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5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化学试题(解析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Na:23 N:14 Cu:64 Al:27 Mg:24 Fe:56 Zn:65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对文献中记载的化学研究成果解读错误的是 A. 《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铜盐 B.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也适用于分离KNO3和NaCl C. 《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其中的“石灰”指的是CaCO3 D. 《本草经集注》有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区分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该方法利用了焰色反应 【答案】B 【解析】 A.曾青涂铁是一种可溶性铜盐的溶液放入金属铁得到金属铜的过程,“曾青”是可溶性铜盐,选项A正确;B、《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是蒸馏,但分离KNO3和NaCl必须用重结晶,不符合,选项B错误;C.石灰石加热后能制得生石灰,“石灰”指的是碳酸钙,选项C正确;D、利用了钾的焰色为紫色,钠的焰色为黄色进行区分钾盐和钠盐,选项D正确。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题目难度不大,要求学生能够用化学知识解释化学现象,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2.下列各组物质中,满足表中图示物质在通常条件下能一步转化的全部组合是 序号 X Y Z W Al NaAlO2 Al(OH)3 Al2O3 ② Na NaOH Na2CO3 NaCl ③ C CO CO2 H2CO3 ④ Fe FeCl3 FeCl2 Fe(OH)2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偏铝酸钠与足量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受热分解为氧化铝,符合转化关系,故①正确; ②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碳酸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熔融氯化钠电解生成钠,故②正确; ③碳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气继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加热分解为二氧化碳,不能生成碳,不符合转化关系,故③错误; ④铁与氯气反应可生成氯化铁,氯化铁溶液与铁反应可得到氯化亚铁溶液,氯化亚铁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亚铁,氢氧化亚铁加热分解得不到铁,不符合转化关系,故④错误; 故正确选项为①②。 综上所述,本题选A。 3.下列各组物质的稀溶液相互反应,无论是前者滴入后者,还是后者滴入前者,反应现象都相同的是 A. NaHSO4和Ba(OH)2 B. AlCl3和NaOH C. Na2CO3和H2SO4 D. NaAlO2和H2SO4 【答案】A 【解析】 A.无论是前者滴入后者,还是后者滴入前者,均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反应现象相同,A符合;B.氯化铝滴入氢氧化钠发生反应:Al3++4OH﹣=AlO2﹣+2H2O、Al3++3AlO2﹣+6H2O=4Al(OH)3↓,现象是开始无沉淀,一段时间后有沉淀;氢氧化钠滴入氯化铝发生反应:Al3++3OH﹣=Al(OH)3↓,Al(OH)3+OH﹣=AlO2﹣+2H2O,现象是开始有沉淀,一段时间后无现象,所以二者现象不同,B不选;C.碳酸钠滴入硫酸发生Na2CO3+H2SO4=Na2SO4+CO2↑+H2O,现象立刻产生气泡;硫酸滴入碳酸钠发生反应:CO32﹣+H+=HCO3﹣、HCO3﹣+H+=CO2↑+H2O,现象开始无气泡,一段时间后有气泡,所以二者现象不同,C不选;D.偏铝酸钠滴入硫酸中开始时硫酸过量,不会产生氢氧化铝沉淀,现象为开始无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硫酸滴入偏铝酸钠发生反应:AlO2-+H++2H2O=Al(OH)3↓、Al(OH)3+3H+=Al3++3H2O,现象开始产生沉淀,后沉淀溶解,二者现象不同,D不选;答案选A。 4.向含有c(FeCl3)=0.2mol/L、c(FeCl2)=0.1mol/L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可得到一种黑色分散系,其中分散质粒子是直径约为9.3nm的金属氧化物。