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贵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www.ks5u.com 贵阳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高一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Cl—35.5 Na—23 Mg—24 K—39 Cu—64 Ba—137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本草纲目》中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其露。”这里用到的方法可用于分离( ) A. 碳酸钙和硝酸钾 B. 碘单质和氯化钠 C. 四氯化碳和水 D. 乙醇和乙酸 【答案】D 【解析】 【详解】“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其露”的制造工艺符合蒸馏的原理,用于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A.碳酸钙难溶于水,而硝酸钾溶于水,所以可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把碳酸钙和硝酸钾分离,故A不选; B.碘单质易升华,NaCl不能升华,可通过升华的方法分离,故B不选; C.四氯化碳和水互不相溶,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故C不选; D.乙醇和乙酸的沸点相差较大,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D选; 故选D。 【点睛】正确理解制酒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为B,要注意升华和蒸馏的区别。 2. 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特征是( ) A. 胶体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 B. 胶体粒子带电荷 C. 胶体粒子不能穿过半透膜 D. 胶体粒子能够发生布朗运动 【答案】A 【解析】 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2.4g金属镁变成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2NA B. 标准状况下,11.2 L CCl4所含分子数为0.5NA C. 常温常压下,28g N2中所含原子个数为2NA D. 16g O2和O3的混合气体中含氧原子数目为NA 【答案】B 【解析】 【详解】A、2.4g镁的物质的量为=0.1mol,而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2个电子,故0.1mol镁失去0.2 NA个电子,故A正确; B、标况下四氯化碳为液态,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量和分子个数,故B错误; C、28g氮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而氮气为双原子分子,故1mol氮气中含2NA个原子,故C正确; D、氧气和臭氧均由氧原子构成,故16g混合物中含有的氧原子的物质的量n==1mol,故氧原子数为NA个,故D正确; 故选B。 4.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且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 利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B. 收集氧气 C. 制备并检验氢气的可燃性 D. 稀释浓硫酸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CO2 的密度大于空气,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长管进气,故错误;B、收集氧气用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故正确;C、氢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首先验纯,故错误;D、浓硫酸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稀释时,应是浓硫酸加入到水中,边加边搅拌,故错误。 考点:考查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等知识。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有氯化钠溶液、水等 B. 将1 L 2 mol/L的FeCl3溶液制成胶体后,其中含有氢氧化铁胶粒数为2NA C. 黄河入海口处三角洲的形成与胶体性质有关 D. 电泳现象说明胶体带电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氯化钠溶液和水都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但水是纯净物,不属于分散系,错误,不选A;B、胶体的粒子是很多分子的集合体,不能确定胶体的粒子数,不选B;C、黄河水属于胶体,入海时遇到电解质溶液而发生聚沉现象形成三角洲,与胶体的性质有关,选C;D、电泳现象说明胶体粒子带电,错误,不选D。 考点:胶体的性质 6.下列物质的分类合理的是( ) A. 酸性氧化物:CO2、SiO2、 SO2、CO B. 碱:烧碱、纯碱、苛性钾、氢氧化钡 C. 混合物:盐酸、漂白粉、水煤气、氢氧化铁胶体 D. 