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2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 :1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Ca:40 Mn:55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CaO常用于食品的干燥。CaO属于( ) A. 碱 B. 酸 C. 盐 D. 氧化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必为氧元素;氧化钙是由钙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所以氧化钙属于氧化物,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2.如果家中的食用花生油不小心混入了大量的水,最简便的分离方法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花生油和水是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时会分层,采用分液法进行分离。 【详解】A项,该装置是过滤装置,用于除去溶液中不溶性杂质,无法用于液液分离,故A错误; B项,花生油与水不互溶,互不相溶的两液体最简便的分离方法应是分液,故B正确; C项,该装置是加热蒸干装置,常用于制晶体,无法用于液液分离,故C错误; D项,该装置是蒸馏装置,可用于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而油与水不互溶,不能选用此法,故D错误; 故答案为选B。 3.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SO3+ H2O= H2SO4 B. NH4Cl NH3+HCl C. Fe+CuSO4= FeSO4+Cu D. NaOH+HNO3=NaNO3+H2O 【答案】C 【解析】 【详解】A.SO3+ H2O= H2SO4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不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选;B.NH4Cl NH3↑+HCl↑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不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选;C.Fe+CuSO4= FeSO4+Cu反应中Fe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2价、Cu元素化合价由+2价变为0价,所以有电子转移,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选;D.NaOH+HNO3=NaNO3+H2O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不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选;故选C。 4.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Cl2、MgCl2、Na2SO4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通过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可制得纯净的食盐水:① 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② 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③ 加入稍过量的BaCl2 溶液;④滴入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⑤ 过滤,不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③②①⑤④B. ③①②⑤④C. ②③①⑤④D. ②①③⑤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粗盐的提纯中,为了保证杂质离子完全除去,每一次所加试剂都过量,加碳酸钠可以除去钙离子,加氯化钡可以除去硫酸根离子,加入氢氧化钠可以除去镁离子,每一次所加的试剂都是过量的,引入的杂质离子也要除掉,所以碳酸钠加在氯化钡后面,以除去多余的钡离子,盐酸必须加在最后边,除去多余的碳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即顺序③①④不能改变,故选D。 5.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 A. 是否有丁达尔现象 B. 是否能通过滤纸 C. 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D. 是否均一、透明、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溶液、浊液、胶体三种分散系本质区别为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据此即可解答。 【详解】A.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是胶体中胶粒(1nm-100nm)在光照时产生对光的散射作用形成的,该现象是由微粒直径大小决定的,丁达尔现象不是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故A错误; B.胶体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是由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决定的,所以该现象不是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故B错误; C.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类,把分散系划分为:溶液(小于1nm)、胶体(1nm-100nm)、浊液(大于100nm);所以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故C正确; D.溶液均一、透明、稳定,胶体较稳定,浊液不稳定,与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有关,所以该现象不是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6.工业上可用金属钠和氯化钾反应制备金属钾,其化学方程式为Na+KClNaCl+K↑。该反应属于( ) A. 置换反应 B. 复分解反应 C. 分解反应 D. 化合反应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因此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答案选A。 7. 实验操作的规范是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闻气体气味 B. 点燃酒精灯 C. 过滤 D. 移开蒸发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闻气体气味时用手轻轻扇动瓶口,让少量气体进入鼻孔,A正确;B、酒精灯用火柴点燃,B错误;C、过滤用玻璃棒引流,C错误;D、坩埚要用坩埚前夹持,D错误。答案选A。