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化学实验基础学案(全国通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化学实验基础学案(全国通用)

第14讲 化学实验基础 考点一 实验仪器与操作陈述的正误判断 ‎1.下列实验操作中有错误的是(  )‎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萃取时,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 C.蒸馏时,冷却水应从冷凝管的下口通入,上口流出 D.把几滴FeCl3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加热至液体呈红褐色制取Fe(OH)3胶体 解析:选B 酒精和水互溶,不出现分层现象,达不到萃取的效果,故错误。‎ ‎2.下列实验测量数据记录正确的是(  )‎ A.用pH试纸测得0.100 mol·L-1醋酸的pH为3.21‎ B.用量筒测得排水法收集的氢气体积为50.28 mL C.用滴定管测得中和滴定所消耗的标准溶液体积为20.32 mL D.用托盘天平称得‎2.50 g胆矾,充分受热失水后固体质量减轻‎0.90 g 解析:选C 用pH试纸只能测得1~14的整数值,A错误;用量筒量液体体积时,只能估读到小数点后1位,B错误;滴定管能精确到0.01 mL,C正确;托盘天平能读到‎0.1 g,D错误。‎ ‎3.进行化学实验时应强化安全意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金属钠着火时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用试管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时使试管口竖直向上 C.浓硫酸溅到皮肤上时立即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D.制备乙烯时向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加入碎瓷片 解析:选D A.钠着火时应该用沙土盖灭,不能用泡沫灭火器,主要是因为钠燃烧生成Na2O2,Na2O2与CO2、H2O反应生成的O2有助燃作用。B.用试管加热NaHCO3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否则会使生成的水倒流,炸裂试管。C.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应迅速用大量水冲洗,不能用NaOH溶液冲洗,因为NaOH溶液具有腐蚀性。D.制备乙烯时向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加入碎瓷片,可防止液体暴沸。‎ ‎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过滤时,漏斗下端要紧贴接液烧杯内壁 B.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 C.蒸发结晶时应将溶液蒸干,然后停止加热 D.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解析:选C 蒸发结晶时应利用余温将残留液体蒸干,故C错。‎ ‎5.进行下列实验操作时,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做滴定实验时,锥形瓶装标准溶液前,必须先用该溶液润洗 B.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实验必须重做 C.实验室将HCl气体溶于水时,倒扣的三角漏斗口与烧杯内的水面不应该相互接触 D.分液操作分离出下层液体时,分液漏斗下端管口和烧杯的内壁不应该接触 解析:选B 锥形瓶装标准溶液前,不能先用该溶液润洗,故A项错误;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实验必须重做,故B项正确;漏斗能防倒吸,所以漏斗口与烧杯内的水面可以接触,故C项错误;分液漏斗下端管口应与烧杯的内壁接触以防止液体飞溅,故D项错误。‎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测定新制氯水的pH,用玻璃棒蘸取液体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 B.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 C.在未知液中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该未知液中存在SO或SO D.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采用在较高温度下制得浓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干燥的方法 解析:选B A项,新制的氯水具有强氧化性,可以使试纸褪色,将新制氯水滴到pH试纸上,试纸褪色,无法检测pH,A项错;B项,做蒸馏实验时,忘记加沸石,要等到液体冷却以后再加沸石,否则在热的液体中直接加入沸石容易引起液体暴沸,B项正确;C项,在未知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可能是BaSO4也可能是AgCl,二者都不溶于稀硝酸,C项错;D项,要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先把样品溶解于水,加热蒸发,析出晶体,过滤,将所得晶体做同样处理,重复3~5次,D项错。‎ 考点二 实验装置图与实验目的的正误判断 ‎7.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  )‎ A.