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该黑色分散系为胶体,分散系的分散质为Fe2O3 B. 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黑色分散系中的金属氧化物 C. 向沸水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也可得到该黑色分散系 D. 形成该黑色分散系时发生的反应为:Fe2++2Fe3++8OH-===Fe3O4(胶体)+ 4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三氧化二铁为红棕色,由题意知得到一种黑色分散系,选项A错误; B.胶体、溶液都可以透过滤纸,不能用过滤方法分离,选项B错误; C.向沸水中滴加饱和 FeCl3溶液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选项C错误; D、氯化亚铁、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水、氯化钠,离子反应方程式为:Fe2++2Fe3++8OH-=Fe3O4(胶体)+ 4H2O,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5.下列除杂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 Na2CO3固体中混有少量NaHCO3:加热 B. FeCl3溶液中混有少量AlCl3:加入过量的氨水,过滤洗涤沉淀,将沉淀再用适量盐酸溶解 C. FeCl3溶液(FeCl2):通入适量Cl2 D. Al(OH)3中混有少量Mg(OH)2:加入足量烧碱溶液,充分反应,过滤,向滤液中通入过量CO2后过滤 【答案】B 【解析】 【分析】 A.Na2CO3受热不分解而NaHCO3受热后分解; B.FeCl3和AlCl3均能和过量氨水反应生成沉淀; C.FeCl2能够被Cl2氧化为氯化铁; D.加入足量烧碱溶液,氢氧化镁不反应,氢氧化铝溶解;偏铝酸钠溶液与过量CO2反应生成氢氧化铝; 【详解】A.NaHCO3加热后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而Na2CO3受热不分解,因此可以除去杂质NaHCO3,故A正确; B.加入过量氨水,二者均转化为沉淀,则FeCl3溶液中混有少量AlCl3,不能选加入过量氨水进行除杂,故B错误; C.FeCl2具有还原性,通入适量Cl2,FeCl2能够被氧化为氯化铁,可以除去杂质FeCl2,故C正确; D.加入足量烧碱溶液,氢氧化镁不反应,氢氧化铝溶解,生成偏铝酸钠,过滤,向滤液中通入过量CO2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氢氧化铝,可以达到除去除去杂质的目的,故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B。 6.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碳酸氢钠溶液直接蒸干得到碳酸氢钠固体 B. 制备Fe(OH)2 C. 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HCl D. 配制100mL 0.1mol/L的稀硫酸 【答案】B 【解析】 【详解】A项,碳酸氢钠具有不稳定性,受热分解为碳酸钠,所以碳酸氢钠溶液直接蒸干得不到碳酸氢钠固体,故A错误; B项,打开止水夹,稀硫酸与铁粉反应生成氢气,可排除整个装置内的空气;关闭止水夹,利用氢气产生的压强作用,把反应产生的硫酸亚铁溶液压入到试管B中,制得的氢氧化亚铁可以较长时间稳定存在,故B正确; C项,二氧化碳、氯化氢气体都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所以达不到除去杂质的目的,应该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故C错误; D项,浓硫酸应该在烧杯中进行稀释,冷却至室温后,在用玻璃棒转移进容量瓶中,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选B。 7.在含有Fe3+、Fe2+、Al3+、NH4+四种离子的稀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2O2固体,充分反应后,再加入过量稀盐酸至完全反应,离子数目没有变化的是 A. Fe3+ B. Fe2+ C. Al3+ D. NH4+ 【答案】C 【解析】 【分析】 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2O2固体,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氧气,Fe2+被氧化成Fe3+;Fe3+、Al3+、NH4+ 均与碱反应,铝离子转化为偏铝酸根离子,Fe3+转化为氢氧化铁,NH4+转化为一水合氨和氨气;再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溶液中氢氧化铁转化为铁离子,偏铝酸根离子转化为铝离子,以此进行判断。 