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白银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白银九中期中考试试题高一化学 相对原子质量:H: 1 O:16 Ne:20 Na:23 Al:27 S:32 Cu:64‎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对于易燃、易爆、有毒的化学物质,往往会在其包装上贴上危险警告标签。下面所列物质贴错了标签的是(  )‎ A B C D 物质 氢氧化钠 金属汞 四氯化碳 烟花爆竹 危险警 告标签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氢氧化钠是腐蚀性药品,应该贴腐蚀品标志,A正确;‎ B.金属汞容易挥发产生汞蒸气,导致中毒,应该贴剧毒品标志,B正确;‎ C.四氯化碳不能燃烧,是常用的灭火剂,不属于易燃品,C错误;‎ D.烟花爆竹遇火会发生爆炸,属于爆炸性物品,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 ‎2.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 在容量瓶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加入浓硫酸配制准确浓度的稀硫酸 B. 可用四氯化碳萃取出碘水中的碘,但不能用酒精 C. 用玻璃棒搅拌漏斗中的液体以加快过滤速率 D. 加入盐酸以除去硫酸钠中的少量碳酸钠杂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不能在容量瓶中直接配制溶液,故A错误;B.因酒精能与水互溶,不能用作萃取碘水中碘的萃取剂,故B正确;C.玻璃棒搅拌可能损坏滤纸而使过滤失败,故C错误;‎ D.该操作引入新杂质Cl-,故D错误;答案选B。‎ ‎3.下列仪器用酒精灯加热时,需垫石棉网的是 (   )‎ ‎①烧杯 ②坩埚 ③锥形瓶 ④蒸发皿 ⑤试管 ⑥蒸馏烧瓶 ⑦表面皿 A. ②④⑤ B. ①⑥⑦ C. ③④⑥ D. ①③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实验室中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蒸发皿、试管、坩埚,垫石棉网可加热的有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能加热的有集气瓶、广口瓶、细口瓶等。‎ ‎【详解】①烧杯③锥形瓶⑥烧瓶垫石棉网可加热;②坩埚④蒸发皿⑤试管可直接加热;⑦表面皿不能用来加热。故选D。‎ ‎4.下列离子检验的方法正确的是 A. 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l–‎ B. 向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SO42–‎ C. 向某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u2+‎ D.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生成无色气体,说明原溶液中有CO32–‎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要先加入稀硝酸,排除CO32-等离子的干扰;B项要先加入盐酸,排除CO32-、SO32-的干扰;C项蓝色沉淀说明是氢氧化铜,原溶液中含有Cu2+,正确;D项产生气体的可能是CO32-或HCO3-等离子。‎ 考点:考查常见离子的检验。‎ 点评:常见的离子的检验属于中等题。‎ ‎【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 ‎5.对下列各组物质:①NaNO3和NaCl;②CaCl2和CaCO3;③MnO2和KCl;④BaSO4和AgCl。可按照溶解、过滤、蒸发的实验操作顺序,将它们相互分离的是 A. 只有①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按照溶解、过滤、蒸发的步骤进行分离的物质,需要满足:一种物质不溶于水,另一种物质能溶于水。‎ ‎【详解】①NaNO3和NaCl均能溶于水,不能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分离,故①错误;‎ ‎②CaCl2能溶于水,而CaCO3不溶于水,能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分离,故②正确;‎ ‎③KCl能溶于水,而MnO2不溶于水,能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分离,故③正确;‎ ‎④BaSO4和AgCl均不能溶于水,不能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分离,故④错误;‎ 答案选C ‎6.下列物质中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 A. 0.4‎‎ mol氧气 B. ‎4℃‎时,5.4 mL H2O C. 标准状况下‎5.6 L二氧化碳 D. ‎10 g氖气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n=m/M=V/Vm=N/NA结合分子的构成计算。‎ ‎【详解】A.0.4‎mol氧气中含有0.8molO原子;‎ B‎.4℃‎时5.4 mL水的物质的量n(H2O)= ‎5.4g÷‎18g/mol=0.3mol,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3mol×3=0.9mol;‎ C.