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化学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化学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Al 27 S 32 Cl 35.5‎ K 39 Ca 40 Cu 64 Ba 137‎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能量变化 B. 破坏生成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大于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时,反应为吸热反应 C. 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时,反应吸热,ΔH>0‎ D. Δ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无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一定发生能量变化,错误;B、破坏生成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大于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时,反应为放热反应,错误;C、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时,反应吸热,ΔH>0,正确;D、Δ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成比列,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26 / 26‎ ‎2. 下列关于反应热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当ΔH为“-”时,表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 等量H2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H2O(g)与生成H2O(1)放出的能量相同 C. 反应热的大小与反应物所具有的能量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无关 D.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答案】D ‎【解析】A.△H<0为放热反应,则当△H为负值时,表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B.等量H2在O2中完全燃烧,由于气态水能量大于液态水,则生成H2O(g)与生成H2O(1)放出的能量不相同,故B错误;C.反应热(△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则反应热的大小与反应物所具有的能量和生成物具有的能量有关,故C错误;D.反应热的大小取决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与过程无关,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故D正确;故选D。‎ ‎3. 沼气是一种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H4。0.5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445 kJ的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 2CH4(g)+4O2(g)===2CO2(g)+4H2O(l) ΔH=+890 kJ·mol-1‎ B. CH4(g)+2O2(g)===CO2(g)+2H2O(l) ΔH=+890 kJ·mol-1‎ C. CH4(g)+2O2(g)===CO2(g)+2H2O(l) ΔH=-890 kJ·mol-1‎ D. CH4(g)+O2(g)=== CO2(g)+H2O(l) ΔH=-890 kJ·mol-1‎ 26 / 26‎ ‎【答案】C ‎4. 已知反应:①101kPa时,2C(s)+O2(g)==2CO(g) ΔH=-221 kJ/mol ‎②稀溶液中,H+(aq)+OHˉ(aq)==H2O(l) ΔH=-57.3 kJ/mol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 B. 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 C. 稀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 D. 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放出57.3 kJ热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由反应①可知,1mol碳燃烧生成CO放出的热量为110.5 kJ,CO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继续放出热量,故1mol碳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大于110.5 kJ,所以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A正确;B、反应热包含符号,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1,B错误;C、中和热是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H="-57.3" kJ/mol,所以稀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反应热为-114.6 kJ/mol,C错误;D、醋酸是弱电解质,电离需吸收热量,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D错误。