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阆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化学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阆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化学试题

www.ks5u.com ‎2019年秋高2019级入学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总分:50分 时间:50分钟)‎ 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Fe-56 ;Zn-65 ;S-32 ;O-16 ;Na-23 ;H-1‎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A. 葡萄酿酒 B. 煤气爆炸 C. 干冰升华 D. 牛奶变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A.葡萄酿酒的过程中生成了酒精,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煤气爆炸是煤气的剧烈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干冰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符合题意;‎ D.牛奶变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下列实验操作中,没有错误的是 A. pH试纸测出稀盐酸的pH为3.5‎ B. 用量筒取8.60mL的水 C. 实验室制O2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 D. 称量氢氧化钠时,将氢氧化钠直接放在纸上进行称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于标准比色卡上的数字只有整数,用pH试纸测得某盐酸溶液的pH不可能精确到3.5,故A错误;‎ B.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不能用10mL的量筒量取8.60mL的水,故B错误;‎ C.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故C正确; ‎ D.因氢氧化钠有腐蚀性和吸水性,NaOH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也不能放在纸上称量,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通常选用小烧杯,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A,要注意标准比色卡上的数字只有整数,即使用pH试纸所测得的溶液的pH为整数。‎ ‎3.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关系是:甲+乙→丙+丁 A. 若甲为盐酸,丁为水,则乙一定为碱 B. 若甲、乙、丙、丁都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C. 若将17g甲和15g乙混合,充分反应后,则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总和一定为32g D. 若甲为有机物,乙为氧气,则该反应一定为氧化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若甲为盐酸,丁为水,则乙不一定为碱,乙可能为金属氧化物,故A错误;‎ B.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若甲、乙、丙、丁都是化合物,该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例如H2O2 + Na2SO3 = Na2SO4 + H2O是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若将17g甲和15g乙混合,如果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总和一定为32g,但二者不一定恰好完全反应,故C错误;‎ D.根据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甲为有机物,乙为氧气,则该反应一定为氧化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和难点为B,要注意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过程中可能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4.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B. 酸性溶液的pH小于7,食醋是酸性溶液,所以食醋的pH小于7‎ C. 碱溶液的pH都大于7,pH大于7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 通入CO2后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如NaOH中氢元素显+1价,故A错误;‎ B.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酸性溶液的pH小于7,食醋是酸性溶液,食醋的pH小于7,故B正确;‎ C.有些盐的水溶液也呈碱性如碳酸钠的水溶液,pH大于7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故C错误;‎ D.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通入CO2后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不是CO2是酸,故D错误;‎ 故选B。‎ ‎5.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 它们表示四种不同的元素 B. ①④表示的是阳离子 C. ①③④表示的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D. ②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②和④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图中共表示3种元素,故A错误;‎ B.①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④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B错误;‎ C.①③④粒子的核内质子数分别是8、11、12,分别为氧元素、钠元素、镁元素,其中钠元素、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C错误;‎ D.