标况下‎5.6L 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n(CO2)=‎5.6L÷‎22.4L/mol=0.25mol,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25mol×3=0.75mol;‎ D‎.10 g 氖的物质的量n(Ne)=‎10g÷‎20g/mol=0.2mol,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2mol, ‎ 则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B,故选D。‎ ‎7.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溶液,标签上标有“CaCl20.1mol·L‎-1”‎的字样,下面是该小组成员对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配制‎1L该溶液,可将0.1molCaCl2溶于‎1L水中 B. Ca2+和Cl-的物质的量浓度都是0.1mol·L-1‎ C. 从试剂瓶中取该溶液的一半,则所取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5mol·L-1‎ D. 将该瓶溶液稀释一倍,则所得溶液的c(Cl-)为0.1mol·L-1‎ ‎【答案】D ‎【解析】‎ ‎【详解】标签上标有“CaCl2 0.1mol•L‎-1”‎的字样,即在‎1L的溶液中含1molCaCl2;‎ A.将0.1mol CaCl2溶于‎1L水中,所得溶液的体积大于‎1L,故A错误;‎ B.在CaCl2中,Ca2+和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浓度之比也为1:2,故Ca2+的浓度为0.1mol/L,而Cl-的浓度应为0.2mol/L,故B错误;‎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浓度与取出的溶液的体积是多少无关,故C错误;‎ D.溶液中Cl-的浓度为0.2mol/L,将溶液稀释一倍,则浓度减半,故稀释后Cl-的浓度应为0.1mol/L,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8.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5‎‎ mol O3与‎11.2 L O2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等 B. 标准状况下,‎11.2 L由N2与CO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A C. 标准状况下,‎22.4 L的CCl4中含有的CCl4分子数为NA D. 常温常压下,‎22.4 L的NO2和CO2混合气体含有2NA个氧原子 ‎【答案】B ‎【解析】‎ 非标准状况下,‎11.2 L O2的物质的量不一定是0.5 mol,故A错误;标准状况下,‎11.2 L由N2与CO组成的混合气体物质的量是0.5 mol,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A,故B正确;标准状况下,CCl4是液体,‎22.4 L的CCl4的物质的量不是1 mol,故C错误;常温常压下,‎22.4 L的NO2和CO2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是1 mol,故D错误。‎ 点睛:标准状况下,1 mol气体的物质的量一定为‎22.4L。‎ ‎9.实验室用NaOH固体配制1.00 mol·L-1的NaOH溶液100 mL,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低的原因是(  )‎ A. 暴露在空气中称量NaOH的时间太长 B. 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容量瓶内含有蒸馏水 C.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D. 溶解后未冷却至室温就转移至容量瓶 ‎【答案】A ‎【解析】‎ ‎【详解】A. NaOH潮解吸水,暴露在空气中称量NaOH的时间太长,造成实际称得的氢氧化钠质量偏小,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故A正确;‎ B.容量瓶中含有蒸馏水,对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体积没有影响,对结果没有影响,故B错误;‎ 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溶液的体积偏小,溶液的浓度偏大,故C错误;‎ D.未冷却至室温就转移进容量瓶,会导致溶液的体积偏小,溶液的浓度偏大,故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进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误差分析主要抓住溶质和溶液的体积在实验过程中有没有产生误差,若配制过程中造成溶质有损失,则结果偏低;若造成溶液的体积偏大,则结果也偏低。‎ ‎10.对下列物质分类全部正确的是(  )‎ ‎①纯碱 ②食盐水 ③石灰水 ④NaOH ⑤液态氧 ⑥KClO3‎ A. 碱:①④ B. 纯净物:①③④⑤⑥‎ C. 盐:①⑥ D. 混合物:②③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①纯碱为碳酸钠,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则属于盐类化合物; ②食盐水是由食盐和水两种物质组成,则属于混合物; ③石灰水中含氢氧化钙和水,属于混合物;④NaOH在水中电离的阴离子全部为OH-,则属于碱; ⑤液态氧是一种只有氧元素组成的物质,则属于单质;⑥KClO3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则属于盐类化合物。‎ ‎【详解】A项,①纯碱是Na2CO3,属于盐,故A项错误;‎ B项,③石灰水是混合物,故B项错误;‎ C项,①纯碱和⑥KClO3都是盐,故C正确;‎ D项,⑤液态氧是纯净物,故D项错误。