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2 发布 |
- 37.5 KB |
- 4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届二轮复习卤代烃课件(40张)(全国通用)
2017 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 卤代烃 专题练习 AB 1. 下列有 机物中,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 2 种烯烃,又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A. 2— 溴丁烷 B. 2— 甲基 —3— 氯戊烷 C. 2 , 2— 二甲基 —1— 氯丁烷 D. 1 , 3— 二氯苯 【 解析 】 凡是卤代烃都能发生水解反应,而消去 反应的条件要有 ß—H ,生成两种烯烃,要求卤素原子的 ß—H 有两种,即卤素原子在链端或两侧不对称。 【 答案 】AB 2. 为检 验某卤代烃( R—X )中的 X 元素,下列操作:( 1 )加热( 2 )加入 AgNO 3 溶液( 3 )取少量该卤代烃( 4 )加入足量稀硝酸酸化( 5 )加入 NaOH 溶液( 6 )冷却。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 3 )( 1 )( 5 )( 6 )( 2 )( 4 ) B. ( 3 )( 5 )( 1 )( 6 )( 4 )( 2 ) C. ( 3 )( 2 )( 1 )( 6 )( 4 )( 5 ) D. ( 3 )( 5 )( 1 )( 6 )( 2 )( 4 ) 【 解析 】 检验卤代烃的方法是先让卤素原子变 成离子,用水解反应或消去反应,但是两个反应都是在碱性条件下反应,所以反应后要先将溶液酸化再用硝酸银检验。 【 答案 】B B 3. 某种一卤代烃 3.925 g 跟足量的 NaOH 溶液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用 HNO 3 中和过量的烧碱再加适量的 AgNO 3 溶液,生成 7.175 g 白色沉淀,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 ) A. 溴乙烷 B. 氯乙烷 C. 一氯丙烷 D. 氯仿 C D 5. 下列物质中,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的烯烃只有一种的是( ) A.2- 氯丁烷 B.2- 氯 -2- 甲基丙烷 C.2- 氯 -3- 甲基丁烷 D.2- 氯 -2- 甲基丁烷 【 解析 】 卤代烃的消去反应是脱去卤素原子和相邻的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而形成双键。 CH 3 CHClCH 2 CH 3 消去 HCl 时能生成两种烯烃; (CH 3 ) 3 CCl 消去 HCl 时能生成一种; CH 3 CH 2 ClCH(CH 3 ) 2 消去 HCl 时能生成两种烯烃; (CH 3 ) 2 CClCH 2 CH 3 消去 HCl 时能生成两种烯烃。 【 答案 】B B B 7. 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变化所发生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 由甲苯制甲基环己烷;由乙烷制溴乙烷 B. 乙烯使溴水褪色;乙炔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 C. 由乙烯制聚乙烯;由 1 , 3- 丁二烯合成顺丁橡胶 D. 由苯制硝基苯;由乙烯制乙醇 【 解析 】 A 项中甲苯制甲基环己烷属于加成反应,乙烷制溴乙烷属于取代反应; B 项中乙烯使溴水褪色属于加成反应,乙炔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属于氧化反应; C 项中乙烯制聚乙烯, 1 , 3- 丁二烯合成顺丁橡胶都属于加聚反应; D 项中苯制硝基苯属于取代反应,乙烯制乙醇属于加成反应。 【 答案 】C C 【 解析 】 消去反应是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如 H 2 O 、 HBr 等)生成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 【 答案 】C 9. 分子式 C 3 H 6 Cl 2 的氯代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可得到两种同分异构体,则 C 3 H 6 Cl 2 的名称是 ( ) A.1,3- 二氯丙烷 B. 1,1- 二氯丙烷 C. 1,2- 二氯丙烷 D. 2,2- 二氯丙烷 【 解析 】 分子式 C 3 H 6 Cl 2 的氯代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可得到两种同分异构体,这说明该有机物分子中氢原子分为 2 类,因此其结构简式为 ClCH 2 CH 2 CH 2 Cl , A 正确; B 、 C 、 D 分子氢原子的种类分别是 3 、 3 、 1 ,答案选 A 。 考点:考查同分异构体和等效氢原子的判断 【 答案 】A A 10. 要检验溴乙烷中的卤素是不是溴元素,正确的实验方法是( ) ①加入氯水振荡,观察水是否有红棕色的溴出现 ②加入 NaOH 溶液共热,冷却后加入稀硝酸至酸性,再滴入 AgNO 3 溶液,观察有无浅黄 色沉淀生成 ③滴入 AgNO 3 溶液,再加入稀硝酸,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④加入 NaOH 的醇溶液共热,冷却后加入稀硝酸至酸性,再滴入 AgNO 3 溶液,观察有无 浅黄色沉淀生成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B 【 解析 】 检验溴乙烷中含有溴元素首先将它转化为溴离子,采用卤代烃的水解方法或醇中的消去反应的方法,反应后生成的溴离子可以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淡黄色不溶于硝酸的沉淀溴化银,由此来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②④两种方法均可, B 正确。 