冷水浸泡 B.加热煎制 C.箅渣取液 D.灌装保存 解析:‎ 选C 冷水浸泡中草药,使草药软化,便于熬制,不是过滤;加热煎制,主要是使草药的成分析出,不是过滤;把药渣去除,保留液体,是过滤的操作;罐装保存,只是把草药转移到容器中保存,不是过滤。‎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解析:选A 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的操作是:在容量瓶中注入适量水,塞上瓶塞,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倒立过来,观察是否漏水,若不漏水,将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后,再次检验,如果不漏水即可,A正确;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B错误;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且易吸水,称量时应该在小烧杯中完成,C错误;过滤时漏斗颈的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D错误。‎ ‎9.下列图示实验正确的是(  )‎ 解析:选D A.过滤时要求“一贴、二低、三靠”,该实验中玻璃棒悬在漏斗上方,没有靠在三层滤纸上,且漏斗下端应长管口紧贴烧杯内壁,故不正确。B.加热分解碳酸氢钠时,因为有水生成,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否则容易炸裂试管,故不正确。C.该装置为洗气装置,导管口应该是长进短出,故不正确。D.由教材中的实验可知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装置及药品都正确。‎ ‎10.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夹持装置未画出)(  )‎ A.用装置甲检验溶液中是否有K+‎ B.用装置乙制取并收集少量NH3‎ C.用装置丙进行喷泉实验 D.用装置丁加热熔融NaOH固体 解析:选B A项,钾的焰色反应应该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错误;C项,Cl2不易溶于饱和NaCl溶液,所以不可进行喷泉实验,错误;D项,瓷坩埚主要成分为SiO2,在高温下可以与NaOH反应,错误。‎ ‎11.下列操作或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解析:选C A项,定容时方法错误,视线应平视容量瓶刻度线,A项错误;B项,Cl2能与NaHCO3反应,且HCl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气体,使得Cl2中又会混入杂质CO2,应选用饱和NaCl溶液,B项错误;C项,在中性条件下,发生吸氧腐蚀,铁作原电池的负极,正极反应:2H2O+O2+4e-===4OH-,消耗O2,使得试管中压强减小,则右侧导管中红墨水会上升一段液柱,C项正确;D项,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D项错误。‎ 考点三 表格分析型实验题的正误判断 ‎12.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制备Fe(OH)3胶体 将NaOH浓溶液滴加到饱和FeCl3溶液中 B 由MgCl2溶液制备无水MgCl2‎ 将MgCl2溶液加热蒸干 C 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 加入稀硝酸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 比较水与乙醇中氢的活泼性 分别将少量钠投入到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 解析:选D A项中,制备Fe(OH)3胶体,应把饱和FeCl3溶液逐滴加入到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反应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B项中,由MgCl2溶液制备无水MgCl2应在HCl气流中加热,防止MgCl2‎ 发生水解反应。C项中,Cu粉能和稀HNO3反应:3Cu+8HNO3===3Cu(NO3)2+2NO↑+4H2O,应加入稀硫酸(或稀盐酸)溶解,过滤、洗涤、干燥。D项中,由于H2O中的H比乙醇中的H易电离,所以Na与H2O反应比Na与乙醇反应剧烈得多,可以用与Na的反应来比较水和乙醇中氢的活泼性。‎ ‎13.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分别加热Na2CO3和NaHCO3固体 试管内壁均有水珠 两种物质均受热分解 B 将可调高度的铜丝伸入到稀HNO3中 溶液变蓝 Cu与稀HNO3发生置换反应 C 向含I-的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淀粉溶液 加入淀粉后溶液变成蓝色 氧化性:Cl2>I2‎ D 向FeSO4溶液中先滴入KSCN溶液,再滴加H2O2溶液 加入H2O2后溶液变成血红色 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解析:选C A项,Na2CO3固体加热不会分解,试管内壁没有水珠,错误;B项,铜与稀硝酸发生的反应不是置换反应,错误;C项,少量氯水与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l2+2I-===2Cl-+I2,淀粉遇I2变蓝色,正确;D项,H2O2能把Fe2+氧化为Fe3+,说明Fe2+具有还原性,不能说明Fe2+具有氧化性,错误。‎ ‎14.