答案选A。‎ 考点:反应热 ‎5. 已知分解1 mol H2O2放出热量98 kJ。在含少量I–的溶液中,H2O2分解的机理为:‎ H2O2+I–→H2O+IO– 慢   H2O2+IO–→H2O+O2+I– 快 26 / 26‎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速率与I–浓度有关 B. 反应活化能为98 kJ·mol–1‎ C. IO–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 υ(H2O2)=υ(H2O)=υ(O2)‎ ‎【答案】A ‎【解析】A.已知:①H2O2+I-→H2O+IO-,②H2O2+IO-→H2O+O2+I-,I-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速率与I–浓度有关,故A正确;B.因为分解1molH2O2放出热量98kJ,反应热是生成物与反应物的能量差,与活化能大小无关,故B错误;C.反应中I-起到催化剂的作用,IO-为中间产物,不是反应的催化剂,故C错误; D.因为反应是在含少量I-的溶液中进行的,溶液中水的浓度是常数,不能用其浓度变化表示反应速率,且其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2:1,故D错误;故选A。‎ 点睛:由反应原理可知,反应中I-起到催化剂的作用,IO-为中间产物,化学反应2H2O2(l)═2H2O(g)+O2(g),反应热是生成物与反应物的能量差,与活化能大小无关。‎ ‎6. 在2A+B 3C+4D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 υ(A)= 0.5 mol/(L·s) B. υ(B)= 0.3 mol/(L·s)‎ C. υ(C)= 0.8 mol/(L·s) D. υ(D)= 1 mol/(L·s)‎ ‎【答案】B 26 / 26‎ 考点: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大 B. 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可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 C. 升高温度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D. 催化剂不影响反应活化能但能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增大反应速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个数,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大,故错误;B、增大压强,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个数,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错误;C、升高温度,增大了活化分子百分数,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反应速率增大,故正确;D、催化剂降低活化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故错误。‎ 考点: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等知识。‎ 26 / 26‎ ‎8. 在可逆反应中,改变下列条件一定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是 A. 增大反应物的量 B. 升高温度 C. 增大压强 D. 减小生成物的量 ‎【答案】B ‎【解析】A.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反应物的浓度不一定变化,如固体、纯液体,反应速率不一定加快,故A错误;B.升高温度,增加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数,有效碰撞增加,反应速率加快,故B正确;C.增大压强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反应速率加快,若没有气体参加,压强对反应速率不影响,故C错误;D.减小生成物的量,若生成物为纯固体或液体,则浓度可能不变,可能减小,反应速率不会加快,故D错误;故选B。‎ 点睛: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常见因素中,注意反应中固体、纯液体的量发生改变对反应速率无影响,这是学生在解题中容易忽略的知识,也是本题的易错点。‎ ‎9. 利用反应:2NO(g)+2CO(g)2CO2(g)+N2(g) △H=-746.8kJ·mol-1,可净化汽车尾气,如果要同时提高该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采取的措施是 A. 降低温度 B. 缩小体积使压强增大 C. 升高温度同时充入N2 D. 及时将CO2和N2从反应体系中移走 ‎【答案】B 26 / 26‎ ‎【解析】A.该反应正反应为吸热反应,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的转化率转化率降低,化学反应速率减慢,故A错误;B.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O的转化率转化率增大,故B正确;C.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即向正反应方向,NO的转化率转化率增大,同时充入N2,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的转化率转化率减小,故C错误;D.将CO2和N2从反应体系中移走,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O的转化率增大,但反应速率减小,故D错误;故选B。‎ ‎10. 