中发生了置 换反应(√) (18)“水乳交融,火上烧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 含化学变化(√) (19)“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20)烧结黏土制陶瓷涉及化学反应(√) (21)“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 效应(√) (22)“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上述提取青蒿素 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23)古代制盐(NaCl)有“东晒西煮”之说,是利用了复杂的 物理、化学方法(×) (24)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界的化学工艺有烧陶瓷、造纸、冶金、 制火药等(√) (25)《馀冬录》中对胡粉[主要成分为 2PbCO3·Pb(OH)2]的制 法有如下描述:“嵩阳产铅,居民多造胡粉。其法:铅块悬酒缸 内,封闭四九日,开之则化为粉矣。化不白者,炒为黄丹。黄丹 滓为密陀僧。”其中黄丹的主要成分为 Pb3O4,密陀僧的主要成 分为 PbO。胡粉炒为黄丹的过程中发生了非氧化还原反应(×) 3.传统文化与实验操作 (1)《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 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 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 华(√) (2)《本草纲目》记载了“皮硝”的提取方法“煎炼入盆,凝 结在下,粗朴者为朴硝,在上有芒者为芒硝,有牙者为马牙硝”。 该方法属于结晶法。(√) (3)《天工开物》中对“海水盐”有如下描述:“凡煎盐锅古 谓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 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文中涉及到的操作是 过滤,没有涉及到的操作加热、蒸发、结晶。(√) (4)《本草纲目》“烧酒”条目:“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 和糟人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文中 的“法”指蒸馏(√) (5)杜康用高梁酿酒的原理是通过蒸馏法将高梁中的乙醇分 离出来(×) (6)蔡伦利用树皮、碎布(麻布)、麻头等原料精制出优质纸张 (√) (7)“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KNO3)”,“紫青烟” 是因为发生了焰色反应(√) (Ⅱ)化学与 STSE (1)以液化石油气代替燃油可减少大气污染(√) (2)次氯酸盐具有氧化性,漂白粉可漂白织物(√) (3)肥皂水作蚊虫叮咬处的清洗剂,发生酸碱中和,可清洗叮 咬处(√) (4)碳酸氢钠药片是抗酸药,服用时喝些醋能提高药效(×) (5) 看到有该标志的丢弃物,应远离并报警(√) (6)木材纤维和土豆淀粉遇碘水均显蓝色(×) (7)食用花生油和鸡蛋清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8)铁粉作食品袋内的脱氧剂,起还原作用(√) (9)加工后具有吸水性的植物纤维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10)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塑料袋,这些做法是不应 该提倡的(√) (11)中国古代利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 (12)服用阿司匹林出现水杨酸反应时,用 NaHCO3 溶液解毒 (√) (13)使用含钙离子浓度较大的地下水洗衣服,肥皂去污能力 减弱(√) (14)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没有发生化 学反应(×) (15)煎炸食物的花生油和牛油都是可皂化的饱和酯类(×) (16)磨豆浆的大豆富含蛋白质,豆浆煮沸后蛋白质变成了氨 基酸(×) (17)碘酒是指单质碘的乙醇溶液,84 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 NaClO(√) (18)晶体硅熔点高硬度大,所以可用于制作半导体材料(×) (19)维生素 C 具有较强还原性,熟吃新鲜蔬菜维生素 C 损失 小(×) (20)亚硝酸钠具有强还原性而使肉类长时间保持鲜红,可在 肉制食品中宜多加(×) (21)“雾霾天气”“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的形成都与 氮的氧化物无关(×) (22)大气中 PM2.5 比表面积大,吸附力强,能吸附许多有毒 有害物质(√) (23)喝补铁剂时,加服维生素 C 效果更好,原因是维生素 C 具有还原性(√) (24)工业废水可经过“再生”处理,用于城市道路保洁、喷 泉和浇花用水(√) (25)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可用来增白纸浆、草帽辫、食品 等,还可用于杀菌消毒(×) (26)废旧钢材焊接前,分别用饱和 Na2CO3,NH4Cl 溶液处理 焊点(√) (27)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应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 (28)氮的固定只有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 (Ⅲ)基本概念、正误辨析 (1)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2)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一定是两性氧化物或 两性氢氧化物(×) (3)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净物(×) (4)电解、电离、电化学腐蚀均需在通电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均为化学变化(×) (5)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变,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 应是物理变化(×) (6)颜色反应、显色反应、焰色反应均为化学变化(×) (7)潮解、分解、电解、水解、裂解都是化学变化(×) (8)凡有能量变化的过程都是化学变化(×) (9)晶体的熔化、水的汽化和液化、KMnO4 溶液的酸化以及 煤的气化和液化均属物理变化(×) (10)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而物理变化 中一定不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11)核的聚变和裂变既不是化学变化,也不是物理变化(√) (12)明矾净水、甲醛浸制生物标本、Na2FeO4 消毒净水均发 生化学变化(√) (13)化学反应必定会引起化学键的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会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14)电解质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在通电时电解质电离产生了 