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文)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月考 高二化学(文)‎ 相对原子质量:H --1 O ---16 C--12 N---14‎ 一.必修一部分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每题3分,共45分)‎ ‎1.下列行为中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 进入煤矿井时,用火把照明 B. 节日期间,在开阔的广场燃放烟花爆竹 C. 用点燃的火柴在液化气钢瓶口检验是否漏气 D. 实验时,将水倒入浓硫酸配制稀硫酸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节日期间,在开阔的广场燃放烟花爆竹,可减少事故的发生,故A正确;煤矿井下经常有可燃性气体,用火把照明可能使气体产生爆炸,故B错误; 若有漏气,用点燃的火柴在液化气钢瓶口检验是否漏气会引起爆炸,故C错误;配制稀硫酸时,先在烧杯内倒入蒸馏水,再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浓硫酸,并不断搅拌,防止液体飞溅,故D错误.答案选A.‎ 考点:实验安全及事故的处理 ‎2.下列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用蒸馏的方法制取蒸馏水 B. 用过滤的方法除去NaCl溶液中含有的少量KCl C. 用溶解、过滤的方法提纯含有少量BaSO4的BaCO3‎ D. 用加热、蒸发的方法可以除去CaCl2、MgCl2等杂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A项、水的沸点较低,可利用蒸馏的方法制取蒸馏水,故A正确;‎ B项、NaCl、KCl均溶于水,过滤不能除杂,故B错误;‎ C项、BaSO4、BaCO3均不溶于水,则溶解、过滤不能除杂,故C错误;‎ D项、CaCl2、MgCl2等杂质均溶于水,应转化为沉淀除去,不能用加热、蒸发的方法除去CaCl2、MgCl2等杂质,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的方法和选择,注意分离分离和提纯目的不同和分离原理是关键。‎ ‎3. 焰火“脚印”、“笑脸”、“五环”,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加辉煌、浪漫,这与高中化学中“焰色反应”知识相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 B. 用稀盐酸清洗做焰色反应的铂丝(镍丝或铁丝)‎ C. 焰色反应均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D. 利用焰色反应可区分NaC1与Na2CO3固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A错误;B.盐酸易挥发,因此用稀盐酸清洗做焰色反应的铂丝(镍丝或铁丝),B正确;C.观察钾元素的焰色反应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其余的不需要,C错误;D.NaC1与Na2CO3固体中均含有钠元素,因此利用焰色反应不能区分NaC1与Na2CO3固体,D错误,答案选B。‎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焰色反应的有关判断 ‎【名师点晴】关于焰色反应需要注意:焰色反应是元素的一种物理性质。无论是金属离子还是金属原子均能发生焰色反应。焰色反应属于物理变化;不是所有元素都有特征的焰色。只有碱金属元素以及钙、锶、钡、铜等少数金属元素才能呈现焰色反应;焰色反应显色过程与气体物质燃烧产生各色火焰过程机理不相同,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焰色反应并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自身发生燃烧反应而产生的各种颜色火焰,而是它们的原子或离子的外围电子被激发而产生的各种颜色的光。‎ ‎4. 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是:‎ ‎①Na2SiO3 ②CaCO3 ③CaSiO3 ④SiO2 ⑤Na2CO3 ⑥CaO A. ①③⑥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制玻璃的原料是纯碱、石灰石和石英,在高温下反应获得玻璃,玻璃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硅酸钠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答案选C。‎ ‎5. 下列金属中在常温下不溶于浓硝酸的是 A. 锌 B. 镁 C. 铝 D. 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常温下,铝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不会溶解,其余都是反应的,答案选C。‎ 考点:考查金属和浓硝酸反应的有关判断 ‎6.化学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NO2、NO含氮氧化物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污染物 B. 对酸性物质的排放加以控制,开发新清洁能源是减少酸雨的有效措施 C. CO2、NO2或SO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D. 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答案】C ‎【解析】‎ ‎【详解】A.N的氧化物可导致光化学烟雾发生,则NO2、NO含氮氧化物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污染物,A正确;‎ B.二氧化硫可导致酸雨发生,为减少酸雨发生,酸性物质的排放加以控制,开发新清洁能源是减少酸雨的有效措施,B正确;‎ C.溶解CO2的雨水为正常雨水,而NO2或SO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C错误;‎ D.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可导致全球温度升高,则CO2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D正确;‎ 答案选C。