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山东省济宁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山东省济宁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解析版)

山东省济宁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B‎-11 C-12 O-16 Si-28 S-32 Ca-40 Fe-56 Cu-64 As-75‎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绿原酸(C16H18O9)具有较广泛的抗菌、抗病毒、抗氧化作用,利用乙醚、60%乙醇浸泡杜仲干叶,得到提取液,进一步获得绿原酸粗产品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绿原酸在温水中的溶解度小于冷水中的溶解度 B. 得到有机层的实验操作为萃取分液 C. 减压蒸馏的目的防止温度过高,绿原酸变质 D. 绿原酸粗产品可以通过重结晶进一步提纯 ‎【答案】A ‎【分析】绿原酸易溶于乙酸乙酯,提取液加入乙酸乙酯,分液得到有机层,减压蒸馏得到绿原酸,加入温水浸膏,经冷却、过滤得到绿原酸粗产品,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A.流程中加入温水浸膏,冷却、过滤得到绿原酸粗产品,可知绿原酸难溶于冷水,其在温水中的溶解度大于冷水中的溶解度,故A错误;‎ B.绿原酸为有机酸,更易溶于有机溶剂,加入乙酸乙酯后绿原酸被萃取到有机酯层,有机层与水层互不相溶的液体应采用分液法分离,故B正确;‎ C.绿原酸具有抗氧化作用,减压蒸馏可降低温度,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绿原酸变质,故C正确;‎ D.根据A的分析,绿原酸粗产品可用重结晶的方法进一步提纯,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有机混合物的分离提纯,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混合物分离提纯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环戊二烯()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B. 同主族元素含氧酸的酸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弱 C. 二甲醚易溶于水,氨基乙酸的熔点较高,主要原因都与氢键有关 D. NO离子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是0,立体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答案】D ‎【详解】A.环戊二烯中存在饱和碳原子,饱和碳原子为四面体构型,所有原子不可能共面,故A错误;‎ B.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随核电荷数增加而减弱,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但不是任意含氧酸的酸性减弱,故卤族元素中HClO的酸性比HBrO4弱,故B错误;‎ C.二甲醚易溶于水,是因为二甲醚可与水分子形成氢键;氨基乙酸的熔点较高,是因为氨基和羧基反应形成内盐导致的,与氢键无关,故C错误;‎ D. NO离子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与三个氧成键,孤电子对数为0,中心N原子采用sp2杂化,立体构型为平面三角形,故D正确;‎ 故选:D。‎ ‎3.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7.8‎g苯含σ键的数目为0.6NA B. 将Cl2通入FeBr2溶液中,有1molBr2生成时,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C. 1molNH4NO3完全溶于稀氨水中,溶液呈中性,溶液中NH的数目为NA D. 有铁粉参加的反应若生成3molFe2+,则转移电子数一定为6NA ‎【答案】C ‎【详解】A.苯中有6个碳碳σ键和6个碳氢σ键,则1mol苯中含有12molσ键,‎7.8g苯为0.1mol,含σ键的数目为1.2NA,故A错误;‎ B.亚铁离子的还原性大于溴离子,氯气通入溴化亚铁中先与亚铁离子反应,再与溴离子反应,则1molBr2生成时,转移的电子数大于2NA,故B错误;‎ C.1molNH4NO3完全溶于稀氨水中,溶液呈中性,根据电荷守恒:,因,则,,溶液中NH的数目为NA,故C正确;‎ D.铁粉参加的反应,如,产生3mollFe2+转移电子数为2NA,故D错误;‎ 故选:C。‎ ‎4.下列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用碱式滴定管量取13.60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 测定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时,加热后的坩埚须在干燥器中冷却,再称量 C. 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置于蒸馏液体中 D. 过滤时,先将滤纸湿润,然后再将滤纸放入漏斗中 ‎【答案】B ‎【详解】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应用酸式滴定管量取,故A错误;‎ B.测定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时,为防止冷却过程中空气中的水重新与硫酸铜结合,影响测定,应置于干燥器中冷却,再称量,故B正确;‎ C.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置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故C错误;‎ D.过滤时,应先将滤纸放入漏斗中,再用蒸馏水润湿滤纸,以免有气泡残留,故D错误;‎ 故选:B。‎ ‎5.