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8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蓬溪县蓬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化学试题
蓬南中学高中2018级第三学期第四次学月考试化学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1.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为减少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的排放,下列措施不对的是( ) A. 大力发展氢能源 B. 充分利用太阳能 C. 使用含碳能源 D. 提高能源利用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目前全球能源还主要依靠含碳物质的燃烧。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应在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下工夫。答案选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因为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的 B. 自发反应的熵一定增大,非自发反应的熵一定减小 C. 常温下,反应C(s)+CO2(g) 2CO(g)不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 D. 反应2Mg(s)+CO2(g)=C(s)+2MgO(s)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ΔH>0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反应的自发性是由熵变和焓变共同决定的,若ΔH<0,ΔS>0,则一定自发,若ΔH>0,ΔS<0,则一定不能自发,若ΔH<0,ΔS<0或ΔH>0,ΔS>0,反应能否自发,和温度有关,A错误; B、根据A中分析可判断B错误; C、根据ΔH-TΔS<0,反应的ΔS>0,若ΔH<0,则一定自发,现常温下不自发,说明ΔH>0,C正确; D、反应的ΔS<0,能自发,说明ΔH<0,D错误。 答案选C。 3.在一定条件下,已达平衡的可逆反应:2A(g)+B(g)2C(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平衡时,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与各物质的浓度有如下关系:K= B. 改变条件后,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一定不变 C. 如果改变压强并加入催化剂,平衡常数会随之变化 D. 若平衡时增加A和B的浓度,则平衡常数会减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A.在一定温度时,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平衡浓度的幂之积与反应物平衡浓度的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故A正确; B.K只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如果改变温度,平衡常数会变,故B错误; C.K只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改变压强并加入催化剂,平衡常数也不会发生变化,故C错误; D. K只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增加A和B的浓度,平衡常数也不会改变,故D错误; 正确答案:A 4.合成气用于合成氨气时需除去CO,发生反应:CO(g)+H2O(g)CO2(g)+H2(g) ΔH<0,下列措施中能使增大的是( ) A. 升高温度 B. 恒温恒容下充入He(g) C. 将H2从体系中分离 D. 再通入一定量的水蒸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平衡移动问题对于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移;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增加反应物平衡正移;增加生成物平衡逆移,以此解题。 【详解】A. 对于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移减小,故A项错误; B. 恒温恒容下充入He(g),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不变,故B项错误; C. 将H2从体系中分离平衡正移增大,故C项正确; D. 再通入一定量的水蒸气,平衡正移但水的转化率降低减小,故D项错误。 答案选D。 5.根据碘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i)I2(g)+H2(g) 2HI(g)+9.48kJ (ii)I2(s)+H2(g) 2HI(g)-26.48kJ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中通入,反应放热 B. 固态碘与气态碘所含的能量相差 C. 反应(i)的产物比反应(ii)的产物稳定 D. 反应(ii)的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i)的反应物总能量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因为是可逆反应,所以1molI2(g)与1molH2(g) 不能进行完全,故放热小于9.48kJ,故A错误; B、由盖斯定律知(i)-(ii)得,故1mol固态碘与1mol气态碘所含的能量相差35.96kJ, 故B错误; C、反应(i)、反应(ii)的产物都是HI(g),状态相同,稳定性一样,故C错误; D、对于同一物质,固态物质的能量比气态物质能量低,故反应(ii)的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i)的反应物总能量低,故D正确; 答案选D。 6.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3 kJ·mol-1,则含40.0 g NaOH的稀溶液与稀醋酸完全中和,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 B. 已知2H2(g)+O2(g)=2H2O(g) ΔH=-483.6 kJ·mol-1,则氢气的燃烧热为241.8 kJ·mol-1 C. 已知2C(s)+2O2(g)=2CO2(g) ΔH=a,2C(s)+O2(g)===2CO(g) ΔH=b,则a>b D. 已知P(白磷,s)=P(红磷,s) ΔH<0,则白磷比红磷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A.醋酸是弱酸,其电离过程是吸热的,含40.0g即1molNaOH的稀溶液与稀醋酸完全中和,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故A正确; B.氢气的燃烧热是指1mol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所放出的热量,液态水变为气态水是吸热的,故氢气的燃烧热大于241.8kJ·mol-1,故B错误; C.碳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高于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又因为该反应的焓变是负值,所以a<b,故C错误; D.红磷的能量低于白磷的能量,所以白磷不如红磷稳定,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选A。 7.有关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B. 原子晶体中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 C. 冰熔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发生断裂 D. 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未被破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A、分子间作用力不是化学键,不能影响分子的稳定性,一般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A不正确。 B、原子晶体中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B正确。 C、水形成的晶体水分子晶体,熔化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而不是化学键,C不正确。 D、氯化钠形成的晶体是离子晶体,熔化破坏的是离子键,D不正确。 所以正确的答案选B。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极性分子间仅存在范德华力 B. 范德华力只存在于极性分子之间 C. HF、HCl、HBr、HI的熔、沸点依次升高 D. 氨易溶于水,是因为氨与水分子间可形成氢键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分子间作用力, 晶体熔沸点的比较, 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详解】A. 