一定量混合气体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A(g)+yB(g)zC(g) ΔH<0,达到平衡后测得A的浓度为0.5 mol·L–1;在恒温下将密闭容器的容积扩大为原来的两倍,再次达到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3 mol·L–1。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平衡向右移动 B. x+y>z C. B的转化率提高 D. C的体积分数增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两倍,若平衡不移动,A的浓度为0.25mol/L,实际上A的浓度变为0.3mol/L,说明平衡向生成A的方向移动,即平衡向左移动,A错误;B增大体积,压强减小,平衡向逆反应移动,压强减小平衡向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移动,即x+y>z,B正确;C、由上述分析可知,平衡向逆反应移动,B的转化率降低,C错误;D、平衡向逆反应移动,气体C的物质的量减少,C的体积分数降低,D错误,选B。‎ 考点:考查化学平衡移动。‎ ‎11.‎ 26 / 26‎ ‎ 一定量的盐酸跟过量的铁粉反应时,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且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适量的 A. NaOH(固体) B. 同浓度盐酸 C. NaCl(固体) D. CH3COONa(固体)‎ ‎【答案】D ‎【解析】A.加入NaOH固体,氢离子浓度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故A不选;B.加入同浓度的醋酸,醋酸和铁反应生成氢气,导致生成氢气总量增大,故B不选;C.加入氯化钠固体,氯化钠不影响反应的速率,故C不选;D.加入醋酸钠固体,醋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醋酸,氢离子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但最终电离出的氢离子物质的量不变,所以生成氢气总量不变,故D选;故选D。‎ 点睛:明确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原理是解本题关键,注意题干中限制性条件“反应速率减慢、生成氢气总量不变”。为了减缓反应速率,可以通过降低氢离子浓度来实现,但不影响生成氢气总量,说明加入的物质不能和铁反应生成氢气或加入的物质不能和盐酸反应生成其它气体。‎ ‎12. 已建立平衡的某可逆反应,当改变条件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生成物的体积分数一定增加  (2)生成物的产量一定增加 ‎(3)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   (4)反应物浓度一定降低 ‎(5)正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逆反应  (6)加入催化剂可以达到以上目的 A. (1)(2) B. (2)(5) C. (3)(5) D.‎ 26 / 26‎ ‎ (4)(6)‎ ‎【答案】B ‎【解析】①总体积不变,向正反应移动,生成物的体积分数一定增大,若生成物的体积增大小于混合物总体积增大,生成物的体积分数可能降低,①错误;②平衡向正反应移动,生成物的产量一定增加,②正确;③降低生成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但增大某一反应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其他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自身转化率降低,③错误;④如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浓度比改变条件前大,④错误。⑤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正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逆反应速率,⑤正确;⑥加入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增大,平衡不移动,⑥错误。综上所述②⑤正确。答案选B。‎ ‎13.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2(g)+Y2(g) 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mol/L、0.3mol/L、0.2mol/L,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A. Z为0.3mol/L B. Y2为0.4mol/L C. X2为0.2mol/L D. Z为0.4mol/L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若反应物X2完全反应,则生成物的最大值为0.4mol/L,即Z的范围为0-0.4mol/L,X2的最小值为0,Y2的最小值为0.2mol/L,若生成物全转化为反应物,则X2最大值为0.2mol/L,Y2的最大值为0.4mol/L,所以选A。‎ 26 / 26‎ 考点:可逆反应的特征 ‎14. 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反应2AB(g) 2A2 (g)+B2 (s) 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A. 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2,同时消耗n molAB B. 容器内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 C. υ(AB)= υ(A2) D. 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答案】B ‎【解析】A. 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2,必定同时消耗n molAB,都表示正反应速率,不能说明是平衡状态,故A不选;B. 