‎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二氧化硫和漂白粉都具有漂白作用,它们都能使溴水和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 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硫都具有漂白作用,它们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C.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作用,它们都能使石蕊试液先变红色再褪色 D. 盐酸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所以盐酸也有漂白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A、二氧化硫与溴水、KMnO4溶液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二氧化硫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物质, Na2O2具有强氧化性;‎ C.两种气体同时通入生成硫酸和盐酸;‎ D.盐酸不具有漂白性。‎ ‎【详解】A项、二氧化硫与溴水、KMnO4溶液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体现其还原性,只有使品红褪色体现其漂白性,故A错误;‎ B项、二氧化硫与品红化合生成无色物质, Na2O2具有强氧化性,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故B准确;‎ C项、氯气不具有漂白性,二氧化硫可以使石蕊试液变红但不会褪色,故C错误;‎ D项、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中性、酸性条件下酚酞为无色,盐酸不具有漂白性,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漂白性,把握漂白原理及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为解答的关键。‎ ‎8.将一小粒钠投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小烧杯中,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溶液中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B. 有红色的铜被置换出来 C. 钠粒熔成小球浮在水面四处游动 D. 有气体产生 ‎【答案】B ‎【解析】‎ 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发生2Na+2H2O=2NaOH+H2↑,CuSO4+2NaOH=Cu(OH)2↓+Na2SO4,观察到现象是钠熔成小球四处游动,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有气泡冒出,没有铜析出,故B正确。‎ ‎9. 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氧化镁用作耐火材料 B. Na2O常用于潜水艇或呼吸面具的供氧剂 C. 明矾溶于水形成的Al(OH)3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物,可用于水的净化 D. FeCl3溶液可用于刻制印刷铜电路板 ‎【答案】B ‎【解析】‎ A.氧化镁的熔点很高,可用于制作耐高温材料,故A正确;‎ B.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不能生成氧气,作为供氧剂的应为过氧化钠,故B错误;‎ C.明矾净水的原理是:Al3++3H2O=Al(OH)3(胶体)+3H+,利用Al(OH)3(胶体)的吸附性进行净水,故C正确;‎ D.氯化铁和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氯化亚铁,FeCl3溶液可用于刻制印刷电路板;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的应用,主要考查镁的氧化物、钠的氧化物、明矾、氯化铁性质的分析判断,盐类水解的应用,胶体的性质分析,题目较简单.‎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Na在空气中久置最终变为NaHCO3粉末 B. 向Fe2(SO4)3溶液中加入铜粉,溶液变蓝且有黑色固体析出 C. Cl2能与石灰乳反应,可用于制取漂白粉 D. 向KClO3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得到白色AgCl沉淀 ‎【答案】C ‎【解析】‎ A.NaHCO3粉末在空气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所以Na在空气中久置最终变为碳酸钠,A项错误;B.向Fe2(SO4)3溶液中加入铜粉,铜与三价铁反应生成二价铁和二价铜,所以溶液变蓝无黑色固体析出,B项错误;C.工业上用Cl2与石灰乳反应制取漂白粉,C项正确;D.KC1O3溶液中不含氯离子,所以滴加AgNO3溶液无AgCl沉淀生成,D项错误。答案选C。‎ 点睛:Na在空气中吸水生成NaOH ,二氧化碳不足量时NaOH吸收空气中的CO2变成Na2CO3与水,二氧化碳足量或过量时NaOH吸收空气中的CO2变成NaHCO3,NaHCO3可风化成Na2CO3,所以最终产物为Na2CO3。‎ ‎11.向含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uCl2、FeCl3、AlCl3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铁粉仍有剩余,则溶液中存在较多的阳离子是 A. Fe3+、Cu2+ B. Fe3+、A13+ C. Fe2+、A13+ D. Fe2+、Fe3+‎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铝排在铁的前面,所以铁和氯化铝不反应,溶液中一定存在铝离子,根据氧化性:Fe3+>Cu2+>Fe2+,还原性:Fe>Cu,所以由相同物质的量的CuCl2、FeCl3、AlCl3混合的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搅拌后振荡,先发生2Fe3++Fe=3Fe2+,铁粉仍有剩余,溶液中三价铁离子无剩余,必还发生Cu2++Fe=Fe2++Cu,肯定有Fe2+且无Cu2+剩余,所以溶液中主要存在的阳离子是Fe2+、Al3+,故选B。‎ ‎【考点定位】考查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 ‎【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了Fe3+、Cu2+‎ 的氧化能力大小的比较,明确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以及反应的先后顺序是解本题的关键。