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解释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或解释 A 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 溶液变红 证明溶液中含有Fe2+‎ B 用铜与稀硫酸检验溶液中的NO 加热后,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与铜反应生成NO2‎ C 将铝箔放在火焰上灼烧 熔化物悬挂不滴落 铝表面生成高熔点氧化铝未熔化 D 用盐酸标准液滴定未知浓度的Na2CO3溶液  ‎ 分别用甲基橙和酚酞做指示剂时消耗盐酸的体积相等 标准液的用量只与待测液的物质的量有关,与指示剂无关 解析:选C A.用KSCN鉴别Fe2+时,先加上KSCN,不变色,再滴加氯水,溶液变红,故A错误;B.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在试管口转化为NO2,故B错误;C.铝熔点低,但氧化生成的氧化铝熔点高,包裹在熔化的铝外面,所以铝熔而不落,故C正确;D.当用甲基橙时,滴定终点呈酸性,生成二氧化碳和氯化钠,当用酚酞时,滴定终点呈碱性,生成碳酸氢钠,用甲基橙和酚酞做指示剂时消耗盐酸的体积约为2∶1,故D错误。‎ ‎15.下列各项中“操作或现象”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操作或现象 A 检验碳与浓硫酸反应后的气体产物 将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无水CuSO4、澄清石灰水和品红溶液 B 证明Mg(OH)2沉淀可以转化为Fe(OH)3沉淀 向2 mL 1 mol·L-1 NaOH溶液中先加入3滴1 mol·L-1 MgCl2溶液,再加入3滴1 mol·L-1 FeCl3溶液 C 比较铜和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用石墨电极电解Mg(NO3)2、Cu(NO3)2的混合液 D 探究Cu2+、Fe3+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相同温度下,向两支盛有等体积、等浓度H2O2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入适量的CuSO4溶液和FeCl3溶液 解析:选C 碳与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H2O、CO2、SO2,应依次检验H2O、SO2、CO2,A项错误;向2 mL 1 mol·L-1 NaOH溶液中先加入3滴1 mol·L-1 MgCl2溶液,NaOH过量,所以再加入3滴1 mol·L-1 FeCl3溶液,是Fe3+与NaOH反应,B项错误;用石墨电极电解Mg(NO3)2、Cu(NO3)2的混合液,阴极Cu2+得电子生成Cu,说明Cu2+的氧化性比Mg2+的强,则Cu的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比Mg的弱,C项正确;相同温度下,向两支盛有等体积、等浓度H2O2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入适量的CuSO4溶液和FeCl3溶液,由于阳、阴离子均不同,所以不是唯一变量,不能说明是Cu2+、Fe3+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D项错误。‎ ‎16.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 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  ‎ B 将铜粉加入1.0 mol·L-1Fe2(SO4)3溶液中 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D 将0.1 mol·L-1Mg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0.1 mol·L-1CuSO4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 Cu(OH)2的溶度积比Mg(OH)2的小 解析:选D A.稀硝酸与过量铁粉发生的反应分两步进行,先发生反应:Fe+4HNO3(稀)Fe(NO3)3+NO↑+2H2O,过量的铁粉再与Fe(NO3)3发生反应:Fe+2Fe(NO3)3===3Fe(NO3)2,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会变为血红色,实验现象错误,故A不正确。B.铜粉与Fe2(SO4)3溶液发生反应:Cu+Fe2(SO4)3===CuSO4+2FeSO4,实验现象为溶液变蓝色,但是没有黑色固体出现,该实验能说明Fe3+的氧化性比Cu2+‎ 强,不能说明金属铁比铜活泼,因为铁没有置换出铜单质,故B不正确。C.用砂纸仔细打磨铝箔,能将铝箔表面的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除去,但是在酒精灯上加热后,铝和空气中的氧气又生成了氧化铝,因为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而氧化铝在铝的表面,所以加热铝箔的时候铝失去光泽,铝熔化但是不会滴落,实验现象不正确,故C不正确。D.向Mg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发生反应:MgSO4+2NaOHNa2SO4+Mg(OH)2↓,有白色沉淀产生,再滴加CuSO4溶液,白色沉淀转化为浅蓝色沉淀,发生反应为CuSO4+Mg(OH)2Cu(OH)2+MgSO4,说明Cu(OH)2的溶度积比Mg(OH)2的溶度积小,发生了沉淀的转化,故D正确。