【详解】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2O2固体,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氧气,Fe2+被氧化成Fe3+,Fe2+减少,Fe3+增多;Fe3+、Al3+、NH4+均与碱反应,铝离子转化为偏铝酸根离子,Fe3+转化为氢氧化铁,NH4+转化为一水合氨和氨气,故NH4+减少;再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溶液中氢氧化铁转化为铁离子,偏铝酸根离子转化为铝离子,铝离子数目保持不变; A、Fe3+数目增多,故A不选; B、Fe2+数目减少,故B不选; C、Al3+数目保持不变,故C选; D、NH4+数目减少,故D不选; 综上所述,本题选C。 【点睛】过氧化钠溶于水,能够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因此,在考虑过氧化钠加入到含有四种离子的溶液中,一要考虑四种离子是否能够和氢氧根离子大量共存,二要考虑生成的氧气是能与溶液中的离子大量共存,只有综合考虑以上2种情况,才能准确判断加入过氧化钠后的溶液中各离子数目的变化情况。 8.下列各组离子在相应的条件下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 在碱性溶液中:CO32﹣、K+、S2﹣、Na+ B. 与铝粉反应放出氢气的无色溶液中:NO3﹣、Mg2+、Na+、SO42﹣ C. 使pH试纸变红的溶液中:NH4+、AlO2﹣、C1﹣、K+ D. 在KSCN溶液中:K+、C1﹣、Fe3+、 NO3﹣ 【答案】A 【解析】 【分析】 A项,氢氧根离子与四种离子能够大量共存; B项,与铝粉反应放出氢气的无色溶液,为非氧化性酸或强碱溶液; C项,使pH试纸变红的溶液,显酸性; D项,Fe3+与SCN-反应生成络合物。 【详解】A项,在碱性溶液中,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可大量共存,故选A项; B项,与铝粉反应放出氢气的无色溶液,为非氧化性酸或强碱溶液,但酸溶液中Al与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生成氢气;若溶液呈碱性,此时不能大量存在Mg2+,故不选B项; C项,使pH试纸变红的溶液,显酸性,酸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AlO2﹣,故不选C项; D项,Fe3+与SCN-反应生成络合物,不能大量共存,故不选D项; 综上所述,本题选A。 【点睛】金属铝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若遇到氧化性酸如硝酸,铝和硝酸反应不生成氢气;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因此与铝粉反应放出氢气的无色溶液,为非氧化性酸或强碱溶液,即溶液可显酸性或碱性,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 9.向一定量的Fe、Fe2O3、FeO的混合物中加入200 mL 1 mol·L-1的盐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反应溶解,放出4.48 mL(标准状况)气体。所得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无红色出现,那么用足量的CO在高温下还原相同质量的此混合物,得到铁的质量为 A. 11.2 g B. 5.6 g C. 2.8 g D. 无法计算 【答案】B 【解析】 【分析】 盐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盐酸没有剩余,向反应所得溶液加KSCN溶液无血红色出现,说明溶液为FeCl2溶液,根据氯元素守恒可以知道n(FeCl2)=1/2n(HCl);用足量的CO在高温下还原相同质量的混合物得到铁,根据铁元素守恒可以知道n(FeCl2)= n(Fe),据此结合m=nM计算得到的铁的质量。 【详解】盐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盐酸没有剩余,向反应所得溶液加KSCN溶液无血红色出现,说明溶液为FeCl2溶液,根据氯元素守恒可以知道n(FeCl2)=1/2n(HCl)=1/2×0.2×1=0.1mol;用足量的CO在高温下还原相同质量的混合物得到铁,根据铁元素守恒可以知道n(FeCl2)= n(Fe)=0.1 mol;质量为0.1×56=5.6g;B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B。 10.有两种金属混合物3.4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放出H22.24L(标况下),这两种金属可能是 A. 铜和铁 B. 镁和铝 C. 锌和铝 D. 锌和铁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用极限法和电子守恒计算各金属与足量盐酸反应放出标准状况下2.24LH2所需金属的质量,再依据混合物的特点判断。 