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铝排在铁的前面,所以铁和氯化铝不反应,根据三价铁离子、铜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判断反应先后顺序,从而确定溶液的成分;铁粉仍有剩余,一定有铜生成,溶液中三价铁离子和铜离子无剩余。‎ ‎12.证明某溶液只含有 Fe2+而不含有 Fe3+的实验方法是 ( )‎ A. 先滴加氯水再滴加硫氰化钾溶液后显红色 B. 先滴加硫氰化钾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加氯水后显红色 C. 先加入铁粉再滴加硫氰化钾溶液不显红色 D. 只需要滴加硫氰化钾溶液 ‎【答案】B ‎【解析】‎ A. 先滴加氯水再滴加硫氰化钾溶液后显红色,可能是原溶液中Fe2+被氯水氧化为或原溶液本来就含有Fe3+,故A错误;B. 先滴加硫氰化钾溶液不显红色,说明原溶液中不存在Fe3+,再滴加氯水后显红色,说明Fe2+被氯水氧化为Fe3+,Fe3+与SCN—反应溶液显红色,原溶液肯定存在Fe2+,故B正确;C. 先加入铁粉再滴加硫氰化钾溶液不显红色,说明原原溶液可能存在Fe2+、Fe3+,故C错误;D. 只需要滴加硫氰化钾溶液,若不显色,不一定含有Fe2+,故D错误。答案选B。‎ 点睛:Fe2+:试液中加KSCN少量无明显变化再加氯水出现血红色;Fe3+:①通KSCN或NH4SCN溶液呈血红色;或是两种离子共存时需要检验Fe2+:试液中加酸性高锰酸钾,紫色褪去。‎ ‎13.下列能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数值的是( )‎ A. 1 mol金属铝含有的电子数为3NA B. 标准状况下,22.4 L乙醇所含的分子数为NA C. 标准状况下,0.5 mol H2所含有的原子数为NA D. 1 L 1 mol/L的硫酸溶液中所含的H+为NA ‎【答案】C ‎【解析】‎ A.1mol铝原子中含有13mol电子,不能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数值,A错误;B.标况下乙醇不是气体,22.4L乙醇的物质的量不是1mol,不能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数值,B错误;C.标准状况下,0.5 molH2所含有的氢原子是1mol,原子数为NA,能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数值,C正确;D.1 L 1 mol•L-1‎ 硫酸溶液中含有1mol硫酸,1mol硫酸在溶液中电离出2mol氢离子,不能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数值,D错误;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判断与计算,注意掌握好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化学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关系,明确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及表示的意义,注意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14.0.5L 1mol/L的FeCl3与0.2L 1mol/L的KCl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 A. 5:2 B. 1:1 C. 3:1 D. 1:3‎ ‎【答案】C ‎【解析】‎ ‎【分析】‎ 溶液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盐的浓度×化学式中氯离子个数,进而求出各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 ‎【详解】0.5L 1mol/LFeCl3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3=3mol/L,0.2L1mol/LKCl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则Cl-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3mol/L:1mol/L =3:1,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溶液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盐的浓度与化学式中离子个数的积,与溶液的体积无关。‎ ‎15.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用离子方程式Ca2++CO32-===CaCO3↓来表示的是(  )‎ A. CaCl2+Na2CO3===CaCO3↓+2NaCl B. Ca(NO3)2+K2CO3===CaCO3↓+2KNO3‎ C. 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 D. Ca(OH)2+Na2CO3=== CaCO3↓+2NaOH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可溶性钙盐和可溶性碳酸盐反应生成碳酸钙和可溶性盐的离子反应为Ca2++CO32-=‎ CaCO3↓。‎ ‎【详解】可溶性钙盐和可溶性碳酸盐反应生成碳酸钙和可溶性盐的离子反应为Ca2++CO32-=‎ CaCO3↓,反应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的离子方程式为2HCO3-+Ca2++2OH-=CaCO3↓+CO32-+2H2O,C错误,故选C。‎ ‎【点睛】离子方程式不但可以表示具体某个反应,还可以表示一类反应,因此该类型的试题需要逐一分析、排除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必修一部分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题4分,共40分)‎ ‎16.在实验室中,常用KMnO4代替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16HCl(浓)= 2MnCl2+5Cl2↑+2KCl+8H2O,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反应中KMnO4被氧化 B. HCl发生还原反应 C. 每消耗2mol HCl时,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2 mol D.