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1.下列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趋势与图一致的是( ) A. B. C. D. Ba(OH)2· H2O+ 2NH4Cl==BaCl2 + 2NH3↑+ 10H2O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为放热反应, A.此反应为吸热反应,故A不符合; B. 多数分解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故B不符合; C. 铝热反应是典型的放热反应,故C符合; D.Ba(OH)2·8H2O + 2NH4Cl==BaCl2 + 2NH3↑+ 10H2O此反应为吸热反应,故D不符合; 故答案为: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H2Cl2有和两种结构 B. 1mol甲烷生成CCl4最多消耗2mol氯气 C. NH3和H2O间可以形成氢键,这也是氨极易溶于水的原因之一 D. CaCl2和Na2S化学键的类型不完全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故A错误; B.1mol甲烷生成CCl4最多消耗4mol氯气,故B错误; C.NH3和H2O间可以形成氢键,这是氨极易溶于水的主要原因,NH3和H2O都是极性分子是氨易溶于水的另一个原因,故C正确; D.CaCl2和Na2S中都只有离子键,化学键类型完全相同,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分别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同时向a中加入少量的CuSO4溶液,如图表示产生H2的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分别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向a中加入少量的CuSO4溶液,锌粉与CuSO4发生反应,Zn+Cu2+=Cu+Zn2+,形成铜锌原电池,加快了反应速率,但反应消耗了锌粉,故反应结束后生成的氢气的体积小于b中生成氢气的体积,则选项A的图像符合题意; 答案选A。 4.已知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常温下2.2gCO2中含有共用电子对数目为2NA B. 18g D2O中含有的电子总数为10NA C. 在常温下,4.4g的CO2和N2O混合气体所含的原子数一定是0.3NA D. 1 mol Na2O2所含阴离子数为2NA 【答案】C 【解析】 【详解】A.常温下2.2gCO2物质的量为0.05mol,含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为0.2NA,故A错误; B.D2O的摩尔质量为20g/mol,18g D2O中含有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所以含有的电子总数为9NA,故B错误; C.在常温下,CO2和N2O的摩尔质量都为44g/mol,且两者都是三原子分子,4.4g混合气体所含的原子数一定是0.3NA,故C正确; D.根据Na2O2组成可知,1 mol Na2O2中含有1mol,故1 mol Na2O2中所含阴离子数为NA,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5.下表是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元素代号 L M Q R T 原子半径/nm 0.160 0.134 0.089 0.102 0.074 主要化合价 +2 +3 +2 +6、-2 -2 A. 单质与浓度相等的稀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为LQ,故A错误; B. M与T形成的化合物即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故B正确; C.由于O的非金属性比S的强,故氢化物的稳定性为H2T>H2R,故C错误; D.根据离子结构示意图可知:Mg2+的核外电子数为10,而S2-的核外电子数为18,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6.最近报道的一种处理垃圾酸性渗滤液并用其发电的示意图如下(注:盐桥可使原电池两极形成导电回路)。装置工作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Y极为负极 B. 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C. 电子由X极沿导线流向Y极 D. Y极发生的反应为2NO+10e-+12H+=N2+6H2O,周围pH增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A.NH3⟶N2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X做负极;NO⟶N2化合价降低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Y做正极, 故A错误; B.垃圾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了原电池,所以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故B正确; C.根据A分析知X为负极,Y为正极, 电子由负极X 极沿导线流向正极Y ,故C正确; D.Y 极为正极发生的反应为2NO+10e- +12H+=N2+6H2O,消耗H+,所以pH 增大,故D正确; 故答案:A。 7.在一密闭容器中通入A、B、C三种气体,保持一定温度,在t1~t4s时测得各物质的浓度如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在t3s时反应已经停止 B. t3~t4s内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 C. 在容器中发生的反应为A(g)+B(g)C(g) D. 在t2~t3s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mol·L−1·s−1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题给数据可知,t3 s时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此时v(正)=v(逆)≠0,反应并未停止,故A错误; B.t3~t4 s内,A、B、C浓度没有发生变化,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B错误; C.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A、B、C的浓度变化量之比为(6-2)∶(5-3)∶(3-1)=2∶1∶1,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g)+B(g) C(g),故C错误; D.t2~t3 s内,Δc(A)=1 mol·L−1,故用A表示的该时间段的平均化学反应速率为 mol·L−1·s−1,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8.