【详解】n(H2)= =0.1mol,用极限法和电子守恒,生成0.1molH2需要Fe、Mg、Al、Zn的质量依次为5.6g(×56g/mol=5.6g)、2.4g(×24g/mol=2.4g)、1.8g(×27g/mol=1.8g)、6.5g(×65g/mol=6.5g); A项,Cu与稀盐酸不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2.24LH2需消耗Fe的质量为5.6g>3.4g,A项不可能; B项,生成标准状况下2.24LH2需消耗Mg的质量为2.4g<3.4g,消耗Al的质量为1.8g<3.4g,B项不可能; C项,生成标准状况下2.24LH2需消耗Zn的质量为6.5g>3.4g,消耗Al的质量为1.8g<3.4g,C项可能; D项,生成标准状况下2.24LH2需消耗Zn的质量为6.5g>3.4g,消耗Fe的质量为5.6g>3.4g,D项不可能; 答案选C。 【点睛】本题也可以用通式解,设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r,金属与盐酸反应后的化合价为+x,则 2M+2xHCl=2MClx+xH2↑ 2×Arg 22.4xL 3.4g 2.24L =,解得=17 Fe、Mg、Al、Zn与足量盐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与化合价的比值依次为28、12、9、32.5,其中Fe、Zn的大于17,Mg、Al的小于17,Cu与盐酸不反应,由于是两种金属的混合物,则必须介于两种金属之间,对比各选项,Zn和Al可能。 11.将金属钠分别投入到下列溶液中,溶液质量增加的是 A. FeCl3溶液 B. K2SO4溶液 C. MgCl2溶液 D. 饱和NaOH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A.钠与氯化铁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铁溶液反应,总反应为:6Na+2FeCl3+6H2O==6NaCl+2Fe(OH)3↓+3H2↑,由方程式知,溶液的质量减轻,故A与题意不符; B.钠与硫酸钾溶液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的反应,钠和水的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所以溶液质量增加,故B符合题意; C.钠先和水的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生成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方程式为:2NaOH+MgCl2=2NaCl+Mg(OH)2↓,将两个方程式相加:2Na+2H2O+MgCl2=H2↑+2NaCl+Mg(OH)2↓,由方程式知,溶液的质量减轻,故C与题意不符; D、钠与饱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的反应,钠和水的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由于是饱和溶液,溶剂减少,会析出氢氧化钠溶质,溶液质量减少,故D与题意不符;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钠的性质,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钠与盐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明确钠的活泼性、与水反应的实质是解答的关键。 12.CuSO4、Fe2(SO4)3、H2SO4的混合溶液100 mL,已知溶液中阳离子的浓度相同,且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3 mol·L-1,则此溶液最多溶解铁粉的质量为 A. 5.6 g B. 11.2 g C. 22.4 g D. 33.6 g 【答案】B 【解析】 【详解】设各类阳离子浓度均为xmol/L,溶液中的阳离子为H+、Cu2+、Fe3+,阴离子为SO42-,由电荷守恒可得x+2x+3x=3×2,解得x=1;由Fe2+~2H+~2Fe3+~ Cu2+可得最多溶解铁粉的物质的量为(1×1/2+1×1/2+1)×0.1=0.2mol,则最多溶解铁粉的质量为0.2×56=11.2g;故选B项。 综上所述,本题选B。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直到不再生成CO2气体为止,在此过程中,溶液中的HCO3-浓度变化是先变大后变小(溶液体积变化均忽略不计) B. 向NaHCO3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溶液中CO32-的浓度变化是先变大后变小(溶液体积变化忽略) C. H2O2、CuS、FeCl2均不能通过单质直接化合得到 D. 将物质的量比为2:1的Na和Na2O样品分别放入等量的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分别为a%和b%,则a、b的关系是a=b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直到不再生成CO2气体为止,在此过程中,碳酸根离子先与氢离子反应生成碳酸氢根离子,然后碳酸氢根离子再与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在此过程中,溶液中HCO3-的浓度变化是先变大后变小,故A正确; B. 