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 ) A. 28 g氮气含有的原子数为NA B. 4 g金属钙变成钙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 NA C. 1 mol O2分子的质量等于1 mol氧原子的质量 D. 24 g O2 和24 g O3所含的氧原子数目相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A、28 g氮气的物质的量是28g÷28g/mol=1mol,则含2NA个氮原子,A错误; B、4 g金属钙的物质的量为4g÷40g/mol=0.1 mol,变成钙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2NA,B错误; C、1 mol O2分子的质量是32 g,1 mol氧原子的质量是16 g,C错误; D、氧气和臭氧均是氧元素形成的单质,则24 g O2和24 g O3所含的氧原子数目相等,D正确; 答案选D。 9.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H2SO4 = 2H+ + S6+ + 4O2- B. NaHCO3 =Na++ H+ + CO3- C. Ba(OH)2 = Ba2+ + 2OH- D. Na2CO3 = Na2+ + CO32- 【答案】C 【解析】 【详解】A.H2SO4属于强酸,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正确的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 + SO42-,故A错误; B. NaHCO3属于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但是HCO3-属于弱酸根离子,部分发生电离,不能拆开,正确的电离方程式为:NaHCO3=Na++ HCO3-,故B错误; C. Ba(OH)2属于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为:Ba(OH)2=Ba2+ + 2OH-,故C正确; D. Na2CO3属于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正确的电离方程式为:Na2CO3=2Na+ + CO32-,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某溶液与NaOH溶液共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说明原溶液中存在NH4+ B. 某溶液中加入盐酸后有无色气体产生,该气体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溶液中含CO32- C. 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时,火焰呈黄色,说明原溶液中只含有Na+,不含有K+ D. 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时,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原溶液中存在SO42-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氨气为碱性气体,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4+,故A正确; B.某溶液中加入盐酸后有无色气体产生,该气体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原溶液中可能含有碳酸氢根离子、亚硫酸氢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等,不一定含CO32-,故B错误; C.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时,火焰呈黄色,说明原溶液中只含有Na+,因为没有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则无法判断是否含有K+,故C错误; D.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时,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该沉淀可能为氯化银或硫酸钡,原溶液中可能存在银离子,不一定存在SO42-,故D错误; 故答案选A。 二、双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4分,每题有2个正确答案,共12分) 11.下列物质水溶液能导电,但该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 NaOH B. NaCl C. NH3 D. CO2 【答案】CD 【解析】 【分析】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溶液能导电说明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详解】A.在水溶液里,NaOH能电离出阴阳离子而使溶液导电,所以NaOH是电解质,故A错误; B.在水溶液里,NaCl能电离出阴阳离子而使溶液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故B错误; C. NH3 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和铵根离子,使溶液导电,但是氨气本身不能电离出离子,所以NH3是非电解质,故C正确; D.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电离出阴阳离子而使其溶液导电,而二氧化碳本身不能电离出离子,所以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故D正确; 故答案选CD。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 ) A. 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 g B. 1molO2的质量是32g/mol C. 2g氢气所含原子数目为2NA D. 标准状况下,11.2LCH4的物质的量为0.5mol 【答案】CD 【解析】 【详解】A.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g/mol,故A错误; B.氧气的摩尔质量为32g/mol,因此1molO2的质量是32g,故B错误; C.2g氢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氢气为双原子分子,因此1mol氢气含有2NA个氢原子,故C正确; D.标准状况下,甲烷为气态,所以11.2LCH4的物质的量为11.2/22.4=0.5mol,故D正确; 故答案选CD。 13.实验室制取O2和Cl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为①2KClO3 2KCl+3O2↑;②MnO2+4HCl(浓) MnCl2+Cl2↑+2H2O,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B. ②中MnO2为还原剂 C. ①中反应前后MnO2质量不发生变化 D. ①中反应前后MnO2化学性质改变 【答案】AC 【解析】 【详解】A.