《梦溪笔谈》有记: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在中国古代,雌黄(As2S3)经常用来修改错字,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s、S原子的杂化方式均为sp3‎ B. AsH3的沸点比NH3的低 C. 与As同周期且基态原子核外未成对电子数目相同的元素只有V D. 已知As‎2F2分子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结构,分子中σ键和π键的个数比为3:1‎ ‎【答案】C ‎【详解】A.由雌黄的结构图可知,砷和硫原子均形成单键,均为sp3杂化方式,故A正确;‎ B.两者均为分子晶体,沸点高低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有关,但因氨气分子间存在氢键导致其沸点高于AsH3的沸点,故B正确;‎ C.As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 ,未成对电子数为3,与其同周期且基态原子核外未成对电子数目相同元素有V:、Co:,故C错误;‎ D.As‎2F2分子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结构,则其结构式为:,单键均为σ键,双键中有1个σ键、1个π键,分子中σ键和π键的个数比为3:1,故D正确;‎ 故选:C。‎ ‎6.化合物Y是一种常用药物,可由X制得。下列有关化合物X、Y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合物X、Y均易被氧化 B. 1molY最多可与2molNaOH发生反应 C. 由X转化为Y发生取代反应 D. X与足量H2发生反应后,生成的分子中含有5个手性碳原子 ‎【答案】A ‎【详解】A.X、Y中均含有碳碳双键、酚羟基,X中含有醛基、Y中含有醇羟基均属于易被氧化的官能团,故A正确;‎ B.Y中只有酚羟基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去,且1mol酚羟基消耗1mol氢氧化钠,故B错误;‎ C.对比X和Y的结构可知,X转变成Y是醛基加成氢气的反应实现,不属于取代反应,故C错误;‎ D. X与足量H2发生反应后,生成物中有六个手性碳原子如图所示 ,故D错误;‎ 故选:A。‎ ‎7.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B、C、D、E为其中两种元素组成 常见化合物,基态Z原子核外有两个未成对电子,A、D均含有10个电子且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相同,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省略),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简单离子半径:Y>Z>W B. 若C中混有E可用水洗方法除去 C. 每个D分子周围可以形成4个氢键 D. B与D反应生成Z2时,D作还原剂 ‎【答案】D ‎【分析】X、Y、Z、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A、B、C、D、E为上述四种元素中的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基态Z原子核外有两个未成对电子,Z可能为C或O,结合转化关系图,Z形成Z2单质,则Z为O;A、D均含有10个电子且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相同且B与D反应产生氧气,则D为H2O,B为Na2O2;A与氧气产生C,C与氧气产生E,E又能与水反应产生C,符合条件的物质为A为NH3、C为NO,E为NO2,则X、Y、Z、W分别为:H、N、O、Na,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X、Y、Z、W分别为:H、N、O、Na,A、B、C、D、E分别为NH3、Na2O2、NO、H2O、NO2,据此分析;‎ A.核外电子排不相同,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Y、Z、W的简单离子分别为:N3-、O2-、Na+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核电荷数Y O2-> Na+,故A正确;‎ B. C NO中混有E NO2,二氧化氮易与水反应产生NO,NO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因此可用水除去,NO中混有的NO2,故B正确;‎ C.每个H2O分子中的氧原子可以与其他两个H2O中的氢原子形成氢键,每个H2O中的氢原子可以与另一个H2O分子中的氧形成氢键,一次每个H2O周围可以形成4个氢键,故C正确;‎ D. Na2O2与H2O反应产生O2,反应中过氧化钠既作氧化剂也做还原剂,水没有化合价变化,故D错误;‎ 故选:D。‎ ‎8.过氧乙酸(CH3COOOH)是常用的消毒剂,易溶于水、易挥发、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制备原理为:H2O2+CH3COOH CH3COOOH+H2O △H<0,制得的过氧乙酸(含少量H2O2)含量测定流程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应在密闭、低温、避光条件下保存过氧乙酸 B. 在常压条件下采用蒸馏操作将过氧乙酸分离出来 C. 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30s内不变色,说明H2O2已除尽 D. 加过量硫酸亚铁溶液目的是还原CH3COOOH ‎【答案】B ‎【分析】取样加硫酸酸化,先用高锰酸钾将过氧化氢除尽后,加过量的硫酸亚铁还原过氧乙酸,再用重铬酸钾溶液滴定过量的硫酸亚铁溶液,从而可得被过氧乙酸氧化的硫酸亚铁的量,进而求得过氧乙酸的含量,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 过氧乙酸(CH3COOOH)易挥发、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应在密闭、低温、避光条件下保存过氧乙酸,故A正确;‎ B.因过氧乙酸受热易分解,常压蒸馏会导致过氧乙酸受热分解,故B错误;‎ C. 