②表示的粒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故D正确;‎ 故选D。‎ ‎6.下列实验现象和对应的结论描述都正确的是 A. 向某固体上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 B.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C. 某固态化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后产生氨味——该化肥一定是铵态氮肥 D. 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中,木条熄灭——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 ‎【详解】A.活泼的金属上滴加盐酸也会产生气泡,所以该固体不一定是碳酸盐,故A错误;‎ B.使无色酚酞显红色的溶液显碱性,可以是碱,也可以是显碱性的盐溶液如碳酸钠溶液,故B错误;‎ C.某固态化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后产生氨味——该化肥一定是铵盐,故C正确; ‎ D.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中,木条熄灭——该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可能是氮气等,故D错误;‎ 故选C。‎ ‎7.在CuC12和FeC1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稀盐酸,有气体生成,则滤渣中一定含有 A. Cu、Fe和Zn B. Cu和Fe C. Zn和Cu D. Fe和Zn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时,有气体生成,说明固体中一定有排在氢前的金属;而加入Zn后可能发生的反应:Zn+CuCl2=Cu+ZnCl2,Zn+FeCl2=Fe+ZnCl2,Cu2+的氧化性大于Fe2+,反应顺序是Zn首先置换出Cu,然后Zn置换出Fe,因滤渣与稀盐酸产生气体,故一定有Cu,至少还有Fe,可能还有Zn,由此分析,一定含有Cu、Fe,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反应的先后顺序,需要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分析,一般而言,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越容易与还原剂发生反应。‎ ‎8.下列图象关系合理的是 A. 向pH=9的NaOH溶液中不断加水 B. 在久置的NaOH溶液中加入盐酸 C. 分别向稀盐酸中加入等质量Fe和Mg D. 在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入KNO3晶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的pH会变小,但不会小于7,故A错误;‎ B.由于部分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因此变质的氢氧化钠中含有碳酸钠,而放入盐酸后先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无气体产生,氢氧化钠反应完全后,盐酸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直至反应结束气体质量不再变化,故B正确;‎ C.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故与稀盐酸反应时镁的反应速度要快一些(图象更陡一些),同质量的镁比铁生成的氢气多,故最终镁的曲线应该在铁的上面,故C错误;‎ D.向一定量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溶液仍然饱和,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9.下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t1℃时,30gB物质溶解在50g水中形成80g溶液 B. t2℃时,不能配成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C. 当A中混有少量C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提纯A D. 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AD ‎【解析】‎ ‎【详解】A.t1℃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40g,所以t1℃时30g物质B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最多溶解20gB物质,形成70g溶液,故A错误;‎ B.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C物质的溶解度最小,所以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故B正确;‎ C.当A中混有少量C时,A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提纯A,故C正确;‎ D.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A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减小,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时,C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A析出晶体后,仍为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大于C,故D错误;‎ 故选AD。‎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D,要注意A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降温后C由饱和变为不饱和,相同质量的溶剂中溶解的A多于C。‎ ‎10.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物质 杂质 除杂所用的试剂和方法 A H2气体 HCl气体 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B NaOH溶液 Ca(OH)2溶液 先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再过滤 C CO2气体 CO气体 点燃 D CaO固体 CaCO3固体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HCl气体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气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通过浓硫酸进行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A正确;‎ B.Ca(OH)2溶液能与过量的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但过量的碳酸钠,引入了新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B错误;‎ C.