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一轮复习苏教版专题1第一单元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分散系学案(江苏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一轮复习苏教版专题1第一单元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分散系学案(江苏专用)

第一单元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分散系 学习任务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一、原子、分子和离子 ‎1.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一般来说,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但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无化学键。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原子构成物质 二、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有游离态和化合态。‎ ‎(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2.元素组成物质 元素 ‎3.纯净物与混合物 ‎(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纯净物 混合物 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有固定的熔、沸点 无固定的熔、沸点 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 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性质 三、同素异形体 ‎1.概念: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 ‎2.形成方式 ‎(1)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 ‎(2)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3.性质差异:物理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四、简单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1.交叉分类法的应用示例 ‎2.树状分类法 ‎(1)分类的关键——明确分类标准 ‎(2)在无机化合物分类中的应用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应用先进的化学技术,选择适宜的条件,利用化学反应可以制造新的原子。(  )‎ ‎(2)Na、NaCl、SiO2、H2SO4都称为分子式。(  )‎ ‎(3)白磷和红磷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 ‎(4)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 ‎(5)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 ‎(6)明矾[KAl(SO4)2·12H2O]属于混合物。(  )‎ ‎(7)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 答案:(1)× (2)× (3)× (4)× (5)× (6)× (7)×‎ ‎2.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饱和食盐水属于混合物 B.Na2CO3既属于钠盐又属于碳酸盐 C.CuSO4·5H2O属于混合物 D.纯净物一般可分成单质和化合物两类 答案:C ‎3.(2020·哈尔滨模拟)‎ 德国著名行业杂志《应用化学》上刊登文章介绍:某中德联合研究小组设计制造了一种“水瓶”,用富勒烯(C60)的球形笼子做“瓶体”,一种磷酸盐做“瓶盖”,恰好可将一个水分子关在里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瓶”、冰水混合物都是混合物 B.石墨和C60互称为同位素 C.磷酸钙是可溶性强电解质 D.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C60是化学变化 解析:选D。本题“水瓶”由三种物质组成,是混合物,但冰水混合物的化学成分是H2O,是纯净物,A错误;石墨和C60互称为同素异形体,B错误;磷酸钙是难溶性强电解质,C错误;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D正确。‎ ‎(1)同一种物质,按不同的依据进行分类,可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如Na2CO3属于钠盐、碳酸盐、含氧酸盐、正盐等。因此,对物质进行分类时,必须指明分类的依据。‎ ‎(2)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前者如O2,后者如O2和O3的混合物。‎ ‎(3)电离生成氢离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如NaHSO4。‎ ‎(4)酸(或碱)的水溶液一定呈酸(或碱)性,但呈酸(或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或碱)的水溶液。‎ ‎(5)1 mol一元强酸在水溶液中一定能电离出1 mol H+,1 mol某物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出1 mol H+,其不一定是一元酸(如NaHSO4)。 ‎ 提升一 物质的组成 ‎1.(2020·保定模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不同原子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B.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C.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一定都是阳离子 D.HCl气体是纯净物,盐酸是混合物 解析:选D。