‎ 考点一 实验仪器与操作陈述的正误判断 查看《课前自测诊断卷》考点一,有哪些题目做错,为课堂找到努力方向!‎ 考点定位 基础送分考点 错因定位 ‎1.对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及精度要求模糊不清,注意量筒、滴定管、广泛pH试纸、托盘天平等读取数值的要求,如[诊断卷T2(A)]pH应为整数,[诊断卷T2(B)、(D)]的读数为小数点后一位。‎ ‎2.不熟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要点,对过滤、蒸馏、萃取、蒸发、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等操作不规范而出错,如[诊断卷T4、T5(D)]。‎ ‎3.忽视实验安全问题,如[诊断卷T3(A)、(C)]。‎ ‎1.记一记: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实验操作中的“第一步”‎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制取气体、验证气体的性质等与气体有关的实验操作。‎ ‎②检查是否漏水——滴定管、容量瓶、分液漏斗等的使用。‎ ‎③调“0”点——天平等的使用。‎ ‎④验纯——点燃可燃性气体。‎ ‎⑤分别取少量溶液——未知溶液的鉴别。‎ ‎⑥润湿——用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或验证某些气体时。‎ ‎(2)实验操作中的“八注意”‎ ‎①酸式滴定管不能装碱性溶液,碱式滴定管不能装酸性及氧化性溶液。‎ ‎②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更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可加热,瓶塞不可互换。‎ ‎③烧瓶、烧杯、锥形瓶不可直接加热。‎ ‎④用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值时不能先润湿,不能用试纸直接蘸取待测液。试纸检验气体前需先湿润,试纸不能直接用手拿,要用镊子夹取。‎ ‎⑤药品不能入口和用手直接接触,实验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处(K、Na等除外),不能随意丢弃,要放入指定容器中。‎ ‎⑥中和滴定实验中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 ‎⑦温度计不能代替玻璃棒用于搅拌,测液体温度时不能与容器内壁接触。‎ ‎⑧量筒不能用来配制溶液或用作反应容器,更不能用来加热或量取热的溶液。‎ ‎2.判一判:化学实验操作中的易错点(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用碱式滴定管可以准确量取20.00 mL KMnO4溶液(×)‎ ‎(2)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可以插入液面以下(×)‎ ‎(3)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NH3(×)‎ ‎(4)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5)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后,先撤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6)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药品(√)‎ ‎(7)使用容量瓶、分液漏斗、滴定管前,先洗涤干净后检查是否漏水(×)‎ ‎(8)做H2还原CuO的实验时,先通H2后加热CuO;反应完毕后,先停止通H2后撤酒精灯待试管冷却(×)‎ ‎(9)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2H4等时,先检验气体纯度后点燃(√)‎ ‎3.填一填:试纸的规范使用 石蕊试纸 pH试纸 淀粉KI试纸 品红试纸 ‎(1)可用于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的是________。‎ ‎(2)检验氯气时常用________。‎ ‎(3)检验二氧化硫气体时常用________。‎ ‎(4)可用于溶液pH测定的是________。‎ 答案:(1)石蕊试纸、pH试纸 (2)淀粉KI试纸 (3)品红试纸 (4)pH试纸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稀盐酸可除去烧瓶内残留的MnO2‎ B.不能用磨口玻璃瓶保存NaOH溶液 C.稀硝酸可除去试管内壁的银镜 D.煮沸自来水可除去其中的Ca(HCO3)2‎ 解析:选A A项,稀盐酸不能与二氧化锰反应,错误;B项,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玻璃中的SiO2发生反应生成Na2SiO3,Na2SiO3具有黏性可把玻璃塞与玻璃瓶粘结在一起,不易打开,正确;C项,银能与稀硝酸反应,用稀硝酸可除去试管内壁的银镜,正确;D项,因Ca(HCO3)2加热时发生反应Ca(HCO3)2CaCO3↓+H2O+CO2↑,故煮沸自来水可除去其中的Ca(HCO3)2,正确。‎ ‎2.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 ‎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 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D.