自由移动的离子(×) (15)液态 HCl 不导电,因为只有 HCl 分子;液态 NaCl 能导 电,因为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16)任何化学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不会 相等(√) (17)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 条件下的ΔH 不同(×) (18)六水氯化钙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19)打磨磁石制指南针不涉及化学反应(√) (20)食醋具有氧化性可以用于除水垢(×) (21)SiO2 既能和 NaOH 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 两性氧化物(×) (22)232Th 转化为 233U 是化学变化(×) (23)纯碱具有氧化性可以用于去油污(×) (24)SO2、SiO2、CO 均为酸性氧化物(×) (25)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26)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 (27)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并遵循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 律(√) (28)从海水中提取物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 (29)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30)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 成(√) (Ⅳ)化学原理正误分析 1.微粒与数目 (1)含 NA 个阴离子的 Na2O2 溶于水形成 1 L 溶液,所得溶液 的浓度为 1 mol/L(×) (2)20 g 氖气中所含的原子数为 NA(√) (3)7.8 g 苯中含有的碳碳双键数为 0.3NA(×) (4)16.0 g CuO 和 Cu2S 的混合物中所含铜原子数为 0.2NA(√) (5)1 L 0.1 mol/L CuSO4 溶液中含有 Cu2+的数目为 0.1NA(×) (6)2.24 L N2 和 NH3 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共用电子对数目为 0.3NA(×) (7)2 mol SO2 和 1 mol O2 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所得混 合气体的分子数大于 2NA(√) (8)3 mol 单质 Fe 完全转化为 Fe3O4,失去 8NA 个电子(√) (9)1.0 L 1.0 mol·L - 1 的 NaAlO2 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 2NA(×) (10)25 ℃时,pH=13 的 NaOH 溶液中含有 OH-的数目为 0.1NA(×) (11)标准状况下,22.4 L 盐酸含有 NA 个 HCl 分子(×) (12)1 mol Na 被完全氧化生成 Na2O2,失去 2NA 个电子(×) (13)标准状况下,6.72 L NO2 与水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 为 0.1NA(×) (14)在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中,每生成 0.1 mol 氧气,转移 电子的数目为 0.4NA(×) (15)56 g 铁片投入足量浓 H2SO4 中生成 nA 个 SO2 分子(×) (16)常温常压下,2.24 L CO 和 CO2 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 子数目为 0.1NA(×) (17)标准状况下,33.6 L 氟化氢中含有氟原子的数目为 1.5NA(×) (18)1 L 1 mol·L - 1 CH3COOH 溶液中,所含 CH3COO - 、 CH3COOH 的总数为 NA(√) (19)1 L 1 mol·L-1 饱和 FeCl3 溶液滴入沸水中完全水解生成 Fe(OH)3 胶体粒子数为 NA 个(×) (20)10 g 46%的乙醇水溶液中所含 H 原子数为 0.6NA(×) 2.结构与性质 (1)18 g D2O 和 18 g H2O 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 10NA(×) (2)235 g 核素 23592U 发生裂解反应:23592U+10n――→ 裂变 9038Sr+13654Xe +1010n,净产生的中子(10n)数为 10NA(×) (3)I 的原子半径大于 Br,HI 比 HBr 的热稳定性强(×) (4)P 的非金属性强于 Si,H3PO4 比 H2SiO3 的酸性强(√) (5)SiO2 晶体熔化、液态 SO3 汽化均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6)Mg、MgO 中镁元素的微粒半径:r(Mg2+)>r(Mg)(×) (7)常温高压下,18 g H2O 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 3NA(√) (8)AlN(原子晶体)和石英的化学键类型相同(√) (9)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10)单质分子中均不存在化学键(×) (11)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12)NaHCO3、HCOONa 均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13)结构和组成相似的物质,沸点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升 高,因而 NH3 沸点低于 PH3(×) (14)ⅠA 族金属元素是同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15)同种元素的原子均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中子数(×) (16)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决定分子稳定性的高低(×) (17)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决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18)Ca(OH)2 的碱性比 Mg(OH)2 的碱性强(√) (19)常压下,0 ℃时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水在 4 ℃时密 度最大,这些都与分子间的氢键有关(√) (20)12C18O 和 14N2 同温同压下原子数相等时具有的中子数相 等(×) (21)CO2 分子中的化学键为非极性键(×) (22)同主族元素含氧酸的酸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弱(×) (23)酸性:H2SO3>H2SO4(×) (24)Cl-、S2-、Ca2+、K+半径逐渐减小(×) (25)热稳定性:HCl>HI(√) 3.