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30s内不变色,说明高锰酸钾过量,从而证明H2O2已除尽,故C正确;‎ D. 加过量的硫酸亚铁还原过氧乙酸,再用重铬酸钾溶液滴定过量的硫酸亚铁溶液,从而确定过氧乙酸的量,故D正确;‎ 故选:B。‎ ‎9.中国科学院深圳研究院成功研发出一种基于二硫化钼/碳纳米复合材料的钠型双离子电池,可充放电。其放电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二硫化钼/碳纳米复合材料为该电池的负极材料 B. 放电时正极的反应式为Cn(PF6)x+xe-═xPF6-+Cn C. 充电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MoS2-C+xNa++xe-=NaxMoS2-C D. 充电时石墨端铝箔连接外接电源的负极 ‎【答案】D ‎【详解】A.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由图中信息可知,钠离子向铝箔石墨电极移动,故铝箔石墨电极为正极,二硫化钼/碳纳米复合材料为负极,故A正确;‎ B.由装置图可知放电时正极产生PF6-,电极反应为:Cn(PF6)x+xe-═xPF6-+Cn,故B正确;‎ C.充电时原电池的负极接电源的负极,作阴极,发生的反应为:MoS2-C+xNa++xe-=NaxMoS2-C,故C正确;‎ D. 充电时原电池的正极接电源的正极,作阳极,石墨端铝箔连接外接电源的正极,故D错误。‎ 故选:D。‎ ‎10.工业上除去电石渣浆(含CaO)上清液中的S2-,并制取石膏(CaSO4∙2H2O)的常用流程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过程Ⅰ、Ⅱ中起催化剂作用的物质是Mn(OH)2‎ B. 常温下,56gCaO溶于水配成‎1L溶液,溶液中Ca2+的数目为6.02×1023个 C. 将‎10L上清液中的S2-转化为SO(S2-浓度为320mg·L-1),理论上共需要0.2mol的O2‎ D. 过程Ⅱ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MnO+2S2-+9H2O=S2O+4Mn(OH)2↓+10OH-‎ ‎【答案】B ‎【详解】A. 催化剂在反应中参加又生成,由图可知,过程Ⅰ、Ⅱ中,起催化剂作用的物质是Mn(OH) 2,故A正确;‎ B. ‎56g CaO(1mol)溶于水,与水反应产生1mol氢氧化钙,但氢氧化钙微溶于水,部分会形成沉淀,因此溶液中的钙离子数目小于6.02×1023个,故B错误;‎ C. 由电子守恒及原子守恒可知,存在2S2-~~4Mn(OH)2~8e -~2O2,且两个过程消耗氧气,将‎10L上清液中的S2-转化为(S2-浓度为320mg/L),理论上共需要标准状况下的O2的体积为,故C正确;‎ D. 过程Ⅱ中S2-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为4MnO+2S2-+9H2O=S2O+4Mn(OH)2↓+10OH-,故D正确;‎ 故选:B。‎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1.PT(KHC2O4·H‎2C2O4·2H2O,名称:四草酸钾)是一种分析试剂。室温时,H‎2C2O4的pKa1、pKa2分别为1.23、4.19(pKa=-lgK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0.1‎mol·L‎-1PT溶液中:c(HC2O)>c(K+)>c(H‎2C2O4)‎ B. 0.1mol·L‎-1PT中滴加NaOH至溶液pH=4.19:c(C2O)=c(HC2O)‎ C. 0.1mol·L‎-1PT中滴加NaOH至溶液呈中性:c(K+)>c(Na+)>c(HC2O)>c(C2O)‎ D. 0.1mol·L‎-1PT与0.1mol·L-1KOH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比纯水的大 ‎【答案】CD ‎【详解】A.H‎2C2O4的第一步电离程度大于第二步电离程度,钾离子不电离也不水解,且,则水解平衡常数Kh= <Ka1,说明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所以c( )>c(K+)>c(H‎2C2O4),故A正确;‎ B.Ka2= =10−4.19,0.1mol•L−‎1PT中滴加NaOH至溶液pH=4.19,则c()=,故B正确;‎ C.水解平衡常数Kh= <Ka2,说明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导致溶液呈酸性,要使混合溶液呈中性,则加入的n(NaOH)大于n(KHC2O4•H‎2C2O4•2H2O),则c(K+)<c(Na+),故C错误;‎ D.0.1mol•L−‎1PT与0.1mol•L−1KOH溶液等体积混合,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KHC2O4,因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导致溶液呈酸性,其对水的电离的抑制作用大于促进作用,所以其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小于纯水,故D错误;‎ 故选:CD。‎ ‎【点睛】本题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及酸碱混合溶液定性判断,侧重考查分析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明确溶液中溶质成分及其性质、溶液酸碱性是解本题关键,注意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的灵活运用。‎ ‎12.工业上常采用“电催化氧化—化学沉淀法”对化学镀镍废水进行处理,电解过程中电解槽中H2O、Cl-放电产生·OH、HClO,在活性组分作用下,阴阳两极区发生的反应如下(R表示有机物):‎ ‎①R+·OH→CO2+H2O ‎②R+HClO→CO2+H2O+Cl-‎ ‎③H2PO+2·OH-4e-=PO+4H+‎ ‎④HPO+·OH-2e-=PO+2H+‎ ‎⑤H2PO+2ClO-=PO+2H++2Cl-‎ ‎⑥HPO+ClO-=PO+H++Cl-‎ ‎⑦Ni2++2e-=Ni ‎⑧2H++2e-=H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OH、HClO在阳极上产生 B. 