A项,如HD(H、D为氢的同位素)是由不同原子构成的纯净物,但它属于单质;B项,如CO为非金属氧化物,但它不是酸性氧化物;C项,如MnO含金属元素Mn,但它是阴离子。‎ ‎2.实验室里常用的干燥剂有①浓硫酸(98%);②无水氯化钙;③变色硅胶[硅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在其中掺入少量的无水氯化钴(CoCl2)做指示剂,无水氯化钴呈蓝色,吸水后变为CoCl2·6H2O呈粉红色];④五氧化二磷;⑤碱石灰(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钠、氧化钙,制法是把生石灰加入浓的烧碱溶液中,再加强热蒸干)。上述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选C。浓H2SO4是H2SO4与水的混合物;无水氯化钙是纯净物;变色硅胶是SiO2和CoCl2的混合物;P2O5是纯净物;碱石灰是NaOH、CaO的混合物。‎ ‎(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 ‎(4)酸性氧化物都是对应酸的酸酐,但酸酐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乙酸酐[(CH3CO)2O]。‎ ‎(5)溶于水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溶于水生成碱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 ‎ 提升二 物质的分类 ‎3.(双选)分类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 A.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组成,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B.根据溶液导电能力强弱,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C.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D.根据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解析:选AD。强、弱电解质分类标准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B错误;溶液、浊液和胶体的分类标准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C错误。‎ ‎4.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 B.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 C.氯化氢、一水合氨都属于强电解质 D.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解析:选A。金刚石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白磷是磷元素形成的单质,A项正确;漂白粉是CaCl2和Ca(ClO)2的混合物,石英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常含有Al2O3、CaO、MgO等杂质,为混合物,B项错误;氯化氢为强电解质,一水合氨为弱碱,是弱电解质,C项错误;葡萄糖是小分子化合物,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D项错误。‎ 学习任务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一、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物质的性质 ‎1.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 各列举一个化学反应填在横线上(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金属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2)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2.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间的转化 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2H2S+O2===2S↓+2H2O;‎ ‎(2)SO2+2H2S===3S↓+2H2O;‎ ‎(3)SO3+H2O===H2SO4;‎ ‎(4)Cu+2H2SO4(浓)CuSO4+SO2↑+2H2O(答案不唯一)。‎ 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点内容如下图所示:‎ 三、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学反应 四、物质变化中的“四色”“四解”“十二化”‎ 物质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四色 焰色反应 ‎①显色反应 ②指示剂变色 反应 ③颜色反应 四解 潮解 ‎①分解 ②电解 ③水解 十二化 ‎①熔化 ‎②汽化 ‎③液化 ‎①氧化 ②水化 ③风化 ‎④炭化 ⑤钝化 ⑥卤化 ‎⑦硝化 ⑧酯化 ⑨(橡胶)老化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煤的“气化”、煤的“液化”、煤的“干馏”都是物理变化。(  )‎ ‎(2)分馏、蒸馏、蒸发、萃取、分液、过滤都属于物理变化。(  )‎ ‎(3)加热NH4Cl固体,固体从试管底部跑到上部属于物理变化。(  )‎ ‎(4)向蛋白质溶液中滴加Na2SO4溶液产生沉淀属于化学变化。(  )‎ ‎(5)用铂丝蘸取NaCl溶液进行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  )‎ 答案:(1)× (2)√ (3)× (4)× (5)×‎ ‎2.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氯气做水的杀菌消毒剂 B.硅胶做袋装食品的干燥剂 C.二氧化硫做纸浆的漂白剂 D.肥皂水做蚊虫叮咬处的清洗剂 解析:选B。