‎ 本题选C。‎ ‎【点睛】学生应能对常见的物质根据其组成和性质来进行分类,并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1.将饱和FeCl3溶液加入沸水中能制得Fe(OH)3胶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能否发生丁达尔效应 B. 含0.1 mol FeCl3溶质的溶液形成胶体后,胶体粒子为0.1 mol C. 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 D. 可通过观察液体是否澄清透明,来区别溶液和胶体 ‎【答案】C ‎【解析】‎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不同,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的为胶体,故A错误;‎ B、胶体粒子是大量氢氧化铁的聚集体,所以含0.1mol FeCl3溶质溶液形成胶体后,胶体粒子小于0.1mol,故B错误;‎ C、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类,把分散系划分为:溶液(小于1nm)、胶体(1nm~100nm)、浊液(大于100nm),所以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0H)3悬浊液>Fe(0H)3胶体>FeCl3溶液,故C正确;‎ D、有的胶体也是澄清透明的,可以根据能否发生丁达尔效应来区别溶液和胶体,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散系溶液、浊液、胶体的区别,胶体的性质及鉴别等,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题目难度不大.‎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铜、石墨均导电,所以它们均是电解质 B. NH3、CO2的水溶液均导电,所以NH3、CO2均是电解质 C. 液态HCl、固体NaCl均不导电,所以HCl、NaCl均是非电解质 D. 蔗糖、酒精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不导电,所以它们均是非电解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A. 铜、石墨都单质,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故A错误;‎ B. NH3、CO2的水溶液均导电,由于NH3、CO2不能自身电离出离子,所以NH3、CO2均是非电解质,故B错误;‎ C. 液态HCl、固体NaCl均不导电,HCl、NaCl溶液能导电,所以HCl、NaCl均是电解质,故C错误;‎ D. 蔗糖、酒精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不导电,所以它们均是非电解质,故D正确。‎ ‎13.分类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不合理的是(  ) ‎ ‎①根据组成元素将氧化物分成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根据是否有丁达尔现象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④根据水溶液是否能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氧化物的性质,将氧化物分成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故①错误;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②正确;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③错误;根据水溶液或熔融状态是否能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④错误,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化学基本概念。‎ ‎14.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 CaCO3+2H+===Ca2++CO2↑+H2O B. 2Fe2++Cl2===2Fe3++2Cl-‎ C. +H+===CO2↑+H2O D. Na2O+H2O===2Na++2OH-‎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中无化合价的变化,故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中铁元素有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中无化合价的变化,故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中无化合价的变化,故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选B。‎ ‎15.下列反应的现象描述与离子方程式都正确的是(  )‎ A. 金属镁与稀盐酸反应:有气泡逸出Mg+2H++2Cl-===MgCl2+H2↑‎ B. 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Ba2++SO42-===BaSO4↓‎ C. 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有气泡逸出Na2CO3+2H+===2Na++CO2↑+H2O D.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CO2:CO2+2OH-===CO32-+H2O ‎【答案】B ‎【解析】‎ ‎【详解】A.