增大电极电压,电化学氧化速率加快 C. 电解时,阴极附近pH逐渐升高,Ni2+去除率逐渐减小 D. 向电解后的废水中加入CaCl2可以去除磷元素 ‎【答案】C ‎【详解】A. 电解过程中电解槽中H2O、Cl-放电产生·OH、HClO,可得电极反应为:,,失电子在阳极反应,故A正确;‎ B. 增大电极电压,可以加快导线中电子的移动速度,同时加快溶液中离子的移动速度,提高电化学氧化速率加快,故B正确;‎ C. 电解时,阴极反应为Ni2++2e-=Ni,2H++2e-=H2↑,镍离子得电子转变成金属单质除去,pH升高后,镍离子能与氢氧根结合成氢氧化镍沉淀,仍然可以从废水中去除,因此没有降低其去除效率,故C错误;‎ D. 向电解后的废水中加入CaCl2可以与产生的磷酸根离子形成磷酸钙沉淀,从而去除废水中的磷元素,故D正确;‎ 故选:C。‎ ‎13.碳酸镧[La2(CO3)3]可用于治疗高磷酸盐血症。某化学小组用如图装置模拟制备碳酸镧,反应为2LaCl3+6NH4HCO3=La2(CO3)3↓+6NH4Cl+3CO2↑+3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左向右接口的连接顺序:F→B,A→D,E←C B. 装置X中盛放的试剂为饱和Na2CO3溶液 C. 装置Z中用干燥管的主要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加快气体溶解 D. 实验开始时应先打开Y中分液漏斗的旋转活塞 ‎【答案】AD ‎【详解】A.氨气极易溶于水,则采用防倒吸装置,E←C;制取的二氧化碳需除去HCl杂质,则F→B,A→D ,故A正确;‎ B. 装置X为除去HCl杂质,盛放的试剂为饱和NaHCO3溶液,故B错误;‎ C. 装置Z中用干燥管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氨气溶于水时发生倒吸,故C错误;‎ D. 实验开始时应先打开Y中分液漏斗的旋转活塞,使溶液呈碱性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AD。‎ ‎14.常压下羰基化法精炼镍的原理为:Ni(s)+4CO(g)Ni(CO)4(g)。‎23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10-5。已知:Ni(CO)4的沸点为‎42.2℃‎,固体杂质不参与反应。‎ 第一阶段:将粗镍与CO反应转化成气态Ni(CO)4;‎ 第二阶段:将第一阶段反应后的气体分离出来,加热至‎230℃‎制得高纯镍。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减小 B. 该反应达到平衡时,v生成[Ni(CO)4]=4v生成(CO)‎ C. 第一阶段,在‎30℃‎和‎50℃‎两者之间选择反应温度,选‎50℃‎ D. 第二阶段,Ni(CO)4分解率较低 ‎【答案】AC ‎【详解】A. 由已知信息:第二阶段是将第一阶段反应后的气体分离出来,加热至‎230℃‎制得高纯镍,可知升高温度,该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减小,故A正确;‎ B.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一定满足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在用不同物质的反应速率表示平衡状态时,必须表明“一正一逆”,且等于系数之比,因此该反应达到平衡时,4v生成[Ni(CO)4]=v生成(CO),故B错误;‎ C. 第一阶段要制得气态Ni(CO)4,而Ni(CO)4的沸点为‎42.2℃‎,因此应选‎50℃‎,大于沸点,便于分离出气态Ni(CO)4,故C正确;‎ D. 第二阶段,加热至‎230℃‎,该反应Ni(s)+4CO(g)Ni(CO)4(g)的平衡常数K=2×10-5,正反应进行的程度低,则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大,说明Ni(CO)4分解率较高,可制得高纯度镍,故D错误;‎ 故选AC。‎ ‎15.常温下,用AgNO3溶液分别滴定浓度均为0.01mol•L-1的KCl、K‎2C2O4溶液,所得的沉淀溶解平衡图像如图所示(不考虑C2O的水解)。已知Ksp(AgCl)数量级为10-1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Ksp(Ag‎2C2O4)数量级为10-11‎ B. n点表示Ag‎2C2O4的过饱和溶液 C. 向c(Cl-)=c(C2O)的混合液中滴入AgNO3溶液时,先生成AgCl沉淀 D. Ag‎2C2O4(s)+2Cl-(aq)2AgCl(s)+C2O(aq)的平衡常数为10-0.71‎ ‎【答案】BD ‎【分析】若曲线X为AgCl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则Ksp(AgCl)=c(Ag+)⋅c(Cl−)=10−4×10−5.75=10−9.75=100.25×10−10,则数量级为10-10,若曲线Y为AgCl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则Ksp(AgCl)=c(Ag+)⋅c(Cl−)=10−4×10−2.46=10−6.46=100.54×10−7,则数量级为10-7,又已知Ksp(AgCl)数量级为 10-10,则曲线X为AgCl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则曲线Y为Ag‎2C2O4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Ksp(Ag‎2C2O4)=c2(Ag+)⋅c(C2O42-)=(10−4)2×(10−2.46)=10−10.46,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 由以上分析知,曲线Y为Ag‎2C2O4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Ksp(Ag‎2C2O4)=c2(Ag+)⋅c(C2O42-)=(10−4)2×(10−2.46)=10−10.46=100.54×10−11,则Ksp(Ag‎2C2O4)数量级为10-11,故A正确;‎ B. 