氯气做水的杀菌消毒剂是利用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的强氧化性,发生了化学变化;硅胶做袋装食品的干燥剂,是因为硅胶疏松多孔,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二氧化硫做纸浆的漂白剂是因为二氧化硫可与某些有色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肥皂的主要成分为高级脂肪酸钠,肥皂水做蚊虫叮咬(蚊虫分泌的物质呈酸性)处的清洗剂是利用高级脂肪酸钠在水中发生水解反应使溶液呈碱性的性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3.盐是一种常见的物质,下列物质通过反应可直接形成盐的是(  )‎ ‎①金属单质 ②碱性氧化物 ③碱 ④非金属单质 ‎⑤酸性氧化物 ⑥酸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选D。金属单质与酸反应生成对应的盐和氢气;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非金属单质和金属化合可得到盐;酸性氧化物或酸与碱(或碱性氧化物)反应可生成盐。‎ 注意通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物质之间是否反应,不仅与物质结构、性质有关,而且与物质所在环境有关,在研究物质性质时,要注意通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在每条通性之外都存在个性。备考时,注意掌握化学中Na、Mg、Al、Fe、Cu、C、Si、N、S、Cl等常见元素的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每一步关系中各种可能的变化方式和方法,归纳总结物质之间不能转化的情形。 ‎ 提升一 传统文化中涉及的物质变化的判断 ‎1.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用胆矾炼铜 B.用铁矿石炼铁 C.烧结黏土制陶瓷 D.打磨磁石制指南针 解析:选D。A.胆矾炼铜就是“湿法炼铜”,其原理是将胆矾溶于水,再将铁放入胆矾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是化学反应。B.铁矿石炼铁是将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和空气)加入高炉中,在高炉中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铁单质,‎ 是化学反应。C.黏土烧结制成陶瓷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反应。D.四氧化三铁常称作“磁性氧化铁”,是磁石的主要成分,打磨磁石制指南针,只是磁石的形状发生变化,是物理变化。‎ ‎2.下列诗句或谚语可能与化学现象有关,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 B.“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C.“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 D.“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形象地描述了沉淀溶解平衡的状态 解析:选C。C项,“滴水石穿”过程中发生反应:CaCO3+CO2+H2O===Ca(HCO3)2。‎ ‎3.化学知识无处不在,下列常见古诗文记载所对应的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常见古诗文记载 化学知识 A ‎《荀子·劝学》记载: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的能量低于水,冰变为水属于吸热反应 B ‎《泉州府志》记载: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 泥土具有吸附作用,能将红糖变为白糖 C ‎《物理小识》记载:青矾(绿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盛,“气”凝即得“矾油”‎ 青矾厂“气”是硫的氧化物 D ‎《本草纲目》记载: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石碱),浣衣发面 ‎“石碱”具有碱性,遇酸产生气体 解析:选A。冰变为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因而不能称为吸热反应。‎ 提升二 物质的转化 ‎4.(双选)(2020·南京高三模拟)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 A.CaCl2(aq)CaCO3(s)CaO(s)‎ B.MgO(s)MgCl2(aq)Mg(s)‎ C.FeS2(s)Fe2O3(s)Fe(s)‎ D.CH3CH2BrCH2===CH2 解析:选CD。A项,CaCl2与CO2不能反应,错误;B项,电解熔融MgCl2生成Mg,‎ 电解MgCl2溶液生成Mg(OH)2沉淀,错误。‎ ‎5.A、B、C、D分别是Fe、HCl(稀)、NaOH(溶液)、AgNO3(溶液)四种物质中的一种,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及所发生反应的反应类型如图所示:‎ 则物质B为(  )‎ A.Fe B.HCl(稀)‎ C.NaOH(溶液) D.AgNO3(溶液)‎ 解析:选B。B与A发生中和反应,则A、B为酸或碱,又由于B与C可发生置换反应,可判断B为HCl(稀),C为Fe,A为NaOH(溶液),则D为AgNO3(溶液),故选B。‎ 常考易错的几个物质的转化 ‎1.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2.浓硫酸的吸水性属于物理性质,脱水性属于化学性质。‎ ‎3.煤的干馏、煤的气化以及煤的液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石油的分馏属于物理变化,石油的裂化和裂解都属于化学变化。‎ ‎4.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5.常见物质间转化的几个误区 ‎(1)S燃烧不能直接生成SO3而是生成SO2。‎ ‎(2)Al2O3、SiO2、Fe2O3与H2O不反应,不能直接转化为 Al(OH)3、H2SiO3、Fe(OH)3。‎ ‎(3)NH3催化氧化不能直接生成NO2。‎ ‎(4)Fe与Cl2反应不能生成FeCl2。