金属镁与稀盐酸反应,有氢气产生的离子反应为Mg+2H+===Mg2++H2↑,故A错误; B.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的离子反应为Ba2++SO42-===BaSO4↓,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有气泡逸出的离子反应为CO32-+2H+===CO2↑+H2O,故C错误; D.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CO2,CO2过量,反应应生成HCO3-,离子方程式为:CO2+OH-=== HCO3-,故D错误。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16.在下列溶液中,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 强碱性溶液中:K+、Cu2+、Cl-、SO42-‎ B. 含有0.1 mol·L-1 Fe3+的溶液中:K+、Ba2+、OH-、NO3-‎ C. 含有0.1 mol·L-1 Ca2+的溶液中:Na+、K+、CO32-、Cl-‎ D. 室温下的强酸性溶液中:Na+、Fe3+、NO3-、SO42-‎ ‎【答案】D ‎【解析】‎ ‎【详解】A、强碱性溶液中存在大量的OH-,OH-和Cu2+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Fe3+和OH-生成氢氧化铁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Ca2+可与CO32‾反应生成CaCO3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强酸性条件下Na+、Fe3+、NO3-、SO42-各离子间互不反应,一定能大量共存,故D正确。‎ 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17.将SO2气体与足量Fe2(SO4)3溶液完全反应后,再加入K2Cr2O7溶液,发生如下两个化学反应:SO2+2Fe3++2H2O===SO+2Fe2++4H+‎ Cr2O+6Fe2++14H+===2Cr3++6Fe3++7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还原性Cr3+>Fe2+>SO2 B. 氧化性Cr2O>SO2>Fe3+‎ C. Cr2O能将Na2SO3氧化成Na2SO4 D. 两个反应中Fe2(SO4)3均作还原剂 ‎【答案】C ‎【解析】‎ ‎18.对于铝热反应:Fe2O3+ 2Al2Fe + Al2O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Fe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B. 若‎27 g Al参加反应则有3 mol电子转移 C. Fe2O3发生氧化反应 D. Al被还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根据反应方程式Fe有+3价→0,化合价降低,故错误;B、1molAl失去3mol电子,故‎27g铝参加反应有3mol电子转移,说法正确;C、根据A的分析铁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故说法错误;D、根据反应方程式铝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故说法错误。‎ 考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每空2分,共46分)‎ ‎19.Ⅰ.如下图所示是实验中常用的几种仪器:‎ 写出各字母所代表的仪器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Ⅱ.实验室要配制500 mL 0.2 mol/L NaOH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过程中不需要使用的化学仪器有________(填字母)。‎ A.烧杯 B.500 mL容量瓶 C.漏斗 D.胶头滴管 E.玻璃棒 ‎(2)用托盘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其质量为________ g。‎ ‎(3)下列主要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填序号)。‎ ‎①称取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放入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溶解;‎ ‎②加水至液面离容量瓶瓶颈刻度线下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③待冷却至室温后,将溶液转移到500 mL容量瓶中;‎ ‎④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4)如果实验过程中缺少步骤⑤,会使配制出的NaOH溶液浓度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答案】 (1). 漏斗 (2). 容量瓶 (3). 冷凝管 (4). 分液漏斗 (5). C (6). 4.0 (7). ①③⑤②④ (8). 偏低 ‎【解析】‎ ‎【详解】Ⅰ.由图示可知各仪器的名称为:A. 漏斗 B. 容量瓶C. 冷凝管D. 分液漏斗Ⅱ.(1)配制溶液肯定用到容量瓶。溶解氢氧化钠用到烧杯,搅拌、转移溶液用到玻璃棒,定容用到胶头滴管,故答案为:C;(2)氢氧化钠的质量为‎0.5 L×0.2 mol/L×‎40 g/mol=‎4.0 g,托盘天平可读到小数点后一位,故答案为: ‎4.0 g (3)配制溶液的基本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故答案为:①③⑤②④,(4)如果实验过程中缺少步骤⑤,则所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少,故溶液的浓度偏低,故答案为:偏低。