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2‎ 解析:选C A项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并用饱和Na2CO3溶液吸收,由于乙酸乙酯难溶于Na2CO3溶液,吸收液中出现分层现象,最后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B项NO易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NO2,故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NO,应用排水法收集。C项FeCl3易发生水解反应,故配制FeCl3溶液时,应将其固体溶于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以抑制FeCl3的水解反应。D项将Cl2和HCl的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除去其中的HCl,但同时会混入水蒸气,欲得到纯净的Cl2,应先通过饱和食盐水,再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进行干燥。‎ 考点二 实验装置图与实验目的的正误判断 查看《课前自测诊断卷》考点二,有哪些题目做错,为课堂找到努力方向!‎ 考点定位 基础送分考点 错因定位 抓不住图示装置反映出的实验操作、反应原理等特点,重点关注装置图本身是否错误,如[诊断卷T9(A)、(B)]玻璃棒的位置不对、试管应下倾;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如[诊断卷T8(C)]称量NaOH应在烧杯中进行;图示中的反应原理是否正确,如[诊断卷T10(D)]SiO2能与NaOH反应。‎ ‎1.记一记:化学实验中的“3大类”装置 ‎(1)实验中的“安全”装置 ‎①防倒吸安全装置 ‎②防堵塞安全装置 ‎③防污染安全装置 ‎(2)实验中的“万能瓶”装置 ‎①集气装置 a.当瓶口向上A管进气时,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b.当瓶口向上B管进气时,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c.当瓶口向上瓶内充满液体且B管进气,可采用排液法收集气体(不与所装液体反应或不溶于所装液体的气体)。‎ ‎②洗气装置 集气瓶中装入液体试剂,且使A进气管在液面以下,操作要点是“A进B出”,如用饱和食盐水可除去Cl2中的HCl,用浓H2SO4可干燥气体。‎ ‎③贮气装置 集气瓶中装满液体,从B管进气,将液体排出,可将少量气体贮存在广口瓶中。‎ ‎④量气装置 将该装置与量筒组装在一起,广口瓶中装满水,从B管进气,从A管将水排入量筒中,即可量取气体的体积,装置如右图。‎ ‎(3)高考常考的“基础类”装置 ‎       ‎ ‎2.填一填:实验中常见化学仪器 在上述仪器中:‎ ‎(1)写出下列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④________,⑥________。‎ ‎(2)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填编号,下同),可以垫石棉网加热的是____________,存在0刻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使用前需检查仪器是否漏液的是________,其中可用于物质分离的是________,可用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是________,量取10.00 mL 0.1 mol·L-1的NaOH溶液应选用的仪器是________。‎ ‎(4)用仪器⑨称量药品时其精确度为________。‎ 答案:(1)分液漏斗 容量瓶 酸式滴定管 球形冷凝管 ‎(2)⑩ ⑤ ③④⑧⑨‎ ‎(3)①②③④ ① ② ③‎ ‎(4)‎‎0.1 g ‎1.下列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B C D 制氢气的发生装置 蒸馏时的接收装置 除去SO2中的少量HCl 准确量取一定体积K2Cr2O7标准溶液 解析:选C 锌粒和稀硝酸反应不生成H2,A项错误;若选用B项所提供仪器,则蒸馏装置为一密闭装置,液体无法流出,蒸馏时气体压强增大可能引起爆炸等危险事故,B项错误;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能在除去HCl的同时降低SO2的溶解损耗,C项正确;K2Cr2O7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橡胶,故K2Cr2O7不能盛放在碱式滴定管中,量取强氧化性物质应使用酸式滴定管,D项错误。‎ ‎2.利用下列实验装置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装置①可以实现Cl2的制取、收集、尾气吸收 B.装置②可以实现乙酸乙酯的制取和收集 C.装置③可以形成CuZn原电池 D.装置④可证明H2CO3的酸性大于H2SiO3的 解析:选C 制取Cl2需要加热,且收集Cl2时导管应“长进短出”,A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收集乙酸乙酯时导管口应置于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以防倒吸,B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装置没有排除挥发出的硝酸的干扰,D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3.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只有②         B.②③‎ C.③④ D.