‎ ‎(5)Fe与H+、Cu2+、S、I2反应不能生成Fe3+。 ‎ 学习任务3 分散系与胶体 ‎1.分散系的概念 分散系指由一种或几种物质(称为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剂)中形成的混合体系。‎ ‎2.分散系的分类 ‎(1)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2)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 ‎3.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该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实验室中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 ‎4.胶体的应用——净水 明矾净水的原理是因为Al3+水解生成Al(OH)3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颗粒并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目的。‎ ‎5.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 ‎(2)“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 ‎(3)胶体中的胶粒带电荷,但整个分散系仍呈电中性。(  )‎ ‎(4)胶体不一定是液态,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属于物理变化。(  )‎ 答案:(1)√ (2)√ (3)√ (4)√‎ ‎2.Fe(OH)3胶体和MgCl2溶液共同具备的性质是(  )‎ A.两者均有丁达尔效应 ‎ B.两者均能透过半透膜 C.加入盐酸均先沉淀,随后溶解 ‎ D.分散质粒子均可通过滤纸 解析:选D。 MgCl2溶液无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MgCl2溶液中加入盐酸无沉淀;Fe(OH)3胶体和MgCl2溶液的分散质粒子均可通过滤纸。‎ ‎3.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并煮沸一段时间,可得到红褐色液体,此液体不具有的性质是(  )‎ A.光束通过该液体时形成光亮的通路 B.插入石墨电极通直流电后,有一极附近液体颜色加深 C.向该液体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无沉淀产生 D.将该液体加热、蒸干、灼烧后,有氧化物生成 解析:选C。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可制得Fe(OH)3胶体,光束通过胶体时会形成光亮的通路,即丁达尔效应,A项正确;Fe(OH)3胶体粒子吸附正电荷而带正电,通入直流电后,在阴极附近液体颜色加深,B项正确;Fe(OH)3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会发生聚沉现象,C项错误;把Fe(OH)3胶体加热、蒸干、灼烧后,会得到Fe2O3,D项正确。‎ ‎(1)胶体不带电,胶体中的胶粒能够吸附体系中的带电离子而使胶粒带电荷,但整个分散系仍呈电中性。‎ ‎(2)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胶体和浊液,用渗析的方法分离胶体和溶液。‎ ‎(3)书写Fe(OH)3胶体制备化学方程式的四个易错点。‎ ‎①用“===”而不用“”;‎ ‎②Fe(OH)3分子式后注明“胶体”而不使用“↓”符号;‎ ‎③反应条件是“△”;‎ ‎④HCl后不能标“↑”符号。 ‎ 提升一 胶体的特征 ‎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小的是(  )‎ A.硝酸钾溶液  B.雾 C.蛋白质溶液 D.石灰乳 解析:选A。各物质所属分散系类型以及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如下。‎ 物质 硝酸钾 溶液 雾 蛋白质溶液 石灰乳 分散系 类型 溶液 胶体 胶体 浊液 分散质微 粒直径大小 ‎<1 nm ‎1~100 nm ‎>100 nm ‎2.(2020·唐山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酸钠可称为碳酸盐、钠盐或碱式盐 B.鸡蛋清、浑浊的河水不可能属于同一类别 C.光束通过Fe(OH)3胶体时发生了显著的化学变化 D.直径为10-8 m的微粒不一定属于胶体 解析:选D。选项A,对于盐的分类可以从阴、阳离子的角度进行,根据其组成的阳离子为Na+来看碳酸钠属于钠盐;根据其组成的阴离子为CO来看碳酸钠属于碳酸盐;虽然溶液呈碱性,但不是碱式盐。选项B,鸡蛋清属于胶体,浑浊的河水属于悬浊液,但它们都可归为混合物。选项C,光束通过Fe(OH)3胶体时出现丁达尔效应,但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选项D,胶体属于混合物,而直径为10-8 m的微粒可能是纯净物。‎ 提升二 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3.(2020·郑州一模)近年来高铁酸钾(K2FeO4)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水处理方面,‎ 高铁酸钾的氧化性超过高锰酸钾,是一种集氧化、吸附、凝聚、杀菌于一体的新型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高铁酸钾受热易分解,但干燥的高铁酸钾在198 ℃以下是稳定的。高铁酸钾在水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变化过程有(  )‎ ‎①蛋白质的变性 ②蛋白质的盐析 ③胶体聚沉 ‎④盐类水解   ⑤焰色反应   ⑥氧化还原反应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②③⑤⑥‎ 解析:选B。高铁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使蛋白质变性而起到杀菌的作用,①⑥正确;高铁酸根被还原得到的Fe3+能水解,产生 Fe(OH)3胶体,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发生聚沉形成沉淀,③④正确。‎ ‎4.