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针对表中的①~⑩种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主族周期 I A II A III A IV A V A VI A VII A 0族 2 ① ② ③ ④ 3 ⑤ ⑥ ⑦ ⑧ 4 ⑨ ⑩ (1)元素①的名称是______;元素②在周期表中所处位置________。 (2)元素②的简单氢化物的结构式为________; (3)用电子式表示元素⑤与⑦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 (4)表示④与⑨按原子个数比1:1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______,该化合物中含有的化学键的类型______。 (5)元素③④⑥形成的氢化物沸点由高到底的顺序(写化学式)_____________。 (6)④、⑥、⑦、⑨四种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请用离子符号表示)。 【答案】(1). 硼 (2). 第二周期第IVA族 (3). (4). (5). (6). 共价键,离子键 (7). H2O>NH3>H2S (8). S2->Cl->K+>O2- 【解析】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可以知道表中的①~⑩种元素分别为:B、C、N、O、Mg、S、Cl、Ar、K、Br,然后进行下面的解题就不困难了。 【详解】(1)由表中可知元素①的名称是硼,元素②在周期表中所处位置为第二周期第IVA族,故答案为:硼 第二周期第IVA族; (2)元素②的简单氢化物即CH4的结构式为,故答案为; (3)用电子式表示元素⑤与⑦的化合物即MgCl2,其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如下:,故答案为:; (4)表示④与⑨按原子个数比1:1形成的化合物即Na2O2的电子式为,该化合物中含有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和非极性键,故答案为: 离子键和非极性键; (5)元素③④⑥形成的氢化物分别为NH3、H2O、H2S,由于H2O分子之间能形成2个氢键,NH3分子之间能形成一个氢键,H2S分子之间不能形成氢键,故它们沸点由高到底的顺序为:H2O>NH3>H2S ,故答案为:H2O>NH3>H2S; (6)④、⑥、⑦、⑨四种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分别是O2-、S2-、Cl-、K+,O2-核外有两个电子层,而S2-、Cl-、K+的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离子半径减小,故它们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S2->Cl->K+>O2-,故答案为:S2->Cl->K+>O2-。 9.某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至2 min,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此时X的转化率为_____。 (3)5 min时Z的生成速率与6 min时Z的生成速率相比较,前者______后者(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对于该反应,能增大正反应速率的的措施是________ A.增大容器容积 B.移走部分Y C.通入大量X D.升高温度 E.加催化剂 (5)此反应在三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 ①v(X)=6mol/(L·min) ②v(Y)= 6 mol/(L·min) ③v(Z)=8 mol/(L·min) 其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________(填编号)。 (6)下列各项中不可以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的是______(填字母)。 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b.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c.同一物质的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d.X的浓度保持不变 e.生成1 mol Z和同时生成1.5 mol X f.X、Y、Z的反应速率之比为3∶1∶2 【答案】(1). 3X+Y⇌2Z (2). 0.05 mol/(L•min) (3). 30% (4). 等于 (5). CDE (6). ② (7). af 【解析】 【详解】(1)由图象可以看出,反应中X、Y的物质的量减少,应为反应物,Z的物质的量增多,应为生成物,当反应进行到2min时,△n(Y)=0.1mol,△n(Z)=0.2mol,△n(X)=0.3mol,则△n(Y):△n(Z):△n(X)=1:2:3,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3X+Y⇌2Z,故答案为3X+Y⇌2Z; (2)反应开始至2min末,Z的反应速率为:v===0.05mol/(L•min) , X的转化率为×100%=30%; (3)图象分析可知,反应到5min后,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所以5 min时Z的生成速率与6 min时Z的生成速率相同,故答案为等于; (4)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如果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增加体系组分浓度,升温,其反应速率增大,故答案为CDE; (5) 化为用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则①v(X)=6mol/(L·min) ②v(Y)= 6 mol/(L·min) , v(X)=3 v(Y)=18 mol/(L·min) ③v(Z)=8 mol/(L·min) , v(X)=1.5 v(Y)=12 mol/(L·min), 比较可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②, 故答案为②; (6)a.气体质量和体积不变,无论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容器内密度始终不变,所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不能判断平衡状态,故a错误;b.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减小的可逆反应,当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 c.同一物质的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说明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故c正确;d.各组分浓度不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所以X的浓度保持不变说明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故d正确;e.