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网课检测化学试题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网课效果检测 化学试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40K和40Ca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不相等 B. 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相同 C. H2和D2互为同位素 D. 某物质只含一种元素,该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A.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40K的质子数为19,中子数为21,40Ca的质子数为20,种子数为20,所以40K和40Ca原子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不相等,A正确; B.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B错误; C.同位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H2和D2是由同位素构成的单质,C错误; D.有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比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但是他们混合在一起属于混合物,D错误; 答案选A。 2.下列关于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非金属元素间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B. 只有在原子中,质子数才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C. 目前使用的元素周期表中,最长的周期含有32种元素 D. 目前使用的元素周期表中,最长的族含有7种元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A.非金属元素间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属于离子化合物,由非金属性元素组成,故A错误; B.电中性微粒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如原子、分子等,故B错误; C.目前使用的元素周期表中,最长的周期含有32种元素,故C正确; D.目前使用的元素周期表中,ⅢB族中存在镧系(15种)、锕系(15种),包含元素种类最多,故D错误; 故选C。 3.不能作为判断硫、氯两种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是( ) A. 单质氧化性的强弱 B. 单质沸点的高低 C. 单质与氢气化合难易 D.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单质氧化性的越强,非金属性越强,A正确; B. 单质沸点的高低,是由其微粒间的作用力决定的,与元素的非金属性无关,B错误; C. 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C正确; D.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D正确。 答案为B。 4.对于反应4NH3+5O2=4NO+6H2O,下列为4种不同情况下测得的反应速率,其中能表明该反应进行最快的是( ) A. v(NH3)=0.2 mol·L-1·s-1 B. v(O2)= 14 mol·L-1·min-1 C. v(H2O)=0.25 mol·L-1·s-1 D. v(NO)=9 mol·L-1·min-1 【答案】A 【解析】 反应速率与对应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A、0. 2÷4=0.05;B、(14÷60)÷5=0.047;C、0.25÷6=0.042;D、(9÷60)÷4=0.0375,显然A中比值最大,反应速率最快。 【点睛】本题考查反应速率的比较,利用比值法或转化为同种物质的速率均可比较反应的快慢,但比较法较快,注意单位要统一,题目难度不大。 5.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铁片表面产生气泡 B 用铜片作正极,铁片作负极,CuSO4作电解质溶液形成原电池,结果铁片上有铜析出,铜片溶解 C. 把铜片插入FeCl3溶液中,铜片上有铁析出 D. 把锌粒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加几滴CuCl2溶液,产生气泡的速率变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A.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会形成原电池,其中铁片作负极,会不断溶解,铜片作正极,表面会产生气泡,故A错误; B.用铜片作正极,铁片作负极,CuSO4作电解质溶液形成原电池时,铁片会不断溶解,铜片会因为有铜析出而质量增加,故B错误; C.把铜片插入FeCl3溶液中,铜有还原性,氯化铁有氧化性,二者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铜片上不会有铁析出,故C错误; D.把锌粒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加几滴CuCl2溶液,锌会与氯化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单质,锌与铜和盐酸溶液能够形成原电池,使产生气泡的速率变大,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6.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其中W原子的质子数是其最外层电子数的三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W>Z>Y>X 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W>Z C. 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Y>X>W>Z D. 