该反应中B为固体,容器内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说明气体的质量不变,说明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故B选;C.如何时候都存在 υ(AB)= υ(A2),不能说明是平衡状态,故C不选;D. 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容器内压强始终保持不变,不能说明是平衡状态,故D不选;故选B。‎ ‎15. 下列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 Fe(SCN)3溶液中加入固体KSCN后颜色变深 B. 工业合成氨的反应为放热反应,为提高氨的产率,使用高温的条件 C. SO2催化氧化成SO3的反应,往往需要使用催化剂 D. H2、I2、HI平衡混和气加压后颜色变深 ‎【答案】A 26 / 26‎ ‎【解析】A、Fe(SCN)3溶液中加入同体KSCN后颜色变深,是因为Fe3++3SCN-⇌Fe(SCN)3,平衡正向移动,颜色加深,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A选;B、工业合成氨的反应为放热反应,高温不利于提高氨的产率。使用高温的条件,主要是能够提高反应速率,缩短建立平衡需要的时间,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不选;C、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增大正逆反应速率,不会影响平衡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C不选;D、反应方程式为,H2(g)+I2(g)=2HI(g),可见,反应前后的气体体积相同,加压平衡不移动,颜色变深是因为体积减小时碘蒸气浓度变大,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D不选;故选A。‎ 点睛:勒沙特列原理适用的对象应存在可逆过程,如与可逆过程无关,则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特别要注意用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分析工业合成时的条件选择时,往往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如工业合成氨和硫酸工业的条件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6. 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2N B. 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C. 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D. t3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速率 ‎【答案】C 26 / 26‎ ‎【解析】试题分析:A、达到平衡时,N的物质的量为2mol,变化6mol,M的物质的量为5mol,变化3mol,反应的方程式为2NM,A错误;B、t1时N的物质的量为6mol,M的物质的量为3mol,则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B正确;C、t2时,M、N的物质的量还在变化,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则正逆反应速率不等,C错误;D、t3时,M、N的物质的量不在变化,达到平衡状态,则正逆反应速率相等,D错误;答案选B。‎ 考点:考查化学平衡与图象问题的考查 ‎17. 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应:A(g)+3B(g)2C(g) △H<0。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下列关系图:‎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图I研究的是不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乙的温度较高 B. 图Ⅱ研究的是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压强较高 C. 图Ⅲ研究的是浓度对反应的影响,且乙的浓度较高 D. 图IV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甲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 ‎【答案】D 26 / 26‎ ‎【解析】试题分析:A.甲到达平衡时间长,所以甲的温度较低,正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乙的图象C的浓度应该较小,A错误;B.甲到达平衡时间长,所以甲的压强较低,B错误;C.甲到达平衡时间短,所以甲的温度较高,正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B的转化率较小,C正确;D.加入催化剂,平衡不发生移动,甲到达平衡时间短,混合气体总压不变, D正确;答案选CD。‎ 考点:考查化学平衡图象分析。‎ ‎18. 对于平衡体系:aA(g)+bB(g)cC(g)+dD(g);正反应放热,有下列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 若温度不变,容器体积扩大一倍,此时A的浓度是原来的0.48倍,则a+b大于c+d B. 若从正反应开始,平衡时,A、B的转化率相等,则A、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b:a C. 若平衡体系中共有气体M mol,再向其中充入bmolB,达到平衡时气体总物质的量为M+bmol,则a+b=c+d D. 若a+b=c+d ,则当容器内温度上升时,平衡向左移动,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不变。