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第四次月考)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
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 (第四次月考)考试化学试题 1. 研究有机物一般经过以下几个基本步骤:分离提纯→确定实验式→确定分子式→确定结构式。以下用于研究有机物的方法错误的是( ) A. 蒸馏常用于分离提纯液态有机混合物 B. 燃烧法是研究确定有机物成分的有效方法 C. 核磁共振氢谱通常用于分析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D. 对有机物分子红外光谱图的研究有助于确定有机物分子中的基团 【答案】C 【解析】A. 蒸馏是利用互溶液体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物质分离的方法,液态有机物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所以可用蒸馏的方法进行物质分离,故A正确;B. 利用燃烧法,能将有机物变为简单无机物,并作定量测定,通过无机物的质量推算出组成该有机物元素原子的质量分数,然后计算出该有机物分子所含元素原子最简整数比,即可确定实验式,故B正确;C. 从核磁共振氢谱图上可以推知有机物分子有几种不同类型的氢原子及它们的数目,不能用于分析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故C错误;D. 不同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吸收频率不同,在红外光谱图上处于不同的位置,所以红外光谱图能确定有机物分子中的化学键或官能团,故D正确;答案选C。 2. 将盛有NH4HCO3粉末的小烧杯放入盛有少量醋酸的大烧杯中,然后向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反应剧烈,醋酸逐渐凝固。由此可见( ) A. 该反应中,热能转化为产物内部的能量 B. NH4HCO3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C. 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 + HCl = NH4Cl+CO2↑+H2O △H>0 【答案】A 【解析】A. 醋酸逐渐凝固,说明反应吸收热量导致醋酸溶液温度降低,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即吸收的热量转化为产物内部的能量,故A正确;B.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NH4HCO3与盐酸的反应为吸热反应,故B错误;C. 因反应为吸热反应,则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C错误;D.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故D错误;答案选A。 3. 下列现象与电化学腐蚀无关的是( ) A. 黄铜(铜锌合金)制作的铜锣不易产生铜绿 B. 生铁比纯铁容易生锈 C. 铁质器件附有铜质配件,在接触处易生铁锈 D. 银质物品久置表面变暗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黄铜(铜锌合金)制作的铜锣中,金属锌为负极,金属铜做正极,Cu被保护,不易腐蚀,和电化学腐蚀有关,故A不选;B.生铁中金属铁、碳、潮湿的空气能构成原电池,金属铁为负极,易被腐蚀而生锈,和电化学腐蚀有关,故B不选;C.铁质器件附有铜质配件,在接触处形成原电池装置,其中金属铁为负极,易生铁锈,和电化学腐蚀有关,故C不选;D.银质奖牌长期放置后在其奖牌的表面变暗是由于金属银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银的结果,属于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无关,故D选;故选D。 【考点定位】考查金属的腐蚀与防腐 【名师点晴】以原电池理论为载体,探究金属的腐蚀与防腐,根据是否能构成原电池判断,如果金属能构成原电池的就能产生电化学腐蚀,否则不能产生电化学腐蚀,,注意在原电池中,负极金属易被腐蚀, 正极金属被保护,明确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区别即可,据此分析解答。 4. 下列事实中,能说明HNO2是弱电解质的是( ) A. 用HNO2溶液做导电性实验,灯光较暗 B. HNO2是共价化合物 C. HNO2溶液不与氯化钠反应 D. 常温下,0.1mol/LHNO2溶液的pH为2.15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没有用强酸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对照,错误;B.电解质的强弱与共价化合物无直接关系,错误;C.在一般情况下强酸也不与NaCl反应,不能说明HNO2是弱酸,错误;D.若HNO2是强酸,其pH为1,由此说明HNO2是弱酸,属于弱电解质,选D。 考点:考查电解质强弱的判断。 视频 5. 为了除去氯化镁酸性溶液中的Fe3+,可以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一种过量的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的盐酸。这种试剂是( ) A. 氨水 B. 氢氧化钠 C. 碳酸钠 D. 碳酸镁 【答案】D 【解析】A. 加入氨水除去氯化镁酸性溶液中的Fe3+,会引入氯化铵杂质,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故A错误;B. 加入NaOH易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且混入NaCl杂质,故B错误;C. 加入碳酸钠,易混入NaCl杂质,故C错误;D. 