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8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深圳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www.ks5u.com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Cl 35.5 Fe 56 Cu 64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我国古代的几种技术应用,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卤水煮盐 B. 铁矿石炼铁 C. 化丹(Pb3O4)为铅 D. 火药爆炸 【答案】A 【解析】 将卤水放在锅内用火熬煮,水分蒸发,剩余固体为盐。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A正确;炼铁是在高温下用碳将铁矿石还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利用还原剂把Pb3O4中的铅还原为铅,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错误;硫磺、硝酸钾和木炭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变为氮气和二氧化碳和硫化钾,D错误;正确选项A。 2.《本草衍义》中对精制芒硝过程有如下叙述:“朴硝以水淋汁,澄清,再经熬炼减半,倾木盆中,经宿,遂结芒有廉棱者。”文中未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A. 溶解 B. 蒸发 C. 蒸馏 D. 结晶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叙述可知:精炼芒硝的方法是,将朴硝加水溶解,再经蒸发减半,经宿,然后结晶获得芒有廉棱者,即芒硝,涉及的操作方法有溶解、蒸发、结晶,未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答案选C. 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沙里淘金是利用了金与沙的密度相差较大而将沙淘走使金留下 B. 化学上所指的杂质,有的本来无害且很有价值,即使无价值的也应设法变废为宝 C. 将待过滤的液体直接倒入漏斗中,且使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D. 蒸发操作可以从溶液中分离得到可溶性固体溶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沙里淘金是利用金与沙的密度相差较大,水将密度小的沙子冲走,从而分离,故A正确; B.杂质是相对的,可转化为有用的物质,则化学上所指的杂质,有的本来无害且很有价值,即使有害无价值的也应设法变废为宝,故B正确; C.过滤的液体应利用玻璃棒引流,且使液面低于滤纸边缘,故C错误; D.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与液体,则蒸发操作可以从溶液中分离得到可溶性固体溶质,故D正确; 答案选C。 4.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常用方法是( ) A. 取样,滴加BaCl2溶液,看是否有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生成 B. 取样,滴加稀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看是否有不落于水的白色沉淀生成 C. 取样,滴加稀硫酸,再滴加BaCl2溶液,看是否有不落于水的白色沉淀生成 D. 取样,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滴加BaCl2落液,看是否有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生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直接滴加BaCl2溶液不能排除银离子、碳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等的干扰,故A错误; B. 滴加稀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不能排除银离子的干扰,故B错误; C. 滴加稀硫酸,再滴加BaCl2溶液,加入的硫酸会与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证明原溶液中是否有SO42−存在,故C错误; D. 先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没有产生沉淀,排除银离子、碳酸根、亚硫酸根的干扰,然后再加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有SO42−存在,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在检验是否含有硫酸根离子时,如果对溶液成分没有限制,则需要排除可能存在的其他微粒如碳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银离子等的干扰.亚硫酸根离子易被硝酸氧化为硫酸根离子,硫酸钡和氯化银都不溶于硝酸,在实验过程中,无论操作还是试剂的选择都要做出相互不干扰的选择和调整。 5.关于电解质,下列说法正确是( ) A. 强电解质的水溶液中不存在分子 B. 氨气溶于水能导电,所以氨气是电解质 C. H2SO4是强电解质,但在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 D. 盐酸能导电的原因是溶液在通电作用下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但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水分子,故A错误; B. 氨气溶于水能导电,是因为氨气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为弱电解质,不是氨气本身导电,因此氨气是非电解质,故B错误; C. H2SO4为共价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但在熔融状态下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故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但属于强电解质,故C正确; D. HCl是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其水溶液形成盐酸,该溶液能导电是因为HCl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导电,而电离不需要通电,故D错误; 答案选C。 6.