全部错误 解析:选A ①过滤操作中应用玻璃棒引流,错误;②‎ 分离固体NaCl和碘单质可以采用升华的方法,正确;③稀释浓硫酸时应“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不应用玻璃棒引流,且不能在量筒中稀释,错误;④胶头滴管在滴加液体时不能伸入容器内,错误。‎ 备考锦囊 “五查法”速解装置图评价题 ‎(1)查实验装置中的仪器的使用和连接是否正确;‎ ‎(2)查所用反应试剂是否符合实验原理;‎ ‎(3)查气体收集方法是否正确;‎ ‎(4)查尾气吸收装置、安全装置是否正确;‎ ‎(5)查实验目的与相应操作是否相符,现象、结论是否统一。‎ 考点三 实验原理、操作、结论一致性判断 查看《课前自测诊断卷》考点三,有哪些题目做错,为课堂找到努力方向!‎ 考点定位 基础送分考点 错因定位 弄不明实验的反应原理,理不清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之间的关系,忽视实验设计方案中的缺陷而导致判断错误,如[诊断卷T12(B)]忽视MgCl2的水解;[诊断卷T14(B)]对Cu与稀HNO3反应的产物判断错误。‎ ‎1.离子检验型[掌握原理,记住关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 试纸由红色变成蓝色 溶液中含有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KSCN溶液 溶液变成红色 溶液中含有Fe3+‎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先滴入几滴KSCN溶液,再滴入几滴氯水 滴加KSCN溶液无现象,再滴入氯水,溶液变红色 溶液中含有Fe2+‎ 溶液中含有SO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先加入稀盐酸,再滴加BaCl2溶液 加入盐酸无现象,再滴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含有Cl-‎ ‎2.原理分析型[掌握原理,记住关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铁片加入CuSO4溶液中 铁片表面有红色固体生成 铁的活泼性比铜强 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溶液变白色浑浊 酸性强弱顺序:H2CO3大于H2SiO3‎ 向含淀粉的KI溶液中通入Cl2‎ 溶液变蓝色 氧化性强弱顺序:Cl2大于I2‎ 向FeCl2溶液中滴加H2O2‎ 溶液变黄色 证明氧化性:H2O2大于Fe3+‎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熔化后的液态铝并不滴落下来 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其熔点是Al2O3大于Al 将0.1 mol·L-1的AgNO3溶液滴入NaCl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0.1 mol·L-1 NaI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沉淀变为黄色 Ksp(AgI)小于Ksp(AgCl)‎ ‎1.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 操作 A 配制稀硫酸 先将浓硫酸加入烧杯中,后倒入蒸馏水 B 排水法收集KMnO4分解产生的O2‎ 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C 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备纯净Cl2‎ 气体产物先通过浓硫酸,后通过饱和食盐水 D CCl4萃取碘水中的I2‎ 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层,后从上口倒出水层 解析:选D A项,稀释浓H2SO4时,应将浓H2SO4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入浓H2SO4中,以免发生液滴飞溅。B项,加热KMnO4制取O2,实验结束时应先撤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否则水会倒吸,炸裂试管。C项,制备纯净Cl2时,应先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HCl气体,再通过浓H2SO4干燥气体。D项,萃取操作时,先从下口放出有机层,再从上口倒出水层,操作正确。‎ ‎2.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石灰水变浑浊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O 将某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B 常温下,将铁片浸入足量浓硫酸中 铁片不溶解 常温下,铁与浓硫酸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C 向某食盐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 溶液颜色不变 该食盐中一定没有添加KIO3‎ D 向苯酚钠溶液中滴加乙酸溶液 溶液变浑浊 相同条件下,乙酸的酸性一定比苯酚强 解析:选D A.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可能是CO2或SO2,该溶液中可能含有CO、HCO或SO、HSO,错误;B.常温下,铁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发生了化学反应,错误;C.淀粉溶液遇碘变蓝,遇KIO3不发生变化,该食盐中可能含有KIO3,错误;D.苯酚钠和乙酸反应生成苯酚和乙酸钠,说明乙酸的酸性比苯酚强,正确。‎ ‎3.