元素X、Z、W的最高化合价分别与其主族序数相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A、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不同周期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就越大,所以原子半径大小关系是:Z>W>X>Y,故A错误;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X>W>Z,所以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W>Z,故B正确;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相应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Y>X>W>Z,所以元素的氢化物的稳定性:Y>X>W>Z,故C正确; D、主族元素除了O和F之外,最高化合价等于主族序数,所以X、Z、W的最高化合价分别与其主族序数相等,故D正确; 故选A。 7.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1molNH4+含有的电子数为11NA B. 0.1L3mol/L的NH4NO3溶液中氮原子数等于0.6NA C. 常温下,92gNO2与N2O4混合气体中氧原子数为2NA D. 硫酸铵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而氯化铵中只含有离子键 【答案】B 【解析】 【详解】A.1molNH4+含有的电子数为(7+4-1)NA=10NA,故A错误; B.0.1L3mol/L的NH4NO3溶液中氮原子数=0.1L×3mol/L×2NA/mol=0.6NA,故B正确; C. NO2和N2O4的最简式均为NO2,混合气体可以看成是由NO2组成的,92g的混合物相当于n(NO2)==2mol,氧原子数N(O)=2×2NA=4 NA,故C错误; D.铵根离子中有氮原子与氢原子形成共价键,铵根与硫酸根、氯离子能形成离子键,所以氯化铵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8.已知X、Y、Z均为主族元素,分析表中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元素 X Y Z 最外层电子数 a b a 原子半径/nm 0.152 0.143 0.256 A. X与Y位于同一主族,且X在Y的上一周期 B. X与Z位于同一主族,且X在Z的上一周期 C. X与Z位于同一周期,且X原子序数小于Z的原子序数 D. X与Z位于同一主族,且X的原子序数小于Z的原子序数 【答案】D 【解析】 【详解】X、Y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二者不是同主族元素,故A错误;X、Z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a,二者处于同一主族,且Z的原子半径较大,故Z的原子序数较大,但二者不一定处于相邻周期,故B、C错误;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D。 9.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1 mol I2(s)与1 mol H2(g)化合生成2 mol HI(g)时,需要吸收5 kJ的能量 B. 2 mol HI(g)分解生成1 mol I2(g)与1 mol H2(g)时,需要吸收12 kJ的能量 C. 1 mol I2(s)变为1 mol I2(g)时需要吸收17 kJ的能量 D. I2(g)与H2(g)生成2HI(g)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1 mol I2(s)和1 mol H2(g)吸收5 kJ热量生成2 mol HI(g),A正确; B.由图可知,1 mol I2(g)和1 mol H2(g)生成2 mol HI(g)放出12 kJ热量,则2 mol HI(g)分解生成1 mol I(g)与1 mol H2(g)时需要吸收12 kJ的能量,B正确; C.由图可知,1 mol I2(g)变为1 mol I2(s)放出17 kJ的热量,则1 mol固态碘变为1 mol碘蒸气时需要吸收17 kJ的能量,C正确; D.由图可知,1 mol I2(g)+1 mol H2(g)生成2 mol HI(g)放出12 kJ热量,应为放热反应,D错误。 答案为D。 10.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 CaCl2的电子式: B. 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C. 质量数为31的磷原子:P D. 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 【答案】C 【解析】 【详解】A.CaCl2为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故A错误; B.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故B错误; C.磷的质子数为15,质量数为31的磷原子可表示为,故C正确; D.乙烯的结构中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形成双键,其结构简式为CH2=CH2,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11.X、Y、Z均为短周期元素,X、Y处于同一周期,X、Z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X2-和Z-,Y+和Z-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Z>X>Y B. 单质沸点:X>Y>Z C. 离子半径:X2->Y+>Z- D. 原子序数:X>Y>Z 【答案】AD 【解析】 【分析】 X、Z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X2-和Z-,则X为第ⅥA族元素,Z为ⅦA族元素;Y+和Z-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Y在Z的下一周期,则Y为Na元素,Z为F元素,X、Y同周期,则X为S元素,结合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元素周期律知识解答该题。 【详解】A. X、Y、Z分别为S、Na、F,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6、1、7,所以最外层电子数:Z>X>Y,故A正确; B. 