‎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操作和误差分析等知识。整个配制的流程可由归纳为以下几个关键词: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方便学生知识梳理。‎ ‎20.如下图所示是中学化学中常用于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装置: ‎ A B C D ‎ 请根据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氯化钾溶液中得到氯化钾固体选择装置______(填代表装置图的字母,下同);除去自来水中的Cl-等杂质得到蒸馏水,选择装置_____。‎ ‎(2)从碘水中分离出I2,选择装置____,该分离方法的名称为________。‎ ‎(3)装置A中①的名称是________,冷凝水流动的方向是__________。‎ ‎(4)分液时要注意及时________,防止上层液体流下。分液后漏斗内剩余的液体从分液漏斗的________(填“上口”或“下口”)倒入烧杯。‎ ‎【答案】 (1). D (2). A (3). B (4). 萃取、分液 (5). 冷凝管 (6). 从下口进,上口出 (7). 关闭活塞 (8). 上口 ‎【解析】‎ ‎【分析】‎ ‎(1)从溶液中得到固体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除去自来水中的Cl-等杂质采用蒸馏的方法;‎ ‎(2)从碘水中分离出I2,碘易溶于有机溶剂而难溶于水,所以可以采用萃取方法;‎ ‎(3)根据仪器构造和作用可得;‎ ‎(4) B为分液操作,为使分液漏斗中的液体顺利流出,应使压强内外相等;为了充分分离混合物,在两层液体分界面时及时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遵循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的原则。‎ ‎【详解】A为蒸馏装置,B为分液装置,C为过滤装置,D为蒸发结晶装置。‎ ‎(1)从KCl溶液中得到KCl固体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故选择装置D;‎ 氯离子易溶于水,但难挥发,水易被蒸发,所以除去自来水中的Cl-等杂质采用蒸馏的方法,故选择装置为A;‎ ‎(2)碘单质易溶于有机溶剂而难溶于水,从碘水中分离出I2可以先加入四氯化碳,充分振荡,经萃取后,然后进行分液,就得到I2单质,故选择装置B;‎ ‎(3)根据装置图A中仪器a的结构可知a仪器为分液漏斗;为充分冷凝,冷凝水通水方向为下进上出,即进水方向为下口进水,上口出;‎ ‎(4)B为分液操作,为使分液漏斗中的液体顺利流出,应使压强内外相等,应打开上口瓶塞(或凹槽对小孔),分液时要注意及时关闭活塞,避免上层液体从下口流出,分液后漏斗内剩余的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明确物质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各种分离混合物方法对被分离物质状态、性质的要求,及需分离提纯的物质的性质的不同之处是解答题目的前提。‎ ‎21.有A、B、C、D四种化合物,分别由K+、Ba2+、SO42—、CO32−、OH—中的两种组成,它们具有下列性质:‎ ‎①A不溶于水和盐酸;②B不溶于水,但溶于盐酸,并放出无色无刺激性气味的气体E;③C的水溶液呈碱性,与硫酸反应生成A;④D可溶于水,与硫酸作用时放出气体E,E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推断A、B、C、D的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B与盐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与硫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少量)与澄清石灰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aSO4 (2). BaCO3 (3). Ba(OH)2 (4). K2CO3 (5). 2H++BaCO3===CO2↑+H2O+Ba2+ (6). Ba2++2OH−+2H++ SO42−===BaSO4↓+2H2O (7). Ca2++2OH−+CO2===CaCO3↓+H2O ‎【解析】‎ ‎【分析】‎ ‎①常见的“不溶于水和盐酸”的物质是氯化银和硫酸钡,结合所给离子知A是硫酸钡;②B不溶于水,但溶于盐酸并放出无色无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B是碳酸钡,E是二氧化碳;③C的水溶液呈碱性,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则C是氢氧化钡;④D可溶于水,与硫酸作用时放出气体CO2,则D是碳酸钾。以此解答。‎ ‎【详解】(1) ①常见的“不溶于水和盐酸”的物质是氯化银和硫酸钡,结合所给离子知A是硫酸钡;②B不溶于水,但溶于盐酸并放出无色无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B是碳酸钡,E是二氧化碳;③C的水溶液呈碱性,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则C是氢氧化钡;④D可溶于水,与硫酸作用时放出气体CO2,则D是碳酸钾。