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基本操作“步步清”学案
第二讲基本操作“步步清”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二)物质的溶解 1.固体的溶解 使用仪器:烧杯、试管、玻璃棒等。 促溶方法:研细、搅拌、加热等。 2.液体的溶解 一般方法:将密度大的液体沿着器壁慢慢注入密度小的液体中,并用玻璃棒轻轻搅动。 如稀释浓H2SO4时把浓H2SO4慢慢加入到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3.气体的溶解 (1)对溶解度不大的气体,如CO2、Cl2、H2S等,用如图a所示装置。 (2)对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如NH3、HCl等,用如图b所示装置。 (三)仪器的洗涤 待清洗仪器 污物 清洗试剂 做过KMnO4分解实验的试管 MnO2 热的浓盐酸 做过碘升华的烧杯 碘 酒精 长期存放FeCl3溶液的试剂瓶 Fe(OH)3 稀盐酸 长期存放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 CaCO3 稀盐酸 做过银镜实验的试管 银 稀硝酸 做过油脂实验的试管 油污 热的纯碱液 通入H2S后的盛有H2SO3溶液的试管 硫 热的NaOH溶液 (四)试纸的使用 1.类型及作用 2.使用方法 (1)检验溶液:取一小块试纸放在玻璃片或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液体,点在试纸中部,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等试纸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2)检验气体:先用蒸馏水将试纸润湿,粘在玻璃棒的一端,放在集气瓶口或导管口处,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五)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方法 微热法 液差法 气压法 原理 升高装置中气体的温度,使气体体积膨胀 缩小装置中气体的体积,增大压强 封闭气体压强增大,使液滴不能滴下 图示 具体 操作 塞紧橡胶塞,将导气管末端伸入盛水的烧杯中,用手捂热(或用酒精灯微热)烧瓶 塞紧橡胶塞,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的橡胶管部分,从长颈漏斗向试管中注水 塞紧橡胶塞,关闭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烧瓶中加水 现象 说明 烧杯中有气泡产生,停止微热,冷却后导气管末端形成一段水柱,且保持一段时间不下降 停止加水后,长颈漏斗中的液面高于试管中的液面,且一段时间内液面差不变 一段时间后,液滴不能滴下 [基点小练]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16·全国丙卷)配制稀硫酸时,应先将浓硫酸加入烧杯中,后倒入蒸馏水(×) (2)(2016·上海高考)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为NH3(√) (3)(2015·浙江高考)为测定新制氯水的pH,用玻璃棒蘸取液体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 (4)(2015·江苏高考)用玻璃棒蘸取CH3COOH溶液点在水湿润的pH试纸上,测定该溶液的pH(×) (5)(2014·重庆高考)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鉴别Br2(g)和NO2(×) (6)用蒸馏水润湿的pH试纸测溶液的pH,一定会使结果偏低(×) (7)Cl2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8)做过硫升华的试管可用酒精洗涤(×) 2.填空 (1)检验装置A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闭图B装置中的止水夹a后,从长颈漏斗向试管中注入一定量的水,静置后如图所示。试判断:B装置是否漏气?__________(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闭图C装置中的止水夹a后,开启活塞b,水不断往下滴,直至全部流入烧瓶。试判断:C装置是否漏气?______(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关闭分液漏斗上的活塞,塞紧瓶塞,把导气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双手紧握锥形瓶底部,如果观察到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而且在松开手后,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则证明装置气密性好(即手捂法);或关闭止水夹a,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从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的水,使分液漏斗中出现水柱,水柱高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则说明装置不漏气(即注水法) (2)不漏气 由于不漏气,加水后试管内气体体积减小,导致压强增大,使长颈漏斗内的水面高出试管内的水面 (3)无法确定 由于分液漏斗和烧瓶间有橡皮管相连,使分液漏斗中液面上方和烧瓶中液面上方的压强相同,无论装置是否漏气,都不影响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滴入烧瓶 熟记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要求 (一)化学实验中的6个“第一步” 1.检查装置气密性——制取气体、验证气体的性质等与气体有关的实验操作。 2.检查是否漏液——滴定管、容量瓶、分液漏斗等的使用。 3.调“0”点——托盘天平等的使用。 4.验纯——点燃可燃性气体等。 5.分别取少量溶液——未知溶液的鉴别等。 6.润湿——用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淀粉KI试纸检验某种气体。 (二)化学实验中的5个“0” 1.滴定管的“0”刻度在滴定管的上部(但不是最上端),在量取液体的体积时,液面不一定要在“0”刻度,但要在“0”刻度以下;滴定管读数时,装液或放液后,需等1~2 min 后才能观察液面高度。 2.量杯、量筒、容量瓶没有“0”刻度。 3.温度计的“0”刻度在温度计的中下部。 4.托盘天平中的0刻度在标尺的最左边,天平在使用时要调“0”,使用后要回“0”。 5.实验记录中的一切非“0”数字均是有效数字。 (三)化学实验中的7个“上、下” 1.收集气体时,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小于29的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2.分液操作时,下层液体应打开旋塞从下方放出,上层液体要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在引流时,玻璃棒的上面不能靠在容量瓶口,而下端则应靠在容量瓶刻度线下的内壁上(即下靠上不靠,下端靠线下)。 4.用水冷凝气体时,冷凝管中水从下端口流入上端口流出(逆流原理)。 5.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水银球应在液面下,而测蒸气温度时,应在液面上。 6.制气体实验中,长颈漏斗的末端应插入液面下,而用分液漏斗加液时,漏斗下端不能插入液面下。 (四)化学实验操作“八不能” 1.酸式滴定管不能装碱性溶液,碱式滴定管不能装酸性及氧化性溶液。 2.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更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可加热,瓶塞不可互用。 