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30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数学第7章(第16课时)曲线和方程2
课 题:7.5曲线和方程(二) 教学目的: 1.了解什么叫轨迹,并能根据所给的条件,选择恰当的直角坐标系求曲线的轨迹方程,画出方程所表示的曲线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掌握形数结合、函数与方程、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以及坐标法、待定系数法等常用的数学方法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合情推理、合作交流及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主动参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定义中规定两个关系(纯粹性和完备性)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法分析: 第一课时概念强、思维量大、例题习题不多使用启发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二、第三课时规律性强,题目多,可结合实际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在探索一般性解题方法时,可采用发现法教学,在方法的应用及拓广时,可采用归纳法;在训练与反馈部分,则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进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定义: 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关系: (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纯粹性)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完备性) 那么,这个方程叫做曲线的方程;这条曲线叫做方程的曲线 2.定义的理解:在领会定义时,要牢记关系(1)、(2)两者缺一不可,它们都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必要条件.两者满足了,“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才具备充分性.只有符合关系(1)、(2),才能将曲线的研究转化为方程来研究,即几何问题的研究转化为代数问题.这种“以数论形”的思想是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二、讲解新课: 1. 坐标法 在笛卡尔以前,人们对代数方程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对于二元方程的研究较少,因为大家认识到二元方程的解都是不确定的 对于这种“不定方程”,除了有少数人研究它的整数解以外,大多数人都认为研究它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必要的。笛卡尔却对对这个“没有意义的课题”赋予了新的生命,他没有把看成是未知数,而是创造性地把看成是变量(从此,变量引入了数学),让连续地变,则对每一个确定的的值,一般来说都可以从方程算出相应的值(这就是函数思想的萌芽) 然后,他把这些点的集合便构成了一条曲线C 由这样得出的曲线C和方程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曲线上每一个点的一对坐标都是方程的一个实数解;反之,方程的每一个实数解对应的点都在曲线上 这就是说,曲线上的点集和方程的实数解集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个“一一对应”的关系导致了曲线的研究也可以转化成对曲线的研究 这种通过研究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研究曲线性质的方法叫做坐标法(就是借助于坐标系研究几何图形的方法) 根据几何图形的特点,可以建立不同的坐标系 最常用的坐标系是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在目前的中学阶段只采用了直角坐标系 2.解析几何的创立意义及其基本问题 在数学中,用坐标法研究几何图形的知识形成的一门学科,叫解析几何 它是一门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数学学科,产生于十七世纪初期,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是解析几何的奠基人 另一位法国数学家费马也是解析几何学的创立者 他们创立解析几何,在数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是在数学中首次引入了变量的概念,二是把数与形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解析几何的创立是近代数学开端的标志,为数学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领域 3.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问题 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本节主要通过例题的形式学习第一个问题,即如何求曲线的方程 小结时总结出求简单的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 4.求简单的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M的坐标; (2)写出适合条件P的点M的集合; (3)用坐标表示条件P(M),列出方程; (4)化方程为最简形式; (5)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三、讲解范例:选题意图:考查求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 例1 设A、B两点的坐标是(1,0)、(-1,0),若,求动点M的轨迹方程 解:设M的坐标为,M属于集合P={M|}.由斜率公式,点M所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 整理后得 (≠±1) 下面证明 (x≠±1)是点M的轨迹方程 (1)由求方程的过程可知,M的坐标都是方程 (x≠±1)的解; (2)设点的坐标是方程 (x≠±1)的解, 即, ∴ 由上述证明可知,方程 (x≠±1)是点M的轨迹方程 说明:所求的方程后面应加上条件x≠±1 例2 点M到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距离相等,求点M的轨迹方程. 解:取已知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为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设点M的坐标为,点M的轨迹就是到坐标轴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P={M||MR|=|MQ|}, 其中Q、R分别是点M到x轴、y轴的垂线的垂足 因为点M到x轴、y轴的距离分别是它的纵坐标和横坐标的绝对值,所以条件|MR|=|MQ|可写成||=||即±=0 ① 下面证明①是所求轨迹的方程 (1)由求方程的过程可知,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①的解; (2) 设点的坐标是方程①的解,那么±=0,即 ||=||,而||、||正是点到纵轴、横轴的距离,因此点到这两条直线的距离相等,点是曲线上的点 由(1)(2)可知,方程①是所求轨迹的方程,图形如图所示. 点评: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能使求轨迹方程的过程较简单.所求方程的形式较“整齐” 四、课堂练习: 1.求点P到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5=0的距离小1的点的轨迹方程 解:设P为所求轨迹上任意一点, ∵点P到F的距离比它到直线+5=0的距离小1. 故点P到F(4,0)的距离与点P到直线+4=0的距离|PD|相等 ∴|PF|=|PD| ∴=|-(-4)| ∴ 2.过点P(2,4)作互相垂直的直线,,若交轴于A,交轴于B,求线段AB中点M的轨迹方程 解法一:设M为所求轨迹上任一点, ∵M为AB中点,∴A(2,0),B(0,2), ∵⊥且,过点P(2,4),∴PA⊥PB ∴ ∵=(x≠1),= ∴· =-1 即 +2-5=0(≠1) 当=1时,A(2,0)、B(0,4),此时AB中点M的坐标为(1,2),它也满足方程+2-5=0. ∴所求点M的轨迹方程为+2-5=0 解法二:连结PM. 设M,则A(2,0),B(0,2) ∵⊥,∴△PAB为直角三角形 ∴|PM|=|AB| 即 化简:+2-5=0 ∴所求点M的轨迹方程为+2-5=0 五、小结 :求简单的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 六、课后作业: 七、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记: 查看更多