曲线Y为Ag‎2C2O4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n点的离子积Qc(Ag‎2C2O4)<Ksp(Ag‎2C2O4),故为Ag‎2C2O4的不饱和溶液,故B错误;‎ C. 根据图象可知,当阴离子浓度相同时,生成AgCl沉淀所需的c(Ag+)小于生成Ag‎2C2O4沉淀所需的c(Ag+),故向c(Cl−)=c(C2O42-)的混合液中滴入AgNO3溶液时,先析出氯化银沉淀,故C正确;‎ D. Ag‎2C2O4+2Cl-=2AgCl+C2O42-的平衡常数,此时溶液中的c(Ag+)相同,故有,故D错误;‎ 故选B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6.多年来,储氢材料、光催化剂与硼酸盐材料的研究一直是材料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一种Ru络合物与g-C3N4符合光催化剂将CO2还原为HCOOH的原理如图。‎ ‎(1)Ru络合物中第二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Ru络合物含有的片段和中都存在大π键,氮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____,氮原子配位能力更强的是_______(填结构简式)‎ ‎(2)基态碳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图为___________________,HCOOH的沸点比CO2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9年8月13日中国科学家合成了白光材料Ba2[Sn(OH)6][B(OH)4]2,[B(OH)4]-中B的价层电子对数为____,[Sn(OH)6]2-中,Sn与O之间的化学键不可能是_____。‎ a.π键 b.σ键 c.配位键 d.极性键 ‎(4)镧镍合金是较好的储氢材料。储氢后所得晶体的化学式为LaNi5H6,晶胞结构如图所示,X、Y、Z表示储氢后的三种微粒,则图中Z表示的微粒为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若原子分数坐标A为(0,0,0),则B(Y)的原子分数坐标为_____________,已知LaNi5H6摩尔质量为‎499g·mol-1,晶体密度为r g·cm-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则晶胞参数为a=___________pm(用代数式表示)。‎ ‎【答案】(1). N>O>C (2). sp2 (3). (4). (5). HCOOH和CO2都为分子晶体,HCOOH分子间形成氢键 (6). 4 (7). a (8). H2 (9). (,,0) (10). ×1010‎ ‎【分析】根据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趋势比较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大小关系,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和大π键的成键特点判断氮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根据配位键的成键条件判断和中谁的氮原子配位能力更强。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析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根据Sn与O的成键特点判断其所形成的化学键类型。根据均摊法确定晶胞中各种微粒的个数,再结合晶体的化学式确定微粒Z的类型,根据晶胞结构及其粒子的空间分布特点判断其坐标参数,根据晶胞的密度和质量计算晶胞的边长。‎ ‎【详解】(1)同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总体呈增大趋势,但是第ⅤA族元素比同周期的第Ⅵ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故N、O、C的第一电离能依次减小;和中都存在大π键,氮原子均采用sp2杂化,的大π键为π66,N原子有一对孤电子对,的大π键为π56,N原子无孤电子对,因此氮原子配位能力更强的是,故答案为:N>O>C;sp2;;‎ ‎(2)碳原子为6号元素,根据构造原理可写出基态碳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2,故基态碳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图为;HCOOH和CO2都为分子晶体,但是HCOOH分子间可形成氢键,故HCOOH的沸点比CO2高;‎ ‎(3)[B(OH)4]-中硼原子连接四个羟基,其价层电子对数为4;[Sn(OH)6]2-的中心离子Sn4+与OH-之间形成配位键,配位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则Sn与O之间形成的化学键属于σ键或极性键,不可能是π键,故答案为:4;a;‎ ‎(4)根据均摊法可知,晶胞中,微粒X的个数为,微粒Y的个数为,微粒Z的个数为,根据储氢后所得晶体的化学式LaNi5H6,可知微粒Z为H2;根据晶胞结构图可知,B(Y)的原子分数坐标为(,,0);晶胞边长,故答案为:H2;(,,0);×1010。‎ ‎【点睛】第(4)问在计算晶胞边长时单位的换算是学生们的易错点,‎1cm =1010pm,另外经常用到的还有纳米与厘米的换算,‎1cm=10-7nm。‎ ‎17.铜转炉烟灰主要含有Zn[还有少量Fe(+2价)、Pb、Cu、As等元素]的硫酸盐和氧化物,少量为砷酸盐。制备重要化工原料活性氧化锌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己知:活性炭净化主要是除去有机杂质。‎ ‎(1)写出氯化铵的电子式___________,“净化”过程属于_____(填“物理”、“化学”)变化。‎ ‎(2)在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1h时,测定各元素的浸出率与氯化铵溶液浓度的关系如图,则氯化铵适宜的浓度为_____mol·L-1。