考点:卤代烃的性质、卤原子的检验方法 【 答案 】B C 【 解析 】 分析时应从卤素原子发生消去反应、取代反应时对外界条件的要求,烃基结构对被消去或被取代的卤素原子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 A 、 Q 中两个甲基上有 6 个等效氢原子,苯环上有 2 个等效氢原子,峰面积之比应为 3 ∶ 1 ,但是 P 中两个甲基上有 6 个等效氢原子,亚甲基上有 4 个等效氢原子,峰面积之比应为 3 ∶ 2 ,错误; B 、苯环上的卤素原子无法发生消去反应, P 中与卤素原子相连的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缺少氢原子,无法发生消去反应,错误; C 、在适当条件下,卤素原子均可被 —OH 取代,正确; D 、 Q 中苯环上的氢原子、甲基上的氢原子均可被氯原子取代,故可得到 2 种一氯代物, P 中有两种不同空间位置的氢原子,故 P 的一溴代物有 2 种,错误。 考点:卤代烃的结构、性质。 【 答案 】C 12. 由烃转化为一卤代烃,欲得到较纯的氯乙烷的方法是( ) A. 乙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B. 乙烯和氯气发生加成反应 C. 乙烯和氯化氢发生加成反应 D. 乙炔和氯化氢发生加成反应 【 解析 】 A 为取代反应,得到的是一系列卤代烃的混合物;乙烯与氯气加成反应得到的是 1 , 2 二氧乙烷,乙炔与氯化氢加成可得到不同的产物。 【 答案 】C C 13. 大气污染物氟利昂 -12 的分子式是 CF 2 Cl 2 ,它是一种卤代烃,关于氟利昂 -12 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它有两种同分异构体 B. 化学性质虽稳定,但在紫外线照射下,可发生分解反应,产生的氯原子可引发损耗 O 3 的反应 C. 是一种无色液体 D. 它可看作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被氟、氯原子取代后的产物 A 14. 要检验某溴乙烷中的溴元素,正确的实验方法是 ( ) A .加入氯水,观察有无红棕色液体生成 B .加入 NaOH 溶液共热,滴入 AgNO 3 溶液,再加入稀盐酸呈酸性,观察有无淡黄色沉淀生成 C .加入 NaOH 溶液共热,然后加入稀硝酸呈酸性,再滴入 AgNO 3 溶液,观察有无淡黄色沉淀生成 D .加入 AgNO 3 溶液,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 C 15. 氯仿可作为局部麻醉剂,常因保存不慎而被空气中的 O 2 氧化,产生剧毒的气体 ------- 光气 (COCl 2 ) : 2CHCl 3 + O 2 → 2COCl 2 + 2HC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上述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B .检验氯仿是否变质可选用的试剂是 AgNO 3 溶液 C . CH 2 Cl 2 有两种结构,说明 CH 4 是正四面体结构 D . CHCl 3 是常见的有机溶剂,大量使用对环境无影响 B 【 解析 】 A. 该反应是氧化反应。错误。 B .如果氯仿变质,则产物中含有 HCl, 氯化氢在水溶液电离产生 Cl - , Cl - +Ag + =AgCl ↓ , AgCl 是白色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沉淀。故检验氯仿是否变质可选用的试剂是 AgNO 3 溶液。正确。 C . CH 2 Cl 2 有一种结构,说明 CH 4 是正四面体结构 ,若有两种结构,则说明 CH 4 是平面结构。错误。 D . CHCl 3 是常见的有机溶剂,但大量使用会对环境造成危害。错误。 考点:考查局部麻醉剂 -- 氯仿的性质、应用、保存及变质检验方法等知识。 【 答案 】B A 【 解析 】 根据消去反应的概念可知消去反应的结果是使有机分子的不饱和度有所增加,由此可排除 B (加成反应)、 C (取代反应)。根据消去反应的概念又知,消去反应是分子内进行的反应,而 D 反应显然是分子间进行的反应,故应排除。 【 答案 】A 17. 下列关于卤代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所有卤代烃都是难溶于水,比水重的液体 B. 所有卤代烃在适当条件下都能发生消去反应 C. 所有卤代烃都含有卤原子 D. 所有卤代烃都是通过取代反应制得的 C 【 答案 】 ( 1 )溴乙烷沸点低,减少溴乙烷的损失 ( 2 )试管内溶液静置后不分层 ( 3 )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 ( 4 ) 生成的气体 将生成的气体先通过盛有水的试管,再通入盛有 KMnO 4 溶液的试管, KMnO 4 溶液褪色 ( 或直接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 ( 5 )由于 溴乙烷不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沉淀,所以检验溴乙烷中含有溴元素一定要将之转化为溴离子,可以采用卤代烃的水解方法,即加入氢氧化钠即可。溴离子可以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淡黄色不溶于硝酸的沉淀溴化银来检验,可以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故答案为④①③②。 考点:考查溴乙烷实验室制取的有关正误判断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主要是查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必须认真、细致的审题,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知识的类比、迁移、重组,全面细致的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