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氯元素的化合价从-1价升高到0价,失去电子,氯化氢被氧化,A错误;B、氯化氢发生氧化反应,高锰酸钾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B错误;C、每消耗2mol HCl时生成5/8mol氯气,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5/4mol,C错误;D、根据方程式可知16mol氯化氢中起还原剂的是10mol,所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D正确,答案选D。‎ 考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判断 ‎17.含氢原子数与4.4g CO2 中氧原子数相同的是:( )‎ A. 0.4 g H B. 0.4 g H2 C. 2.24 L H2 (标况下) D. 1 mol H2SO4‎ ‎【答案】C ‎【解析】‎ ‎【分析】‎ ‎4.4g CO2的物质的量为4.4g÷44g/mol=0.1mol,CO2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1mol ×2=0.2mol,由氢原子数与氧原子数相同可知,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2mol。‎ ‎【详解】A项、0.4gH的物质的量为0.4g÷1g/mol=0.4mol,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4mol,故A错误;‎ B项、0.4 g H2的物质的量为0.4g÷2g/mol=0.2mol,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2mol ×2=0.4mol,故B错误;‎ C项、标况下2.24 L H2的物质的量为2.24L÷22.4 L / mol=0.1mol,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1mol ×2=0.2mol,故C正确;‎ D项、1 mol H2SO4中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 ×2=2mol,故D错误。‎ 故选C。‎ ‎1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铜丝能导电,所以铜是电解质 B. 固体氯化钠不导电,所以氯化钠不是电解质 C. SO3溶于水能导电,所以SO3是电解质 D. 氯化氢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必须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且离子是其本身电离的,电解质与固态时是否导电无关。‎ ‎【详解】A项、铜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A错误;‎ B项、固体NaCl不导电,但其水溶液能导电或熔融状态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故B错误;‎ C项、虽然三氧化硫的水溶液能导电,但溶液中的离子是硫酸电离的,所以三氧化硫不是电解质,故C错误;‎ D项、氯化氢的水溶液能导电,且溶液中的离子是氯化氢电离的,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注意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必须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且离子是其本身电离的。‎ ‎19.下列各组反应中最终肯定得到白色沉淀的是(  )‎ A. 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B. Al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KOH溶液 C. FeCl2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D. Fe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KOH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A、反应中生成的氢氧化铝只溶于强酸强碱,不溶于弱酸弱碱,故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氯化铵后,氢氧化铝不与过量的氨水反应,最终出现氢氧化铝白色沉淀;B、反应中Al2(SO4)3溶液与KOH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又溶解在过量的氢氧化钾溶液中,过程中出现白色沉淀,最终无沉淀;C、反应中FeCl2‎ 加入过量的氨水生成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且沉淀不溶于过量的氨水,但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会迅速被氧气氧化,现象为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最终得到红褐色沉淀;D、反应中Fe2(SO4)3和KOH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铁的红褐色沉淀,沉淀不会溶于过量的KOH溶液,最终得不到白色沉淀。‎ ‎【详解】A、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反应为AlCl3+3NH3•H2O=AI(OH)3↓+3NH4Cl,生成的白色沉淀不溶于过量的氨水,选项A正确;B、Al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KOH溶液,反应为Al3++3OH-=AI(OH)3↓,Al(OH)3+OH-=AlO2-+2H2O,选项B错误;C、FeCl2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反应为Fe2++2NH3•H2O=Fe(OH)2↓+2NH4+,4Fe(OH)2+O2+2H2O=4Fe(OH)3,选项C错误;D、Fe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KOH溶液,反应为Fe3++3OH-=Fe(OH)3↓,Fe(OH)3不溶于过量的KOH溶液,但是红褐色不是白色沉淀,选项D错误;答案选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氢氧化铝的两性、氢氧化亚铁的还原性、氢氧化铁的颜色等知识,特别要注意C生成的白色沉淀氢氧化亚铁最终在空气中也被氧化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 ‎20.