若浸出液中锌元素以[Zn(NH3)4]2+形式存在,则浸取时ZnO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滴加KMnO4溶液有MnO2生成,目的是除_____元素,除杂3是置换除杂过程,则试剂a是_________,“滤渣Ⅲ”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_(填化学式)。‎ ‎(4)写出“沉锌”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副产品是___________。‎ ‎(5)取mg活性氧化锌样品配成待测液,加入指示剂3、4滴,再加入适量六亚甲基四胺,用amol•L-1EDTA标准液进行滴定,消耗标准液VmL。己知:与1.0mLEDTA标准液[c(EDTA)=1.000mo1•L-1]相当的以克表示的氧化锌质量为0.08139,则样品中氧化锌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用代数式表示)。‎ ‎【答案】(1). (2). 物理 (3). 4 (4). ZnO+2NH+2NH3•H2O=[Zn(NH3)4]2++3H2O (5). Fe (6). Zn (7). Cu(Zn) (8). 2Zn2++4HCO=Zn2(OH)2CO3↓+3CO2↑+H2O (9). NH4Cl (10). ×100%或%‎ ‎【分析】首先利用氯化铵和氨水浸取铜转炉烟灰,Pb元素转化为Pb(OH)Cl沉淀除去,Zn、Fe、Cu、As等元素进入溶液,加入氯化铁As元素转化为FeAsO4沉淀除去,加入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Fe元素全部被氧化成Fe3+,调节pH使Fe元素转化为沉淀除去;此时还有Cu元素会影响后续减少碳酸锌的纯度,所以试剂a应除去铜元素,为了不引入新的杂质,可以加入过量的Zn单质置换出铜,从而将其除去;再加入活性炭净化;之后加入碳酸氢铵将Zn元素转化为碱式碳酸锌,煅烧后得到氧化锌。‎ ‎【详解】(1)氯化铵由铵根和氯离子构成,电子式为;活性炭吸附有机杂质达到净化的目的,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浸取过程中需要使Zn元素尽可能多的进入溶液,而杂质离子要尽量少的进入溶液,同时为了加快反应速率,需要氯化铵的浓度尽量大一些,观察题图,可知当氯化铵的浓度为4mol/L时,一方面锌元素的浸出率已经接近100%,氯化铵的浓度也较大,另一方面若浓度再高,铅元素将进入溶液,所以最适宜的浓度为4mol/L;‎ 反应物有ZnO、氯化铵、一水合氨,产物有[Zn(NH3)4]2+,根据元素守恒可得离子方程式为ZnO+2NH+2NH3•H2O=[Zn(NH3)4]2++3H2O;‎ ‎(3)滴加KMnO4溶液可将Fe2+氧化为Fe3+,再调节pH值除去,所以目的是除去Fe元素;根据分析可知试剂a为Zn,滤渣Ⅲ主要有置换出来的Cu和未反应的Zn;‎ ‎(4)溶液中有大量锌离子,加入碳酸氢铵后产生Zn2(OH)2CO3,说明碳酸氢根电离出的碳酸根和锌离子、氢氧根结合生成碱式碳酸锌沉淀,促进碳酸氢根的电离,电离出的氢离子又和碳酸氢根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离子方程式为2Zn2++4HCO=Zn2(OH)2CO3↓+3CO2↑+H2O;根据前序步骤添加的物质,以及此过程发生的反应可知,此时溶液中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铵和少量硫酸按,氯化铵可以循环使用;‎ ‎(5)用amol•L-1EDTA标准液进行滴定,消耗标准液VmL,与1.0mLEDTA标准液[c(EDTA)=1.000mo1•L-1]相当的以克表示的氧化锌质量为0.08139,所以m(ZnO)= aV×‎0.08139g,质量分数为×100%或%。‎ ‎【点睛】涉及Fe元素的除杂流程时,由于Fe(OH)3更容易沉淀,通常会加入氧化剂将Fe元素转化为Fe3+,再调节pH值将其除去。‎ ‎18.‎2019年12月4日“全球碳计划”发布报告说,全球CO2排放量增速趋缓。人们还需要更有力的政策来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使用。CO2的综合利用是解决温室问题的有效途径。‎ ‎(1)一种途径是用CO2转化为成为有机物实现碳循环。如:‎ C2H4(g)+H2O(l) C2H5OH(l) ΔH=-44.2kJ·mol-1‎ ‎2CO2(g)+2H2O(l) C2H4(g)+3O2(g) ΔH=+1411.0kJ·mol-1‎ 已知2CO2(g)+3H2O(l) C2H5OH(l)+3O2(g)其正反应的活化能为EakJ·mol-1,则逆反应的活化能为_______kJ·mol-1。乙烯与HCl加成生成的氯乙烷在碱性条件下水解也得到乙醇,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kcm(CH3CH2Cl)cn(OH-)为速率方程,研究表明,CH3CH2Cl浓度减半,反应速率减半,而OH-浓度减半对反应速率没有影响,则反应速率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工业废气中的CO2可以制取甲醇和水蒸气,一定条件下,往‎2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2和3molH2,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I、反应II与反应III,相同时间内CO2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 ①催化剂效果最佳的反应是_______(填“反应I”,“反应II”,“反应III”)。‎ ‎②b点v(正)_ ____v(逆)(填“>”,“<”,“=”)。‎ ‎③若此反应在a点时已达平衡状态,a点的转化率比c点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c点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 ‎(3)中国科学家首次用CO2高效合成乙酸,其反应路径如图所示:‎ ①原料中的CH3OH可通过电解法由CO2制取,用稀硫酸作电解质溶液,写出生成CH3OH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图示,写出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Ea-1366.8 (2). CH3CH2Cl(aq)+OH-(aq)→C2H5OH(aq)+Cl-(aq) (3). v=kc(CH3CH2Cl) (4). 