常温下Na、S为固体,F2为气体,Na的熔点较低,但钠的沸点高于硫,顺序应为Y>X>Z,故B错误; C. Na+、F-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应为X2->Z->Y+,故C错误; D. X、Y、Z原子序数分别为16、11、9,原子序数:X>Y>Z,故D正确; 故答案为AD。 12.实验室中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的实验。 光照下反应一段时间后,下列装置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实验现象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光照条件下氯气与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化氢和四种氯代甲烷,结合有关物质的溶解性分析解答。 【详解】在光照条件下氯气与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化氢和四种氯代甲烷,由于Cl2被消耗,气体的颜色逐渐变浅;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所以液面会上升;但氯代甲烷是不溶于水的无色气体或油状液体,所以最终水不会充满试管,答案选D。 【点睛】明确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的原理和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是解答的关键,本题取自教材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验,难度不大,体现了依据大纲,回归教材,考查学科必备知识,体现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基础性考查要求。 13.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 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Na2SiO3溶液中,看到白色沉淀,可证明碳、硅的非金属性强弱 B. 把氯气通入Na2S溶液中,看到淡黄色沉淀,可证明氯、硫的非金属性强弱 C. 用氯化镁、氯化铝分别与过量浓氨水反应,可证明镁、铝的金属性强弱 D. 用铁、石墨与CuSO4溶液组成原电池,可证明铁、铜的金属性强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A.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Na2SiO3溶液中,看到白色沉淀,说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的酸性强,由此可推出非金属性C>Si,故A正确; B.把氯气通入Na2S溶液中,看到淡黄色沉淀,说明氯气可将化合物中的硫置换出来,由此可推出非金属性Cl>S,故B正确; C.氯化镁、氯化铝分别与过量浓氨水反应均能生成白色沉淀,属于复分解反应,不能用来比较金属性强弱,故C错误; D.铁、石墨与CuSO4溶液组成原电池,铁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作还原剂,而铜作为还原产物生成,可知还原性铁大于铜,由此可知金属性铁大于铜,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C。 14.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 正丁烷的结构简式: B. 丙烷分子的空间填充模型: C. 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 D. 乙烷的结构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A.正丁烷的结构简式为CH3CH2CH2CH3,故A错误; B.为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不是它的空间填充模型,故B错误; C.为甲烷的空间填充模型,不是它的球棍模型,故C错误; D.乙烷的分子式为C2H6,碳原子之间以及碳原子与氢原子之间均以单键相连,其结构简式为,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15.可逆反应2NO22NO+O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 ③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A. ①③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单位时间生成nmolO2为正反应速率,生成2nmolNO2为逆反应速率,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平衡态; ②单位时间生成nmolO2、生成2nmolNO均为正反应速率,不能说明反应达平衡态; ③无论是否达平衡态,化学反应速率之比都等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量系数之比,所以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不能说明反应达平衡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说明二氧化氮的物质的量不再随时间而改变,能说明反应达平衡态; 综上所述,①④可以说明反应达平衡态,故答案为C。 【点睛】判断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可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同一种物质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二是各个物质物质的量或质量不在变化,即可判断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其他条件可转化成这两个角度进行判断。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烷烃分子中都含有碳碳键,且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都以单键结合 B. 烷烃分子中每个碳原子都能形成4个共价键 C. 的一氯代烃有两种 D. 烷烃(CnH2n+2)中的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互称同系物且均无同分异构体 【答案】BC 【解析】 【详解】A.