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通用版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作业
考案[11]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45分钟,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9·试题调研)下列物质中都存在离子键、极性键和配位键的是( B )
A.氢氧化钠、过氧化钠、硫酸四氨合铜[Cu(NH3)4]SO4、氢化钠
B.硝酸铵、氢化铵、氢氧化二氨合银[Ag(NH3)2]OH、硫酸铵
C.硫酸、氢氧化钠、氮化钙、氢氧化钡
D.氯化铵、氢氧化钠、双氧水、过氧化钙
[解析] 铵根离子中存在极性共价键和配位键,氨分子中氮原子上有孤电子对,H+、Cu2+、Ag+有空轨道,能形成配位键。A项,只有硫酸四氨合铜中含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配位键,A项错误;C项和D项中都不含配位键,C和D项错误。
2.(2019·山东潍坊高三检测)有关苯分子中的化学键描述正确的是( B )
A.每个碳原子的sp2杂化轨道中的其中一个形成大π键
B.每个碳原子的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形成大π键
C.碳原子的三个sp2杂化轨道与其他原子形成两个σ键
D.碳原子的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与其他原子形成σ键
[解析] 苯分子是平面结构,中心碳原子以sp2杂化形成三个杂化轨道,还有一个未杂化的p轨道。所以,其结合形式为每个碳原子分别以三个sp2杂化轨道与其他两个碳和一个氢原子形成σ键,未杂化的p轨道上电子与其他五个碳原子上的p电子形成大π键。
3.(2019·试题调研)观察下列模型并结合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HCN
S8
SF6
B12结构单元
结构模型
示意图
备注
—
易溶于CS2
—
熔点1 873 K
A.HCN的结构式为H—C≡N,分子中含有2个σ键和2个π键
B.固态硫S8属于原子晶体
C.SF6是由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
D.单质硼属原子晶体,结构单元中含有30个B—B键
[解析] “C≡N”键中含有1个σ键和2个π键,所以H—C≡
N中共有2个σ键和2个π键,A项正确;S8属于分子晶体,B项错误;SF6是正八面体对称结构,是非极性分子,C项正确;硼晶体的结构单元中有12个硼原子,每个原子形成5个B—B键,而每个B—B键为2个原子所共有,所以B—B键数为12×5/2=30个,D项正确。
4.(2019·新题预选)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水合铜离子的模型如图甲所示,1个水合铜离子中有4个配位键
B.CaF2晶体的晶胞如图乙所示,每个CaF2晶胞平均占有4个Ca2+
C.氢原子的电子云图如图丙所示,氢原子核外大多数电子在原子核附近移动
D.金属Cu中铜原子堆积模型如图丁所示,为最密堆积,每个铜原子的配位数为12
[解析] 电子云是用来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但不代表有一个电子在那里。C错误。
5.(2019·广东高三检测)高温下,超氧化钾晶体呈立方体结构,晶体中氧的化合价部分为0价,部分为-2价。如图为超氧化钾晶体的一个晶胞(晶体中最小的重复单元)。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
A.超氧化钾的化学式为KO2,每个晶胞含有4个K+和4个O
B.晶体中每个K+周围有8个O,每个O周围有8个K+
C.晶体中与每个K+距离最近的K+有8个
D.晶体中与每个K+距离最近的K+有6个
[解析] 由题中的晶胞结构可知:有8个K+位于顶点,6个K+位于面心,则晶胞中含有的K+数为8×+6×=4(个);有12个O位于棱上,1个O处于体心,则晶胞中含有的O为12×+1=4(个),所以超氧化钾的化学式为KO2;晶体中每个K+周围有6个O,每个O周围有6个K+,晶体中与每个K+距离最近的K+有12个。
6.现有四种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如下:
①1s22s22p63s23p4 ②1s22s22p63s23p3 ③1s22s22p3
④1s22s22p5
则下列有关比较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电离能:④>③>②>①
B.原子半径:④>③>②>①
C.电负性:④>③>②>①
D.最高正化合价:④>③=②>①
[解析] ①~④四种元素分别为S、P、N、F,第一电离能F>N、P>S,又由于第一电离能N>P,A项正确;原子半径N>F,故B项错误;电负性应S>P,即①>②,C项错误;F无正化合价,N、S、P最高正化合价分别为+5、+6、+5价,故应为①>③=②,D项错误。
7.(2019·山东济宁高三检测)A、B、C、D四种元素,已知A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B元素为金属元素,它的原子核外K、L层上电子数之和等于M、N层电子数之和;C元素是第3周期第一电离能最小的元素;D元素在第3周期中第一电离能最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四种元素A、B、C、D分别为O、Ca、Na、Ar
B.元素A、B、C两两组成的化合物可为CaO、CaO2、Na2O、Na2O2等
C.元素A、C简单离子的半径大小关系为A
r(N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8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8分