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水泥厂和冶金厂常用高压直流电除去大量烟尘,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B.将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搅拌形成油水混合物 C.一束平行光线射入蛋白质溶液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D.向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先看到红褐色沉淀生成而后沉淀溶解 解析:选B。烟尘是气溶胶,其中的胶粒带电,在直流电作用下可产生电泳现象,使烟尘沉降而除去;将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搅拌形成的油水混合物是乳浊液,不是胶体;蛋白质溶液是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向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先发生胶体的聚沉,然后氢氧化铁与酸反应而溶解。‎ ‎5.(双选)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利用过滤的方法,可将Z中固体与液体分离 B.X、Z烧杯中分散质相同 C.Y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aCO3+2Fe3++3H2O===2Fe(OH)3(胶体)+3CO2↑+3Ca2+‎ D.Z中分散系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解析:选BD。Z中红褐色透明液体为Fe(OH)3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X中为FeCl3溶液。‎ 三种分散系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微 粒直径大小 ‎<1 nm ‎1~100 nm ‎>100 nm 分散质 微粒成分 离子或 小分子 大分子或 离子集合体 巨大分子或 离子集合体 外观特征 均匀、透明 均匀、透明 或半透明 不均匀、‎ 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静置 无沉淀 较稳定 不稳定,静置 有沉淀或分层 分散质能否 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分类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固溶胶、液 溶胶、气溶胶 悬浊液、‎ 乳浊液 实例 食盐水、‎ 蔗糖溶液 Fe(OH)3‎ 胶体 泥水 ‎1.(2019·高考江苏卷)下列有关化学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Fe在稀硝酸中发生钝化 B.MnO2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l2‎ C.SO2与过量氨水反应生成(NH4)2SO3‎ D.室温下Na与空气中O2反应制取Na2O2‎ 解析:选C。A项,常温下,Fe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错误;B项,MnO2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Cl2,与稀盐酸不反应,错误;C项,氨水过量,SO2与NH3·H2O发生反应生成(NH4)2SO3,正确;D项,室温下,Na与空气中O2反应生成Na2O,错误。‎ ‎2.(2019·高考天津卷)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事实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利用废弃的秸秆生产生物质燃料乙醇 B.利用石油生产塑料、化纤等高分子材料 C.利用基本的化学原料生产化学合成药物 D.利用反渗透膜从海水中分离出淡水 解析:选D。利用废弃的秸秆生产乙醇的过程中,秸秆中的纤维素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再转化成乙醇,A项不符合题意;利用石油生产塑料、化纤等高分子材料的过程中,发生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B项不符合题意;利用基本的化学原料生产化学合成药物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C项不符合题意;利用反渗透膜从海水中分离出淡水,属于物理变化,D 项符合题意。‎ ‎3.(2018·高考全国卷Ⅲ)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泡沫灭火器可用于一般的起火,也适用于电器起火 B.疫苗一般应冷藏存放,以避免蛋白质变性 C.家庭装修时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 D.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解析:选A。泡沫灭火器喷出的泡沫中含有大量水分,H2O能导电,且H2O也易损坏电器,因此泡沫灭火器不适用于电器起火,A项错误;疫苗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高温下蛋白质易变性而失去活性,所以疫苗要冷藏,B项正确;水性漆以水作为溶剂,相较于油性漆,更有利于健康及环境,C项正确;活泼金属镁易失去电子,形成原电池时为负极,电热水器内胆(多为不锈钢或铜制)被保护,此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D项正确。‎ ‎4.(2018·高考天津卷)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 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 C.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 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 解析:选A。