向NaHCO3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二者先反应生成碳酸钡、碳酸钠和水,此时溶液中碳酸根离子浓度增加,再滴加Ba(OH)2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碳酸根离子浓度减小,所以CO32-的浓度变化是先变大后变小,故B正确; C. H2与O2反应生成水、Cu与S反应生成Cu2S、Fe与Cl2反应生成FeCl3,三者均不能通过单质直接化合得到,故C正确; D. 设Na的物质的量为2mol、Na2O为1mol,则 2Na + 2H2O = 2NaOH + H2↑ △m 2mol 2mol 44g Na2O + H2O = 2NaOH △m 1mol 2mol 62g 由方程式可知,生成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则溶质的质量相等,反应后两溶液的质量变化值不同,所以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即a≠b,故D错误,答案选D。 14.某溶液中可能含有H+、Mg2+、NH4+、Al3+、Fe3+、CO32—、SO42—、Cl—中的几种。若加入锌粒,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若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产生的沉淀量与加入NaOH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溶液中的阳离子有H+、Mg2+、NH4+、Al3+ B. 溶液中n(Al3+)=0.1 mol C. 溶液中一定不含CO32—,可能含有SO42—和Cl— D. n(H+)∶n(Al3+)∶n(Mg2+)=1∶1∶1 【答案】D 【解析】 【分析】 若加入锌粒,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说明气体是氢气,因此溶液显酸性,酸性环境下CO32—不能存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n(NaOH)在0-0.1mol之间,没有沉淀产生,酸碱中和,溶液中存在H+;n(NaOH)在0.1-0.5mol之间,产生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因为氢氧化铁沉淀为红褐色,所以溶液中不含Fe3+;n(NaOH)在0.5--0.7mol之间,NH4+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一水合氨,白色沉淀不溶解,因此溶液中一定含有NH4+;n(NaOH)在0.7--0.8mol之间,沉淀部分溶解,氢氧化铝沉淀溶于过量的强碱,而氢氧化镁不溶,最后剩余氢氧化镁沉淀;所以溶液中一定含有H+、Mg2+、NH4+、Al3+,一定不含CO32—,可能含有SO42—和Cl—中的一种或2种;据以上分析解答。 【详解】若加入锌粒,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说明气体是氢气,因此溶液显酸性,酸性环境下CO32—不能存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n(NaOH)在0-0.1mol之间,没有沉淀产生,酸碱中和,溶液中存在H+;n(NaOH)在0.1-0.5mol之间,产生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因为氢氧化铁沉淀为红褐色,所以溶液中不含Fe3+;n(NaOH)在0.5--0.7mol之间,NH4+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一水合氨,白色沉淀不溶解,因此溶液中一定含有NH4+ ;n(NaOH)在0.7--0.8mol之间,沉淀部分溶解,氢氧化铝沉淀溶于过量的强碱,而氢氧化镁不溶,最后剩余氢氧化镁沉淀;所以溶液中一定含有H+、Mg2+、NH4+、Al3+,一定不含CO32—,可能含有SO42—和Cl—中的一种或2种; A.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溶液中的阳离子有H+、Mg2+、NH4+、Al3+,故A正确; B. 根据反应Al(OH)3+NaOH=NaAlO2+2H2O可知,反应消耗氢氧化钠的量为0.8-0.7=0.1mol,所以n(Al(OH)3)=0.1mol,根据反应过程中铝元素守恒可知,n(Al3+)=0.1mol,故B正确; C.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溶液中一定不含CO32-,可能含有SO42-和Cl-故C正确; D.由产生白色沉淀知不含Fe3+,沉淀溶解阶段可知n(Al3+)=0.1mol,Mg2+与Al3+和氢氧化钠恰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由图像可知消耗氢氧化钠的量为0.5-0.1=0.4mol,0.1mol Al3+完全沉淀消耗0.3molOH-,则n(Mg2+)=[0.4-0.3]/2=0.05mol,n(Al3+)∶n(Mg2+)≠1:1,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选D。 