8.(10分)(2019·山西重点中学协作体期末)现有前四周期T、X、Y、Z、W、M六种元素,巳知W、Z、X、T、Y五种非金属元素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其中W原子的s电子总数等于p电子总数的2倍。M原子的M能层上有4个未成对电子。请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W、Z、X、T四种元素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用元素符号表示):__F>N>O>C___。
(2)M原子的基态电子排布式为__1s22s22p63s23p64s2或[Ar]3d64s2___。
(3)根据VESPR理论,推断出由W与X两元素组成的最简单二价阴离子的空间构型为__平面三角形___,W原子的杂化类型为__sp2杂化___。
(4)Y与T、X、Z、W所形成的最简单化合物的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用化学式表示):__H2O>HF>NH3>CH4___。
[解析] 根据题中信息“W原子的s电子总数等于p电子总数的2倍”可知,W的电子排布式是1s22s22p2,则W是碳元素;又知“W、Z、X、T、Y五种非金属元素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根据元素周期律可推知Z是氮元素,X是氧元素,T是氟元素,Y是氢元素;“M原子的M能层上有4个未成对电子”,则M的电子排布式是1s22s22p63s23p63d64s2
,即M是铁元素。
(1)C、N、O、F四种元素位于同一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但N元素反常,因此第一电离能大小顺序是F>N>O>C。
(3)C和O两种元素组成的最简单的二价阴离子是CO该离子的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是3,孤电子对数是O,因此其空间构型是平面三角形,C原子的杂化类型为sp2杂化。
(4)H与F、O、N、C所形成的最简单化合物分别是HF、H2O、NH3、CH4,其中HF、H2O、NH3之间都存在氢键,它们的沸点都比没有氢键的CH4高,常温下H2O为液态,HF、NH3为气态,标准状况下HF为液态,NH3仍为气态,因此四种氢化物的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为:H2O>HF>NH3>CH4。
9.(15分)(2018·课标Ⅲ)锌在工业中有重要作用,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Zn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Ar]3d104s2___。
(2)黄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合金之一,主要由Zn和Cu组成。第一电离能I1(Zn)__大于___I1)(Cu)(填“大于”或“小于”)。原因是__Zn核外电子排布为全满稳定结构,较难失电子___。
(3)ZnF2具有较高的熔点(872℃),其化学键类型是__离子键___;ZnF2不溶于有机溶剂而ZnCl2、ZnBr2、ZnI2能够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原因是__ZnF2为离子化合物,ZnCl2、ZnBr2、ZnI2的化学键以共价健为主、极性较小___。
(4)《中华本草》等中医典籍中,记载了炉甘石(ZnCO3)入药,可用于治疗皮肤炎症或表面创伤。ZnCO3中,阴离子空间构型为__平面三角形___,C原子的杂化形式为__sp2___。
(5)金属Zn晶体中的原子堆积方式如图所示,这种堆积方式称为__六方最密堆积(A3型)___。六棱柱底边边长为a cm,高为c cm,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Zn的密度为 g·cm-3(列出计算式)。
[解析] 本题考查核外电子排布式的书写、电离能、离于的空间构型、金属的堆积模型和晶体的计算。
(1)Zn是30号元素,核外有30个电子,故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或[Ar]3d104s2。
(2)由于Zn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2,Cu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1
,Zn核外电子排布处于全满稳定状态,第一电离能更大,所以I1(Zn)>I1(Cu)。
(3)ZnF2熔点较高,属于离子晶体,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离子键;ZnCl2、ZnBr2、ZnI2均是分子晶体,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知,ZnCl2、ZnBr2、ZnI2能够溶于有机溶剂。
(4)ZnCO3中的阴离子为CO,CO中C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3+×(4+2-3×2)=3,且无孤电子对,故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C原子的杂化形式为sp2。
(5)由金属Zn晶体中的原子堆积方式图可知,其堆积方式为六方最密堆积;六棱柱底边边长为a cm,则六棱柱底面积为(6×a·a)cm2=a2 cm2,体积为a2c cm3;根据均摊法知,一个六棱柱中含有Zn原子。数目为12×+2×+3=6,所以Zn的密度ρ== g·cm-3= g·cm-3。
[易混易错] 注意均摊法在立方体和六棱柱中的异同。