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室温下,向硅酸钠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溶液变浑浊 碳酸的酸性比硅酸的弱 B 室温下,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BaCl2和CaCl2混合溶液中滴加Na2SO4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Ksp(BaSO4)<Ksp(CaSO4)‎ C 室温下,向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KI溶液,再滴加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 Fe3+的氧化性比I2的强 D 室温下,用pH试纸测得:0.1 mol·L-1Na2SO3溶液的pH约为10;0.1 mol·L-1NaHSO3溶液的pH约为5‎ HSO结合H+的能力比SO的强 解析:选C A项,向硅酸钠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浑浊,说明生成了硅酸,该过程说明碳酸的酸性强于硅酸,错误;B项,BaSO4和CaSO4均为白色沉淀,根据该实验现象不能判断出二者的Ksp大小关系,错误;C项,Fe3+氧化I-生成I2,I2遇淀粉变蓝色,该过程说明Fe3+的氧化性强于I2,正确;D项,Na2SO3溶液显碱性,是因为SO发生了水解,NaHSO3溶液显酸性,说明HSO的电离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错误。‎ 备考锦囊 解答有关表格分析型实验题的思维模型 ‎1.下列做法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振荡分液漏斗时应关闭其玻璃塞和活塞 B.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鉴别Br2(g)和NO2‎ C.在50 mL量筒中配制0.100 0 mol·L-1碳酸钠溶液 D.检验NH时,向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微热,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 解析:选A B项,Br2、NO2都有氧化性,都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C项,应选用容量瓶;D项,应选红色石蕊试纸。‎ ‎2.下列选用的相关仪器符合实验要求的是(  )‎ 解析:选B 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橡胶塞,一般用玻璃塞保存在棕色细口瓶中;水和乙酸乙酯互不相溶,用分液漏斗分离;用量筒量取液体只能精确到0.1 mL;向试管中放入块状固体时,应遵循“一平二放三滑入”的原则。‎ ‎3.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对事故的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给盛有液体的烧瓶加热时,需要加碎瓷片或沸石 B.发现实验室中有大量的可燃性气体泄漏时,应立即开窗通风 C.误食硫酸铜溶液,可服用鸡蛋清解毒 D.不慎将少量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水冲洗,然后涂抹10%的NaOH溶液 解析:‎ 选D 给盛有液体的烧瓶加热时,需要加碎瓷片或沸石以防暴沸,A正确;开窗通风以减小可燃性气体的浓度,防止爆炸,B正确;误服重金属盐可喝牛奶或鸡蛋清解毒,C正确;NaOH具有强腐蚀性,会造成二次伤害,应涂抹NaHCO3溶液,D错误。‎ ‎4.下列装置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解析:选C A项,除去CO2中的SO2可用酸性KMnO4溶液;B项,加热时NH4Cl和Ca(OH)2直接反应生成CaCl2、NH3和H2O;D项,做喷泉实验时,应该用胶头滴管不能用导气管。‎ ‎5.下列有关实验正确的是(  )‎ A.图1装置用于Na2SO3和浓H2SO4反应制取少量的SO2气体 B.图2装置用于灼烧CuSO4·5H2O C.图3装置用于收集氯气并防止污染空气 D.图4装置用于实验室制备少量乙酸乙酯 解析:选C Na2SO3不是大的固体颗粒,且易溶于水,故不能用图1装置,A错;灼烧应该用坩埚,B错;氯气密度比空气大且为酸性有毒气体,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并用碱石灰进行吸收,C正确;收集乙酸乙酯应用饱和碳酸钠溶液,而不能用NaOH溶液,D错。‎ ‎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称取‎2.0 g NaOH固体 先在托盘上各放1张滤纸,然后在右盘上添加‎2 g砝码,左盘上添加NaOH固体 B 配制FeCl3溶液 将FeCl3固体溶于适量蒸馏水 C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NH 取少量试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 D 验证铁的吸氧腐蚀 将铁钉放入试管中,用盐酸浸没 解析:选C NaOH具有强吸水性和腐蚀性,不能放在滤纸上称量,A项错误;配制FeCl3溶液时,为防止水解,可将其先溶解在盐酸中,然后稀释至所需浓度,B项错误;NH能够与碱反应生成NH3·H2O,受热分解产生NH3,C项正确;在酸性条件下,铁发生的是析氢腐蚀,D项错误。