反应I (5). > (6).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 (7). (8). CO2+6e-+6H+=CH3OH+H2O (9). CH3OH+CO2+H2CH3COOH+H2O ‎【分析】(1)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出2CO2(g)+3H2O(l)C2H5OH(l)+3O2(g)的ΔH,并按照ΔH=正反应的活化能-逆反应的活化能,计算逆反应的活化能,氯乙烷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得到乙醇和氯化钠,据此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按反应物浓度对速率的影响数据,写反应速率方程式即可;‎ ‎(2)一定条件下,往‎2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2和3molH2后反应得到甲醇和水蒸气,反应方程式为,按照CO2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关系图分析、计算回答即可;‎ ‎(3)①原料中的CH3OH可通过电解法由CO2制取,二氧化碳在阴极反应,故是二氧化碳得电子被还原的反应,据此写生成CH3OH的电极反应式;‎ ‎②根据图示,找出总的反应物、催化剂和产物,据此写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详解】(1)反应①C2H4(g)+H2O(l)C2H5OH(l) ΔH1=-44.2kJ·mol-1‎ 反应②2CO2(g)+2H2O(l)C2H4(g)+3O2(g) ΔH2=+1411.0kJ·mol-1‎ 应用盖斯定律,反应①+反应②得到:2CO2(g)+3H2O(l)C2H5OH(l)+3O2(g),则该反应的ΔH=ΔH1+ΔH2,故ΔH =-44.2kJ·mol-1+(+1411.0kJ·mol-1)=+1366.8kJ·mol-1,因为ΔH=正反应的活化能-逆反应的活化能,正反应的活化能为EakJ·mol-1,则逆反应的活化能为Ea-1366.8kJ·mol-1;‎ 答案为:Ea-1366.8;‎ 氯乙烷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得到乙醇和氯化钠,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H3CH2Cl(aq)+OH-(aq)→C2H5OH(aq)+Cl-(aq);该反应的速率方程为v=kcm(CH3CH2Cl)cn(OH-),研究表明,CH3CH2Cl浓度减半,反应速率减半,则可知m=1,而OH-浓度减半对反应速率没有影响,则n=0,故反应速率方程式为v=kc(CH3CH2Cl);‎ 答案为:CH3CH2Cl(aq)+OH-(aq)→C2H5OH(aq)+Cl-(aq);v=kc(CH3CH2Cl); ‎ ‎(2)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为,①相同温度下相同时间内CO2转化率最高的是反应Ⅰ的图线,故最佳催化剂为反应I;‎ 答案为:反应I;‎ ‎②图线中b点未达到平衡状态,则v(正) >v(逆);‎ 答案为:>;‎ ‎③若此反应在a点时已达平衡状态,则继续升温就会使平衡移动,故a点的转化率比c点高的原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 答案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 ‎④该条件下,一开始往‎2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2和3molH2,由图知,c点时二氧化碳转化了,则,平衡时‎2L容器内的浓度依次为,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 答案为: ;‎ ‎(3)①通过电解法由CO2制取CH3OH,碳元素化合价降低,故是二氧化碳得电子被还原的反应,故二氧化碳在阴极反应,则生成CH3OH的电极反应式为CO2+6e-+6H+=CH3OH+H2O;‎ ‎②根据图示,CH3OH、CO2和H2在LiI、Rh+催化作用下生产CH3COOH和H2O,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OH+CO2+H2CH3COOH+H2O;‎ 答案为:CO2+6e-+6H+=CH3OH+H2O;CH3OH+CO2+H2CH3COOH+H2O。‎ ‎【点睛】K的计算是易错题,因为经常忽视容器的体积。‎ ‎19.三氯化六氨合钴[Co(NH3)6]Cl3是橙黄色的配合物,是合成其它一些含钴配合物的原料。利用含钴废料(含少量Fe、Al等杂质)制取[Co(NH3)6]Cl3的工艺流程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①“浸出液”中含有Co2+、Fe2+、Fe3+、Al3+等 ‎②Ksp[Co(OH)2]=6×10-15、Ksp[Co(OH)3]=1.6×10-44‎ ‎(1)加“适量NaClO‎3”‎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Na2CO3调pH至a”会生成两种沉淀,分别为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操作Ⅰ的步骤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压过滤。‎ ‎(4)流程中“氧化”过程应先加入___________(填“氨水”或“H2O‎2”‎),需水浴控温在50~‎60℃‎,温度不能过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氧化”步骤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无活性炭作催化剂,所得固体产物中除[Co(NH3)6]Cl3外还会有大量二氯化一氯五氨合钴[Co(NH3)5Cl]Cl2和三氯化五氨一水合钴[Co(NH3)5H2O]Cl3晶体,这体现了催化剂的_________性。