极性分子间除了存在范德华力之外,有些分子还存在氢键,故A错误; B. 任何分子之间均存在范德华力,故B错误; C. HF中含有氢键,沸点最高,HCl、HBr、HI不存在氢键,则沸点依次升高,故C错误; D. 氨气中存在氢键,所以氨气容易溶解于水中,故D正确。 答案选D。 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从CH4、NH4+、SO42-为正四面体结构,可推测PH4+、PO43-也为正四面体结构 B. 1 mol金刚石晶体中,平均含有2 mol C—C键 C. 水的沸点比硫化氢的高,是因为H2O分子间存在氢键,H2S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 D. 某气态团簇分子结构如图所示,该气态团簇分子的分子式为EF或FE 【答案】D 【解析】 【详解】A.PH4+、PO43-中都形成4个σ键,且孤电子对数分别为0,则应为正四面体结构,选项A正确; B.金刚石晶体中,每个C原子与其它4个C原子形成共价键,且每2个C原子形成1个共价键,则1 mol金刚石晶体中,平均含有4mol×=2 molC-C键,选项B正确; C.氢键的作用力大于分子间作用力,H2O分子间存在氢键,H2S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导致水的沸点比硫化氢的高,选项C正确; D.团簇分子中含有4个E、4个F原子,分子式应为E4F4或F4E4,选项D错误。 答案选D。 10.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4NH3(g)+5O2(g)4NO(g)+6H2O(g) ΔH=-905.9kJ·mo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4molNH3和5molO2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905.9kJ B. 平衡时v正(O2)=v逆(NO) C. 平衡后降低压强,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增大 D. 平衡后升高温度,混合气体中NO含量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A.为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转化; B.平衡时,不同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C.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则降低压强,平衡正向移动; D.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详解】A. 为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转化,则4molNH3和5molO2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小于905.9kJ,故A错误; B. 平衡时,不同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平衡时5v正(O2)=4v逆(NO),故B错误; C. 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则降低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大,由M= 可知,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减小,故C错误; D.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则混合气体中NO含量降低,故D正确; 故选D。 11.化合物NH3与BF3可以通过配位键形成NH3·BF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NH3与BF3都三角锥形 B. NH3与BF3都是极性分子 C. NH3·BF3中各原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 NH3·BF3中,NH3提供孤电子对,BF3提供空轨道 【答案】D 【解析】 【分析】 BF3分子中,B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与3个F原子形成三个B﹣F键,B原子周围没孤电子对,NH3分子中,N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与3个H原子形成三个N﹣H键,N原子周围有一对孤电子对,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可知,BF3 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分子构型为平面三角形,NH3分子为极性分子,分子构型为三角锥形,NH3•BF3中B原子有空轨道,N原子有孤电子对,所以NH3提供孤电子对,BF3提供空轨道,形成配位键,使B、N原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据此答题。 【详解】A.BF3分子构型为平面三角形,故A错误; B.BF3分子为非极性分子,故B错误; C.NH3•BF3中氢原子只有两个电子,故C错误; D.NH3•BF3中B原子有空轨道,N原子有孤电子对,所以NH3提供孤电子对,BF3提供空轨道,形成配位键,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判断ABn型分子极性的经验规律: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不相等,则为极性分子。如BF3、CO2等为非极性分子,NH3、H2O、SO2等为极性分子。 12.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关于Y、Z、M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负性:Y>Z>M B. 离子半径:M->Z2->Y- C. ZM2分子中各原子的最外层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D. Z元素基态原子最外层电子轨道表示式为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由Y、Z、M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可知,Y为F元素,M为Cl元素,Z为S元素. A、同周期自左而右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电负性越大; B、电子层排布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 C、ZM2为SCl2,分子中S元素化合价为+2价,Cl元素化合价为-1价,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化合价绝对值=8,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D、电子排布符合洪特规则. 【详解】由图示关系可推知:X为氦元素,Y为氟元素,M为氯元素,Z为硫元素。 A、由分析:非金属性:Y>M>Z,元素的电负性关系为Y>M>Z,故A错误; B、S2-和Cl-2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F-离子少一个电子层,离子半径关系为S2->Cl->F-,故B错误; C、ZM2为SCl2,分子中S元素化合价为+2价,Cl元素化合价为-1价,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绝对值=8,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SCl2的电子式为,故C正确; D、不同轨道的单电子自旋方向不同,违反了洪特规则,S元素基态原子最外层电子轨道表示式为,故D错误。 故选C。 13.已知:C(s)+ H2O(g)== CO(g) + H2(g) △H = a kJ·mol-1 2 C(s)+ O2(g)== 2CO(g) △H = -220 kJ·mol-1 H-H 、O=O和O-H键的键能(kJ·mol-1)分别为436、496和462,则a为( ) A. -332 B. -118 C. +350 D. +130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①C(s)+ H2O(g)== CO(g) + H2(g) △H = a kJ·mol-1 ②2 C(s)+ O2(g)== 2CO(g) △H = -220 kJ·mol-1 结合盖斯定律可知,②−①×2得到O2(g)+2H2(g)═2H2O(g), △H=−220kJmol−2akJ/mol=−(220+2a)kJ/mol,焓变等于断键吸收能量减去成键释放的能量,则496+2×431−462×2×2=−(220+2a),解得a=+130, 故选D. 14.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某一种化学元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沸点A2D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 当前文档收益归属上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