下列试剂能够用来鉴别KNO3溶液和KCl溶液的是( )‎ A. AgNO3溶液 B. 稀盐酸 C. BaCl2溶液 D. NaOH溶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硝酸银可以和氯化钾反应生成沉淀;‎ B、盐酸和氯化钾以及硝酸钾均不反应;‎ C、氯化钡和硝酸钾以及氯化钾均不反应;‎ D、硝酸钾和氯化钾与氢氧化钠均不反应.‎ 解:A、硝酸银可以和氯化钾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但是和硝酸钾之间不反应,没有现象,可以鉴别,故A正确;‎ B、盐酸和氯化钾以及硝酸钾均不反应,均没有现象,不能鉴别,故B错误;‎ C、氯化钡和硝酸钾以及氯化钾均不反应,均没有现象,不能鉴别,故C错误;‎ D、硝酸钾和氯化钾与氢氧化钠均不反应,均没有现象,不能鉴别,故D错误.‎ 故选A.‎ ‎21.下列各组离子可以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Na+、Ba2+、NO3—、SO42— B. NH4+、K+、Cl—、OH—‎ C. K+、H+、NO3—、HCO3— D. K+、Cu2+、Cl—、SO42—‎ ‎【答案】D ‎【解析】‎ ‎【详解】A、Ba2+与SO42—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不选A;‎ B、NH4+与OH—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不能大量共存,故不选B;‎ C、H+和CO32-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不选C;‎ D、组内离子不能发生反应,能大量共存,故选D。‎ 故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D。‎ ‎【点睛】离子之间能反应不能大量共存,反应有四类:①复分解反应:生成气体、沉淀、难电离的物质,②氧化还原反应③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④络合反应。‎ ‎22.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分类顺次排列,其中正确的是( )‎ A. 硫酸 烧碱 孔雀石(Cu2(OH)2CO3) B. 硝酸 纯碱 胆矾 C. 醋酸 酒精 石灰石 D. 盐酸 熟石灰 苛性钠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酸碱盐的概念分析,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指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详解】A、硫酸属于酸,烧碱属于碱,[Cu2(OH)2CO3]属于盐,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B、硝酸属于酸,纯碱属于盐,胆矾属于盐,故B错误; C、醋酸属于酸,乙醇不属于碱,碳酸钙属于盐,故C错误; D、盐酸属于混合物,熟石灰属于碱,苛性钠属于碱,故D错误。 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要记住常见物质的俗名,如苛性钠和烧碱都是氢氧化钠,纯碱是碳酸钠;也叫苏打,因此纯碱不是碱,而属于盐;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是混合物等。‎ ‎23.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杀菌作用,常用于自来水的消毒,用此种方法处理的自来水需要经过暴晒后才能用于养金鱼。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次氯酸中氯元素呈-1价 B. 次氯酸属于电解质 C. 次氯酸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D. Cl2与水的反应中无电子转移 ‎【答案】B ‎【解析】‎ 分析:Cl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在该反应中,‎ 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反应中一定存在电子转移。在HClO中,氯元素呈+1价,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2HClO2HCl+O2↑;据以上分析解答。‎ 详解:根据化合价法则可知:氢元素化合价+1价,氧元素-2价,所以HClO中氯元素为+1价;A错误;次氯酸为弱酸,部分电离出氢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属于弱电解质,B正确;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2HClO2HCl+O2↑,C错误;Cl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在该反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反应中一定存在电子转移,D错误;正确选项B。‎ 点睛: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因此新制的氯水中含有成分:盐酸、次氯酸、氯气;因此新制的氯水具有酸性、强氧化性、漂白性。‎ ‎24. 现有三种液态混合物:①乙酸(沸点118℃)和乙酸乙酯(沸点77.1℃);②汽油和水;③溴水。在实验室分离这三种混合物的正确方法依次为 A. 蒸馏、分液、萃取 B. 萃取、蒸馏、分液 C. 分液、蒸馏、萃取 D. 蒸馏、萃取、分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①乙酸和乙酸乙酯是互溶两种液体,利用沸点不同,采用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②汽油和水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③溴易溶于有机溶剂,采用萃取的方法进行分离。A正确。‎ 考点:考查物质的分离 。‎ ‎25.我国城市环境中的大气污染主要是(  )‎ A. 二氧化碳、氯化氢、酸雨 B.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烟尘 C. 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氯气 D. 