‎ ‎【答案】C 26 / 26‎ ‎【解析】A、若温度不变,容器体积扩大一倍,扩大容器的一瞬间,A的浓度是原来的0.5倍,容器内气体的压强减小,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达到平衡时,A的浓度是原来的0.48倍,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a+b<c+d,故A错误;B、该反应中,A和B以计量数之比进行反应,当平衡时,A、B的转化率相等,则起始时A、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b,故B错误;C、若平衡体系中共有气体Mmol,再向其中充入bmolB,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达到平衡时气体总物质的量为(M+b)mol,说明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和不变,则反应前后气体的计量数相等,a+b=c+d,故C正确;D、若a+b=c+d,则对于体积不变的容器,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根据PV=nRT知,容器中气体的压强增大,故D错误;故选C。‎ ‎19. 下列①②对应的试剂(或条件)不能完成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试剂(或条件)‎ A 温度对Na2S2O3和稀硫酸的反应速率的影响 ‎①热水浴 ②冷水浴 B 固体表面积对Zn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的影响 ‎①1mol/L的稀硫酸 ‎②4mol/L的稀硫酸 C 催化剂对10%H2O2溶液分解反应速率 的影响 ‎①1mL0.1mol/L CuSO4溶液 ‎②1mL 0.1mol/L FeCl3溶液 D 浓度对平衡Cr2O72−(橙色) + H2O2H+ +‎ ‎2CrO42−(黄色)的影响 ‎①5滴浓硫酸 ‎②10滴6mol/L NaOH溶液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A. ①热水浴 ②冷水浴,反应的温度不同,可以实现温度对Na2S2O3和稀硫酸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的探究,故A正确;B. ①1mol/L的稀硫酸,②4mol/L的稀硫酸,酸的浓度不同,可以实现浓度对Zn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的探究,不能完成固体表面积对Zn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的探究,故B错误;C. ①1mL0.1mol/L CuSO4溶液,②1mL 0.1mol/L FeCl3溶液,催化剂的种类不同,可以实现催化剂对10%H2O2溶液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的探究,故C正确;D. ①5滴浓硫酸,②10滴6mol/L 26 / 26‎ ‎ NaOH溶液,溶液的酸碱性不同,可以实现浓度对平衡Cr2O72−(橙色) + H2O2H+ +2CrO42−(黄色)的影响的探究,故D正确;故选B。‎ ‎20. 一定条件下,将3molA和1molB两种气体混合于固定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 xC(g)+2D(s)。2min末该反应达到平衡,生成0.8molD,并测得C的浓度为0.2mol/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从开始到平衡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3mol/(Ls)‎ B. 从开始到平衡B的转化率为40%‎ C. x=2‎ D. 达到平衡状态时,C的体积分数为1/9‎ ‎【答案】B ‎【解析】2min末该反应达到平衡,生成0.8molD,C的浓度为0.2mol/L,n(C)=0.2mol/L×2=0.4mol,由相同时间物质的量比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x=1,则 ‎   3A(g)+B(g) C(g)+2D(s)‎ 开始 3   1     0   0‎ 转化 1.2  0.4   0.4  0.8‎ ‎2min 1.8  0.6   0.4  0.8‎ A.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3mol/(L•min)= mol/(Ls),故A错误;B.B的转化率为×100%=40%,故B正确;C.由上述分析可知,x=1,故C错误;D. 达到平衡状态时,C的体积分数=×100%=,故D错误;故选B。‎ 26 / 26‎ 二、非选择题(6小题,共60分)‎ ‎21. 反应m A+n Bp C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 ‎⑴若A、B、C都是气体,减压后正反应速率小于逆反应速率,则m、n、p的关系是________。‎ ‎⑵若C为气体,且m + n = p,在加压时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则平衡必定向______方向移动。‎ ‎⑶如果在体系中增加或减少B的量,平衡均不发生移动,则B肯定不能为_____态。‎ ‎【答案】 (1). m+n > P (2). 逆 (3). 气 ‎【解析】试题分析:①反应m A+n Bp C,若A、B、C都是气体,减压后正反应速率小于逆反应速率,这说明减压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即证明逆向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因此m+n>p。‎ ‎②若反应m A+n Bp C,C为气体,且m+n=p,在加压时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这说明A、B中至少有一种是固体或纯液体,加压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③若反应m A+n Bp C,如果在体系中增加或减少B的量,平衡均不发生移动,证明B一定是固体或纯液体,不是气体。