3.烧瓶、烧杯、锥形瓶不可直接加热。 4.pH试纸不能直接蘸取待测液,不能用蒸馏水润湿。 5.药品不能入口和用手直接接触,实验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处(K、Na等除外),不能随意丢弃,要放入指定容器中。 6.中和滴定实验中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 7.量筒不能用来配制溶液或进行化学反应,更不能用来加热或量取热的溶液。 8.试纸不能直接用手拿,要用镊子夹取。 (五)化学实验中的10个“先与后” 1.实验器材的规范使用 (1)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2)使用容量瓶、分液漏斗、滴定管前,先检查是否漏水,后洗涤干净。 2.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 (1)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 (2)用排液法收集气体时,先移导管后撤酒精灯。 (3)用石蕊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气体性质时,要先用蒸馏水将试纸润湿,再将试纸靠近气体检验。 (4)中和滴定实验,用蒸馏水洗净的滴定管、移液管要先用待盛液洗涤2~3次后,再盛装试液。注入滴定管中的液体液面开始在“0”刻度以上,当赶走滴定管尖嘴部分的空气后,溶液液面应在“0”刻度或“0”刻度以下。 (5)点燃可燃性气体时,应先验纯后点燃,比如H2的爆炸极限是在与氧气混合4%到74.2%时,如果不验纯,就不知道集气瓶内有没有掺杂的氧气,点燃时就容易爆炸;净化气体时,应先净化后干燥。 (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溶液时,溶解或稀释后的溶液应先冷却再移入容量瓶。 (7)检验蔗糖、淀粉水解程度时,先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加NaOH溶液中和H2SO4,再加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 [综合演练] 1.下列实验操作中有错误的是( )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萃取时,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 C.蒸馏时,冷却水应从冷凝管的下口通入,上口流出 D.把几滴FeCl3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加热至液体呈红褐色制取Fe(OH)3胶体 解析:选B 酒精和水互溶,不出现分层现象,达不到萃取的效果,故错误。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解析:选A 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的操作是:在容量瓶中注入适量水,塞上瓶塞,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倒立过来,观察是否漏水,若不漏水,将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后,再次检验,如果不漏水即可,A正确;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B错误;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且易吸水,称量时应该在小烧杯中完成,C错误;过滤时漏斗颈的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D错误。 3.(2017·兰州模拟)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配制5%食盐溶液时,将称量的食盐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搅拌溶解 B.硫酸铜结晶水含量测定时,需用小火缓慢加热,防止晶体飞溅 C.测定未知NaOH溶液浓度时,酸式滴定管需用标准酸液润洗2~3次 D.配制0.1 mol·L-1的H2SO4溶液时,将量取的浓H2SO4放入容量瓶中加水稀释 解析:选D A项,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时,应将称量的食盐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搅拌溶解,正确;B项,测定硫酸铜结晶水含量时,需用小火缓慢加热,防止晶体飞溅,造成实验误差,正确;C项,为防止标准液浓度偏小,带来实验误差,滴定管在洗涤后需要标准液润洗,正确;D项,容量瓶只能在常温下使用,不能用来稀释浓硫酸,应在烧杯中进行,错误。 4.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装置①可用于分离C2H5OH和H2O的混合物 B.装置②可用于收集H2、Cl2等气体 C.装置③可用于有关NH3实验的尾气处理 D.装置④可用于洗涤BaSO4沉淀表面吸附的少量氯化钠 解析:选A 乙醇和水互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A项错误;H2、Cl2的密度与空气相差较大且H2、Cl2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可以用排空气法收集,B项正确;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末端连接干燥管可以防止倒吸,C项正确;可以在漏斗中洗涤BaSO4沉淀表面吸附的少量氯化钠,D项正确。 5.(2014·北京高考)用如图装置(夹持、加热装置已略)进行实验,由②中现象,不能证实①中反应发生的是( ) ①中实验 ②中现象 A 铁粉与水蒸气加热 肥皂水冒泡 B 加热NH4Cl和Ca(OH)2混合物 酚酞溶液变红 C NaHCO3固体受热分解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 石蜡油在碎瓷片上受热分解 Br2的CCl4溶液褪色 解析: 选A 水蒸气也可以使肥皂水冒泡,故不能证明铁粉与水蒸气加热是否发生了反应,A项错误;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混合物的方法制备氨气,氨气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B项正确;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项正确;石蜡油分解的产物中含有烯烃,烯烃可以使Br2的CCl4溶液褪色,D项正确。 6.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分别加热Na2CO3和NaHCO3固体 试管内壁均有水珠 两种物质均受热分解 B 将可调高度的铜丝伸入到稀HNO3中 溶液变蓝 Cu与稀HNO3发生置换反应 C 向含I-的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淀粉溶液 加入淀粉后溶液变成蓝色 氧化性:Cl2>I2 D 向FeSO4溶液中先滴入KSCN溶液,再滴加H2O2溶液 加入H2O2后溶液变成血红色 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解析:选C A项,Na2CO3固体加热不会分解,试管内壁没有水珠,错误;B项,铜与稀硝酸发生的反应不是置换反应,错误;C项,少量氯水与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l2+2I-===2Cl-+I2,淀粉遇I2变蓝色,正确;D项,H2O2能把Fe2+氧化为Fe3+,说明Fe2+具有还原性,不能说明Fe2+具有氧化性,错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