加入碳酸镁,碳酸镁与氢离子反应,可起到调节溶液pH的作用,促进铁离子的水解生成氢氧化铁沉淀而除去,且不引入新的杂质,故D正确;答案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除杂,试题难度不大,解题时根据Fe3+易水解生成沉淀,可通过调节溶液pH的方法促进Fe3+的水解,注意除去Fe3+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6. 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下,此有机化合物属于( ) ①烯烃 ②多官能团有机化合物 ③芳香化合物 ④ 烃的衍生物 ⑤高分子化合物 A. ①②③④ B. ② ④ C. ② ③ ④ D. ① ③ ⑤ 【答案】C 【解析】该有机物含有C、H、O三种元素,属于烃的衍生物,故①错误,④正确;该有机物中含有酚羟基、羧基、碳碳双键等官能团,属于多官能团有机化合物,故②正确;该有机物含有苯环,属于芳香化合物,故③正确;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⑤错误;综上分析可知,答案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类别,试题难度不大,解题时注意分析有机物中的官能团种类,熟悉常见有机物的官能团及类别即可解答。本题的易错点是第①项,判断有机物是否属于烯烃,不能简单的看是否含有碳碳双键,而应从有机物所含的元素种类判断,烯烃属于烃类,只能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而题中所给有机物含有C、H、O三种元素,所以该有机物属于烃的衍生物,不是烯烃。 7. 食品保鲜所用的“双吸剂”,是由还原铁粉、生石灰、氯化钠、炭粉等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物,可吸收氧气和水。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双吸剂”中的生石灰有吸水作用 B. “双吸剂”吸收氧气时,发生了原电池反应 C. 炭粉上发生的反应为:O2+4e- +H+ =2H2O D. 吸收氧气的过程中,铁作原电池的负极 【答案】C 【解析】A. 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具有吸水性,可以用作干燥剂,所以“双吸剂”中的生石灰有吸水作用,故A正确;B. 生石灰吸水后,铁粉与炭粉、氯化钠溶液构成原电池,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了原电池反应,故B正确;C. 炭粉为正极,因氯化钠溶液为中性溶液,氧气在正极上得电子,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故C错误;D. Fe为活泼金属,易失去电子,所以吸收氧气的过程中,铁作原电池的负极,故D正确;答案选C。 8. 结合右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Ⅰ和Ⅱ中正极均被保护 B. Ⅰ和Ⅱ中负极反应均是Fe—2e—=Fe2+ C. Ⅰ和Ⅱ中正极反应均是O2+2H2O+4e—=4OH— D. Ⅰ和Ⅱ中分别加入少量K3[Fe(CN)6]溶液,均有蓝色沉淀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I中锌比铁活泼,锌作负极,铁作正极,对铁保护,II中铁比铜活泼,铜作正极,对铜保护,故错误;B、I中铁作正极,锌作负极,Zn-2e-=Zn2+,II中铁作负极,Fe-2e-=Fe2+,故错误;C、I中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II中酸化的溶液,正极电解反应式:O2+4H++4e-=2H2O,故错误;D、K3[Fe(CN)6]检验Fe2+,前者无沉淀,后者有蓝色沉淀,故错误。 考点:考查金属的腐蚀、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等知识。 视频 9. 下列各组混合物总物质的量均为a mol,当每组物质以任意物质的量之比混合完全燃烧时,消耗O2的量不变的是( ) A. 甲烷、甲醇 B. 乙醇、乙烯 C. 乙烯、环丙烷 D. 乙炔、苯 【答案】B 【解析】每组物质以任意物质的量之比混合完全燃烧时,消耗O2的量不变,则1mol各组分完全燃烧时耗氧量应该相等。A.甲烷的分子式为CH4,甲醇的分子式为CH4O,甲醇分子比甲烷分子多1个O原子,1mol甲醇耗氧量小于1mol甲烷的耗氧量,故A错误;B.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可以改写成C2H4·H2O,乙烯的分子式为C2H4,1mol乙醇与1mol乙烯耗氧量相等,故B正确;C.乙烯的分子式为C2H4,环丙烷的分子式为C3H6,1mol乙烯的耗氧量小于1mol环丙烷的耗氧量,故C错误;D.乙炔的分子式为C2H2,苯的分子式为C6H6,1mol苯的耗氧量为1mol乙炔耗氧量的3倍,故D错误;答案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混合物燃烧的计算,试题难度中等。注意掌握有机混合物燃烧的通式及计算方法,解题时利用改写有机物化学式的方法进行判断,可以有效避免繁琐的计算过程。 10. 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准确的是( ) A. 除去乙烷中少量的乙烯:光照的条件下通入氯气 ,气液分离 B. 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C. 除去乙烷中少量的乙烯:气体通过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洗气瓶 D. 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分液 【答案】B 【解析】A. 光照条件下通入氯气,氯气会和乙烷发生取代反应,不符合除杂的原则,故A错误;B. 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和乙酸发生反应除去乙酸,又能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分液即可实现分离,故B正确;C. 