‎ ‎【答案】(1). 将Fe2+转化为Fe3+ (2). 6Fe2++ClO+6H+=6Fe3++Cl-+3H2O (3). Fe(OH)3和Al(OH)3 (4). 蒸发浓缩 (5). 冷却结晶 (6). 氨水 (7). 氨水温度过高会导致H2O2大量分解,降低产率 (8). H2O2+2Co2++2NH+10NH3·H2O+6Cl-=2[Co(NH3)6]Cl3↓+12H2O (9). 选择性 ‎【分析】以含钴废料(含少量Fe、Al等杂质)制取[Co(NH3)6]Cl3:用盐酸溶解废料,得到Co2+、Fe2+、Al3+的酸性溶液,加入适量的NaClO3将Fe2+氧化为Fe3+,再加Na2CO3调pH,沉淀Al3+、Fe3+为Fe(OH)3和Al(OH)3,过滤,得到滤液,向含有Co2+的溶液中加入盐酸调节pH=2-3,加入活性炭和NH4Cl溶液得到CoCl2•6H2O,再依次加入氨水和H2O2,发生反应:H2O2+2CoCl2+2NH4Cl+10NH3•H2O=2[Co(NH3)6]Cl3↓+12H2O,再将沉淀在HCl氛围下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减压过滤得到产品,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加“适量NaClO‎3”‎的目的是将Fe2+氧化为Fe3+,发生的离子反应为:6Fe2++ClO3-+6H+=6Fe3++Cl-+3H2O;‎ ‎(2)根据分析,加Na2CO3调pH,沉淀Al3+、Fe3+为Fe(OH)3和Al(OH)3;‎ ‎(3)为防止产品水解,故[Co(NH3)6]Cl3应在HCl氛围下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减压过滤;‎ ‎(4)若先加H2O2,将Co元素氧化到Co3+,后加氨水,会生成Co(OH)3,不利于产品的生成,故先加入氨水再加入H2O2,可防止Co(OH)3的生成,双氧水受热易分解,氨水温度过高会导致H2O2大量分解,降低产率,因此需水浴控温在50~‎60℃‎,温度不能过高;“氧化”步骤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H2O2+2Co2++2NH+10NH3·H2O+6Cl-=2[Co(NH3)6]Cl3↓+12H2O;若无活性炭作催化剂,所得固体产物中除[Co(NH3)6]Cl3外还会有大量二氯化一氯五氨合钴[Co(NH3)5Cl]Cl2和三氯化五氨一水合钴[Co(NH3)5H2O]Cl3晶体,这体现了催化剂的选择性。‎ ‎【点睛】易错点为(4)题中氨水和双氧水受热都易分解,不利于产率的提高,但题中的为题为“氧化”过程中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二者中双氧水具有氧化性,在流程中其氧化作用,故应考虑双氧水的不稳定性。‎ ‎20.化合物I是β—氨基酮类化合物。利用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I的路线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①Michael加成反应通式为:A—CH2—R+(A,Y可以是CHO、C=O、COOR等;B可以是OH—、CH3CH2O—、等)‎ ‎②‎ ‎(1)A→B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合物C和I的结构简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C和E→F的反应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D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 ‎①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时,二者物质的量之比为1:2;‎ ‎②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③能使FeCl3溶液显紫色。‎ ‎(5)写出以苯甲醛、丙酸甲酯和为原料合成的合成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它试剂任选)‎ ‎【答案】(1). (2). (3). (4). 加成反应 (5). 取代反应 (6). 、 (7). ‎ ‎【分析】由合成路线,结合已知条件可知,A()与发生Michael加成反应得到B,则B为,B与发生Michael加成反应得到C,则C为,D与HOCH2CH2OH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得到E,E与CH3NH2发生取代反应生成F,F再经LiAlH4还原得到G,G再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得到H,H与OH-结合生成I,I为,据此分析解答问题。‎ ‎【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A()与发生Michael加成反应得到B(),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2)由上述分析可知,C为,I为,故答案为:;;‎ ‎(3)B与发生Michael加成反应得到C,E与CH3NH2发生取代反应生成F,故答案为:加成反应;取代反应;‎ ‎(4)D的结构简式为,其分子式为C12H20O2,D的同分异构体能使FeCl3溶液显紫色,则分子中含有酚羟基,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时,二者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1个该分子中含有2个酚羟基,又分子中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则满足条件的结构有和,故答案为:、;‎ ‎(5)根据上述合成路线,以苯甲醛、丙酸甲酯和为原料合成时,可先将苯甲醛与发生已知反应②生成,与丙酸甲酯碱性条件下生成 ‎,再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得到,故合成路线可设计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