谷物的主要成分为淀粉,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主要包括淀粉水解为葡萄糖,葡萄糖发酵生成乙醇,乙醇被氧化为乙酸,因此酿造过程中涉及水解反应和氧化反应,A项错误;后(司)母戊鼎为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属于铜合金制品,B项正确;陶瓷的主要原料为黏土,C项正确;青蒿素易溶于乙醚,而难溶于水,因此,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过程包括萃取操作,D项正确。‎ ‎5.(2018·高考北京卷)下列我国科技成果所涉及物质的应用中,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 A.甲醇低温所制氢气用于新能源汽车 B.氘、氚用作“人造太阳”核聚变燃料 C.偏二甲肼用作发射“天宫二号”的火箭燃料 D.开采可燃冰,将其作为能源使用 解析:选B。由甲醇制备氢气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显然属于化学变化,A项不符合题意;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核聚变过程中原子发生了变化,所以核聚变属于核反应,而不是化学反应,B项符合题意;偏二甲肼用作发射火箭的燃料,是利用其还原性,与氧化剂(常见的是四氧化二氮)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把火箭送入太空,C项不符合题意;可燃冰作为能源是由于其主要成分(甲烷)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馏、干馏都是物理变化 B.127I和131I互为同素异形体 C.硫酸铜、二氧化硫都是电解质 D.盐酸、王水都是混合物 解析:选D。分馏为物理变化,而干馏属于化学变化,A项错误;同素异形体的研究对象是单质,而127I和131I为原子,二者互为同位素,B项错误;二氧化硫的水溶液虽能导电,但二氧化硫不是电解质,其导电的原因是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了亚硫酸,亚硫酸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C项错误;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王水是由硝酸和盐酸混合而成的,二者均为混合物,D项正确。‎ ‎2.(2020·青岛高三质检)造纸术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下列古法造纸工艺中以发生化学反应为主的过程是(  )‎ A.煮徨足火 B.荡料入帘 C.覆帘压纸 D.透火焙干 解析:选A。A项,“煮徨足火”指将造纸的原料竹子与石灰一起蒸煮,石灰与竹子发生化学反应,正确;B项,“荡料入帘”指将打烂的竹料倒入水槽中,并用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属于物理变化,错误;C项,“覆帘压纸”指将上一步的帘反复过去,使湿纸落于板上,即成纸张,然后加木板重压挤去大部分的水,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项,“透火焙干”指将湿纸逐张扬起,并加以焙干,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3.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碘的升华、石油的分馏 B.煤的气化、煤的液化 C.蛋白质溶液中加饱和(NH4)2SO4溶液、蓝色的胆矾常温下变白 D.热的饱和KNO3溶液降温析出晶体、二硫化碳洗涤试管内壁上的硫 解析:选C。选项A、D都是物理变化;选项B,煤的气化和液化均是化学变化;选项C,蛋白质的盐析是物理变化,胆矾变白,说明胆矾失去结晶水,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4.英国物理学家约翰·丁达尔首先发现了入射光透过胶体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即丁达尔效应。下列液体中,不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  )‎ ‎①鸡蛋白溶液 ②蒸馏水 ③淀粉溶液 ④硫酸钠溶液 ‎⑤沸水中滴入饱和FeCl3溶液 ⑥肥皂水 A.②     B.①③‎ C.⑤⑥ D.④‎ 解析:选D。①③⑤⑥是胶体,能够产生丁达尔效应,④是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②是纯净物,不是分散系。‎ ‎5.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A.H2O、HCOOH、Cu2(OH)2CO3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 B.HClO、H2SO4(浓)、HNO3均具有强氧化性,都是氧化性酸 C.HF、CH3CH2OH、KOH都易溶于水,都是电解质 D.HCOOH、H2CO3、H2S分子中均含有两个氢原子,都是二元酸 解析:选B。A项,氧化物指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HCOOH、Cu2(OH)2CO3均含有氧元素,但不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错误;B项,HClO、H2SO4(浓)、HNO3均具有强氧化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分别是Cl、S、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均属于氧化性酸,正确;C项,HF、CH3CH2OH、KOH都易溶于水,但CH3CH2OH不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作电解质,溶解性不是判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依据,错误;D项,HCOOH在水中只能电离产生1个氢离子,所以属于一元酸,错误。‎ ‎6.(2020·淮安一模)下图是某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的分子状况示意图,“○”和“●”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下列对该过程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有一种物质过量 B.发生的是分解反应 C.发生的是置换反应 D.生成了两种产物 解析:选A。由题干图示可知:该反应为与化合生成了,而反应物过量。‎ ‎7.