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引入新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C错误;D. 乙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乙醇不能,但乙醇易溶于水,不能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故D错误;答案选B。 11. 某物质在质谱仪中的最大质荷比为62,该物质的核磁共振氢谱吸收峰共有2组,红外吸收峰表明有O—H键和C—H建。该物质是( ) A. CH3COOH B. HOCH2CH2OH C. CH3OCH2OH D. CH3OCH3 【答案】B 【解析】最大质荷比为62,则相对分子质量为62,核磁共振氢谱吸收峰共有2组,则分子结构中存在两种位置的H原子,根据红外吸收峰可知分子结构中存在O-H键和C-H键。A.CH3COOH中有2种位置的H原子,存在O-H键和C-H键,但相对分子质量为60,故A错误;B.HOCH2CH2OH中有2种位置的H原子,存在O-H键和C-H键,相对分子质量为62,符号题意,故B正确;C.CH3OCH2OH存在O-H键和C-H键,相对分子质量为62,但存在3种位置的H原子,故C错误;D.CH3OCH3中只有1种H原子,不存在O-H键,相对分子质量为46,故D错误;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明确最大质荷比、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吸收峰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题时注意利用对称性分析该有机物中的H原子,因核磁共振氢谱吸收峰共有2组,则分子结构中存在两种位置的H原子,可排除CH3OCH2OH和CH3OCH3,再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62,可排除CH3COOH,题目难度不大。 12. 在密闭容器中的一定量混合气体发生反应:x A(g) + yB(g) z C(g),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50mol/L,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2倍,再达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30mol/L。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 x+y>z B.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 B的转化率升高 D. C的体积分数增大 【答案】A 【解析】由题目信息可知,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50mol/L,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2倍,若不考虑平衡移动,只考虑体积变化,A的浓度应为0.25mol/L,实际上再达到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30mol/L.,说明体积增大,压强减小,平衡逆向移动。A. 体积增大,压强减小,化学平衡逆向移动,说明逆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则x+y>z,故A正确;B. 由上述分析可知,平衡逆向移动,故B错误;C. 平衡逆向移动,B的转化率降低,故C错误;D. 平衡逆向移动,C的体积分数减小,故D错误;答案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平衡的移动,题目难度不大。本题的易错点是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2倍后,若不考虑平衡移动,只考虑体积变化,A的浓度应为0.25mol/L,实际上再达平衡时,A的浓度为0.30mol/L,说明体积增大,压强减小,平衡逆向移动,A的物质的量增大,再利用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即可解答。 13. 某烃和H2加成后得到2,2—二甲基丁烷,该烃的名称可能是( ) ① 2,2—二甲基—1—丁烯 ② 3,3—二甲基—1—丁烯 ③ 3,3—二甲基—1—丁炔 ④ 2,3—二甲基—1,3—丁二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2,2—二甲基丁烷的碳链结构为,2,2—二甲基丁烷相邻碳原子之间各去掉1个氢原子形成双键,从而得到烯烃,根据2,2—二甲基丁烷的碳链结构可知,相邻碳原子之间各去掉1个氢原子形成双键只有一种情况,所以该烯烃的碳链结构为,该烯烃的名称为3,3—二甲基—1—丁烯,同理,若含碳碳三键,则为3,3—二甲基—1—丁炔,故符合题意的有②③,答案选B。 14. 太阳能电池板面对太阳时,一部分电能直接供给“天宫一号”,一部分电能则储存在电池里,供背离太阳时使用。“天宫一号”使用的是镍氢电池,电解质溶液显碱性。其反应方程式为: LaNi5H+NiOOH LaNi5+Ni(OH)2。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放电时镍元素被还原 B. 放电时负极电极反应式:LaNi5H+ OH— —e—= LaNi5 + H2O C. 充电时OH—向阴极移动 D. 充电时每消耗1molNi(OH)2,转移1mol 电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根据该太阳能电池放电时的反应原理可知:在放电时LaNi5→LaNi5H,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正确。B.放电时负极LaNi5H+OH——e—=LaNi5+H2O。正确。C.充电时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原则,OH—向阳极移动。