碱性氧化物:Na2O、CaO、MgO、Mn2O7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只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而CO不能和酸或碱反应,故不是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 B、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的化合物为碱,而纯碱为碳酸钠,是盐不是碱,故B错误; C、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构成的是混合物,盐酸是HCl的水溶液,是混合物;漂白粉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的混合物;水煤气是CO和氢气的混合物;氢氧化铁胶体是分散系,是混合物,故C正确; D、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Na2O、CaO、MgO都是碱性氧化物,但 Mn2O7是酸性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A、D,要注意无论是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与碱或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中均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否则不属于这两种物质,如过氧化钠能够与亚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但过氧化钠不属于碱性氧化物。 7.给出下列条件,无法确定该物质摩尔质量的是 A. 已知气体在标准状况时的密度 B. 已知物质的体积和质量 C. 已知一定量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量 D. 已知物质一个分子的实际质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是22.4L/mol,公式ρ=M/Vm中,密度和气体摩尔体积已知,所以能计算出其摩尔质量,故A不选。 B.公式M=Vm·m/V中,已知物质的体积和质量,如果不知气体摩尔体积,无法计算其摩尔质量,故B无法确定。 C.由公式M=m/n可知,质量和物质的量为已知,能计算其摩尔质量,故C不选。 D、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已知物质一个分子的实际质量,在数值上1mol该分子的质量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故D不选。 故选B。 8.下列各物质含少量杂质,除去这些杂质应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序号 物质 杂质 除杂应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 ① KNO3溶液 KOH 加入FeCl3溶液,并过滤 ② FeSO4溶液 CuSO4 加入过量铁粉,并过滤 ③ H2 CO2 通过盛NaOH溶液的洗气瓶,再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④ NaNO3固体 CaCO3 溶解、过滤、蒸发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KNO3溶液中含有少量KOH,应加入适量的稀硝酸调节溶液的pH=7,用氯化铁除杂会引入杂质,①不正确;FeSO4溶液中含有少量CuSO4,加入过量铁粉可以把铜置换出来,过滤除去铜和过量铁粉,②正确;H2含有中少量CO2,通过盛NaOH溶液的洗气瓶除去CO2,再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干燥,③正确;NaNO3固体中含有少量CaCO3,NaNO3可溶而CaCO3不可溶,溶解、过滤、蒸发可以除去杂质并得到纯净的NaNO3固体,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本题选C。 9.饮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食文化之一。为方便饮用,可通过以下方法制取罐装饮料茶,上述过程涉及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和物质作用说法 不正确的是 A. 操作利用了物质溶解性 B. 操作为分液 C. 操作为过滤 D. 加入抗氧化剂是为了延长饮料茶的保质期 【答案】B 【解析】 A. ①由操作利用了物质的溶解性,故A正确;B. ③操作为茶汤的分灌封口,不是分液,故B错;;分离茶汤和茶渣属于过滤,故C正确; D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维生素C可作抗氧化剂,故D正确;答案:B。 10.下列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与50 mL 1 mol·L-1 AlCl3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是 A. 150 mL 2 mol·L-1 KCl溶液 B. 75 mL 1.5 mol·L-1 MgCl2溶液 C. 100 mL 1 mol·L-1 NaCl溶液 D. 25 mL 2 mol·L-1 AlCl3溶液 【答案】B 【解析】 根据氯化铝化学式可知50mL 1mol/L AlCl3溶液中Cl﹣物质的量浓度是1mol/L×3=3mol/L,同样计算可知选项A~D中Cl﹣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mol/L)2、3、1、6,答案选B。 11.36.5gHCl溶解在1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g/mL),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g/mL,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1mol/L B. 所得溶液中含有NA个HCl分子 C. 36.5gHCl气体占有的体积为22.4L D. 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w=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利用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质量分数等知识进行分析。 