15.将等物质的量的金属Na、Mg、Al分别与100 mL 2 mol·L-1的盐酸反应,实验测得生成气体的体积V(已折合为标准状况)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x=2.24 B. 铝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C. 反应时,Na、Mg、Al均过量 D. 曲线C为Al与盐酸反应的图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按照金属活动性顺序:Na>Mg>Al可知,钠是活泼的金属,极易与水反应,因此钠与盐酸的反应速率最快,而镁或铝与水不反应,只能与盐酸反应,因此a表示钠,b表示Mg,c表示Al;根据图像可知,反应中生成的氢气体积相同,所以参加反应的盐酸是相同,即金属在与盐酸反应时盐酸不足,金属过量。但过量的金属钠会继续与水反应放出氢气,所以根据方程式2Na+2HCl=2NaCl+H2↑可知钠的物质的量只能是0.1L×2mol/L=0.2mol,则镁和铝的物质的量也是0.2mol;氢气的物质的量是0.2mol÷2=0.1mol,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2.24L,据以上分析解答。 【详解】按照金属活动性顺序:Na>Mg>Al可知,钠是活泼的金属,极易与水反应,因此钠与盐酸的反应速率最快,而镁或铝与水不反应,只能与盐酸反应,因此a表示钠,b表示Mg,c表示Al。根据图像可知,反应中生成的氢气体积相同,所以参加反应的盐酸是相同,即金属在与盐酸反应时盐酸不足,金属过量。但过量的金属钠会继续与水反应放出氢气,所以根据方程式2Na+2HCl=2NaCl+H2 ↑可知钠的物质的量只能是0.1L×2mol/L=0.2mol,则镁和铝的物质的量也是0.2mol。氢气的物质的量是0.2mol÷2=0.1mol,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2.24L; A.结合以上分析可知,由于酸不足,所以生成氢气的量为:n(H2)=1/2n(HCl)=0.1×2÷2=0.1mol,所以标况下的体积为2.24L,A项正确; B.结合以上分析可知,生成0.1mol的氢气需0.2mol的钠,根据题意可知,铝的物质的量也为0.2 mol,B项正确; C.结合以上分析可知,Na不可能过量,若Na过量会与溶剂水反应,C项错误; D.结合以上分析可知,则反应速率最慢的为铝,用时最长,则曲线C为Al与盐酸反应的图像,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C。 16.如图所示,Ⅰ、Ⅱ是两个完全相同的装置,分别装有10 mL相同浓度的盐酸,某学生分别在Ⅰ、Ⅱ的侧管中装入1.06 g Na2CO3和0.84 g NaHCO3,然后将两个侧管中的物质同时倒入各自的试管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装置Ⅰ的气球膨胀得快 B. 最终两试管中Na+、Cl-的物质的量分别相等 C. 若最终两气球体积不同,则盐酸的浓度一定小于或等于1 mol·L-1 D. 若最终两气球体积相同,则盐酸的浓度一定大于或等于2 mol·L-1 【答案】D 【解析】 【分析】 A.根据1.06 g Na2CO3和0.84 g NaHCO3各与10 mL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速率判断; B. 根据最终两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判断; C.根据1.06 g Na2CO3和0.84 g NaHCO3各与10 mL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的原理判断; D. 根据1.06 g Na2CO3和0.84 g NaHCO3各与10 mL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的原理判断。 【详解】A.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分步进行,先生成碳酸氢钠,后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甲装置的气球膨胀速率小,故A错误; B. 1.06 g Na2CO3和0.84 g NaHCO3的物质的量相同,都是0.01mol,所以Na2CO3和NaHCO3中钠离子的物质的量不同,故最终两试管中的Na+物质的量一定不相同,故B错误; C.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H+=HCO3-,HCO3-+H+=H2O+CO2↑, 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H+=H2O+CO2↑;若最终两气球体积不同,所需酸的物质的量范围是: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