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aSO4;BaCO3; Ba(OH)2; K2CO3; (2)碳酸钡和盐酸反应:2HCl+BaCO3===CO2↑+H2O+BaCl2;离子方程式:2H++BaCO3===CO2↑+H2O+Ba2+, 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Ba(OH)2+H2SO4===BaSO4↓+2H2O,离子方程式:Ba2++2OH-+2H++SO===BaSO4↓+2H2O 二氧化碳和足量澄清石灰水反应:Ca(OH)2+CO2===CaCO3↓+H2O;离子方程式:Ca2++2OH-+CO2===CaCO3↓+H2O。‎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2H++BaCO3===CO2↑+H2O+Ba2+ ;Ba2++2OH-+2H++SO===BaSO4↓+2H2O ;Ca2++2OH-+CO2===CaCO3↓+H2O。‎ ‎22.(1)按如图所示操作,充分反应后:‎ ‎①Ⅰ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Ⅱ中铜丝上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结合Ⅰ、Ⅱ实验现象可知Fe2+、Cu2+、Ag+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一反应体系中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共5种物质:S、H2S、HNO3、NO、H2O。该反应物中还原产物是____________;若反应方程式中转移了0.3 mol电子,则氧化产物的质量是________g。‎ ‎(3)将少量Cl2通入FeBr2的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这个事实说明具有还原性的粒子还原性强弱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Fe+Cu2+===Fe2++Cu (2). 红色铜丝上有银白色金属附着 (3). Ag+>Cu2+>Fe2+ (4). NO (5). 4.8 (6). Fe2+>Br->Cl-‎ ‎【解析】‎ 分析】‎ ‎(1)铁与CuSO4溶液发生反应:Fe+Cu2+===Fe2++Cu,氧化性Cu2+>Fe2+,Cu与AgNO3溶液发生反应Cu+2Ag+===Cu2++2Ag,Ag附着在Cu的表面,氧化性Cu2+Br->Cl-。‎ ‎【详解】(1)①Ⅰ中发生Fe与硫酸铜的置换反应生成Cu和硫酸亚铁,离子反应为Fe+Cu2+===Fe2++Cu,‎ 故答案为:Fe+Cu2+===Fe2++Cu;‎ ‎②Ⅱ中发生Cu与硝酸银置换反应,该反应为Cu+2AgNO3=Cu(NO3)2+2Ag,观察到红色铜丝上有白色金属Ag附着,‎ 故答案为:红色铜丝上有银白色金属附着;‎ ‎③由两个反应可知,得到电子的物质为氧化剂,还原剂对应的产物为氧化产物,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则氧化性为Ag+>Cu2+>Fe2+,‎ 故答案为:Ag+>Cu2+>Fe2+;‎ ‎(2)硝酸具有强氧化性,H2S具有较强还原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NO为还原产物、S为氧化产物,若反应过程中转移了0.3mol电子,由电子转移守恒,可知生成S的物质的量为:=0.15mol,生成S的质量为:0.15mol×‎32g/mol=‎4.8g,‎ 故答案为:NO;4.8;‎ ‎(3)一种氧化剂与多种还原剂反应时,先与还原性强的反应,将少量Cl2通入FeBr2的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Fe2+被氧化,Br-没有被氧化,则还原性:Fe2+>Br-,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Fe2+>Cl-,‎ 故答案为:Fe2+>Br->Cl-;‎ ‎【点睛】本题考查金属的置换反应及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比较,把握发生的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和还原性比较方法为解答的关键。‎ ‎23.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1)该反应的还原剂是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 ‎(2)该反应中氧化剂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__。‎ ‎(3)当有2 mol HNO3参加反应时,被氧化的物质是________ g。‎ ‎【答案】 (1). Cu (2). NO2 (3). 2∶1 (4). 32‎ ‎【解析】‎ ‎【分析】‎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中,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由反应可知,1molCu反应生成2molNO2,以此来解答。‎ ‎【详解】双线桥法分析如下:‎ ‎(1)该反应的还原剂是Cu,氧化剂是HNO3,还原产物为NO2,氧化产物为Cu(NO3)2;‎ ‎(2)当有4 mol HNO3参加反应时,作氧化剂的HNO3只有2 mol,对应的氧化产物Cu(NO3)2为1 mol,则氧化剂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3)有2 mol HNO3参加反应时,被氧化的Cu为0.5 mol,即‎32 g。‎ ‎【点睛】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明确反应中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与氧化剂的概念即可解答,注意反应中化学计量数与物质的量成正比,题目难度不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