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气、粉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空气污染的物质可分为可吸入颗粒物和有害气体,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 ‎【详解】A项、CO2不是污染物,故A错误;‎ B项、SO2、CO、NO2都是有害气体,烟尘为可吸入粉尘,对人体有害,为污染物,故B正确;‎ C项、Cl2不是主要污染物,故C错误;‎ D项、CO2、N2不是污染物,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利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即可解答,注意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但含量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 三.选修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每题3分,共15分)‎ ‎26.某工厂排放的酸性废水中含有较多的Cu2+,对农作物和人畜都有害,欲采用化学法除去有害成分,最好是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 A. 食盐、硫酸 B. 胆矾、石灰水 C. 铁粉、生石灰 D. 苏打、盐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因无法将溶液调节为中性,明显不合题意,故A错误;因胆矾中含有Cu2+,这样不但没有除去酸性废水中含有较多的Cu2+,反而更多,故B错误; 加入铁粉可以与铜离子反应生成铜从而回收铜,当铜被完全置换后,铁能继续消耗残余的酸.而加入生石灰可以降低废水的酸性,也能生成氢氧化钙,进而和铜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加入铁粉或者生石灰都可以.故C正确;苏打、盐酸无法将溶液调节为中性,明显不合题意,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离子反应。‎ ‎27.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是我国航天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重大大历史意义的一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宇航员穿的航天服是用一种特殊的高强度人造纤维制成的 B. 钛作为一种重要的航天金属,在工业上可用钠从钛的卤化物溶液还原来制备 C. 飞船助推火箭外层的涂料是一种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材料 D. 航天员所用的“尿不湿”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该材料属于纯净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航天服是用一种特殊的高强度人造纤维制成的,故A正确;B.钠为活泼金属,在工业上可用钠从钛的卤化物熔融状态下还原来制备,不能用水溶液,故B错误;C.火箭表面涂上一种特殊的涂料是为了给火箭降温的,所以该涂料在高温下应该能够汽化,故C错误;D.航天员所用的“尿不湿”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该材料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答案为A。‎ 考点:考查有机合成材料及金属的冶炼。‎ ‎28. 下列食品添加剂与类别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 粉色剂——胡萝卜素、苯甲酸钠 B. 调味剂——亚硝酸钠、味精、食盐、糖 C. 防腐剂——氯化钠、山梨酸钾、糖 D. 营养强化剂——腌制肉类食品中加亚硝酸钠、粮食制品中加赖氨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胡萝卜素是着色剂,但苯甲酸钠是防腐剂,故A错误;B.味精是调味剂,但亚硝酸钠是防腐剂,故B错误;C.氯化钠、山梨酸钾、糖可以做防腐剂,故C正确;D.亚硝酸钠为防腐剂,不是营养强化剂,故D错误;故选C。‎ 考点:考查常见食品添加剂与类别的用途。‎ ‎2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聚乙烯食品包装袋的大量使用不利于环境保护 B. 高温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构成病毒的蛋白质受热盐析 C. 油脂的水解是高分子化合物生成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 D. 淀粉和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A、聚乙烯食品包装袋的大量使用导致“白色污染”;‎ B、蛋白质变性的条件包括高温;‎ C、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D、淀粉和纤维素的聚合度不同,因此分子式不同。‎ ‎【详解】A项、聚乙烯食品包装袋的大量使用会导致“白色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故A正确;‎ B、高温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因此高温能杀死流感病毒属于变性过程,不是盐析过程,故B错误;‎ C、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C错误;‎ D、淀粉和纤维素虽然表达式一样,但是聚合度n值不同,分子式不同,因此不互为同分异构体,故D错误。‎ 故选A。‎ ‎30. 下列有关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合理摄入维生素C能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而且它还有解毒作用 B. 维生素D属于典型的水溶性维生素 C. 为减少新鲜蔬菜中的维生素C的流失,炒蔬菜的时间不能太长,炒熟即可 D. 补充维生素D有利于人体钙的摄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维生素C易溶于水,具有还原性,可用作抗败血酸,增强人体抵抗力,有解毒作用,A正确; B.维生素D属于脂溶性维生素,B错误;C.加热烹调处理会让维生素C大幅度减少,所以加热蔬菜时间越短越好,炒熟即可,C正确;D.维生素D有利于人体钙的吸收,补钙需要补充维生素D,D正确,答案选B。‎ 考点:考查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