‎ 考点:考查外界条件对平衡状态的影响 ‎22. (1)中和热测定的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温度计、________、________。‎ ‎(2)量取反应物时,取50 mL 0.50 mol·L-1的盐酸,还需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填序号)。‎ 26 / 26‎ A.50 mL 0.50 mol·L-1 NaOH溶液 B.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 C.1.0 g NaOH固体 ‎(3)由甲、乙两人组成的实验小组,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用同样的实验仪器和方法进行两组测定中和热的实验,实验试剂及其用量如下表所示。‎ 反应物 起始温度t1/℃‎ 终了温度t2/℃‎ 中和热/kJ·mol-1‎ A.1.0 mol/L HCl溶液50 mL、1.1 mol/L NaOH溶液50 mL ‎13.0‎ ΔH1‎ B.1.0 mol/L HCl溶液50 mL、1.1 mol/L NH3·H2O溶液50 mL ‎13.0‎ ΔH2‎ ‎①甲在实验之前预计ΔH1=ΔH2。他的根据是________;乙在实验之前预计ΔH1≠ΔH2,他的根据是________。‎ ‎②实验测得的温度是:A的起始温度为13.0 ℃、终了温度为19.8 ℃;B的起始温度为13.0 ℃、终了温度为19.3 ℃。设充分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c=4.184 J/(g·℃),忽略实验仪器的比热容及溶液体积的变化,则ΔH1=________ (已知溶液密度均为1 g/cm3)。‎ ‎【答案】 (1). 环形玻璃搅拌棒 (2). 量筒 (3). B (4). A、B中酸与碱的元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体积都相同 (5). NaOH是强碱,NH3·H2O是弱碱,弱碱电离吸热 (6). -56.9 kJ/mol 26 / 26‎ ‎【解析】(1)中和热测定的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温度计、环形玻璃搅拌棒、量筒,故答案为:环形玻璃搅拌棒;量筒;‎ ‎(2)取50mL 0.50mol•L-1的盐酸,为保证酸完全反应,碱稍过量,则还需加入的试剂是50mL 0.55mol•L-1 NaOH溶液,故答案为:B;‎ ‎(3)①ΔH1=ΔH2原因是A、B中酸与碱的元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体积都相同;△H1≠△H2原因是NaOH是强碱,NH3•H2O是弱碱电离吸热,故答案为:A、B中酸与碱的元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体积都相同;NaOH是强碱,NH3•H2O是弱碱,弱碱电离吸热;‎ ‎②温度变化19.8 ℃-13.0 ℃=6.8℃,△H1=-≈-56.9kJ/mol,故答案为:-56.9 kJ/mol。‎ ‎23. (1) 在微生物作用的条件下,NH经过两步反应被氧化成NO。两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① 第一步反应是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② 1 mol NH (aq)全部氧化成NO (aq)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已知红磷比白磷稳定,则反应P4(白磷,s)+5O2(g)===2P2O5(s) ΔH1;4P(红磷,s)+5O2(g)===2P2O5(s) ΔH2;ΔH1和ΔH2的关系是ΔH1________ΔH2 (填“>”“<”或“=”)。‎ ‎(3) 在298 K、101 kPa时,已知:2H2O(g)===O2(g)+2H2(g) ΔH1‎ Cl2(g)+H2(g)===2HCl(g) ΔH2‎ ‎2Cl2(g)+2H2O(g)===4HCl(g)+O2(g) ΔH3‎ 则ΔH3与ΔH1和ΔH2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 26 / 26‎ A.ΔH3=ΔH1+2ΔH2 B.ΔH3=ΔH1+ΔH2‎ C.ΔH3=ΔH1-2ΔH2 D.ΔH3=ΔH1-ΔH2‎ ‎(4) 已知:‎ ‎2CO(g)+O2(g)===2CO2(g) ΔH=-566 kJ·mol-1 ①‎ Na2O2(s)+CO2(g)===Na2CO3(s)+O2(g) ΔH=-226 kJ·mol-1 ②‎ 则CO(g)与Na2O2(s)反应放出509 kJ热量时,电子转移数目为________________。‎ ‎(5) 已知H2(g)+Br2(l)===2HBr(g) ΔH=-72 kJ·mol-1,蒸发1 mol Br2(l)需要吸收的能量为30 kJ,其他相关数据如下表:‎ 物质 H2(g)‎ Br2(g)‎ HBr(g)‎ ‎1 mol分子中的化学键断 裂时需要吸收的能量(kJ)‎ ‎436‎ ‎200‎ a 则表中a=________。‎ ‎【答案】 (1). 放热 (2). ΔH<0(或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 NH (aq)+2O2(g)===NO (aq)+2H+(aq)+H2O(l) ΔH=-346 kJ·mol-1 (4). < (5). A (6). 1.204×1024 (或2NA) (7). 