错误。D.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或降低的总数与电子转移数目相等可得:若充电时每消耗lmol Ni(OH)2转移lmol电子。正确。 考点:考查太阳能可充电电池在放电与充电时的反应原理的知识。 15. 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汽车尾气中的NO和CO可以缓慢反应生成N2和CO2,使用催化剂可以加快该反应的速率. B. FeCl3和MnO2均可加快H2O2分解,同等条件下二者对H2O2分解速率的改变相同 C. 室温下,pH=4的NaHSO4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浓度为1×10-10 mol/L D. Mg(OH)2固体在溶液中存在平衡:Mg(OH)2(s)Mg2+(aq)+2OH-(aq),该固体可溶于NH4Cl溶液 【答案】B 【解析】A. 因催化剂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速率加快,故A正确;B. FeCl3和MnO2均可做H2O2分解的催化剂加快H2O2分解,同等条件下二者对H2O2分解催化效果不相同,则反应速率的改变不同,故B错误;C. NaHSO4溶于水完全电离为钠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溶液显酸性,水的电离被抑制,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全部来自于水的电离,溶液的pH=4,氢离子浓度c(H+)=10−4mol/L,则c(OH−)=10−10mol/L,因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和水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相同,所以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浓度为1×10−10mol/L,故C正确;D. Mg(OH)2固体在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Mg(OH)2(s)Mg2+(aq)+2OH-(aq),NH4Cl溶液中NH4+水解使溶液呈酸性,会消耗Mg(OH)2溶解平衡中的OH-,使Mg(OH)2(s)Mg2+(aq)+2OH-(aq)平衡正向移动,即Mg(OH)2固体可溶于NH4Cl溶液,故D正确;答案选B。 16. 归纳法是高中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之一,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了《化学反应原理》后作出了如下的归纳总结:(均在常温下)其归纳正确的是( ) ①反应2A (s)+B (g)=2C (g)+D (g)不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H一定大于0 ②pH=2的盐酸和pH=1的盐酸,c(H+)之比为2∶1。 ③pH相等的三种溶液:a.CH3COONa b.NaHCO3 c.NaOH,其溶质物质的量浓度由小到大顺序为:c、b、a ④常温下,pH=1的强酸溶液,加水稀释后,溶液中所有离子浓度均降低。 ⑤在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氯化铵和氨水的混合溶液中存在下列关系:c(NH4+)+2c(H+)=2c(OH-)+c(NH3·H2O) ⑥反应A(g)2B(g)△H,若正反应的活化能为Ea kJ·mol-1,逆反应的活化能为Eb kJ·mol-1,则 △H =(Ea -Eb)kJ·mol-1。 A. 全部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⑥ D. ①③⑤⑥ 【答案】D 【解析】①. 反应2A (s)+B (g)=2C (g)+D (g)不能自发进行,说明△H-T△S>0,由于△S>0,所以△H一定大于0,即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①正确;②. pH=2的盐酸和pH=l的盐酸,c(H+)之比为:0.01mol/L:0.1mol/L=1:10,故②错误;③. 酸根离子对应酸的酸性越弱,相同浓度时水解程度越大,所以pH相等的三种溶液:a.CH3COONa b.NaHCO3 c.NaOH,其溶质物质的量浓度由小到大顺序为:c、b、a,故③正确;④. 常温下,pH=1的强酸溶液,加水稀释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小,因水的离子积常数不变,所以氢氧根离子浓度一定增大,故④错误;⑤. 在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氯化铵和氨水的混合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NH4+)+c(H+)=c(OH-)+c(Cl-)和物料守恒c(NH3•H2O)+c(NH4+)=2c(Cl-),将两式合并得c(NH4+)+2c(H+)=2c(OH-)+c(NH3·H2O),故⑤正确;⑥. 因逆反应的活化能=正反应的活化能+反应的焓变,所以△H=逆反应的活化能-正反应的活化能=(Ea-Eb)kJ/mol,故⑥正确;答案选D。 17. 在温度相同、容积均为2L的三个恒容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发生反应:N2(g)+3H2(g) 2NH3(g)△H= -92.4kJ/mol;保持恒温,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容器 甲 乙 丙 反应物投入量 1molN2、3molH2 2molN2、6molH2 2molNH3 NH3 的浓度(mol/L) c1 c2 c3 反应的能量变化 放出Q1kJ 放出Q2kJ 吸收Q3kJ 体系压强 p1 p2 p3 反应物转化率 A. 2p1=2p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