能量与转化 (1)验证铁的吸氧腐蚀,可将铁钉放入试管中,用盐酸浸没 (×) (2)原电池需外加电源才能工作(×) (3)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碳按 a、b 两种途径完全转化,途 径 a 比途径 b 放出更多热能 途径 a:C――→ H2O 高温 CO+H2――→ O2 燃烧 CO2+H2O 途径 b:C――→ O2 燃烧 CO2(×) (4)物质内部储存的能量决定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5)原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6)钢铁水闸可用牺牲阳极或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防止其 腐蚀(√) (7)在 CO2 中,Mg 燃烧生成 MgO 和 C。该反应中化学能全 部转化为热能(×) (8)向汽油中添加甲醇后,该混合燃料的热值不变(×) (9)光催化还原水制氢比电解水制氢更节能环保、更经济(√) (10)若在海轮外壳上附着一些铜块,则可以减缓海轮外壳的 腐蚀(×) (11)生成物总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 (12)向等质量的碳酸钠粉末中加入少量的水和大量的水的热 效应相同(×) (13)由石墨比金刚石稳定可推知:C(石墨,s)===C(金刚石, s) ΔH>0(√) (14)凡有能量变化的过程都是化学变化(×) (15)天然气在空气中燃烧,其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 (16)1 mol H2 和 0.5 mol O2 反应放出的热量就是 H2 的燃烧热 (×) (17)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相同条件下, 前者放出的热量多(√) (18)水中的钢闸门连接电源的负极,属于外加电流的阴极保 护法(√) (19)钢管与电源正极连接,钢管可被保护(×) (20)铁遇冷硝酸表面钝化,可保护内部不被腐蚀(√) (21)钢管与铜管露天堆放在一起时,钢管不易被腐蚀(×) (22)钢铁发生析氢腐蚀时,负极反应是 Fe-3e-===Fe3+(×) (23)铁表面镀锌可增强其抗腐蚀性(√) (24)铅蓄电池在放电过程中,负极质量减小,正极质量增加 (×) (25)用电解法提取 CuCl2 废液中的铜,采取的方案应是:用 碳棒连接电源的正极,另一电极用铜片(√) 4.速率与平衡 (1)自发反应的熵一定增大,非自发反应的熵一定减小。(×) (2)反应 2Mg(s)+CO2(g)===C(s)+2MgO(s)能自发进行,则 该反应的ΔH>0。(×) (3)探究催化剂对 H2O2 分解速率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向 一支试管中加入 2 mL 5% H2O2 和 1 mL H2O,向另一支试管中加 入 2 mL 5% H2O2 和 1 mL FeCl3 溶液,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 (4)一定温度下,反应 MgCl2(l)===Mg(l)+Cl2(g)的ΔH>0、 ΔS>0。(√) (5)对于反应 2H2O2===2H2O+O2↑,加入 MnO2 或升高温度 都能加快 O2 的生成速率。(√) (6)催化剂能改变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 (7)某吸热反应能自发进行,因此该反应是熵增反应。(√) (8)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加快反应速率,因此用浓硫酸与铁反应 能增大生成 H2 的速率。(×) (9)碳酸钙与盐酸反应过程中,再增加 CaCO3 固体的量,反 应速率不变,但把 CaCO3 固体粉碎,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10)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反应速率不一定增大。(√) (11)由温度或压强改变引起的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 率一定增大。(√) (12)对于 2SO2(g)+O2(g) 2SO3(g)反应,当密度保持不变, 在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条件下,均不能作为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 标志。(×) (13)对于 C(s)+CO2(g) 2CO(g)反应,当密度保持不变, 在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条件下,均能作为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 志。(×) (14) 对 于 2SO2(g) + O2(g) 2SO3(g) 和 I2(g) + H2(g) 2HI(g)反应,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当压强保持不变时, 均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15)对于 I2(g)+H2(g) 2HI(g)反应,加入催化剂或增大压 强均能缩短达到平衡所用时间,但 HI 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16)对于 C(s)+H2O(g) CO(g)+H2(g)反应,其平衡常数 K =cCO·cH2 cC·cH2O 。(×) (17)H2(g)+I2(g) 2HI(g)平衡常数为 K1,HI(g) 1 2H2(g) +1 2I2(g)平衡常数为 K2,则 K1·K2=1。(×) (18)化学平衡常数越大,说明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 反应进行的越完全,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化学平衡常数越小, 说明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小,即该反应进行的就越不完全,转化 率就越小。(√) (19)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 变化无关;温度越高,化学平衡常数越大。(×) 5.离子与浓度 (1)水电离的 c(H+)=1×10-13 mol/L 的溶液中 K+、Na+、 AlO- 2 、CO 2- 3 四种离子可能共存(√) (2)中和滴定时,滴定管用所盛装的反应液润洗 2~3 次(√) (3)在氨水中不断通入 CO2, cOH- cNH3·H2O 不断增大(×) (4)室温下,pH=3 的 CH3COOH 溶液与 pH=11 的 NaOH 溶 液等体积混合,溶液 pH>7(×) (5)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决定电离常数的大小(√) (6)中和滴定实验时,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7)AgCl 沉淀易转化为 AgI 沉淀且 K(AgX)=c(Ag+)·c(X-), 故 K(AgI)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