369‎ ‎【解析】(1)①由图可知,焓变小于0,即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答案为:放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26 / 26‎ ‎②第一步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H4+(aq)+1.5O2(g)═NO2-(aq)+2H+(aq)+H2O(l),△H=-273KJ/mol,第二步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O2-(aq)+0.5O2(g)═NO3-(aq),△H=-73KJ/mol,根据盖斯定律则NH4+(aq)+2O2(g)═2H+(aq)+H2O(l)+NO3-(aq),△H=-346 kJ/mol,故答案为:NH4+(aq)+2O2(g)═2H+(aq)+H2O(l)+NO3-(aq),△H=-346 kJ/mol;‎ ‎(2)①4P(白磷,s)+5O2(g)=2P2O5(s)△H1,②P4(红磷,s)+5O2(g)=2P2O5(s)△H2,①-②得到反应:4P(红磷,s)=P4(白磷,s)△H=△H2-△H2,红磷比白磷稳定,说明红磷的能量低于白磷,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即△H2-△H1>0,即△H2>△H1,故答案为:<;(3)①2H2O(g)═O2(g)+2H2(g)△H1;②Cl2(g)+H2(g)═2HCl(g)△H2;③2Cl2(g)+2H2O(g)=4HCl(g)+O2(g)△H3;则反应③=2×②+①,由盖斯定律可知,△H3=△H1+2△H2,故答案为:A;‎ ‎(4) 已知:①2CO(g)+O2(g)=2CO2(g);△H=-566kJ/mol,②Na2O2(s)+CO2(g)=Na2CO3(s)+ O2(g);△H=-226kJ/mol,根据盖斯定律,②×2+①可得:2CO(g)+2Na2O2(s)=2 Na2CO3(s) △H=-1018kJ/mol,CO(g)与Na2O2(s)反应放出509kJ热量时,参加反应CO为2mol×=1mol,反应的电子转移数为2mol,即电子转移数为1.204×1024,故答案为:1.204×1024;‎ 26 / 26‎ ‎(5)H2(g)+Br2(l)=2HBr(g)△H=-72KJ/mol,蒸发1 mol Br2(l)需要吸收的能量为30 kJ,则H2(g)+Br2(g)=2HBr(g)△H=-102KJ/mol,△H=反应物键能-生成物键能,则有-102=436+200-2a,a=369,故答案为:369。‎ ‎24. 在2L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mX(g)+nY(g)pZ(g)+qQ(g),式中m、n、p、q为物质系数。在0 min~3 min内,各物质物质的量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物质 时间 X Y Z Q 起始(mol)‎ ‎0.7‎ ‎1‎ ‎2 min末(mol)‎ ‎0.8‎ ‎2.7‎ ‎0.8‎ ‎2.7‎ ‎3 min末(mol)‎ ‎0.8‎ 已知2 min内v(Q)=0.075 mol·L-1·min-1,=,‎ ‎(1)试确定以下物质的相关量:‎ 起始时c(Y)=________________,c(Q)=________________‎ ‎(2)方程式中m=______,n=______,p=________,q=_________。‎ ‎(3)用Y表示2 min内的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___。‎ ‎(4)2 min末Q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__。‎ ‎(5)试判断在2 min内v(正)______v(逆)(填“>”、“<”或“=”),在2 min末~3 min末v(正)_________v(逆)(填“>”、“<”或“ =”)。‎ ‎【答案】 (1). 1.15 mol /L (2). 1.5 mol /L (3). m=1 (4). n=4 (5). p=2 (6). q=3 (7). 0.1 mol·L-1·min-1 (8). 10% (9). < (10). =‎ 26 / 26‎ ‎【解析】2min内v(Q)=0.075mol•L-1•min-1,则△n(Q)=0.075mol•L-1•min-1×2min×2=0.3mol,根据表中数据可知,2min内X的物质的量变化为:0.8mol-0.7mol=0.1mol,Z的物质的量变化为:1mol-0.8mol=0.2mol,根据反应速率v(Z):v(Y)=1:2可知,Y的物质的量变化为:△n(Y)=2△n(Z)=0.4mol,反应方程式中物质的量变化与其化学计量数成正比,则:m:n:p:q=0.1mol:0.4mol:0.2mol:0.3mol=1:4:2:3,所以m=1、n=4、p=2、q=3,反应方程式为:X(g)+4Y(g)⇌2Z(g)+3Q(g)。‎ ‎(1)2min内生成0.1molX,根据反应X(g)+4Y(g)⇌2Z(g)+3Q(g)可知,2min内生成Y的物质的量为0.4mol,则起始时Y的物质的量为:2.7mol-0.4mol=2.3mol, c(Y)==1.15 mol /L;Q在2min内物质的量减少,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2min内消耗的Q的物质的量为:0.1mol×3=0.3mol,则起始是Q的物质的量为:2.7mol+0.3mol=3mol,c(Q)==1.5 mol /L,故答案为:1.15 mol /L;1.5 mol /L;‎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m=1、n=4、p=2、q=3,故答案为:1;4;2;3;‎ ‎(3)2min内消耗的Y的物质的量为:n(Y)=0.4mol,则用Y表示2min内的反应速率为:v(Y)==0.1mol•L-1•min-1,故答案为:0.1mol•L-1•min-1;‎ ‎(4)2min内v(Q)=0.075mol•L-1•min-1,则△n(Q)=0.075mol•L-1•min-1×2min×2=0.3mol,‎ 根据(1)可知反应前Q的物质的量为3mol,所以2min末Q的转化率为:×100%=10%,故答案为:10%;‎ 26 / 26‎ ‎(5)根据表中数据可知,2min内反应物X、Y的物质的量逐渐增大,生成物P、Q的物质的量减小,说明平衡向着逆向移动,则在2min内v(正)<v(逆);根据表中Z的物质的量可知,在2min末Z的物质的量与3min时相等,说明2min时已经达到平衡状态,则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即:v(正)=v(逆),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计算。