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 A.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 ‎ B.稀豆浆、鸡蛋清、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 C.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 ‎ D.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 解析:选D。A.SO2、SiO2是酸性氧化物,而CO为不成盐氧化物。B.稀豆浆、鸡蛋清属于胶体,氯化铁溶液不是胶体。C.烧碱和冰醋酸为电解质,四氯化碳是有机物,为非电解质。D.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氨水为氨溶于水的溶液,均为混合物。‎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浓氨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B.用可见光束照射可以区别淀粉溶液和氯化钠溶液 C.氢氧化铁胶体中H+、K+、S2-、Br-能大量共存 D.明矾水解时产生具有吸附性的胶体粒子,可做漂白剂 解析:选B。浓氨水中滴加氯化铁饱和溶液产生氢氧化铁沉淀,A项错误;在电解质溶液中,氢氧化铁胶体会发生聚沉,或与H+反应,C项错误;明矾中Al3+水解生成Al(OH)3胶体,具有吸附性,可做沉降剂,不能做漂白剂,D项错误。‎ 二、不定项选择题 ‎9.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且都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是(  )‎ A.打开盛装NO的集气瓶;冷却NO2气体 B.用冰水冷却SO3气体;加热氯化铵晶体 C.木炭吸附NO2气体;将氯气通入品红溶液中 D.向品红溶液中加入Na2O2;向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 解析:选C。打开盛装NO的集气瓶和冷却NO2气体都发生化学反应,A项不符合题意;用冰水冷却SO3气体是物理变化,加热氯化铵晶体是化学反应,但均无颜色变化,B项不符合题意;木炭吸附NO2气体是物理变化,将氯气通入品红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且均有颜色变化,C项符合题意;向品红溶液中加入Na2O2和向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均为化学反应,D项不符合题意。‎ ‎10.已知A、B、C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单质。室温下,A为固体,B和C均为气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它们可以按如图进行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B、C中三种元素的任意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所属物质类别一定有一种是氧化物 B.A、B、C中三种元素的任意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所属物质类别一定不是碱 C.如果E溶液是一种强酸,则E溶液为硫酸 D.A、B、C中有一种金属且为B 解析:选B。A项,当A为Mg、B为Cl2、C为H2时,符合题给信息和框图转化,A、B、C中没有氧元素,A项错误;B项,碱至少有三种元素组成,B项正确;C项,常温下,B、C均为气体单质,E溶液不可能为硫酸,C项错误;D项,金属在常温下不为气体,D项错误。‎ ‎11.分类思想是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叙述正确的是(  )‎ A.既有单质参加又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淀粉、纤维素、油脂均属于天然高分子 C.NO属于酸性氧化物 D.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解析:选D。 A.同一反应中,既有单质参加,又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臭氧和氧气之间的转化,故A错误;B.淀粉、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油脂不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故B错误;C.N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故C错误;D.碱性氧化物指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 Al2O3,故D正确。‎ ‎12.(2020·无锡高三联考)下列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不产生新元素,产生新元素的变化不是化学变化 B.向煮沸的1 mol·L-1 NaOH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制备Fe(OH)3胶体 C.有沉淀析出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D.液氯、乙醇、NH3均属于非电解质 解析:选AC。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不产生新元素,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因此产生新元素的变化不是化学变化,A项正确;制备Fe(OH)3胶体是向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并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B项错误;有沉淀析出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饱和溶液在外界条件变化时析出溶质,属于物理变化,C项正确;液氯属于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D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