‎ ‎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钾、钠、镁等活泼金属着火时,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探究温度对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时,若先将两种溶液混合并计时,再用水浴加热至设定温度,则测得的反应速率偏高 C.蒸馏完毕后,应先停止加热,待装置冷却后,停止通水,再拆卸蒸馏装置 D.为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定容过程中向容量瓶内加蒸馏水至接近刻度线时,改用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解析:选B 钾和钠极易与水反应,镁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因此钾、钠、镁等活泼金属着火时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一般用沙子盖灭,A项正确;先将两种溶液混合并计时,再用水浴加热至设定温度,导致反应时间加长,测得反应速率偏低,B项错误;蒸馏操作完毕后,按常规先停止加热装置,再停止通水,防止冷却不充分,最后拆卸装置,C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在定容时离刻度线1~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刻度线,D项正确。‎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测定结果偏小,该溶液一定呈酸性 B.“中和滴定”实验中,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必须用待装液润洗后方可使用,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即可使用 C.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入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能将碘萃取到乙醇中 D.将氢氧化钠稀溶液逐滴滴入氯化铁饱和溶液中,边滴边搅拌,可获得氢氧化铁胶体 解析:选B A.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相当于对原溶液稀释,根据pH=-lg c(H+)关系,测定结果偏小,说明该溶液是碱性溶液,若是酸性溶液,结果应增大,错误;B.中和滴定中,滴定管一定要用待盛液润洗,否则对溶液稀释,造成结果出现偏差,而锥形瓶不用,因为锥形瓶中待盛液的物质的量不变,如果用待盛液润洗,造成物质的量增加,结果产生偏差,正确;C.萃取剂的选择原则为萃取剂与原溶剂不能互溶,被萃取的物质在萃取剂溶解度远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被萃取的物质不能与萃取剂反应;乙醇和水任意比例互溶,不能分层,错误;D.得到的是氢氧化铁沉淀,错误。‎ ‎9.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及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某溶液中滴加氯水后再加入KSCN溶液 溶液呈红色 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B 等体积pH=3的HA和HB两种酸分别与足量的锌反应 相同时间内HA与Zn反应生成的氢气更多 HA是强酸 C 加热盛有NH4Cl固体的试管 试管底部固体消失,试管口有晶体凝结 NH4Cl固体可以升华 D 向NaBr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和苯,振荡、静置 溶液上层呈橙红色 Br-还原性强于Cl-‎ 解析:选D 若原溶液中含有Fe3+,滴入KSCN溶液也会变红,所以不能说明一定含有Fe2+,A项错误;等体积等pH的HA和HB两种酸分别与足量的锌反应,相同时间内HA与Zn反应生成的氢气更多,则说明HA一定是弱酸,B项错误;NH4Cl固体受热分解生成NH3和HCl,在试管口处受冷,NH3和HCl反应又生成NH4Cl,不能说明NH4Cl固体可以升华,C项错误;向NaBr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和苯,振荡、静置,上层呈橙红色,说明生成了Br2,发生反应2Br-+Cl2===Br2+2Cl-,说明Br-还原性强于Cl-,D正确。‎ ‎10.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图1分离两种互溶但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 B.用图2所示装置可除去NO2中的NO C.用图3检验铁粉与水蒸气反应产生的氢气 D.用图4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解析:选C A项,冷凝水的方向错;B项,除去NO中NO2可通过盛水的洗气瓶;D项,NaOH固体应放在小烧杯中称量,物码颠倒。‎ ‎11.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NaHCO3的实验,经过制取氨气、制取NaHCO3、分离NaHCO3、干燥NaHCO3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解析:选C A项中,制取NH3应用Ca(OH)2和NH4Cl固体加热,不正确;B项中,CO2气体应长管进、短管出,不正确;C项中,析出的NaHCO3晶体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正确;D项中NaHCO3应低温烘干,不能直接加热,易发生反应2NaHCO3Na2CO3+CO2↑+H2O,不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