无色透明的某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Na+、K+、OH-、 B. Na+、Cu2+、、 C. Ca2+、、、H+ D. Mg2+、Na+、、Cl- 【答案】D 【解析】 【分析】 无色透明的某强酸性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据此分析。 【详解】A. OH-、会与H+反应生成弱电解质而不共存,故A错误; B. Cu2+显蓝色,不符合无色透明的限定条件,故B错误; C. HCO3-会与H+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 该组离子在强酸性溶液中不反应,能大量共存,符合题意,故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离子共存问题,侧重考查学生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其实质的理解能力,题型不难,需要注意的是,溶液题设中的限定条件。如无色透明,则常见的有颜色的离子如Cu2+、Fe3+、Fe2+、MnO4-、Cr2O72-、CrO42-等不符合题意;还有一些限定条件如:常温下与Al反应生成氢气的溶液时,该溶液可能为酸溶液,也可能为碱溶液。做题时只要多加留意,细心严谨,便可快速选出正确答案。 7.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均为弱电解质的组是( ) A. H2CO3、Ba(OH)2、K2S、H3PO4 B. FeCl3、HF、CH3CH2OH、NH4Cl C. CH3COOH、H2S、NH3×H2O、H2O D. HClO、H2SO3、HCl、NaHCO3 【答案】C 【解析】 【详解】A. H2CO3和H3PO4为弱电解质,而Ba(OH)2和K2S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故A错误; B. HF是弱电解质,而FeCl3和NH4Cl属于强电解质,CH3CH2OH属于非电解质,故B错误; C. CH3COOH和H2S为弱酸,NH3×H2O为弱碱,H2O也为弱电解质,符合题意,故C正确; D. HClO和H2SO3为弱电解质,HCl和NaHCO3为强电解质,故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电解质的强弱是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划分的,若完全电离,则属于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的盐均属于强电解质;若部分电离,则属于弱电解质。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B. 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C. 明矾能水解生成Al(OH)3胶体,可用作净水剂 D.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 血液属于胶体,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血液透析”利用的是胶体的性质,故A正确; B. 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本身不带电,胶体粒子可能会因为吸附带电粒子而带电,故B错误; C. 明矾在水溶液中能水解生成具有吸附性的Al(OH)3胶体,而达到净水目的,故C正确; D.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故D正确; 答案选B。 【点睛】B项是易错点,胶体和胶粒不是一个概念,胶体表面积较大,吸附带电粒子而形成胶粒,且并不是所有胶粒都带电,如淀粉胶粒不带电。 9.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标准状况下,11.2L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氮气和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②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氢气和氩气所含的分子数相等 ③1L 2mo/L的氯化镁溶液中含氯离子为2NA ④标准状况下22.4L H2O中分子数为NA ⑤32g O2和O3混合气体中含有原子数为2NA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标准状况下,11.2L氮气和氧气混合气体为0.5mol,而氮气和氧气均为双原子分子,故0.5mol气体中含1mol原子即NA个,故①正确; ②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任何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故同温同压下,相同气体的氢气和氩气的物质的量相等,则分子个数相等,故②正确; ③溶液中氯化镁的物质的量n=cV=2mol/L×1L=2mol,2mol氯化镁中含4mol氯离子即4NA个,故③错误; ④标准状况下水为液态,故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故④错误; ⑤O2和O3中均由氧原子构成,故32g混合物中含有的氧原子的物质的量n==2mol,个数为2NA个,故⑤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⑤符合题意,D项正确, 答案选D。 10.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区域3的是 A. 4NH3+5O24NO+6H2O B. 2NaHCO3=== Na2CO3+H2O+CO2↑ C. 4Fe(OH)2+O2+2H2O===4Fe(OH)3 D. Zn+H2SO4===ZnSO4+H2↑ 【答案】A 【解析】 A、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不是置换反应,不是化合反应,不是分解反应,属于区域3,故A正确;B、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不属于区域3,故B错误;C、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也是化合反应,属于区域1,不属于区域3,故C错误;D、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但又是置换反应,属于区域4,不属于区域3,故D错误;故选A。 11.已知I-、Fe2+、SO2、Cl-、H2O2都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Cl-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 当前文档收益归属上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