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当二氧化碳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故C错误;‎ D.氧化钙和碳酸钙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1分)‎ ‎11.用化学用语表示:‎ ‎(1)2个铜离子__________;‎ ‎(2)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_______;‎ ‎(3)溶于水温度降低的一种盐_________;‎ ‎【答案】 (1). 2Cu2+ (2). (3). NH4NO3‎ ‎【解析】‎ ‎【分析】‎ ‎(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2)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3)溶于水温度降低的一种盐为硝酸铵;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2个铜离子表示为2Cu2+,故答案为:2Cu2+;‎ ‎(2)元素化合价 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表示为,故答案为:;‎ ‎(3)溶于水温度降低的一种盐为硝酸铵,其化学式为NH4NO3,故答案为:NH4NO3。‎ ‎12.化学源于生活,“柴、米、油、盐”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请你填空:‎ ‎(1)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家庭兴建沼气池。沼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 ‎(2)餐具上的油污用加入洗洁精的水更易洗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H4 (2). 洗洁精将油污乳化 ‎【解析】‎ ‎【分析】‎ ‎(1)天然气、沼气等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甲烷;(2)洗洁精能够乳化油污;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天然气、沼气等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的化学式是CH4,故答案为:CH4;‎ ‎(2)洗洁精对油污具有乳化作用,所以餐具上的油污加入洗洁精时易洗掉,故答案为:洗洁精将油污乳化。‎ ‎13.工业用盐亚硝酸钠是一种有咸味、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有毒。水溶液呈碱性,亚硝酸钠能将Fe2+转化为Fe3+。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亚硝酸钠(NaNO2)所属类别是____(酸、碱、盐、氧化物)。‎ ‎(2)下列方法中,能用来区别NaNO2与NaCl固体的是____。‎ A.氯化亚铁溶液 B.品尝味道 C.硝酸银溶液 D.测试两溶液pH值 ‎(3)人体正常的血红蛋白中含Fe2+。若误食亚硝酸钠,就会导致血红蛋白中毒(失去运输氧的功能),服用维生素C可以解毒。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亚硝酸钠腌肉时发生了化学反应 B.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蔬菜与水果中C.亚硝酸钠可代替食盐作调味剂 ‎【答案】 (1). 盐 (2). ACD (3). C ‎【解析】‎ ‎【分析】‎ ‎(1)根据酸、碱、盐、氧化物的定义分析判断;‎ ‎(2)根据亚硝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但氯化钠的水溶液呈中性,亚硝酸钠具有氧化性等分析解答;‎ ‎(3)根据亚硝酸钠能将Fe2+转化为Fe3+,亚硝酸钠有毒分析解答。‎ ‎【详解】(1)亚硝酸钠是由钠离子和亚硝酸根离子组成的属于盐,故答案为:盐;‎ ‎(2)A. 亚硝酸钠能将Fe2+转化为Fe3+,氯化亚铁溶液和亚硝酸钠反应后,溶液变成黄色,而氯化钠不能,现象不同,可以区分,故A能区别;B. 亚硝酸钠和氯化钠有咸味,不能通过都品尝味道区分,而且实验室中不能品尝药品味道,亚硝酸钠有毒,故B不能区别;C.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而亚硝酸钠不能,现象不同,可以区分,故C能区别;D. 亚硝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但氯化钠的水溶液呈中性,测试两溶液pH值,可以区分,故D能区别;故答案为:ACD;‎ ‎(3)A、亚硝酸钠腌制食物时生成新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故A正确;B、新鲜的蔬菜与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故B正确;C、亚硝酸钠有毒不能代替食盐作调味剂,故C错误;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2),要注意题意信息的解读和应用。‎ ‎14.球墨铸铁是生铁的一种,它具有优良的铸造、切削加工和耐磨性能,有一定的弹性,广泛用于制造曲轴、齿轮、活塞等高级铸件以及多种机械零件。‎ ‎(1)生铁属于_____________(填材料类型)。‎ ‎(2)用铁制容器不能盛放波尔多液,用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该反应的类型为____。‎ ‎【答案】 (1). 金属材料 (2). Fe + CuSO4=FeSO4 + Cu (3). 置换反应 ‎【解析】‎ ‎【分析】‎ 根据生铁的成分结合材料的分类分析判断;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据此解答。‎ ‎【详解】(1)生铁是铁和碳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答案为:金属材料;‎ ‎(2)波尔多液中含有硫酸铜,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 + CuSO4=FeSO4 + Cu,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答案为: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 三、科普阅读题(5分)‎ ‎15.酸碱指示剂的发现与应用 有很多重大的发现源于科学家善于观察、思考的品质。