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学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学案(1)

‎ ‎ ‎3.2.2 铁铜及其化合物应用 学案 一、铁、铜的单质 ‎(一) 物理性质 ‎(1)铁是 色金属,可以被磁铁吸引,具有良好的 性和 性,质地 。‎ 纯铁具有良好的 ,普铁为 色,熔点 。‎ ‎(2)铜具有与众不同的 色,质软,具有良好的 性和 性。‎ ‎(二) Fe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1)与O2‎ ‎(2)与 Cl2‎ ‎(3)与S ‎2、与水的反应 ‎(1)在水和氧气作用下:‎ ‎(2)高温:‎ ‎ [归纳]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 ‎3、与酸的反应 ‎(1)与非氧化性的酸(如稀HCl、稀H2SO4等)‎ ‎.‎ ‎(2)与强氧化性的酸(如浓HNO3、稀HNO3浓H2SO4等)‎ 常温下,Fe遇到浓HNO3、浓H2SO4发生 。‎ ‎4、与盐溶液的反应 ‎ Fe+CuSO4____‎ ‎ Fe+ FeCl3 ____‎ ‎★★[归纳]Fe单质反应规律 ‎(三) Cu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2、与强氧化性的酸的反应 ‎3、与盐溶液的反应 Cu + AgNO3____‎ ‎[归纳]Cu单质反应规律 例1、下列物质中,不能由Fe跟非金属单质直接化合而成的是( )‎ 5‎ ‎ ‎ A Fe3O4 B FeS C FeCl3 D FeCl2‎ 例2、常温下,不能用铁制容器存放的物质是( )‎ A 浓H2SO4 B 浓氨水 C CuSO4溶液 D KOH溶液 ‎ 例3、下列关于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纯净的铁是光亮的银白色金属 B 铁能被磁体吸引 C 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所以分布在地壳中的铁有游离态也有化合态 D 常温下,铁与浓HNO3不反应 二、铁、铜的氧化物 氧化物 FeO Fe2O3‎ Fe3O4‎ CuO Cu2O 俗名 色态 化合价 溶解性 与酸反应 氧化性 用途 三、铁、铜的氢氧化物 Fe(OH)3‎ Fe(OH)2‎ Cu(OH)2‎ 颜色状态 酸碱性 热稳定性 与酸反应 与O2反应 5‎ ‎ ‎ 制备 可溶性盐溶液与可溶性碱反应 四、Fe2+、Fe3+的性质、检验及转化 ‎(一)亚铁盐的性质 ‎1、Fe2+ 的水溶液呈 ‎ ‎2、Fe2+ 的水溶液显 ,能与 反应 ‎3、沉淀反应 ★ ‎4.典型的还原性 ‎(二)铁盐的性质 ‎1、Fe3+的水溶液呈 ‎ ‎2、Fe3+的水溶液显 ,能与 反应 ‎3、络合反应 ★ ‎4、典型的氧化性 ‎(三)Fe2+与Fe3+的鉴定 鉴别方法 Fe2+‎ Fe3+‎ ‎(四)Fe2+和Fe3+的相互转化 ‎[实验探究]:实验室提供下列试剂:铁粉、0.1mol·L-1FeCl3溶液、0.1mol·L-1FeSO4溶液、KSCN溶液、新制氯水 ‎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基本原理,提出Fe2+和Fe3+的相互转化条件的假设 ‎2、设计Fe2+和Fe3+的相互转化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现象 转化类型 ‎ 实验方案 ‎ 现象 ‎ 5‎ ‎ ‎ Fe2+→Fe3+‎ ‎ ‎ ‎ ‎ Fe3+→Fe2+‎ ‎ ‎ 例4、要证明某溶液中不含Fe3+而可能含有Fe2+,进行如下实验操作时最佳顺序为 ‎ ‎①加入足量氯水 ②加入足量溶液 ③加入少量KSCN溶液 ‎[应用]‎ ‎1、在配制含Fe2+的溶液时,常向溶液中加入少量 ,使被氧气氧化形成的Fe3+转化为Fe2+,离子方程式为 。‎ 实验探究:用毛笔蘸取少量30%的FeCl3溶液,在铜片上画一个“+”放置片刻后,用少量水将铜片上的溶液冲到小烧杯中。‎ 现象: 原因:‎ 归纳:还原性: ‎ 氧化性:‎ ‎2、利用 溶液与铜反应可制作印刷电路板。‎ ‎3、为除去废水中Fe2+,常将废水中的Fe2+氧化成 ,再调pH使Fe3+转化成Fe(OH)3析出 ‎[归纳] Fe2+→Fe3+化合价 ,需加入 。‎ Fe3+→Fe2+化合价 ,需加入 。‎ Fe Fe2+ Fe3+‎ 例5、将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后,再加入下列物质,会有三价铁生成的是( )‎ ‎ A、硫酸 B、氯水 C、硝酸锌 D、氯化铜 例6、如何除去杂质,提纯下列各物质 ‎(1)FeCl2中含FeCl3。 所用试剂 离子方程式 ‎(2)FeCl3中含FeCl2。 所用试剂 离子方程式 ‎(3)FeSO4中含CuSO4。 所用试剂 离子方程式 六.铁、铜化合物的应用 ‎1、铁的化合物:①Fe2O3作颜料 ②氯化铁、硫酸亚铁可作净水剂 ‎ ‎ ③作磁性材料 ④维持生命的微量元素 ‎2、铜的化合物:铜盐可杀菌,CuSO4溶液杀灭寄生虫,治疗皮肤病。‎ 例7、家庭养殖花草时,有时会施用绿矾 (FeSO4·7H2O)来提供营养。‎ 5‎ ‎ ‎ ‎ (1)你认为它应该如何保存?‎ ‎ (2)现由于保管不善和放置时间过长,怀疑它已经变质,试设计实验验证之。‎ ‎ (3)如果已经变质,为了不影响使用效果,你认为应采用何种措施?‎ 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