甲烷分子中不含有碳碳键,均为碳氢单键,故A错误; B.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能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用电子对,烷烃中碳原子均形成单键,所以烷烃分子中每个碳原子都能形成4个共价键,故B正确; C.分子中有两种化学环境不同的氢原子,其一氯代烃有两种,故C正确; D.丁烷有正丁烷和异丁烷两种同分异构体,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C。 17.结合元素周期表,完成下列问题。 (1)在元素周期表中全部是金属元素的区域为_____________。 a.A b.B c.C d.D (2)I和II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一定含有____键。 (3 )现有甲、乙两种短周期元素,室温下,甲元素的单质在冷的浓硫酸或空气中表面都会生成致密的氧化膜,乙元素原子核外第三层与第一层上的电子数相等。 ①将甲、乙两元素的元素符号填写在上面元素周期表中对应的位置__并写出甲单质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 ②甲、乙两元素中,金属性较强的是_____(填元素名称),可以验证该结论的实验是____(填序号)。 a.将在空气中放置已久的这两种元素的单质分别放入热水中 b.将这两种元素的单质粉末分别和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 c.将这两种元素的单质粉末分別和热水作用,并滴入酚酞溶液 d.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答案】 (1). B (2). Na2O2、Na2O (3). 离子键 (4). (5). 2Al+2H2O+2OH-=2AlO2-+3H2↑ (6). 镁 (7). bc 【解析】 【详解】(1)A区中氢元素为非金属元素,B区均为过渡元素,均为金属元素,C区中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D区均为稀有气体元素,故答案为:B; (2)I为钠元素,II为氧元素,二者形成的化合物为Na2O2、Na2O,均为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故答案为:Na2O2、Na2O;离子键; (3)甲为短周期元素且甲元素的单质遇冷的浓硫酸会钝化,推知甲为铝元素,乙元素原子核外第三层与第一层上的电子数相等,即核外有12个电子,推知乙为镁元素。 ①铝为第三周期IIIA族,镁为第三周期IIA族,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2Al+2H2O+2OH-=2AlO2-+3H2↑,故答案为:;2Al+2H2O+2OH-=2AlO2-+3H2↑; ②根据元素周期律,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可知镁的金属性比铝强; a.镁单质和铝单质在空气中久置后都会在表面形成一层氧化物膜,阻止金属与水发生反应,所以不能比较出金属性强弱,故a错误; b.将这两种元素的单质粉末分别和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反应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故b正确; c.镁单质能和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而铝单质几乎和热水不反应,滴加酚酞溶液,加入镁粉的溶液会呈浅 色,而加入铝粉的溶液中无明显现象,故c正确; d.二者都为金属元素,不能通过比较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金属性强弱,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镁;bc。 【点睛】镁能够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在热水中氢氧化镁溶解度增大,溶解的氢氧化镁发生电离,使溶液呈弱碱性,故能使酚酞呈现浅红色。 18.如图表示在一定的温度下,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A、B、C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0~t1s内气体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3)(t1+10)s时,B物质的量分数为______,此时v正(A)_____v逆(B)(填“>”“<”或“=”),D点是否处于平衡状态_________(填“是”或“否”)。 (4)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填序号)。 a.到达t1时刻该反应已停止 b.在t1时刻之前,气体B的消耗速率大于它的生成速率 c.在t1时刻,气体C的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5)容器中(t1+10)s时的压强与起始时的压强之比为____。 【答案】 (1). 3A+B2C (2). (3). 33.33% (4). > (5). 是 (6). bc (7). 9:13 【解析】 【分析】 由图像可知A、B为反应物,C为生成物,到t1秒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A物质浓度减小了0.6mol/L,B物质浓度减小了0.2mol/L,C浓度增大了0.4mol/L,三者之比为3:1:2,反应最终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说明该反应是可逆反应,由此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A+B2C。 【详解】(1)由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A+B2C,故答案为:3A+B2C; (2)根据速率计算公式,0~t1s内气体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B)==,故答案为:; (3)在t1时刻该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此时B的物质的量分数为,(t1+10)s时,反应已达化学平衡状态,B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变,仍为33.33%;平衡时A的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系数之比,但化学计量系数A>B,则A的正反应速率大于B的逆反应速率;D点处于t1s和(t1+10)s之间,反应已经处于平衡状态,故答案为:33.33%;>;是; (4)a.