10.(18分)(2019·湖北黄冈中学等八校联考)A、B、C、D是4种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逐渐增大,这4种元素的基态原子的未成对电子数和电子层数相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D元素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是__3s23p3___。
(2)A、B、C三种元素可以形成化合物A4B2C2它是厨房调味品之一。1 mol A4B2C2中含有__7___mol σ键,其中B原子采用的杂化方式为__sp2、sp3___。
(3)元素F的原子序数是介于B和C之间的,元素B、C、F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O>N>C___,B、C、F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N>O>C___。(用元素符号填空)
(4)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大型实验装置(如同步辐射和中子源)的建成,高压技术在物质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压不仅会引发物质的相变,也会导致新类型化学键的形成。近年来就有多个关于超高压下新型晶体的形成与结构的研究报道。NaCl晶体在50~300 GPa的高压下和Na或Cl2反应,可以形成不同组成、不同结构的晶体。如图为其中三种晶体的晶胞。写出A、B、C的化学式:A__NaCl3___、B__Na3Cl___、C__Na2Cl___。
(5)磷化硼晶体中磷原子作面心立方最密堆积,硼原子填入部分四面体空隙中。磷化硼的晶胞示意图如下:
已知磷化硼的晶胞参数a=478 pm,计算晶体中硼原子和磷原子的核间距(dB-P)= a=×478 pm (写出计算式,不要求计算出结果)。
[解析] 短周期元素中,基态原子的未成对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等的元素为H、C、O、P,故A为H,B为C,C为O,D为P。
(1)P元素的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是3s23p3。
(2)A、B、C三种元素可以形成化合物A4B2C2,它是厨房调味品之一,则为CH3COOH,其结构式为。1 mol CH3COOH中含有7 mol σ键,甲基中的C采取sp3杂化,羧基中的C采取sp2杂化。
(3)元素F的原子序数介于碳和氧之间,故F为氮元素,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越强,电负性越大,则电负性:O>N>C;同一周期元素,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呈增大趋势,但第ⅡA族、第ⅤA族元素第一电离能大于其相邻元素,C、N、O元素处于同一周期且原子序数逐渐增大,N处于第ⅤA族,所以第一电离能:N>O>C。
(4)根据均摊法,A中钠原子数为8×+1=2,氯原子数对12×=6,故化学式为NaCl3;B中钠原子数为4×+2=3,氯原子数为8×=1,故化学式为Na3Cl;C中钠原子数为4×+2×+2=4,氯原子数为8×=2,故化学式为Na2Cl。
(5)在磷化硼晶体中,硼原子和磷原子的核间距应为体对角线的,所以dB-P=×478 pm≈207 pm。
11.(15分)(2019·湖南三湘名校第三次联考)已知A、B、C、D都是周期表中的短周期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A原子、C原子的L能层中都有两个未成对的电子,C、D同主族。E、F都是第四周期元素,E原子核外有4个未成对电子,F原子除最外能层只有1个电子外,其余各能层均为全充满。根据以上信息填空:
(1)基态D原子中,电子占据的最高能层符号为__M___,该能层具有的原子轨道数为__9___。
(2)E2+的价层电子排布图是
,F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是__1s22s22p63s23p63d104s1或[Ar]3d104s1___。
(3)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分子的结构式为 ,其中心原子采取的轨道杂化方式为__sp2___,B的气态氢化物的VSEPR模型为__四面体___。
(4)化合物AC2、B2C和阴离子DAB-互为等电子体,它们结构相似,DAB-的电子式为 。
(5)配合物甲的焰色反应呈紫色,其内界由中心离子E3+与配位体AB-构成,配位数为6。甲的水溶液可以用于实验室中E2+的定性检验,检验E2+的离子方程式为 3Fe2++2[Fe(CN)6]3-===Fe3[Fe(CN)6]2↓ 。
(6)某种化合物由D、E、F三种元素组成,其晶胞如图所示,则其化学式为__CuFeS2___。该晶胞上下底面为正方形,侧面与底面垂直,根据图中所示的数据列式计算该晶体的密度:ρ=__4.32___ g·cm-3。
[解析] 根据题中信息不难推出A是碳,B是氮,C是氧,D是硫,E是铁,F是铜。
(3)由H2CO3的结构式可以直接看出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是3,因此轨道杂化方式是sp2;B的气态氢化物是NH3,N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是4,所以NH3的VSEPR模型是四面体形。
(4)CO2的结构式是O===C===O,SCN-与CO2是等电子体,结构相似,其结构式应是[S===C===N]-,所以其电子式是。
(6)晶胞中F(Cu)原子数目是8×+4×+1=4,E(Fe)原子数目是4×+6×=4,D(S)原子全部位于晶胞内部,数目是8,所以Cu、Fe、S原子数目之比是448=112,故其化学式为CuFeS2;一个晶胞中有4个“CuFeS2”,晶胞质量m=g,晶胞体积V=[(524×10-10)2×1030×10-10]cm3,所以晶体的密度ρ==≈4.32 g·c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