【详解】A、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n(HCl)==1mol,溶液的质量为(36.5g+1×103mL×1g·mL-1)=1036.5g,则溶液的体积为= ,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1,故A错误; B、HCl为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即在水溶液中不含HCl分子,故B错误; C、题中没有说明是否是标准状态,因此不能直接用22.4L·mol-1,故C错误; D、利用c=,w%=,故D正确; 答案为D。 【点睛】易错点是选项A,利用c=,V指的是溶液的体积,不是溶剂的体积,同时应注意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混合前体积相加,应利用密度计算溶液的体积。 12.在标准状况下,质量为m的气体A与质量为n的气体B的分子数相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气体A与气体B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m∶n B. 同质量气体A与气体B的分子个数比为n∶m C. 同温同压下,A气体与B气体的密度比为n∶m D. 相同状况下,同体积的A气体与B气体的质量比为m∶n 【答案】C 【解析】 mg气体A与ng气体B的分子数相同即n(A)=n(B),气体A与B的摩尔质量之比为m:n。A项,气体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等于m:n,正确;B项,同质量的气体A与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m,分子数之比为n:m,正确;C项,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A、B的密度之比为m:n,错误;D项,相同状况下同体积的A、B所含分子物质的量相等,质量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为m:n,正确;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都可由气体状态方程式PV=nRT=RT推导得到。 13.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溶液,有无色气体产生 原溶液中一定有CO32- B 向某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沉淀消失 原溶液中一定有Ba2+ C 向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 沉淀不消失 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 D 向某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沉淀产生 溶液中一定含Cu2+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无色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则原溶液中可能有CO32-或SO32-等,故A错误; B.向某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沉淀消失,存在阳离子可能是Ba2+或Ca2+等,所以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钡离子,故B错误; C.能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不溶于盐酸的沉淀可能是Ag+或SO42-,所以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故C错误; D.向某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沉淀,该蓝色沉淀为氢氧化铜,则该溶液中一定含Cu2+,故D正确; 故选D。 14.用0.2mol·L-1某金属阳离子Rn+的盐溶液40mL,恰好将20mL0.4mol·L-1的硫酸盐中的硫酸根离子完全沉淀,则n值为( ) A. 1 B. 2 C. 3 D. 4 【答案】B 【解析】 溶液中SO42-离子的物质的量为:20mL×10-3×0.4mol•L-1=8×10-3 mol,溶液中Rn+离子的物质的量为:40mL×10-3×0.2mol•L-1=8×10-3mol,由反应中恰好将溶液中的Mn+离子完全沉淀为硫酸盐时M的化合价为+n,则SO42-与Rn+反应对应的关系式为: 2Rn+~n SO42- 2 n 8×10-3mol 8×10-3mol 解得n=2,故选答案B。 15.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的KOH溶液,经加热蒸发去100g水后,质量分数变成28%,体积为80mL,则此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5mol/L B. 6mol/L C. 6.25mol/L D. 6.75mol/L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蒸发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计算出原溶液的质量,根据m(溶质)=m(溶液)ω计算溶质质量,根据n= 计算溶质KOH的物质的量,进而根据c= 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详解】设14%氢氧化钾溶液的质量为x,蒸发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 x×14%=(x-100g)×28%,解得:x=200g, 28%的氢氧化钾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钾的物质的量为: =0.5mol, 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6.25mol/L,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溶液浓度有关计算,试题涉及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注意计算蒸发后溶液的质量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16.