生成1molZ和同时生成1.5molX,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即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故e正确;f.各组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故X、Y、Z的反应速率之比为3:1:2,故f错误,故答案为af。 10.原电池是化学对人类的一项重大贡献。 (1)某兴趣小组为研究原电池原理,设计如图装置。a和b不连接时,烧杯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2)a和b用导线连接,Cu极为原电池_____(填“正”或“负”)极,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发生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3)在实验中,甲同学发现不仅在铜片上有气泡产生,而且在锌片上也产生了气体,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 (4)如果把锌片换成石墨,发现电流计指针几乎不能偏转,原因_____。 (5)如果把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猜测____(填“锌极”或“铜极”)变粗,原因是____(用电极方程式表示)。 【答案】(1). (2). 正 (3). (4). 还原 (5). 锌片不纯 (6). 没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形成原电池 (7). 铜极 (8). 【解析】 【详解】⑴a和b不连接时,是锌和硫酸反应,锌不断溶解,产生气泡,其离子方程式是 ,故答案为:; ⑵a和b用导线连接,Zn是活泼金属,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Cu是较活泼金属,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是,故答案为:正 还原; ⑶正常情况下,原电池的负极上只发生氧化反应,故应该不会产生H2,但是观察到了气泡,只能是锌片上就形成了许多微小的原电池,即由于锌片不纯导致的,故答案为:锌片不纯; ⑷设计原电池前提是必须有一个自发的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将锌片换成石墨,就不存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了,因此不能设计成原电池,故答案为:没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形成原电池; (5)如果把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则负极是锌片,电极反应为: ,铜电极为正极,电极反应为:,故铜极变粗,原因是,故答案为:铜极 。 11.已知非金属单质硫(S)是淡黄色固体粉末,难溶于水。为了验证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某化学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2)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 (3)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是___(选填下列所给试剂的编号),反应离子方程式是__。 A.Na2S溶液 B.Na2SO3溶液 C.Na2SO4溶液 (4)装置C中盛放的是烧碱溶液,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还有哪些事实能够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_____(填编号) ①HCl比H2S稳定 ②HClO氧化性比H2SO4强 ③HClO4酸性比H2SO4强 ④HCl酸性比H2S强 ⑤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硫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 ⑥铁与Cl2反应生成FeCl3,而硫与铁反应生成FeS (6)此装置有多种用途,若用此装置验证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碘元素的强,需要在B装置中加入KI溶液,通入一段时间气体后向B中加入少量CCl4,振荡。能够证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碘元素的强的实验现象是_____ 【答案】(1). (2). 除去Cl2中的HCl气体 (3). A (4). S2-+ Cl2 ═ 2Cl- + S↓ (5). 尾气处理 (6). ①③⑥ (7). 溶液分层,下层为紫红色 【解析】 【详解】(1)为验证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需要用氯气置换出硫,则必须用装置A制备氯气,装置A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加热制取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2)由于用浓盐酸制取氯气,且需要加热,即实验过程中会挥发出HCl气体,氯气在饱和食盐水在的溶解度较小,利用饱和食盐水除去Cl2中的HCl气体,故答案为:除去Cl2中的HCl气体; (3) 要在B中发生氯气置换出硫的反应,在给定试剂中只能选取Na2S溶液,故选A,发生的是置换反应,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2-+ Cl2 ═ 2Cl- + S↓,故答案为:A ; S2-+ Cl2 ═ 2Cl- + S↓; (4)由于氯气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故装置C中盛放的是烧碱溶液,是吸收氯气,进行尾气处理,故答案为:吸收氯气,尾气处理; (5)①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HCl比H2S稳定,说明非金属性Cl>S,故①正确; ②非金属性强弱与含氧酸的氧化性强弱没有关系,故②错误; ③最高价含氧酸HClO4酸性比H2SO4强,能够证明非金属性Cl>S,故③正确; ④HCl不是最高价含氧酸,无法比较二者非金属性,故④错误; ⑤不能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多判断非金属性强弱,故⑤错误; ⑥铁与Cl2反应生成FeCl3,而硫与铁反应生成FeS,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大于S,可证明非金属性Cl>S,故⑥正确;故答案:①③⑥; (6)在B装置中加入KI溶液,发生反应Cl2+2I-=I2+2Cl-,氯气氧化碘离子为碘单质,充分反应后,加入CCl4用力振荡,碘单质易溶于四氯化碳中,观察到的现象为:在下层四氯化碳中呈紫红色,可证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碘元素的强,故答案为:溶液分层,下层为紫红色。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