石蕊这种酸碱指示剂就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的。有一天,波义耳看到溅了几滴盐酸的紫罗兰花朵变成了红色。紫罗兰为什么会变红?波义耳用其他物质进行了反复实验,终于认定紫罗兰花的浸出液可用于检验溶液是否呈酸性。他又努力寻找用来检验碱性的物质,后来发现了从石蕊地底中提取出的紫色石蕊溶液可以用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后来人们测出了石蕊较准确的变色范围:在pH<5.0的溶液里呈红色,在pH>8.0的溶液里呈蓝色,pH在两者之间呈紫色。酚酞是另一种酸碱指示剂,在pH<8.2的溶液里呈无色,在pH>8.2的溶液里呈红色,但如遇到较浓的碱液,又会立即变成无色。除以上两种指示剂外,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红萝卜皮、紫卷心菜等植物自制酸碱指示剂。‎ 分析短文,回答问题:‎ ‎(1)文中提到当波义耳发现紫罗兰花朵变红时,他又用其他物质进行了反复实验,他可能用到了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填字母)。‎ a.碳酸钠溶液 b.氯化钠溶液 c.稀盐酸 d.柠檬酸溶液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a.某些溶液的酸碱性无法用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检测出来 b.红萝卜皮、紫卷心菜的提取液遇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时呈现不同的颜色 c.某溶液的pH=8,在该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蓝 ‎(3)老师在做“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了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酚酞刚滴入时为红色,但瞬间变成无色,加入少量稀盐酸后又变为红色。实验中酚酞瞬间变成无色时,溶液呈____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分析上述实验中酚酞无色后又变红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向此溶液中逐滴滴加盐酸,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溶液的pH__________(填“一定等于”或“不一定等于”)7。‎ ‎【答案】 (1). cd (2). ab (3). 碱性 (4). 刚开始碱溶液的浓度太大,酚酞溶液呈无色,加入少量稀盐酸与之反应后,溶液中碱的浓度减小,但仍为碱性,酚酞溶液又变成红色(合理即可) (5). 不一定等于 ‎【解析】‎ ‎【分析】‎ ‎(1)根据“波义耳看到溅了几滴盐酸的紫罗兰花朵变成了红色”,结合盐酸的性质分析;‎ ‎(2)根据文中提到的变色范围分析;‎ ‎(3)根据文中对于酚酞的描述进行分析。‎ ‎【详解】(1)文中提到“溅了几滴盐酸的紫罗兰花朵变成了红色”,盐酸是酸性溶液,所以波义耳进行了反复实验,可能用到酸性溶液,故选:cd;‎ ‎(2)a、石蕊较准确的变色范围:在pH<5.0的溶液里呈红色,在pH>8.0的溶液里呈蓝色,pH5.0-8.0时呈紫色,pH5.0-8.0时酸碱性无法检测出来;酚酞在pH<8.2的溶液里呈无色,在pH>8.2的溶液里呈红色,pH<8.2酸碱性无法检测出来,故a正确;b、可以用红萝卜皮、紫卷心菜等植物自制酸碱指示剂,红萝卜皮、紫卷心菜的提取液遇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时呈现不同的颜色,故b正确;c、石蕊较准确的变色范围:在pH<5.0的溶液里呈红色,在pH>8.0的溶液里呈蓝色,pH在两者之间呈紫色,溶液的pH=8,在该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仍为紫色,故c错误;故选:ab;‎ ‎(3)酚酞如遇到较浓的碱液,又会立即变成无色,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了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酚酞刚滴入时为红色,但瞬间变成无色,加入少量稀盐酸后又变为红色,说明刚开始碱溶液的浓度太大,酚酞溶液呈无色,加入少量稀盐酸与之反应后,溶液中碱的浓度减小,但仍为碱性,酚酞溶液又变为红色,由于酚酞在pH<8.2的溶液里呈无色,向此溶液中逐滴滴加盐酸,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溶液的pH不一定等于7,故答案为:碱性;刚开始碱溶液的浓度太大,酚酞溶液呈无色,加入少量稀盐酸与之反应后,溶液中碱的浓度减小,但仍为碱性,酚酞溶液又变为红色;不一定等于。‎ 四、实验题(9分)‎ ‎16.下图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干燥和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 ‎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②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有一混合气体,其主要成分为CO,含有少量水蒸气,还可能含有少量HCl气体。某化学课题组的同学欲用该混合气体进行实验:①检验HCl气体是否存在,并除去HCl气体②用干燥纯净的CO气体还原不纯的氧化铜试样(其中的杂质不发生变化)③检验CO气体还原氧化铜生成的气体生成物的性质。试用如图所示的仪器组装一套实验装置,完成上述实验任务。‎ ‎①实验进行时,若要气体从左向右流动,则这几种仪器组件的连接顺序应是(填写仪器装置):_________。‎ ‎②判定HCl气体是否存在的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反应进行完全后,若仪器E中物质增重a g,则仪器D中的试样质量减少____g。‎ ‎④若原混合气体中混有二氧化碳,反应进行完全后,若通过仪器E中物质增重来计算样品中氧化铜的纯度,测算结果将____(填“偏小”“偏大”“不受影响”之一)。‎ ‎【答案】 (1). AFBG (2). CaCO3 + 2HCl =CaCl2 + H2O+CO2↑ (3). FBDEC (4). F中产生白色沉淀 (5). (6). 偏大 ‎【解析】‎ ‎【分析】‎ ‎(1)在常温下,用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氯化氢气体可以用硝酸银溶液检验并吸收,浓硫酸可以干燥二氧化碳,用向上排空法收集二氧化碳;‎ ‎(2)有一混合气体,其主要成分为CO,含有少量水蒸气,还可能含有少量HCl气体,氯化氢气体可以用硝酸银溶液检验并吸收,浓硫酸可以干燥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点燃法处理尾气;结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解答。