根据图像可知,到达t1时刻该反应已经处于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状态是动态平衡,该反应没有停止,故a错误; b.在t1时刻之前,反应正向进行,气体B的消耗速率大于它的生成速率,故b正确; c.在t1时刻,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则气体C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故c正确; 综上所述,故答案为:bc; (5)设该容器的容积为VL,起始的总物质的量为(0.8+0.5)Vmol=1.3Vmol,平衡时总物质的量为(0.2+0.3+0.4)Vmol=0.9Vmol,相同条件下,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所以(t1+10)s时的压强与起始时的压强之比为0.9Vmol:1.3Vmol=9:13,故答案为:9:13。 19.(1)下列各图均能表示甲烷的分子结构,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上述哪一种更能反映其真实存在状况________ (填字母,下同)。 a.Ⅰ b.Ⅱ c.Ⅲ d.Ⅳ ②下列事实能证明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的是_____。 a.CH3Cl只代表一种物质 b.CH2Cl2只代表一种物质 c.CHCl3只代表一种物质 d.CCl4只代表一种物质 (2)烃分子中的碳原子与氢原子结合的方式是_____。 a.形成4对共用电子对 b.通过1个共价键 c.通过2个共价键 d.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 (3)乙烷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分子式为CmH20的烷烃中m为________,分子式为C8Hn的烷烃中n为________,与CO2密度(同温同压)相同的烷烃分子式为____,若上述四种烃各为1mol,在足量O2中燃烧,消耗O2最多的是_____。 (4)若CH4、C2H6、C3H8、C4H10四种烃各为1g,在足量O2中燃烧,消耗O2最多的是_____。 【答案】 (1). d (2). b (3). b (4). (5). 9 (6). 18 (7). C3H8 (8). C9H20 (9). CH4 【解析】 【详解】(1)①这几种形式中,分子结构示意图、球棍模型及填充模型均能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电子式只反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成键情况,但其中空间填充模型更能形象的表达出氢原子、碳原子的位置及所占比例,故答案为:d; ②无论甲烷是平面构型还是正四面体构型,CH3Cl、CHCl3、CCl4都只有一种结构,而CH2Cl2在正四面体构型中只有一种结构,而在平面构型中可以有两种结构,所以CH2Cl2只代表一种物质,可以判断甲烷应为正四面体结构,而不是平面结构,故答案为:b; (2)烃分子中的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但氢原子最外层只有1 个电子,所以碳原子与氢原子结合的方式只能形成一对共用电子对,即一个共价键,故答案为:b; (3)乙烷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通过一对共用电子对相连接,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也通过一对共用电子对相连接,所以乙烷的电子式为;烷烃的通式为CnH2n+2,分子式为CmH20的烷烃中m为=9,分子式为C9H20;分子式为C8Hn的烷烃中n为=18,分子式为C8H18;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同温同压下,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所以与CO2密度相同的烷烃的摩尔质量为44g/mol,设分子中碳原子数是x,用烷烃的通式可列式12x+2x+2=44,解得x=3,则分子式为C3H8;1mol C2H6、C9H20、C8H18、C3H8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消耗氧气分别为3.5mol、14mol、12.5mol、5mol,所以消耗氧气最多的是C9H20; 综上所述,答案为:;9;18;C3H8;C9H20; (4)CH4、C2H6、C3H8、C4H10四种烃中氢的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为CH4>C2H6>C3H8>C4H10,质量相同时,分子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越多,所以消耗氧气最多的是CH4,故答案为:CH4。 【点睛】比较质量相同的碳氢化合物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多少,只要比较氢元素或者碳元素的百分含量就可以了:比较氢时:氢元素百分含量越高需要氧气越多;比较碳时:碳元素百分含量越低需要氧气质量越多。 20.燃烧法是测定有机化合物分子式的一种重要方法。0.05mol某烃完全燃烧后,测得生成的二氧化碳为5.6L(STP)、生成的水为5.4g。请通过计推导该烃的分子式,并写出它可能的结构简式及对应的名称。_______________ 【答案】分子式:C5H12;CH3CH2CH2CH2CH3正戊烷;CH3CH2CH(CH3)2异戊烷;CH3C(CH3)3新戊烷 【解析】 【详解】0.05mol某烃完全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为5.6L(STP)、生成的水为5.4g,则碳元素的物质的量为,氢元素的物质的量为,n(烃):n(C):n(H)=0.05mol:0.25mol:0.6mol=1:5:12,该烃的分子式为C5H12,它有三种结构,分别为正戊烷:CH3CH2CH2CH2CH3,异戊烷CH3CH2CH(CH3)2,新戊烷;CH3C(CH3)3; 综上所述,答案为:分子式:C5H12;CH3CH2CH2CH2CH3正戊烷;CH3CH2CH(CH3)2异戊烷;CH3C(CH3)3新戊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