①2KClO3 2KCl+3O2↑反应中氯元素、氧元素的化合价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所以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②MnO2+4HCl(浓) MnCl2+Cl2↑+2H2 O反应中锰元素、氯元素化合价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所以上述两个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正确; B. ②MnO2+4HCl(浓) MnCl2+Cl2↑+2H2O反应中MnO2→MnCl2,锰元素由+4价降低到+2价,发生还原反应,所以MnO2做氧化剂,故B错误; C. ①2KClO3 2KCl+3O2↑反应中MnO2为该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其质量不发生变化,故C正确; D. ①2KClO3 2KCl+3O2↑反应中MnO2为该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其质量不发生变化,化学性质也不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选AC。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14分) 14.选择下列实验方法分离物质,将分离方法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萃取分液法;B、结晶法;C、分液法;D、蒸馏法;E、过滤法 ①__________分离饱和食盐水与沙子混合物。 ②__________分离水和汽油的混合物。 ③__________分离四氯化碳(沸点为76.75℃)和甲苯(沸点为110.6℃)的混合物。 ④__________从碘的水溶液里提取碘。 ⑤__________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液中获得硝酸钾。 【答案】(1). E (2). C (3). D (4). A (5). B 【解析】 【分析】①沙子不溶于水,食盐溶于水; ②水和汽油分层; ③四氯化碳和甲苯的沸点不同; ④碘不易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⑤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详解】①沙子不溶于水,食盐溶于水,则利用过滤法分离饱和食盐水与沙子的混合物,故答案为:E; ②水和汽油分层,则利用分液法分离水和汽油,故答案为:C; ③四氯化碳和甲苯的沸点不同,利用蒸馏法先分离得到四氯化碳,剩下的液体是甲苯,故答案:D; ④碘不易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则利用萃取分液法从碘水中提取碘,故答案为:A; ⑤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所以可采用结晶法先得到硝酸钾,溶液中的溶质主要是氯化钠,故答案:B。 15.相同物质的量的NH3和H2S的质量比 ______ ,分子个数比为 ______ ,同温同压下的体积比 ______ ,所含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______ . 【答案】(1). 1:2 (2). 1:1 (3). 1:1 (4). 3:2 【解析】 【分析】根据m=nM、N=nNA进行计算;根据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进行计算。 【详解】氨气的摩尔质量为17g/mol,硫化氢的摩尔质量为34g/mol,所以根据m=nM可知,相同物质的量的NH3和H2S的质量比为17:34=1:2; 根据N=nNA可知,相同物质的量的NH3和H2S的分子个数比为1:1; 根据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可知,相同物质的量的NH3和H2S的体积之比为1:1; 1个氨气分子中含有3个H原子,1个硫化氢分子中含有2个H原子,所以相同物质的量的NH3和H2S分子中,含有氢原子的个数比为3:2;故答案是:1:2 ;1:1 ;1:1;3:2。 16.实验室需要制备纯净的氯化钾。现有含少量KBr和K2SO4的氯化钾样品,按照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案进行提纯。 (1)KCl中K+检验时,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焰色为:___________。 (2) 若用硝酸钡来代替氯化钡,请判断是否可行:______(填“是”或“否”),并说明理由:________。 (3)在过滤后的滤液中通入过量氯气即可将滤液中的KBr杂质除去,发生的反应为:2KBr + Cl2 = 2KCl + Br2,如果按是否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来分类,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__反应。 (4) 某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中加适量氯化钡溶液不容易控制,应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他的思路如下。请写出沉淀A的化学式:A:_________。 【答案】(1). 紫色 (2). 否 (3). 会引入硝酸根离子 (4). 氧化还原 (5). BaCO3 【解析】 【分析】(1)根据钾元素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 (2)若用硝酸钡来代替氯化钡,则硝酸根离子溶液中不能除掉; (3)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进行分析; (4)碳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钾,据此进行分析。 【详解】(1)KCl中K+检验时,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滤去黄色光的干扰,其焰色为紫色; 故答案是:紫色; (2)硝酸盐均溶于水,若用硝酸钡来代替氯化钡,则硝酸根在溶液中不能除掉,所以不能用硝酸钡来代替氯化钡;故答案是:否;会引入硝酸根离子; (3)针对2KBr+Cl2=2KCl+Br2反应,KBr→Br2,溴元素化合价升高,Cl2→KCl,氯元素化合价降低,该反应发生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因此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故答案:氧化还原; (4)根据流程可知溶液①的成分中含有:氯化钾、溴化钾和过量的氯化钡,加入碳酸钾,会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钾,所以沉淀A的化学式是BaCO3; 故答案是:BaCO3。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7.实验室里常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来制取少量的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MnCl2+Cl2+2H2O,欲制得标准状况下4.48L氯气。 (1)氯气的物质的量是多少___? (2)参与反应的HCl的物质的量是多少___? 【答案】(1). 0.2mol (2). 0.8mol 【解析】 【分析】(1)根据n=V/Vm可以计算出氯气的物质的量; (2)结合氯气的物质的量,根据方程式可以计算出参加反应的HCl的物质的量。 【详解】(1)根据n=V/Vm可知,标准状况下4.48L氯气的物质的量为4.48/22.4=0.2mol; 故答案是:0.2mol; (2)标准状况下4.48L氯气的物质的量为4.48/22.4=0.2mol;设参加反应的氯化氢为nmol; MnO2+4HCl=MnCl2+Cl2+2H2O 4 1 n 0.2 故n=02×4=0.8mol; 故答案是:0.8mol。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