明确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5. (8分)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研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 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实验内容及记录]‎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组同学根据经验绘制了n(Mn2+)随时间变化趋势的示意图,如图甲所示,但有同学查阅已有的实验资料发现,该实验过程中n(Mn2+)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应如图乙所示。该小组同学根据图乙所示信息提出了新的假设。并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①该小组同学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你帮助该小组同学完成实验方案,并填写表中空白。‎ 26 / 26‎ 实验编号 室温下,试管中所加试剂及其用量/mL 再向试管中加入少量固体 室温下溶液褪色所需时间/min ‎0.6 mol/L H2C2O4溶液 H2O ‎0.2 mol/L KMnO4溶液 ‎3 mol/L稀硫酸 ‎4‎ ‎3.0‎ ‎2.0‎ ‎3.0‎ ‎2.0‎ ‎______‎ t ‎③若该小组同学提出的假设成立,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KMnO4浓度(或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 (2). 生成物中的MnSO4为该反应的催化剂(或Mn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3). MnSO4 (4). 实验4与实验1比较,溶液褪色所需时间短(或溶液褪色所用时间(t)小于4min)‎ ‎【解析】(1)从表中数据,可知改变的条件是KMnO4浓度,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KMnO4浓度,褪色时间变短,则反应速率增大,故答案为: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KMnO4浓度(或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 ‎ ‎(2)①由图乙可知,反应开始后速率增大的比较快,说明生成物中的MnSO4(或Mn2+)为该反应的催化剂,故答案为:生成物中的MnSO4为该反应的催化剂(或Mn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②与实验1作对比实验,则加入的硫酸锰的量不同,其它条件必须相同,所以加入的少量固体为MnSO4,故答案为:MnSO4;‎ ‎③若该小组同学提出的假设成立,则反应速率加快,溶液褪色的时间小于4min,从而说明Mn2+是催化剂,故答案为:实验4与实验1比较,溶液褪色所需时间短或:溶液褪色所用时间(t)小于4min。‎ 26 / 26‎ 点睛:本题主要结合实验考查了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注意对比分析图表中的数据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解答。‎ ‎26. 向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A和B,发生如下反应:‎ xA(g)+2B(s) yC(g) ΔH<0‎ 在一定条件下,容器中A、C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可确定x∶y=________。‎ ‎(2)0~10 min容器内压强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推测第10 min引起曲线变化的反应条件可能是________;第16 min引起曲线变化的反应条件可能是________。‎ ‎①减压 ②增大A的浓度 ③增大C的量 ④升温 ⑤降温 ⑥加催化剂 ‎(4)写出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________,平衡Ⅰ的平衡常数为K1,平衡Ⅱ平衡常数为K2,则K1________K2(填“>”、“=”或“<”)。‎ ‎【答案】 (1). 1∶2 (2). 变大 (3). ④⑥ (4). ④ (5). K= (6). >‎ 26 / 26‎ ‎【解析】(1)0~10min内容器中A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为:0.45mol/L-0.25mol/L=0.2mol/L;0~10min内容器中C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为:0.40mol/L,x:y=0.2mol/L:0.40mol/L=1:2,故答案为:1:2;‎ ‎(2)x:y =1:2,因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g)+2B(s) 2C(g),反应前气体物质的量小于反应后气体物质的量,随着反应的进行,气体物质的量增大,气体压强增大,故答案为:变大;‎ ‎(3)第10min时,单位时间内A、C的物质的量变化量较大,反应速率明显增大,可能为升高温度或者使用催化剂;第16min时,C的物质的量减小,A的物质的量增大,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应为升高温度,故答案为:④⑥;④;‎ ‎(4)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g)+2B(s) 2C(g),因此平衡常数K=,已知第16min时改变的条件是升高温度,而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平衡逆移,则平衡常数减小,所以K1>K2,故答案为:K=;>。‎ 26 / 2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