‎ ‎【详解】(1)①在常温下,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这时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氯化氢气体可以用硝酸银溶液检验并吸收;浓硫酸可以干燥二氧化碳,用向上排空法收集二氧化碳;故答案为:A、F、B、G;‎ ‎②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①一氧化碳中含有少量水蒸气,可能混有氯化氢,氯化氢气体可以用硝酸银溶液检验并吸收,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就一定有氯化氢气体;浓硫酸可以干燥一氧化碳;然后用干燥纯净的CO气体还原不纯的氧化铜试样,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可以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最后没有反应的一氧化碳可以通过点燃除去,因此按照气体从左向右流动,仪器的连接顺序为FBDEC,故答案为:FBDEC;‎ ‎②如果气体中含有氯化氢,则F中氯化氢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银沉淀,故答案为:F中产生白色沉淀;‎ ‎③若仪器E中物质增重a ‎ g,E是吸收的二氧化碳,即二氧化碳的质量为ag,设氧化铜的质量是x,‎ CO+CuOCu+CO2 ‎ ‎ 80 44‎ ‎ x ag ‎ ‎=,解得:x=g,仪器D中减少的质量是氧元素的质量,则减少的质量为:g×=g,故答案为:;‎ ‎④若原混合气体中混有二氧化碳,反应进行完全后,若通过仪器E中物质增重来计算样品中氧化铜的纯度,则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因此氧化铜的纯度偏大,故答案为:偏大。‎ ‎【点睛】了解实验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为(2)中的计算和误差分析,要注意仪器D中减少的质量是氧化铜中的氧元素的质量。‎ ‎17.已知某固体粉末是由NaCl、Ba(NO3)2、CuSO4、Na2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这种粉末加足量的水,振荡后呈浑浊,再加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过滤后得无色滤液,取滤液并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试推断:‎ ‎(1)原固体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 ‎(2)沉淀部分溶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3)粉末放入水中产生不溶于酸的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硝酸钡、硫酸钠、碳酸钠[或Ba(NO3)2、Na2SO4、Na2CO3] (2). BaCO3 + 2HCl =BaCl2 + H2O + CO2↑ (3). Ba(NO3)2 + Na2SO4 =2NaNO3 + BaSO4↓‎ ‎【解析】‎ ‎【分析】‎ 根据含铜离子的溶液显蓝色,硫酸钡、碳酸钡、碳酸铜不溶于水,碳酸钡、碳酸铜能够溶于酸,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结合实验现象分析解答。‎ ‎【详解】(1)由于混合物加水振荡后有浑浊,说明生成了沉淀,沉淀中加入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说明该沉淀中至少含两种物质且其中一种为BaSO4,碳酸钡、碳酸铜至少存在一种,因此一定含有Ba(NO3)2和Na2CO3;过滤后得无色滤液,说明混合物中没有带颜色的离子,则一定不含硫酸铜,一定含有Na2SO4;取滤液并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Cl-,由于中间过程加入了稀盐酸,因此无法判断是否含有NaCl,因此一定含有的物质有Ba(NO3)2‎ ‎、Na2SO4、Na2CO3,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CuSO4,无法确定的物质是NaCl;故答案为:硝酸钡、硫酸钠、碳酸钠[或Ba(NO3)2、Na2SO4、Na2CO3];‎ ‎(2)沉淀部分溶解是沉淀中的碳酸钡被盐酸溶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O3 + 2HCl =BaCl2 + H2O + CO2↑,故答案为:BaCO3 + 2HCl =BaCl2 + H2O + CO2↑;‎ ‎(3)粉末放入水中产生不溶于酸的沉淀是硫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的化学方程式为Ba(NO3)2 + Na2SO4 =2NaNO3 + BaSO4↓,故答案为:Ba(NO3)2 + Na2SO4 =2NaNO3 + BaSO4↓。‎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氯化钠的判断,要注意实验过程中加入的盐酸对氯化钠的检验的干扰。‎ 五、计算题(5分)‎ ‎18.某实验小组用粗锌(杂质难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与100g稀硫酸反应时,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粗锌质量/g 稀硫酸质量/g 生成气体质量/g 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g 实验1‎ ‎8‎ ‎100‎ ‎0.2‎ ‎1.5‎ 实验2‎ ‎16‎ ‎100‎ ‎0.4‎ ‎3‎ 实验3‎ ‎30‎ ‎100‎ ‎06‎ ‎105‎ ‎(1)实验中稀硫酸反应完的是______(填实验序号);‎ ‎(2)计算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 ‎【答案】 (1). 实验3 (2). 29.4%‎ ‎【解析】‎ ‎【分析】‎ 由于杂质难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故粗锌与稀硫酸反应,为锌与稀硫酸的反应;根据实验1和2可知:加入8g粗锌生成0.2g氢气,反应后剩余1.5g固体,加入16g粗锌生成0.4g氢气,反应后剩余3.0g固体,说明实验1反应后,酸过量,实验2中锌也完全反应;而且每增加8g粗锌应增加0.2g氢气,从实验3数据可知,生成氢气的质量应该大于0.6g,实际为0.6g,说明锌过量,稀硫酸不足;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实验1和2中锌完全反应,酸过量,实验3中锌过量,稀硫酸不足,稀硫酸反应完的是实验3,故答案为:实验3;‎ ‎(2)实验3中稀硫酸完全反应,设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Zn+H2SO4═ZnSO4+H2↑‎ ‎98    2‎ ‎100g×x       0.6g ‎=,解得:x=29.4%,故答案为:29.4%。‎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