如图所示,一密闭容器被无摩擦、可滑动的两隔板a、b分成甲、乙两室;标准状况下,在乙室中充入NH3 0.4 mol,甲室中充入HCl和N2的混合气体,静止时隔板位置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两室中气体的质量差为17.3g,则甲室中HCl和N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1∶3 B. 1∶4 C. 3∶1 D. 4∶1 【答案】A 【解析】 【详解】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体积之比,由图可知,甲、乙两室气体的体积比为2∶1,故其物质的量之比为2∶1,在乙室中充入NH3 0.4mol,质量为0.4mol×17g/mol=6.8g,所以甲室中气体为0.8mol,甲中气体的质量为17.3g +6.8g =24.1g。设HCl的物质的量为x,氮气的物质的量为y,根据其物质的量、质量列方程组为:x+y=0.8mol,36.5 g/mol×x+28g/mol×y=24.1g,解得x=0.2mol,y=0.6mol,所以HCl、N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2mol∶0.6mol=1∶3,故选A。 二、填空题(共40分) 17.小王同学准备用CuSO4·5H2O配制490 mL 0.1 mol/L的溶液。 (1)小王同学选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___。 (2)玻璃棒在该实验中有重要的用途,分别是___和____; (3)小王同学通过计算,用托盘天平称取___g CuSO4·5H2O。 (4)物质的量浓度误差分析:(填偏高、偏低、无影响) A.若容量瓶洗净后未干燥,其中残留少量水,则所配制的溶液浓度将_____; B.定容时,若眼睛俯视,则所配制的溶液浓度将_____。 【答案】 (1). 500mL容量瓶 (2). 搅拌 (3). 引流 (4). 12.5 (5). 无影响 (6). 偏高 【解析】 【分析】 (1)依据实验室常用容量瓶的规格分析判断; (2)溶解和转移时使用到玻璃棒; (3)依据n=c×V,m=n×M计算所需要的CuSO4•5H2O的质量; (4)依据c=分析判断。 【详解】(1)配制490 mL 0.1 mol/L CuSO4的溶液应该选用500mL容量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500mL容量瓶,故答案为:500mL容量瓶; (2)溶解时使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转移时使用玻璃棒引流,故答案为:搅拌;引流; (3)需要的CuSO4•5H2O的质量m=c×V×M=0.5L×0.1mol/L×250g/mol=12.5g,故答案为:12.5; (4)A.溶液配制过程中需加水定容,容量瓶使用时未干燥,对所配溶液浓度无影响,故答案为:无影响; B.定容时,若眼睛俯视,会导致所配溶液的体积偏小,依据c=可知,配得的溶液浓度偏高,故答案为:偏高。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3),选用500mL容量瓶配制溶液,应该按照500mL计算需要的CuSO4•5H2O的质量。 18.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以分离KCl和BaCl2两种固体混合物,试回答下列问题: 供选试剂:Na2SO4溶液、K2CO3溶液、K2SO4溶液、盐酸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__,操作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试剂a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试剂b是__________,固体B是____________。 (3)加入试剂a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入试剂b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若不能,应如何改进?(若能,此问不用回答)__________。 (5)若要测定原混合物中BaCl2的质量分数,除了要准确称量混合物的质量外,至少还要获得的数据是____的质量。 【答案】 (1). 溶解 (2). 过滤 (3). K2CO3 (4). HCl (5). BaCl2 (6). K2CO3+BaCl2=BaCO3↓+2KCl (7). BaCO3+2HCl=BaCl2+CO2↑+H2O (8). 不能 (9). 应在操作②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盐酸后再蒸发结晶 (10). 沉淀A1或固体B 【解析】 【详解】(1)将固体混合物形成溶液的操作为溶解;操作②是将固体和溶液分离,为过滤。(2)分离氯化钾和氯化钡,应将氯化钡转化为沉淀而分开,所以先加入碳酸钾,生成碳酸钡沉淀,所以试剂a为碳酸钾,沉淀A为碳酸钡,洗涤后加入盐酸,碳酸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再蒸发结晶即可得B氯化钡,所以试剂b为盐酸。 (3)加入碳酸钾,氯化钡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方程式为K2CO3+BaCl2=BaCO3↓+2KCl;碳酸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BaCO3+2HCl=BaCl2+CO2↑+H2O。 (4)因为加入了碳酸钾,所以滤液中有碳酸钾,直接蒸发结晶有碳酸钾杂质,应在操作②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盐酸后再蒸发结晶。 (5)要测定氯化钾或氯化钡的质量分数,需要知道氯化钾或氯化钡的质量,所以需要获得的数据有沉淀A1或固体B。 19.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大量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里从海藻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图: (1)实验室灼烧海藻,需要下列仪器中的____(填字母)。 a.试管 b.烧杯 c.坩埚 d.泥三角 e.三脚架 f.酒精灯 (2)提取碘的过程中,可选择的有机试剂是____(填字母)。 A.甲苯、酒精 B.四氯化碳、苯 C.汽油、醋酸 (3)小组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在下图的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呈__色;他们打开分液漏斗下端旋塞,却未见液体流下,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4)从含碘的有机溶剂中提取碘,还要经过蒸馏,指出下列蒸馏装置中有2处错误,请用文字描述该错误:___、___。 【答案】 (1). cdef (2). B (3). 紫红 (4). 分液漏斗上口活塞小孔未与空气相通(或未打开分液漏斗上口活塞) (5). 温度计水银球插到了液体中 (6). 冷却水采用了上进下出 【解析】 【分析】 (1)实验室灼烧物质应该坩埚中进行,据此分析解答; (2)萃取剂的选取依据有:萃取剂和原溶剂不互溶,和溶质不反应,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据此分析判断; (3)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且和水不互溶,四氯化碳能萃取碘,所以有机层在下层、水在上层;如果分液漏斗上口活塞小孔未与空气相通,则液体不会流出,据此分析解答; (4)根据蒸馏原理和装置图分析判断温度计的位置、冷凝水的流动方向等是否正确。 【详解】(1)实验室灼烧海藻需要的仪器有:酒精灯、三脚架、泥三角及坩埚,故答案为:cdef; (2)A.酒精易溶于水,不能作萃取剂,故A错误;B.四氯化碳、苯均难溶于水,且与碘不反应,符合萃取剂的选择条件,能作萃取剂,故B正确;C.醋酸和水互溶,不能作萃取剂,故C错误;故选B; (3)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且和水不互溶,四氯化碳能萃取碘,所以有机层在下层、水在上层,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呈紫红色;如果分液漏斗上口活塞小孔未与空气相通,则液体不会流出,故答案为:紫红;分液漏斗上口活塞小孔未与空气相通(或未打开分液漏斗上口活塞); (4)温度计用来测量馏分温度,所以温度计水银球应该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冷却水应该下进上出,故答案为:温度计水银球插到了液体中;冷却水采用了上进下出。 三、计算题(共12分) 20.向50mLNa2SO4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得到14.51g白色沉淀,向白色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稀HNO3,充分反应后,沉淀减少到4.66g,并有气体产生。 (1)原混合溶液中Na2SO4和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各是______。 (2)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______。 【答案】 (1). 0.4mol/L;1mol/L (2). 1.12L 【解析】 【分析】 (1)14.51克白色沉淀是BaCO3和BaSO4混合物,BaSO4不溶于水与硝酸,BaCO3溶于硝酸,故白色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稀HNO3,充分反应后,沉淀减少到4.66g为BaSO4的质量,可得BaCO3的质量为14.51g-4.66g=9.85g,根据n=计算BaCO3和BaSO4的物质的量,Na2SO4的物质的量等同于BaSO4的物质的量,Na2CO3的物质的量等同于BaCO3的物质的量,再根据c= 计算原混和溶液中Na2CO3和Na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 (2)发生反应BaCO3+2HNO3═Ba(NO3)2+H2O+CO2↑,由方程式可知n(CO2)=n(BaCO3),再根据V=nVm计算CO2的体积。 【详解】(1)14.51克白色沉淀是BaCO3和BaSO4混合物,加入过量的稀HNO3,充分反应后,剩余沉淀4.66g为BaSO4,BaSO4的物质的量为=0.02mol,由硫酸根守恒可知n(Na2SO4)=n(BaSO4)=0.02mol,所以Na2SO4物质的量的浓度为=0.4mol/L, 减少的沉淀质量为BaCO3,故BaCO3的质量为14.51g-4.66g=9.85g,物质的量为=0.05mol,由碳酸根守恒可知n(Na2CO3)=n(BaCO3)=0.05mol,所以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0.4mol/L、1mol/L; (2)发生反应BaCO3+2HNO3═Ba(NO3)2+H2O+CO2↑,由方程式可知n(CO2)=n(BaCO3)=0.05mol,故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为0.05mol×22.4L/mol=1.12L,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1.12L。 【点睛】本题考查混合物的有关计算,清楚反应过程理解沉淀质量减少的原因是关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